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人生

标题: 玩的就是心跳 - 书评 [打印本页]

作者: 看书问道    时间: 2013-6-14 21:55
标题: 玩的就是心跳 - 书评
  《王朔文集:玩的就是心跳》的文章都是十年前或更早的时候写的,那时我很自以为是,相信很多东西,不相信很多,欲望很强,以为已知的就是一切了。这些书里的人、情景和一些谈话是那时我经历过的,在生活中也不特别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285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作者: 79号    时间: 2013-7-24 03:01
  你们有青春的标记吗?这是我最近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也许你们有,但是我的青春标记是什么呢?到而立之年的人青春已经完全消逝,再也不会青春,肚子越来越大,人也越来越懒,喜欢吹牛、骗人。
  去书店借书的时候,实在是囊中羞涩,由于原来借了一本比较贵的书,现在只能借一本比较便宜的书,选择了王朔的《玩的就是心跳》,翻开一开怎么这么熟悉,原来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是根据王朔的这本小说改编的。在复习的休息时间,我翻完了这本小说,发现小说写的比电视剧好看多了,我不能说电视剧就不好看,可能对于那些一看文字就晕头转向的人,看电视剧不愧是一个好的方式,但是对于那些不喜欢看书的人来说,你们确实是少了很多的欢乐。一本好的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就是另一种东西了。可能是电视剧表现形式的要求吧,基本上会把小说那种复杂的情节和结构模式会改的更简单。同样这本小说也是。小说采用的有点像是侦探小说的那种结构。前面写的就是一个谜,再最后一个章节把谜底给揭开,而剧本是写的非常顺,就是一个青春的回忆,最主要的是人物的改变太大。小说里的好多东西电视这种方式是没法表现的。比如说里面写到一个神秘的凌瑜(也叫百珊),但是在电视剧里的百珊是很简单的。还有那个那刘炎,那样神秘的一个人。这样的一个女人让我想起了前一段时间看了腾格尔和任贤齐演的那个两个骗子的故事的电影。觉得这也是个骗子。而整本小说就是写的一个骗局,那种青春年代的不甘罢休和游戏人生,写的是非常的好。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写的事忽远忽近,难以名状的那种,通过我的经验是那个年代的作家都这样写文章,写的很玄乎的那种,但是就是这种吸引我读了很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作家写的小说。尤其是那些我都忘记了书名的小说,我记得我在《十月》和《当代》上看的小说基本上记不住小说名,除非以后出版了,在书店拿到以后发现这本书我在某个地方看过。
  每一个人都有青春,《玩的就是心跳》可能就是王朔他们那代人的青春,在他们所处的那个年代,不需要上学,所有的学生空前的解放,还有那个年代的年轻人独有的集体主义感,大家要走在一起,为了兄弟的情谊,甘愿牺牲自己的情感,在现在这个时代不可能了。因为就像那时候人们的那种思想的被钳制还是很严重的。不像现在,现在的人们是各人有各人的想法,30年的开放,从整个时代来看,学到的都是欧美文化的皮毛,都在忘掉自己拥有的好的东西。欧美文化的开放的伦理我们没有吸收,吸收的都是表面化的东西,所以我们的青春是很纠结的青春。
  仔细想想,80年代初出生的人青春是非常悲哀的一代。也许有人会说,生在福中不知福吧,你们的日子过的多滋润,然而事实上不是。这一代人的等级森严是无法逾越的,而且想一想。官二代,富二代里,这一部分人真还占了不少。和我一块上学的大概有十多个同学吧。我们现在才发现,到大学毕业大家出来工作的时候,才发现所有的青春都浪费在学校了。而那些初中毕业就出来工作的同学,他们的青春可谓是丰富,家境不错的都已经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的了。当然说到这里,最悲哀的吸毒的盛行在我的家乡害了很多的年轻人,我们那里以运输业为主,所以大总分不上学的人都会去当司机。上个世纪末这个世纪初,在我们那里的运输业是非常发达,而且利润还不错。所以很多人做这个,但是对于年轻人禁不起诱惑,把就吸毒了,我到现在知道我有一个同学钱没少赚,但是到现在还一无所有。还有一个因为吸毒已经妻离子散,病入膏肓,估计离去西方极乐世界不远了。但是一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的青春,最多也就是部队、上山下乡,或者是在看录像、弹琴唱歌中鬼混中完成的,也许平凡的人就应该那样。但至少青春中有点回忆的东西,而80年代出生的人青春是挺有意思的。