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人生

标题: 重新认识你自己 - 书评 [打印本页]

作者: 粉晶乖乖    时间: 2013-5-1 13:14
标题: 重新认识你自己 - 书评
  you are the wrold
  in oneself lines the wrold,and if you konw to look and learn ,then the door and the key in your hand.Nobody on earth can give you either that key or the door to open,except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461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作者: 乔治二    时间: 2013-7-22 19:31
  读了十几页,暂时无法继续了。克氏的教学风格是典型的印度式的散乱、语言不严谨。他刻意把问题简化了,简化到一个荒谬的地步。而这种对语言的不严谨,对传统的充满偏激的贬斥,是十分让人怀疑的。纵使他是一个阿罗汉,他还远远未到一个合格的上师层次。他忘了“师道尊严”这四个字的严肃性。
作者: 母猪也    时间: 2013-7-27 06:21
  重新认识你自己,不要别人告诉你你需要认识你自己你就去这样做;正如别人推荐你这本书很好建议你去读你就去读。如果是这样,建议你不要读这本书。
  
  为什么?因为能够帮助你认识自己的,只有你自己。
  你想认识自己,得你自己亲自去做,不能由别人代劳。
  没有任何人能够告诉你你是怎样的,得由你自己去发现。
  
  这个过程中一旦你心里有任何的勉强和抗拒,那么书中所说的一切将不会对你产生任何积极影响。
  除非你愿意放下所有旧有观念,愿意全心全意地去倾听,愿意全神贯注地去察觉自己,你才能真正“听见”和“看见”,否则你就陷入“充耳不闻“和”视而不见”而不自知。
  
  记住,除非“你真正想认识自己”,否则不要读《重新认识你自己》。
作者: mars    时间: 2013-8-12 15:34
  整本书,从开始到最后用了三个小时。正像书中说的那样,冥想,从开始便被书中内容吸引,一种力量流于全身的感受,不是思想上的颠覆,却让我看到了更多人性的东西。看了这本书,更加承认了自己只是万千宇宙中的一个微小生物。生与死,爱,能量似乎成为一种自我意识,一股气流来去于心。期间不禁有些疑惑,难道这不是唯心主义么?但看过后才发现作者强调的是一种境界,一种放空,放下的态度,一种发现世间美和真爱的眼界,强调活在当下的力量,强调在外物与内心经历冲突和摩擦时该如何抉择。最终揭秘,任何事物的动力来源,热切,拥有这种能量才会透视一切,承认接受自己,不摒弃你的任何一面才会真的去成长去活在这一秒,才会拥有安全感。
  这本书内容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一气呵成,看完,内心充实,有种再看几遍的冲动,初看一遍觉还是有些地方没有看透,还需反复琢磨。
作者: 空山清    时间: 2013-8-12 15:53
  空中飞行真是最为紧凑的阅读时间。往返的十几个小时中,克的《重新认识你自己(Freedom from Known)》一书让我毫无休憩之机,心智因受到剧烈地涤荡而沉浸在兴奋和饥渴中。 即便是经过翻译转换的文字,仍蕴含着自空性中流露的巨大能量,这股能量破除了世代以来人们将对解脱的渴求诉诸欲望追逐和对各种期许的依赖之心——人生在世需尽毕生之力证悟自性,在自性中才能获得没有矛盾冲突的自在平和。 这条内观自省之路上,没有上师、没有承诺、没有可以遵循的经验律条,是一条凭借勇气和坚持行走终生的道途。
  
  印象最为深刻的观点之一是克以一朵花的芬芳对爱与美的诠释。  花儿的芬芳平等地施与每一个擦身而过的生命,却又对此不以为意。 正是这样的无意为之,成就了无欲无求、单纯清澈的赤子之心,爱与美透过这样纯净的心灵,以万千物态彰显,自然的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早上唤醒我们的那一缕阳光、窗外正在绽放却又瞬间凋零的樱花、此起彼伏的各种鸟鸣声,静静流淌的小河边随风轻拂的树梢、天边的云朵和夜空中的繁星、晨曦和落日的余晖……所有这一切,无论我们是否有心感知,都自然地存在、平等地施与,没有物心、亦没有欲念的驱使。  明媚的春日里,当你伫足于一株花草,与它一同感受微风徐徐时,可曾从这颤动的花枝中感受到它当下满满的喜悦?这喜悦可曾自然流淌入你的身体,滋养你的心田?
  
