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人生

标题: 十方一念 [打印本页]

作者: 小小看客    时间: 1970-1-1 08:00

一幅名叫《人间世》的水墨画

    请留意书名:


    在“人情”与“世故”之间隔着那一个小黑点


    这点很重要


    我们一出世就难免入世


    于是谁都懂得一点点的人情世故


    可是在人情世故之中过活也未免太没趣了


    有趣的是


    在人情与世故之间


    我们抱着如三岁小孩的好奇心看大人的人间世


    感受人情的温度


    重绘人心的图画


    品味人间的烟火


    替人间的故事与事故用自己角度诠释


    见过世面之后用自己的镜头拍成电影


    在世风中思考又是谁来定义日下日上


    我相信这是个


    无须交差的观察练习


    无所谓输赢的游戏


    用如火的热心如灰的冷眼


    浏览人世风景


    是最值得上的终身学习课


    是保持生趣最方便的动力


    假如有一幅名叫《人间世》的水墨画


    那才叫百看不厌越看越有趣


    画卷中的留白任我们自由补白


    那是任何人都不能剥夺的自由


    有了这自由


    管他个鸟的“人情世故”

人心
当初种种是为了什么

    小事一则:在家具店内盯着一张旧式圆桌良久,店主问还要考虑什么,我考虑的是它的实用性。因为那桌面下的“裙”太长了,腿伸不进,椅子得和它保持一段太不方便的距离。店主提议,可以在上面放一张大玻璃,那不就解决问题了?问题是,如果放这样一张古董圆桌在家中,是为了随时享受到那木纹之历史感,线条比例之美,也可以使用,才能让这件艺术品活在生活里。在上面放一块玻璃,一反光,木纹就像给放进透明棺材中失去了生命,更别说扭曲了本来的比例,糟蹋了这桌子的意义。我不是为了拥有一张可供大排筵席的圆桌而看中这件珍品的。


    傻事多则:木造的古典家具,不堪大太阳照射,冷缩热胀会断裂,紫外光会导致褪色,于是有些人会在上面铺一幅布保护。可是古典家具买回来的时候,可以为了投资保值,那大可放进储物室里,可以为了那古典的造型,在家居空间中建立着另一个时空的感觉。但,没有人买一件东西回来,只是为了要保护它。


    类似笨事更多则:见过太多人的电视遥控器,都没有撕掉本来的保护胶膜;或是撕开了,再套上一个透明塑料袋,可以按钮如常。为什么要这样?再笨都知道这苦心是为了保护遥控器不受污不刮损。更笨的是,不受污不刮损是为了保护遥控器完整好看,可是方法是套一个丑的东西在外面,直到那电视机寿终正寝。为保住原来面目,而令本来面目永远不见天日。这种笨,我们有多少人犯过而不自觉?


    憾事多则:永远谨记“亲则生狎”、“近则不逊”的交往之道,因太珍惜一些人,而小心翼翼维持一段安全的距离。保住了淡如水长流,享受不到如蜜之亲密,牺牲了许多深度交流,为逃避火药而错过了火花。与值得珍惜的人相处,当初可不是把之视为古玩,为怕不小心将之摔破,而不敢不舍得放在手中抚摸。过分保持距离,得到了天长地久如出土文物又如何?都搞错了,为了良好的远景,用了错误的方法,连近景都看不到了。


作者: 小小看客    时间: 1970-1-1 08:00

    禅宗故事一则:有位禅师,很爱种兰花,一次远行前吩咐弟子代他小心打理,徒弟可能过分小心以致紧张过度,反而不小心弄翻了花架,把上百盆兰花给摔个稀烂,等着受师傅责罚。结果,禅师回来,只是笑对弟子说,他爱兰花,是为了兰花之美,可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这不止是关于舍得的故事,也对很多问题提出了问题,对不同课题问同一个问题:“当初种种,最终是为了什么?”

难念的心经

    “心田”、“心扉”、“心窗”……看着这几个用“心”领头的词,忽然发现都与空间有关。“心田”播过什么种,种出了什么来着?“心扉”放什么进来,赶什么出去?透着“心窗”看到什么风景,又在期盼着什么画面?


    于是,又觉得单凭接近人话的“心里”、“心中”失之于太平面了,偶然把心这样形象化一下:是一块田、一道门、一扇窗,才会想起这个心需要久不久就进行一次检测工程。当这片田的土壤掺和了太多毒素,要回复本来的无机状态,不知需要多少时间。当中门永远大开,请客容易送客难,便要开始懂得下逐客令;否则恶客太多,一刻不得清闲。


    下逐客令,真需要一点狠心。“心房”的客人,有多少是不请自来,又有多少是恭候已久的贵客?送上门来的,有时纵是恶客,却总是犯贱,爱与之纠缠,有理说不清,又不能将之感化成恩客,偏偏就是不能爽快点,拿起扫把将之赶到远远。那些扰人心绪、伤人感情、令人心灰的东西,对它们讲情面,就是跟自己的心情过不去。见识过就够了,留在心里,纵有通天修行,把损失变成得着,把垃圾化为珍宝,有什么值得汲取的教训。不如都移交到脑袋,袋得起就放着;太沉了,脑袋也袋不稳,就让它破囊而出吧。


    逐恶客难,送该走的贵客走更难。有些来时是恩客,给过自己一些好处;因为蓬门今始为君开,由贵生骄,就变成个大爷模样,令主人忘了有权不做他的生意。更为难的,是那贵客没有变脸。但因为太好客了,整天都在患得患失中想着怎样好好伺候他,自己活脱脱成了一个整天自称“小的”、“小的”的店小二,就为了那一点点额外的打赏,做了一场瞎折腾的生意。为了留客,甚至起了让客人入股的念头,结果他没有付出过真金白银,就把这店给收购过来,成为了店东。这“心扉”从此紧闭,连自己也不能出门旅游散心,不得逍遥。


    家家有本难念的心经,也不过是因为家家户户都没有把心改装成旋转门,任它人来人往,也无伤大雅。在大堂吐痰的,忘了叫警卫逐客,叫清洁工人打扫;货银两讫各不相欠的贵客,又妄想用保安拦住客人的出路,不能好来好去。这样的待客之道,二十小时不打烊,也是白赔本,只落得个永无宁日,生死疲劳。


作者: 小小看客    时间: 1970-1-1 08:00
忍术危害健康

    百忍成金、小不忍则乱大谋、忍辱负重、戒急用忍……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到国民党籍的台中市长胡志强,给抗议民众往脸上吐口水后以“唾脸自干”解围,都是以忍为策略,换取日后双倍的偿还。怪不得很多人都把一个忍字挂在办公室,以之为争取更大利益的资本。


    有时会想,对着挂有楷书“忍”字在办公桌背后的人,会更放肆对他直言无忌,还是更步步为营,怕他用忍到喜怒不形于色,且会有后着,得罪了他也无所觉。因为忍如果只是手段,而不是一种修养,那倒不如痛快点,有不爽的地方就爆出来好了,好歹得个“知”字。


    不以忍换金,才是忍的正道,才能真正扩阔胸襟。忍辱负重,该让吐口水的人也不好意思,心生惭愧。是为对方着想,而不是让自己成为忍者,炼成忍术用以打败吴王夫差。


    忍是道而非术,否则怀着机心,受了那么多的负能量,总得有发泄的渠道,否则会影响消化系统。气往何处消,忍者不敢又不想跟陌生人或有利害关系的人翻脸。那牺牲者必然是你有条件对他发泄的人,亲人命中率甚高,部分家暴可能来自道行不高的忍者。


    一部《忍经》,还不如一招化骨绵掌。忍气吞声,那些气与声得不到出路,会挤在城府里,最后变成恶性瘤。逆来顺受,还是有受这个动作。与大是大非无关的冲击、闲气、恶言,何必要受,就当是欣赏一场比戏剧更离奇的表演好了。侧个身,即使那些口水吐在脸上,也沾不到心上。赠我以噪音,报之以傻笑。不用受,不用忍,就像一些老人家,耳朵不灵光,却会选择性地听到想听的,其他?都听不到,无色无臭无关痛痒。

望梅止渴与浅尝即止

    林行止先生说,经济不景,不敢乱消费,不如看一下旅游书,也是赏心乐事。林先生看的,我想当然不是一般旅游指南,大概是数据印象感受启悟兼备的游记。正因看的不止是旅游指南,对那地方更容易产生一个二手但更立体的感情,不亲临其境总是心痒难耐。


