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4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纳博科夫传 (上下册)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7-24 00: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一本文学传记,博伊德对纳博科夫作品的文本分析差不多和作品本身一样精美,足以成为本书的精华。但和所有的传记作者一样,一旦提及传主这个人,就难免发生一系列NC粉症状。这也不是毛病。因为要写好一个人,就必须走到离他足够近的地方,直到他占据你的全部视线为止。这是传记这种东西无法克服的诅咒之一。
  
  我不是很喜欢纳博科夫的小说。虽然它们确实很完美。这是一种极为平衡的完美。它的布局谋篇沉着、冷静,结构得体,语言简洁而细节精当,仿佛来自一个富足、丰饶、安宁的世界。昨天刚把裤子送进当铺、正等着笔下这两个印张换饭票的人肯定是写不出来。说《斩首之邀》模仿卡夫卡纯属无稽,而且有比纳博科夫不懂德语更有力的证据:纳博科夫的主题是庸人包围了与众不同的人,并将之置于他们的规则审判之下;而卡夫卡的主题是无论庸人还是天才,都被某种规则和力量主宰,在城堡、法官、权力的面前,一切是平等的。这似乎可视为一种恐惧的不同变种,只是范围和深度有别。那所差的一点,就潜藏在博伊德没有深究的地方:纳博科夫不喜欢弗洛伊德。
  
  因为此事无须深究:他是一个健康、乐观、自信的人。而弗洛伊德是给缺少这些东西的人预备的——今天人们常常忘记,那原来是一种医术,用途是治疗病人。它适用的对象是诸如维特根斯坦这种自杀控,或者劳伦斯那样的恋母者。虽说博伊德尽了不少力,让大家相信他的传主也生活坎坷来着,然而纳博科夫的总体情况一切正常。他的父亲是为捍卫民主而献身的英雄,而不是打死了农奴的虐待狂军医。他的母亲温柔而有修养,了解并支持儿子的才华,而不是给儿子穿裙子、起名“玛利亚”的幻想家。于是,他的趣味也是正常的:桑丘怎么可以被打掉两百多颗牙?而打掉这些牙又有什么意思?他所讨厌的作者,是癫痫病人陀思妥耶夫斯基,重度咖啡因中毒+妄想症的巴尔扎克,疑似基友又永远看不出来的托马斯·曼,以及一辈子生活在“约克纳帕塔法县”的福克纳。所谓“病人的文学疗程”与他无关。
  
  因此,他可以在《防守》中捍卫只为象棋而活的天才,却无力于自己的同性恋弟弟。博伊德承认,纳博科夫不知道拿这个弟弟怎么办才好,他们也很少交流。病况或非主流,在纳博科夫那里是设局的条件,编织故事时的“花样”,而不是发之于发肤的现实。当现实中的“病人”出现时,他选择了躲避,就像他当年必须躲避那个病态世界的降临一般——博伊德特意强调了帕斯捷尔纳克那句不厚道的“嫉妒”玩笑,却没有澄清纳博科夫的“阴谋论”有多么荒诞:帕斯捷尔纳克为这个“圈套”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的确可以在态度上表明自己对病态政权的反对,然而他未必真的懂得如何对待那些被扭曲了的人,包括他身陷布拉格的侄子在内。
  
  所以,他总在等待他所说的“理想读者”——有耐心、有修养、乐于细嚼慢咽他精美的文字、感受艺术的“花样”之美的人。遗憾的是,这世上不幸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6 04:20 , Processed in 0.04457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