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人生

标题: 孙子兵法 - 书评 [打印本页]

作者: 书虫百变    时间: 2012-10-29 16:22
标题: 孙子兵法 - 书评
  《孙子兵法》是我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不穷。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早为《孙子兵法》作注的乃一代枭雄曹操,字里行间不乏曹操的真知灼见。当代著名军事家郭化若更是长期研究《孙子兵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21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作者: meredi$    时间: 2012-11-7 12:27
  说实话,不知道这种书怎么读,所以就干脆拿以前学文言文的态度来看了,每次都读那么几小段,先自己想想意思,然后看注释,最后再串起来看整个的翻译。
  
  不知是不是以前的习惯在作怪,老是觉得有很多单字的古文并没有在注释里好好的解释,只是结合了语义给大体注释,使得我既没有真正理解该字在古文里的意思,又不能在下次碰到时举一反三去推断好新句的意图,最后竟感觉只是读了一本书,却没有积累起来古文阅读知识。
  
  看来要想真正研究和提高古文水平,得需要同时参考古文字典吧。

来自: 豆瓣
作者: 滚筒洗$    时间: 2012-11-7 12:27
      最初那本孙子兵法,都已经烂成了两半。因为翻的太多,带的太多。小的时候从老爸那里弄来这本书,稀里糊涂的翻来翻去,总觉得玄乎。
      上大学后还把这书带去学校,又读过很多遍。之后的假期,偶尔会带这本书回家,又折腾到学校。书胶已经不堪重负了。
      其实真的开始理解这本书,是最近的事情。之前因为理解有限,总觉得不如《李卫公问对》来的直接。具体的讲军阵,讲战法,比较容易理解。那时候老在雄唐汉武的遐想里不能自拔。
     
      随着遇到的纷争越来越多,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我才开始领悟孙子兵法里更加深层的含义。我把孙子兵法里学来的道理和我生活的点滴结合起来。我不能左右国家兴旺,但我需要控制自己的生活。
      一、始计。它就像我们对未来生活的规划。有人的计划长久,看的更远,在一开始就有很好的人生方向,当它人还在彷徨未来的职业道路的时候,庙算多者,已然准备好了一切。当他们同时跨入社会的竞争,得算多着胜。
      二、作战。兵贵胜,不贵久。人生里的每一步都是如此。外界只会看到你的成果,而不会太多的关注你的过程。不断的成功,才是进步的法宝。时间就是金钱。比如一个小小的会计证,有的人手到擒来,有的人考上三四年。这苦战而来的胜利,并不值得炫耀。因为大量的时间,伴随着无数机会都随你而去。只有通过考试,胜!才是重要的。战斗要速战速决,生活里的挑战也要全力以赴,尽快解决。
      三、谋功。其实古人早就知道,战争不过政治的延续。能够在政治上达成的目标,自然不必兴兵动武‘故上兵伐谋’。这章有太多被讲烂的道理。力量的对比‘十则围之,武则功之’;情报的刺探‘知己知彼’。这章太过精彩。简短的语句,不够总结里面高深的智慧。
      四、军形。这是对我触动最大的一章,因为它实实在在的影响了我的生活哲学。‘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多么明了的实力论。其实战争的胜负,在实力的累积中已经决定。日本能够如风一般偷袭珍珠港,却最终敌不过美国那雄厚的工业基础。‘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这里的形,可以是我们身上强壮的肌肉,在遇到恶人时给于强力的一击。可以是我们的资历,在应聘时、傲视我们的对手。可以是我们累积的知识,不费吹灰之力的通过研究生的考试。日常的生活就是在建造一座高耸的水坝,在竞争来临时释放洪水,从而赢得生活里的胜利。
      五、兵势。我的理解里,这章与上一章节紧紧相扣,也总结了中国战争哲学里最为广泛的一点,奇正。我想到的东西,也许不能够上台面,可它真真的存在。平日里业绩的比拼,为正。与上级的关系、以及开后门,可谓奇。正面争锋相差无几的两人,胜负就在于如何出奇。虽说有些手段不合乎君子之道。可是现实残酷,诡道不可忘。‘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这两句,让我想起了对生活节奏的控制。有时候为了通过考试,或者写出论文,而不舍昼夜、突然发力而成功,是一种造势。可是如果不顾忌休息,长期背负压力与疲惫,也许等来的是大病一场,反而失去了竞争的资本。
      六、虚实。‘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平日里,我们也不能一成不变。我很喜欢关心创业。在互联网时代,有很多小企业都遇到了井喷式的发展,关键都是他们能够勇于创新,并且足够灵活。‘避高而趋下,避实击虚’都是这些小企业的生存法则。避免与大企业的直接冲突,对细分市场孜孜不倦的耕耘。‘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七、军争。从这里开始,我对里面的生活哲学的感悟开始减少。可能是内容与实际挂钩较多,人抽象的瞎想空间减少。接下来的几章也很有趣,遗憾的是我不能够与自己的生活联系太多。所想写出的感悟也就不那么真实、有点造作,所以不谈太多。
  
  我觉得孙子兵法,要与自己的生活感悟联系在一起,才能读出它的味道。我一开始也是当纯粹的兵法来学,越到后来,就越能够体会其中的哲学。哲学思想需要主观臆断。我们不是为了求证历史,轻松一点、胡思乱想一些,又有何妨?
  

