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17|回复: 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鲁迅全集 - 彷徨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8-6 10:39:19 | 显示全部楼层
  ——评《伤逝》 (郑老师现代文学作业)
  
  “我要遗忘;为我自己,并且不要再想到为了遗忘给子君送葬。”
  
  “我要向着新生的路踏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
  
  在经历了一场充满悲剧色彩的爱情后,涓生写下了这样的话。子君的离去,是他原本期望却又无法接受的。他想遗忘,忘掉曾经的甜蜜与苦涩,忘掉自己的罪行。但他真的能忘掉吗?对于一个一无所有的年轻人来说,爱情是那样的真实,那样的刻骨铭心。新生的路,多么有朝气的词藻,看起来能把岁月吞噬,但内心深处的悔恨,却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抹去的,何况还有一块沉甸甸的巨石——死亡。
  
  伤逝,伤的是子君之逝。从会馆的相识,到吉兆胡同的相爱,涓生与子君间的爱情显得“宁静而幸福”。然而现实总不会让人如意,打击接踵而至,生活的压力让二人间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道裂痕渐渐张开,爱情的根基终被动摇。真言、离别、伤怀、死亡、孤独,在涓生收到那封本不该来的辞退信后,这一切都悲剧式的发生了,似乎没有挽回的余地。或许,这段故事从一开始就不应存在?他仍在他的会馆努力扇动着翅子,她仍喂着她自家的黄油鸡,一切都不曾发生过。
  
  若真是这样,鲁迅就不会倾其笔墨去写一篇爱情小说了。二人的故事,属于那个时代。会馆、翅子、黄油鸡,无不是知识分子生活场景的写照。超越传统伦理的结合,《娜拉》与《海的女人》的感化,昔日友人的冷语,都让这段故事鲜活而富时代色彩。在新文化初开、旧礼教垂死挣扎的背景之下,鲁迅却没有给我们一个美好的结局。这,值得我们去思考。
  
  会  馆
  
  整个故事始于会馆。涓生感到“寂静与空虚”,重回会馆,物是人非,“过去一年中的时光全被磨灭……我并没有从这破屋子里搬出”,恰是他在悲哀与悔恨中挣扎的体现。随之而来的,是对于关于子君的一切的追忆,那似是而非的鞋声,勾起了涓生全部的思念。思念寂静与空虚中夹着的对她的期待,期待她带着微笑的酒窝、带着雅气的好奇的光泽,思念她在雪莱画像前的害羞。由此,涓生的思绪飞回到一年前,那新生的爱。
  
  会馆是爱的起点,亦是终点。“但那时使我希望、欢欣、爱、生活的,却全部逝去了,只有一个虚空,我用真实去换来的虚空的存在。”涓生行走在现实与记忆交织的新生的路中,此时的会馆,与其说是他再度求生的避风港,不如说是他向过去赎罪的唯一途径。只有在这里,涓生才能抛去一切的真实与虚伪,用自己的灵魂找寻曾经拥有的美好,品尝无尽的苦涩与悲凉。会馆,虽有嫉妒、谎言和猜疑的存在,却也是涓生仅存的精神寄托。
  
  吉兆胡同存着三人绝大多数的时光,可会馆却贯穿故事的始终。会馆见证了涓生与子君的坎坷历程,从充满希望的相知相爱,到一切回到原点的结局。会馆象征的,既有传统礼教的条条框框,又有先进思想者极力逾越的世俗压迫。从最初不顾一切地冲破的枷锁,到最后不得不回到曾经深恶痛疾的地方,涓生面前,会馆似一座大山。“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无比坚定的话语,曾让涓生倍受鼓舞,但他最后还是没能找到真正的新生。击垮他的,是他曾经向往的生活,是他极力逃避的会馆,是世俗的冷眼,是残酷的现实。爱、宁静、幸福,却转瞬即逝,弱不禁风,宛如梦幻。如此看来,会馆是知识分子的一片天地,它能把亲情、爱情与友情消融,留下一段时间与空间上的空白,给那些有梦的人去体味生活的真实与厚重。只有经历美好和痛苦,才会知道生命的分量。鲁迅笔下的会馆,乃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后新思潮涌动下的一块磐石,永远不会消逝。
  
