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书虫百变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牲口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0 12: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小牲口》这本书的时候,情绪很复杂,这是一本让你想要再三回味,但又不敢多看的书。时常感觉它简直真实到可怕,简直就是我初中时期的自传。我实在可以轻易地就将其中的人和我的初中同学对上号。
      那些孩子们,他们的想法,他们的言语,耿穗穗遭人嘲骂时的情况,和曾经的我是何等的相似。孩子们还稚嫩的声音说出的,是何等不堪入耳的语言,带着并不响亮的声浪,就这么排山倒海,劈头盖脸地朝你打来。而如耿穗穗如我,当时却没有一点勇气去反驳,只能在脑海中想象着自己的复仇,紧握着拳头,呼吸急促,或是憧憬自己转学后能重塑“宠儿”的形象。下课时不敢离开座位,仿佛这是自己最安全的堡垒。黏在课桌上,在只属于自己的领地里,才不会受到侵犯。
      为什么当时不敢去反驳?用现在一当红女明星的名言来回答,就是当时“太傻太天真”,天真傻气地认为只要不去理睬,他们自然会失去兴趣,渐渐就不会再骂了;或者也曾天真傻气地向老师告过状,但可惜的是,在孩子的世界里,成人也有管不了的时候,况且在他们看来这种事情只不过是玩笑,没什么大不了。的确,没什么大不了,只不过是骂两句,只不过是在一颗还稚嫩的心上划上了伤痕,只不过是早早教会了孩子去怀疑,去憎恨。
      但这些经历无论你是14岁,24岁还是34岁,当记忆袭来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一切依旧是如此真实,真实得可怕,好像发生在昨天,一回头就能再度栽进那个痛苦深渊。记得那时候的我,每天除了上厕所,做操,很少离开座位,很少走动,怎么走路都觉得姿势不对,怎么都觉得这样更进一步使我显得臃肿,笨拙,感觉的到教室后面那些人的眼光,私语的窃笑,脸上永远耷拉着一样的表情,呆板,木讷,我知道这样会让我显得很难看,但真的无法想象怎样 才能让自己变得好看些。
      耿穗穗在小学没有朋友,进初中时她想让自己变成宠儿,没想到却沦落到这样一个乱班,并且被人欺负,遭人耻笑。耿穗穗是这样一个善良,单纯的孩子,她从小就一直孤独着,她一直追求着快乐,友谊,却一直与此无缘,不知道这些东西的滋味。和她略有些不同的是,我的童年和小学都是快乐的,但很不幸,初中迎接我的班级确实这样一个令我至今都觉得有点后怕的班级,比小说里的初一(2)班好不了多少,只是我自认还比不上耿穗穗,起码我没她有向校长告发并且最终打倒李大伟的勇敢行为。我对当时的班主任都没什么话可讲,只记得一次次地迟到,一次次地做值日,她还会反过说我不会做人,和同学相处的不好。可是从来没有人教过我如何和同学好好相处,在我跨出一步之前,他们已经抢先鄙视了我,我连机会都没有了。我不像耿穗穗那样是因为喜欢上了某个流氓男生而惹火上身,一开始是因为我的外貌,后来更是某个无聊同桌的无理取闹,彻底让我成了大家嘴里的“名人”。
      玩笑,又是孩子天真的玩笑。在大人口中永远都是如此。他们不知道,看似天真的孩子们已经学会了冷眼旁观,幸灾乐祸,他们不知道,受伤害的孩子们除了继续期待“时间会冲淡一切”这句名言的兑现意外,还是迷茫着,没有一点办法。
      孩子终究是孩子,即使伤害了别人,却依然付不起责任。出了事以后,无论是平时多么无畏地欺负别人的孩子,也会害怕,他们畏畏缩缩地站在一边,期待有个大人给他们解释,有个大人站出来承担责任,孩子总是不懂事的,孩子总是会害怕的。
      新的世纪来临,耿穗穗班里不见了两个孩子,青春的鲜血将孩子们之间的灰色地带染红,也将原来的问号拉直成了感叹号。他们班的问题最终解决了。
      初三开始了,分班了,孩子们被逼着去学习了,我们班散了。
  想起一首歌词,“有些故事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有些心情在岁月中,已经难辨真假。”已经过去了快3年了,我也已经是个重点高中的学生,如今看着从前班级的QQ群里,那些孩子们继续缅怀他们的初中美好岁月,我继续一言不发,因为即使到了现在,这个班级里,少了我多了我依然不会有任何人在意。只是有时会暗自窃笑,初中生活真有他们所怀念的那么美好吗?也许是这些孩子的高中生活都过得不好,记忆总是会骗人的,会将曾经不美的岁月美化成一段繁花似锦,洒满阳光与朝气的美丽青春。
      有时候在想,初中4年我学到了什么,或是耿穗穗的故事告诉了我什么?我只能说,在普通中学,尤其是比较混乱的学校或班级里,总是会有这么几个人注定要遭受这样的命运,他们往往是外表不好看,人有点内向自卑,或者是家庭条件不好,又或者是太善良,太天真。这些孩子凭自己的力量,也许真的无法摆脱这样的命运。大概只能把这当成一种试炼吧,走进中学校门的时候是个懵懂的孩子,走出了初中校门,自己可以对自己说,我曾经历过风雨,我已懂得天真与自我保护之间如何平衡。但这样的残酷青春,熬过去了就过去了,出了中学的门还是一条好汉,熬不过去,也许身在其中就已经毁灭。在这一点上,也许无数有此经历的人像我一样,庆幸自己不是宋斯文或者郭婷。但中国这么大的地方,这么多的学校,有多少个宋斯文和郭婷已经在她们青春之花还未完全开放的时候,已经过早凋零了呢?没有人会知道。
      再者,我会一辈子记住的就是,将来我的孩子,我绝对不会让她去像我初中那样的学校读书,就像书中所写“千万别存有侥幸心理,别把孩子送到一个都是坏孩子的班级,别以为他们遇到的事情没有什么了不起,别以为你的孩子意志够坚定,自己管好自己的事情他就可以自保,别低估了别人孩子的意志力。”
      残酷的青春,在许多成年人眼中依然不可思议,十三四岁的年纪,应该是如含苞待放的蓓蕾般鲜嫩欲滴,而不是像我或是耿穗穗所见的,已经不知被哪一种风刮过,过早凋零。
      最后想起套用《双城记》中的名句来形容这个依然使人无法猜透的年纪:
      这是最好的年纪。兼有剩余的童真与青春的朝气,在旁人看来无忧无虑,满载欢乐。
      这是最坏的年纪。兼有未脱的稚气与年少的轻狂,从自己的眼里望去,灰色,依然没有尽头。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3 14:06 , Processed in 0.04719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