我记得当年我考那所师范学校的时候,我们前届还是分配的,可以去教书,但是从我们这一届就不分配了。所以导致我的那所母校,马上就从一所很不错的学校沦落为一所烂学校。好的老师全被有实力的高中挖走。虽然现在升级成一所专科学校,但是还是摆脱不了“烂”这个词,因为这不是他自己造成的,是因为这个时代给予了它的这种形象。从那时候我就一直在外面读书,我们周围的同学都是,我读了三年的中专,三年的复读,然后上了一所中国的三流大学,这就是青春,其他同学,也经过苦战,也上了大学,但是大家发现毕业以后差不多。因为所有的人读的专业不一样。都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出来工作挣到的钱根本不足以养活自己。从走出校门的那一天,就陷入一片苦战中,拿我学法律的眼光看来,我们国家的法律制定的很完备,这社会应该不错,但是事实错了。从将要毕业的时候,在网上看到的案子,还有乡亲们来咨询的案子,才明白,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我们生活在一个谎言的世界里,生活在一个极没有安全感的社会里,而且同学之间也极没有信任感。大家顿感崩溃,当所有的人还在为生计发愁的时候,可是同学之间就不一样了。有的工作好几年 了,在他工作的城市买不起房子,更别说结婚了。所有的青春都在为一切“奴”做准备。
  
作者: Tide    时间: 2013-7-25 15:09
  故事的主线是方言是否杀死了高洋,但事实情况却是,“方言”的确杀死了“高洋”,但“方言”其实是高洋自己伪装的,而死去的高洋其实是冯小刚。
  
  冯小刚的死有两点来说明:1.在湖前的谈话,冯小刚提议玩“杀人游戏”。2.故事中高洋最后出场了,而冯小刚却没有。
  
  冯小刚死的一个原因:相信了高洋的话,准备去做骗局赚大钱,于是和刘炎在外面借了很多钱,结果大家把钱全花完了。这一点解释了为什么他们8个人本身没什么钱却可以天天在广州吃喝。
  
  寻找的神秘女子在故事中也从一个人分化为了2个人。一个是真正的刘炎,因为“欺骗”了方言,让方言对爱情失去了认真的态度,成为了故事中那个贫嘴对待感情不再认真的人。另一个是白色挎包的真正主人凌瑜,由于方言对爱情失去了认真的态度,不再和凌瑜在一起,而凌瑜却致死都挂念着他。
  
  对于失忆的一个解释:他记不清十年前的很多事情,记不清去过昆明,记不清刘炎和凌瑜。因为他本来就没有去昆明,当时登记“方言”名字的人其实是冯小刚,而当时在宾馆看到方言名字的是 乔乔和希望去找方言的凌瑜。
  
  乔乔即是五粮液。
  高洋曾以方言的名字招摇撞骗
  当年陪同刘炎一起借钱的是冯小刚
作者: 大短裤    时间: 2013-7-31 18:22
  其他书评味同嚼醋。此书的书评难找,寻到此篇,也算是一家之言吧。
  
  ~~~~
  无法重建的解构
  ——解读王朔《玩的就是心跳》
  
  文/诸葛武侯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广州街头明媚的阳光下,几名刚从部队复员的北京年轻人又聚在了一起。他们剪着小平头,上身已换上了时髦的T恤,下面还穿着肥大的军裤。一个个无所事事且得意洋洋。在广州的日子里,有人遭遇到火热的爱情又迅速冷却,友谊也在一次次“酒后吐真言”时露出残酷的真相,最后无一例外的对“理想”和所谓“美好的情感”失去了耐心。当一切喧闹都过去后,几个满怀疲惫的人开始玩起了“杀人游戏”——杀手杀掉同伴,然后自己伪装成死者,让别人成为被怀疑的对象。
  
  一场长达十年的“心跳”与追逐游戏就此开始。
  
  《玩的就是心跳》是王朔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他本人曾经交待过,这部作品和《许爷》、《动物凶猛》一起,应该成为一部“大作”的三个组成部分,一不小心给分开贱卖了。言情、侦破、调侃、意识流、时空倒错,在“冰山理论”创作原则指导下,带着鲜明的王朔风格的创作元素几乎都集中到这部作品里,因而让《玩的就是心跳》显得扑朔迷离、诡异难当。
  
  一、情节
  
  《玩的就是心跳》在从北京到广州的十几个场景中,跨跃上个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十年时间,前后有数十名人物出场,在主人公和其他人物的交叉追忆中展开,随着倒错的时空顺序向前发展。在容量二十余万字的一部作品中,确实显得叠床架屋让人眼花缭乱。
  
  小说描写了主人公方言莫明其妙成了犯罪嫌疑人,然后找遍了所有能找到的人,希望有人来帮助自己证明十年前失踪的“七天”里都“干了什么”,来洗清冤屈的过程。以这样一条线索来组建一本书显得过于冒险:杀了就杀了,没杀就没杀,警察都很客气,“进了局子都能说清楚”。这本身就会让人产生疑问。有人提出了“主人公失忆”一说。“失忆”是很多三流作家荒诞不经的主观想象,是不可能发生在现实中的。如果说人的大脑是一块硬盘的话,它总共就分了两个区,一个叫回忆,另一个叫想象。“回忆盘”想当于系统盘,没了这块盘,机器还能启动吗?尤其是杀人这么大的事儿,怎么可能失忆?