  翅  子
  
  扇动的翅子,是涓生作为文艺青年的一份对未来的憧憬,文中出现了三次。
  
  “现在总算脱出这牢笼了,我从此要在这新的开阔的天空中翱翔,趁我还未忘却了我的翅子的扇动。”
  
  “世界上并非没有为了奋斗者而开的活路,我还未忘却了翅子的扇动,虽然比先前已经颓唐得多。”
  
  “冰的针刺着我的灵魂,使我永远苦于麻木的疼痛。生活的路还有很多,我也没有忘却翅子的扇动,我想,我突然想起她的死,立即自责、忏悔了。”
  
  涓生的确没有忘记翅子的扇动,灯下伏案的身影,沾满指痕的字典,都说明了这一点。可这翅子,终究还是不堪生活的重压。屋子里散乱的碗碟,弥漫着的油烟,与邻居的争执,吃饭的麻烦……越来越多细节上的不快让涓生感到展翅的艰难,对子君的爱也渐渐被无法扇翅的苦闷冲淡。“她总是不改变,仍然好恶感处似的大嚼起来”,“但子君的见识却似乎只是淡薄起来,竟至于连这一点也想不到了”。最后,家里呆不下去了,涓生不得不到通俗图书馆里扑翅,换来更多的冰冷的颜色——苦痛、犹疑、空虚、冷嘲。“将温存示给她,虚伪的草稿遍写在自己的心上,我的心逐渐被这些草稿填满了,常觉得难于呼吸。”涓生的颓唐,让子君无言以对,也让这段爱情画上了句号。
  
  涓生是失败者,难道不是吗?他最终没能让翅子扇动,泡沫似的梦,在现实面前显得那么不堪一击。为什么非要走这条路呢?求生之路有很多,为着文艺人那份所谓的骨气,孤注一掷地向前;为那原本就不存在的面子,苦苦地在嘲笑与冷眼中挣扎。这一切的牺牲品,是子君,是一段折翅的爱情。既然有勇气逃离会馆、选择新生,就应该有更大的勇气承担这一切。“我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担推卸给他了,她爱我之后,就要负了这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于是乎,知识分子的怯弱,也就暴露无遗。以扇翅之名,将生活的担子交给一个只相信爱情的女子身上,分明是一个懦夫。悔恨也好,悲伤也罢,在死亡面前不过是伪辩。如果不是因为翅子的扇动,这样的悲剧还会发生吗?
  
  黄油鸡
  
  从新生与幸福的象征,到用来充饥的食物,几只黄油鸡见证了子君生活的全部。作为鲁迅唯一一部爱情小说的女主人公,我对她有着敬畏,生怕自己无法捕捉她所有的性格与情感。但对于过去教科书里千篇一律的“八股”式的人物分析,我又是深深厌恶的。
  
  子君是果敢的。“她分明地,果决地,沉静地说出来的话,这几句话震动了我的灵魂。在不远的竟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光。”这样一个新民主主义时代下年轻女性的形象,倒是很符合鲁迅的笔调。同时,纵使拥有突破礼教束缚的勇气,子君仍无法根除植于内心深处的旧思想的根基。看到雪莱画像时不好意思的神情,听闻《娜拉》、《海的女人》时的一脸茫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子君。她只是个情窦初开的女子,她的坚持与果敢,全都建立在爱情的信念之上;一旦失去爱情,她的心也就失去了依靠。从这个意义上说,子君不可能有娜拉那样的高度——“她当时的勇敢和无惧是因为爱”。
  
  子君是执着的。面对鲇鱼须的老东西和擦雪花膏的小东西,她目不斜视地骄傲地走了;为了自家的黄油鸡,她会和房东太太暗斗,在涓生面前则强作勉强的笑容。整个故事中,子君极少抱怨,默默承受一切。“她只是镇静地缓缓前行”。子君对爱的执着一直没有改变,这信念支撑着她对生活的寄托,也预示了她的死亡。子君的执着源于她对新文化初开后全新爱情观的向往,源于涓生曾经的坚定。子君的执着是高尚的,既有传统道德中的忠贞,又有现代意义上的个性解放。她和涓生共同迈出艰难的第一步时,或许并没有想过接下来的步伐会更加艰难,更不会想到这竟是一条绝路。执着,换来的是悲哀。
  
