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门下书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治通鉴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8-22 17:46: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通鉴》记
  
  化了将近一年时间,断断续续读完《资治通鉴》。我把它当作中国版的《战争与和平》来看的。我光想着看热闹了。但这里面的热闹比想象中的还要多,比小说中的还要精彩。一乱一治,一治一乱,周而复始,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漫长岁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常常让人是恍然不知今夕何夕。历史的风云变幻,时移世换,世事如棋。读罢此书,决没有绿窗棋罢指犹凉的闲雅,而是却顾所来径,苍茫横翠微,抑或,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人在那儿站着,有点愣怔。
  千里之堤,总有溃穴之蚁。任何雄才大略的明君,都无法在历史的局限性中,筑起一条河的“第三条岸”。制度,人时,人事,还有人性自身的种种难以克服的弱点,都会形成一个时代的时势和世运,在国祚已尽的苍凉回声中,便只有把这一切称之为悠悠天意了。历史不会重演,但历史却常常惊人的相似。
  我们是一个感性的民族。感性,也容易导致情绪化。可以无为,也可以无不为。无不为,也就是无法无天了。没有人间的具体的法规,又没有天上的无形的戒律,——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的动物性便会一下子暴露无遗。可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孟子的话:“人异于禽兽者几希”。可是,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人终归要做成人。
  读此书,会发现真有这样的人,仅仅为了一已之私,他们会让成千上万的人一下子丧失生命而了然无愧。为了一已之私,可以丧家,丧乡,丧郡,丧国,丧天下。“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持有此种心态的人,并非只有法王路易十五。从古至今,比比皆是。人杀人,人吃人,血流成河,赤地千里。金帛子女即是众多帝王将相们所理解并孜孜以求的荣华富贵。相对于我们历史中一次次相互残杀的残酷悲剧,日本人的南京大屠杀实在是小菜一碟了。但我们已经对我们的历史习以为常了,并没对此作出太多有价值的反思,而是把这些惨剧淡化成了一个个狭隘的英雄主义的审美行为。
  此书漫长的记述仿佛一条宽阔浩大的长河,深沉,舒缓,但随着一个个朝代的兴衰成败,又变得波澜起伏。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在这条长河中,个体命运在特定的时刻,只能服从于整体利益的驱使。越是置身于金字塔顶,自身越没有过多选择的自由。那个地方太小了,大家都想爬上去,永远热热闹闹、拥挤不堪,自身命运在那儿注定没有过多可供回旋的余地。所以,稍不小心,便会坠下来。那儿又太高了,只要坠下,只能落个粉身碎骨的下场。所以,为了保持其稳定性,权力需要就变得异常绝对。在权力之争中,就连正常的伦理道德,在大多时候,也只能服从于权力需要。而那些处于金字塔基座处的人们呢,更是无处翻身,发生大的变动,只有被碾成齑粉。
  在对此书的阅读中,顺便说三个著名的读者。
  第一个是洪迈。他不仅读,而且还用毛笔抄了三遍。在网络时代,我们只能去想象这是怎样的读书方式了。《容斋随笔》中那些历史细节上的真知灼见,决不是凭空得来的。
  第二个是王夫之。他留有一部煌煌大著:《读通鉴论》。王夫之读此书,是伤心人别有怀抱。眼睁睁看着明朝哗啦啦完蛋了,东逝水,无复向西流,不甘又无奈,只有著书立说,字里行间是一声声浩叹。
  第三个就是最著名的毛泽东了。众所周知,毛泽东对此书的阅读是终生不辍。据有人统计,他一共读了十七遍。斗胆猜测一下,伟人在从中寻找治国方略的同时,不知对那些宫闱秘事的记述是否留意?
  我读此书,对一些人物,是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还有一些,既欲其生,又欲其死。真可谓惑之甚也。这仍是读小说的态度,而不是读史的态度。治世怕一不小心就读完了,乱世就想读快些。其实越是乱世,越热闹,从文本意义上讲,越有阅读的快感。但这毕竟又不是小说,而是真实的历史。是历史,就只能去面对。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0 06:03 , Processed in 0.04092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