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61|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明史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18 19:2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顾诚,读书人的骄傲与天真
    来源:北京晨报
  
  
  
  [提要]  (1934年11月-2003年6月25日),男,江西南昌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历史学家,明清史专家。毕业找工作时,我给社科院打电话求职,一听说是顾诚先生的弟子,人家当场就答应录用。
  
    顾诚
    (1934年11月-2003年6月25日),男,江西南昌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原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历史学家,明清史专家。生前著有《明末农民战争史》、《南明史》等专著,均为明清史研究领域最高学术水平的著作。
  
  
    误打误撞进了顾门
    1994年至1997年,我拜在顾先生门下做硕士研究生。我原来报的是先秦史,因为名额满了,被分配去学明史,现在想来很幸运,一是我更喜欢明史,二是能向顾先生学习。
    第一次见顾先生,是入学前考试,他个子不高,坐在角落里,在教授堆中很不显眼,先生当年还不满60岁,可看上去非常显老,话很少,不怒自威,当时给我留下的印象不算太深。
    真成了弟子,才开始叫苦,因为先生太严格。他让我们每两周去他家上一次课,今天导师已很少这么要求学生了。先生学问功夫接近清初的“朴学”,要求必须使用一手史料,要有旁证,可明史资料非常少,多是胜利者修史,不太靠得住,而遗老的作品异传、讹传、为尊者讳的地方又很多,所以可用的东西少之又少。
    先生给我们布置了一门特别的功课,去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善本部抄书,都是几百年没人看的东西,主要是明末清初人留下的笔记,虽然不是一手材料,但能加强对时代背景的了解。
    我们这一代从小没经过私塾,没接受过经史子集的技术训练,这算是恶补了一下“小学”(清代称语言文字学为小学)知识,所以我认识的繁体字比较多,直到今天,还能经常拿出来显摆一下。
    被骂了个狗血淋头
    说实话,我挺怕先生的。
    一年级假期时,我们偶尔去另一位学者家拜访,结果先生知道了,大发雷霆,说:“如果不想跟我学,你们就走。”
    原来,两人学术观点不同,引发过矛盾,平时见面互不说话。在学问上,有的人能兼容并包,但顾先生不同,他将全部人格都放在了专业中,在自己的领域中钻研得极深极透,所以很难接受他不认可的观点,在学问立场上,他绝不含糊。
    硕士快毕业时,先生让我考他的博士生,可我已经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不想再学了,先生勃然大怒,又把我骂了个狗血淋头,说辛辛苦苦培养了你这么多年,你却拿硕士学位当敲门砖。先生最反感这样的弟子,有一段时间不和我说话。
    其实,没几个人敢上先生的博士生,他这一辈子才带了4个博士,因为他要求严,不好毕业,大家都被他给吓着了。   
    把弟子当儿子养
    先生对不钻研学问的弟子非常反感,对钻研学问的弟子完全是另一个态度。比如他的大弟子陈宝飞,先生视如亲生儿子,陈师兄在新加坡留学时,先生去台湾讲学,特意把他叫去见了一面,平时也是特别关注,嘘寒问暖。
    顾先生就是这么一个爱憎分明的人,很看重态度,因为他的学问足以开宗立派,就像大侠一样,总想把一身功夫传出去,遇到混文凭的弟子,他就非常不喜欢,觉得耽误了他的时间。
    在先生骨子里,有一种理想主义的东西,他跟我们说,学历史的,40岁之前不能写文章,因为思考不周密,不论怎样勤奋,看到的史料还是不全面。
    有一次,我写了一篇《明末四毁书院》的习作,没敢告诉先生,交给师兄发表在一个学报上,不知怎么先生看到了,他非常认真地说:过去没发现你的文字功夫还这么好,写得很活泼。然后给我指出了不足之处。
    当时先生知道我不太专注学术,但他就是这样的性格,直来直去,觉得你有一点进步,他依然会赞美。
    沾了顾先生很多光
    先生和很多学者不一样,他在圈外没什么名气,他也非常不屑于去争取,但在圈内,大家对他非常尊敬。
    我的同学中,有一位是日本人,她曾经很迷茫,不知道该学什么好,就去问当时日本最著名的汉学家山田,山田说:你去找顾诚,他是中国最有学问的人。
    还在上研究生时,一次开学术会议,主持人说顾诚先生也来了,顿时大家就涌上来,把先生团团围住,仿佛见到明星一样。