    这种方法堪称望梅止渴。如果望着一盘水果,甘味能做到由心而生,直渗舌头,滋润到五脏六腑,少点修为都不能做到。望梅其实是很危险的行为,越望越仔细,越恨不得把它吞到肚里。


    比方说,在报章看见的山西,总是一记记的煤矿灾难,再认真一点查找山西的数据,原来这里也是个好地方,很多晋式老房子都在这里得以保持原貌,著名的乔家大宅就是山西名胜之一。于是就找电视剧或小说《乔家大宅》来看,这就是陷入梅花阵的第一步了,如果对老房子老家具有兴趣的人,在梅花阵能入而能出,才可以制止到山西一行的愿望。如果有条件,增广见闻自然求之不得,没时间没余钱的,就要做到望梅而止住那无端惹来的渴望。


作者: 小小看客    时间: 1970-1-1 08:00

    无论是DiscoveryChannelAnimalPlanet或NationalGeographic,鲸都是常客,我们见得还少?正因为见得多,多到对鲸由认识而产生好奇,由远观而想亵玩,才有那么多观鲸旅游项目。越了解鲸的习性,越知道其尾巴一摆动的威力,越想亲眼目击这场面,置安危于度外。影像图像文字再细致逼真,往往不是满足我们见识的终极载体,有时反而诱惑我们去找更大的满足感。


    浅尝即止,一点不容易。在日本京都吃过最清甜的豆腐,于是从此对豆腐制造特别留意,不幸的是知道了京都的豆腐是用什么水什么豆什么法门造出来,更觉平日吃到的都只是一砖石膏粉。如果当时在京都浅尝过,叹三声好好好,不那么好奇好学,那么豆腐就是豆腐,吞下肚里都一样,也不用在香港的日本食店里吃豆腐吃得不安于室,幻想腾空专程到京都吃个痛快。最不痛快的,是明白吃个无休止的爽快,满足感又会递减,深尝不止后,又会糟蹋了本来的真味;所以只能一面不屑地吃着调味的豆腐雪糕,一面又想去又怕去京都,对追求满足不能做到适可而止。


    一个山西、一条座头鲸、一砖豆腐,原来都足以因为知得深入而变成梅花阵,易入难出。天下那么多好玩事物,也是黄药师的桃花阵,接近时该浅尝即止,享受得肤浅一点,钝感得若无其事;还是以好学之名,以探案的精神,深入虎穴,亲耳听过虎吼才甘心?


    是的,我在杭州动物公园有幸听过虎吼,时近黄昏下山途中,真是如雷贯耳,那巨响不是看文字可以想象得来的。只不过那老虎被锁在笼中,体验过武松的感受,没有武松历经的危险;但有太多游戏太多好奇令人深入险境,起因都是以为望梅就能止渴,最后不知行止,以为自己真的要喝那么多水。

人情
别把宠物当礼物

    外国一头流浪义犬在行车大桥上,冒险把受车伤的同类半推半拖拉回行人道,在网上得到极高点击率。差不多同一时间,一只被驯养了多年的老猫,因主人感情转移,大失常性上演了一出人兽家暴。都成了新闻。


    犬有义,猫会狂,本来是小儿科只值十元的题目,算不上新闻;可能在人类没有行差踏错的那天发生才有空间见报,吸引到一些眼球。


    猫狗当然也有爱有恨,会慈会狠。有些不打算拥有下一代的家庭或家居同住者,会把“共同拥有骨肉”的快感转嫁在猫狗身上,可能是看中了猫狗有可爱如初生婴儿的一面:来个抱抱,喜欢便抚摩一下滑溜如婴肤的皮毛,真有为人父母的快感。另一方面,却又故意忽略猫狗跟婴儿一样,也会长大,也有灵性,也有人的通病:忽冷忽热呼之则来的话,会妒忌,会抓狂。


作者: 小小看客    时间: 1970-1-1 08:00

    养宠物比生育后代最省事省钱的地方,是不用供书教学,然后不用为其学业成绩工作前景操心破费,更不用担心会吸毒。有这样便宜的事吗?不,孩子长大了会自立,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操心也操不来,变相还父母一个自由。两口子想去参加邮轮环游世界半年就半年,无有牵挂;想表达牵挂,子女说不定会嫌弃这无形压力。


    猫狗却不一样,它们与主人没有血缘关系,养久了,却比子女还依赖,而且年纪越大,渴望被抚摸额头的密度越高。婴儿有尿片防污,大了会照顾自己大小便,心情不好也不会随处撒尿拉屎。训练再好的狗,主人外游


    一个星期由家佣照料试试看?


    如果回家后佣人告诉你,整张床单都满布尿迹床褥染了终身不退的秽味,并不是稀奇事。照顾宠物的排便、饮食、情绪,是终它们之身的大事。从未养过宠物的,误会能以比较方便的手势,换来家庭新成员带来的温暖。请先花点时间,睁睁地看一下它们充满情绪的眼神,直到能够分辨出当中有渴求、有恐惧、有不悦、有愤怒,才决定是否养育这接近人类,思想到老去一天仍如婴孩一样单纯无辜的痴情之物。


    把宠物当礼物,送给爱人的情节,但愿只在爱情电影中出现,现实生活中未经当事人同意,便买一件有血有肉的玩具送人,等如把一个责任往别人肩上放,不但比敷衍式的手信更不环保,更不近人道。是的,一如爱情,刚满月的猫脸狗脸,比爱情还要迷人,可爱得令人心疼;然后,一对爱人把玩着手中的毛球时,有没有想过,宠物的眼神也会流露出暮气,且以十倍速度老去。


    所以,想爱人就爱人,想生育就生育;但,真心爱动物才好带它们回家,因为牠们一旦失宠了,没有K歌供他们宣泄,我们听不懂它们的语言。

梦飞行

    周润发常言道,他的学识都来自电影。


    正如张爱玲曾令人扫兴地指出的现实,我们都是先在小说电影里看见海,然后才有机会看到真正的海。在我还远远没有必要未够条件资历不足去判断谁是最爱时,已看了张艾嘉、林子祥的《最爱》,要在很多年之后,才慢慢明白这是人生中最无解的难题。在我还没有刻骨铭心到了解心酸时,心真是会酸的情况下说愁,看惯了亦舒,已把“令我们刻骨铭心的往往是一些人,与之结婚生子的又是另一些人”视为金句。但那是周润发所说的,学识一个道理,从小说电影中得来第一手的看法;可笑的是,到我们领悟到为什么能结婚生子的往往不会是刻骨的人,则是二手经验。


    在一些称得上伟大的电影中,见识到的真实世界该比我们自身的体验敏感上百倍,真人真事给拍成电影,应该拍出连当事人也不懂得用的眼界看回自身,这才会提升看事看人看情的层次。电影应该不只做现实的镜子,否则只是比我们日常家居打灯打得讲究点的私房记录而已。


作者: 小小看客    时间: 1970-1-1 08:00

    有次与朋友看陈奕迅、张柏芝的《十二夜》,坐旁边的朋友却看得左倾右靠,一片不耐烦的表现。散场后忍不住问电影很闷吗?得到的答案如暮鼓晨钟,友人大骂,现实的爱情还不够残酷吗?为什么要把爱情拍得那么血淋淋地真实?忽然提醒我,有三个字叫“梦工场”,看伟大的电影学到那么多,让我们从此对现实看得更敏锐细致又有何益?放下功利主义,享受电影带我们远离日对夜对的现实,一如看金庸,会忘记问黄药师经营桃花岛的经费何来,那才是度假般的梦飞行。

“黑妹”、“和牛”与“原居民”

    耶稣基督在十架上遗下“十架七言”之一曰:“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


    这个死囚临终的遗愿之一,反而是为致他于死地的敌人向上帝求情,理由是那些人不懂得自己在做什么。这份宽恕与爱心,包容了众生平等的精神:平等到无敌我、无高低、无有得道与寡道、无文明与野蛮之分别心。


    对众生平等的爱心,似乎也反映了在一岁小狗“黑妹”身上。受困于祠堂壁缝间的“黑妹”,引起全港爱护动物的人士关注。小狗失救后很多有心人都心情低落,有的更哀伤流泪。这种对动物悲悯之情,若能因一只有名有姓并见报多日的狗之死,而延伸到一切众生,包括亲人朋友及陌生的弱势社群,到头来可以是牛年一宗白里带红的大事。


    可惜,我们都不是耶稣。有时很容易因爱得痴而生愚,那些流泪伤感的,并不一定晓得自己所做的。假如死去的不是被视为宠物的猫狗,或灵性高一点的牛羊马,或不为人类带来好处的动物,而是我们取其蜜而不愿受其骚扰的蜜蜂,久不久就遭渔护署全家灭门,我们自问,会爱心暴发若此吗?