来自: 豆瓣
作者: 耕心草$    时间: 2012-11-7 12:27
  这本书刚好与我买的版本是一样的。非常棒!已经快翻烂了....古人的智慧真是博大精深。很值得一看....通篇不外乎太宗皇帝李世民的一句话“致人而不治于人”....但是孙子兵法把这句换在各个方面的阐述的很好!古人千年前的智慧仍然濯濯生光...佩服之至!强力推荐...最好背下来也不错哦。

来自: 豆瓣
作者: 江湖川$    时间: 2012-11-7 12:27
  "始如处女,后如脱兔",孙子告诉我们要狡诈、也要看清别人的诡诈之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我们要认清别人的诈术,避免自己落入陷阱、任性涉险、莫轻他人之身。
  孙子说最上等的作战是运用谋略,其次是运用外交手段,其次是动用军队,最下等的作战是强攻城池。(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伐城。),和人相处也是这样要尽量避免和人发生不必要的摩擦,左右逢源

来自: 豆瓣
作者: 吴梦尘$    时间: 2012-11-7 12:27
   在今年的美国大片《超级舰队》(不能因为它是烂片就否认其大片的地位)里曾经着重提到了一本中国产的兵书,而且这本兵书在最后的地球人战胜外星人的作战中还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本书便是我国大名鼎鼎,被列为世界三大奇书之一的——《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作者是大家很熟悉的孙武,字长卿,汉族人,中国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一说博兴,或说广饶)人。著名军事家。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灭亡楚国。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虽然已经是数千年以前的作品,但孙子兵法直至今天依旧为世人所推崇,而且孙子兵法已然突破了战争军事领域,甚至被广泛的运用于管理,政治,商业等多方面,在这里我们就对此来做大致的分析和评述。
   《孙子兵法》的第一句便讲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点明了战争的本质和重要性,国家之间的暴力冲突才是战争,人和人之间的暴力冲突只能算是打架,一群人和一群人之间的暴力冲突也只能算是打群架,只有当这个暴力冲突上升到国家的级别,才能真正算是战争。战争不是儿戏,它是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关乎到国运的兴衰。
   我们反观最近的黄岩岛事件,国内是一片喊打之声,网上的留言无外乎要武力解决黄岩岛问题,但在我看来,嚷着要武力解决的大多都是愤青,是玩红警魔兽长大的一代,把战争简单的误认为是鼠标和键盘便可以解决的。也不乏一些军事发烧友,本着看戏的心态看待战争,总是嚷着当年甘延寿和陈汤的那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壮语。却不想当年的大汉和如今的形式俨然不同的,至少当年大汉远诛犯汉之国的时候,不需要面对今天那么复杂的国际环境,那份“虽远必诛”的豪言壮语更是建立在当年大汉在周围无匹敌之国国势上的,而今的中国已然不是当年的大汉。
   在我看来,政府虽然的确有些地方做的很恶心,但是政府还是有着自己的思考模式的,政府必然是有着自己的精英智囊团,他们对黄岩岛形式的思考肯定比那些自以为是的愤青来的充分。而且现在黄岩岛主权问题虽然闹得比较凶,但实际上黄岩岛尚且在中国的掌控范围内,菲律宾虽然在吵但终究尚且还在“吵”的这个级别,在这样的情况下,它不开第一枪,中国又怎么能主动开战。这就好比我在家门口放了一辆自行车,这个时候我同学从我家门口经过,然后大声嚷着:“这辆自行车是我的。”我第一反应肯定是出门一把按住自行车,和赵悦理论,这就好比在黄岩岛对峙的中菲船队以及互吵的中菲双方。
   但吵归吵,在同学打我之前我肯定不能先出手打他吧,不然我就从有理变没理了。用我同学做比喻似乎有点儿不合适,因为大家都知道菲律宾的军力和中国相比就好比幼儿园的小朋友和我站在一起的感觉,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要突然率先出手打了小伍一巴掌,围观的众人会觉得谁没理呢?但如果这个时候幼儿园的小朋友率先踢了我一脚,我定然会毫不犹豫毫不留情的痛扁他一顿,以示教训。
   而之后中国政府的一系列作为也真正向我们展现出了成熟的政治手腕,包括——限制菲律宾水果的入口,限制中国公民赴菲旅游等行为,直接对菲律宾的经济造成巨大的打击。这一系列手段完全体现了《孙子兵法》中的相关原理——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中国政府虽不战,却依旧在此次领土纷争中尽占优势,这当然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强大的国力为基础的,但更重要的是对于谋略的运用。而正如我前面所说的,孙子兵法已然超脱了原有的军事领域,更是被广泛的运用于商业、政治等领域。
   比如,有人就曾经说:《孙子兵法》算得上是一部管理学的经典著作,因为《孙子兵法》讲得不仅仅是简单的用兵,而是在将治人。就在所有人都认为治人以仁爱为先的时候,《孙子兵法》却认为——
   “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他首次辩证提出了——要善待下属,但要有个度,一味的善待下属,但却“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后蜀便是如此,北宋进攻后蜀,当时守卫成都的十四万蜀兵竟不战而溃,以致于,后蜀后主孟昶不禁对花蕊夫人悲叹:“我父子以丰衣足食养士四十年,一旦遇敌,竟不能东向发一矢!”同时也就此留下了花蕊夫人那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千古绝句。
   可见,但以丰衣足食养士,好比宠溺娇子,关键时刻,一无用处。后蜀后主孟昶用自己政权的灭亡印证了《孙子兵法》上述观点的正确性。
   而《孙子兵法》另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观点就在于他的“求易”思想,如上述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便是求易思想的体现,毕竟就政治外交手段而言,调度军队,筹措后勤都是相当麻烦的事。因而以最小的代价谋求最大的胜利,才是《孙子兵法》所追求的根本,这个观点说白了便是“求易”。
   “求易”不是“求简”,在我看来,这个“易”是执行步骤上的“易”,《孙子兵法》更多的应该是在强调前期规划的重要性,比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思想观念都清楚的体现了这个观点。只有经过了完备的,准确的前期规划,在具体实施中“求易”《孙子兵法》中所体现出的“求易”的观点告诉我们,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务必要避免形式主义,避免不必要的步骤,尽可能的规避风险。
  可以说,今天的我们反观这部不到一万字的《孙子兵法》,依然不得不赞叹当年孙武的思想实在是太牛逼了,用《孙子兵法》的诸多理念再去看黄岩岛,或许能够看到更多的东西吧!
     嗯,真应该多读点儿书吧,没有知识储备的思想都只是胡思乱想罢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sosovi$    时间: 2012-11-7 12:27
  一、始计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战例:越灭吴之战
  
