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0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断头王后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10 17: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初于2013-5-4发布在我的QQ空间:http://user.qzone.qq.com/421710897/blog/1367678866】
  
             我被洗脑了,我真的被洗脑了,我被一种无知的愤恨与不恰当的怜悯洗脑了。我不是文科生,但如果有哪个文科生的历史老师痛斥过雅各宾派的,谢谢告知我一下吧。
  
              这种洗脑源于《双城记》。“法国大革命”在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里于我而言不过是抽象到不能再抽象的资产阶级革命之一,我仅仅在初二某一段时间与高一上学期与它有过短暂接触,我对此没有任何多余的兴趣,但我一直以为这是引导人民走向自由平等的光明之路,这是崇高而不俗的,而个别贵族乃至国王的死亡都是有必要的,因为革命是需要流血的。但看完《双城记》,确切说是看到攻占巴士底狱那一日的残暴开始,我就不得不为这场大革命里的种种屠杀感到痛恨与鄙夷。不讲道理,毫无人性。我本以为中国的文革时期是政治恐怖的巅峰,但同法国大革命比起又算得了什么,你这只是胸前挂个牌子剃个阴阳头游街示众,而它能叫你在“最公正”的法庭上百口莫辩最终魂断断头台。这就是对人性的践踏,对人权的侮辱,这怎么配称为“革命”,这和旧制度的压迫有什么区别?难道这场革命只是想表明速死比饿死要来得仁慈吗?
  
              这是我的第一次被洗脑,因为我喜欢西德尼·卡顿,而他被大革命夺去了性命,他这个死去的人比上千万个打着自由的旗号进行屠杀的暴民都要来得高贵,如果这场血腥的革命杀的是这种人,那么法国真是活该它后来上十年上百年的动乱。
  
  
  
  
              后来,是一部《再见,我的皇后》让我对这场大革命中的末世皇后有了兴趣。当然,这部电影算是有失史实的,按照某期《看电影》上的影评来说,它是刻意迎合当代的审美志趣,将玛丽王后与最受她宠爱的波利内公爵夫人之间的友情意淫成了爱情。不过不管怎么说,正是因为这种意淫让我对这个乱世的悲剧性角色有了格外高的兴趣,所以我托书店老板进了本错误的但也是茨威格写的《断头女王》,最终是我的好同桌将正确的书也就是只有一字之差的《断头王后》当作毕业赠别礼送给了我。我得说,我这前小半生看的所有书里就没哪一本让我看得这么快——就连《雷雨》这种厚度的我都看了一个星期,而这本书我只用了3天就看完了,刚好横跨整个四月考,还包括自主复习的一天,不过我并不是所有老师都敢欺负的,两节语文课抽了一节看这书了,不过比起在他的课上做数理化生,这一点他还是比较能接受吧。
  
              其实《断头王后》与《双城记》比起来,并没有将革命者尤其是雅各宾派黑化多少,没有什么夸大的讽刺,仅仅是客观地表述了雅各宾派都是些激进分子,就连他们是如何激进的都没有过多叙述;但把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头给砍下的,是雅各宾派,是那个恶心的,不讲理的,野蛮的,残暴的当权党派,是那个轮奸过安托瓦内特的长女的暴民的抱团,一群强盗土匪,是历史书把你们美化了,用一句老土的话说,就他妈因为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如果不了解的,想想文革期间的红卫兵干的是什么人事儿,那么那群激进分子是比这无情无耻无理取闹上百倍的存在。
  