  
  那么方言为什么费尽心机的去寻找警察口中所说的当年自己失踪的七天到底干了什么呢?小说中李江云的解释最到位:“这是一个借口,从你对这件事的关心和热衷程度看,除了要搞清这件事证明你的无辜,更多的是想对自己心中有数。你那么慌,因为你突然不了解自己了,少了一块东西,你拼不出自己的形象了。我想如果你清楚你那段时间在干什么,哪怕干的是坏事,你也不会这么慌。再也没有比对自己有个透彻的了解更重要的事了,起码你可以知道自己下一步干什么怎么干,让别人决定去向是可怕的。”这几句话可以说是对方言这个人物最深刻最透彻的理解了,为什么这样说,后文会有更进一步的解释。
  
  大量的充满生活活气息的对白,飞快变化繁复丰富的一幕幕场景,让小说的情节模糊迷离,让读者如坠云里雾里。那么,真正的情节是怎样的呢?如果将小说按照时间的顺序叙述,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
  
  高洋、高晋、许逊、汪若海、方言等人是幼时玩伴。后来又各自入伍。复员后,大家结识了刘炎(后来的李江云)和冯小刚。这群只知胡吹乱侃的年轻人骗冯小刚一起去广州倒卖钻石,可把钱挥霍一空后却一事无成。此后方言等人先后回京。二高、刘炎、冯小刚无处可去,在精神极度空虚的情况下,高晋主张玩个杀人游戏,杀死冯小刚然后嫁祸别人。几经周折,二高和刘炎杀死冯后将其抛尸荒野。高洋移花接木,将自己的复员证放入尸体口袋,让警方误认为死者是高洋本人,而他则以方言的名义到处故布疑阵。也就是说,在警察方面,凶手变成了死者,而凶手又自己去冒充所谓的凶手。
  
  十年以后警方发现高洋的“尸体”,在调查的过程中,又多次发现方言“作案”的线索,因此找到方言。在方言寻找自己“不在场”证据的过程中,沉年旧事如可怕的梦魇一般渐渐还原了真实的面目。
  
  这个故事就连这么铺陈讲述起来,也仍然有一种怎么说也说不明白的感觉。但作者显然还不满足于此,又另外又埋伏了两条暗线来对故事发生发展的每一环节进行说明和诠注。一是卓越之死,在一群吃吃喝喝的朋友中间,一个死去的伙伴总会如幽灵般在不经意的时候出现。卓越到底是怎么死的不重要,这个人物的作用在于暗示所谓“友谊”的不堪一击。另一条线索是方言和凌瑜(即百珊)的爱情。方言邂逅凌瑜,两个人一见钟情,可当方言被刘炎“欺骗”了以后,对他和凌瑜之间的感情也失去了信任。可凌瑜却恰恰相反,十年里,她不明白方言为什么会忽然抛弃自己,因此一直在苦苦追寻和等待,直到最后病死。与凌瑜的爱情的破灭,是方言多年来自暴自弃游戏人生的思想根源。
  
  二、主题
  
  《玩的就是心跳》以爱情、友谊和理想为靶心,冷嗖嗖的射出了三支解构之箭。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少年来说,这三样东西无比重要和宝贵。当认识到爱情的虚无、理想会幻灭,友谊不过是“流氓假仗义”,人已经在痛苦中成长起来了。
  
  方言、高洋、许逊、汪若海,这些王朔笔下耳熟能详的人物,在《看上去很美》里面一起上幼儿园,《动物凶猛》里共同度过少年时代。如今他们从部队复员,又在广州相聚。虽然我力图让这篇书评仅限于《玩的就是心跳》,但仍然无法抹去这些一脉相承的作品中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面对复杂喧闹的社会环境,封建色彩浓郁的家庭、学校和部队,生活在“体制”下无奈的叛逆少年,孤独而脆弱的内心充满着对友谊和爱情的渴望。那些亲密无间的友爱带着强烈的“江湖”、“义气”一类的象征意义和符号性质。这种关系是经不起推敲和考验的。在酒桌上谈到卓越之死时,一句句语焉不详的酒话暗示着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曾经在朋友之间产生过多深的裂痕。
  
  “刘炎事件”是方言思想的重要转折点。刘炎与方言曾有过一次彻夜长谈,刘炎讲述了自己悲惨的身世,这让方言非常感动,甚至陪着她流下了眼泪。可是当他发现刘炎和高晋在房中亲热的一幕以后,明白自己受到了欺骗和愚弄。他为自己的单纯和幼稚感到万分羞愧,转而迁怒于凌瑜,认为“女人都一样”。在这些章节热热闹闹的描写下,实际上掩藏着方言那颗受了伤的心。从此以后,方言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方言。他开始变得玩世不恭,再也不相信任何所谓“美好的情感”。在他的内心里,从此决心要永远清楚的认识自己,把握住自己。在这个角度上讲,方言是一个自尊心极强、极度敏感和脆弱的人,代表着中特殊的社会过渡时期一代迷惘与困惑的青年群体。
  