  
  二、作战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故兵贵胜,不贵久。
  
  战例:北魏与大夏统万城之战
  
  
  三、谋攻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战例:晋楚城濮之战、烛之武退秦师
  
  
  四、军形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战例:秦赵邯郸之战
  
  
  五、兵势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战例:官渡之战
  
  
  六、虚实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候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战例:齐魏桂凌、马陵之战
  
  
  七、军争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战例:魏、蜀争夺汉中之战
  
  
  八、九变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合。泛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战例:周亚夫平七国之乱
  
  
  九、行军
  
  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渡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唯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
  
  战例:东西魏沙苑、渭曲之战
  
  
  十、地形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
  
  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十一、九地
  
  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地,有围地,有死地。
  
  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战例:李朔雪夜袭蔡州
  
  
  十二、火攻
  
  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
  
  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者也。
  
  战例:赤壁之战
  
  
  十三、用间
  
  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贤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
  
  战例:石勒用间胜王浚
  
  
  孙子的军事思想:
  1、避实击虚。
  2、致人而不致于人。(即掌握战争主动权)
  3、先胜而后来战。(即打有把握的战)
  4、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5、以正合,以奇胜。
  6、识众寡之用者胜。(即视兵力的多少)
  

来自: 豆瓣
作者: 義忠仁$    时间: 2012-11-7 12:27
  2011年看完的最后一本书--孙子兵法。纵观全书,战争的关键在于侦查和得势,用兵之法在于奇正和虚实,将王之道在于分析和判断。用兵的最高境界知己知彼,践墨随敌。                                                                                                                           

来自: 豆瓣
作者: CC陈小$    时间: 2012-11-7 12:27
  不止于行军作战  可运用于各个方面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战争年代
  
  是美国西点军校和哈佛商学院高级管理人才培训必读教材,影响松下幸之助、本田宗一郎、盛田昭夫、井深大一生的书,通用汽车CEO罗杰·史密斯、软银总裁孙正义成功的法宝,商界必备实战手册启迪人生权变创新的智慧。 兵法的核心在于挑战规则,唯一的规则就是没有规则,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来自: 豆瓣
作者: 惟以不$    时间: 2012-11-7 12:27
  《孙子兵法》十三篇看了前两篇:计篇和作战篇。孙子将用计放在第一篇说明了计谋的重要性,他在计篇中提到用兵就是行诡计,兵家要避实就虚,“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孙子提到了统治者在作战前要详细的进行谋划,谋划越细则胜算越大,并提出战争胜利的关键:道、天、地、将、法。如果统治者不得不发动战争,那么则必须速战速胜。孙子在作战篇提到“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长久的战争会来得的损耗国力,因此攻敌时必须速战速决。作战篇没有说到该如何防守,不过根据攻敌可以推出防守:即高筑墙广积粮,和敌人打消耗战、持久战,拖垮敌人的国力。孙子还说明了粮草缁重取之于敌的好处,不仅削弱了对方的实力,而且增强了自身的实力,此乃双赢之计。