    至于部分爱护生命的“仁”人,诅咒不愿在祠堂钻洞掘地拯救生命的原居民,往后会在“黑妹”冤魂不散下没有好收场,又能否原谅他们不晓得自己所做?撇开他们誓保祠堂风水是否迷信,他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祖先保佑代代家宅平安,人未知的福祉自然高于一条狗的性命。骂他们野蛮原始落后,不能沟通,无法朝咒夕改之余,我们文明点的人,又何尝不是伤怀于被弃置荒山的退休流浪耕牛后,仅为口福而大剌剌地涮本来平等的日本和牛?是的,我们不吃人类的最好朋友,却咒得够骂得凶看不起比我们原始点的同类。我们当然会自恕,因为不知道流下的泪有偏爱与大爱的分别。

赞得太迟

    从小到大,有人宠你、有人爱你、有人抛弃你、有人甜言蜜语哄你,更多的是有人怪你、骂你、数你的缺点。那么,有没有人赞你,不是吹捧你,而是对你为人个性可取的诚恳地赞扬,对你有生以来做过的好事,即使琐碎到对打错电话的人仍温文有礼,来一个大检阅,真是前所未闻。


作者: 小小看客    时间: 1970-1-1 08:00

    每个人都有缺点,或多或少会对别人造成不快以至伤害,很容易给放大成一条刺。优点?不提精神或金钱帮助那些,即使因为你的优点而令彼此相处如鱼得水,由你修养而发的体谅让步,都不像在别人墙上留下一点红那么显眼,懂得找别人优点又晓得感恩并宣之于口,实在肉麻呀。但是生活压力逼人,恋人间偶尔一个吻,友人间即兴一句你真好人,可能只是甜品,为什么我们忽视了挑别人优点出来,在当事人面前表扬一番,让他爽一下?下属有时得上司不辨真假的鼓励,都能以享受的心态工作得更尽力,更别说知心好友及爱侣送上的私房大紫荆勋章了。


    本来,在戾气日重的气氛下,耳濡目染,批评人显得正义,我是为你好。一切赞扬,都有讨好卖口乖的嫌疑。可是我们互相放过大家吧,又不是从政的,隐恶扬善有何不道德?传统总是重视所谓诤友,能时刻提出逆耳的忠言。的确,要进步,本来已有成绩给贴堂,对更进一步没有实质意义。不过,情人知己,放轻松一下,鞭策之余何不也褒奖一下?


    比如,在生日会上,吹蜡烛后,让寿星仔将愿望公开,大家把这愿望摊开来分析一下。再玩一个游戏,每人说一个事主的好处,当然是诚恳的、真实的,由有礼貌到人生观值得大家参考。哗,爽死了,虽然也尴尬死了。但总比分完蛋糕后,把酒谈不着边际的身外事或开赌杀个性起来得有新意。


    我深信每个再糟的人,都有其值得拿来一说的好处,听了这些赞美,从此骄傲的机会少,往此方向发扬光大的多,有什么比边快乐边向善更划算?


    林海峰在《求其大合唱续集》祈求大合唱中,提出一个大快人心的疑问:为什么对一个人的好评,大多要留到在那人的丧礼上,才由至亲好友表扬?人都死了,又听不见,赞词都只能说给旁人听。为什么不让值得赞扬的人,还在生的时候,享受一下这等高层次的心理按摩?不属演艺界政界的普罗大众,难道就只能在死后才逼出亲友的怀念与美言?真的在天有灵,恐怕会不忿到就地显灵。你们这班人,相识了大半生,我有这么好,干嘛不让我亲耳听一下,为什么要对赞美别人那么吝啬?为什么要哑忍到死后才来歌功颂德。屈原都屈死了,年年为他撑龙船打锣打鼓,他都上天下无缘听到。爱别太迟,也最忌赞得太迟。

怎么忽然就成了这样

    有朋友“忽然”患上惊恐症,连至亲好友都不愿接触,坐公共交通工具求诊途中,也忍受不住“身陷”陌生人丛,中途要下车打的。这大概是社交恐惧症与轻度自闭洗牌后综合出来的一种惊恐症吧。


    每有人问起这位忽然像人间蒸发的朋友出了什么事,我就如上所言相告,每个人的反应都是“怎么忽然就成了这样,他不像那样的人啊”。一个“忽然”,一个“不像那样”,悲哉斯言,妙哉斯言。


作者: 小小看客    时间: 1970-1-1 08:00

    可悲在,大部分人经过这些年的情绪病须知的教育,仍然为一个平常表现谈笑自若的人患上惊恐症而惊讶,还是不明白这“忽然”一病,很多案例都与个人性格及外缘的遭遇毫无关系,脑分泌一个失常,身心也就随时失常给你看。自然,也有些情况由性格遭遇引发,脑分泌出现问题是果,因果有时也实在非医生之言可以得出个科学化解释。


    妙趣横生在,说“他不像那样的人”的人。这不是奇妙、风趣又是什么?谁又真有一双洞若观火的法眼,真正认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特别是我这个“人间蒸发”的朋友,与其他垂询他病情的朋友,见面次数不可谓不多,只是交往的场合,都离不开饭局、赌局,都是人多图个热闹喜庆的场面:不是在斗地主上交流合纵连横之道,就是在围看足球赛时指点球坛江山。敢问那些说“他不像那样的人”的朋友,你们真认为从这些聚会,这些热闹滚滚的气氛,就能知道他是个怎样的人?恕我残忍,这些吃喝玩乐的局,说穿了其实与交情何干,只是混熟了的人在互相依赖中取乐,与交际只几步之遥,大家都说过什么知心话,解剖过多少烦恼事儿?


    若然总是趋热闹之吉庆而避孤独之凶险,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恐怕也是不大了了,更别说了解别人是什么人了。


    是该惭愧的,与很多朋友数不清的聚会,乐是行了,可留下的美谈是某某糊出了一把清一色对对兼大四喜的奇牌,而座中各人心内的一片天,长年一无所知。只知谁谁谁属什么星座,性格如何如何,这就叫熟人,也不过是混得较熟罢了,要生分起来,比开门关门更快捷便利。


    凭什么去置疑身边疑似好友忽然得了忧郁症?就凭那些杯盘狼藉流动不停的盛宴?

人烟
养鸡的日子

    刘美君在《我不卖身我卖子宫》这部替她拿下影后的电影里,演一个在天台养鸡的妓女。电影第一幕就是她在接客时忽然发现下大雨了,宁可抛下恩客下班赶回家。原来,是怕天台上的鸡变成落汤鸡。安排这个情节,我想是要通过刘美君重鸡轻客,表现性工作者纯真的一面。


    无牌养鸡,视鸡为宠物,比养猫养狗更难能可贵。很多人为那只困死在墙隙的狗狗“黑妹”伤怀,有的更在网志上说为此哭将起来,有没有人为待宰的鸡流过一滴眼泪?当中的差别,是因为猫狗灵性较高,又能够与人有一番感性的相处吧。我们很容易说出猫猫狗狗的品种,但对于鸡,除了羽毛的颜色、体积的大小,如果不是鸡农,大概每只鸡都是一个模样。不是这样的,猫狗鸡我都养过。小时候我们住在老房子的天台,有个僭建的阳台,就养了五只鸡。每只我都为它们起了名字,每只都有不同个性,养熟了有感情,更能从它们一个与往常有微小差别的步姿,看出它们情绪出了问题,或是犯了什么病。


作者: 小小看客    时间: 1970-1-1 08:00

    那时我与姊妹四人睡在一张铁架床上,天亮时在梦中给它们吵醒,我们会比赛谁能猜出哪一只今天下了蛋。因为,我们能辨认出每位成员的啼声,也听得出下蛋后意满志得的鸡啼腔。我记得其中有只误吞橡皮条后死去,我与妹妹都哭不成声。鸡比猫狗更脏更难打理更难建立感情,而我们却把它们当作家庭成员。


