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83|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九十枝花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10 15:0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消逝的村庄
  
  最初读到沈书枝的文字是在豆瓣上,她写了一篇关于吃的文章,写豆腐写家常小菜,写得香气四溢,令人喉结滚动。写“吃”历来困难,大概是因为笔调稍有不慎就难以描摹出“吃”时的氛围和心情,没有这两种,“吃”也就像是热菜变成了冷菜。有个段子可以说明一些问题,说一个美食主持人,形容起食物来,翻来覆去都是一个词,入口即化。这种生疏而浅薄的氛围,在沈书枝的文字里是不存在的。她的文笔是极好,功底极深,看似漫不经心,其实雕琢甚多,以至于大巧不工。不然,像那个主持人一般,“入口即化”这是无论如何也受不了的。
  
  有过南方农村生活经历的人,对沈书枝笔下的人物风情应该会感到熟悉和亲切。虽然我是广东人,但对于她所描绘的安徽南陵农村,感觉却像是自己的家乡一样。赶鸭子放牛插秧捡田螺吃映山红,都是我们小时候经常做的事情。书里有一幅美好的插图,青碧的稻田,房子是黑瓦白墙,从屋檐下望出去,山是一片茫茫的青。到了夏天,池塘里有小孩在游玩,大人们正抢割着稻田。最初,我们是用脚踏式的打禾机,后来村庄里通了电线,于是脚踏式就改造成电动的。农民们有一种近乎天真而实用的想象力,在农忙季节,田里有许多人拖着电线、举着竹竿去接电。
  农村的冬天是很寂寥的,不像是在秋天,山里有许多野果子,小孩可以欢天喜地地进山摘野果。冬天时,田野望过去是赤裸的,呈现出死灰色来,山也渺渺茫茫的。在冬天里,农村尤其显得空寂。小时候并没有这种感觉,只是长大之后,走在乡村的路上,看着田野和山,心中自然而然产生了这种寂寥的情感。即使是在春节期间,鞭炮和烟火齐鸣,大人们脸上的笑容都带着属于农民的悲哀。
  正如高军序中所言,沈书枝笔下的农场其实是不存在的。准确地来说,应该是正在慢慢消逝。现在的农村一年四季都很空寂,正月一过,所有的青壮年都奔向城市。以我的村庄为例,四十岁以下的人已经很少去种田,70一代的人情况还算好,如果他们要种田是可以种田的。而80往后的生人,就更加悲哀一点,小时候看过种田,放过牛,做过一些轻量的农活,但种田无论如何都是不会的了。在春节时,四十岁上下的人还是会抬出鼓、二胡之类的东西,表演几番,像我们是绝对不会的了,抬出东西来,也是乱敲乱打。我们用的日历都是阳历,跟农耕息息相关的农历无论如何也搞不清楚了。如果不是阳历里有提示,我们很可能会逐渐忘记这些节日和传统。这是很悲哀的事情,但却是一个存在的事实。
  
  沈书枝的笔调克制,但情感却是很哀伤。在《夏天里的晚饭》这个文章的附记中提到,“见自己最后又在回忆里兜转,我难道果真是复古主义者,以为过去的便一切都好,眼前事只有掩目不见才适宜么?”她自然是深知村庄正在逐渐消逝——写过几次回乡的经历和见闻,屋子已经破败,爷爷的坟墓已经无路可寻。小时候村庄也必然不如回忆里的村庄这么温顺和柔软。
  在这本集子中,我最喜欢的文章是《少年》。这不是最好的文章,而是最让我触动的。农村里的少年有一股野蛮、爽朗的气息,但命运却是很暗淡的。比如说,我中学时一些同学和朋友,努力读书,希望能走出农村——我父母就是这样跟我说的,他们不希望我像他们一样,每天都做着体力活。“在办公室上班”在他们眼中也是一种很有成就感的事情,这是农民浪漫之处,他们乐于相信会变得更好。
  《少年》里的几个人物,也是我常见的——打架像周启林那样凶狠而打死人的倒是没有见过,少年死亡事件我也只在初三时碰过一次。那还是校长在全校大会里讲的,说某班的一位同学在暑假时,骑着摩托车出了车祸,人没了。我记得那个同学,人长得瘦,像古惑仔一样,在学校里经常欺负其他同学。当时校长是希望以这件事情来教导大家不要骑摩托车,但效果着实不大,少年是从来不会把别人的死亡当作自己的教训的。
  农村少年的命运是很令人感慨的,高考那一年,全年级的高三学生忽剌剌地走了一半,剩下的似乎也是在熬着日子,对于考上什么样的大学其实并没有什么确切的概念。
  一群人早早地出去打工了,一群人考上了技校,一群人考上了大学。我们走在城市里,春节回家聚在一起时,却开始回忆起早已经逝去的童年。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8 19:25 , Processed in 0.05441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