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15|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上册)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16 00:4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家训是家庭或家族中的长辈教育子弟或晚辈的教育内容。其包括家庭生活、言行举止、个体修养、交友处世,乃至出仕从政、建功立业等各个方面。先秦以后,由于儒家学说渐成社会主流,儒家所提倡的“修齐治平”的人生信仰与素来的家训教育不谋而合,在家天下的文明模式中,家训遂一跃成为社会教育的主流。这集中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训所代表的家庭教育形式成为当时教育的主流形式。《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说明教不教,是父母的责任;教的程度如何,才是老师的责任。所以就“教”而言,父母才是人生第一重要的老师。二是家训所涵括的教育内容成为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所谓《曾国藩家训》其实多为后人所整理,本书是从识己、识人、识事、挺经四个方面入手,把曾国藩一生教育子女、指点子弟,甚至培养后人的教育思想与智慧一一向大家阐述,还原曾国藩的思想智慧。
         识己篇  修身齐家
         第一讲 从笨小孩到一代大儒
  小时候的曾国藩是一个标准的笨小孩,胸襟也不算大,和普通人一样,在人生中有过巨大的遗憾。但他的智慧中有一个关键词就是“自我教育”。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最大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也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教育。曾国藩能够做到用于反思与反省,并以一个崇高的信仰来要求自己,来检查自己,而这个崇高的信仰就是儒家“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与“仁爱忠恕”的道德精神。他小时候读书慢,资质平庸,但是他认识到自己笨,所以常常彻夜用功。他年轻时心胸不够开阔,可他在日记里反思得最多,后来也越来越能容人。至于天津教案的处理遗憾,直到死前都提到自己的悔意,并以此教育儿子曾纪泽,对待洋人要做到不卑不亢。
         梁启超认为,曾国藩最大的过人之处就一样,那就是他能终其一生,不断地反思与学习,不断地在反思、反省和学习中进步,这个过程终其一生都没停止过,所以曾国藩才能成就他本来应该是极其普通的人生。曾国藩也不说空话,能真的从实践中总结出人生中最质朴、最有用的经验与道理,然后毫不遮掩地用它来教育自己,也来教育家人,教育后人。所以,他不仅是个大儒,也不仅是清代中兴的名臣,也不仅是洋务运动的开创者,更是一个教育家。
         第二讲 纳妾风波与人生信仰
        《曾国藩家书》作为曾国藩家训的精华,其家书重点阐述的是做人的道理,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教育思想是完全吻合的。儒家首先强调的就是做人,所以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做“仁”。
  落实到曾国藩身上有个公案,就是纳妾的事情,他纳妾实在是因为有难言的苦衷,但他这个人有一个特点,就是自身的信念很强大,虽然觉得这事难以跟人解释,但只要不违反自己的人生准则、信仰准则,任你别人怎么说,我也坦坦然然。事实上往往就是这样,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你只要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自己的信仰,你就能扛得住别人的议论与指责。
  曾国藩做人的根本,也是他之所以成就人生的根本就是:做人要做有信仰的人。事实上,没有信仰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没有信仰的民族也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正因为是一个有信仰并能用一生来坚守信仰的人,一个普通、平常的曾国藩才最终成就了非凡的曾国藩。
          第三讲  无一日不读书
          曾国藩之所以能成为曾国藩,是和他以儒学作为毕生的信仰和信念分不开的。所以一个人只有精神世界强大,才能在现实世界强大。
  曾国藩有一件事最舍得花钱,那就是买书。他从小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后来终其一生,不论再忙、再累,甚至仗打得再凶险,甚至凶险到要丧命的地步,他也把书带在身边。到了晚年还勤奋读书不止,最后把左眼都读瞎了,所以他曾戏称自己是书痴。
