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人生
标题:
他改变了中国 - 书评
[打印本页]
作者:
书迷可可
时间:
2013-5-24 00:38
标题:
他改变了中国 - 书评
这本传记详尽介绍了江泽民的人生历程,尤其是阐述和评价了江泽民担任中国主要领导人的十多年中创立的历史功绩。在国内政治方面,书中着重叙述了1989 年后,在中国政治、社会、经济出现难题的形势下,江泽民如何领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494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作者:
jiangn
时间:
2013-8-4 11:30
他接过中国权利之旗时,我父母也还各自单身着,他执政中国之辉煌时,我还只是呱呱坠地、牙牙学语、初学文字、不识社会。曾今在某年的三月某天,还没上学的我发现好看的动画片突然看不到了,所有的电视台播放的都是一个戴着大框眼镜胖胖的老头在用那不标准的普通话说着那些我听不明白的报告,或许这就是我对这位中国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的初识吧。后来我知道他祖籍江西婺源,以至于到现在婺源的江湾还以他为招牌,其他的了解或许就是每次新闻联播低沉的播报着“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战士某某某逝世”时,我能见到他出现在胡锦涛以后对死者吊唁。看这本书之前,我也看不惯这个书名,他改变了中国,这要是邓小平传便无可争议,但是江泽民改变了中国,这实在让我觉得别扭。
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一本历史,从近代跨出现代,从抗日战争到二十一世纪,其实要说他有什么背景,也只能说他是烈士江上青的养子而已,但是中国在那战争年代,烈士何其多,江也并未从这其中得到什么好处。他靠自己的努力考入中学以及后来考入上海交大,他的生命中最大的幸运是遇到了一个贵人,他就是汪道涵,我在网上看到过汪道涵去世时,江泽民悼念时的视频,他真的哭了,是发至内心的真情,是这位良师益友,让他的人生发生多次转变,命运这东西就是这样,需努力也靠机遇。
江能站在权利的巅峰绝不可能是平庸之辈,他能用背诵全英文的葛底斯堡的演讲,他上大学时喜欢依靠门框做引体向上每一个都一定要上过自己的下巴,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每天几乎没有时间空闲,他干起事来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确实有许许多多的优点使他走向成功。
书中对他的描写确实没有什么缺点,如完人一般,当然这是不可能的。江具有中国人的特性,也很讲人情,他听说自己的同学情况不好他也会打电话给当地的官员让他们照顾一下,他妹妹江泽慧不断的晋升,难道真的就是靠个人的努力吗,这是中国,一个人情与法律同在的国家。
曾今在08奥运会开幕式时看过江泽民和他夫人王治坪在主席台,江把衣服敞开向夫人笑着说话,她的夫人也已老迈,又要颈椎病,脑袋永远只能歪向一遍,她并不希望第一夫人这个称号,她衣着朴素,她不喜欢出现在那些正式场合,除非一定要出现不可,她曾今在一次宴会上忍着痛苦坐几个小时,她很朴素,与如今的彭丽媛差别是那样的大。那种如今他们都已老迈,其中许多年他们异地分割,但是他们的感情依然是那样的好,这叫真情。
这本书并不是很完美,但它也让我了解到了一个真的江泽民。
作者:
随便看
时间:
2013-8-4 12:48
看了这本书在豆瓣上的评论,很有意思。
有些评论并不好,但也是三星,看不懂。
公司有此书借,就看了,只是对有些历史可以做侧面的了解,方便以后在阅览相关书籍时可以对比、参照(如最近在读的《朱镕基讲话实录》)。
首先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外国人”写一个中国人,一个在政治界占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主席,这本身就很有意思。
而这本书出版、推出的时间点记得是江刚退位不久,但邓小平的传记也是今年才推出的。这便变得更有意思了。
记得中国有很多成语可以形容这种情况。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伟人,或为国家、或为民族……
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一个时代。
但不是人人都有资格说改变了中国的,掰掰手指头,可能也就这么几个。
有些人的传记,可能在最近的几年了都不会看到。
但相信历史总是属于正义和民主,中国人有这样的智慧和意识。
只是究竟要多久?
很喜欢斯大状的一句话:正义不在当下,但我们等得到!