  人凭着生存的欲念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弱肉强食的世界上演进至今,却也因其驱使积累了世代的意识阴晦面。 在这个日常生活的思识无法穿透的阴翳地带,各种恐惧、不安、嫉妒、焦虑等情绪随着矛盾冲突不断汇聚,碰撞、交会,无意间浮上水面。 对措手不及的负面情绪,人们的态度与日常生活中偶遇的意料之外的挑战大致无异,本能反应亦是以各种方式逃避。 镇定剂、安定药物的不断合成与应用,以及此类性质的其他各种所谓疗法,大都仅为压抑、转移、排遣或缓解无法安于当下的饱受折磨的心。
  
  可悲的是,我们一面渴求内心的永恒平静和灵魂的归宿,一面逃避或拖延,将心理或另一个次元上体验的外在投射粗暴地扔回意识的阴影中。 一时平静的湖面下,无法疏导的恐惧不停地集结,不仅会成为进一步蚕食心灵的邪恶力量,也将成为种族时代的记忆,在脑和灵魂中留下印迹,在未能得到终极超越和解脱前,这股莫名却又于生俱来的感受,便是如影随形的业力。
  
  某一刻与这股强大的业力相遇时,不要惊慌失措地逃走。 只要有一刹那的勇气,直面内心升腾迸发的这股真实的力量,停下来注视那强烈灼烧的地火,当下便是旧日自我的一场彻底死亡。 借由这股毁灭性的力量,冲破固着在灵魂上的局限,体验大死方生的感动。  在衰败、凋落之外,死亡同时意味着除却族群记忆和未知带来的各种恐怖意象的彻底净化。 它是终结,也是开始,是孕育着一切的希望。  以内观自省的方式,不断经历心灵彻底的净化,需要对自己彻底诚实,不放纵,不妥协,时刻保持一颗敏感纤细活泼热忱的心,生活在每一个当下,不再逃避,不再依赖。  
  
  一个圆满的灵魂,才能在自性之中感受到永久的平静;爱和美也会在不期而遇中翩然而至。 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也将因凭每个灵魂的觉醒而产生深刻根本的变化。 如果我们期冀的,同是一个充满爱与美的新纪元,那就从自身开始,从当下开始改变吧!
  
  
作者: 兰溪小    时间: 2013-8-16 20:11
  其实,这本书读得不是很懂,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不知道是应该用“思考”还是用“觉察”,如果用思考,那么用作者的观点我就带入了旧的经验和感受,学习到的也是陈旧的东西。可是如果用“觉察”却也没有那么深的定力去任灵魂遨游躯体,完全的释放自己。书,是一本好书,怎奈我是一愚昧的人,看不懂这其中玄关,留待以后经历过,再回头看看,才会有所了悟吧。
作者: 清迈    时间: 2013-8-16 22:24
  最近几天又是阅读低潮期,因而总希望看些轻松的读物。在别人的极力推荐下,找来这本《重新认识你自己》,然而总体阅读体验并不佳,不知道是因为作者的缘故还是因为我个人的缘故。
  
  这本《重新认识你自己》,简而言之言之就是孤独的活在当下、关注自己内心的纷杂、顺其自然——换句话说,都是些诘屈聱牙的东西,并没有多少新意。我不知道就是这样一本书,为何能够这么受欢迎,乃至有些人认为这本书改变了其思维——倘若思维真若这么简单的就能改变,怕是人类早已经过了几个地狱天堂的轮回。
  
  灵修类书籍,这些年陆陆续续读过不少,也跟风读过一些畅销书。但是总体印象不佳,很难抓住我,而同类作品看下来,几乎都是相同的套数——无外乎专注心灵、认识本质,但话虽如此,怎么做怕是世界性的难题了。因而相对这类书籍,我更愿意看一些比较传统的著作,回忆类的《虚云老和尚年谱》,议论类的《传习录》,乃至《景德传灯录》这类禅宗公案,也比现今流行的所谓灵修类作品更能感人。
  
  印度这个国家,在西方人眼里,异域色彩比较浓厚,因而这多多少少使得它有些神秘性。然而对西方流行的这种异域文化,我倒有几分警惕,别的不说,在国外炒的火热的诗僧寒山,究竟其诗歌水平如何各说各有理,但如果把他当做古典诗歌的杰出代表,我第一个不愿意。
  