来自: 豆瓣
作者: Gogh$    时间: 2012-11-7 12:27
  战场即人生,人生即战场。
  
  战场上的“五事”、“七计”,也同样可以转化运用到生活当中。
  
  纵览“孙子兵法”,本质思想便是根据客观条件,事态的变化,做出自身的战略计划与调整。
  
  客观条件,从小的方面来说,要知道现在自己所处的环境,周围是一种怎样的氛围,对身边的人要了解,知道其特点,掌握自己所面对的这个问题的本质,大的方面来讲,知道我们的社会现状,有哪些利弊,哪些因素会制约到自己的发展,会对自己带来不利影响,要尽量迂回,“以迂为直”(军争篇);
  
  事态变化,“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生死。”(虚实篇),五行指水、火、木、金、土,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日指白天,月即月亮,就是说五行没有哪一个固定独胜,四时没有哪一个固定不移,昼有长短,月有圆缺。“在不利的情况下,要看到有利的因素,才不至失去胜利的信心;在有利的情况下,要看到不利的因素,才能防止挫折的危险。”(《孙子译注·前言》),“要通过现象去认识本质,并通过初步的本质到最深的本质。”(《孙子译注·前言》),在本质上做出改变,解决问题,从而扭转局势。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谋攻篇)在了解对方的同时,也要对自己很了解,明白自己的长短处所在,扬长避短。这一点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当中便是,了解一门学科、工作的特点,结合自己的特点,对症下药。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篇)
  
  

来自: 豆瓣
作者: 快乐尾$    时间: 2012-11-7 12:27
  我发现,读孙子兵法的时候,一般都是自己比较勤勉上进的时候。慵懒颓废的时候一般都没有读孙子兵法。
  
  是因为自己想上进了,才把孙子兵法翻出来研读呢?还是读孙子兵法本身就可以激荡心智,让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就是说,莫非孙子兵法还有励志书的作用?
  
  当然,在很多人的字典里,励志书已经是一个贬义词。但是,人,难免软弱的人,还是需要励志的。
  
  我们要读的不是那种为了励志而励志的书,而是真正有思想有价值有冲击力的书,读了就让人想去成就点什么。

来自: 豆瓣
作者: 醉星辰$    时间: 2012-11-7 12:27
  陪蘑菇上过一次孙子兵法的选修课 倒不是被老师的讲课所吸引只是觉得这么有名的一本书还是得看一看的 好在有注释有译文还有讲解和战例 否则文言文是真真看的累死的 我可没有兴致再复习一遍文言文  看了一点就觉得有必要仔细看看 说是兵法更可以说是一种生存之道 惊讶于这些精妙的道理竟然在上千年前就有人提出过  实在是厉害

来自: 豆瓣
作者: 互利共$    时间: 2012-11-7 12:27
  诸子百家,无出孙武
  
  孙子兵法集兵家,法家,道家,纵横家,农家,医家,儒家,墨家于一体。包含宇宙万物变化之机,汇聚诸子百家之精华。进可以治国用兵,立万世之功,退可以清心自守,顺天保身。
  
  
  孙武军事思想严谨务实,主张反战,上兵伐谋,用兵造势,不战屈人。
  
  孙武法家思想军法严明,赏罚必信,爱兵如子,将士死战,战力超群。
  
  孙武道家思想奇正相生,因敌制变,兵形象水,聚势击虚,百战不败。
  
  

