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35|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进生命的学问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22 05: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个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选择,因为我们从出生开始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反思意识,这是我们之为人的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另一方面,我们在这样一个世界中存在,处处存在着社会给我们带来的压力和限制,无法独善其身。除非在一个正义的社会(借用作者的观点),否则,坚持自我的价值判断还是屈服主流的价值意识就成了一对矛盾。读到作者的写的下面一段话时,我感到由衷的共鸣。
  “我们的心灵,遂恒常面对曲折挣扎腐蚀。自由自主,如此艰难。社会压力愈大,现实限制越多,一己抗衡的力量就愈弱。而对生命愈有要求,对生活愈敏感的人,却愈感到其中苦况。底线遂一退再退,原则调整复调整。或许去到某一刻,我们不得不接受,那就是人生的唯一选择,从而失去仅有的对生活的另类想象。我们渐渐相信,生活不得不如此,生活本是如此,生活就该如此。我们遂不自由,遂彼此奴役,遂丧失活出个性的力量。”
  如何在这样一个由市场逻辑主导的社会里坚持自我,活出生命的其他可能性。这是一个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思考的问题。在当今的中国,机械论代替了目的论,人成了单向度的人,没有选择,没有自由,活在一成不变的程式里;工具理性取代了价值理性,人们都把彼此当做是追求利益的工具,缺失信仰,不问价值。我想起来中学时代的“放羊娃的故事”,这个故事大家都应该耳熟能详,在现在的社会上又有多少人是放羊娃,不去思索自我不去追寻自由,永远在这样一个既定循环中徘徊。如何打破这样一种既定的循环,让自己变得自由,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作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首先一点要认识自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其次要培养必要的能力;最后我们需要一些客观环境的支持。我想在分析作者观点基础上再给出自己的对这个问题的一点看法。
  古希腊德尔菲神庙的入殿门前刻着这样一句话“认识你自己”。我在现实当中碰到的不少人根本就没有“认识自己”这样一个意识,更不会思考“怎样去认识自己?”这样一个问题。这不是没有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现在的应试教育根本就没有教学生去思考问题。老师只是不断的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这样才能考上好的大学,这样才能拿到高的文凭,这样才能找到好的工作,这样才能……独立思考根本没有存在的空间和必要。前几天回高中母校,运动场地,休闲设施一应俱全,唯独缺了使用它们的学生,学生去哪了?过三点一线的生活去了。疲于奔命的学生连锻炼和散步的时间都没有,哪来时间思考那些形而上的玩意儿?学校的这种现象是整个社会的缩影,现在社会的价值导向是市场逻辑导向,实用主义导向,消费主义导向。谁有钱,谁就是成功者。财富的积累纵然不是成功的唯一标准也是成功的主要标准。何况还会有人反驳我说:如果一个人连生存都有问题,对自我的思考,对价值的追求又有什么意义?马克思都说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古人亦有云:仓廪食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即使知道了我们应该去认识自己,很多人也会卡在“怎样去认识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上。认识自己实属不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要把自己放在自己的思维框架中去思考,就如医生给自己看病一样困难。而且对自己的思考是一种主观的感受,主观性的东西总是有一种不靠谱的嫌疑。幸运的是,我们还是有一些办法去认识自己。方法之一就是反省自己。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无独有偶,同一时期的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对自己做过的事情,想过的问题,犯过的错误,去反思去批判,能让我们更接近自己 。方法之二是重视每一次人生选择,让自己去纠结去历练。每一次选择都是对自己内心声音的一种考量,你越清楚自己内心发出的声音你就越能更好的认识自己。方法之三是谦卑宽容的接受别人的意见。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尤其要宽容的对待不同的声音,这样才能有收获。
  对自己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去改正自己的缺点,提高自己的能力,主要涉及到执行力的问题,在这里不再赘述。直接进入第三点的讨论,既然自我实现需要一些条件,那我们如何去面对一个糟糕的客观环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有些人还没来得及去认识自己就被纳入“母体”(借用《黑客帝国》的一个词语),这些人还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自由属性就被剥夺了选择的权利。而认识到了人的自由属性的那部分人又以应对方式的不一样而被分成以下几类。第一类,经过痛苦的挣扎,承认自己的软弱,不掩盖自身的绝望,向现实妥协,接受在他们看来是唯一的选择,失去对生活的另类想象。第二类,与现实决裂,不接受现实,逃避现实。这些人认为不需要客观条件我也可以活得很自由,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只和自然打交道。这只是一种自欺欺人,这样一种“自由”状态恰恰是对自由的逃避,也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走向了犬儒主义。第三类,始终保留着内心的渴求,牢牢记着内心 的向往,虽然现实残酷,依旧不忘初心,一步一步的坚定的去实现真正的自我。这种人有两种特质,首先他学会了和生活和解,培养了和这个世界打交道的能力。不抱怨现实,不逃避现实,而是接受现实,通过不断的完善自己的内心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去面对现实。第二,心怀希望,脑存信念,胸怀自信。希望、信念和自信是我们这个世界最缺乏的东西,我们太容易对我们生活的世界绝望了,太容易失去信心,太容易丧失信念。我们总是怀疑希望、信念和信心在现实面前的作用,似乎这些精神上的东西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与此相联系的是,看不到希望的我们很容易就对自身存在的价值产生怀疑,从客观的观点来看,我的生命只是漫漫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我只是万千松子中的一颗,坚持自我并不能改变整个社会,甚至也很难改变身边的人,那自我的坚持又有什么意义呢?人生短暂,固有一死,结果都是走向虚无,过程的不一样有那么重要吗?但是从个体主观角度来看,我的生命就是一切,心外无物。我的生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生。我去规划属于我自己的人生,并亲身去体会属于我的生命过程,并因此与众不同,这就是我生命存在的意义。心怀希望的去完善自己,你就可以活出属于自己的天空。
  借用一句《一代宗师》里面的话:有灯就有人,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7 03:24 , Processed in 0.04117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