              对玛丽·安托瓦内特,我只觉得她是政治与革命的双重牺牲品,她在错误的年龄以错误性格坐上错误的位置,最终被迫吞下命运的苦果,这对一个毫无选择的女人而言,是十分不公平的。我得承认,她的骄奢淫逸、声色犬马、放荡糜乱,确实是为她日后的不幸自掘了坟墓,她并非是无可指摘,然而,她在我心中已经得到彻底的净化,我对她只有敬佩,没有鄙夷;只有同情,没有责难——兴许是她太美了,同时又太悲惨了;兴许是她太乖戾了,同时又太坚强了。她乖戾的性格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她是奥地利最年幼的公主,从小受尽兄长与母亲的一切宠爱,并且她从小就极不愿意把心思花在任何正经事上,却没有任何人严厉地纠正过她这种随心所欲的为所欲为,于是,15岁的她带着这份未经雕琢的性格缺陷远嫁法国——她那时甚至都不会正确书写法语。路易十六,她的丈夫,是个极端慈悲的人,因而表现出令人嗤之以鼻的懦弱,但除开性无能这一点,他作为丈夫,还是很不错的,毕竟他老实、善良、温和,待安托瓦内特也是百依百顺的;可他是个王储,法国未来的国王,而国王是需要继承人的,所以性无能就是个大事了,但可悲的是,虽然欧洲相较于中国是开放一些的,但对于女人毫无道理的指责确是如出一辙——在安托瓦内特无法怀上孩子这件事上,凡尔赛宫的所有人都知道是路易十六的生理问题,但所有人都心照不宣,把这份压力都加到安托瓦内特头上;7年,两千多个日日夜夜,安托瓦内特想尽一切方法挑逗路易十六的性趣,承受着继承人问题和娘家来信里提及的“奥法联盟”的巨大压力,她的母亲一再提醒,如果她没有怀孕,这份盟约就无法发挥它强有力的效应。7年,7年后,这对夜夜同床共枕的夫妻仍旧都是处。这7年对安托瓦内特而言无疑是个巨大的折磨,对她的性格更是产生惊人的影响,并且在她的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路易十五驾崩,路易十六登基,而她登上法国王后的宝座时,还未过18岁的生日,比现时的我还要年幼,又没人加以管束,可以说安托瓦内特就像匹脱缰的野马一样奔向命运的深渊。这个女人夜夜笙歌地排遣自己的痛苦,法国国库一天天亏空,她毫无知觉,她只知虚度时光,挥金洒银;这个无知而可悲的女人,就这样被历史的巨流推上风头浪尖,但我可以打赌,她对自己给人民造成的苦难是毫不知情的,甚至是当被人民当靶子批判得体无完肤时,她也仍旧觉得自己并没做错什么,她只是在过贵族阶级千百年来都会过的奢侈糜烂的生活,是生来的衣食无忧和君权神授的教育让她将一切的剥削看做理所当然,但这并不能说明她的本性罪恶,和某些革命者比起来,她是更配生而为人的。
  
               1789年7月14日,这个至今仍被法国人民视作国庆的日子,成了贵族大屠杀的开端。而玛丽·安托瓦内特,这个前半生在灯红酒绿中虚度的女人,在这场苦难里表现出了惊人的成长。 在路易十六手足无措、所有贵族争相逃窜的时候,安托瓦内特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坚韧。是她,也只有她,在国王一家被软禁的时期始终保持着极高的警惕,始终相信危险不会简单过去,因此她自始至终都在策划着一次次逃跑,毫不放弃任何希望;她以永不低下的头颅坚强地面对暴民充斥着杀意和暴动的眼神,既冷酷又不失尊严地回击着暴民们恶意的言语;曾向安托瓦内特提议采取君主立宪制的米拉波在遭到拒绝后,对这个极力维护皇室尊严的女人给予过极高的评价:“她是当时凡尔赛宫中唯一的男子汉。”
  
              书中有不少让我对这个女人肃然起敬的情节,我是可以一一打下的——
  【暴民在凡尔赛的逼宫】王后!那个骄傲、冷漠、无耻的奥地利女人也应该出来!就是她!她应该低下自己的头!于是叫喊声越来越大,大家跺着脚,高声喊着:“王后!王后到阳台上来!”
  ……
  大臣法拉耶特走上前去,对她说:”王后殿下,有必要安抚一下群众了。”——“既然这样的话,我去。”玛丽·安托瓦内特回答道。她左右手分别牵着两个孩子,挺直胸膛,抬起头,紧紧闭着嘴,走向了阳台。她的出场并不像一个祈求者,而更像一名有着坚定决心,将与敌人誓死抗争的战士。但也正是她的这种姿态征服了大家。王后的目光与群众的目光像两种力量在空中相持,气氛逐渐紧张起来,整整一分钟整个大堂鸦雀无声。这时候,大臣拉法耶特走到王后的身边,微微鞠躬,轻轻地亲吻了她的手背。
  这个举动一下子缓解了整个大堂的紧张气氛,令人震惊的是,大家竟一起欢呼起来:“王后万岁!王后万岁!”欢呼声在大厅上方久久回荡。
  【逃亡被捕,安托瓦内特与革命党人的对话】“先生,请您确保不会发生任何不幸。请您保护那些陪伴我们的人,使他们免受生命威胁。”王后这番话说的非常得体,她并没有要求对自己的保护,而是要求保护那些忠于她的人。
  (这次逃亡行动的主要策划人是玛丽王后的毕生挚爱菲尔森伯爵, 其间革命人士曾想诱使玛丽王后说出这个策划人的名字)——佩雄(雅各宾党人)对大家说国王一家在杜伊勒里宫附近乘坐了一辆马车离开,那个马夫叫……叫……叫……这时他停住了,好像记不起那个马夫的名字了,便顺势询问王后。很明显,他是在引诱王后在国王面前说出自己爱人的名字。但玛丽·安托瓦内特给出了强有力的回击:“我是一个王后,怎么会知道一个马夫的名字。”
  【暴民在杜伊勒里宫的逼宫】一个革命指挥者桑太尔只想吓唬和羞辱王后一番,他命令士兵散开,以便让群众好好看一看他们的猎物。
  ……
   她冷酷又不失尊严地抵抗住了那些充满敌意的目光和言语,只有后来有人要给她的孩子戴上那顶红色的“自由帽”时,她断然拒绝,向士兵说:“这太过分了,超出了人能忍耐的限度。”其他时间她一直站在那里,没有表现出任何恐惧或是惊慌。
  【路易十六死在断头台后,玛丽王后拒绝了一次逃跑行动】“我们做了一个很美丽的梦,但这只是一个梦。我已经知道您对我的忠心,我充分地信任您。您应该知道我的勇气与决心,但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的儿子。无论我离开这里会有多开心,但我绝不能和我的儿子分开。我知道以后可能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了,但如果要我把孩子留在这里,这世间就没有让我留恋的了。”
  【被迫与骨肉分离后】由于走得太快——也许是因为泪水迷住了双眼——她在走出一扇低矮的门时忘记弯腰,额头狠狠地撞在了门框上。陪同她的人关心地问她是否受伤,她平静地回答道:“没有。现在已经没有什么能让我受伤了。”
  【革命党人为了将安托瓦内特的形象抹黑到底,诱骗年仅8岁的太子指控母亲对其进行过猥亵】“我没有回答,是因为天性不允许我回答这样一项针对母亲的罪责。”
  【走向断头台】王后没有反抗,她知道生命已经没有得救的希望了,可以维护的只有尊严。
  ……
  玛丽·安托瓦内特坐在囚车上,苍白的脸上满是坚定,发红的眼睛望向远方,丝毫没有露出恐惧或痛苦的神情。无论周围的人如何辱骂她,她都没有在意。
  ……
  玛丽·安托瓦内特没有要求他人的帮助,平静地、带着“比离开监狱时更冷漠的表情”走上台阶。她穿着高跟鞋,轻巧地走上了断头台,就像在以前的日子里登上凡尔赛的大理石台阶一般,没有人知道她在想什么。
  