  子君是现实的。从住进吉兆胡同的第一天起,她就没有停止为生活而操劳。她卖掉了自己唯一的戒指和耳环,管了家务,连谈天的功夫也没有,做菜虽不是强项却倾尽全力,“短发都黏在脑额上,两只手只是这样粗糙起来”,还要喂阿随、饲油鸡。他所说的怯弱,实际上是她对残酷现实的恐惧和茫然,是看得清现实的人都应有的反应;真正怯弱的,是仍活在理想中的他。“吃了筹钱,筹了吃饭”,子君的生活便以这样的定式进行着。她唯一的雅趣——阿随和油鸡——也被生活的重压给夺去了,所以才会“失掉了她往前麻木似的镇静,虽竭力掩饰,总还是时时露出犹疑的神色来,对我却温和多了。”当现实的人被现实击垮,爱、自由与理想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过度启蒙
  
  在鲁迅的《伤逝》中,涓生与子君扮演的是启蒙者与被启蒙者的角色,他们所处的,却又是一个过度启蒙的时代。
  
  中国人总是对社会变革有着特殊而复杂的认知,两千多年封建礼教的洗脑,让新思潮的涌动变得更加剧烈,正如英国人一面以绅士自居一面把小报和狗仔队发展成世界一流一样,精神层面上的束缚往往演化成反作用力。历史教科书将变革的源动力归结为“历史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却不愿正视改革的受众程度等内在性问题。五四被当代人津津乐道,那种从未有过的秋风扫落叶式的畅快淋漓的感觉,那种颠覆传统的自下而上的冲击,曾是多少中国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德先生”、“赛先生”横空出世后,新文化的旗帜伴着从西伯利亚吹来的社会主义之风高高飘扬,仿佛这片土地就要迎来一次新生。然而鲁迅看到的,不是社会变革所谓的必然,而是它对东方文明的摧残。
  
  《伤逝》以悲剧结束,不仅与新文化之风唱反调,还给许多向往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们泼了一盆冷水。从五四到新文化,激进派为国人带来了引领西方推开工业文明大门的启蒙思想,在宣传的过程中,他们不自主地把单纯的民主、科学、自由、平等、博爱给意识形态化、绝对化了。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从启蒙运动到资产阶级革命,从完善民主权利到反思资本主义,直到今天西方国家的启蒙之路还没有走完;而我们,一个被君权统治、宗法关系和封建伦理支配了两千年的国家,却想在一夜之间实现别人五个世纪都没能实现的梦,这实在荒诞。如何启蒙,才能让中国从农业文明平稳过渡到工业文明?统治者不会去想,知识分子不会去想,百姓更不会去想,整个民族都沉浸在一种对未来盲目的憧憬中,支撑他们思想的,则是对传统文化的彻底批判和全盘否定,即使在四十年后,国人的做法也没有改变,甚至更加疯狂。
  
  鲁迅没有盲目乐观,他更关注的不是变革的结果,而是变革的过程。人的个性解放了,社会经济却没有解放;小农经济解体了,工业文明的根基却十分淡薄;农村劳动力涌向了城市,城市却没有做好迎接他们的准备;旧旧观念、旧道德、旧文化被打倒了,新思想、新风尚、新文化却处在萌芽之中。鲁迅借《伤逝》表现的。是一个充满断层的社会。启蒙者是少数,被启蒙者是多数,被启蒙者对启蒙的理解,更多停留在启蒙者的直接叙述之上,他们根本不知道连启蒙者自己也不知道启蒙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启蒙意味着什么。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映射出《伤逝》的核心——空虚。空虚中有困惑,有迷茫,最多的却是恐惧。激情宣泄后随之而来的是客观理性的思考,而五四和新文化恰恰经不起这样的思考。我倾向于把这样的变革视为一种过度启蒙,一种变相的洗脑。没有思想准备的被启蒙者们,犹如手无寸铁的俘虏,被一个时代抛弃,被另一个时代捡起,不变的,是空虚的内心。
  
  鲁迅笔下的经典的”看客“形象,也在《伤逝》中出现了。看客们冷漠、自私,以玩赏他们的痛苦为乐,可他们归根结底还是社会的一份子,是需要引路人的被启蒙者。
  
  我不想否定五四,不想被定性为“愤青”。我只是希望,“前进与曲折”的社会中,能出现更多像鲁迅这样的声音,看清现实,不让伤逝的悲剧重演。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2-8-6 10: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评《伤逝》 (郑老师现代文学作业)
  