作者: Appari    时间: 2013-8-17 06:43
  一切的人性的丑恶罪孽来自于你的内心,唯有抛弃意念活在当下才能发现美和善。典型的唯心论者,但折射出的确是真理。你所认识的世界只是你的意念,而非真正的世界,唯有活在当下抛弃快感和欲望达到现实中的物我合一才能体味到美和爱。实属好书,能够让人在繁杂浮躁的都市中得到片刻宁静,浮躁时可小试一把。
作者: 张智强    时间: 2013-8-20 12:29
         2、3年前读过这本书,当时感觉如天书一般,但抱着有大成长的目的一口气读了六遍,终于从只言片语间有点点明白作者的用心。今年再次拿起,随着阅历的增长,感觉书浅了很多,但也可能,我是用记忆去读,没有读到他真的本意。
         本书从时间的角度去剖析了人的心理乃至生命活动:由于人有记忆的原因, 除了当下之外,可以把时间划分为过去和未来——这个观点很容易让我想起孙路弘的《用脑拿订单》和禅宗的观点。记忆使人成为了高级动物,同时也存在了人的劣根性,所以造就快感、恐惧、愤怒、烦恼等等。书中克氏强调抛弃这一切,如新生一般活在当下。如若如此,便能时刻好奇与清晰,是一种值得倡导的活法,但愿我没有如他所说落入规则、理念,我说的是或自己,没有约束制约的自己!
作者: aabbee    时间: 2013-8-21 14:08
  看灵修类和佛教类的东西,常常会让自己产生恐惧感。我这个人喜欢读书,喜欢浮泛地读很多书,但是,每当看灵修类、佛教类的书以后,就感觉不想读其他书了,不必读其他书了。
  比如,克氏批评意识和潜意识的划分,于是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学派的书就不用看了,也不想看了……
作者: 后会无    时间: 2013-8-23 13:26
  因为从心理的角度来看,没有一件事情是永恒不变的,因此,没有任何关系能带给人安全感。如果你能看透这点,生活态度就会完全改变。 学习的本身就是修炼,而修炼这个字的根本意思就是学习研究,所以学习研究的本身就能带来清晰的思想。要了解控制、压迫和放纵的本质与结构,必须全神贯注地学习研究。你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不必强加任何锻炼,因为学习研究的行动就能带来毫无强制的锻炼。
作者: 我在追    时间: 2013-8-28 10:59
  很期待与大师的沟通,但是,可能是自己的水平限制,皱着眉头的,略带的思考,限制了我很多的了解大师的作品。其中的一些歌观念也是需要说服自己的。种种的原因,让我实在是无有太大的感悟。我还是认为我自己的问题。
作者: 品家社    时间: 2013-9-4 19:25
  7、不知道如何去爱
  
     只要你知道如何去爱,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你就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了。
     不可获缺的是没有任何动机的热情。
     无我才有爱。
  
  8、对身边的美麻木不仁
  
     如果你的心能注视一棵树,天上的星星或闪耀的河水直到忘我的地步,你就能体会什么是美了。
     惟有彻底的苦修才能达到这种忘我的地步。这种苦修是那种完全单纯而谦虚的心境,其中没有任何对成就的追求欲望,也没有攀援的阶梯,只有第一步,而这第一步实在是永恒的一步。
     立刻面对、完全专注。
  
  9、喜欢思考
  
     思想不过是一些观念,它是积存在脑细胞中的记忆的一种反应。
     喜欢思考的人必然相当物质化,因为思想即是物质。
     思想和地板、墙壁、电话一样都是物质,能量在某种模式下的运作就形成了物质。只要有能量,就有物质,生命就是如此产生的。
     思想是陈旧的、扭曲的、不可信赖的,绝对无法解决心理上的问题。
     但是,如果你认清自己是如何思想、为何思想、日常的行为、和他人的交谈方式、对待他人的态度,甚至走路吃饭的姿态等所有情形,那么你的心就无法骗你,也没有欺骗的对象了。
  
  10、沉迷于昨日
  
  你必须每天都能死于一切已知的创伤、荣辱以及自制的意象和所有的经验,你才能从已知中解脱。
  如果我们全神贯注于一个问题,并且立刻加以解决,而不是把它拖延到下一分钟甚至第二天,就能尝到空寂的滋味。
  