    回想起来,非年少赤子之心不能做到。因为饲养它们一场,并没有得到抱猫狗在怀中的感官快感;清理排泄物的双手,也是出于纯真爱动物的心。那天那鸡那情怀,不可能重来;不因为不合法,而是不合符经济效率的原则。忙中偷闲,抚摸波斯猫柔顺的毛比较划算,难得清闲时间,用来抹去新鲜鸡蛋上的秽物?实在开玩笑,这个玩笑,在一去不回的时代中,可以笑出泪来。

书的衍生工具

    收到相熟古玩店的电邮,说有一个古书收藏家愿意出让一套古刻扇装书,但不希望这从武英殿流出来的古本落在不爱书的人手里,所以问我有没有兴趣。


    我的确是个爱书的人,连一些不小心中伏看了等如浪费生命的烂书都没有扔掉。因为总有那么一天,我的藏书会随我离世而流落到不知何处。我的烂可能是别人的好,有人看一本无趣无味无谓的书看得愉快,换来一个好觉,那是他的福分。因我个人喜好而增加堆田区的负担,不如等到垃圾分类成熟了才把书还原为纸吧。而且,被包围在由书脊组合成的高高低低的千色山丘中,常常给我一种无以形状的安全感,那么多的学问那么多的作者在等我听他们说话,是享受孤独的人的专利。


    爱书爱到这样这里,就够了。


    我当然也喜欢扇装古籍,否则不会买那么多的复刻版扇装书,用蓝色绢面包装好那种。我当然知道那些纸质,不及康雍乾三朝最流行的开化纸薄而韧,但也不至于收藏一套有康熙玉玺的孤善兼备的宫廷古本,而自欺欺人地认为这是因为爱书,而不是一个投资行为。艺术品市场偌大的一个古书板块放在面前,如何能假装花重金买来一卷停产的故纸,是纯粹因为爱书?


    有花不尽的钱的人可能还可洗脱把古本视为另一种基金的嫌疑,因为他们可能不屑赚这个钱,买来附庸风雅,把书香当香水来喷。


    不排除很多书痴,摸着竹纸、绵纸、皮纸及广为收藏家喜好的开化纸,便激素作动,如入古人之境;但,那已是恋物癖,刚巧那物是扇装书而已,而抱这个心态拥有这本书,书已非书。一本翻揭时要小心翼翼到看不入眼的书,一卷怕给虫蛀给贼偷的书,只是书的衍生工具。


    问心,我也很渴望拥有那藏书人让出来的古本,但那本书明明在港大冯平山图书馆可以看到,不然,查四库全书电子版更方便。要么,就到内地买复刻本,价值大概两三千,真的花几十倍价钱把它带回家,也不过是我的手与康熙朝紫禁城有过肌肤之亲的虚荣,与书的本质无关。


作者: 小小看客    时间: 1970-1-1 08:00
奇技淫巧

    很多很多高难度操作表演,会换来观者三声哗然;可如果哗哗哗过后,开了一点眼界,并不能带来比难度多一个高度的意义,我会为那表演者往这高难度挑战所花的血汗可惜。


    比如微雕,在一粒米上刻出一首乐府诗,除了叹为观止,就止于叹为观止。在北京首都博物馆看过一支毛笔,笔管用象牙制成,远看只见在上面满满的有一堆刻纹。从放大镜看去,竟是一首长诗,而且一撇一捺,勾勒分明。以象牙之坚硬,非锋利无比又尖而细的刀,也不能成笔划,更别论那刻工。练就这门手艺,当中经过想必也可拍出一部励志的艰辛史。可惜这刀上一笔划,笔下十年功,终究也只是工艺品。工艺与艺术,我不知怎么分;但花十年功画出一幅能让人感受到两忘山水之境的水墨画,毕竟比这往难度里死钻出来的奇观更有意义吧?


    也就是在为这些奇观哗一声之后,忽然生出了过去数千年中国人的精力都花到哪里去这疑惑。


    动不动就被搬出来的“五千年文明”,论精致度,那追求完美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只是许许多多惊世的成就,大都与艺术的极致有关。一直附庸风雅到清代,可谓登峰造极,巧夺了天工,也几乎夺了中国的命。


    从乾隆皇晚年因“中国人不高兴”及中国什么都有,拒绝让英国商人入境通商那种心态,已可见端倪。中国什么都有,有什么呢?明代,政治虽然黑暗,但经济还是全球最强,对外输出长期保持顺差,输出什么呢?最引以为傲的是丝绸与瓷器。


    光说瓷器,多少精明的脑袋,投资在如何让青花瓷的蓝色比蓝更蓝,科技的技,就用在不断寻找能烧出更蓝色的矿物上。康熙晚年,更把外国珐琅画技与造瓷法合一,造成今日令人爱不惜手的珐琅瓷。就是这个爱不惜手,让很多对巧手都集中打造精致的文化,一头埋在生活的艺术里,忽略了自明开始,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大大落后于西方世界。


    乾隆认为大中国什么都有,认为当时由西方传入的放大镜、定时器都是奇技淫巧,不足一取。他的祖父康熙,没有因这些巧技而警觉,向西方取经而有所成的,就是那珐琅瓷。


    除了自满自我沉溺的因素,这显然是发展不平衡所致。中国人讲中庸,只是处世的学问,没有从中延伸到两头马车平衡发展,国力与人力却长期把精力投放在一个篮子里。在这“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所催生的篮子里,我们找到最美的玩物,结果,就是没有能力保护这些玩物。玩物会否丧志?艺术成就是否有碍民族的硬实力?答案当然在于有没有偏食。所谓奇技淫巧,淫者过多也。翻一翻中国科技史与文学史一对比,就知道时间用在哪里,前路也必将走到哪里。


作者: 小小看客    时间: 1970-1-1 08:00
童年味觉末日

    张爱玲道:“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


    从玩乐看这句话,就想起行乐要及时,也别爱得太迟。从吃喝看这句话,便联想到自然生态给破坏污染,个人的口福快来不了了。食物随时代而失去天然真味,无须法庭鉴定,我的舌头就是证据。养鱼就别说了,那些金玉其外、肉质败絮其中的各种星斑,吃下去会以为是一团人造纤维。


    甚至连越来越难求的海鱼,声明是渔船捕来的一尾鲷鱼、海三刀,跟童年时吃到的鱼味,仿如吃出一个大时代的差距;颇肯定那不是“回忆总是美好”的情意结作祟,也不是舌头越吃越尖的关系。


    从前在菜市场上还找到的红檀、九爪螺,充满天然海水咸中带甘的肉味,如今都好像绝迹了。那算不算自作孽?从前吃尽海上鲜,小小的一条黄花都不放过,贪其细小肉质够滑,来不及让它们留后,便放进肚里,结果弄到今天野生的黄鱼已濒临灭绝。有一回在上海吃到一尾野生黄鱼,只尝到浓烈的酱油味,本来的口感奔流到海不复回。想都甭想,一定是吃什么就变什么这金科玉律作怪;当海水都充满各种化学毒素,海鱼又怎能幸免,在这大染缸中变质。而我们吃下去,其实也吃下种种毒素,个人即使输得起,拼死吃河豚,童年的滋味却已届末日。


    幸也不幸,八○后新生代,很多连咸淡水鱼也不会分辨。蔬菜就是蔬菜,懂得马齿苋与红苋之别,是上一代太敏感的遗憾,是下一辈味觉麻木的福分。所以,我常说:去探访非洲的贫民,别给他们吃巧克力。

世故
失言之得着

    常言道:“覆水难收”。


    常有很多酒后吐真言,发开口梦令思想通过磁力共振赤裸裸暴露出来。是的,除了水泼出去不是一声道歉就可以收回,无意中让底牌走光的失言;一如真情,出去之后就是条不归路。


    失言可爱或可贵之处正正在于真情流露,不是把垃圾般轻轻一推就可以丢进堆田区。而可悲之处在于这些言论是个水晶球,仿佛可以看清咱们的命运。


    特别是在形势比人强的情况下火速回收,道歉更显得是为势所逼,并没有经过时间的反省与体验;心态认知改变或改善,才衷心地承认错误,这才存在进步观的意义。而且,对不起,祸从口出,永不能收回,只能改过自身,以后让别人观其言,察其行,说错的话才能在思想修正下,尘归尘土归土。