  什么爱情?不过是欺骗;什么友谊?也不过是流氓假仗义!那么理想呢?在《玩的就是心跳》里面,从未被正面描写过的冯小刚成了理想破灭的典型。他喜欢用宝石比喻生活和认识,让人觉得那似乎并不是一个比喻,而是一个确实存在的物体。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他和刘炎四处借贷筹钱和高洋等人到南方去“淘宝”,却没有料到这根本就是一个胡侃出来没有影儿的事情。当他明白时,一切都已经晚了。那好,不就是玩吗?干脆玩个心跳的吧,还有什么比杀人游戏更令人心跳的呢?于是冯小刚选择了挺身赴死,用生命来换得让自己成为“议论的中心”。这种行为实在让人感到毛骨悚然,这就是失去理想的年轻人用残酷的方式对现实和“体制”的反抗。
  
  简单总结一下:1、《玩的就是心跳》写的是一群生长于文革与改革过渡期的年青人的故事。故事反映的是当革命教育已成玩笑,作为人最后的精神寄托爱情、友谊、理想等,也不过是一场幻梦。什么也干不成,只好“玩儿”去;到最后什么都玩光了,生命也成了玩物。
  
  2、《玩的就是心跳》是一部充满了悲观倾向的现实主义小说。出色的完成了小说要成为“时代的镜子”的功能这一任务。
  
  3、《玩的就是心跳》并没有对人生(比如爱情)完全绝望,对凌瑜(百珊)隐讳谨慎的思念与痛,在作品的某些不起眼的角落里,闪烁着最后一丝理想主义的微光。
  
  三、写作
  
  作者是语言天才。关于“京味”、“痞味”,二十多年来,各方面军无论是骂还是赞,这一点都是不争的事实,并给予充分肯定。自王朔以来,无数新一代写作者从中吸取营养,形成风格。但《玩的就是心跳》的写作绝不仅限于“痞子文学”的胡侃一气,小说使用的“冰山”写作和意识流手法也达到了全新的高度,在王朔的作品中首屈一指。
  
  “冰山”写作理论源自于海明威。意指:一部作品应该像一座冰山,人们只能看到海面上八分之一,即冰山一角,而巨大的山体则隐藏在海面之下。《玩的就是心跳》无疑是“冰山”写作的一次完美实践。当滤过那些表面上热火朝天的调侃语言后,人物的精神世界如海面下的山体一样宽大扎实,千姿百态。同时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玩的就是心跳》更是一座精心搭建的迷宫,即使你拿到了它的工程平面图,也会发现某些区域还仍然被斑斑阴影所覆盖。也许只有理解成,作者在用自己全部的作品来建造一个巨大的迷宫,《玩的就是心跳》也只是其中的一间。
  
  意识流手法的运用是《玩的就是心跳》的又一大特色。我们熟悉的意识流作品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陀思妥也夫斯基的《罪与罚》,以及那本被称为“奇书”的《尤利西斯》。中国作家使用意识流创作的极少,印象里只有当年红极一时的小说《人到中年》。意识流写作是写作技巧中的“高科技”武器。一旦掌握不好分寸,使用得过多过滥就会真的变成“疯人梦呓”,使用不到位则成了无病呻吟。在《玩的就是心跳》里,醉酒后的思想、残缺的回忆、杂乱的想象被作者巧妙又有节制的融会贯通,将读者带入一个梦幻般的心灵场景。成为小说的一大亮点。
  
  除此以外,小说还有大量优秀的景物描写,也让人读起来感觉美不胜收,如醉如痴。仅以作品中一段关于天空中“云”的描写为例:
  
  “。。。。。。湖水上空堆积着如雪如絮的漫天长云。那云犹如被一只无形的巨手揉捏塑成一尊尊一组组栩栩如生的万物形态:时而群狮抖鬃仰首,时而万马疾蹄奔踏,时而雪山壁立千仞,时而钟乳笋柱罗列如廊。当汽车越来越靠近湖泊,那云也就越来越庞大似教堂穹顶般地盖了上来,万物腾挪变幻像是造物主要在刹那间让人阅尽世间景象。雪山崩塌,石笋倾倒,虎象狮豹没入烟尘,云层翻卷喷涌堆雪凿玉,形成一颗巨大的人头,这人头相貌雄壮翻着眼白仰于空中。车随湖形绕驶,人头随车驰行环顾,忽喜忽悲忽怒忽叹,俄而正脸遥望车内,俄而侧目远眺天外,湖尽车远人头兀自恋恋不舍悬天不去。”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无数文学大师描写过变幻的云图以抒情写意。如果将这段描写与之相并列,相信会有很多人认为相比之下毫不逊色。
  
  《玩的就是心跳》是王朔创作高峰时期的优秀作品。无论是在小说的思想性还是艺术性方面,王朔都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这部作品除了让我们看到作为作家的王朔非凡的写作功力与语言才华之外,结构布局,渲染气氛、描写环境、刻画心理诸方面的良苦用心,更表现了作家严肃、认真、勤奋、刻苦的写作态度。
  
  原文链接:http://tieba.baidu.com/p/172167150?pn=1
作者: 翼翔    时间: 2013-7-31 19:15
