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21|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十年战争史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7-28 15: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用了两天时间读完了席勒的史学著作《三十年战争史》,可谓畅快淋漓。自大学毕业后,从未用心读过一本像样的著作了。徜徉在文字中,是如此平静而美妙的时刻。
        席勒在这本书籍的创作中,无疑是尽量做到客观公正的,对瑞典、丹麦、法国、德意志新教诸侯、天主教诸侯、皇帝,既记录了其英勇的战斗、高贵的品格,同时也毫不回避任一一方背叛、掠夺、谎言等无耻的行径。当然,席勒作为一名信仰新教的日耳曼人,对新教联盟自然有所庇护,对帮助新教诸侯的瑞典军队更是大加赞扬,而对保守贪婪的皇帝,字里行间常常充满了斥责。然而从历史观点出发,新教无疑是对天主教的巨大改革,摒弃了容易沾染世俗金权的因素,从信仰上变得更为纯粹,但这无疑触动了教皇和教皇信徒们的保守神经。新教诸侯的最后获胜,对于自由思想在近代欧洲的形成和传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宗教信仰的自由化,彻底粉碎了中世纪的黑暗,希腊罗马的“新鲜”空气得以复苏,并带给整个世界完全不同的历史命运。
  
      在整个三十年战争中,军队无疑是主角,席勒在其中着重描写了两位出于对立阵营的将领——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和皇帝军队的统帅华伦斯坦。瑞典国王的形象是正面而光辉的,他以新教诸侯解放者和保护者的形象出现,军队纪律也与习惯劫掠的帝国军队截然不同,颇有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感觉。同时席勒在其作战的英勇上也颇下笔墨,而在政治智慧上,瑞典国王也显得极其睿智,以他个人为纽带,将原本散乱不堪的德意志新教诸侯团结为一个整体,并几乎击溃了皇帝。他的死也是整个三十年战争过程中最辉煌的死。在吕岑战役中,瑞典国王与华伦斯坦,两位号称不败的名将,展开了对决,最终古斯塔夫二世战死于沙场却保住了其不败的头衔,而华伦斯坦则被因国王的死而愤怒至极的瑞典军队所击溃。
  
         华伦斯坦元帅在吕岑战役之时,是他第二次担任帝国军队的总指挥。当他第一次荣任此职时,率领着三万军队,他们只从皇帝处获得微薄军饷,同时却要面对着丹麦国王久经战场、装备精良、训练严格的大军。然而华伦斯坦凭借其极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同时对部下如同凯撒般的慷慨,最终将丹麦国王赶回了菲英岛,而他麾下的军队数量更是达到了十万之巨。但是其慷慨的经济来源,确是依靠其手下军队对德意志诸侯的四处劫掠,收取巨额的赞助金,以屠城为恐吓,敲诈富饶的帝国自由城市,所过之处,土地成了荒无人烟的焦土,城市的经济破败凋零。华伦斯坦最后因为自己的骄傲而丢掉了军队指挥官的宝座,然而他携带着抢掠来的巨额财富,在波希米亚享受着暂时的安宁,并随时掌握着战况,伺机东山再起。当瑞典国王的军队在德意志国土上所向披靡,并击败了皇帝所信赖的悌利将军后,华伦斯坦意识到时机终于再次降临,他向皇帝勒索了巨大的权力,用以重组一支只听从自己号令的军队。按后来帝国历史的描述,这一切其实是为了实现他自己的篡位野心。他第二次担任帝国军队总指挥后,并不热心于同瑞典国王交战,而是处处培植亲信,与各邦国秘密协商,直到在皇帝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与瑞典国王展开了决战,最终瑞典国王的死,导致新教联盟核心的崩塌,而他的战败,却并无损于皇帝军队的战力。然而他并没有趁胜追击,他的徘徊引起了皇帝的警觉,而一而再的无视皇帝谕令更使得整个宫廷对他的企图怀有恶意的揣测,最终皇帝下令将他解职,而他妄图发动的最后一搏,换来的是刺客的剑。毫无疑问,席勒笔下的华伦斯坦并非一个英雄,他的雄才多用于奸诈,战场上的英勇也只是为了获得自己的利益,而过分的慷慨更只是确保部属那不可靠的忠诚。然而席勒在华伦斯坦的最后部分却这么写道:所有对他谋反的猜测,都仅是来源于并不能确证的史料。以此来为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作为结尾,恐怕是再合适不过了。
  
         最后,作为商务印书馆的忠实读者,对于如今的书籍质量我非常不满意。此书中间充斥了各类古怪的翻译,即使费劲脑力也无法理解的文字,错别字等等更是屡见不鲜,此外还有诸如“电报”等匪夷所思的词语出现。从十年前起,我就对商务馆的这套书籍非常衷爱,过去的质量可谓是同类书中的翘楚,然而近年来,书籍的质量逐年下降,如此的粗制滥造,不仅是侮辱自己品牌的口碑,更玷污了原作者的神圣笔墨。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 17:34 , Processed in 0.04256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