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16|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启蒙时代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7-27 05:02:41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安忆的以“年代”、“时代”命名的作品我已经记不清究竟有哪些了,我看过的就有《忧伤的年代》和《隐居的年代》。在翻开她2006年的长篇小说《启蒙时代》以前,我并不知道这一本会和其他的有什么不同。果然,自《香港的情与爱》时期就现雏形的极尽铺排之能事的王式句式又铺天盖地而来。我早已熟悉了她的这种文体,所以感到有些乏味,并且迟迟不能进入阅读状态,直到读完五十页左右我发现了她的叙事秘密之后。
  
          这本小说也许是王安忆最新的文体实验,因为它由叙事组成,基本上没有描写——传统意义上的对话描写等。在写小说之初,我不会写对话,只好完全用叙事去推动一个故事,因此导致叙事节奏很快,而且要费脑筋去想情节才行。王安忆当然不是不会写对话,而且她的叙事节奏也并未因此加快,反复流连于一个又一个集体交流的场景,这些谈话在1966和1967年的少年人的家中进行。这些人有男有女,有军干子弟有市民子女甚至也有资产阶级的“小崽子”们。这是文革时期的又一个不被看见的世界,跟徐友渔念念不忘的那些在更为广大的乡村和山区聚集在一起寻求知识的年轻人不同,这本小说的主人公是来自军队家庭的上海的中学生,在文革伊始便经历了几起几落。当王安忆用间接引语写出交谈中的语言,读者需要运用很大的想象力去想象话语在每一个在场者身上激起的波澜,尽管她并不吝啬于心理描写。角色们走马灯似地出场,每一个人首次亮相都必然要牵连出对其背景的介绍,然后再扩展到这个人的“清谈”社交圈里另外一些人,于是,这本书从始至终都有新人物不断出场,除了一个叫“南昌”的男生以外,没有贯穿全书的人物。当南昌所崇拜的陈卓然在几个演讲的场景中大段引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时,王安忆就在行文中同步大段引用着(并且显然她跟她笔下的人物一样为这篇作品的语言所激动),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由此体现出来。在一个文学如此“堕落” 的年代,我得为王安忆的大胆叫好。
  
          王安忆对细节的过分着迷使我很难完全投入地进行阅读,这种状况到了100页左右才改变,因为,女性人物出场了。两姐妹中,舒娅是南昌的同辈人,妹妹舒拉则与当年的王安忆年龄相仿,似乎是她自己的代言人——舒拉在书中也确实担当了很多事件的目击者。200页左右的时候,南昌与来自资本家家庭的女孩儿嘉宝在懵懂中发生了性行为并令其怀孕,在我看来,这一叙事段是全书的高潮。后面的一百页我瞎翻翻就过去了,没有仔细看,因为有点无法承受王安忆在每一编号的小节开始时都以重新开始一个故事的语气所进行的叙述。作为军干子弟的南昌对资本家孙女儿的嘉宝的“强暴”是耐人寻味的(此时他其实正与一个小市民家庭的女儿互有好感)——之前南昌等人与嘉宝爷爷秘密进行的“午夜谈话”已经为这一事件做了铺垫,在那些谈话中,嘉宝爷爷以“谦恭”的态度应对早已缴了械的“革命小将” 们的诘问,却以一个老人的丰富的人生智慧使对方深深折服。所以在嘉宝身上,南昌终于取得了“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胜利”。但是在叙事中,王安忆夹杂了少年人的朦胧冲动,后来的打胎、轮渡等情节写得既克制又点到要害,使这故事像书中的一段美丽忧伤的乐章。
  
          这样一本书是独特的,所以尽管我没把它从北京的家里带来,还是能回忆起它的上述内容。不过我不知道这本书的目标读者是什么样的人,王安忆的同样生活在大城市的相似家庭背景的同代人吗?这种跟一小群人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小说造成了我的阅读障碍,这是显而易见的。
  
  2008年8月31日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4 03:01 , Processed in 0.03968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