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大道说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座城池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1 14:29:03 | 显示全部楼层
  
          背景很长……
          晚上,和朋友短信聊天。起因是梵高的向日葵。她讲起,本来想买封面是梵高的向日葵的笔记本,但是它太大了。我回复,很喜欢梵高的画,特别喜欢。
          朋友:“……学类型片的时候说故事原型的在创造,当时理解但是现在才明白这是个很棒的技术,就像哈利在五年级考了一年级学的让东西飞起来的咒语。”
          我:“我喜欢前几部,但又不是很清楚从哪里开始就不那么喜欢了,也许是从《火焰杯》开始,爱情滋生,人也长大了,事情就不是那么简单了,要顾虑的太多。自己也长大了。我甚至现在都还没看最后一部,也没看电影。说起来真怀念迷HP那时候,第五部中文上架的时候,一帮人大中午放学后还跑文轩去,又没钱买。”
          朋友:“我也觉得从那个时候开始那本书变了,但是还是挺喜欢的,好像没有别的书能让我这么激动。那天和另外几个人怎么也想不起来魁地奇里面有个球叫什么了,后来想起是鬼飞球,高兴得像片子剪好了一样。”
          我:“我觉得罗琳的主题有问题,本来可以超越《指环王》。《指环王》就是另一个世界,现实生活中很多无法解决又让人伤感的问题都被很妙地淡化了。那么有趣的虚构世界可惜后来被毁了。不过也实在难免,不能阻止他们长大。那些童年错过HP的人很可怜,那些小时候看过却不迷的人很可悲。”
          还聊到泛滥成灾的穿越偶像婚姻之类的小说,朋友:“嗯,他们的规则很奇怪,读者没精力看人物塑造,就想看意淫的剧情……”
          我:“我刚刚随手把《一座城池》抽出来看了几页,对韩寒的搞笑好像有点不一样的理解了。突然感觉他很像一个认识的人,十分像。”
          朋友:“我比较喜欢《百年孤独》的幽默。”
          朋友:“我看过他的短篇小说集,没有《百年孤独》那么好看,但是有那种神韵了。”
          我:“开始相信他会写出传世之作了。”
         
          啰嗦了如此之多,主要目的在于提醒注意一点,以上对话所涉及的那些人物、作品、时期,梵高被认为是疯子,《哈利波特》《指环王》《百年孤独》都是幻想小说的经典大作,更年轻的时候无知却快乐。所有这些的共同点在于,非现实。因而带有一种歇斯底里的意味。这种歇斯底里为艺术家所经常表现,尤其是现代派,突出的比如达利、毕加索。王小波也属于这一类。
         
