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飞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地铁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8 14:52:18 | 显示全部楼层
  诡秘科幻新浪潮
  
  文/韬子
  
  
  韩松(1965-),武汉大学英文系、新闻系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及法学硕士学位,1991年进入新华社。撰写了大量报道中国文化和社会动态的新闻和专访,还著有有关克隆技术进展的报告文学《人造人》。代表作有中短篇小说集《宇宙墓碑》、长篇小说《2066之西行漫记》、《让我们一起寻找外星人》、《红色海洋》等。
  
  科幻一直以来的形象相当的宏大或者壮丽,至少你需要完整的技术支持和细节描写,不然在那些所谓的资深科幻迷面前——尤其是重金属科幻(硬科幻)迷面前,你根本不好意思开口说你看过科幻小说。当科幻世界中充斥太多技术派时,我们也在逐渐失去更多的原本科幻可以涉足的世界和领域。所幸的是,中文原创科幻中还有韩松和他的诡秘科幻——在传统技术流主宰的科幻世界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宇宙观和不一样的科幻世界。
  
  凡人入科幻
  这本《地铁》和当年的那本《红色海洋》一样,基于已发表的部分章节,最终扩充成长篇小说。当然,最重要的是,两本书依旧保持了韩松固执的写作手法和同样顽固的科幻观念。就像贺岁档期国产大片大堆的影像一样,《地铁》出版时,也正值《三体》出版,韩松和刘慈欣几乎同时的单行本出版在最近几年中国的原创科幻中是相当少见的,而试图对比两个风格迥异的科幻作家笔下的科幻作品,显然是不合逻辑的,就像你不能比较厄休拉·勒古恩和金·斯坦利·罗宾逊孰优孰劣是一样的道理。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是将我们的视野放大到太空、宇宙,放大到那些形而上的未知和深邃,而韩松则是将大家拖回现实。一个是天上,一个是地下——在《三体》和《地铁》同期出版的时候,这种对比无疑是有趣的。
  一个是技术流的典范,一个是思想派的代表。
  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刘慈欣作品所代表的是“黄金时代”的遗风,那韩松则是实至名归的“新浪潮”。
  诡秘自有诡秘的乐趣。这一点上韩松的文字和伊藤润二的漫画都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第一章节《末班》的画面感和伊藤润二的画风如出一辙,我甚至在想当这些诡异的文字变成图画时会是一副什么样子。装在罐头中的男人和《漩涡》中的那个老男人是多么的相似啊。
  他并没有剑走偏锋,也不是一个离经叛道的人,他所刻画的这些人物实际上就是我们身边的人,就是每一个游走于这座城市牢笼的人。平凡人的科幻,就是普通老百姓的现实——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老百姓有太多的无奈和平淡,而这种无奈和平淡就如同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这种现实和幻想的差异在《地铁》中处处可见,两者相互交融的场面,很容易让人想起厄休拉·勒古恩和库尔特·冯内古特。甚至在“文学祖母”多丽丝·莱辛的科幻小说中,我们也同样看到了这种思想和现实差异化下的文字故事。
  当思想爆棚时,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发泄点,而科幻小说很容易成为这样一个合情合理的出口——仅仅是文字,仅仅是故事,仅仅是些诡异的语言——不是社会的异类,仅仅是写小说的而已。《地铁》中韩松所表现出来的对文字的驾驭性,似乎可以让这部小说成为“城市科幻”或者“诡秘科幻”的代表。《九州幻想》中的作品风格味道较着重于故事性,这一点和市川拓司、梶尾真治甚至是乙一的那种“平凡中见诡异”的故事风格相似。而韩松的《地铁》似乎在城市科幻的路子上走得更野蛮,口味更重。他似乎毫不掩饰那些人性的弱点和阴暗,他只是如同一个“观察者”一般,客观记录那些发生在地铁和隧道中的事情。
  如果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列地铁的话,我们会看到站台上的韩松面无表情地看着这列火车驶向未来的隧道。他并未上车,只是关注。
  关注而已。喜和悲对他而言,已经毫无意义。连是否上车,都已经无关紧要。
  