  没事就找了这本书来看看,冲的也就是这名字,感觉也许会有特别激情的内容,也许会充满了活力。开始看的时候就被通篇的京片子,胡侃乱侃的冲了个晕。然后翻回去看了作者名字,呵,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王朔啊。他挂着“痞子”的名已久,于是对书名的好奇转变为对作者的好奇。一口气看了个四分之一把,没看到一点让我认同的东西。也许就是代沟把。那个年代和地域都是我所不熟悉的,看到的也只是一些无所事事晃荡在自以为熟悉却陌生的地方,那些所谓的洒脱的人见了面就开始炮,撒谎都不带喘的,也没人在意,似乎什么都可以当作玩笑来看。烦恼是可以一笑而过的,但是对生活可以一笑而过么?那是怎样一个浑浑噩噩的世界啊,我们的主角在那些熟悉的大街小巷穿梭,见了面的“熟人”完全叫错名字,我的世界里的一些东西是那里没有的,这就是代沟。我很庆幸没活在那个年代。      这本书的主旨不明,似乎就像语文课上一样,我们妄自揣测着作者的意思,但作者也许根本没有此意。曾听过一笑话,某道高考题选录了某作者的文章,题目是问文中几次下雨的含义,但是作者看过高考标准答案后笑说,我写的下雨就是单纯的下雨而已。同理,也许作者也就是想写写他生活中的事,你们要怎么理解随意。最好强加入一些更高深更文学的东西。什么对灰暗压抑的社会嘲讽,什么青春岁月的流逝.....随意吧,他也就是一个流水帳,作者不在意我们那么在意干嘛。
作者: 翼翔    时间: 2013-8-14 09:49
  没事就找了这本书来看看,冲的也就是这名字,感觉也许会有特别激情的内容,也许会充满了活力。开始看的时候就被通篇的京片子,胡侃乱侃的冲了个晕。然后翻回去看了作者名字,呵,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王朔啊。他挂着“痞子”的名已久,于是对书名的好奇转变为对作者的好奇。一口气看了个四分之一把,没看到一点让我认同的东西。也许就是代沟把。那个年代和地域都是我所不熟悉的,看到的也只是一些无所事事晃荡在自以为熟悉却陌生的地方,那些所谓的洒脱的人见了面就开始炮,撒谎都不带喘的,也没人在意,似乎什么都可以当作玩笑来看。烦恼是可以一笑而过的,但是对生活可以一笑而过么?那是怎样一个浑浑噩噩的世界啊,我们的主角在那些熟悉的大街小巷穿梭,见了面的“熟人”完全叫错名字,我的世界里的一些东西是那里没有的,这就是代沟。我很庆幸没活在那个年代。      这本书的主旨不明,似乎就像语文课上一样,我们妄自揣测着作者的意思,但作者也许根本没有此意。曾听过一笑话,某道高考题选录了某作者的文章,题目是问文中几次下雨的含义,但是作者看过高考标准答案后笑说,我写的下雨就是单纯的下雨而已。同理,也许作者也就是想写写他生活中的事,你们要怎么理解随意。最好强加入一些更高深更文学的东西。什么对灰暗压抑的社会嘲讽,什么青春岁月的流逝.....随意吧,他也就是一个流水帳,作者不在意我们那么在意干嘛。
作者: 潘帕斯    时间: 2013-8-30 20:21
         看了几页,感觉主人公的名字方言太熟悉了,想起了两年前看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佟大为主演的,没看完,太吵。
  
         小说本身很一般,就算大家都只是玩心跳,就算大家最后才发现被王朔给涮了,故事凑合,但是王朔字里行间的那种对青春的回忆打动了我。青春是什么,就是你心甘情愿挥霍的时光,哪怕青春已经拿枪指着你脑袋了,你也要挥霍。
  
         上世纪90年代,文坛三王似乎很热,王蒙我就不说什么了,谁爱喜欢谁喜欢。王朔,有些作品还是不错的,但是有些作品就没什么劲儿了,要说喜欢他的话,就是喜欢他那爱谁谁的态度,喜欢他的那些作品的名字,整个儿一标题党,如《顽主》、《我是狼》、《一点正经没有》、《我是你爸爸》、《我是流氓我怕谁》、《千万别把我当人》、《谁比谁傻多少》、《过把瘾就死》《看上去很美》《玩的就是心跳》。
  
        
         有些人喜欢对比王小波与王朔,但我觉得他俩不是一个档次的,小波是浪漫主义、自由主义的骑士,而王朔是现实主义,是虚无主义。王小波讲一个故事能把所有的理都说了,王朔是一个故事讲一个道理。王小波那是真真的在苦口婆心的劝导年轻人,王朔看得挺远讲得很近,如他所说——软饭硬吃。
  
          看完了整本书又看了一遍自序,对王朔多了几分敬仰。
  