    别说公开发言,朋友间过于慎言,迹近官腔的交谈,即由虚伪主导,语言无味之余并不能达到有效率的交流。所以,退一万步想,有时宁愿多些听到老友的失言(或往往是真言)。我永世不能忘记的是我一生的知己在酒醉后把我大骂一场,激动处更用球鞋掷过来。礼貌上他是失礼,但我当场哭将起来,知道他对我的关心与痛心肉紧若此,胜过平常饭局上评谈时事娱圈是非之交友正确。从此我每吃一颗安眠药都想起他酒后失仪对我的贡献。可见,失掉大言,得回真相,于人情与世局都有益无害。


作者: 小小看客    时间: 1970-1-1 08:00
比自然奇迹更奇

    人都有好斗的基因,好斗成性,未必须要亲身下斗兽场做斗士;更多的人乐于做旁观者,从围观蟋蟀到等待拳手见血,斗出个胜负,发泄了好斗之心。


    比赛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文明,文明到化身成林林总总的选举。选举又在好斗的土壤如野草蔓延开去,对象由每年的十大新闻人物、十大新闻事件、十大网上点击率最高及见报率最高的人和事,搞到大自然头上。多年来经典的“世界七大奇迹”,那都是人类文明建设,人都喜欢比高低,金字塔够耸人还是万里长城更牛,谁更有血有肉虚耗了更多血肉。这还不够满足,其实问心,不少人还希望“七大”中可以有冠亚季、金银铜,才够意思。中选的人、事、物排名不分先后,就像金马金鸡金像奖,主办方忽然戒掉了分别心,发现本质不同的东西有不一样的好处,没有可比性:最佳候选名单当场宣布各有佳处,不分高下,反应不是造马就是扫兴,扫了嗜血嗜泪之人的兴。


    光是“世界七大奇迹”,还不够满足人类自己选自己、自己斗自己的兴致,文明建设不断破旧立新,自然有“新世界七大奇迹”。一亿多选民看到“七大”出炉,又可以看自己国家的奇迹够不够奇,中选者的国民又有了不发一枚导弹而得到凯歌高奏的快感。


    不,人与天不能斗,就拿上天的手作来斗一下吧。十大七大三大终于大到大自然头上。发起“新世界七大奇迹”的探险家极有效率,随即发起“七大自然奇迹”,入围决赛的佳丽,是来自二百多个国家二百六十一个自然奇迹。这选举若非有我们都很熟悉但大抵很少人细赏过的望夫石入围,可能不会见报,发现原来香港还拥有自然形成的奇观。


    无辜的是那些无知无觉、由大自然因缘和合形成的风景,被迫参与了选举比高的游戏。年龄老迈达一亿四千万年的望夫石,奇在它的形状类近人类——凭人的眼光与联想力赢到一个“奇”字。这个“奇”,与美国大峡谷的“奇”其实又有什么好比较。一个因大自然而难得有人的形相,一个有令人自觉卑微的雄奇,选下去,比下去,倒替没有入围的叫起屈来。多年前香港某商场,不是也有过一面大理石墙,石纹越看越让心中有鬼的人看出个狐狸的脸,这个又够不够奇?


    比自然奇迹更奇的是人比较成癖。自然景观,各有所好,所好之道才有境界高低之分。要说天然之手的制成品,许许多多砚石上的纹理,都有泼墨山水之美,且没有一块是相同的。这是奇美,还逃不出一个奇字,一如桂林山水甲天下,就甲在自然的山峰有巧匠刻出来的巧,还是以人为本的眼睛对大自然选美。大自然最自然的山光水色,一棵树最自然的形态,都斗不过奇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要将之比斗,要比较见山不是山之境,只有碍达到见山还是山之境,不能从最自然平凡的一朵花中看世界。而不够奇没入选的灵山有福了,少了游客的眷顾,避过指示牌的“奇迹”,真是不争而胜。


作者: 小小看客    时间: 1970-1-1 08:00
历史没有公论

    吴宇森表示想拍三国故事,是他多年心愿。那就难怪要等到功盖中西国、名成八方地才可成事了;否则如何挡得住早已预料到的批评?


    《赤壁(上)》,吴导接受访问时已事先张扬,诸葛亮与周瑜这两个重角会用重力,写他们二人之间的相互赏识,有一些剧情的安排,也会灵活安排调动。这个调动,自然是暗示,对于一些三国历史的微调。


    结果,上映以来,不少专栏作者还是不满意,对于有关角色性格关系及情节改动还是大有意见。倒想问问不满意的人,你们是要看吴导把三国故事还原为影像,给你们亲近古人,还是想看看另一本电影版的三国演义折子戏?


    当初诸葛亮由金城武主演,已猜到上演后不能跟大众的印象挂钩。诸葛亮在众人心中,好像从未年轻过,谁叫他是足智多谋的军师。军师不是长须白发,忽然是个帅哥,即使史实告诉我们,诸葛亮出山助刘备时只不过二十七岁,可活生生看着一个金城武会是胸怀城府的智者,就是不罢休。


    放过吴导吧,也放过诸葛亮吧,要怪就怪《三国演义》写得太好,陈寿的《三国志》除了学者无人问津。诸葛亮在正史跟坊间的印象完全是两回事。从诸葛亮想到另一个读书时期的偶像刘伯温刘基,就是传闻写下惊世预言烧饼歌的那一个。明朝开国史并没有给改编成小说,关于刘伯温在开国的功劳都在正式的明史中找到,但是,还不是神话在民间满天飞,《刘伯温传奇》一套四本,台湾更曾开拍长篇剧《神机妙算刘伯温》,最怪诞的一个说法是,刘基乃诸盖亮转世,朱元璋发现后才放弃对刘基追杀。那,你以为明史就可信吗?最近就有一个叫佟平的内地学者连明史都怀疑起来,认为刘基根本只是个有官瘾的普通文人,与他屡想及早避开朱元璋魔爪与张良般的形象,又是活脱脱两个人。信民间传说,传说由谁而说?信正史,正史由谁写,有没有为政治服务?那些最近兴起的破灭神话翻案风,有没有人是为求出位?


    放开怀抱,看电影版《赤壁》吧,一个人自己有多少版本有时连当事人都不可考,更何况古人。历史自有公论?有多公?有谁论了才算数。

亢龙无悔与左右搏击

    金庸真是大好人,多年前已在智者为大的森林法则中,给愚者留一条出路。郭靖给一众高人及他的情人骂了多少次笨,可是笨到成为一代大侠,是一窝看得人爽极的心灵高汤。


    话说精灵的黄蓉不断以美食诱惑洪七公,除了亢龙有悔外,还多教几招降龙十八掌。到得七公肯教,却到笨郭靖犹疑,宁愿专心练好一式。洪七公大笑郭靖不笨,懂得贪多烂嚼反而不美的道理。其实跟我们常常挂在口边的“张张刀没张利”相通,不过说这句话的时候,多是故意自谦,有多少人对镜自问,不是贪多务得,忍不住多学一两样武功傍身。


作者: 小小看客    时间: 1970-1-1 08:00

    社会的天梯就是个武林,通识成为共识的大势下,不曾容许笨人专注到做只安乐的井底蛙,起码计算机就是郭靖当年得全真七子马钰传授的内功心法,如今不懂用计算机,除非是大老板,否则懂再多招式,也有失身份。至于聪明人,怎会忍得住坐井观天,做一个美指,就只往美丽的天空探索,纯美下去?有些职业更不能只懂十八掌,一个社工不晓打狗棒挑通包罗万丈的失业失恋失婚失学失去之苦,如何能做好这份工。经济模式转型之中,知识型经济是中国长远的生路,为生存故,真需要像黄蓉样样懂一点。那是因为在要谋生吃饭的武林中,一招亢龙有悔,并不足够带来安全感。


    不过武功用来傍身,是从功利实用的角度出发,有条件活在生存底线以上的,求知欲就该从兴趣出发,而不是为了骄之乡里;尤其在网界上,很多没有内功的知识随按随有,假博学并不那么容易吓唬人了。


    求知欲太旺盛,对世界有无限好奇,本来是生活乐趣;但见识越多,又事事上心,就踏上了不归路,再不能做一个快活天真的笨婴儿,有多少人心无杂念如小龙女,能学会周伯通的左右搏击而不走火入魔?