作者:
随性随
时间:
2013-8-9 13:42
在一点好奇心驱使下, 想读一读关于江的生平传记,这也是在中国唯一能买到的版本。
从起始的前几章, 就能看到XXX政治人物传记的一贯模式, 似曾相识的僵化气息扑面而来。 即使作者是一个外国人, 恐怕他能得到的资料也是按照一贯的模式提供的。
后来此书最大的用途是放在枕边, 只要读过20分钟, 必然睡意阑珊, 也是最终让我坚持读完的最大动力。
作者:
RDX
时间:
2013-8-13 13:41
对我来说,这位前上海市委书记治下的十三年,是TG最后的光辉年月。(当然,1997年之前并不能全然归功于他,不过回忆一个时代也无需如此讲究。)在这十三年中,这个政党还可以发动民众的热情,亦能在群体性的参与中寻找到或多或少那么一点合理性。而十三年过后,这种最后的热情也已不再。
一贯慵懒,就不查证什么资料了。随意记录一些。
十三年中最重要的自然是经济的发展。当时的中国的开放换到今日亦极难想象。几位留美学子通过渠道递上一份《关于促进中国证券市场法制化与规范化的政策建议》,恰巧姚依林等拍板决定支持股份制,证券交易所这件大事,说办,就办了。1984年,飞乐股票发行。1990年春,当时的上海市市委书记出外访问,放下豪言,年末上海要开交易所。1990年12月19日,上交所就突然面世。这或许是这个政党的重大举措最后一次掀起真正的全民狂热。一下子全民炒股潮。当时街头巷尾,无人不知杨百万(虽然杨百万实际上靠倒卖国库券发家)。无数电台几乎一整天放股评节目。连幼小的我都知道长虹和深发展,喔,有一段时间还有陆家嘴。还有一部电影,叫做《股疯》,记得也是一时火遍中国。毫无疑问,我妈妈和外婆,等我少许长大,就立马投入了股市的怀抱,虽然至今尚未解套。
炒股以一种奇妙的关系和下一桩故事搭上了关系。90年代初闹出了一个概念,叫做“国企脱困”。尚可挽救的国企最终上了市,靠着一度繁荣的证券市场圈了钱,续了命。而不可拯救的,则纷纷合并破产。下岗潮也是这趟改革的一个副产品。我生在南方,母亲是温州人。当时并未听说过北方,西部或者中部惨烈的景象。唯一注意到的,是身边一阵全新而强烈的商业气息。那时间,打破铁饭碗,并不一定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名词。记得小学时候,有一篇流传十分广,各种范文书都互相抄袭的文章,大概叫做《摩托车舅舅》。到现在我还印象极深,大意说是作者的舅舅摔了铁饭碗,买了一辆幸福牌摩托车跑运输,风里来雨里去,不几年攒下了几万块的积蓄,也终于买上了小房。最后的一句似乎是,在重新又获得了家人的认可后,“舅舅脸上露出了帅气的笑容。”这毫无疑问是一则太过完美的故事。然而我身边的故事却也大致不差。本就充满着创业精神的温州亲戚们纷纷下海,不用多久,就买上了车,盖上了房。当时我自己的父母还在吃着“铁饭碗”,一家人蜗居在总共29平方米的家属区里。那时我倒也觉得挺幸福。直到我坐着一辆过夜中巴,开了将近8个小时以后回到温州老家,看到亲戚们都住上了新盖的,好几层的小楼,才惊讶于这个世界的变化。不过当时的场景似乎的确是如此。在下岗潮开始以前,就有过海南开发的大潮。93年泡沫破裂之前,无数人涌入这个曾经荒蛮的小岛,用冒险换取生命的改变。就我当时的观感,似乎大半个中国都被卷入了这种创业的热情里。这种热情并非是现在的精英创业潮,一帮国内外名校的学子,拿着丰厚的VC投资,躲在北京或者上海的一桩商务楼里,希望鼓捣出下一个扎克伯格。当时勇于下海的,往往是一文不值的草根百姓,就这么又愿意,又莫名地涌入了这一场大潮。
和上面这个故事几乎同时发生的,还有98年的抗洪。十多年后回头望,才发现这似乎是最后一次,整个国家的民众和一个政党站在一起,真诚地希望这个国家能够抗御灾害的侵袭。那个时候我还小,常常去朋友家玩闹,总发现电视被点亮在直播抗洪好的中央电视台。抗洪之后不久,举行了数场抗洪英雄事迹展,全国上下跑,有搞博物馆展示的,有搞真人巡讲的。我记得事过不久后,我正好军训,也就聆听了这么一场巡讲。一名参与抗洪的兵士向我们展示他身上被江水泡烂,久不愈合的皮肤,也讲述在抗洪中死去战友的故事。不管故事真假,不管动机如何,我相信那时我身边的感动和自豪是真挚的。而这或许是最后一次如此的感动和自豪。或许是最后一次TG和他的民众站在了一起。一年之后,是轰炸大使馆事件。那时的人们已经充满了怀疑。当时我被组织,去参观省博物馆的事迹展出。身边与我同年幼的伙伴们已无一年前的热情,更加无需提大人。
