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05|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凯恩斯传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11 08: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去的20世纪,人类的经济活动取得了爆炸性的增长,短短一个世纪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过去几千年的总和。虽然局部的贫困依然存在,但是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第一次从贫困迈入了富裕的门槛。同样,20世纪也为我们贡献了群星璀璨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当之无愧地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1946年逝世的凯恩斯在其63年的生涯中,为人类文明贡献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体系——凯恩斯主义;开创了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宏观经济学;留下了一本不朽的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参与创立了至今仍然运转良好的两个国际金融机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尽管我们不会像美国前总统尼克松那样乐观地宣称“我们都是凯恩斯主义者了”,但是凯恩斯对整个20世纪的经济理论乃至实际运行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则是毋庸置疑的。
  
    凯恩斯生命的丰富性还在于,他不仅是一个耀眼的经济学者,还是一个成功的金融投资人,一个别具艺术品位的收藏家和芭蕾舞爱好者。凯恩斯始终相信,人不应该聚敛财富,而应该把它花在文明的生活方式之中。因此他为身为芭蕾舞演员的夫人,也为剑桥大学的艺术事业捐赠了一座不同凡响的艺术剧院。他收藏的油画作品中既包括如今价值连城的毕加索、马蒂斯、雷诺阿、塞尚的佳作,也有不少当时艺术沙龙中的普通画作,支持草根艺术的发展。
  
    给这样一位学术造诣极其深厚,生活情趣又丰富多彩的伟人作传记是一件十分困难的工作。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勇敢地承担起这个责任,为此他花费了整整30年时间。尤其值得钦佩的是,作为历史学家的他,为了写好《凯恩斯传》(中文版由三联书店出版),用了9年时间专门学习和研究经济学,“以便把凯恩斯的理论发展道路讲清楚,而且还要找到一种让非经济学读者也能够看下去的写作方式”。的确我们可以从斯基德尔斯基的《凯恩斯传》中看到清晰的经济学逻辑思路和深远的历史感。如果读者有更深入的兴趣,可以将此与凯恩斯的嫡传学生,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哈罗德的《凯恩斯传》(中文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参照阅读,更能体会到斯基德尔斯基功力之深厚,文笔之优美。他凭借这本《凯恩斯传》成为西方学界公认的“20世纪最伟大的传记作家之一”,并被英国女王册封为勋爵。
  
    凯恩斯不是一个象牙塔里的经济学家。他热衷于处理国际、国内的金融财政事务,作为剑桥大学基金的操盘手和国民保险公司的董事都很称职,甚至个人的投资业务也出奇的成功。他为衰败中的大英帝国争取更好的金融利益和国际贸易条件呕心沥血,他为汇率、期货和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而费尽心机。然而琐碎庸俗的具体事务并没有磨灭一颗真诚的赤子之心,没有动摇其仰望星空的坚强意志。这个星空就是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为了这个“至善”的目标,一切都可以放弃,不管涉及个人利益还是国家利益,这一点在其成名作《和约的经济后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英、法、美等国与战败国德、奥、匈在巴黎举行会议,制定战败国赔偿等相关协议。刚满36岁的凯恩斯英姿勃勃、才气逼人,作为英国财政部的首席代表出席会议。通过对德国支付能力的详尽测算和达到欧洲重建目标的期望,凯恩斯提出了向德国索赔不超过20亿英镑、而英国放弃现金赔付要求的建议。这个建议的核心在于:赔偿应该以现实支付能力为基础,而不应以仇恨和严苛的惩罚为目的;作为战败国的德国民众同样拥有获得起码的生存资料的权利,不应由于高额赔偿而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残酷的压榨将会给下一次复仇埋下祸根;战前欧洲大陆的经济体系是围绕着德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建立起来的,战后的目标是和平重建,而不是摧毁,欧洲经济是唇齿相依的共同体,摧毁德国,无异摧毁欧洲。
  
    但是当时的几个战胜国的首脑们,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为了乌纱帽不敢违背所谓的“民意”,签订可耻的《凡尔赛和约》,让德国赔付113亿英镑,使整个欧洲经济遭遇了空前的混乱,从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种下了恶果,对此凯恩斯深痛欲绝,愤然辞去财政部的公职。不到半年写出了《和约的经济后果》,这篇力作风靡欧美。随后他在剑桥的讲学中不断强调:世界将被毁于一群愚蠢的庸人而不是恶人的手中。
  
    凯恩斯已经离我们远去,不过世界似乎依然掌握在庸人的手中。深陷金融危机灾难的世界并无太大改变。当年以"改变"赢得大选的奥巴马,除了印刷了一堆美元让全世界为其还债外,深陷金融危机的世界并无改变。而处于结构调整中的中国,除了政府工程和补贴外似乎无计可施。世界都全球化了,中国仍然固守着荒唐的户籍制度,人为地阻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当年凯恩斯描述《凡尔赛和约》签订时的场景好像依然适合我们这个世界,“巴黎是一个梦魇,那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病态的。灾难迫近的感觉充斥于各种无聊的场所,世人在重大事件面前显得无助和渺小;意义重大的决策混合着不切实际的成分;轻率、盲目、傲慢、混乱的叫嚣声四起——古典悲剧中所包含的一切要素都具备了”。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 15:51 , Processed in 0.04284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