  11、拼命奋斗
  
  我们的心,我们忙于训练它、控制它、塑造它,这样只会使心智逐渐迟钝,却无法使它安静下来。
  控制不能导向静心。
  放下一切被视为有价值的外在训练、领导、理想等,就是真正的学习研究。
  我们都沉迷在自己的玩具里,还自认为内心很平静。
  即使一个专心献身于科学或文学的人,也只不过是暂时沉醉,而非真正的宁静。
  
  12、渴望神秘经验
  
       一个不停寻找和渴求更深更广的经验的心,就是肤浅而迟钝的,因为它其实永远活在自己的记忆里。
       想获得那个真正的“实相”,必须默观冥想。
       冥想就是觉察每个念头和每个感受,绝不加以是非判断,而只是观察,随着它律动。
       冥想是用所有的注意力,整体而非局部地觉察每一件事。
  
作者: 品家社    时间: 2013-9-10 04:57
     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愿望。每个人都想摆脱痛苦和压力,获得真正的解脱。为了这个目标,你唯一要做的就是认识自己,别无其他。
  
    可是,如何认识自己,又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这本书是译本,语言不是很吸引人,逻辑也貌似散乱,所以也需要专注的阅读,随便翻翻找出两个警句当时看着抓人过后很快忘记,是没办法知道该如何认识自己的。这种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方式本身,就是书中说的认识自己最大的障碍之一。
  
    认识自己有几大障碍:
  
  1、依赖向导
     去找导师、去信宗教、去遵循传统或权威、去积累大量的知识,都不是正途。
     只有认识自己、探索自我和他人以及和世界的关系,除此之外,一无所恃。
  
  2、追逐快感
  
     喜悦才是正道,而非快感。
     喜悦是当下直接的感受,而快感就是想重复这个体验的欲望。
     你一执着、一追逐,就会因为得不到满足而伤心失望。
     如果你只是观赏这个当下喜乐的体验,而不期重复,不让快感渗入,痛苦和恐惧就无从生起了。
  
  3、恐惧
  
     恐惧来源于:不愿面对真相。
     只有彻底安于当下,一切就平静,恐惧就无从生起。
     恐惧是由念头引发的。只是一种心理活动。
  
  4、暴力与愤怒
    
     暴力最通常的表达就是愤怒。
     刻薄的言辞、排斥他人的姿态、低声下气的恐惧都是暴力。
     暴力不是一种概念,它深深地藏于人性中。
     只有对自己彻底坦诚。
     暂停一切谴责和辩护。
  
  5、为自己塑造形象
  
     大多数人活在“面子及地位”模式中。
     大多数人活在依赖和比较中,幻想一个“理想的自己”。
     一个人应该先致力于内在的简朴,不再追寻、要求和渴望。
  
  6、以为时间可以解决一切,希求渐进的改变。
  
     心理上的时间,就是观念和行动之间的空隙。
     观念的产生就是为了自我保护,而行动则是当下直接的表现。了悟就是行动。
     别被时间感欺骗。要彻底活在现在,不逃避,不拖延。
  
  待续
     
     
作者: Invisi    时间: 2013-9-18 21:57
  华灯初上,窗外的月亮金黄了。给绿萝浇了水,盈盈的。秋夜静好。
  突然又想起这本书。
  4年前,第一次看它,彻底摧毁了我有生以来的很多价值观。之后,自我的变化自己都感觉的到。到今天,才发现改变自己最多的是那些话:没有权威;不带偏见的静观-- 对他人、自己、欲望、冲突。
  
  强烈推荐,如果你曾经如我一样疯狂的追寻平静。它,让你停下来,平静已等在你心里。
  
  一直好奇的是,世间怎会出了克里希那穆提。
  
  
作者: zdzapp    时间: 2013-9-19 14:05
         我早已知道:恐惧、欲望、暴力,这些本就是人心,他们不能战胜,只要自己能好好地感受他们、接受他们,我们才能自由。人心太复杂,也将这世界看得太复杂。而做到单纯却又多么地困难,何况我们还经常受到过去经验和思想的侵蚀。可笑的是,我内心一直有个观察者,看着我自己,而我做的,放佛就是让他看似的——我束手束脚,步履维艰。我一直在寻求淡定、内心平和的方法,找来找去,发现方法就在内心深处。
  