来自: 豆瓣
作者: chen$    时间: 2012-11-7 12:27
         看了《孙子兵法》,与先前的想象还是有所不同,除了具体的战法外,夹杂了不少战略、政治元素。纵观兵法十三篇,最让我眼前一亮的莫过于第十一篇——九地。关于这一篇,书后以及豆瓣的各种评论都少涉及,如果说兵法的其余十二篇都是在探讨怎么戏耍敌人的话,九地篇就是教你戏耍自己人。也许你不相信,我想说,如何利用战术不过是幌子,孙子把愚弄的思想渗透到具体战术中,是为了含蓄。来看文吧:
      “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说的是做将领的煽情煽得够好,就能让士卒群情激愤,为你去死还觉得是神圣的。读到这一句,我脑子里马上就浮现出《勇敢的心》里华莱士在阵前的演说。早年看到一篇影评,大约说《勇敢的心》是彻底的虚伪,当时作为一个有严重英雄崇拜情结的小少年,对这种侮辱我心爱的电影的评论是很愤慨的。如今想来,报之一笑,算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印记吧。
      再看前面一句“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士兵不讨厌钱也不讨厌自己的贱命,但为什么他们不要钱,还愿意让自己去死?是因为他们处在一种极端的狂热之中。怎样达到这个境界,就靠“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禁止怀疑和谣言,坚定信念,让他们到死都不逃避。大约就是《乌合之众》中的断言、重复,传染。也可以是“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这句就更露骨了,直接把士兵比成羊,让他们迷糊,叫他们怎样就怎样。类似的还有后面的“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给他们描绘一个美好的明天,为此冲锋陷阵,而不知道真相究竟是什么。“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唐国强在大荧幕上右手一挥:“我们放弃延安,来换取全中国!”铿锵有力,我当时就泪流满面了。由此又联想到长征,伟大的某在黑暗的年代创造的那些奇迹。陷之死地然后生,恩。春秋战国,那是个百姓不识字的年代,连孔子都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至于现在嘛,据说也没好多少。
      最后再摘录孙子在九变篇中的一句话,“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做领袖的太廉洁,就会被羞辱;太爱护子民,就会被拖累。读来是不是惊心动魄?孙子也讲“仁”,但是以君王的立场来讲“仁”,他说:“要爱护子民,否则人死得太多,谁帮你打仗种田,国家灭亡了你享什么福呀。”都说军队是个小社会,那么兵法也可以用来指导寻常统治。对于帝王而言,仁义道德从来只是手段,几千年封建王朝的明儒实法一再证明,光让人爱来爱去是没用的。爱来爱去,大争之世,早灭亡了;太平盛世,早被篡位了。
      挑了一部分句子自己来阐释,有断章取义的嫌疑,但我想还是可以开辟一条新的思路。毕竟告别了冷兵器时代,很多战法早就没意义了,你还在摆阵型,人家一炮过来什么都结束了。而这种煽动群体的方法依然是有市场的,是千朝万代颠仆不破的真理。孙子兵法是成功学秘籍,不仅仅是武夫专用,更是帝王之学,有些人拿来研究围棋,未免太奢侈呢。

来自: 豆瓣
作者: geruim$    时间: 2012-11-7 12:27
  计篇第一
  
  庙算,算什么?看情况。
  
  作战第二
  
  胜敌而益强。
  
  谋攻第三
  
  智谋,不折腾,不战而屈人之兵。
  
  形篇第四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占而后求败。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势篇第五
  
  以正合,以奇胜,威势逼人,占据主动。
  
  虚实第六
  
  避实而击虚,因敌而变化,化被动为主动。
  
  军争第七
  
  治气、治心、治力:皆以强击弱。
  
  九变第八
  
  冷兵器时代考虑地形因素
  
  行军第九
  
  见微知著,注意观察。打仗是个细心活。
  
  地形篇第十
  
  各种地形
  
  九地第十一
  
  深则专,浅则散,破釜沉舟。
  
  火攻第十二
  
  火攻,需要智慧。
  
  用间第十三
  
  用间,撒旦的智谋,获取信息的各种方法。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来自: 豆瓣
作者: 苏道士$    时间: 2012-11-7 12:27
  百 年 潮 1999年第5期
  《郭化若与孙子兵法》
  作者:周尝棕
  