         曾国藩教育他的儿子和孙子,最重要的一个家训纲领,就是他爷爷说过的那句“耕读传家”。他说:“家里没钱没关系,但我曾国藩的后代,代代最少得有秀才,因为这标志着我们这个耕读世家里还保持着读书的传统。他主张“读书改变命运”,他说读书对于人生能起到两个关键的作用。一是可以立志,可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培养出人生的信仰来,从而使我们发现人生的意义,成就人生的价值。二是可以立身,读书至少可以让你掌握专门的知识,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专业特长。有特长你才可以立足于社会。据最新的科学研究报道,与心脏病最密切的社会因素,居然是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智慧、情操与价值观,他可以改变人生命运,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书,要怎么读才对呢?对此,曾国藩给出了自己的意见。第一,要读经典。读书最大的捷径就是读经典。经典一定要精读,因为从学习的效率上来说,精读要比泛读还要重要。精读要吃得深、吃得透,才能保证所学的东西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第二,“一书不尽,不读新书”、曾国藩主张看书的时候要能做札记,也就是看书的时候得学会动手,得边看边写写划划,也就是要把读书时的所感所想,不论是心得体会,还是疑惑不解的地方,都要能随手记下来,这样才能有助于读而后学。第三,就是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与方向。要按自己的兴趣方向去读书。
         苏东坡说过:“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曾国藩则模仿说:“不可一日不读书。”后来,他晚年总结人生的时候,曾经自豪地对孩子们说,自己一生是“无一日不读书”!只要做到了这一件事,这样的人生也果真是值得骄傲与自豪的了。
         第四讲贫穷的富豪
         曾国藩在他的家训里多次提到了他做官的根本技巧,其实只有一个字:“穷”。他曾说过一段话,意思是说,我以当官发财为耻,以当官贫穷为荣,我将来留给子孙的遗产中,要是有我做官挣来的钱,我死都不瞑目。
         曾国藩之所以这么看重这个穷字,主要有三条原因。第一,在官场上,“穷”是保身之道。因为你肯穷,因为你不贪,就说明你没有太大的野心和欲望,也不会有落实人口实的把柄,所以曾国藩经常自我标榜的一句话就是:“不怕死,不爱钱。”曾国藩看重穷字的第二个原因是不论是不是在官场,穷都是善身之道。守得住穷,就能保持自身的品质优良。第三个原因,则是出于他个人的信仰所在,所谓“仁爱忠恕、礼义廉耻”这种儒家信念,也让他立志要做个清廉的好官。
         第五讲 曾三戒
         曾国藩的父亲给了他三个忠告:节欲、节劳、节饮食。古人来说,并不是指所有的欲望,而是专指色欲。其实也都是说曾国藩身上有根深蒂固的轻浮和浮夸的毛病。
         曾国藩也是通过学习获得重塑自我的智慧,他根据父亲提出的三节,给自己提出了“戒多言、戒怒、戒忮求”的三戒要求。多言是言多必失,怒是心浮气躁,忮求是嫉妒和贪求。凭此三戒,曾国藩要戒掉自己身上浮夸不实的毛病。曾国藩是个非常好学的人,他拜理学大师唐鉴和倭仁为师,虚心向他们求教可以改变自身缺点的方法。倭仁交给曾国藩两个方法。第一个就是记日记,他告诉曾国藩,一个人最不容易原谅的是别人,最容易原谅的是自已。要敢于把自己每天的所思所想以及所错所误都记下来,那才叫敢于直面惨淡的现实。第二个方法是要敬,要慎独。敬就是对自己所信奉的理想与思想要有敬畏。慎独就是一个君子,不仅应该在人前表现出君子风范来,更应该在没人的时候、独处的时候,也就是不论人前人后,不论外表还是内心,都要始终如一,诚以对人,诚以对己,这样才能逐渐把自己身上的恶习给根除掉。唐鉴的方法只有一个字,但却切实可行,那就是───静。曾国藩说他的这些浮夸的毛病都是好动不好静造成的。从操作方法来说,首先就是静坐。除了静坐之外,他练静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临事淡泊守志,淡定守静。他在家训里说过一句名言:“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那意思是说,一个人临事淡定、冷静、从容,不要问他看过多少书,上过多少学,这个人一定是有学问的人。心中不藏万卷书,没有根深的见识,断难养成临时不燥的从容气质。
         第六讲 最败人的两个字
         曾国藩说:“败人两字,非傲即惰。”他还在家书中展开来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子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对人对己都要诚,要做到诚,就必须防范“傲”与“惰”。傲字,曾国藩提出的解决办法是“谦”与“敬”。惰是曾国藩在家训中重点阐述的,因为不论什么人,不论有才没才,都会被那个惰字葬送人生。惰是虽然知道有该做的事,但却只做不该做的事。曾国藩克服、超越这个惰字的关键就是“勤”,背书可以看出他的勤,父亲教育曾国藩也注重这个勤字。曾国藩立志勤奋一生,就从早起做起。他曾跟人说过,早起的好处有很多,一来可以比别人多出很多的学习时间,这就等于比别人活得长了;二来早晨的思路最清晰,可以清醒地思考一天要做的事;三来最为重要,是可以培养一个人勤奋的习惯和品格,从而克服“惰”带给人生的巨大风险。
