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46|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随想录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1 23: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年初一的清早,鞭炮声在小镇上四起。徘徊于清静的小院中,干净的地面有扫帚留下的痕迹。偶尔空中飘落一片红屑,是喜庆人家火红的爆竹带来的喜庆。门上红纸金字的对联,路边倒挂的福字……2006的年与往年一样喜庆。可是,巴金老人却永远留在了2005年。
  2005年10月17日晚7时06分,巴老与我们永别了。第二天,在拥挤的公交车的电视新闻上看到这个消息。车窗外,厚厚的云层遮住了阳光。
         生命匆匆,我们需要在现实中寻找它路过的痕迹,以证明它的存在,巴老,他留下了什么?
         书店里,《随想录》纯蓝色的封面设计很简单。“喜欢讲漂亮话的人做起事来不见得就漂亮。”深蓝色,是少年的烂漫幻想,青年的执著勇气,老年历经沧桑的沉着冷静。深蓝色,应该是巴老一生最好的概况吧。
         翻开《随想录》,是巴金的手迹《没有神》。“我明明记得我曾经由人变兽,有人告诉我这不过是十年一梦。还会再做梦吗?为什么不会呢?……我不会忘记自己是一个人,也下定决心不再变为兽,无论谁拿着鞭子在我背上鞭打……”力透纸背的行行字迹,是老人对自己良心的拷问,令我敬佩,令我心疼。巴金,不愧是中国的良心。
  舍不得放下这本罕见的良心。于是一个课业繁重的高一学生,在夏日午后淡淡的阳光下细细品味这部著作。
         这虽然不是巴金新近的作品,却离我们当今生活很近。书中就许多处在萌芽状态的问题提出看法:对少儿教育方法的质疑;对年轻人思想的信任;对新人作家的欢迎以及对知识分子的价值认同。他既是智者,又是慈父,敏锐的目光洞悉一切,智慧而宽容。他也有甜蜜爱情,深厚友情和浓浓亲情。他也曾做错事,信错人,也曾留下过一些遗憾。善良的心,久久不得安宁。
         为什么会把这本书选入“珍爱生命”的书目中呢?我不解。书中似乎有太多的懊悔,太多的不满与责备,太多的自我剖析与社会剖析。
  对于“文革”,《随想录》的《合订本新记》中,老人写道:“五卷书上每篇每页满是血迹,但更多的却是十年创伤的脓血。”他竟还怪自己笨拙手软,不严格,挖得不深,没有狠狠地挖出心。直到厚厚的五集真话写完之后,他才松了一口气:“讲出了真话,我可以心安理得地离开人世了。可以说,这五卷书就是用真话建立起来的揭露“文革”的博览馆吧。”他做到了,真的做到了。难道这就是对生命的真爱吗?对于文革,对于文革中的自己,老人有这样多的恨,分明是一个笨拙的怨妇,既不懂得将自己修饰成一个得体的贵妇,使往来的看客赏心悦目,又不明白在生活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烦心的事自动远离。
  书中几页巴金的照片,从年轻到年老,从意气风发到慈祥和蔼,始终没有变的是他的严谨治学出世的态度,严格的自我要求,以及“把心交给读者”的奉献精神。
         我突然领悟了,这字字句句中饱含了他的爱,他是用真爱来表达对生命的珍爱。因为珍爱生命,所以他选择用真爱来温暖社会,发挥生命最多的光和热。又因为太爱这个社会,所以他控诉,为人们所受的苦,为世间的不平,为历史的蜿蜒曲折,而愤怒,而无助,更解剖了自己,用近乎自虐的方式,将时代血淋淋的错误摆在人们面前,也将一般人藏在心底最不光彩的一面抖落出来。
         多么伟大的作家!他默默背负起压得他喘不过气的历史十字架,用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刺进自己的心窝,深深地一刀一刀,用苦痛的灵魂洒下炽热的鲜血,用亲手剖解的肉体还原历史的真相,让人们记住那场劫难,并在他爱恨交织的字里行间学会爱!
         如何珍爱生命,有人选择放慢节奏享受生命的欢娱,有人选择从狭隘窘迫的现实中仰望广阔的天空,有人选择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善待一切。
         然而与巴老的所为相比,多么肤浅与自私啊!
         经历过“文革”的人不止巴老一个,在文革中沉默甚至犯过错误的人更不在少数。许多人把这一切归咎于那个特殊的年代背景,以求良心上的自我安慰。可是,一个进牛棚、挨批斗的受害者,为了救助自己的良心,更为了让后来者弄清“浩劫”的来龙去脉,使悲剧不再重演深感不安。以致于他在本该安享天伦之日,还以残年之躯心系社会,在那段不堪岁月的噩梦中苦苦煎熬。这是一个热爱生命者的责任,而这种责任不因年代,背景的变迁而动摇。
        今天,在我们中还有多少人能有这样的责任感呢?
         普遍的社会现象,不是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我们的责任心在哪儿?社会群体的责任心又在哪儿?还口口声声地“珍爱生命”吧!巴老早就提醒我们:忘记文革意味着浩劫的重演,而责任的缺失更意味着对生命的亵渎。
         如何珍爱生命,巴老的解答是:“人只有讲真话,才能够认真地活下去。只要思想活着,开花结果,生命就不会结束。生的目的是什么?是丰富满溢的生命。一个人的生命应该为他人放射,在必要的时候还应该为他人牺牲……”
         面对生命,他用牺牲的方式来释放他的真爱,用一把精神解剖刀剖向自己,剖集体可怕而无意识的邪恶。他珍爱生命,最大限度地为人类社会作贡献,将自己的生命价值发挥到极致。
         巴金已逝,但正像他所说:“到了我烧成灰烬的时候,我的爱,我的恨也不会在人间消失。我唯一的心愿: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他对于生命的珍爱,以及由真爱激发出的责任感,是不会逝去的。的确,灵魂不死,便是永生;思想不逝,将永远流传。只有格守自己的责任,用头脑分析判断,说真话,做实事,才能不负巴老解剖刀下的良苦用心。
         生命匆匆,我们是否也能像巴老那样,为生命留下点痕迹,以证明它曾经的鲜活,证明自己对它的珍爱呢?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1 17:07 , Processed in 0.04982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