          这几本书都是十年前或更早的时候写的,那时我很自以为是,相信很多东西,不相信很多,欲望很强,以为已知的就是一切了。这些书里的人、情景和一些谈话是那时我经历过的,在生活中也不特别,仅仅因为我不知道更多的东西,才认为有趣,虚张声势地写下来。这些情景不在了,这些人也散了,活着的也未老先衰,我也不再那么说话和如此看待自己,所以有时我觉得自己失去了继续写作的能力。 
  
        
         年轻的时候认为有很多重要的在前面,只要不停地奔走就能看到,走过来了发现重要的都在身后发生了,已经过去了,再往前又是一片空白。对过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也没有任何偶然,都是必须经过的,我不信一个人可以有两个以上的选择。
  
         关于文学,我越来越确定这是个人的事。这个世界很单纯,任何人之间需要的其实不多,互相了解只能横生误会,公众是个陷阱,为别人活着即便是出自真诚也在技术上做不到,没有比想在别人记忆中不休更为自欺的。几千年算永恒吗?写作时一条狗,你不变心它就陪着你,也是一面镜,罩着你自己,和别人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不是为了几个钱,我是不在乎这几本书印不印的。这些文字当年我写完就再没看过,现在看,像另一个人写的,一个狡猾乐观的小子。我在忙目中写这些小说,用意是引起别人的兴趣,小说文体本来就不老实,动机再是取巧,可见会有多少矫情。吹嘘和虚饰在里面。青年作家总是可疑的,也无非是揭疤、自渎,百名反抗一切,高调入世,看似特立独行,骨子里却难逃代代相传的文人梦谈。社会很容易被质疑,人群总是显得麻木且腐败,理想就那么清白吗?关于人之为人,我们知道多少?我承认,我的世界观都是因袭来的,在我甚至没意识到时就已经被植入,到需要和别人对峙时才发现我们来自同一源头。东西方关于人的理想生活又有多大差异呢?也无非是策略之争,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当然策略导致结果。问题不在于认同人类共有的自我肯定,问题在于这一切是确凿的吗?我们相信的和我们本来就是一回事吗?世世代代高程的人类赞歌指的是我们吗?如果是,为什么会有小说这样合法的精妙的被推崇的虚构,还有那么多人丛中得到安慰。
  
         文化太可怕了,像食物一样,不吃,死,吃了便被它塑造了。我怀疑其核心已编入遣传而不必再通过教育获得了。我觉得自己像在大海里游泳,无边浪涛挥之不尽,什么时候才能登上彼岸,有从树上刚下来的原始人那样一个澄明的无邪的头脑。
  
         关于这些书,我个人认为是一个蒙昧时代的见证。活下去,活在自我虚构和自我陶醉中,这大概是一个写作者的宿命,明白也没用。
  
          
作者: 夕绪    时间: 2013-9-6 11:20
  我感觉王朔的书虽然写的有点乱,没有太大的时空感和顺序感,虽然写的有点痞子与中国千百年来要求的正人君子有所不同,但他确实反映出了人性的另一面很真实!让人不禁想起自己的生活,让人不由自主的想要珍惜自己的感情
作者: 松紧带    时间: 2013-9-7 05:59
  《玩的就是心跳》硬是逼着给看完了,晕乎,人物老大段大段的飞京片子,看着看着就乱了,不知道是谁说的,中间倒是看了一篇不错的解读,关于小说本身的解构,关于“冰山”写作,还有意识流,对,意识流,我说怎么老犯晕呢,看着跟梦游是的,方言老似睡非醒的,再加上酒后的眩晕,记忆的缺失,老王很自然的就给揉进去了,这个作品应该是九几年的时候写的,那时候意识流写作在中国还是鲜亮词吧,王蒙应该挺早,没看过,相信王朔的写作都是亲身的经历,他自己也说过,人的想象力能有多少?不过这要都是真的,那他妈得多好的脑子啊,关于个人的经历,蜜罐里长起来的我们能有什么经历,天天学校人和家两点一线,也就玩玩校园爱情小说吧,至于比我们再小的小孩,我很怀疑:整天看喜洋洋灰太狼会不会呆掉?还有小说里的景色描写看出来是下了功夫了,老王试着找出不同于以往经验观察所得的环境感受,那段云的描写看的云里雾里的,云南的描写我基本上是想着《现代启示录》里越南的热带环境给对上了,大片大片的棕榈树,铁树等,“《玩的就是心跳》是一部充满悲观倾向的现实主义小说,小说写了一群生于文革与改革过渡期的年轻人的故事,关于爱情、友谊和理想,对于青春期的少年来说,这三样东西无比重要与宝贵,当认识到爱情的虚无、理想会幻灭,友谊不过是“流氓假仗义”之后,人已经在痛苦中成长起来了
作者: 海伦娜    时间: 2013-9-9 23:25
       怎么说呢,我感觉王朔是狡猾的。
     这样一本书,你说他有什么样的意义他就有什么样的意义。一个伤感的人可以认为他是在缅怀过去,是历史的刺青。一个淡薄的人可以把这本书当做别人的经历。一个无聊的人是终于找到了打发时间的乐子。
