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1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绝版恭亲王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9-2 19:3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游戏中,所谓的“二把手”,向来就是一个尴尬的角色――身处“老大”的卧榻之侧,他一方面要小心翼翼、谨言慎微,一举一动都需要掌握火候、拿捏分寸;尽其可能地放低身段,把荣誉让给“老大”,把羞辱留给自己。另一方面则要任劳任怨、忍辱负重,为人谦恭低调、上下圆通,做事讲究策略、左右逢源;准确找准自己的定位。澳大利亚籍的华裔学人雪珥在他的新著《绝版恭亲王》中,即真实还原了晚清历史中的恭亲王奕訢——一个堪称标准的“老二”形象。
  
    与一般主流史学家们的描述迥然不同,在雪珥笔下,恭亲王奕訢并不是我们印象中的那个崇洋媚外的“鬼子六”。恰恰相反,在大清王朝处于危急关头时临危受命的恭亲王,不仅有才有识,勇于任事,在晚清政坛中显得鹤立鸡群,而且他还是曾国藩等改革实践先驱们的背后推手,堪称是晚清帝国的中流砥柱。事实上,雪珥的文字所写的虽然是恭亲王,但他更多关注的却是中国传统的政治哲学——与其说他写的是与恭亲王奕訢相关的晚清历史,不如说他是以恭亲王为个案,剖析官场,解析国情,分析社情。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治社会的本质,对晚清以降的中国改革史进行颇富私人意味的另类解读与深度评析。
  
    熟悉中国近代史的读者大抵都知道,晚清时期的政治形势可谓黑庄盛行、波云诡谲。很难想象,虽然身为帝国的“二把手”,恭亲王在改革中所起到的也只是一种“减震器”的作用。对上,他要取得与两宫太后之间的权力平衡;对下,他要取得既得利益集团的信任与支持。他的步子既不能太快,又不能太慢——太快了失控,太慢了则无法达到目的。他只能和光同尘、善于妥协,在体制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局部的修补和改造,“用现有体制的旧衣裳来遮掩不断成长的改革躯体”,以稳健的政治手法,尽量减少改革阻力,在夹缝中艰难前行。
  
    作为大清王朝为数不多的清醒者,恭亲王不会不明白,改革首先需要的并不是他的个人能力,而是圆滑的生存之道和高超的政治手腕。但不管他的主观意愿如何,正所谓“形势比人强”,面对“势禁形格”的无奈现实,他能做到的只是尽量延长帝国的寿命,却决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帝国的命运。正像雪珥总结的那样:“中国宰相,其职责就是‘调和鼎鼐’,做好政治大厨。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当所有的烹饪用油都已经是被深度污染而后‘漂白’的‘地沟油’时,大厨所能做的,也就只能是尽量将饭菜做得可口些,当毒性发作时,口舌至少还能享受到致命的快感……”
  
    在雪珥看来,恭亲王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显然受到主流史学界长期的、人为的淡化和边缘化。恭亲王之所以成为一位被抹杀、遭遮蔽的人物,很大一部分原因,固然是出于清末民初对清王朝普遍贬低与诅咒的时势需要,而后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作为“洋奴”和“卖国贼”的恭亲王就再无翻身的可能。当然,对恭亲王的评价如此,对晚清时期其他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也莫不如此。比如光绪皇帝推行的戊戌变法,在雪珥眼中“与其说是一场改革,莫如说是一群急于获得政治地位的野心家,与一部分不谙世事的理想主义者,联合推出的一场大跃进。”
  
    说实话,以这样的论点质疑我们的历史常识,即便不是石破天惊,却也颇富一些颠覆性的意义。且不论雪珥的观点是否正确,至少他以恭亲王的个案提醒我们,历史并不像教科书所写的那般简单。面对历史,既要换位思考、体察历史背后的人情人性,在知其然的同时更要知其所以然,庶几才能接近历史的真相。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1 00:45 , Processed in 0.04678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