         曾国藩认为勤字极为关键,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勤在个人,意义重大。首先,勤能养生,手脚勤快被其称之为养生第一秘诀。其次,勤能养品。他认为勤劳的品格极易激发其他的良好品格。所以他在家书中要求孩子要做到“五勤”。分别是手勤、脚勤、口勤、脑勤、事勤。第二,勤在家庭意义重大。曾家的家风,世代传承,后来出了很多人才。第三,勤在集体,意义重大。
         当然,也不能像曾国藩那样过于勤,就容易变成劳,从勤劳到劳累,到积劳成疾,就有些过了。
         第七讲 八宝饭与八本堂
         曾国藩说:“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
  曾国藩的家庭观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家庭是每个人人生的根据地。所谓人生在世,要有立足的根本,家,就是我们立足的根本。他曾对儿子说,人生当有八件根本,分别是“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而这些之所以要题在他们曾家大宅的门匾上,也就意味着家才是八件根本的根本。第二,也是曾国藩家庭观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和以治家”。融洽和谐的环境对大家都好。第三,曾国藩在和以治家的宗旨下还特别强调“勤以持家”。他在曾家八本堂里又刻上了一个著名的八宝饭,是治家的八字格言。“书蔬鱼猪,早扫考宝”。书就是读书;蔬就是种菜;鱼就是要养鱼;猪就是养猪;早就是早起;扫就是扫地,扫屋子,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考,就是祭祀祖先,心怀敬意;宝,就是不仅要和家里人,还要和邻居和睦相处。
         第八讲 打脱牙,和血吞
         曾国藩说过一句名言───“是好汉,打脱牙,和血吞!”这句话里除了要忍,还透着刻骨铭心的狠劲。一般人在生活中遇到过不顺心的事,甚至是憋屈的事,大多数时候,我们的忍往往只是一般的忍气吞声,等忍多了,忍习惯了,最后就成了逆来顺受。这种忍是窝囊的忍,也是没价值的忍。而曾国藩强调的忍,是要能使它成为一个人,甚至一个团队,一个国家发愤图强的契机,这种忍才是有价值的忍。我们要学会培养实力,保存实力,发展实力的忍。
         第九讲 养活一团春意思
         曾国藩一生,要说最重要的关键词,可能是自省或自律,但除了自省、自律之外,一定也还有一个关键词,那就是:趣味。男人有情趣方不俗,女人有志趣才高雅。曾国藩事实上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爱讲笑话,爱开玩笑。他的家训中有一句名言,是说人生要“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是说人的心中要有一种生机,要有一种向上的、积极的、愉悦的快感,如果人生只有苦难,没有趣味和生趣,又哪能有这种“春意思”呢?曾国藩作为一个团队的领袖,一个核心人物,适当地体现出一定的智趣来,会对整个团队起到一种良好的影响作用。而大多数人作为父母,虽然要有严父慈母的姿态,但自身一定要有情趣,一定要善于营造家庭里趣味性的生活氛围,而在这种氛围里,孩子的心理才会是愉悦的,孩子接受影响的过程才会是积极和有效的。有趣才有生机,有趣才有活力,有趣更生智慧。
         第十讲 我与我周旋
         本讲说到曾国藩戒烟的事情。如果给曾国藩盖棺定论一生,“自省”这个词,真是非曾国藩莫属,他有一个很有名的生活习惯───写日记,里面有很多他对戒烟一事的反思,过程也很有趣。其实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是你得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身上。他最后一次戒烟时为自己立下了“日课十二条”, 具体内容为: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日,取积愈难清。十二、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难得的是,终其余下一生,他几乎是极其完美地做到了。
         通过对曾国藩的了解,我们可以发现人生有这样三层境界,首先要自立。也就是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能立志,这是年轻时就应完成的人生第一层境界。其次要做到真正的自信,而不是盲目的自信,是一种可以驾驭现实的自信。第三层就是自省。这种自省就是曾国藩戒烟后,写下日课十二条后所达到的境界。
  识人篇  立人达人
         第十一讲  可以不识字,不能不识人
  曾国藩最初在长沙办团练失败就忘记了一个好汉三个帮的道理,其实越是英雄,越是好汉,越应该时刻警惕,要识人,要用人,要有自己的人才团队,要懂得一个好汉三个帮的道理。同时他也在家书中对自己的大儿子说过一句感慨,叫“择友为人生第一要义”。我们要了解一个人,“不知其人,视其友”,所以交友很重要。
         第十二讲 神奇的相面术
  曾国藩善于相面识人,有著作《冰鉴》,其中一些话,曾国藩虽然说得神乎其神,但其本质还是着眼于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素质,而这些其实就是曾国藩识人时的重心所在。
         第十三讲 找棵大树好乘凉