          只先后看过韩寒的《三重门》《一座城池》,印象都不深,可以换句话说,也就是,给的评价并没有多高,几乎没有被触动。他的形象构成反而更多的是来自舆论和媒体,印象中,不过是一个大肆叫嚣种种不满、轻蔑的年轻人,智慧得到哪去?这种人才能激起整个社会的轩然大波,集结党羽。合情合理。韩寒的价值在这种肤浅的表面轰动之中被低估了。
          《三重门》很容易被理解成主要反映一个叛逆少年对教育体制的反抗之类——很久之前,没有仔细看,好像大家都这么解读。《一座城池》,就记得很搞笑了,几乎是一本《笑话大全》。
          这次深夜重读《一座城池》却有了重大发现。
          韩寒自己把《一座城池》形容为“一部快速而缓慢幽默着忧伤的小说”。
          先说主题,因为重点想要讨论的不是这个。如上文所言,这个主题在各种形式的艺术里很常见,却难以概括,表现不好,因为这个主题本身就存在很大的模糊性,想了想,决定选取这个词——归属感。少数人找不到生活的归属感,好像从来没有醒来,真正的生活过。原因大概错综复杂,没有人能说清吧。难道真的是生活本身的问题,还是说其实存在一种可能性,就是说,生活,对于每个人都应该是适合的,没有“火星人”一说——没错,他们与大众确乎差异明显——然而明摆着,大家都是地球人,这种流离失所之感是否仅仅是因为很难找到一种能使他们产生归属感的东西,终其一生也枉费,所以进而否定了生活?
          没有生活的归属感,只能歇斯底里。
          我们来看看语言风格,这就是我想提出来的,正是韩寒的价值之突出所在。
          这里很奇怪,比如音乐,存在古典、摇滚、电子、蓝调、流行等等众多风格之分,味道各异;再比如美术,也有古典、印象、现代、涂鸦、漫画等等的划分。很多艺术类别在表现上都分成各有千秋的许多风格,然而在文学上,这种区分很模糊,甚至少得可怜,比较突出的大概也就古典、传统、意识流、嬉皮、诗体语言——如纳博科夫的《洛丽塔》——这些了吧,即便仔细寻找也能发现一些颇具特色的表达方式,但大体都很难造成强烈的冲击感。而体裁的不同,起不了明显作用,“秋风萧瑟”可以出现在小说、戏剧、散文、诗歌,任何文学体裁里面,它们并不带来不同的语言风格,仅仅是视觉和内容的区别。
          当然,在语言创新方面,文学不同于其他视觉、听觉的艺术,由于自身的原因,必然受到更多的限制,难以有所突破。
          “今天,我很难过。”
          “阴沉沉的天,像一块用旧了的肮脏抹布,使我本就沮丧的心更加难过,透不过气来。”
          “该死的天,该死的黑烟呛死人,该死的菜市场吵得我头皮发麻,市井小民的俗气卑劣也叫我受不了啦。”
          这就是三种不同的说话方式,聊以窥见一斑,也许作为例证而言不充分,只能敬请原谅我的笨拙了。
          无论刻意为之,抑或仅仅出于下意识的习性,我觉得韩寒在提供一种新的语言风格,那就是往死里搞笑,笑死人不偿命。搞笑并非难事,然而要做到把整个故事当一个很长很长的笑话来讲,而且不是笼统的黑色幽默,要求在每一处细节也不失笑点,这就需要极为天才了。
          这显而易见是一种个性、好笑、癫狂、疼痛的风格,一种艺术,将文学的美感扩大化了。韩寒精于此道。可以设想,倘若他放弃这种讲诉方式,未必就比别人更擅长写故事。好比文学界的达利,以怪诞表现怪诞。
          这种歇斯底里的搞笑,正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而这个主题的其他作品绝大多数仍然依赖着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细节描写的传统方式来体现。推而广之,是不是可以针对不同的主题精挑细选一种最贴切的语言和形式,而不单单局限于通过内容本身来体现?
          当然,一种风格的横空出世大概不可能仅凭一人之力——灵光乍现,这种荒诞嬉皮的语言由来已久,并且我们可以看到,现在,一切以娱乐大众为宗旨,很多搞笑是空洞无物而拙劣的,这种讨人喜欢的手段似乎已经露出用滥了的端倪。
          我曾经觉得,王小波在这方面的造诣也许无人能超越,现今看来,韩寒是站在巨人的肩上了。《一座城池》的风格是王小波的后现代版,文字更加粗陋,情节更加荒唐,更加爆笑,相比之下,王小波唯一的优势似乎就只剩下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了。
          这种怪诞的风格,才是符合现实的,任何一个清醒的人面对这荒唐的世界还能抱以别种态度吗?
          最后还想扯一扯故事的结尾。“你是害怕了吗,还是别的什么?”全书就此戛然而止。余音绕梁。出奇制胜。小说一开始导致整个事件的那个人到底死没死最终也没有交代,也不展开人物的命运,其实,这些并不重要,无论发生怎样的后果,除了对于个人的意义以外,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怪诞不会就此终止。而怪诞是小说的唯一主题,其他的都可以被忽略。他进行到这里,写下了最想说的一句话,再往后只能是添油加醋,这是他的聪明之处。
          这种没有结局的结局,将故事本身淡化到最不起眼的地位,而将读者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集中到语言的铺展过程,将主题烘托得淋漓尽致。
          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有些人把情节抬到了阅读的最高目的。一如朋友所说“好故事应该只有一种结局。”人物性格决定了其在面临一种危局时将作出怎样的选择,这两个条件叙述得很充分的话,结局就是水到渠成的。譬如,《时时刻刻》里妮可.基德曼饰演的弗吉妮亚.伍尔芙构思《戴洛维夫人》时神经质地叨念:“她将死掉,她将死掉。”
         
          给评分的时候,甚至自己都没有预想到会给出四颗星如此之高的评价。之所以扣掉一颗星,是因为觉得这本书本来可以写得更好,而并非针对他的能力。有些书,只给了三星,却已经达到上限,即使让作者再努把力,也不可能把它修改得更好,这就是它的命了,这样的作者资质平平。
          王小波留下了《黄金时代》,如果韩寒将来写出一本文学界的“黄金地带”的传世之作也并非不可期待的事。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5 10:14 , Processed in 0.04529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