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04|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绿胶囊之谜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9-22 02:3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作在卡尔作品中赫赫有名,被公认为心理诡计典范之作,核心诡计就不多谈了,几处看点稍作感慨
  
  1、关于开篇的遗迹窃听剧目,风格与全书有很大差别,颇具争议性,在读者看来也见仁见智。有人认为这场戏为全篇部下无数伏笔隐线,十分精妙,堪称全书最值得回味的部分,甚至在卡尔作品中都堪称经典镜头。也有不少人认为这部分语焉不详,难以卒读(也有台版翻译的适应度问题),甚至让人拿起书又直接放下,成为这部毒杀小说的“毒药”。我其实是比较喜欢这种语言模糊、故弄玄虚的场面,但是读第一章和读后面的部分相隔了很长时间,几乎都忘光了剧情,也不觉得造成了什么障碍。
  
  2、关于“毒杀讲义”,早就耳闻,但实际上这部分论述更确切的名称应该叫“毒杀心理学”,更多地是从心理状态和动机上,分析毒杀者所面临的处境。一直以为,毒杀之所以被许多不法者青睐,是因为其给凶手造成的心理压力最小,像在咖啡中加糖一样在杯中加点粉末,就可抹去一人的生命,是何等理想又安逸的杀人方式?这并非是没有相关作证,犹太学者在齐格蒙特·鲍曼就曾经在《现代性和大屠杀》中深刻剖析了纳粹之所以选择毒气室这种集体屠杀工具,就是因为可以把处刑者的心理压力降低到最小,以使种族灭绝“更有效率”。毒杀比起枪杀,刀刺或者缢杀,可以说是老少皆宜,男女不限,居家旅行,方便得很。然而毒杀又是最恐怖的杀人手法,让人近乎无法防备,而且死亡过程往往极其痛苦——本作马斯尼爵士中毒后痛苦挣扎的场面,称上令人胆战心惊。综上所述,如果一桩谋杀案堪称完美,毒杀似乎以完美手段面貌出现的最佳拼版
  
  
  然而卡尔轻易击碎了这个幻想,他借菲尔博士之口,一针见血地指出毒杀者的无限虚荣和无所遁形:杀人者沉迷于这种“不弄脏自己的手”的方式,且将自己藏匿在数个嫌疑犯中和侦探做游戏。但是由于毒杀的行为与结果在时间空间的非一致性,使得“不在场证明”这一凶手保全自己的利器在毒杀案件里没了戏份,而隐藏动机又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尽管毒杀者身边的网是松松垮垮的,但却几乎必然有不断收紧的那一天,时间将成为毒杀者落网的最大助力。
  
  
  不过话题回归本作的毒杀,却又与以往不尽相同,因为首先下毒是当着大家面的,与暴力行凶别无二致,不在场证明也因此发挥效用,明明是使用毒杀,却放弃毒杀最天然的优势,这让人不得不讶异凶手的大胆和狂妄。更何况,绿胶囊案件本来是一个处心积虑的灵机一动,公平地讲,本作的凶手可以说菲尔系列最过分,最没人性的候选之一了(更不必说毒杀幼童的前奏了)。
  
  3、本书的风格和以往的卡尔不同,哥特味道顿减,恐惧渲染寥寥,同样是夜晚聚会,发生杀人的大屋,《歪曲的枢纽》中的芳雷宅就的气氛渲染就浓烈得多,《绿胶囊》故事讲得干净清晰,一个堕入情网的警察作为视角人物,却没有制造什么无关的花边,不过说到底,有点不对我的胃口,总觉得故事里面缺了点该有的作料,也许是人物形象不合意吧,我还是比较喜欢那个明目张胆跳大神的卡尔。
  
  
  关于作品瑕疵,普遍称颂之外,我倒是觉得本作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有许多也经常被之前的读者提到,比如糖果店的前戏杀人,解释得就不太令人信服,略显矫情了。医生的无厘头枪击更是显得过于儿戏,也许想为凶手塑造一种“周公恐惧流言日”的效果?至于凶手,虽然在故事中有足够戏份,却形象仍然显得淡薄,这就不得不提到卡尔有个可能称得上软肋的特点,就是在相当一部分作品中,他都会给凶手设定暧昧不明的性格,使他们成为“耀眼的路人,暗淡的主角”,虽然名字屡屡见诸章节,但人物形象让人没有概念。此外,女主角玛乔莉在卡尔历代女主角中,我以为属于中下品,也是不太饱满,甚至在得到“聪明”的评价时让读者我毫无认同。还有就是那个在全书中堪称亮点的哑剧,最终却没有得到充分解读,只是单纯变成了谋杀者的舞台,还是让人感觉意犹未尽啊。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3 09:20 , Processed in 0.06559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