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88|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罗马人的故事2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19 16:4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战争题材一直不是我钟爱的历史内容,然而这本书虽然三分之二的篇幅在写战争,但是意外地毫不枯燥。对于有人诟病的翻译粗糙问题,我认为除了某些地方地图上标注的地名和正文中提到的名字不对等外,其他方面我都能接受。
   这本书讲述了两次布匿战争,第一次布匿战争是海战,迦太基VS罗马,内容关于西西里岛,战争的结局是迦太基落败,罗马完胜。这场战争在很多人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其中一个就是汉拔尼的父亲,他甚至让年幼的儿子发誓终生与罗马为敌。就这样,一个优秀将领诞生,一个宏伟的目标铸成。
        第二次布匿战争开始于公元前218年。那一年,汉拔尼带着在西班牙建立的强大队伍和大象战队,翻越阿尔卑斯山,从北面对罗马进行进攻,至此拉开两个帝国长达几十年的持久战。由于第二次布匿战争中迦太基一方始终是汉尼拔独挑大梁,所以从人数在来看,就好比是汉尼拔单挑罗马众执政官的KO赛。虽然汉尼拔有出色的弟弟,忠诚的亲兵,坚定的追随者,但面对轮番攻击的罗马,“团结就是力量”的真理再一次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KO赛初期,胜利一方是牢牢掌握在汉拔尼手中的。年轻的汉尼拔信念坚定,意气风发,在战场上所向无敌,一度令大多数的罗马军队将领“不敢与之正面交锋”。然而在罗马方面,每年都需要重新选举执政官,也就意味着一个军队每隔一年都可能拥有不同的指挥官。虽然在文中没有提到管理上的差异,但是在我看来,频繁的更换指挥官难免对于队伍的战斗力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在初期,罗马方是节节败退的。
         当然,初期汉拔尼的胜利也不仅仅是这个原因。我想还应该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来自于战前充分的准备。在第一次布匿战争后,罗马和迦太基双方签订停战协议,获利方罗马很大程度上都没有想过两者会再次挑起战争,防备上略有松懈。然而,迦太基方面,单凭汉拔尼在西班牙的“卧薪尝胆”这一点,足以体现了迦太基当面的不甘心和随时准备再战的想法。正是这样,当汉拔尼带着精神抖擞的部队踏上亚平宁平原的土地上时,他们是准备就绪严正以待的,而罗马方是恍然大悟后知后觉的。匆忙应战,失败也在所难免。
         第二是全新的战术和战略布局让罗马方无从应对。说到战略布局,效果最明显的一战就是提契诺战役。这是一场骑兵的会战,如果说第一次布匿战争罗马能够胜利的最大原因是海军的强大,那么这个时候罗马根本没有认识到骑兵的作用。骑、步兵失调的比例造成罗马压根无法适从汉拔尼快速的骑兵队伍。另外就是全新的战术,包围圈式的全歼战术使得罗马付出了沉重的伤亡代价。后来,西庇阿的“以彼之道,还之彼身”大挫汉拔尼,也是在此战术基础上的灵活运用,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拥有再强大战斗力的队伍都离不开补给,所以深入罗马内部的汉拔尼队伍也同样遇到了这个问题,罗马也正是利用了这个问题,把战争拖入了相持时期。在这个时期,汉拔尼的策略主要就是抢占港口城市,以便于迦太基方提供军队补给和分化整个罗马联盟。这段时期来看,汉拔尼是成功的,三大重要港口城市都相继失守,不少同盟国的纷纷背弃,使得罗马有点“势单力薄”。这时候,被誉为“罗马之盾”的费边占据了罗马权力集团的主导位置。他著名的“费边战略”我总结来主要就是“游击”和“拖延”两个关键词(或许这就是毛爷爷的持久战观点的最早出处吧!)。具体说来就是两条:避开汉拔尼主力部队,进行小面积的突击战;对港口严防死守,把汉拔尼困死罗马内部。 不可否认,费边的策略在当时的环境下确实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罗马熬过了最艰难的日子,也使汉拔尼丧失了一次又一次真正取得胜利的机会。
         胜利的天平真正偏向罗马的转折点,我认为是西庇阿的走马上任。历史就是这样,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年纪轻轻的西庇阿,顶着元老院的强大压力,带着叔父的仇恨,从汉拔尼出发之地——西班牙,开始书写他的辉煌。然而这时候的汉拔尼已经被逼入了靴子的尖点上,等待补给。可以说,在西班牙的西庇阿有着当年汉拔尼的影子,同样的年轻气盛,同样的意气风发,同样的不按常理出牌,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然而,西庇阿与汉拔尼也有着截然相反的地方,文中提到,西庇阿是个随和没有架子的军队领导,与部下关系和谐;汉拔尼却古板不善言语,与下属不易亲近。或许正是这点,使得后来攻击迦太基的时候,西庇阿有两位忠实的战友协同作战,而汉拔尼只有亲兵。当然无论怎样,都不会影响他们个人魅力。因为双方都有太多太多不同类型的追随者来证明他们是当时顶尖的将领。相继西班牙,西西里岛、迦太基的土地上都书写了西庇阿的累累战功。16年的战争,以罗马胜利,迦太基失败失去战争权而告终。16年的战争,这片土地的霸主再次易主。
  历史风轮滚滚,再伟大的英雄都将落幕。战场上力拔千钧智勇双全,但两位名将的结局却让人唏嘘。一边是,汉尼拔离开了为之奋斗一辈子的祖国——迦太基,最终自绝于异乡。另一边,西庇阿受到了罗马法老院的审判,以至于西庇阿失望透顶,直到去世都不愿意埋在自己家族的墓园里。原因仅仅是:那个地方属于罗马。这个连对战败者都可以万分宽容的国家,对“国家大英雄”却如此这般,难怪西庇阿的最后遗言竟是“一个不懂得感恩的国家,根本不配得到我的遗骨”。
         这场艰苦卓绝的KO赛最大受益方是罗马,他终于把地中海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我的海”。这时候的罗马完成华丽转身,帝国雏形也初步形成。那第三部是不是"王者归来"?我将拭目以待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0 13:32 , Processed in 0.04476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