    毕业找工作时,我给社科院打电话求职,一听说是顾诚先生的弟子,人家当场就答应录用。
    在圈外,大家不知道顾诚是谁,常拿我开玩笑,“你老师厉害,会写诗,会砍人,还懂历史”(将顾诚先生与诗人顾城搞混了)。可真懂行的就不一样,有一次,我和一位很有学问的老记者聊天时,谈到先生,他突然跳了起来,惊呼道:“你是顾诚的弟子啊!我要好好看看你。”
    因为先生的缘故,像这样被高看的情况不是一次两次。回想起来有点后悔,如果能跟先生一直学下来,也许会更有成就感,毕竟站在先生的肩膀上,只要再努力一下,很容易有所成就。
    先生亲自为我倒茶
    毕业以后,逢年过节都会去看先生。
    给先生当学生时,先生很少给好脸色,一杯白开水都没喝过,还得好好坐着,不敢乱动,否则先生当场就骂:好好坐着,想听不想听?不想听出去。
    可出了师门,每次去先生都是亲自给我倒茶,离开时,先生必送到楼下,极有长者风范。
    他的世界泾渭分明:对弟子要求极严,因为他视为传人,一丝不苟;可离开后,就成朋友了,便非常体贴和周到。严师与长者的统一,先生颇有古代士人的风范。他和没学术争议的人关系很好,对晚辈也很客气。
    一篇论文成就大书
    《明末农民战争史》是奠定先生学术地位的一本书,先生生前很重视它。
    这本书源于一篇论文,即1978年1月发表在《历史研究》上的《李岩质疑》,此前李岩被书写成明末农民起义的周恩来,顾先生自1971年开始研究明史,当时正“批林批孔”,研究别的弄不好成反革命,研究农民战争比较安全。先生英语非常好,一度想搞美国历史研究,后来说搞不了,美国人研究得太透了,几乎能把华盛顿的活动逐日还原出来,我们还研究什么?
    先生经过七八年的研究,看了很多一手资料,他提出历史上根本就没有李岩这个人。
    论文发表后,引起国际学术界的轰动。当时国外学术界也关注到李岩这个人,觉得可疑,但没有更多证据。可以说,1978年时,史学界存在着一个国际竞争,顾先生在李岩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美国学者对他非常钦佩,还专门跑来见了顾先生一面。
    正是因为这篇论文,顾先生开始准备写本农民战争的书,1982年开笔,1984年完成。
    修正了时代的偏见
    不否认,本书依然带有一些时代的烙印,比如字里行间颇有褒扬农民起义、贬低地主的意味,但从整体上看,它修正了当时的许多偏见。
    由于姚雪垠先生的《李自成》影响巨大,人们对明末农民起义形成了许多误会,比如把李自成理解成红军领袖,把农民起义看成是接力棒式的发展,将李自成、张献忠虚拟成统一战线,捏造出荥阳大会、双雄会等……
    在本书中,顾先生率先提出:李自成从没被封建化。
    历朝历代农民起义取得政权后,很快会走向封建化,可李自成却一直是流寇式的,没有根据地,没有政权建设,因为他过于年轻,身边没高人,政治经验差,虽然革命精神很强,但始终是造反派,只能改朝换代,不能定鼎天下,不论清军是否入关,这个政权都很难持久,虽然死在九宫山死在团练(相当于今天的保安)手中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可李自成去世后,他的继承人没一个能立住的,这就足以说明,其失败带有必然性。
    先生的结论价值很大,就我所看到的,在这个研究方向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书在史料、史识方面能超过《明末农民战争史》。
    明朝不光那些事
    《明末农民战争史》曾准备再版,因为在研究南明史时,顾先生又发现了一些新的史料,此外还做了“大顺政权地方官员表”、“大西地方政权官员表”等三个表格,都是非常尖端的学术成果,但一直没能再版。
    先生是位读书人,不善也不愿去经营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只想窝在角落里搞研究。
    重读这本书,真正懂行的人会觉得很累,因为都是干货,非常严谨。对于业余爱好者,本书故事很完整,细节丰富,也很有趣。顾先生主张用严谨的方式讲故事,本书体现了他的这个风格。本书前半部记载了大量人吃人的史料,令人触目惊心,特别推荐读者看一看。
    历史有不同的写法,同一个史实,如果只展示最戏剧化的故事与结论,这当然会好看,却虎头蛇尾,营养有限,相反,坐10年冷板凳,不说一句空话,这样的东西你越读心里越踏实。像《明末农民战争史》这样的书,一个月读完算是很快的,好东西读者也要花时间,否则你看到的永远是快餐。
    陈辉/文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2 07:53 , Processed in 0.07538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