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81|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出埃及记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7-30 01:0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埃及记》,里昂.尤里斯著于1958年,他以一名美国战地记者的视角,向全世界解析了犹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苦难根源,以亲历后的的宝贵素材纪实描述了“以色列”这个犹太国家的艰难诞生。
      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史事,即每当社会动荡时,世界各国的当权者都以种种原因将犹太人视为替罪羔羊,由于信仰的差异、对犹太民族卓越智慧的嫉妒、对他们巨大财富地窥视,致使犹太民族屡屡成为各国社会动荡中的清洗对象,而犹太民族却在这种与强权迫害争斗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民族性格、组织结构和政治理念。
        犹太人民即使散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但他们对本族信仰固若磐石般的信奉、在纷争与迫害中将磨难转为对信仰最真诚的膜拜、以犹太人特有的坚毅对抗着灾难与蹂躏,却从未因地域分离和历史的磨砺而改变,反而凭着愈演愈烈的民族情结,最终回归了那灵魂中的圣地“耶路撒冷”,神迹般地实现了复国主义梦想,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犹太国家“以色列”。这种民族的团结与智慧、惊为天人的意志与坚持,如海啸般震撼了整个世界,也许只有犹太民族才能创造出如此的奇迹,也许只有他们,才能最好地解释“信仰”的神圣。
        阿里-本-迦南,书中男主人公,一位俄国犹太人,“二战”中多次立功的青年军官,却是犹太复国主义战争中的领导之一。在那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个人太强而民族弱小,是每个历史豪杰的宿命,他同样地将民族的灾难和使命背负于个人身上,挤压自己所有经历和生命,让人无法不去心疼。即使他在德国盖世太保的爪牙下抢救出大批犹太幸存者,即使他协同复国志士们建造了“出埃及号”将英国难民营中的犹太人成功偷渡到巴勒斯坦,即使他不畏阿拉伯的屡屡屠杀掠夺和青年们在圣地上开垦出一片片属于犹太人自己的伊甸园,但苏珊娜和小凯伦的死、强大的精神压力和无法却的可怕梦魇却是他心中无力挽回的伤害。还有杜夫-兰道,那个在集中营闻着死人气味长大的孩子,在尸体中寻找生机的生命,从记忆开始后就只有残杀、暴虐和死亡,那种精神上的残害比肉体的虐待更让人无法想象,读到此处时的惊愕让胃部严重不适地翻滚搅动,真想把这些经历非人残害的孩子们从书中拖出来,一度无法接受这是曾经发生过的历史。好在提心吊胆地读到最后结局还算圆满,这可能是全书可以给人唯一的安慰。可能是因为从未认真的想过,历史的真实与残忍,想不到一个民族被残害的事实,那些毫无人性的事情,真的曾经发生过。这些血的记忆和教训,是否能被后人真正的理解和记住?还是人性有太多无法抑制和掌控的欲望,以至于邪恶在历史中重复出现。
       也许因为是从美国人的立场和视角上创作了这本书,让我对美国稍稍有了那么些好感,至少在那个时候这个国家是新鲜且热情的,是相对正义和绝对自由的,对于“以色列”的建国,是功不可没的,那时的美国真像迷人的女主人公基蒂那样,让人觉得可爱而亲切,特别的喜欢。她和阿里的爱最终艰难地有了结果,就像这两个国家一样美好甜蜜吧,在此,姑且不去想“石油”在整个事件中散发魅力。
    没有国家的民族是无法被尊重的,漂泊流浪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却从未真正溶入在任何一个民族。犹太人民最终实现了圣经旧约中主的预言,人可以没有偶像,但绝不可没有信仰,那就像无脑的躯体,犹太人民为世人证明了这一道理。曾经一瞬,已经爱上了这个伟大的民族,对于世界三大宗教之首的基督教生出犹然地崇敬,“耶路撒冷”做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发源的共同圣地,应该是怎样地面貌,这问题诱惑着我的心,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战争和争夺在这座圣城中从未停止过,像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那般让人心疼和痛心,如果可以,真想踏着犹太人的足迹,缓缓走进那神圣之地,那将是怎样的一种圣洁,那是灵魂的洗礼。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 11:51 , Processed in 0.04347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