    在郭化若被划为“托派”时,毛泽东坚持重用他
    郭化若怎么研究起孙子兵法来的?他在回忆录中谈到过此事的经过——
    “1937年底,我在中央党校学习结业后,张闻天同志对我说:‘你的工作分配问题我们不考虑了。毛主席留你在延安工作,住的地方都安排好了,是抗大校长室,你就上毛主席那儿报到去吧!’”
    郭化若曾因被怀疑为托派,于1931年丢掉了党籍。但毛泽东一直很重视他,信任他,坚持要他在红军大学和抗日军政大学负责教育训练工作。1937年8月郭去党校学习不久,毛于9月5日又写信对他说:“你暂一星期内勿去党校,帮助把红大教育工作改进一番。尔后你虽去党校学习,仍请你对军事教育作我的顾问(先生),因为你懂得这项,而我是不懂的。你暂去党校学习,不是解除军事,那天我已对你说过了,军事需要你的地方是很多的。”党校学习后, 毛泽东将郭化若留在身边,第二天就向他交代了任务:研究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交代任务的时候毛说,抗战全面展开后,在中国共产党内和一部分群众中,还有轻视游击战争的倾向,只把希望寄托在正规战争上,或寄托在******军的作战上。为此,毛要写文章批驳这种观点。先召开了座谈会,让郭化若请了罗瑞卿、肖劲光、刘亚楼等人来座谈。座谈后,让郭整理大家的发言,拟定一个写作提纲。毛还曾专门写信为他引路,告诉他要看些什么书,从什么地方着手研究。他在大量读书、反复思考的基础上,写出了《抗日游击战争一般战略问题》提纲,交给了毛泽东,其中提出并探讨了一些前人没有解决过的问题。到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就吸收了大家的看法和郭化若的研究成果。
    郭化若研究孙子兵法,也是受到毛泽东的启发。他回忆说:“大约是1938年秋,有一天我给毛主席送去有关前方战况的电报……主席看完电报我正要离开时,他又说:化若同志,你能不能写点关于古兵法的文章,宣传点运动战思想。对******的军官,搬古兵法,他们懂,听得进,讲马列,讲唯物辩证法,他们听不进。为了落实毛主席的指示,我很快找了一些关于古兵法的资料,潜心学习研究,开始做起文章来了。”一开始写了《赤壁之战及其对民族抗战的启示》和《齐燕即墨之战的初步研究》两篇文章,分别发表在1939年2月和4月出版的《八路军军政杂志》上。“这份杂志是发行到国统区的,许多******军的将领看了不无感慨,有的还给杂志编辑部来信,说:‘赤壁之战’、‘即墨之战’等文读后,‘令吾深省’,文章可谓‘切中时弊矣!’”
    “我阅读了大量兵书之后,深刻地认识到,讲古兵法,首先得讲《孙子兵法》。”“1939年8、9月间,我开始读孙子的书,并打算写点文章。毛主席知道后,很高兴。他对我说,要为了发扬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去读孙子的书,要精滤《孙子兵法》中卓越的战略思想,批判地接受其战争指导的法则与原理 ,并以新的内容去充实它。”“按照主席的指点,我便收集有关孙子的著作认真阅读。……那时军委一局工作很忙,我只能利用一些晚上时间读书,边读边作笔记,常常熬通宵。几乎花去了三个月的业余时间,才于11月9日写出了《孙子兵法的初步研究》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
    另一本书《军事辩证法》,原本是1940年8月郭化若在延安新哲学会第一届年会上的演讲。他把唯物辩证法引入军事领域,对战争的本质,战争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战略战术的同一与差别,战略的全局性与战术的局部性等等,作了探讨。演讲也是在毛泽东鼓励下作的,毛对他说:“用唯物辩证法说明军事问题,大有文章可做。”演讲后经文字整理,以《军事辩证法之一斑》作标题,刊登在1941年《八路军军政杂志》上。后来以《军事辩证法之鳞爪》为题出过小册子。上海解放后出版时,出版社将“之鳞爪”三字去掉,干脆叫《军事辩证法》。书到手上,郭化若吃了一惊:书名如此响亮,又如此大模大样,会不会引起“目空一切”的嫌疑?但考虑到出版社的一番好意,也就算了。
    写作《军事辩证法》前后,郭还写了一些军事论文,还研究了孔明兵法,于1940年春写了《孔明兵法之一斑》,发表在《八路军军政杂志》第2卷第3、4期上。当时这篇文章在解放区和国统区都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军队中就有些中下层军官来信索要这两期杂志。
    军委一局相当于后来的总参作战部,是管作战指挥的业务部门。郭化若任局长之前,已有过四任局长,他们是:张宗逊、聂鹤亭、何长工、郭天民。郭化若任局长后,除本局业务外,还要干两件事:一是编辑《抗日战争丛书》,这是毛泽东确定的任务,原定为这套丛书编写《抗日游击战争》和《政治工作》两书的刘亚楼、谭政因无暇写,也只好由郭编写;二是创办《八路军军政杂志》,编委有毛泽东、王稼祥、肖劲光、肖向荣,但是具体负责编稿的,就只郭一人。
    郭化若讲起话来长篇大论,但他很少说自己,很少说自己历史上如何如何。我虽多次听他讲话,却从未听他说过上边说的这些事。他对自己露脸的事没讲过,冤屈的事也没讲过。