    一面见识到世情真面目而无动于衷,又要一面保持天真无邪的简单心灵,难度就等如看透西藏问题之复杂,又要做一个天真的愤怒青年;左右搏击之下,一是自欺欺人,一是精神分裂,不如埋头栽在宋词愁愁惨惨戚戚中强说闲愁好了,以为亢龙就能无敌,才能无知而无悔。

要变美才美好的结局

    全球最肥的男人,在本月与相爱四年的女友结婚,仿佛在金融世界失序中带来爱情国度新秩序的好消息。才相识四个月,就找到一个肯陪他由拖拉机拖行的特制床上拍拖到教堂的人,羡煞多少苦恋四个四年仍以单身告终,承受每夜不知该向左睡靠右睡的怅惘的苦主。鼓舞了多少没有一千二百三十磅体重、但受过外貌歧视的人——别人能,我也能。


    这些从来只落得以奇闻方式报道、占版面几百字的新闻,比励志电影效力更宏大。对,爱情片有时很像真实人生,如台湾诗人蒋勋所言:人与人之间,不是生离,就是死别,并没有第三种结局。爱情片一样,不是以虚构的生离死别煽动真实的眼泪,就是描写多翻折腾以后有情人排除万难终成眷属。


    那林林总总万难的因缘,其中一个主题是外貌,不是肥就是丑。王晶有套以猪扒为名的笑片,找来很多美女做主角,包括大美人李嘉欣扮丑女。当然,在王晶导演筒下,早预了她们最终得到白马王子欢心,必然难逃猪扒争气变回美女的结局,才有条件找到幸福。


    那种励志,没有告诉我们,爱情或迟或早会光临;而是讲条件,够条件,就够资格在感情路上逆反胜。这是什么励志,这是糖衣毒药,美容院与瘦身院该付广告费。歧视的成分,一如过去很多轻喜剧的角色,所有帮助搞笑的断背男,最后分得一个有情人戏份,都是忽然以觉今是而昨非弃暗投明的姿态,才有好下场。


作者: 小小看客    时间: 1970-1-1 08:00

    作为杜琪峰韦家辉迷,也不得不对《瘦身男女》最后多了条为美而美的尾巴觉得遗憾。郑秀文要拼命减掉两百镑,否则不敢再见旧男友,很符合残酷的现实;但为爱而受苦之后,感人的是她选择了在瘦身路上扶持她的肥仔刘德华,反而不再爱那外在条件优胜的钢琴家。


    可惜,电影容不下外观不匹配的爱人,郑秀文没有嫌肥佬肥,镜头却怕观众嫌整套电影刘华没有回复帅哥的一面,最后相拥一幕,刘德华也已瘦身成功,银幕上的浪漫是俊男美女的专利。但,假如,刘华依然以肥佬的身躯抱住瘦文亲吻,是否更感人,更予人以爱可与外在条件无关的鼓励?

无端端端午节

    佛诞成为香港法定公众假期,不过是十年前的事,端午节放假一天却已是出娘胎以来的习惯。比较起来,佛教对华人社会的宗教生活文化艺术,影响力远超过屈原一死。母亲信佛,每年佛诞从没有举办家庭大聚餐,倒是端午节,依然要回家吃那些肥腻的饭团,记忆中没有人提过屈原。划龙舟,本来是要保护屈原全尸,后来变成比个高低的竞赛,屈原泉下有之,不晓得会不会叫屈。都算了吧,竞赛就竞赛,反正当年屈大夫也是列国竞赛游戏中的核心人物。


    那么多节日当中,最不服气的就是这个端午节,二字记之曰:“不化”。为怕屈原死后肉身给江中的鱼虾蟹吃剩白骨一副,用多叶舟大锣大鼓来吓跑这些掠食者,真会有效?吓得一群,尚有千千万万群逐肉而噬,即使河中无鱼,那尸身还是会腐化,腐化于生物肚里与水分子之中,都是自然现象,帝力于此何有别哉?


    不化呐,《离骚》文字再美,文学成就有多高,从来不曾为此感动过。杜甫为忧国忧民写到艰难苦恨繁霜鬓,只因没有为君王不济事而自杀,不能福荫后代劳工阶层得享有薪假期,这是什么道理。屈原为楚怀王不言听计从,被秦国软禁,便忧愤轻生,为一姓之天下愚忠到这地步,不但不化,更有立坏榜样之嫌。不是说民为重,君为轻吗?要为社稷着想,自信有才的话,何不留在民间活动,一家之天尽管被捅穿了垮下来,也可以救民于水火。这种轻生,迹近自我成全一个浪漫的神话,殊不可取。可就是这样,才是中国人喜见乐闻的轰烈,才赢到一个假期。

世面
你看人好人看你好

    逛过故宫,还有谁渴望做皇帝?


    地方实在太大,也太小。太大,因为一个皇帝,在睡房中忽然想私访一下其中一位爱人,要走多远的地方?即使是正室,传旨叫皇后过门,也得有人备轿从坤宁宫抬过来。虽则随传随到,那距离也等如从好莱坞道以西尽头走到兰桂坊,等得来兴头都怕冷了。


    想沉思默想批奏折,不是我们从客厅到书房那么方便,那稍移玉步,是从一个殿到另一个殿,殿与殿之间要步行的话,也好算是龙体的一场运动了。每个殿里每个厅堂每间房也有几寸高的门坎要跨过,据说那是为了制造庄严的气氛而设计。康熙曾不耐烦想砍掉,砍了没多久也要维持这欺人的设计,不知道有多少人曾不小心在此摔了一跤。


作者: 小小看客    时间: 1970-1-1 08:00

    想在宫内游玩一下,花园多的是,却又远又大,看起来比寻常百姓家好福气,但本来只想往花园走走而已,没有郊游的打算啊。何况人总是贪心的,给你一个颐和园当然妙极,但不把它逛个完整总是心有不甘,方圆走一遍又累个贼死。私人游乐场虽大,却堪称十面埋伏,不是刺客,是不一定认得的下人,走到哪里都有眼光暗暗盯着。


    太小,是因为休息办公娱乐一条龙,活动范围都围在宫里,没有下班的感觉。难怪乾隆那么心野,动不动就下江南,也难怪万历皇帝索性十几年不上朝,闷啊。至此,实在体谅董建华有前港督府不住,硬要破前朝先例,继续自住自老家,我想,就是不想在楼上穿着睡衣,迟了起床就想到下面已经有下属在办公吧。曾荫权在一个访问中也提及过类似的尴尬。亚厘毕道一间大屋已经如此,更何况有护城河围住,人来人往离不开主仆关系的紫禁城?


    在这围城里,私事也得公办。要做个好老板,私人生活里多吻了谁几次也怕惹起后宫之乱。在房地产市场,中介人都知道,两层高的别墅比三层高的还要受欢迎,也许只有用家才明白个中原因。我们现在这个小城,芝麻绿豆的小事也会变得泛政治化,身为朕,一言一行一个投怀送抱都要精心计算,否则可能将最单纯的事件以杠杆比例复杂化。做人做到这样,所以才有孤家寡人之说。看电视剧的皇帝口口声声寡人寡人,不知道真正的圣上说这两个字时内心有多少悲凉。


    别说皇帝与皇宫,回到民间,房地产市场上,两层的明白。一般复式已经有这个不方便,就是在上面睡房忘了拿手机或半夜三更想到厨房拿罐汽水,不想惊动佣人,就得爬一段楼梯。一次两次还觉得爽,到身心俱疲时,如果还要是三层楼的,真有咫尺天涯之感。


    逛过故宫及看过很多花园别墅后,不得不想起你看人好人看你好的道理。

卫星看世界

    心理学兼社会学家戴维•尼文道:“根本没有国家这玩儿,有的只是土地、河流、山丘和平原。”


    大白天有机会在飞机窗口位看三万英尺下的山水,地球的确是平的,看不见国界,这种小王子式的语言思想,却会幻灭在卫星图像里。曾经从网上(合法)下载一幅卫星拍摄的地球全夜景,不同层次的蓝色中有一点点银粉,以至大到像银器聚宝盘的点缀。我将之制成墙纸作壁上观,慢慢从美丽的人间世看见丑陋的国际相。


    星尘般的银粉,当然是夜灯,聚成银色冠冕的是繁荣的大城市,谁发展得最奢侈,谁耗用最多能源,比看什么数据还具震撼力。这壮丽的画面,除了标示了建设与自然的比例,还表达了贫富悬殊,也解释了夺得全球最银奖的美国用红血在中东交换黑血的原因,反对京都协议书的苦衷。