         曾国藩最初投在道光年间的大奸臣穆彰阿门下,据说当初将名字改为曾国藩就是穆彰阿所改。他背靠了穆彰阿这棵大树,前程立刻就不一样了,居然在短短几年之内,迅速飞黄腾达。这就要说到曾国藩在识人上,尤其是在面对上级时,所遵循的人事原则。第一,曾国藩是一个非常讲究实用的人,他很少作简单的是非判断,更不会因为简单的是非标准而拒绝帮助、拒绝机会。可以这么说,没有大奸臣穆彰阿的提拔,就没有后来作为清代中兴名臣的曾国藩。事实上,人事关系决定着做事的平台,而做事的平台又决定着一个人人生抱负的施展。这就是曾国藩所奉行的实用主义的人事原则:绝不轻易地拒绝帮助!更不能简单地拒绝机会!第二,只要自己内心够强大,近朱者可以赤,但近墨者则未必黑。政治上保持良好的人事关系,但行动上坚守个人的政治理想。第三,人都是情感动物。政治是一回事,交情是另外一回事。大丈夫要恩怨分明,更要公私分明。穆彰阿下台后,曾国藩到死跟穆家都一直保持着很紧密的联系,甚至穆彰阿死后,他还一直让自己孩子去看望穆家后人。这就叫恩怨分明,公私分明。
         第十四讲 曾员工和他的老板们
         曾国藩教育他这些飞扬跋扈的弟弟,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让他们要学会收敛,不要太张扬,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反复告诫他们,进入官场后,要想办一番事业,首先就要处理好人事关系,尤其是要处理好对上级的关系。他在处理与领导关系时的工作艺术,有三点重要内涵。第一,忠诚为第一原则。第二,原则与灵活相结合。第三,摆正思想,摆正位置,摆正心态。
         第十五讲 黄金搭档
         这一讲主要说曾左不和,但我觉得曾左不和,两人都是君子,都惺惺相惜,其实所谓的曾左不和、湘军内讧,本质上不过是政治需要的一出双簧,而这出政治的双簧戏,正是曾国藩煞费苦心的一种人事安排。曾左不和,说明曾国藩识人、用人的过程中,在绝大的智慧之外,那种开阔的胸襟,也实在是他成就人生事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第十六讲  三顾茅庐
         曾国藩也有三顾茅庐的故事,这个人叫做彭玉麟。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曾国藩用人的一个原则就是要用“忠义血性”之人,说白了是要用有信仰的人,而且是要用有共同信仰的人。
         第十七讲  用人四部曲
         曾国藩认为用人要分为四部曲来进行。第一部,“广收”。曾国藩主张首先要尽可能地网罗人才,选人、用人的标准不要太严苛。但也不是完全没条件。曾国藩把人才粗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官气的人,一类是有乡气的人。有官气的人,就是有官僚气,曾国藩认为这种人最死气沉沉,最没有活力,所以虽然这种人可能也有小才,也有些个人专长,但一个团队,一个组织,要想成事,一定要摒弃这种人。有乡气的人好逞能,个性鲜明,优点很明显,缺点也很明显,但也确实有本事。相比较有官气和有乡气的人,曾国藩用人的出发点是舍官气而取乡气。第二部,“慎用”。曾国藩人才论里最强调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发现人才的长处到底在哪里,要合理地用其长,避其短,能做到这一步,才叫真的会用人。第三部,“勤政”。要善于引导人才,使人才不断提升,不断发展。曾国藩可以说是最早提出人才培训的概念。曾国藩的勤政,即是一种人才培训的手段,也是一种凝聚人才的手段。第四部,“严绳”。为了保证团队内部的人才环境的稳定,凡是不稳定的因素,他都要剔除出去。他说过有两种人他不用,一种是表现欲过强的人,一种是虽有大才但性格极其偏激的人,因为这两类人最容易破坏整体人才环境的稳定。本讲中所说的王鑫就是第二类人,一个团队里,不要多,有几个这样的人,你的人才环境就要被打破了,就难以掌控了。
         第十八讲 知识就是力量
         这一讲主要说曾国藩对科技人才的重视,他在这一点上确实很有前瞻性与超前性。
         第十九讲 打虎亲兄弟
         中国人在古代非常讲究三谊───亲谊、乡谊与年谊。在频繁的人事打击后,曾国藩痛定思痛,开始把自己的家族事业和人生事业放在一起考虑了,开始举贤不避亲,从此以后,他用人思想彻底扭转,依赖亲兄弟、父子兵成为他用人思想中坚定不移的一个核心。
         第二十讲 挥泪斩马谡
         曾国藩并没有所谓挥泪斩马谡的故事,不过他疯狂打压李元度倒是有些类似。他说过,对待部下的优点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扬,而对待手下的缺点,要悄悄地在私下里批评。但对李元度正好相反,不过即使如此,他对李元度还有温情的一面,也就是扬善于私室,严重弹劾李元度之后没多久,立即表现出对此事的悔意来,并在很多私下场合,反复说李元度的好处。这也类似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智慧。
         第二十一讲  自立立人 自达达人
  《论语》中有语:“夫仁者,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曾国藩自己要立身,也扶持造就使别人也能自立,自己通达,也要使别人通达,特别是在对其接班人李鸿章的教导上尤其明显。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1 08:39 , Processed in 0.04629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