  作者大爱,专注,怀有一颗“赤子之心”。我不想达到他的境界,因为我只是一个俗人;但我想活得潇洒、单纯、漂亮,不为别人,只为自己。
  
  相信我经历再多些,返回来看这本书,体会将更深。希望到时候,我能感谢当年的幼稚与自卑。
作者: 老赵    时间: 2013-9-22 08:01
  读这本书的过程需要用痛苦来形容,犹如生龟脱壳一样把长久以来精心搭建的虚幻,愿景,对错,都一层一层地剥离。
  书中大部分段落都是在讲述一个真理,那就是人只有自己拯救自己,这是终极的孤独,人所依赖的的一切都是虚妄,在带给你快乐一刻之后则是无尽的空虚与痛苦。
  作者在心灵上已经达到了纯净的境界,或者说有点不食人间烟火。很难想象如果全盘地按照书上的方向去做的话,应该如何的状态在现今这个肮脏,丑恶,恶俗,你死我活的社会上生存。
  这样的一种清静心下,需要世人对金钱,性,地位,成就,生死,甚至时间都破除了迷幻和追求,放弃执着,分别和妄想。这样的状态下俨然是成佛的状态。试问,世间又有几个人能像作者一样在幼年时期就被送进皇家学院学习,一生有人侍奉,能够潜心探寻真理,并经历拙火体验最终重生而大彻大悟的。
  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都在为生存而活,甚至没有到达生活的层面,悲凄哀哉。书里面只是大手一挥,指着这说:这些全都是错的,又一直那说,那里很好。
  普通人读过之后单剩下一堆的问号,徒增烦恼。
  但是当你在各种的愤怒之中清醒过来以后,你会发现这老者说的还是挺有道理的。
作者: jj_428    时间: 2013-9-27 22:29
  “如果你仍然想追问真相,你就会认清恐惧不是爱,依赖不是爱,嫉妒不是爱,占有控制不是爱,责任义务不是爱,自叹自怜不是爱,不被人爱的痛苦不是爱。爱不是恨的另外一面,正如谦卑不是虚荣的反面一样。如果你能毫不强制地,就像雨水洗去绿叶上的积尘一般除净那些假象,也许你会突然见到那朵人们所渴望的奇葩。”
  
  部分有些高深 暂时未能参透
作者: 罗罡    时间: 2013-10-10 20:20
  今天看完这本书,很有感慨。
  
  什么是自己,做自己很难。不去模仿,不去追随,自成风格,真的很难。我也受很多人影响。有些东西可以去学,有些东西是天生性格里带来的。比如有些人我以前看不惯,但经历一些事后,我也开始慢慢学着欣赏他。
  
  人都是会变的。人都是会慢慢走向自己的反面。我也是,以前讨厌的人,现在居然开始慢慢喜欢了。
  
  上中学时,我也想做一个科学家,一个生物学家,但是后来,我的生活动荡,我的经历诡异,我的想法也随之改变。
  
  我认为,一个人,如果不够聪明,是从事不了科学研究的;这个人,如果够聪明,就应该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兴趣。
  
  我不想成为别人的工具,也不想成为自己的兴趣的工具。我为什么要去从事科学研究呢,我为什么要成为科学的工具,我为什么要成为主流价值观的奴隶。我没有必要这样做。
  
  一件事情,有没有意义,不以金钱衡量,不由群体界定。拿出研究一个课题的时间,去研究自己,该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放弃对外物的执着和迷恋,返求自身,回视自己,心外无物,唯有一己。为什么要去看书,为什么要去做学问,为什么要去研究科学。
  