作者: 小小看客    时间: 1970-1-1 08:00

    然后,看着美国的盟友欧洲,也有一卡卡火钻在闪亮,我想象,这幅图拍摄于邓小平最初改革开放前,“文革”结束后,中国百废待兴,一定不像现在,没有足够的银纸在我的墙上拿到全球第三的银奖。时光倒流二十年拍下的画面,中国这片桑叶还没有染银,欧美政府大抵不会对奥运诸多动作,宗教种族制度的差异,从来只是政府争夺资源漂亮的借口,真正为这些问题而痛心疾首的民间力量,在需要使用时成为政权的百搭牌。


    国家这玩意儿,在高空中本来是肉眼看不到的,理想主义者看见一定中了全球化地球村的骗局,人造卫星看不到联合国是军事经济强国的俱乐部,但又无力让蓝图的银点分布得平均点、好看点。

世风
无限必读

    一位热衷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朋友最近如梦初醒,对我一弹三叹,他朋友的儿子(即延伸到当代学子)对诸葛亮的《出师表》连听都没听过,更别说看了,大有世风日下之意。我对他说,这有什么关系?教科书范文是取消了《出师表》,所以那学生不就错失了一篇陈情的鸿文;但如果他有留心奥巴马的演讲,听了觉得有趣,然后从网上把全文研究一番,也一样有另一番收获。


    学习这回事,跟感情一样勉强没幸福。教科书有什么就带着应付的心态来看,看不出个兴味来,一毕业不是把这些经典古文还给老师就是还给时间。教育制度倘若继续绑着老师的手来教学,令学生对古文望而生畏,那是教育的失败,与世风无关。


    而且,一说到古文经典,为什么会吓跑人?因为经典太多也太滥了吧。最糟的是为了营销,不论新书古籍,逢书都有“必读”之类的文案。至于中国经典必读,更有很多简介书动不动就必读一百。想那个“必”字,也不知是什么心造就了什么事,也不晓得最后是为国学建功还是赶客。


    经史子集,要看齐全的话,别说能力,所花时间精力已堪称白首穷经,还要抱着必然要看的心情去看,惨过假装很爱一个人,然后执子之手偕老。


    庄子要是活在这个网界无边的时代,大概说上一万遍“生有涯而智无涯”还嫌不够,信息知识以光速膨胀,要上进博学,好像什么都是必看必读;当什么都是必读的时候,其实就没有所谓必读了。


    抱着实惠的心态,就在普天下的必读中找有利可图的看吧。还可以学李敖的读书法,先看大纲,然后用观鸟队的目光跳看内文,抓到重点就记下来圈起来甚至剪下来,这样的高效率浅阅读也算得上狠绝了。只是,听“爱书才会赢”听久了,未免会想到究竟想赢的是什么?


    世风是向上还是向下,《出师表》能否保持长青都没有关系,只要每个人就着自己的性子,找到一部读得畅快的书,无分中西,只论可读性。只要能做到读“破”的境界,也就终身受用了。现在出版事业不易为,书封除天花乱坠的宣传文案,必读外还必然请来大量名人的推介,看着封面已够疲劳。不懂得自己想从书中“赢”什么的人,贪多务得,受不住名人效应的诱惑,看完了不合性情,过目即忘,白疲劳一场,也白博学一场。


作者: 小小看客    时间: 1970-1-1 08:00

    叙述文议论文说明文抒情文到八股文可悲的趣闻一则,有父亲投诉儿子的老师,不是体罚,是那老师教作文,说叙述文要有abc元素、议论文要edf、说明文要ghi、抒情文要jkf。那学生也真是个人材,反问如果我在说明中夹杂了议论,议论又以抒情手法表达,那是否可包含egf?


    好一个该从事生物学物种分类的老师,误闯中国语文的云烟中,对难得懂问问题的学生说:“不可以,不可以就是不可以,你那样写说明文,考试会扣分。”


    好一个通透开明的父亲,为学习不是求分数做了最佳示范。远到我念书那个年代,的确是开宗明义把文章分成叙述文、议论文、说明文、抒情文,那时已觉得这硬分法过时兼不合逻辑:抒情是手段,也可以是目的;议论是文体,也可以是口吻,不可能就此简单化地将散文以并排关系分类。


    教中国文学的,不可能不知道秦相李斯的《谏逐客书》,是如何对秦嬴政动之以情,说之以理,令秦王收回排斥外国劳工的成命。是什么时代了,考试评分员是否机械化到面对情理并茂的鸿文,反而迷失到不懂打分数?受文必有起承转合的教化长大,又以此为唯一好文章的标准,几乎可以肯定,不但不会成为一个够底气的作家,在任何行业也不会成为有创意的人。


    这种教育法与考试法,不得不令人想到以八股文取士,把文章分八段:破题、承题、起讲、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只有在起股才可在限定的字数内发表议论,在大结才不用模仿圣贤口吻用自己的语言发挥。多少中国人的心力就花在精研这格式,在这局限下写出符合考官心水的方程式,与打电玩研究破关秘技无异:一个是文字游戏,一个是官能游戏。结果当官的都是同一类人,我们下一代稍有机会向上流动的也可能是同一种人。


    教改令老师难做,难在要写报告,要把自己的“政绩”量化,学生依足规范才有分可计,好老师也不可能写下:“啊,我昨天跟学生谈看星空的得着,令他对人生开了窍。”这功德是不会在评核及考试成绩中反映出来的。幸好,网界无边,这一代又可能因吃了太多雌激素,早熟得很,见多识广,可能比小部分因循的教师还懂得我有我思考,我有我天马行空的世界。

地产忽悠大全

    去年内地房产开发出泡沫后,中央除了增加转售利得税、指令开发商囤地一年也要征税外,更有一项有趣的行政措施,不得滥用豪宅之类形容词;奢华梦吹入寻常百姓家事少,加剧贫富悬殊破坏和谐事大。


    这就为难了为开发商做企划的,不唱好,不吹嘘,难道要把广告变成谦卑的艺术?九龙界限街有一家别墅名为“可以居”,屋主又谦卑得极限到惹人妒忌了。跟西九的“君临天下”对比,恰如天上人间,要我报地址,说我住在“君临天下”,是会脸红的。


作者: 小小看客    时间: 1970-1-1 08:00

    香港楼盘倾向于卖感觉,特别是电视广告及街头广告牌,主打外国风情,仿佛普天下皆为浪漫福地,遇上地点不够高贵的,就索性不提,能蒙过去就算了。广告耍花招忽悠的现象,自然无分地段。在网上看到一段“地产忽悠大全”,讽刺售楼广告天花乱坠:偏远地点是“远离闹市烦嚣”;郊区乡镇则“回归自然;享受田园风光”;紧接闹市当然“坐拥城市繁华”;房型很烂是“个性化设计”;楼间距离小可以“邻里亲近,和谐温馨”;边上有诊所则“拥抱健康”;边上是荒草地也能“超大绿化”;附近什么都没有就号称“简约生活”……达到乾坤大挪移化境,让我们学习到怎样凡事往好处想。


    一分钱一分货,买房子是很大的投资,当然不会迷失于文字的法力;但既然买楼想买感觉,住客故意给哄骗到顺势自我催眠,带着这些感觉进新居,边上有垃圾站是“人性化环境管理”,也是好事,不是坏事。广告让世界更美好,元朗“六本木”的住客自觉拥有了东京潮地的氛围,应感激名字的魔力。

爱国消费

    “爱祖国,用国货。”时光倒流半世纪的口号,忆苦思甜一番,最能感受什么叫时移世易。现在,无论是老爱国、忽然爱国的、敌视咱们祖国的,都不知不觉用了国货。从前的从前,一提起国货,印象只限于那几家国货公司;如今国货遍天下,万国旗下都流着祖国人民廉价的汗水,保护主义敌不过交易成本以长补短的定理。


    欧美不是不爱国,但没有把爱国与用国产货混为一谈。进口货那么便宜,不买白不买,对不住自己才不爱国。只是逆差那么大,保护主义有可能卷土重来,美国人爱美国,如果坚持用濒危的三大车厂的货,也不知是福是祸。爱国不用进口货,有够笨之余,也是落后又危险的行为。把地球村细分为几家大户,倒流到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心态,有没有烟硝的战争,都由此而起。不过,对地球村抱有希望,比渴望乌托邦更天真。


    更危险的是,金融风暴下,鼓励消费,促进内需,以弥补出口减退的损失,也是一件危险的事。产能过剩,就通过调控,鼓励消费。除了必需品,也很难避免一些无谓消费与奢侈性消费;侥幸的是花不花钱由自己决定,防不胜防的是花钱买满足的快感,又多了一个诱惑与借口。我们还是继续别无选择似的,采用消耗地球资源的方法来救经济,救回经济,最后还是穷得只剩下钱。


    在贫富悬殊情况严重到接近临界点的关头,这样说,当然是不合时宜,难以入耳的。不过,最近看过一个卫星电视的清谈节目,却更不合时宜,那题目竟然是:得到了税务优惠等等政策的好处,钱袋胀了,不配合号召消费,是否不够爱国!平常很少用上感叹号,因为怕太过做作,太煞有介事;但遇上太荒谬的现象,岂一个感叹号了得?


