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76|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成为和平饭店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7-21 20:5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整个阅读的过程,我做了很多标注,但是最后只摘抄了两段。
         P19 :本地历史之所以是本地人最大的财富,因为历史能为不同的现实提供各自的背景和意义,它上多元的,而且随着现实变化显露内在的价值。
        P23:上海开埠百年,前面是洋人的立场,后面是北方人的立场,留给上海人的,就是那长久的沉默与寂寞里,对融合与对立的理解。
       上海的殖民文化从前是一个伤疤,如今越来越像一道徽章。有个房产中介,把她手头的房子位置描述成"法租界",乐此不疲,并认为这才是体现上海local特色的描述。我想她可能不是上海人,即使是,也是接受了异化历史观的上海人。
         外地人对上海人的诟病中,有一条就是"抓着过去的摩登辉煌不放"而产生的清高感和优越感。在城市面貌越来越趋向同一的现在,上海小弄堂里并不富裕的人家身上,还根深蒂固存在的这种"遗少"风格,令许多人不舒服,甚至鄙夷。
         例如:上海人总不愿意离开上海,离开了也想办法回来,回来后就是一句:还是上海好。
         再例如:上海人对规矩、体面的定义,平淡的交往风格,棉里藏刀的刻薄,都被放大后,当作上海人的缺点。甚至于混杂着各自江浙方言特色、外来词汇的上海话,也成为大一统的普通话语境里不受欢迎的方言。外地人最介意的,是上海话里若隐若现的居高临下感。这并不是所有方言都具有的。
         经过一轮轮的消费,上海的文化元素简化为一连串殖民文化特色的符号,那些旗袍摇曳、软歌声声,用简单的形象,传达了历史的边角料。即使是上海人,除了从老一代嘴里听说的老上海,也很少会费力去拨开百年迷雾,查找真相。
         陈丹燕为了和平饭店的这八年,以及她纪录、追寻上海历史的全部写作历史,一开始,是应为顺应了怀旧的文化浪潮而引人注意。但是喧嚣过后,她用这本非虚构的书,为自己的探寻和写作做了注释。她不是匆匆过客,无法消费一把后就转身离开,她找到和平饭店这个"纪念碑",在过去和现在之间,在历史和想象之间,找到了一道"随意门",穿梭其中,百味杂成。
        最后那段电影脚本般的描述,终于把个人体验和历史、现在结合了起来,时空是流动的,历史是我们立身的河流,我们是其中一颗小小的鹅卵石,任凭水流冲刷,也只能留在原地,留在自己的维度里,渺小而惆怅地感受变化。
         遗憾的是,上海人对本地历史的热情并不高涨,哪怕经过了一个断档,上海终究还是个世界性的城市,多元而迅速变化的一切,麻木了我们的神经。真实生活着的上海人没有抓着过去不放,只是再怎么小心,也掩不住一颗鹅卵石的刮痕,在哪里冲刷过,永远刻在身上,是各自的纪念。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 08:22 , Processed in 0.04022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