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人生

标题: 曾国藩(上中下) - 书评 [打印本页]

作者: 连接你我他    时间: 2013-5-24 20:46
标题: 曾国藩(上中下) - 书评
  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既写曾国藩的文韬武略,也写他的待人处民与生活态度;既写他的困厄与成功,也写他的得宠与失宠。曾国藩制胜的兵法、治军行政的方针,他独特的人生观、处世哲学,他的文化素养和人格品位等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536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作者: Jackie    时间: 2013-8-2 06:38
         最近看完这部书,下面谈谈我的感受:
         作为臣子,平步青云,忠君报国,为君主分忧,他做到了;作为家族的一员,建功立业,封妻荫子,光耀门楣,他做到了;为人夫为人父,他克己修身,言传身教,严谨治家,他是标杆。作为一把手,识人知人,知能善任,心胸开阔,使得湘军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我,认为文正公是成功的。
  
         对于政治和军事上运用的谋略和手腕,则是官场斗争的必然,作为一个能臣,清官,不仅要能做事,还要会做事,协调好各方面的影响,仔细权衡,仔细思量。
  
          对于朋友,曾国藩有他心胸开阔的一面,比如对于左宗棠,但是又显现出他重德的一面,比如他对身边德行欠佳人的态度。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前期任京官时,在众多的京官中,并没能够异军突起,后期办团练,兴洋务使得他封侯拜将,时势造就了曾国藩功业。但是对于疲敝已久,病入骨髓的满族政权,没有能跳出愚忠的圈子,血腥镇压太平天国。假若真能如书中所写,和太平天国一样,勤王或者自立,我不禁会问那么近代中国会是一种什么景象呢?
        
          最后我想说,作为人我们有缺点,也能允许别人有缺点,正是如此,我们才没有把人神化,我们才觉得这个人是可以认识和企及的。文正公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特质,比如自省的态度,识人善任的眼光和勤勉的习惯。
           
          我喜欢读历史类书籍,因为历史教会我们去看今天,教会我们怎么做事。第一次发帖,谢谢大家来捧场。
作者: 神谷薰    时间: 2013-8-2 07:56
  大家公认,曾国藩不是天才式的人物。一路跌跌撞撞走下去,到最后功成名就位极人臣,觉得完全是一个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故事。
  
  1. 那些杀不死你的将使你更强大。需要有两个前提,即能持续挑战不放弃,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提升自己到最终成功。出师不利,跳江自杀未遂,而后突然享受胜利逆转的喜悦,似乎让曾老先生早早就领悟到了人生瞬息万变,熬过痛苦总有喜悦的道理。从此以后,遇到任何不顺,第一念头总不是放弃,而是挺住。“天下凡物,加倍磨冶皆能变化本质,别生异彩,何况人之于学?” 能忍,进而坚韧。第一条基石。
  
  2. 吾日三省吾身。观察周边的人,慢慢开始觉得,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原来不是每个人都会去做的事。有的人没这个心,有的人没这个悟性,或者两者皆无。于是两个前提之一就很难成立了。不能吸取教训自然很难战胜困难,而没有战胜过困难的人也很难有斗志,形成恶性循环……反思,第二条基石。
  
  3. 相由心生。曾老先生其实在哪一方面也没有出类拔萃,只除了会看人。这在今天看来应该算入管理才能。如果不是能鉴别、提拔、管理一群在某一方面出类拔萃的人,很难想象曾老先生的仕途生涯能走到哪一步。如果不会识人会怎么样呢?觉得从工作的角度来说,自己的利益会受损。比如信任了不该信任的人,或者讲了不适合讲的话,不管是团队成员还是管理者,都会带来很糟糕的结果。从生活的角度来说,人越长大时间越宝贵。交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决定了加入什么样的社交圈、接触什么样的讯息、受什么样的影响,需要进行取舍。曾老先生的交友原则:“八交:胜己者;盛德者;趣味者;肯吃亏者;直言者;志趣广大者;惠在当厄者;体人者。   九不交:志不同者;谀人者;恩怨颠倒者;全无性情者;不孝不悌者;愚人;落井下石者;德薄者;好占便宜者。” 抱着认识一个好朋友有益一生的信念,觉得识人很重要。
  
  4. 何以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小的时候总觉得这种处事方法太过圆滑,心里总是默默鄙视。直到长大了才懂得,在一定限度之内,就不是圆滑,而是成熟。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境遇立场不同,所思所欲不同,遇到事情采取的行为便不一样。只是一心维护自己想要的,不惜伤害他人的权益,其实是很自私任性的行为。尊重满足对方的心理或物质需求,自己反而更容易得偿所愿。待自我为空,自我反而得万物。觉得佛家理念套在这里也很合适。
  
  5.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曾老先生在意气风发之时能想到为将来铺路,虽然一路如履薄冰,却也总算全身而退。晚景凄凉是件可怕的事,为此深深佩服曾老先生。“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 事事想得深远,料得准确。第五条基石。
  
  6.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因为个人的世界观里认为,整个世界的运转是一场持续的巨大的蝴蝶效应,所以觉得曾老先生的际遇也是如此。如果不是有一个力挺他的王爷,如果不是刚好朝中无人,甚至如果不是自杀未遂……其实有无数种可能可以让曾老先生从此汲汲无名。意识到自己的渺小,知世间万事皆因果缘,怀敬畏谦卑之心的人,往往更坦然面对失败,也更坚定于推动命运之轮的转动。
  
  最后,两颗星是因为觉得写得太差。。。真正有价值的是曾国藩的一生经历。
作者: darkon    时间: 2013-9-17 14:48
  这本书看过好几遍,还是很喜欢看,里面其实主线是曾关于创业的一个故事,有对于价值观的思考,对于人才观的思考,对于组织理论的思考,当让更多的是实践,对于问题的解决。原来圣人也有要跳江自杀的时候,原来圣人的烦恼也很多,所谓责任越大、烦恼越大。更能考验一个人的胸怀,所以格局小的人在高位实际上是最组织和最自己都是非常危险的。
作者: 崇雨@    时间: 2013-9-23 20:27
  记得当年读它是很惬意的一件事情,这么多年过去了——在传纪和小说的边界游走,作者的笔法和格调营造了很强的真实感。用心揣摩一个人,琢磨一些事,不誉之、不谤之。修齐治平的楷模、儒家三不朽的典范,一个影响历史进程的人物。——崇雨读后感
  




欢迎光临 悦读人生 (http://www.dothinking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