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0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等云到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5 13:4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喜欢看女人写的回忆录。风轻云淡。常有温暖和柔情流淌其中。林海音《城南旧事》如此,齐邦媛的《巨流河》如此,杨绛的《将饮茶》《我们仨》亦如此。现在,看野上照代的《等云到》还是如此。野上的《等云到》,仿佛从黑泽先生的神殿借到一片云,投影到读者心中,竟然能够在内心深处泛起层层涟漪。从黑泽明天皇的强烈印记,到野上场记的涓涓长流;从黑泽明电影先入为主,到野上清新轻逸淡出。阅读终于冰释意识的硬化纤维:这完全是一本可以不带任何黑泽明标签也能愉悦阅读的书。
  
  副书题《与黑泽明导演在一起》完全是画蛇添足。
  
  这是一部关于日本电影的个人微观历史。与其说《等云到》日本前黑泽摄制组野上照代女士耄耋之年的回忆录,不如说是第一线日本电影人的个人微观历史,读来不仅印象深刻,而且风趣盎然。这是我在读《韩国电影》《法国电影》这样类似教科书一样的电影史册中没有尝到的味道。《韩国电影》我硬着头皮一口气读完,味同嚼蜡;《法国电影》才翻至一半,戛然而止。第二遍翻阅《等云到》时,我才明白其间道理,那些电影史册呈现的都是零落的花瓣或干枯的标本,而《等云到》给我们的是留有芳香的花束和那些绽放的瞬间。比如,书中是如此记载伊丹万作《巨人传》首映:
  
      这天伊丹先生和佐伯先生一同前往日本剧场,宽敞的剧场里人影
      稀疏,观众反应平平。
      两人意气消沉地出了剧场。走到大门外,伊丹先生说:
      “去喝两杯?”
      伊丹先生平日几乎不喝酒,而受邀的佐伯先生也是酒量小得连喝
      啤酒都用小酒杯的人。
      他们进了附近一家名叫“醉心”的小酒馆。
      佐伯先生回忆道:“两个人喝闷酒,那酒可真不好喝!”
  
  这些描述是在电影史册中完全看不到。但却是这些活龙活现的细节才让人仿佛回到过去,回到现场,回到黑白电影时代。野上回忆那时的电影明星长谷川一夫:“不断向渔船上的大娘大婶们抛送秋波。当他目光向右,就听见右边的渔船传来一阵尖叫;目光往左,又听到左边的渔船上欢声沸腾。那本事真叫人佩服。”长谷川一夫仿佛就在眼前举手投足。她回想因东宝罢工事件带摄制组来大映的黑泽明导演:“那时的黑泽先生他们连走路都是那么活力四射,散发着一股凛然的气势。”新鲜劲儿的文字,一句话就让我们明白四十岁的黑泽先生在当时日本电影界的形象和气场。书中记载黑泽先生的和黑泽摄制组的其人其事,最令人激赏。
  
      我还记得在东奔西跑的人群中,鹤立鸡群的黑泽先生大喊:“底
      片!底片!把底片搬出来!”
  
      很多人都认为黑泽导演是个可怕的人,实际上在拍摄现场遭受他
      的集中炮火的,大多是各位副导演。其他人那里偶尔有流弹飞
      来,也不过两三个受害而已。比较起来,副导演简直就像冒着枪
      林弹雨在走雷区一般。
  
      就在那时,黑泽先生与制片人松江阳一同去莫斯科与莫斯科电影
      制片厂以及全苏电影合作公司签署了《德尔苏乌扎拉》的拍摄协
      定。
      协定规定:“《德尔苏乌扎拉》是苏联电影。但是,导演黑泽明
      关于创作方面的意见将得到百分之百的尊重。”
  
