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15|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无非求碗热汤喝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20:4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钱锺书在《吃饭》中有过这样的真知灼见:“辨味而不是充饥,变成了我们吃饭的目的。舌头代替了肠胃,作为最后或最高的裁判。”说得正是。在人不用为饥饿而犯愁时,吃饭就是为了满足口腔唇齿运作的满足感。身处在拥有丰富饮食文化的天朝,味蕾的潜能更是开发到无穷无尽。即便是那些被宠坏了不知天高地厚的人,一出国,立马就想起家乡菜的好来。上半年一炮打响的《舌尖上的中国》,不正生动地诠释了天朝人民那根深蒂固的吃喝情结吗?
  
      起初接触这本书,是看到了援引的一段话:“古龙写过,一个人如果走投无路,心一窄想寻短见,就放他去菜市场。那意思,一进菜市,此人定然厄头全消,重新萌发对生活的热爱——话虽夸张些,但意思相去不远。多少励志电影,大佬们一身落魄,下到市井间摸爬滚打,就又有了活气,或洗心革面决定隐退江湖,或重振士气要卷土重来。”读着读着就感到一股暖流从心底流出。多形象啊,弄堂小巷里飘来一阵阵食物的香味,已经勾得人蠢蠢欲动,一碗热气腾腾的饭上桌,哪还管什么壮志林云豪情万丈。正是这种接地气的温暖醇厚,让人倍感踏实自在。
  
      作者看着就是个资深老饕,挺会过日子。“我从小是个馋人,见着好吃的东西挪不了步,推而广之,看到描述吃的字句或影响就目不转睛。看书看电影,总是对吃喝的情景记得最熟。”“试着写些饮食方面的字,是因为远离家乡,不时想起老妈做的鸡汤、老爹的豆腐干丝这些家常,思而不得,于是随笔记下,好比许三观描绘红烧肉做法,边写边给自己解馋。”他说是写来望梅止渴、自娱自乐,却洋洋洒洒写出了一整本吃货人生体验,这滔滔不绝的架势,像是要把菜肴和食料的世世代代说尽,舌尖细腻丰富的体验化成文字流泻纸上,饶是不饿的人也馋了。只可惜吾辈没有传得什么秘籍(在下只会做生拌色拉与开水煮方便面),或是有云游四海只为一桌美食的魄力,对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研究也只能止步于这样的道听途说。也挺好了不是吗?虽然没有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乐趣,却也避免了厨房实验的危险性,还能和这些传说中的美食保持着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想象力。人生还长,想要体验,可以慢慢来。
  
      用作者后记的一段话作结。
  
      说到底,人生在世冰霜苦旅、得失流离,到头来,真正能令人慰藉的,也无非就是朴朴素素求碗热汤喝。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5 22:40 , Processed in 0.05319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