    郭的一生,可以说有两个辉煌时期:长征到延安以后,那是当学者的年代;以后到上海,则是他做官的年代了,身兼数职,且又都是第一把手。不过,他做官也是学者派头。一次他在华东公安文工团队讲话时,问搞音乐的人:为什么我们的民间乐队多是一把胡琴、一支笛子,习惯于一个人自拉自唱;外国则是钢琴伴奏,大小提琴合奏,一出场就是大合唱队、大交响乐队?到会的800多人,竟无人能回答出。郭解释说:中国过去一直是分散的个体的小农经济,休息和娱乐,也往往是一个人坐在地头自拉自唱,自得其乐。西方资本主义是工业生产环境,机器轰鸣,火车轮船飞机都发出巨大声响,人们休息娱乐要听听音乐,音乐的音量必须盖过那些声响。讲到文艺创作题材,郭说,从刘邦的《大风歌》到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到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世界上的伟大文学作品多是以战争为主题,因为战争……由此把话题转入他最熟悉的领域。
    毛泽东一句“此人历来与我格格不入”,加重了郭化若文革中的厄运
    1955年郭化若调南京军区当副司令,分管部队军事训练。那时我在南京,听说他给团以上干部讲《矛盾论》,南京军区的司令、政委——许世友、唐亮、肖望东等人都去听了。郭到南京后已不像在上海那么忙,到任后的那个夏天,便着手从前没做完的事,将《孙子兵法》由古文译成白话。译完,于1957年以《新编新译孙子兵法》为书名,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到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十一家注孙子》时,附上了郭的白话译文,并由郭写了《论孙子兵法》一文,作为该书的“代序”。这是郭化若研究孙子兵法的二稿。可以说二稿是一稿的扩展,或一稿的一个修改稿。
    一、二稿相比,我喜欢一稿。郭写文章比不上他讲话。他讲话海阔天空,写文章拘束多了,不像讲话可以随意发挥。如果说郭的孙子兵法研究几稿都有些拘束,相对来说,一稿的拘束要少些。
    郭从一稿到写二稿,中间隔了21年。这期间,郭自身有两件事,对他后来的军事学术研究具有一定影响:一是1940年7月写了《八路军的军事理论》;一是1950年2月写了《学习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在前一文中郭讲到:“八路军军事理论体系之奠定,应归功中国共产党领袖,八路军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天才的战略家毛泽东同志。”应当说,这是最早宣传毛泽东的文章之一。后一篇文章《学习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则是最早宣传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文章之一。从写孙子兵法一稿,到写上述两篇文章,表明郭化若正一步步走向按照毛泽东的意图作文章。文中插入毛泽东的一些论断、说法,用以分析孙子,或证明,或对照,或强化,或加重孙子的东西。文章最后用了大段文字来写毛泽东军事思想、军事路线指导我国人民取得了斗争的胜利。这些,在一稿中是没有的。而这些也恰恰表明,郭的军事学术的独立性、独创性在减弱,依靠性在增强——他有点依靠毛泽东了。
    郭的一稿写成后除经历了抗日战争的大半,还经历了两场战争:人民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时间验证了郭一稿的优劣,也验证了郭的兵法研究“古为今用”做法的短长。一稿写于抗日战争发生两年之后,它的现实意义在于可以用来宣传、解释、印证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但到解放战争和后来的抗美援朝,它便显得不那么切合实际,话也说不到当劲处了。这正是,原来的针对性、现实性,随着时过境迁,倒成为如今的局限性:它已没有多大用处了。所以要写个二稿,仍然为了“今用”。60年代初郭写二稿时,尽管非常强调“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大战并没发生。兵法研究用不到战争上,于是郭化若又回到毛泽东说的“用唯物辩证法说明军事问题”上: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说明孙子兵法的合理性;又用孙子兵法,来说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真理性。结果,就成了用哲学注释兵法,又用兵法注释哲学。由于文章主要做在“说明”二字上,条条框框也就多了起来。有些是政治家、哲学家的条条框框,硬是把孙子装入里边,就有点削足适履了。这样,也就使得延安时代反掉的党八股气,又徜徉在二稿中。孙子的和作者的个性,就往往被湮没了。