  “我要遗忘;为我自己,并且不要再想到为了遗忘给子君送葬。”
  
  “我要向着新生的路踏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
  
  在经历了一场充满悲剧色彩的爱情后,涓生写下了这样的话。子君的离去,是他原本期望却又无法接受的。他想遗忘,忘掉曾经的甜蜜与苦涩,忘掉自己的罪行。但他真的能忘掉吗?对于一个一无所有的年轻人来说,爱情是那样的真实,那样的刻骨铭心。新生的路,多么有朝气的词藻,看起来能把岁月吞噬,但内心深处的悔恨,却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抹去的,何况还有一块沉甸甸的巨石——死亡。
  
  伤逝,伤的是子君之逝。从会馆的相识,到吉兆胡同的相爱,涓生与子君间的爱情显得“宁静而幸福”。然而现实总不会让人如意,打击接踵而至,生活的压力让二人间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道裂痕渐渐张开,爱情的根基终被动摇。真言、离别、伤怀、死亡、孤独,在涓生收到那封本不该来的辞退信后,这一切都悲剧式的发生了,似乎没有挽回的余地。或许,这段故事从一开始就不应存在?他仍在他的会馆努力扇动着翅子,她仍喂着她自家的黄油鸡,一切都不曾发生过。
  
  若真是这样,鲁迅就不会倾其笔墨去写一篇爱情小说了。二人的故事,属于那个时代。会馆、翅子、黄油鸡,无不是知识分子生活场景的写照。超越传统伦理的结合,《娜拉》与《海的女人》的感化,昔日友人的冷语,都让这段故事鲜活而富时代色彩。在新文化初开、旧礼教垂死挣扎的背景之下,鲁迅却没有给我们一个美好的结局。这,值得我们去思考。
  
  会  馆
  
  整个故事始于会馆。涓生感到“寂静与空虚”,重回会馆,物是人非,“过去一年中的时光全被磨灭……我并没有从这破屋子里搬出”,恰是他在悲哀与悔恨中挣扎的体现。随之而来的,是对于关于子君的一切的追忆,那似是而非的鞋声,勾起了涓生全部的思念。思念寂静与空虚中夹着的对她的期待,期待她带着微笑的酒窝、带着雅气的好奇的光泽,思念她在雪莱画像前的害羞。由此,涓生的思绪飞回到一年前,那新生的爱。
  
  会馆是爱的起点,亦是终点。“但那时使我希望、欢欣、爱、生活的,却全部逝去了,只有一个虚空,我用真实去换来的虚空的存在。”涓生行走在现实与记忆交织的新生的路中,此时的会馆,与其说是他再度求生的避风港,不如说是他向过去赎罪的唯一途径。只有在这里,涓生才能抛去一切的真实与虚伪,用自己的灵魂找寻曾经拥有的美好,品尝无尽的苦涩与悲凉。会馆,虽有嫉妒、谎言和猜疑的存在,却也是涓生仅存的精神寄托。
  
  吉兆胡同存着三人绝大多数的时光,可会馆却贯穿故事的始终。会馆见证了涓生与子君的坎坷历程,从充满希望的相知相爱,到一切回到原点的结局。会馆象征的,既有传统礼教的条条框框,又有先进思想者极力逾越的世俗压迫。从最初不顾一切地冲破的枷锁,到最后不得不回到曾经深恶痛疾的地方,涓生面前,会馆似一座大山。“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无比坚定的话语,曾让涓生倍受鼓舞,但他最后还是没能找到真正的新生。击垮他的,是他曾经向往的生活,是他极力逃避的会馆,是世俗的冷眼,是残酷的现实。爱、宁静、幸福,却转瞬即逝,弱不禁风,宛如梦幻。如此看来,会馆是知识分子的一片天地,它能把亲情、爱情与友情消融,留下一段时间与空间上的空白,给那些有梦的人去体味生活的真实与厚重。只有经历美好和痛苦,才会知道生命的分量。鲁迅笔下的会馆,乃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后新思潮涌动下的一块磐石,永远不会消逝。
  
  翅  子
  
  扇动的翅子,是涓生作为文艺青年的一份对未来的憧憬,文中出现了三次。
  
  “现在总算脱出这牢笼了,我从此要在这新的开阔的天空中翱翔,趁我还未忘却了我的翅子的扇动。”
  
