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小小看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与父辈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5 15:45:22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散文般地记录我、父亲、大伯和四叔之间的生活记忆,第一次看阎连科的书,更多的是感动,为书中文字的真诚感动,作者的家在偏远山区,“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虽然充满着无边的贫穷,却也充满着无边富裕的恩受。父亲的勤劳和忍耐为他的子女树立着榜样,母亲的节俭、贤能和终日不停歇的忙碌,让我们兄弟姐妹过早地感受到了一种人生的艰辛和生命的世俗而美好。”平凡因真实而感动,书中的父亲、大伯和四叔都是偏远农村平凡似乎有些卑微的生命(河南,文明的发源地,贫瘠的土地,人口最密集中国内陆省份),但他们却用自己的超凡意志和一生劳作,诠释着尊严,总是乐观地为下一代的成长生活劳心劳力。父亲用日复一日,双手和镢头从自家地挖出礓石(礓:一种不透水的矿石,块状或颗粒状:砂礓(可做建筑材料,这里泛指石头),将汗水和气力换成粮食和土墙瓦房的基石;大伯,精明的乡里人,走街窜巷做着小生意,养活了全家8个小孩,冬季,严寒,河面冰封,带领全家,爆石运石料,盖起了儿辈成家立业的房子;四叔,“沉一头”的人,家在乡下,城里水泥厂的工人,悬浮生活在城市的“天堂”与乡村的“地”之间的半空。
    作者是1958年生的,对于我这个所谓80后算是父一辈的人了,父母养育我们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供我们吃饭、上学,学校里学到的是书本上的知识,家里父母教的却是实实在在的做人,知识多了会教会人如何撒“漂亮”的慌言,父母则永远教育我说真话。长大了,才发现,每天相处的父母,自己却并不真正了解,嘴里说“知道了”,其实心里想得完全是另一回事。真的去想,发现父亲一代的历史对于我来说真的是空白,“三年自然灾害”、贫穷、“红宝书(毛主席语录)”、知青下乡(书中进一步认识到“伤痕文学”,,其实知青还有机会拥有话语权,一辈子生活在乡村的人却总是沉默地忍受,从来都没机会表达)、全中国疯狂的十年、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在他们的聊天中,了解一些过往的事情,只言片语的记忆碎片,我所听到的,贫穷和饥饿磨练了父辈艰苦、坚韧的意志和支撑家庭的强壮身体,读书在他们那个时代是快乐的,嬉戏和玩耍一切都拥抱自然,不像现在所谓“快乐学习”的家教公司为很不快乐的学生们贩卖所谓“快乐”,当他们感慨一代不如一代时,也承认如今的时代又是如此不同。作为80后,衣食无忧,受到了有些父母一生都梦想的教育,对于分数决定命运的考试制度下的教育,更多的是陷入无穷和无止尽的妒忌和狭隘的竞争,耗尽了大半的精力和青春,一心只读圣贤呀,书,却发现自己的双手居然连锄头都没摸过,担子也从没过肩,连割稻最基本的农活也是帮同学如游戏般做过一回,相比较父辈,我缺失了太多东西,很多没有传承下来,无法体验到他们的快乐和忧愁。对于父辈,太多事情想要去了解,这本书也能了解到一些父辈的经历和那时的想法,更多还看到父辈们对他们的父辈的继承和尊敬,人生来是平凡的,但生命却是伟大的,他们无不在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看这本书,有时还会有些感悟,比如日子和生活,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城里人把“日子”叫生活,乡村人把‘生活’叫‘日子’,对生活而言,日子是一种贫乏和愚昧;对日子而言,生活是一种向往和未来。社会将大多半给了日子,少的给了日子”。中国城市和农村存在一条巨大的鸿沟,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城市侵占了大半部分的资源,乡村则从并不富裕的土地和善良的人们中贡献出更多给了城市,但却总被遗忘在某个角落,背负着愚昧和贫乏的名声。
      盛世庆典不过过眼云烟,生活最终还是平常的日子,父辈和父辈的父辈,他们是我们后代的旗帜和榜样,他们的做人,值得我们去尊重和一辈子去学习,总在想,到底跟父辈相比,最重要缺失的是什么,或许是坚韧、实践的果敢、承担责任的勇气还有乐观。急速前进的社会,随波逐流,过去是不能被遗忘的,遗忘意味着背叛,现实中看到不少自欺欺人的事,但真实的才是永远的,值得尊重。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9 02:31 , Processed in 0.04028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