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3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国衣冠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28 05: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民国的历史可能由于某种原因,给以误判。但那个时代所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极为丰厚,影响深远,在今天回顾民国史时,并非是在探寻如何回归,而是在谋求如何在文化上突围。这也是“民国热”当中最重要的因素。民国时期的文化风貌在今天看来,依然是挥之不去的历史刻痕,比如北大清华学人在学术上的执著,艺术家在艺术上的追求,都达到了一个高峰。这其中不可忽略的还有中央研究院,它是民国时期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可谓民国政府的美服桂冠。在岱峻最新推出的《民国衣冠:风雨中研院》,我们读到的是一个鲜活的中研院,在风雨飘摇中,依然在坚持学术研究和创新。这让我们看到的或许是民国风华的一面了。
  
    中央研究院成立于1928年,蔡元培任首任院长。1948年,评选出了81位首届院士。这些院士囊括了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学术高手。其辉煌成就也为世界所瞩目,开创了“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的局面。有人这样评价中研院全盛时期的学术水准:“生物组接近世界最高水平,数理组与世界顶尖水平不相上下,人文组几乎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其研究成果可谓名重当时。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中研院也开始了“衣冠南渡”的文化西迁。史语所和社会所、中博院与中国营造学社等先后栖息长沙、昆明等地,最后落籍四川南溪县李庄。在李庄,这一时期的中研院在困苦时期,缺衣少食不说,即便是学术需要的环境也大不如从前,科学研究、实验因相应的器材不全,难以做出相应的成绩。而人文组却因有着大量的藏书得以保存,在学术研究中,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也做出了不俗的成绩。    
  
    在《民国衣冠:风雨中研院》中,岱峻并没有对中研院进行宏观描述,而是截取中研院在李庄的一段历史,对胡适、李济、傅斯年、董作宾、夏鼐、梁思永、梁思成、林徽因、游寿、曾昭燏等学者作了深入细致的描摹,同时采访学者的后人,昔日生活宛然眼前,人物性情跃然纸上。比如“娶在李庄的学者”一章中,记录了在李庄的中研院史语所与社会所、中博院、中国营造学社以及同济大学有数以千计的年轻人,他们已到了婚龄,甚至老大不小。在李庄婚娶也就成了自然的事,但随着抗战结束,中研院回迁,国共内战,国民党败退台湾,由此演绎出的悲欢离合实在是令人唏嘘,但岱峻如实展现了一辈学人在战乱年代扎根山坳的学术追求与家庭生活,其所反映的不再是简单的情感纠葛,而是时代变迁中的个人遭际与家国命运。    
  
    从这日常生活中或许我们能洞察学者在时代变迁中的任何一个选择,其实早已注定了结局。对中研院而言,亦如列文森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里有个著名的论断所言:中国现代的知识分子,在理智上选择了西方的价值观念,但在情感上却割舍不掉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而在作家岳南所写的《从蔡元培到胡适:中研院的那些人和事》中所记录貌似客观公正的论述中却掺杂了太多的虚浮,却不够细致。但岱峻所走的路径显然跟岳南大不相同,他治学勤谨,爬梳史籍、钩沉史事、探访史迹,还原史实。材料丰赡,视角独特,往往从平凡琐事切入历史肌理,把社会生活与学术思想巧妙地勾联起来,呈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在这一点上,正像岱峻所说的那样:“学术史也是学人的历史”。那么,我们今天再看中研院,其故事远去,其精神风华绝代,依然有“对历史的温情、自由的信念与文化的关切”。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3 01:27 , Processed in 0.04843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