  “世界上并非没有为了奋斗者而开的活路,我还未忘却了翅子的扇动,虽然比先前已经颓唐得多。”
  
  “冰的针刺着我的灵魂,使我永远苦于麻木的疼痛。生活的路还有很多,我也没有忘却翅子的扇动,我想,我突然想起她的死,立即自责、忏悔了。”
  
  涓生的确没有忘记翅子的扇动,灯下伏案的身影,沾满指痕的字典,都说明了这一点。可这翅子,终究还是不堪生活的重压。屋子里散乱的碗碟,弥漫着的油烟,与邻居的争执,吃饭的麻烦……越来越多细节上的不快让涓生感到展翅的艰难,对子君的爱也渐渐被无法扇翅的苦闷冲淡。“她总是不改变,仍然好恶感处似的大嚼起来”,“但子君的见识却似乎只是淡薄起来,竟至于连这一点也想不到了”。最后,家里呆不下去了,涓生不得不到通俗图书馆里扑翅,换来更多的冰冷的颜色——苦痛、犹疑、空虚、冷嘲。“将温存示给她,虚伪的草稿遍写在自己的心上,我的心逐渐被这些草稿填满了,常觉得难于呼吸。”涓生的颓唐,让子君无言以对,也让这段爱情画上了句号。
  
  涓生是失败者,难道不是吗?他最终没能让翅子扇动,泡沫似的梦,在现实面前显得那么不堪一击。为什么非要走这条路呢?求生之路有很多,为着文艺人那份所谓的骨气,孤注一掷地向前;为那原本就不存在的面子,苦苦地在嘲笑与冷眼中挣扎。这一切的牺牲品,是子君,是一段折翅的爱情。既然有勇气逃离会馆、选择新生,就应该有更大的勇气承担这一切。“我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担推卸给他了,她爱我之后,就要负了这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于是乎,知识分子的怯弱,也就暴露无遗。以扇翅之名,将生活的担子交给一个只相信爱情的女子身上,分明是一个懦夫。悔恨也好,悲伤也罢,在死亡面前不过是伪辩。如果不是因为翅子的扇动,这样的悲剧还会发生吗?
  
  黄油鸡
  
  从新生与幸福的象征,到用来充饥的食物,几只黄油鸡见证了子君生活的全部。作为鲁迅唯一一部爱情小说的女主人公,我对她有着敬畏,生怕自己无法捕捉她所有的性格与情感。但对于过去教科书里千篇一律的“八股”式的人物分析,我又是深深厌恶的。
  
  子君是果敢的。“她分明地,果决地,沉静地说出来的话,这几句话震动了我的灵魂。在不远的竟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光。”这样一个新民主主义时代下年轻女性的形象,倒是很符合鲁迅的笔调。同时,纵使拥有突破礼教束缚的勇气,子君仍无法根除植于内心深处的旧思想的根基。看到雪莱画像时不好意思的神情,听闻《娜拉》、《海的女人》时的一脸茫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子君。她只是个情窦初开的女子,她的坚持与果敢,全都建立在爱情的信念之上;一旦失去爱情,她的心也就失去了依靠。从这个意义上说,子君不可能有娜拉那样的高度——“她当时的勇敢和无惧是因为爱”。
  
  子君是执着的。面对鲇鱼须的老东西和擦雪花膏的小东西,她目不斜视地骄傲地走了;为了自家的黄油鸡,她会和房东太太暗斗,在涓生面前则强作勉强的笑容。整个故事中,子君极少抱怨,默默承受一切。“她只是镇静地缓缓前行”。子君对爱的执着一直没有改变,这信念支撑着她对生活的寄托,也预示了她的死亡。子君的执着源于她对新文化初开后全新爱情观的向往,源于涓生曾经的坚定。子君的执着是高尚的,既有传统道德中的忠贞,又有现代意义上的个性解放。她和涓生共同迈出艰难的第一步时,或许并没有想过接下来的步伐会更加艰难,更不会想到这竟是一条绝路。执着,换来的是悲哀。
  
