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3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抗战飞行日记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17 08:3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日记正文,本书有一半的篇幅(书的左页),是背景介绍文字和老照片。这些历史背景或人物介绍,哪些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哪些是编者添加的,绝大多数没有注明,着实不妥。有多篇文字,既与日记本身的行文风格迥异,又与内容并无直接关联,明显是编者依照当今的宣传口径编纂或摘编的,读来很不搭调。
  
  照片也是。除一部分系明确由作者提供的珍贵历史镜头外,也有近一半照片未注明来源;而且,其中不少与右页的日记内容和日期背景并无直接关联,仅仅是为了配合那些“政治上正确”的说明文字,甚是莫名。
  
  与其掺杂这些私货,莫如收录作者苦心收集的上千名抗战国军飞行员的名录,更有价值!
  
  
  但日记正文和作者拍摄的照片,的确是珍贵的史料。这位37/38年的文艺青年,文笔甚好。
  
  从日记中可以读出,当时空军的训练质量,后勤保障,与指挥水准,都很成问题唉 ------
  
  在飞行员层面,基本的起降,射击,投弹等训练不到位,就连老队员的水准也不稳定;
  时不时的摔飞机,且2/3是平常的起降训练或转场飞行,并非高难度战术演练;初期战损只占1/3。
  严重忽视飞行员身体训练(日记中无体能训练记录,作者多次提到体能下降的情形);且飞行员们非战勤值班时常常饮酒和夜归;
  雨天不安排升空训练,复杂气象条件下的作战训练就更不用说了;因此,台风天的814空战战绩,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在总的层面上,空军高层的观念依旧停留在一战时代,只重硬件(飞机)和飞行员个人技术,忽视指挥体系的培养和后勤保障配套。
  早期不安排中队级别的作战训练(多是3机编队),我9架驱逐机对敌9架轰炸机的战术安排,也仅仅停留在口头讨论中(又想到814傍晚的那场空战!);
  即便在得到苏联的飞行员和战机支援后,依然缺乏无线电设备,无法进行有效的地面和空中指挥;导航与预警能力接近与零。
  战勤保障薄弱得一塌糊涂,相比飞行员,合格的机械师更为缺乏;前线机场基本没有后勤设施;治疗战伤依赖教会医院,跟陆军一样缺乏军医。
  更重要的是,战备观念薄弱,迟至37年7月12日,日记中才提到5天前的77事变;我相信这绝不是作者一人的疏忽或无视,当是反映了全军的战备状况!而在武汉战役期间,飞行员们隔天就去市区看电影,下馆子,泡妞,纪律可谓松散矣。
  另外,一场空战下来,全队不作战术总结,吃一篑不长一智啊!
  
  这些个不靠谱因素叠加在一起,可以想象当时空军的战斗力水准了。但就是这样一支队伍,在淞沪空战及随后一年中,打出了与日军在数量级上大致相当的战果,战损率明显优于陆军和海军,尽其所能完成了战术目标,也算是对得起民众的大力支援和天之骄子的称号了。
  
  
  总体而言,这本日记还是非常值得一读。日记中涉及训练,日常生活,地勤保障,指挥等方面的内容,恰好弥补了陈应明先生力作中缺少的那部分,相得益彰。
  
  不得不提的是,本书纸张太次,装订质量更差,读了一半,书脊就脱胶散架了,鄙视一下出版社。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5 14:04 , Processed in 0.04619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