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42|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26 16:3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葛兆光,2005年4月,三联)
  
  
  读了不少葛兆光的书了,不知是迷上,还是只是为了追寻。有时候,都不知道怎么在葛兆光后面加个头衔,趁着习惯,若加了“先生”有时略觉得尊重得把他显老了,虽然文质彬彬的倒也符合某种想象;若加上“老师”,大概是习惯,一校之内传道授业者大概“老师”之称更显得般配些,葛兆光虽是鄙校毕业的,文里流淌着北大、中文、文献的蛛丝马迹,可惜早已在扬师、清华、复旦辗转良久,称葛兆光老师虽也习惯却、也多少会凛然一下,哎呀呀……若朴实无饰地直呼,于理无妨于心多少有碍,罢了罢了,这个难解的问题。
  
  喜欢在书的世界里穿梭、追溯。至今,课上还能听到不少老师口中的传闻异词,关于葛兆光老师当初在北大文献的日子,躲在图书馆的角落里在书海中徜徉。扎实的文献功底,自如的材料援引,至今仍是他的著作里让人啧啧赞叹的。但于我,良久感叹的还是最终的出入自在。从视野里、方法上,渐渐迈出一大步,游刃有余,不拘于往,而旧时的积累,外加轻松豁如的文字,赞叹良久。生怕在这里沉沦了,忘怀了,遁迹了,翻开葛兆光老师的书,登时豁然又欲汲汲追寻。《古诗文要籍叙录》的序言翻看了几回,每次都在啧啧里升起良久的薪火相传之感慨。沉潜。
  
  趁着回家的闲暇,颇为慢条斯理地读罢了葛兆光老师的《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封面上的“视野、角度与方法”在设计中显得颇小,然而其贯穿全书的意义倒是不言而喻的。又见写法、思路的探讨,总会想起葛兆光的著作,在序言里的低徊思考——他几乎每一部书,除了研究的学术外,序言里还多少或浓或淡地带及了某种方法、角度或是视野的开拓,半是颠覆半是振荡,吹皱一池春水,果不其然。而且他下笔生花的造诣,玲珑生动也不至于让人厌烦。记得即使翻到早年的著作诸如《道教与中国文化》,序言里亦探讨了道教仪式和大众及士大夫间传播的差异、转型。虽然,比起葛兆光老师后来的著作探讨亦显得颇浅,但猛然想起那不过是八十年代中后期的著作,至今绵延的对于方法论或学术视野的跌宕,良久感怀。当然,贯彻最深最密切相关的还是他的《中国思想史》,史与背后的《思想史的写法》,于此书可谓辉映。
  书看模样是颇厚的,不过熟识了三联的设计、装帧,行间距总是颇为宽敞得让人怀疑不浪费点纸张不显得他家的阔绰与潮流,当然也知道读起来定然没有模样如砖般的难啃,而且估摸着内容不算最多吧;课堂讲录的形式仍然保留了不少讲课的口语色彩,让思维的传递也颇为轻松自在——其实,后来在逛书店的时候翻到了04年出版的《思想史的写法》,一开始据理臆断地以为不过是《中国思想史·导论》的单行本,那本书的厚薄还是颇令人生疑的,打开细览了目录和后记才发现除了导论外孩收入了几篇单行的文章,不少内容恰与课堂讲录题旨相同,不过《课堂讲录》颇有讲课时的漂移之色彩,不少内容的次第、说法也有所调整,《讲录》时间稍晚于那些单行的文章,但因为《讲录》也没了《写法》中审慎而严谨的注脚,读起来可以省却不少停留,两本书参照着也算好玩。其实,有些探讨的方法云云,总有似曾相识之叹,大抵因为在葛兆光老师的其它著作里,颇为贯彻,但循着他的脉络细细思考这种方法,再在课堂讲录的世界里温故,也并非坏事,何况讲录的轻松简单,正好和了我这个假期懒得费脑子的心思。
  言语的轻松,自然不等同于思维深度的下降。方法、理论的探讨,视野的扩大,再至思想史与文明史、知识史、观念史、法律史、社会史的旁参的审度,跳出原有的思维框式。其实,这几年来,年鉴学派、福柯、后现代,在文化研究,史学研究、社会学研究里早已渐渐渗入而颇为我耳熟能详,不过介绍与实例的相结合;运用、分析与阐释,也让我更多的思考与反思——司空见惯的过去被赋予了一重不同的唯独,简单化的历史模式也显现了不少弊端——当然,方法、理论,只是一方面,仍然忧患材料的把握:有时,只有感慨原典读得太少,无法把握,顺手拈来随处牵引的例子背后的爬罗剔抉,也当俟以时日。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有时想想也是。葛兆光老师的书中,保留了不少慎重的分析和警惕,并非纯粹的“拿来主义”,介绍完了方法还给出了不少自己的判断和切中肯綮的点播。海外汉学在当下给了学界不少启迪,而葛兆光老师会在其中引介不少观点,然而除了启迪以外,那些介绍和分析也并非盲从,可者可之,不可者疑之,非虚捧,而掺入了自己的独立见解,有些也延续了《缺席的中国》中的那份护持,谆谆警戒学科的边界,方法不可生搬硬套,材料运用须恰如其分,保持本位的独立;一方面,治学里的问题与待拓宽处合盘托出,思考,思考,怕失去了自我。颇忆起其《域外中国学十论》、抑或《考槃在涧》等书中的书评:目光逐着新的,但稳若磐石的清醒也令人如喝棒般不敢入了歧路。
  于我而言,只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而稍有遗憾的只是,讲录的方式,省却了注脚,言语的一泄千里任思维的僵绳放任不顾,但也易在一目十行里走了神跳过了可以细省之处——当然,这也赖我——虽然说,这的确让我读这本书显得毫不费力,但转而细思却没有了可以咂摸乃至复案的可能。而且毕竟是课堂讲录,转述与引用难免失真或者走形,于这本书中多得二手的资料也成为了一桩恨事。虽然,直流涌荡而不必在注脚的世界里多费神思本算不上坏事,但详实的探讨还需要回溯,此路无门——也许,这对于“课堂讲录”要求甚高,不过是我的痴人之梦,章节后面开列的参考书也多少能餍予腹,罢了罢了不复求矣——自去葛老师的其他文章里找回原来的出处翻读也成。
  
  顺带一句,原典的遗憾,多需自己弥补,呜呼。此外,全书最后一章颇有些沉重,读着为中国当下默默悲哀。一路的轻松,到最后仿佛冷却了一番。不过,振聋发聩也非坏事。规范,本是小事;道德,原为准则,千叮咛万叮嘱的,外加其中笑话不少,读了都心寒。翻来看看也权当照照镜子,照出啥样是啥样,嗯。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0 16:20 , Processed in 0.04400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