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09|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治通鉴(柏杨白话版)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9-2 17:5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翻《韩非子》,对照着《战国时代·吞并六国》看,真想为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公元纪年击节而赞。
  
      但对于这颇有特色的“柏杨曰”我却有话要说。
      我入行浅,柏杨版资治通鉴算是我的历史启蒙。这个主观色彩强烈的柏杨曰确实有助于历史菜鸟不被司马光洗脑,但多看几遍,(战国这本看了3遍),就会觉得有些实在是可曰可不曰,这也是他常常被人诟病的“满腹牢骚到处发”。除此之外,还是有些谬误。
  
      例如P462,韩非见秦王嬴政,上书保证如用我计,不能一举成功,赵不投降,韩不灭亡……就把我诛杀示众。
      柏杨认为,韩非口吃,不会要求会面自曝其短。而这段幼稚言论也不可能出自韩非。就像江湖郎中卖狗皮膏药,声称包治百病,没用不要钱。这段话《史记》《战国策》都没有刊载,所以是司马光为了诋毁王安石的革新派,而蓄意编造的法家卖国贼形象。
  
      仔细看看,书上明明写着“上书”,哪来“会面”之说?
  
      事实上,韩非的这段话,并非什么狗皮膏药,而是出自《韩非子·初见秦》的最后一段。至于一口咬定司马光是出于政治目的故意篡改历史,那就真有点冤了。因为关于《初见秦》的争论古来有之,最大的分歧就在于《初》是否出自韩非之手。不为别的,仅为其中的“亡韩”二字,这也是柏杨误认为司马光有意把韩非塑造成卖国贼来诋毁法家的原因。
  
      有人认为,这篇作者应该是张仪。比如《战国策》、梁启超、胡适等等;也有人认为是范雎所作;一会儿是蔡泽所作;一会儿又是吕不韦所作;还有人认为是韩非的老师荀子所作。总之是众说纷纭。
  
      首先,肯定不是张仪所作。因为张仪死于前309年,而文中提到的穰侯治秦发生在前300年,长平发生在前260年;显然,张仪不可能知道。其次,这篇《初见秦》很有可能不是指前234年献给秦王嬴政,而是献给秦昭王的。虽然史书未记载韩非在秦昭王时期入过秦,但也不能由此断定前234年之前就从来没有去过秦国。他很可能在入楚就学于荀子时到过秦国。也就是在荀子入楚的前255年到秦昭王去世的前251年之间。文中的历史事件,最晚到前257年,也符合这个时间。
  这样看来,就很有可能只是司马光误认为《初见秦》是写给嬴政,所以摘取最后一段来概括此次入秦事件。
  
      至于“亡韩”论,读过一遍就知道,这根本不是本文的主旨,只是一言带过。韩非初见秦昭王,要取得信任,必言统一天下的大业,不可能单单保韩。而紧接着的一篇《存韩》才是对秦王嬴政的上书。隔了这么长的时间,有“亡韩”“存韩”两种相反的论调,也是情势不同所致。
  
      话说回来,瑕不掩瑜,柏杨先生耗时十年,译成白话,比起随处可见的山寨版通鉴,已属功不可没。不然我等文言白痴只好今生今世与这巨著无缘了。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6 02:19 , Processed in 0.05534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