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13|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日本沉没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14 12:5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松左京在战争结束时差点被编入冲绳少年队,后来去京大读大学的时候,入过日共,后来又因为苏俄过度开发核武技术而对共产主义存疑,之后离党。这两段经历配合当时的时代特点,造就了他写作SF作品的基本观点——“幸存者的责任”。
  小说《日本沉没》很厚,分了上下(本来要写若干卷的,出版社跪求写短点),它在日本的轰动效应自然强大。毕竟小松老师为之花费了9年的光阴,光考证书中理论的真实性所花费的笔记资料就与同期硕士论文素材相似。但是这本书到底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产物。同时期的好作品颇多,可似乎多数都有一个剧情发展的问题:要不就是前后矛盾,要不就是虎头蛇尾。
  《日本沉没》的主角是深海潜艇驾驶员小野寺俊夫以及其后加入的D计划机关诸人。但是翻遍全书小野寺的出场机会并不多,而另一位所谓的女主角A阿部玲子的存在感更弱,甚至在后半部直接被火山灰掩埋,连遗言和最后出镜也没有。候补女主角B摩耶子更是奇怪,原为银座夜总会侍女的她,在东京都和周边相继毁灭时,居然与小野寺相会在日本的阿尔卑斯山区,最后还奇迹般的撤离了,两人于飞驰在西伯利亚荒原的火车上看着日本列岛的终焉。
  说起来这本SF小说其实就是披着小说外衣,多些细节描写的地理理论书。全书里大概有1/3的章节是毫无文学性的干巴巴的理论——大概只有学习地球物理、气象学之类专业的人才会喜欢。还有1/3章节差不多在说各种日本惨状:火山、海啸、地震。我不知道是的确日本人民性格已经在从古至今无数次天灾中变得处变不惊呢,还是作者刻意忽略,总之没有出现灾难后——甚至首相公开做出“日本即将沉没”那个演讲之后——无序暴民的状态。仅有一次冲击自卫队基地的事件,过错方还是自卫队本身。而且这些惨状以及日本人对此作出的反应在多次出现后也令人麻木了,更别说40年之后看着3D特效长大的新一代人了。
  至于剩下的1/3作者的确用来描写各种人(此处是指有名有姓者,“惨状”部分多是泛指型的民众)。上到首相,下到各部门专家,在此书中都是伟大而无私的,没2006年电影版里那么无情——“让领导先走”。
  说了那么多不好,这书也有些优点。首先讨论了失去国家领土的一国国民流浪在地球各地是否依然能保持本国的文化和习俗。日本在灾难初期就开始用本国文物购买外国大宗地产,贿赂他国领导人,以及将之变卖作为以后“流浪”时的运转资金。这是一种不得已的牺牲手段,他国的接收也多出于实利考虑——中国接受了一部分难民到江苏安置,一部分开发崇明岛;苏俄需要有人帮助开发建设远东西伯利亚广袤土地;澳大利亚起初只要高技术的产业工人,后来才答应增加普通民众,不过只能把他们安排在内陆沙漠区。以此推论日本的文化怕是会消亡,因为日本不是熟悉了流浪的吉普赛人,犹太人流浪若干世纪最终还是要建国,无根之木总是难以为继。
  其次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期的国民性,尤其是青年国民性问题。70年代的中年人经历过二战,尚且措手不及,谁也不知道稳定的时代亦有此等可怕的大事。年轻人受了嬉皮士影响,吸毒滥交都是皮毛表象,最重要的是造成了一种“与我无关”却又眼高手低的心态。小野寺俊夫在飞騨山脉看见的那帮年轻人,毫无野外运动装备和经验,仅仅凭着“要来看日本的阿尔卑斯最后一眼”就上山了,结果死伤若干,最后还是靠小野寺帮忙脱困。
  至于日本四岛沉没对亚洲以及世界的影响,作者流露出一种复杂的情绪,既怕美国,又厌恶苏联,倒是挺契合冷战中的角色的。
  说到底,日本在充满在“把每一天都当做末日”的心态里磕磕绊绊运转了千年。若是真的沉没了,恐怕也只是会成为“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一类的故事,亚特兰蒂斯便是最好的例子。在资讯发达的时代,他国的灾难不过是照片,图像一类的东西吧,书里也说了其他诸国对日本沉没的电视实况报道与看一场球赛没什么两样。人类喜欢约翰·邓恩的诗歌,仅仅是喜欢罢了。
  你们沧海桑田,我们麻姑献寿。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5 15:35 , Processed in 0.04608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