当然不能不提的还有那件事。我得庆幸,我的一位近亲去世得早。当时她癌症复发,她的儿子急忙从美国飞回国内。站在医院走廊里向内眺,只见病房里的人们都哭倒在床边。结果没过几个月,我们居然或许有些庆幸:这样她,甚至我们一整个家,就不用受什么折辱。她的丈夫某一日去了公安局,把所有她遗下的,和那件事相关的书本,录音和照相,统统都上缴,从此也便相安无事。有趣的是,那件事发生的时候,海外声音的渗透已经极厉害。无论是我自己,还是我身边大多数的朋友,或多或少都听闻了不同的声音,而且看起来证据确凿。然而这也无伤大雅,一场思想改造的大潮依然掀起。或许这是这个政党最后一次鼓动起大量的民众,最后一次说服他们,这个政党在做正确的事。时至如今,绝大多数我身边的友人,对于那件事的观感,还统一着官方口径。
这样的力量再未能得到重现。当这位前上海市市委书记默默退下之后,TG和它所运作的整个政府失去了发动民众的能力,无法再掀起全民的狂热,获得全民的支持,或者至少说服大多数的民众。当年,一位老人穿着便装,拿着大喇叭站在堤坝上,大喊:“坚决严防死守”时,换来的是举国的支持。十年过去,当另一位老人穿着运动鞋,烫着一头蹭亮的黑发,含泪说一声,“我来晚了”,换来的只是一片冷嘲热讽。理由或许很多,民智的成长,如此多年积攒下来的失望,或者是TG本身的缺乏力量。或者干脆是民众已然失去所有的热情:刚刚文革过后,无数文学青年在夜色里踏着自行车,就为分享几册难得的好书。而现在,这样的热情也没有。我们看到的往往是TG力量的退却,却常常忘记了,在这样的体制里消磨去的热情,已经无法唤回。没有信仰,没有价值,没有愿意为之奋斗的理想,或者愿意为之呐喊的关怀。只有最现实,最眼下的金钱,或者无限的谩骂和不满。旅居海外太久,对中国社会现状缺乏了解,不敢再多乱作评论。但是写到这里,居然对于西红柿里发生的一切有那么一点点不当的同情。或许那位老人是在博取政治资本。而更或许,那位老人,只是不相信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还在努力地试图回归十年前,曾经还那么意气风发的,充满热情的政府和它的人民。
作者:
海尽天
时间:
2013-8-29 01:56
这本书可以看做是中国近代史书,从江出生到1989年这一期可以看做是:伴随着江的成长的特定角度看中国的发展历史;从1989年到2004年可以看做一本详细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史书。建议读读,会了解到很多东西。
作者:
海尽天
时间:
2013-9-2 19:32
目前看《他改变了中国》是最详细介绍江的一本书,带着主题的疑问,我开始了仔细的阅读。从小到大身边朋友的聊天中,江给大家的口碑是一般的,当然跟我周边人的层次很有关系,我也曾一度受影响,但从看了《邓小平最后二十年后》,我冒出了这个想法,要一探究竟。
作者:
flaw
时间:
2013-9-17 11:45
一个美国的犹太商人给中国的前任领导人炮制的《本纪》,由此双方从多个方面得到了各自想要的东西。可以预见,这样的东西,注定要在若干年后,或者说在不远的将来,被贴上机会主义的标签。
和从前看“此处删去多少字”的古书一样,对照英文版找出那些被打了格子的地方,既是一种好奇的乐趣,更是一种空虚的满足。
书背后的内容或许更加精彩百倍。试想以库恩之流能接到这样的大活儿,从生意人的角度上看可谓十分成功的运作;然而从传主的角度看,把这样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脑袋上贴着“商人”二字的库恩,不免有些匪夷所思。
或许是因为,谁来不是来,关了灯都一样吧。
说关灯,想到拉登的段子,扯远了,打住。
作者:
deck09
时间:
2013-9-19 04:59
我觉得还是很客观的,而且我一直认为江确实改变了中国,这个观念一直就存在我大学期间,最后有机会见到这本书,就像见到知音一样,翻看起来,觉得不虚时光。当然每人有每人之看法,不能强求。好书只给对的人看,这和每人成长环境、个人思想等诸多观点有关,凡事能对自己有所启发,有所意义,也算这本书有所意义。
作者:
冰冷的
时间:
2013-9-19 23:22
官方的声音,听着耳顺。仔仔细细,认认真真的看完了这本书。我的脑海里闪出一句话,只有这一句话——是真的,反过来,也是假的。
欢迎光临 悦读人生 (http://www.dothinking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