     一本书有着怎样的深刻含义只有作者知道。
     我么,看过就好。还要继续自己的生活。
     我总觉得这是王朔的真实目的。
作者: Jean    时间: 2013-9-12 17:11
        花两周的时间看完这本书,前面几章的时候完全云山雾罩,不知所云,后来才渐渐清晰明朗。主人公的生活记忆残缺,但他通过臆想将记忆补齐,并信以为真的继续生活。看这本书的过程,思绪一直都是漂浮的,感觉是在梦游,感觉书中主角的生活也是一场梦游。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对于那个年代的印象基本来源于听说及别人的杜撰或描写,无法切身体会那个年代作为青年人的想法。
      王朔说文学创作基本是非常个人的呓语,看完了他的文章,倒是非常赞同这个观点。看客看到的无非就是书中描绘的情节,但作者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意思,我现在都还是不甚明了,用最著名的一句话: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这可以应用于所有有关于创作的事务当中。因为即使是作者本人过了许久再重新阅读自己的创作,也会生出不同的感慨。就像《红楼梦》催生了无数红学家,而鲁迅的各种作品也被无数次的拿来研究,义务教育的时候学得最多最深入的就是鲁迅的作品,留言簿上最多的留言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而鲁迅文中的一些错别字也被教科书安上特别的意义,后来很多人也在讨论,说也许就是他自己写了错别字,最后出版的时候大家都把这个想的过于深入而没及时纠正。
作者: 景景Mi    时间: 2013-9-14 12:43
      整本书看到快完的时候,忽然觉得让王朔给耍了。
    这让我想起了一部电影《记忆碎片》。电影的主人公因为脑部受伤,所以只有几分钟的记忆,但为了替妻子报仇,手刃凶手,所以一直苦苦寻求真相。就好像方言对自己的认识,通过找刘炎,一点点探求着自己的过去,在快要接近尾声的时候,终于发现,这是一个天大的谎言,天大的笑话。
      故事的展开借助章回,就像一段尘封的回忆,一点点被唤起。对自己的怀疑与肯定,也在这个过程中升华,越来越趋向真实,对自己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到底什么才是真相?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己?这到底是一个巨大的谎言?还是一个开过了头的玩笑?是一桩人命血案?还是一次人性的拷问?
      王朔用他特有的语气和口吻,加之很有特色的老北京腔,为我们勾勒了一个亦真亦假,亦幻亦实的故事,翻开它,走进方言,抑或走进自己。
  
作者: 白色年    时间: 2013-9-14 15:39
         最近我不晓得那根神经出现了错乱决定去看王朔的书,于是乎就嚷着要同学在学校图书馆给借一本,借书这个过程还颇为复杂,我就不在这里细讲了,感觉没有必要。不过重要的是我借到了一本王朔的一本《玩的就是心跳》。看看那个封面啊,一看就知道有年头了,封面都差不多掉了,要不是因为同学说只有一本我是绝对不会要这本的,这不摆明是让我去碰瓷嘛!不过没有办法,谁叫俺现在满脑子里全是要看王朔的想法呢,真是晕了头呐!
      看看我借的这本书的名儿,《玩的就是心跳》,哎哟哟,我还没有看完就有一种强烈的冲动要写点东西。不是为了什么别的东西,是我发现,原来那个时候的北京文学青年最会的就是自视清高和讲故事,其实自视清高就是一种落入俗世的谦卑之词,而讲故事说白就是扯淡嘛。既然人家可以扯淡,那我自然也有了扯淡的权利,当然我没有王朔这位扯淡大师厉害,那就权当是为了给自己的空间加上几个积分吧。
      其实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写,就是看到王朔写的序言,说那是一些他曾经经历的过事情。看看人家可以讲经历的事情写出来,而我最近也是犯了爱回忆过去的毛病,心中老是郁结着一股不可名状的气息,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是要我写点“忆往昔峥嵘岁月”的东西了。
      该从哪里开始呢,不可置否,我这里不会写成一本小说,因为我自认为我的毅力不够,而且还有点自知之明,自己的文笔实在是摆不到台面上,所以我就拿出一两件儿时的趣事放在空间仅仅是给过往旅客来点寂寞后的消遣吧。
      申明:我不是在向王朔的《玩的就是心跳》致敬!