  传说中的黑泽明,脾气火暴的黑泽明,天皇黑泽明,在野上的笔下变得有血有肉,有笑有泪,人情味十足。但对于想了解过往日本电影的铁杆影迷来说,惊喜价值连城:伊丹万作、伊藤大辅、佐伯清、野渊昶、田中彻、野村芳太郎、加藤泰、若杉光夫、伊丹十三等导演的轶事,长谷川一夫、京真知子、小林桂树、藤原釜足、寺尾聪、三船敏郎、志村乔、仲代达矢等演员的趣闻,早坂文雄、佐藤胜、武满彻、池边晋一郎等配音师的小故事,滩千造、桥本忍、依田义贤、小国英雄等剧作家的逸闻,都是依据来自第一线野上的记忆写出,真实得像她脸上的皱纹。
  
  野上写摄影师宫川一夫,一句话传神:“宫川先生是个做事有条不紊的人,他总是一回到自己的房间就开始整理摄影资料和笔记。”她内心深处有一座电影史馆。她对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日本电影了如指掌。“如前所述,当时每年拍摄的电影多达五十部,平均每月四部,也就是说每周必须完成一部电影,简直就像办周刊杂志一般。”她对片场的记忆栩栩如生。“门洞里总有清凉的穿堂风吹过,夏日里凉爽宜人。午间休息的时候,道具工人们常常像刚打捞上来的鱼一样横七竖八地躺在下面午睡。”野上的文字充满诗意和情思。她用写小说的才情在撰写回忆录:
  
      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两个人从车站顺着田埂走回家。明晃晃的
      月亮倒映在水田中。伊丹先生走在田埂上,放声吟诵道:
  
      祥云弥漫在天空,轻轻包容着月亮,这样的夜晚,田间流水潺
      潺,黑色的土壤淹没水中,静静膨胀,皓皓夜空蛙鸣回响。
  
  我不该在读后的一个星期左右,才想起写一篇文,向朋友推荐。读时的愉悦还像影子一样粘附在胃壁上。但我究竟是模糊了野上和黑泽明的角色。究竟是说野上女士,还是写黑泽先生?说野上的话,书中六七成的篇幅都是在说黑泽先生;写黑泽先生吧,这又是一本野上场记的书。改编某电影的一句的台词:“人生就是一场场记。”我觉得蛮适合评价此书的。但话又说回来,买这本书,完全是因为黑泽明。只是读完书后,才发现这本书给的惊喜完全不亚于《蛤蟆的油》,甚至于可以甩开它。我喜欢野上照代这种干静的文字和素淡的风骨。像安藤忠雄的建筑。像日本料理。这种干静和素淡肯定也有黑泽先生在其间的投影。美国人唐纳德里奇《黑泽明的电影》中有一句话,大概意思是:三船敏郎是黑泽明另一种创造形式的存在。这句话好像对跟随黑泽先生三十多年的野上女士也具有同样效应。
  
  过日子烟火盛,回忆却樱花开。过往的时光和岁月也许挂在战争年代和战后岁月的当时就像一砣硬狗屎一样让自己嫌弃,摒住呼吸,紧皱眉头,但回想起这些时,似乎都成了人生盛宴的标签。不由得让人想起林芙美子的小说《晚菊》来。其实,电影片场的繁杂、忙碌和紧张,远胜于文字白描出来的诗意和胜境,但野上勾勒的轮廓让人联想到日本的和屋和茶室。只有真正的电影人才能明白其间的人生五味。野上似乎就像《椿三十郎》里那位说出“真正出色的剑客永远把剑放在剑鞘里”的那位夫人。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人能与野上和她文字的感觉相契。
  
