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307|回复: 10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治通鉴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8-22 17:4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通鉴慢慢的读到了十六卷,可最近还是会时不时的想到那段燕王哙的事情。通鉴对燕王哙的记载不多,结合战国策,可以构建出当时的那个故事梗概:丞相子之贤德,燕王重视丞相,不断臣子游说燕王以上古尧舜禹的做法,把王位禅让给了丞相。丞相主政三年进行改革,燕国上下无序,燕太子引齐国军队介入,燕国内乱,燕王、丞相和太子都战死,燕国几近灭亡。
  
      其实我觉得这个故事很宏伟,很有剧场感,还有一种荒诞的悲壮。司马光在通鉴里指出了丞相子之有与连横家苏代的交情去说服燕王,然后又说燕王哙是想借禅让而博圣人名,感觉充满了阴谋论的气息。历史过了那么久,即便是司马光那个时代,战国的故事也可以说是“历史变成了传说,而传说成为了神话”。在儒家早已大一统的北宋,再谈论燕王哙的高尚失败,最后统统成了可耻的欺名盗世来敷衍结论。
  
      设想,孟子不是一生都在那个时代找一个以仁义治国的君主。可如果燕王哙果真是一个道德高尚的国王且丞相子之确实贤德,那么君王把王位传给相国,这不可不说,在春秋无义战的那个年代,是绝对的道德楷模。这样就是一个高尚的起点,即使燕国的太子能接受,那么实际上太子的属下却是实在不能忍受的。国王禅让了,国王是圣人;相国受王位,天下大治,相国是贤人;那么太子呢?位子不尴不尬。更何况太子的亲信党徒,本是大好前程等太子上位统统鸡犬升天的幻想,偏偏被“圣贤”的一出戏,从此成了龙套。再看贵族。国王做了让贤的表率,那燕国下面的王侯将相若是不贤,难道他们会心甘情愿的让给自己的副手?
  
      司马光在通鉴写到“或曰:‘禹授益,而以启人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今王言属国子之,而吏无非太子人者,是名属子之,而太子用事。’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子之。”三百石以上收入的官员都由相国任用了,可以说国王禅让不可谓不彻底,不可谓不诚心,不可谓不逼人造反!
  
      事情的结局非常悲惨,国王、太子和相国都可谓死于非命,齐国几乎灭亡燕国。道德的标准本是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秩序,可怕的是把错误的理想执行为现实,还自以为自己的伟大。这个脱离实际的道德标准,战国上演过,现在却还在不断继续呢。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1 06:26 , Processed in 0.04268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