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11|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认得几个字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28 08:59:32 | 显示全部楼层
  似乎一个十分平常的意象,在张大春那里,都能够作为一个时空穿梭器、一个印象记忆发生器。无论是《城邦暴力团》还是《聆听父亲》,其中那亦真亦幻的人物与故事、那高超的文字技巧、那跌宕跳跃的叙事推进,那如电影镜头般的场景切换,那各个环节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都让人如坠深渊,在迷离之中感动不已。这一切可能都源于作家本人感知世界的方式,体物之深来自于丰盈的想象,来自于事情之中微妙的情感体验和漫无边际的联想,仅从教小儿认字这一本书中就能感受到。
  
  记得在《聆听父亲》之中,张大春就以幼儿时对数字的认识为例,描述了一个十分巧妙而迷人的意象:这种朦胧的认知和联想始于摇篮般的床铺,仿佛有条无形的绳索串联,数字像一串音符排列有序、汩汩而出,1、2、3在床头,8、9、10在床尾,11、12、13一路排到客厅,20、30已到了大门口,40、50远至巷子外,90、100和其他的三位数簇拥成群,涌向远方大桥,而那成千上万甚至更大的数则高高挂上浩渺星空。
  
  于是,当这个充满期待与欣喜的父亲要对未出生的孩子讲述“从哪里来”这一哲学命题时,这样一组温情脉脉却形象细腻的语句便倾泻而出:“在日后你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也有自己的编程方式。从一个你感觉最熟悉、安适、温暖的角落开始,一点一滴向远方伸展。你所知道的第一组数字、第一部世界起源的说法、第一套有所谓时间或者次序轴线的故事,都可透过你自己的想象力,被编进一个以你自己的家为舞台的空间。”
  
  所以,在《认得几个字》之中,对每一个字在适当时刻的倾情解剖不仅是一种教学相长,更是认知方式的一种训练,一种想象力的运用和好奇心的自由飞跃。试想,当我们跳出文字表面使用功能的束缚,一下子回归到象形文字的空间里去时,便会觉得造字本身的过程颇似小儿作画,是什么就画什么,再偷偷懒两笔就有一个形象,多么纯粹直白可爱呀!同时,我们的好奇心又进一步膨胀,为什么以后的字就变成了这个样子这个意思呢?张大春在这里就是返璞归真,仿小儿之思,借机训诂溯源,以小儿可解之释义,讲讲故事,叙叙温情。
  
  难得的是在这个父子、父女的互动之中,文字的“考古学”被请下了高高的藏书阁,反而一头掉入了具体的生活,似乎每个字都变得温暖可感、也知喜怒哀乐了。所以,我们可见书里所举多是些“乖”“考”“揍”等十分关乎生活的字眼。作家对自己父母的怀念,小儿、小女的调皮、聪慧都在认字的过程之中处处可感。作家总是不失时机地在两小儿争论或者玩耍之际便拿相关之字来讲个故事,叙说来源。
  
  比如张容、张宜要设一个简单的局来玩耍时,我便“随手扯张纸,画个弯腰驼背的老人,驼曲之处特地画个圈”就像小孩年迈奶奶的佝偻身躯,相信此刻将“局”字本来所表示的佝偻之人的摸样在小孩子的头脑里一定留下痕迹了。而一个“罚”字也可引发既《聆听父亲》之后对父亲的继续追忆,“浮一大白”还是“罚一杯”的公案还要从放翁诗词“一樽病起初浮白”之中寻找答案,父子之情在古典诗词的情境之中更见深厚。
  
  这本小书小处言之就像是文化人的育儿经,可是一说到教育、文化传承这些问题似乎又变得深刻、严肃起来。其实,张大春本人倒是并不多言,也不会作出模式般的定论,就像他在文章之中提到批评那些自以为在学校里广泛开展古典教育、读古文,就一定能提高孩子们的修养一样。须知这体物与认知之事,还是要“发乎情”、“游与心”。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 07:15 , Processed in 0.05025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