  
               这以上种种,怎么能叫我不对她心生无限的怜悯与敬意?当然,她对废除封建制度的坚决抵触也加速了她的死亡与不幸,但正如茨威格所写,这是一个普通女人政治上难免的短视:安托瓦内特无法透过纷繁杂乱的表象看透革命建设性的本质;主观上她没有这样的意愿;客观上也没有受过此类训练。她能看到的就是眼前之事,而此时此刻,混乱就是她唯一能看到和感受到的。因此王后是无法真正理解这场运动的。对此我们也不能太过苛责,毕竟革命给予王后的印象直接来源于这些领导者们。他们有些并不是什么杰出人物,甚至是声名不佳、贪赃枉法的卑鄙之徒。有这样一群领袖,让安托瓦内特如何相信革命的正义性;如何相信神圣的信仰不会被这些人肆意践踏;对于那些挑着人头走街串巷的泼妇,难道可以相信这些人就是人道主义先锋吗?这一切对安托瓦内特来说都是那么地不可理喻。
  
  
               我不止一次发泄过对法国大革命之中暴行的种种不满,也因此被一个博学且温和的大哥哥教育过(在网上),他的一些话还是极有道理的,他说贵族固然更有教养懂得礼仪,与那些暴民是截然相反了,但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人民痛苦的根源。我很是受教,我也明白这样一场大革命是不能以个人情感去衡量它的价值的,它确实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哪怕是以极端残暴的方式,但成果也是不可抹去的。话虽如此,我依然要以自己心里所想来埋怨这次毫不恰当的暴行,我喜欢玛丽王后,哪怕她并不是个讨法兰西人民喜欢的人,性格中也有冷漠无知的一面,但这是历史加在这个女人身上的局限性,而她异于常人的荒谬举止也仅仅是因为她的身份决定了她的残忍,我依然相信,在经历那样多的苦难与生离死别后,如果革命者小小发个慈悲让她活下来,她会让她的未来更有价值,因为是这场大革命为她注入了灵魂,可他们连一次重头来过的机会都不给她,她甚至不曾真正活过。
  
  
               对于索菲亚·科波拉的那部《绝代艳后》,我也在相册里评论过——“这部电影宣告了曾经拍出《迷失东京》的科波拉家族大小姐的才华也终究是昙花一现。看完茨威格的《断头王后》我便对安托瓦内特难以自拔,但科波拉实在没能完美诠释安托瓦内特这个极其复杂的人物,尤其在与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这女人惊人的成熟、惊人的勇气、惊人的冷静、惊人的尊严,她是当时法兰西贵族四处逃窜下的“唯一男子汉”,但科波拉却仅仅着力于拍她早期的放浪糜烂。你终究是仅仅将她当做迷失东京里那个迷失女人的又一化身了。”对这部电影我是有失望的,但也并不算很浪费生命,至少邓斯特的演绎表现了安托瓦内特的另一面——她少女时期的天真羞怯;这是十分动人,也是十分可爱的。兴许她的一切我都那么爱吧。
  
               我得重申,我对“法国大革命”的了解只停留于文学作品的“洗脑层面”,所以,大抵是偏激也太过狭隘了吧, 没办法啊,它把两个我如此喜爱的人都给伤害了。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0 22:07 , Processed in 0.04427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