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85|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缝熊志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7-21 21:59:58 | 显示全部楼层
  西西曾坦言笔名“西西”的意思就是“一个穿着裙子的女孩子在地面上玩跳飞机的游戏,从第一个格子跳到第二个格子,跳跳,跳跳,跳格子。”如今,这个跳格子的女孩子70多岁了,却依然童心未泯,跳出了一本奇书——《缝熊志》。
  毛熊制作艺术源自欧美,但西西制作的可不是普通的泰迪熊,而是身着汉服的系列中国熊。这些毛熊人物,或者憨态可掬,或者环佩玲珑,或者一派清风,或者器宇轩昂,它们的直接作用就是让看见它们的人微笑,继而爱不释手,为之着迷。思考,探究,终于发现,如此神奇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和使文化发扬光大的西西——中国熊变成了世界熊。
  汉学家宇文所安曾说:“让传统保持活力的办法,不是把传统封存起来,而是让传统实现全球化,而不是西方化,传统只有给出去,才能获得更多……”西西本是为了给手术后日渐失灵的右手做一点物理治疗,才开始学做毛熊的,后来为了参加比赛,发现熊艺中“怎么没有中国模样的,除了熊猫?”于是决定缝“水浒英雄”系列。对“中国模样”的追寻,恰恰反映了文风上求新求异的西西对中国文化的眷恋,以及对中国特色在世界熊艺舞台上缺席的不满,进而造就了她中国熊的世界抱负。
  《缝熊志》可以说是文化与童心的结合,书中不但分享了毛熊人物的照片,也把它们衣饰的典故历史,以及作者对这些人物的看法娓娓道出。书中包含了缝熊技术、中外服装史、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文学、历史、地理等诸多方面。人物取材多元,由传疑时代的皇帝螺祖,商代的妇好,到战国的屈原、山鬼,又到汉代的司马迁,再到魏晋南北朝的阮籍嵇康,唐代的玄奘,明代的郑和以及花木兰、水浒英雄等,以其个人化的思考,重塑我们对中国历史文化人物的想像。“对于中国古代服饰的知识,西西说是边做毛熊边看相关的书籍,沈从文以降,近年出了很多更详尽深入的研究,相关的书她几乎全都看了。”所以制作毛熊人物的过程,可看作一次用童心与古人倾心相对的古今对话,西西边做毛熊边为人物和服饰做个小传,也就是所谓的“志”。比如写山鬼:“屈原诗篇《九歌》里的山鬼,是个美丽的山精,会斜眼看人,会对你微笑;她的心中有个朝思暮想的爱人,可惜总是见不到。其实,山鬼就是屈原自己,一而二,二而一,‘思君子兮徒离忧’哪。他是象征派的始祖大师,而且远远超越他的时代,有时化身芳草美人,雌雄同体;有时又化身成橘子;有时,对上天发出深刻的问题。”
  总之,西西用有个性的思考,再现了古人的风采,童真对话,融会古今。而将古代多元文化熔铸在柔软可感的非本土毛熊媒介中,又参与了中西对话,将尘封在博物馆中的中国古代服饰艺术在世界舞台上发扬光大。而用“志”的方式把古今对话的过程表达出来,这样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毛熊就不仅仅是一件无声无息的像古董花瓶一样令世界惊异的艺术品,而是深深再现了一个民族文化的生命力,一个民族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毛熊旅行团》一节中,天真的拟人与戏仿,古典与现代,中国与西方,拼贴互文,幽默又有深意。西西“教导”出国的毛熊们要乖,要文明,要有礼貌,喝汤时不要发出声音,不要蹲坐在路边像一只只青蛙,史进不要打赤膊,时迁不要偷鸡……把拍的照片伊妹儿给她。这些“遵遵教诲”,你可以当真,也可以不当真。总之——中国熊走向世界了,以其独特的姿态,参与世界文化的多元互动。据《明日风尚》杂志载,《缝熊志》出版期间,原本几乎从不接受访问的西西,家中不时有报纸杂志记者出入,又到电台录音,问她原因,她瞄着桌上正摆着pose拍照的花木兰,微微呶起嘴说:“这次有熊仔,好玩嘛!”
  于是我们会心一笑,西西低调,但代表中国文化的熊仔,是一定要出来亮相世界的。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9 02:00 , Processed in 0.04079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