  
  纠结与扭曲
  韩松是悲观主义的代表,一直以来我是这么理解的。但是也谈不上那种绝望的悲观,至少在小说最后还会看到一丝希望的光亮,例如这本《地铁》和《红色海洋》。《红色海洋》描绘的是未来人类生存于海洋的故事,《地而铁》中关于人类未来的场景更狠,至少在看完这部小说后,你不会觉得轻松。
  那些变异者和进化者的相互纠结和矛盾,生存与死亡这个一直以来困扰人类的重大话题,安于现状的平庸和与鹤立鸡群的异类的冲突……小说就是一部另类的人类进化史,这也许是无数个进化方向中的一支——但至少在这里看到了这种恐惧、血腥、变态甚至是扭曲的可能性。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韩松的小说是扭曲的,是一种思想和现实矛盾相互冲突的结果。如果说在他早年创作的小说中,这种扭曲和矛盾还不是很明显的话,那么在后来的作品里,这种精神层面和现实层面的激烈冲撞就越发清晰了。《地铁》可以说是这种扭曲的“集大成者”——“扭曲”在这里是一个中性词——韩松把这种矛盾外在化,读者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这种怪异的场面,就像斯科特在《感染》中所着力表现的脓水和粘液一样。这种扭曲也恰好成为了韩松笔下科幻小说的诡异之处。《地铁》不仅仅是刻画了人类的进化史,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部思想的进化史。正如伊藤润二的漫画一般,他把那些他所能想到的矛盾和黑暗刻画出来,摊在阳光下,任凭它自生自灭。同时,读者也可以直白地感受到那种内心的恐惧和惊悚。《地铁》和韩松的其他小说一样,充满了严重的挣扎感。我一直觉得,他似乎总在在试图寻找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来平衡人性和技术,平衡现实和理想,平衡当下和未来——而实际上,残忍的现实总是将他这种试图寻找完美的想法击得粉碎。
  他很挣扎,因而作品也很挣扎,他的写作过程始终是在寻找一个自洽和圆满的过程——这种孜孜不倦的寻找和对于完美的纠结,直到作品完成后,依旧在印刷好的白纸黑纸上活生生地跳跃着。
  这种文字的生命性,在目前国内的原创科幻小说圈中,是绝无仅有的。
  国内的科幻作家中,性格和文字最迥异的当属韩松。很温和谦逊的一位先生,文字却是如此的惊悚和挣扎。作为作者,可能无法理解读者阅读你作品时的内心矛盾和挣扎。
  
  
  不止是科幻
  公正地说,韩松的小说故事性比起刘慈欣来,还是相对弱些。作为目前国内商业化科幻写作最为成功的刘慈欣,其文字性和故事感是相当资深而熟稔的。而在文字的感动性上来讲,则非韩松莫属。《地铁》,这部严重充斥着空间幽闭症的科幻小说,在阅读到一半时,甚至让我想到了飞利浦·迪克,一样的如同嗑药般的亢奋,一样的五光十色,一样的光怪陆离。突然想起以前聊天时,朋友说的那句话:“韩松用一己之力,把中文原创科幻小说的尺度放大了N个数量级。”
  科幻文学本身就是一门创新的手艺,而在这种创新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韩松走得比大家更远。他是自私的,也是任性的,他的作品一直以来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创作激情和动力,也固执地守护着他的创作观点。
  感觉上他大概不是很在乎读者的意见,他的作品中晦涩的和精彩的一样多。在《地铁》中,他依旧保持着这种鲜明的“韩氏风格”。因此,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对于韩松作品的评价,读者中会出现如此严重的两极分化。
  如果说非要在众多的国内科幻作家中选出一个最具有艺术气质的作家来,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韩松。他的作品符合任何一个关于艺术的定义。
  这部小说其实完全可以不用标签为“科幻小说”而推广宣传、摆书上架。它完全可以当成主流作品和村上春树、卡夫卡甚至是石黑一雄的小说摆在一起。它充满了技术,却无法用传统技术科幻来定义;它充满了想法,却无法用传统的主流小说来界定;它始终在漂移和游离,在理想和现实的边缘行走。
  《地铁》无疑是今年相当有含金量和诚意的科幻小说。我们无法去领悟韩松到底真正所要表达的主题,这部小说很深,所以还有无数的解读层面。
  作为一部科幻作品,能让读者主动去试图理解它,无疑它是优秀的;作为读者,能在作品中寻找到阅读的快感,足矣;而作为作者,我想韩松也是希望大家在阅读后略有所思,也就足够了。
  
  
  (原文刊登于《i时代报》)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3 11:12 , Processed in 0.05212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