作者: 小小看客    时间: 1970-1-1 08:00
观小巫而小大巫

    一定要用“惊”闻来形容望夫石入选为选而选的“七大自然奇迹”。那一亿多岁,巧合给风化得像人形的花岗岩群有怪莫怪,我不是像地质专家们所说的:望夫石能中选的话,未免“太过夸张”。我只是惊讶于由大自然之手雕刻的一石一山一谷一树,竟因不够自然才成为奇迹;而奇迹也要选举一番,据称还吸引到上亿网民投票。


    选吧,比吧。中大教授对地貌岩石研究了那么多年,原以为能自然而然看“奇”既出于自然天成,谁更奇又何不顺其自然,放过山光水影,不言高下,平分秋色?教授还教会我们望夫石比起美国大峡谷是小巫见大巫,而且香港万宜水库到果洲群岛的酸性火山岩柱的节理更值得入围。


    究竟要罕见到什么程度才算大巫,大到让人哗哗连声的,也不过落得到此一游,拍下人在前大巫在后的照片。这,算不上大巫;倒是让人想到人的渺小,面对大自然而生谦卑心,即使小如一叶莲之生灭,也绝非小巫。


    自然奇迹自然引人入胜,只是那个奇,还有雄奇、精奇、险奇、怪奇之别。分一下,比一下各种奇景之境界,比入不入围更有意思。奇在人总要得出七大十大,还要最奇才有兴头,引人入胜变成走火入魔,那些奇石奇树奇峰,都因人从大自然找到像由人造出来的样子而称奇。


    人的匠气到了无斧凿痕迹,有了与天比高的快感,会得到“巧夺天工”的美誉,倒是真正的天工,一定要露一手斧凿奇痕,才让人类看得上眼。


    连自然风景都难逃选举,怪不得景点都叫“胜地”。我曾写过错别字,写成“圣地”,天地没有儒家“仁”的观念,当然更不会有“圣”的光环。光环都是由好奇好斗的人加冕,风景有沾了名,取了胜,加起来就成“名胜”。


    有名有姓的胜景,如果让游客从大自然大风景得到的是视觉感官的满足,该替黄山的松树不值,还是替观光客可惜?为了这些大巫,多少人忽略了不用飘洋过海的小巫?


    莲叶每早都在收集朝露,睡莲比较自量,收集到受不住就垂头卸下重量,把露珠还给水池,如是循环往复,顺从自然,一点都不稀奇,却可以是最平凡又最有看头的景象。看过这自然现象而看不出什么来的,还是兴奋地排队去看长得像对连体婴的连理树好了。

我所不能了解的事

    我所不能了解的是,排队抢购一个名牌的环保袋,是为了上面印有这并非一个塑料袋,可以在穿梭大街小巷扮一个人肉宣传牌传播环保意识;还是为了钟爱那个品牌有如此特别的产品推出,不拥有不甘心。


    按理,谁没有一两个外貌见得人的非塑料的购物袋?为了是那牌子而多买一个,又有多环保?塑料没错是几百年都不能在泥土中消解,但就算是一个棉质的产物,也占用了耕地,减少了生产粮食的资源,兼让森林面积继续缩小。那个品牌的环保袋,是否为了宣扬环保而以不环保为代价?


作者: 小小看客    时间: 1970-1-1 08:00

    我所不能了解的是,为什么很多光盘都已有一层透明胶纸包裹着,证明此是新货,为什么零售商贩还是要在外面多加一个黏贴式胶套。这还意犹未尽,即使你只买一大部电影回去,也会再给你一个胶袋带回家。我想问,肯接受那胶袋的人没有更大的背包随身吗?没有的话,拿着那一两重的光盘会弄坏了手指骨头,须要挽着袋子才能把它安然带回家吗?可恶在那种小小无辜的胶袋,完全没有再用的价值,难道你把它储起来,每个袋一张名片吗?


    很多书也一样给胶套封起来,当然是怕人翻揭到残旧;但给买回去的书早晚得翻出看过的痕迹,我从来不介意买不受保护而不够完好的书。我的想法是,不是给打书钉的陌生人弄残,就是给我自己看残,否则迟早给时间染黄褪色。我所不能了解的是,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动自觉,明知到超市购物,不先带备自选的袋子,怎么看都比超市提供的实用漂亮。非要逼得推出行政手段,不用提供胶袋者可省回一个几毫,改变意识止不了咳,就用钱来诱惑。与其诱惑,不如正式提出塑料税作为惩罚好了。


    我所不能明白的是,既然塑料的害处已恶名昭彰了那么多年,为什么我们还是为“胶”所包围,按钮、瓶装饮品,天下那么多原材料可供选择,何以就是没有代替品?不外乎一个“钱”字。环境为经济发展付出了代价,可到了一个极限,要保护环境,就要倒过头来付出经济的代价。玉米其实可以炼成一种替代发泡胶杯的物料,只是成本大增。因为那是玉米,用途多着,你用它来全面替代可恶的发泡胶,就少了另类能源,连鸡肉也要因此而涨价,最后还是因为经济而牺牲了这个不仅属于我们的地球。


    庄子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们为了建设文明而令天地的大美受损,只怕有一天,天地要发言了,最后连文明都要永灭。

作者: 小小看客    时间: 2012-10-29 17:36
标题: 十方一念
  2010林夕最特别的作品:
  ——第一本新诗集;
  ——第一本图文书;
  ——第一本亲自设计的书。
  封面采用半透明牛油纸印刷,制作精美,全国限量发售。
  《十方一念》精选林夕就读香港大学文学院、参与创办《九分壹》诗刊起,至2010年的100首新诗作品。从早期内容清新、形式规矩的新诗体,到如今无所不包的内涵和文体上的自由挥洒,这些伴随林夕人生中研习中文和创作歌词时光的新诗,30年来首度示人,读者可从其间窥见“林氏风格”逐渐成形的过程。
  林夕形容《十方一念》中的诗作“近似诗”,“更像佛偈语”;为配合诗歌富于想象的特点,林夕更亲自挑选并设计100张图片,赋诗歌以新的神韵——成就了林夕的第一本诗集和第一本图文书。
  本书共分三辑,其中有 “写感悟的、写爱情的,以及写社会实况的,都为读者架起了三面屏风,望之触之皆柔顺如丝,细观之下却有林夕对社会十分敏锐的观察,哪怕他说只是一堆无以名状的分句。”(香港《文汇报》)
  林夕曾表示不同意“灵感”的说法:那些所谓“感”都是日常中点滴体会和思想的累积,看周遭事物时,看到的是除了色相之外,还有默默生出的一念念,于是从一粒沙能看到一世界。《十方一念》中,林夕以10乘10篇“无以名状的分句”形式记录下“有字天书”,以10乘10幅图画还原被遗忘的霎那感受。当文字的灵魂从流行音乐的旋律中挣脱,就在文与图最玄妙的张力间,激发出三百二十万个将生即灭的灵光。
  (2010林夕作品《人情世故》同步上市,豆瓣链接: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841303/)

作者简介
  华语世界最杰出、最多产、最受歌迷喜爱的作词人
  20年的创作历程、4000多首词作、近百个奖项
  他凭一己之力改变了华语乐坛的面貌
  ——林夕
  原名梁伟文,生于香港。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修翻译。曾任港大中文系助教、《快报》编辑、亚洲电视节目创作主任/节目部副经理、音乐工厂制作总监/总经理、商业电台广告创作及制作部主管/商业电台制作创作顾问/商业电台顾问。现全职写字。
  林夕豆瓣小组:http://www.douban.com/group/12856/






欢迎光临 悦读人生 (http://www.dothinking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