  子君是现实的。从住进吉兆胡同的第一天起,她就没有停止为生活而操劳。她卖掉了自己唯一的戒指和耳环,管了家务,连谈天的功夫也没有,做菜虽不是强项却倾尽全力,“短发都黏在脑额上,两只手只是这样粗糙起来”,还要喂阿随、饲油鸡。他所说的怯弱,实际上是她对残酷现实的恐惧和茫然,是看得清现实的人都应有的反应;真正怯弱的,是仍活在理想中的他。“吃了筹钱,筹了吃饭”,子君的生活便以这样的定式进行着。她唯一的雅趣——阿随和油鸡——也被生活的重压给夺去了,所以才会“失掉了她往前麻木似的镇静,虽竭力掩饰,总还是时时露出犹疑的神色来,对我却温和多了。”当现实的人被现实击垮,爱、自由与理想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过度启蒙
  
  在鲁迅的《伤逝》中,涓生与子君扮演的是启蒙者与被启蒙者的角色,他们所处的,却又是一个过度启蒙的时代。
  
  中国人总是对社会变革有着特殊而复杂的认知,两千多年封建礼教的洗脑,让新思潮的涌动变得更加剧烈,正如英国人一面以绅士自居一面把小报和狗仔队发展成世界一流一样,精神层面上的束缚往往演化成反作用力。历史教科书将变革的源动力归结为“历史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却不愿正视改革的受众程度等内在性问题。五四被当代人津津乐道,那种从未有过的秋风扫落叶式的畅快淋漓的感觉,那种颠覆传统的自下而上的冲击,曾是多少中国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德先生”、“赛先生”横空出世后,新文化的旗帜伴着从西伯利亚吹来的社会主义之风高高飘扬,仿佛这片土地就要迎来一次新生。然而鲁迅看到的,不是社会变革所谓的必然,而是它对东方文明的摧残。
  
  《伤逝》以悲剧结束,不仅与新文化之风唱反调,还给许多向往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们泼了一盆冷水。从五四到新文化,激进派为国人带来了引领西方推开工业文明大门的启蒙思想,在宣传的过程中,他们不自主地把单纯的民主、科学、自由、平等、博爱给意识形态化、绝对化了。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从启蒙运动到资产阶级革命,从完善民主权利到反思资本主义,直到今天西方国家的启蒙之路还没有走完;而我们,一个被君权统治、宗法关系和封建伦理支配了两千年的国家,却想在一夜之间实现别人五个世纪都没能实现的梦,这实在荒诞。如何启蒙,才能让中国从农业文明平稳过渡到工业文明?统治者不会去想,知识分子不会去想,百姓更不会去想,整个民族都沉浸在一种对未来盲目的憧憬中,支撑他们思想的,则是对传统文化的彻底批判和全盘否定,即使在四十年后,国人的做法也没有改变,甚至更加疯狂。
  
  鲁迅没有盲目乐观,他更关注的不是变革的结果,而是变革的过程。人的个性解放了,社会经济却没有解放;小农经济解体了,工业文明的根基却十分淡薄;农村劳动力涌向了城市,城市却没有做好迎接他们的准备;旧旧观念、旧道德、旧文化被打倒了,新思想、新风尚、新文化却处在萌芽之中。鲁迅借《伤逝》表现的。是一个充满断层的社会。启蒙者是少数,被启蒙者是多数,被启蒙者对启蒙的理解,更多停留在启蒙者的直接叙述之上,他们根本不知道连启蒙者自己也不知道启蒙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启蒙意味着什么。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映射出《伤逝》的核心——空虚。空虚中有困惑,有迷茫,最多的却是恐惧。激情宣泄后随之而来的是客观理性的思考,而五四和新文化恰恰经不起这样的思考。我倾向于把这样的变革视为一种过度启蒙,一种变相的洗脑。没有思想准备的被启蒙者们,犹如手无寸铁的俘虏,被一个时代抛弃,被另一个时代捡起,不变的,是空虚的内心。
  
  鲁迅笔下的经典的”看客“形象,也在《伤逝》中出现了。看客们冷漠、自私,以玩赏他们的痛苦为乐,可他们归根结底还是社会的一份子,是需要引路人的被启蒙者。
  
  我不想否定五四,不想被定性为“愤青”。我只是希望,“前进与曲折”的社会中,能出现更多像鲁迅这样的声音,看清现实,不让伤逝的悲剧重演。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8 09:21 , Processed in 0.04471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