  拿出一生的时间,只去研究自己,多么开心。你管世界是什么样子。
  
  
作者: AbyssZ    时间: 2013-11-12 06:26
  20120625-20120702 克里希那穆提 若水译
  神书。
  要写这样的书真难,因为他否定一切宗教、经验、思想。我们活得支离破碎,矛盾百出。我们的一切学习和思考只不过是用别人的东西来解决自己的问题,结果给自己设置更多的障碍。所以别人的东西对你来说都没有意义,你只能靠你自己。于是我从头到尾一直在揣测他写这些东西的目的性,事实上他说的“中心点”的概念与“目的”相同,他说只有中心点消失了,爱才会升起。既然他的经验对我来说没用,而且他也不追求有用(目的性),那他干嘛还要写?也许我又使用了现实社会中的经验(功利性)来揣摩他了。那好吧,就当克里希那穆提写了,我不知道他为啥要写,他写的东西也肯定对我没用,只有我自己才对自己有用,然后我就接着看吧。在看的过程中,我不带任何崇拜、谴责、成见、思考,我就是看,好像看一颗树、一粒沙。也许美和爱会出现,也许什么也没有。事实上我还是受到了他思想的支配,我还是他所说的那个生活在现实里的矛盾体。因为自我的匮乏必须依赖别人来渡过人生。
  我觉得这个书的翻译不咋地,或者可能就只能翻译成这样,说不定译者在工作过程中也十分纠结。这本书所表达的东西不知用个什么形容词才好,反正就是很颠覆:
  我们支离破碎苟延残喘地生活在世界里,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却丝毫没有能量。我们建立的概念,宗教、理想、真理、原则、责任,都是妄想依赖别人的思想和经历,为自己找到力量,克服恐惧暴力等种种。但是恐惧暴力其实本来就是自我的一部分,你若不带任何先入思想去看的话,它们本就属于你,而你又想消灭他们,冲突就产生了。如果你在不停地和自我冲突,内部斗争,别人的东西能够拯救你吗?再去认真看看那“别人”的东西,也不过是各种自我冲突的堆迭,一种主观创造的解决方式,用来麻痹自我,赐予他继续生存的虚无的力量。
  我们做事的目的是得到快感。为什么我们从不停止,因为快感稍纵即逝。为什么快感总伴随着痛苦和阴影,那是因为我们妄想快感可以持续或者复现。其实你要是知道你只拥有当下,关于快感的问题就解决了。这一刻你是快乐的,你没有再得到它的欲望,你也没有处心积虑地等待他到来,这是真正的快感,而不是让你制造冲突的平台。
  时间也不是那么单纯的一个概念。我们只有自我,自我只有现在,没有过去和未来。过去是为了使用经验来解决冲突,但只可能带来别的冲突。未来是一种逃避,因为行为只能发生在现在,如果现在的自我一直相信未来,那么他将永无行动的时刻。如果现在冲突存在,那么冲突永远存在。所以时间只是幻想和现实的不一致。还有那永恒的话题死亡,我们只有当下,每一刻都在死亡,不必恐惧。
  对于爱的定义也颠覆了。我们大多数所说的爱只是因为交换到了某些东西而产生的快感。我们为了维系快感而建立了很多操守、责任、准则,我们是有目的性(中心点)的。只有在忘我的观察和感受中,美才会出现,爱才会生起,与别的任何事情无关。到了说爱的章节,我认为大多数人的生活结构都可以宣告崩溃了。几乎每个人都有坚守的东西,奋斗的理由,而所有人都被告知所谓的社会里所有的东西都是为了人解决目前问题而发明的其他问题。道德并不比古代愚昧的猜想高尚,因为他们的目的一样,手段也差不多。我们基本上可以否定自己目前拥有、学习到的一切了。因为没有一样是我们自己的,包括爱。
  所以自我的主要工作是观察(洞悉)。忘我,没有任何评判标准,也没有任何目的性的观察。在这样的观察中,冲突消失了,爱和美自己出现了。一种孤独的状态,一颗赤子之心,敏感而活力地生存的能量让你不断重生在每一个当下。
  你打开一扇窗,风可能会吹进来,也可能不会。你不在意或期待最后的结局,因为你已经是那阵风了。
作者: jeanne    时间: 2013-11-14 20:19
  这本书一直引导着读者去思考,尤其是开始的部分,很容易就引起内心的共鸣。基本上是一边看一边感叹酒逢知己千杯少。书中直告诉你有什么问题要解决,解决的办法没有告诉你,也就是自己的道自己去走,去寻找,去实践。美中不足在于后面的观点有些落俗了,换句话说见解失去了独到之处,有些虎头蛇尾的感觉。
作者: 选词太    时间: 2013-11-23 23:18
  劳资被欲望驱使,追名逐利东奔西波,利欲熏心的侵蚀而耗费自己的生命。劳资背井离乡,还不是内心“嫌弃”那里的落后?迷失在灯红酒绿里,以为长了眼见与阅历,过得还颇沾沾自喜。劳资欺瞒、巧取,为了那微不足道的蝇头小利,拖着疲惫不堪又强作兴奋的躯体。以为爱上了一个女人,可以不顾从前与现在的所有,却永远无法逃脱对未来的惶惶不安,自我指涉的爱上一个自我判断的投影,完全应证了人性的自私。
  以为能淡化所谓的“家庭地位”,可“社会地位”无时无刻不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永远在体制中挣扎着匍匍前行——红灯,绿灯,斑马线,税单,报表,特殊窗口……永远在纷纷扰扰的人际关系中不知所措——同事,同事的情人,同事情人的儿子,他儿子的老师,老师的同学,同学的老公,老公的同事,老公同事的客户——劳资。劳资还没来得及目瞪口呆,就被这个匪夷所思的世界解构得支离破碎。
  尽管明知这些让人乏味的规则,那些让人厌恶的品性,暴戾的,淫秽的,贪婪的,嫉妒的,愤怒的,以为觉得厌恶,却恰恰不但不能摆脱,反而还乐意用接近和实施来释放自己诉求的“快感”。被规则束缚的我们亦然想用规则控制别人,被贪婪所剥削的我们亦然想用暴戾做抗争,无休止的斗争,在没有硝烟的暗涌中浮浮沉沉。无休无止。
  解脱?逃离?一旦念头产生便成了永远无法完成的愿想。
  劳资盯着外面那颗死气沉沉的香樟树,那是颗“香樟树”我TMD认识它!1000块钱一颗的!还是不落叶的!但是也不香!进行光合作用而生长!我就知道这么点。要我脱离已知的经验和知识,能让我重新认识它吗?随着风颤抖的枝叶,光照的地方浅绿色,阴影部分墨绿色。树干没那么笔直,树皮纹路精细而粗糙的矛盾存在。三米高以下部分的树枝被人为的砍掉了,被修剪得对行人不构成障碍。
  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而“和谐”。
  没啥叨叨的了。
作者: Mr.Beg    时间: 2013-12-3 04:22
  狂风暴雨般的伶俐言辞,第一人称的口吻,一种逼仄感迎面袭来,迫使你不得不锁紧眉头阅读、反思、联想,迫使你一口气读完,因为中断会让你烦躁和不安。
  