  说到此处,不能不提及书中的几处金句,就像回味电影的经典台词。伊丹万作电影手稿的一段话:“与人慰藉,这才是电影所能够完成的最光荣的任务。”黑泽先生常说:“要说电影导演这个职业最像的职业是什么,那么要数乐队指挥。”宫川一夫的名言:“电影导演和摄影师的关系就像夫妻。也许这么说太古板,但一直以来我都是依着这个观点来工作的。”这些话似曾相识,好像在很多文章中反复多次地读到。而这一句,完全是刻上野上烙印的句子:“关于电影,有三件事黑泽先生说了不算。天气、动物和音乐。对这本样,除了等待或放弃,没有别的办法。当然,黑泽先生是不会放弃的。他选择等待。”已经是写黑泽先生的标签式语言。很多文章已经在引用了。不再赘述。
  
  尽管是一部杂志专栏的作品集,但并没有读出零碎、松散、断章、残片、拼凑的感觉,相反,文与文之间的衔接,情绪与情绪的呼应,相当自然;首尾安排简直是绝妙之笔,从1946年(昭和二十一年)伊丹万作去世,到1998年(平成十年)黑泽明病逝,不轻意间的时间跨度,却清晰无误地告诉我们:就是这位其貌不扬的野上女士,她成了日本电影的活化石,足足见证了日本几代电影人,横跨了整整1/2世纪之久。
  
  从如此意义上来说,读野上照代的回忆录,比看日本电影史之类的作品,会更有瞬间真实感,会更有引人入胜的回味,会更有意味深长的记录。伊丹万作与入室小偷的对话,桥本忍与伊丹万作师徒情分,野上自己效法女无法松,历经两次火灾的《罗生门》,在西伯利亚拍摄《德尔苏乌扎拉》时开窗夜尿的黑泽导演,被暴徒袭击的伊丹十三,与黑泽分手后的三船敏郎,被惹怒的武满彻……等等,这些,又能够在哪一本日本电影史中记录得如此生动、自然、真实呢?
  
      在《梦》的梵高篇里麦田场景那一段,他(田中彻)成功地设置
      了让成群的乌鸦振翅而飞的场面。
  
      《八月狂想曲》“信次郎看着脚下,长长的一队蚂蚁正爬过场
      面。克拉克也目送着那群蚂蚁爬过。蚂蚁随着诵经的声音爬向一
      棵蔷薇的枝干。”
      出现蚂蚁的镜头一共七个,总计仅一分零六秒。可是那些胶片里
      凝聚着所有工作人员的汗水。田中彻耗费了三天时间,终于成功
      拍摄了蚂蚁抵达蔷薇花的镜头。
  
      “我很忙。没有时间。不能这样等下去。”梵高的这句台词说的
      简直就是斯科塞斯自己。这被我们引为笑谈。
  
  这不是一本只属于黑泽迷的读物,凡是想了解日本电影,想了解电影的朋友,都可以从这本书得到自己要想的部分答案。一位老人,横跨一生的电影从业经历,见证伊丹万作、黑泽明、伊丹十三等导演沉浮起落的人生,将之写进回忆,平湖中鲸鱼出没,静山涧虎啸依然。野上通过她的镜头、她的剪辑、她的旁白,让我们领略鲸鱼和啸虎“等云到”的神态、模样、从容、淡泊、死去和不朽。电影大师在自然、时间和历史面前,与常人有所同,亦与常人有所不同。
  
  还要说些什么呢?也许这两段文字可以更直白地表达我想要说的话:
  
      自那以后,我几乎一直都身处这片“狭小的区域”之中,继续着
      无聊的喧嚷。在我看来,这里有人与人的瓜葛、有嫉妒、有欢
      乐、有悲伤,人生的缩影尽在其中。
  
      回想当年,记忆里浮现的,依然是一张张令人怀念的面孔。
  
  在读完本书的时候,否许会想:你的丰盛人生也有“等云到”这样的瞬间时刻吗?你愿意听一位九十多岁的电影人讲述一段珍藏于心关于“等云到”的故事吗?不是云端,不是云处理,也不是乔布斯的iCloud,就是:坐在那里,望着天空,等待一朵理想的云飘进视野。
  
  我期待人生这样诗意天成的时刻。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7 22:24 , Processed in 0.04581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