  
      遥想当年我在初中的时候,不得不说,我们那里还是蛮赶时髦的,电脑游戏已经相当流行了,所以作为新兴人类的我,自然不可以错过电脑游戏这股浪潮。只不过当时的游戏不像现在这样,几乎全被网络游戏给淹没,那个时候差不多看不到网络游戏的影子,差不多全是单机游戏,也有“网游”,不过是局域网……
      那个时候有个游戏很出名,“半条命”,相信很多人都是玩过的,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CS的前身。我那个时候去泡网吧无非就是为了标榜自己有多么的优秀,瞧瞧咱,成绩班上名列前茅年级上挂号,工作学校班级两头抓一个不落,篮球班队绝对首发校队也有份额,游戏一样可以玩得疯狂。现在回想起来,自己那个时候就是个大傻X,不晓得搞那么多事干什么,当然感叹自己糊涂不是我这里胡写乱涂的初衷了啦,不光标榜不是,就连“半条命”都不是。其实我的初衷到底是什么,我自己写到现在都不晓得。
      过后一年,哪一年?哎呀,就是本拉登派人把布什的世贸大厦给来了个亲密接触的那一年呗。记得我是上初三吧(初三?貌似是初二?我的年龄是……不管了……),CS终于粉墨登场开始大行其道了,我又自然无可救药地投入到了这股全民CS的浪潮里了。哎呀呀,天天在网吧里喊,“冲啊”,“蹲点啊你”,“你又被爆头了”,其实这些都是我们那个时代去过网吧的人都可以听到了,不过下边这个词就不晓得你们有没有听到了,我到现在还坚信这是我们那里的“土特产”。
     Zhu ji
       啥?慢着啊!我给各位看客把这里的字给写出来。其实我们喊的是“狙击”,不过那个时候大家都喊成了“zhu ji”,我的神啊,几百号人都是拿着狙击枪喊“阻击枪”,现在想想那场面还真是可以称得上蔚为壮观,不晓得仓颉老祖要是看到这个场面会不会从阎王那里申请回来感叹下我们的汉字文化的悲哀呢?或许就直接气得吐血,直接昏死过去了,错了,是昏过去了,人家貌似已经死了……
  我天天泡在里面,能不深受其害么,答案肯定是不能撒,所以我也开始疯狂地大喊“狙(zhu)击爆头”,不管是学校还是街道上,都是那样的肆无忌惮。终于有天,老天决定让我这个白字傻X明白我是多么的愚蠢了。
      还记得那天,语文老师要我们班其中某个人朗读课文,很不幸,当时我是学习委员兼任语文课代表,这个光荣的任务就无可置疑地落在了我的头上。没事,读就读,又不是没有读过!那到底是一段描写什么的文字,我现在是完全记不得了,不过我记得的是我当时声情并茂,朗朗有声啊!老师一直很满意,直到…..
       “停,你来,把刚才那句读一遍!”
     “刚才哪一句?”
     “就你刚刚读过的,上一句!”
      全班人都开始愣住了,不晓得老师到底要干嘛,其中也自然包括我撒。我怯怯地的审视句子没发现什么可疑之处就很放心地大声朗读了一遍“这名战士,手拿狙(zhu)击枪,潜伏了好几夜了”。这个时候我也发现我的下面有人开始议论了,不过都是低声的,很快就停止了。
      老师没说什么,但是脸色变了……他老人家转过身去,在黑板上大大地写上了“狙击”两个字,然后让我重新念。我心想,我在网吧泡大的,谁怕谁啊,大家都是喊“zhu”击,这还会有错?心中有了这个念想,自然是信心倍涨,有种壮士归来的豪迈之气,于是乎,我高声念出:
      ZHU JI
         老师一下子楞了,一种不敢相信的眼神,然后又叫了一个同学。哈哈,这哥们和我一路的,咱们一块打CS。他站起来看了看我,我给他来了一个很自信的眼神,他也回了我一个相信我的眼神,于是乎,他也是高声读出了“zhu”击。老师这下更加郁闷了,可全班很平静,也貌似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动静。当然,我在那里更是自鸣得意。
  终于有个女生,怯怯地站起来,很小心地说了句:
      “老师,那个字貌似读JU 吧…….”
      全班一下子就炸开了锅,大家都不相信,都在议论了,这个时候我反而很淡定,这有什么嘛,大家这样喊,肯定是你错了,我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群众的眼睛的确是雪亮的,不光是眼睛,连心都是透亮透亮的!
  突然有个哥们,突然拿出《新华字典》然后高声说出,对,这个字就是读“ju”。老师似乎很满意,然后很得意地看着我,我永远忘不了那令我恶心了好一阵子的眼神。
      好吧,我现在承认,这个字我的确是读错了,而且读错了很久,还肆无忌惮地到处宣传我读错了……我就感觉当时是浑身燥热,就像被人灌了热汤一般,自己很不好意思。用那句老掉牙的话就是,恨不得找条缝钻进去,当时真是这样啊!
  
      好了,故事讲完了,郁结之气终于好了好许,其实也没有什么,这种傻事貌似在我的“往昔岁月”还真不少,唉~
  
         貌似我又干了件傻事,因为我就是到了现在还是不晓得我写这篇日志的目的何在,唉~
  
            再次声明:我不是在向王朔的《玩的就是心跳》致敬!
  
作者: 非虽菲    时间: 2013-9-15 10:59
  看过《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吗,虽然电视剧比书拓展了很多,也改了很多,比书好看,但是读本书,更能感受到人物生活是怎么样的不羁,又怎样的精彩。。。
作者: 塑料孩    时间: 2013-9-19 05:48
  还在看中。。。看了一半了吧。
  现在唯一的感觉就是王朔有点在这部书中特意的去突出自己的文笔与才华。
  




欢迎光临 悦读人生 (http://www.dothinking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