  作者在试图和读者对话,但是作者经常“威胁”读者,如果读者怀有这样或那样的他不同意的想法,他就拂袖走人。
  
  他的这种做法会给读者一种强势、权威的感觉,阅读过程中甚至会读作者产生愤怒与抵抗。然而,他却恰恰在以这种方式帮助读者摆脱一切固有模式、权威,包括此刻的作者极其文字。
  
  这种交流场极强却绝不迎合读者的文字,难得一见,唯有敢于面对自己敢于批判自己的人,才有可能(仅仅是可能罢了)认同作者的思想,然而作者会通篇暗示你,认同你就输了。这些文字的目的不是让你认同,接受,恰恰可能想法,让你反抗一切,解放自己,完全认识自己,最后,扔掉这本书。
  
  一本让人冒汗的书,一本充满挑战的书,它告诉你现有的世界运行模式(二元对立)永远都会生成矛盾,快感与痛苦。要么是一本好书要么是一本烂书,彻头彻尾地否定了现在的人类处境,并且给出了新的活法,然而真的后者就是所有人想要和能办到的么?
  
  这个世界的运行惯性太大了,而自身已经由内而外地被同化,想跳脱出来简直没可能。我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都是由这个机制建构的,即便用这套符号系统接受了机制以外的另一种机制,可是还是很难挣脱。
  
  一本所述思想让我内心矛盾、呼吸急促的书,一本迄今为止对我构成挑战与威胁的书之一。一本想让我和作者面对面的对话的书,我要质问他,和他争论,和他握手,向他致敬。
  
  他提出的问题有很多我都思考过并且得出了类似结论。
  
  语言作为一种离散的描述符号,能够复刻真实的感受非常不易,我甚至怀疑是否能做到。
  
  必须把思考能力的基石码好,先让自己面对抽象,慢慢地再增长出全貌、丰满,直至文学的真滴,最终达到一种正反合的回归。
  
  趁大学时光,狠读书。




欢迎光临 悦读人生 (http://www.dothinking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