    当然,不论二稿有多少缺点,我认为它仍应归入“鲜花”之列。他自己决没想到,他的孙子文章有一天竟成为“大毒草”,他也随之成为“罪人”。正是二稿中他用毛泽东证明孙子正确,或用孙子证明毛泽东正确的那些东西,成了“罪证”。横扫一切的大批判专家们,说他用孙子否定毛泽东;说他的险恶用心,在于千方百计证明毛泽东军事上许多东西来自孙子,抄自孙子!一件与此无关的事提早了也加重了郭化若的厄运:“文化大革命”前郭去宁波参加“四清”运动回来后,给毛泽东写了一篇思想汇报,讲他如何更加认识了毛主席的伟大。本来,这份汇报他完全可以不写。他不过是大军区的一个副司令,十大军区还有几十位副司令,都写一份思想汇报,毛泽东怎么看得过来?而郭的汇报毛泽东看了,并且作了批示。据说,批示是肯定郭、鼓励郭的,只是开头一句话是:“此人历来与我格格不入”,下边才谈到现在有了转变如何如何。“文革”一来,这“格格不入”自然使郭大祸临头,被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分子”,被罢官、免职,从南京“流放”到安徽。
    林彪集团垮台后,郭化若从安徽来到北京。他在北京军区海运仓招待所住闲时,与他在上海一起工作过的一位同志去看他,见他正在写孙子兵法三稿。郭说,这是毛主席交给他的任务,要他重写一篇孙子研究。这就是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6月出版的《孙子今译》一书的前言。前言中讲到,二稿“存在着缺点和错误”,主要是:“缺乏充分的阶级的分析批判,对《孙子》作了过高的、不恰当的评价,以致没有分清地主阶级上升时期的军事思想同现代无产阶级军事科学之间的区别,没有分清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同马列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之间的区别,这是有害于读者的。”这里显然保留有“文化大革命”的痕迹。
    到1983年,郭化若又有了一个孙子兵法研究的四稿。四稿从内容来说没作多少改动,只重写了开头和结尾。在开头部分主要是把留在字面上的“文革”痕迹抹去了;在结尾处就核时代新武器的出现谈了他的认识。1984年郭化若80岁时,又为再版《孙子译注》写了一篇《再版的话》,讲到校勘、注释、译文、试笺等四个方面的修改,附在四稿之后。其中并谈到银雀山竹简《孙子》的出土,固然有重要意义,但不宜过于夸大,因它并不能证明《孙子》成书的具体时间。四稿虽然在头、尾增加了这些内容,但内文的段落、文字都还是三稿原样。
    正因为这样,三稿也很有代表性,它代表着郭化若军事学术研究曾走过的不平坦道路。在三稿中,郭化若检讨了二稿的缺点错误,而三稿和二稿相比,却是一个退步。二稿中虽然也强调自己是在“遵循着毛主席的指示”,但终归还是在对孙子进行探讨,主要还是在做孙子的文章;到写三稿,则变成围绕毛泽东做文章,围绕毛泽东对孙子肯定过的东西做文章。他的精神天地和研究空间是越来越小了,道路越来越狭窄了。
    这里的“古为今用”,不过是用讲孙子来突出毛泽东,宣传毛泽东。可以理解的是,三稿写于“文化大革命”后期。那个时候,除非不动笔,只要动笔,就只能这样写,别无选择。这实际上与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整个思想界、学术界和文学艺术界的情况基本相同。
    郭化若的孙子兵法研究,35岁写出一稿到80岁写完附在四稿后的《再版的话》,前后历时四十五年。遗憾的是,1989年6月出版的《郭化若军事论文选集》中有关孙子的文章,只有作者的第四稿即《孙子译注》的《前言》和《再版的话》,一共不到二万字。
    公正地说,郭的成果应该包括他写的一二三四稿,把它们集中到一起,才能显示郭化若是真正的孙子兵法研究的专家和权威。尽管这些文章一稿不如一稿,但一二三四稿还是各有所长,各有其存在的价值。
    郭化若终归是我国当代研究孙子兵法的第一把手
    研究孙子以外,郭化若还作了其他方面的探索,写过不少军事论文,只是都没把学问做到底。人们能够理解,抗日战争年代在延安那样的条件下,郭能写出赤壁之战、孔明兵法等研究文章,已经很不容易,说明他确有才能,也确有钻研精神。许多年来郭化若还研究了当代军事学,只是其效果和影响也都不大。
    对于郭化若写的若干军事文章,人们可能不大看重甚至完全忘记,而对他所作的孙子研究,人们却忘记不了。他终归是我国当代研究孙子的第一把手。一般人想了解孙子兵法,借助郭的文章和“今译”,就易懂多了。
    多少年来我一直有个想法,郭化若的孙子文章既然有三稿四稿,说不定将来会有五稿六稿。才华横溢、想象力丰富的他,决不会满意那个三稿四稿的,有一天他会自己纠正自己的。直到80年代中期,偶尔一次碰面见到他,方才知道:耄耋之年的郭化若,即便要改写,也力不从心了。我更没想到,从那以后十年过去,再次见他,已是向他的遗体告别。他于1995年11月26日晨在京逝世,享年91岁。

来自: 豆瓣
作者: 鹅$    时间: 2012-11-7 12:27
  之前看过英文版(纯粹是为了不想看现代汉语译文)和白文,看这个版本失望。当然可能我不是该书的目标受众。
  
  
  (1)曹操的注发挥的不多,除了个别注释性质的,更像对照本人经验 的纪实。
  本来其实是等着孟德扔快玉出来的,呵呵。
  
  (2)对照典型的古籍校注功夫,这个版本也太轻描淡写了。有争议的一般只给一个出处解释。。。注释部分堪比中学课本简明扼要而疏漏,特别是这种校注的态度令我无法信任注者的态度和水准。当然这本书书名也不是xxx校注,xxx集释什么的。。。
  
  (3)白话译文我是一个字没读,但是校笺部分我还是浏览一下,有一些地方,对于我这样的外行有启发,比如作者提到孫子兵法多谈进攻,很少防守,对于弱国很难实用。但是很多地方用现代经验(尤其中国近现代战争实例,比如天朝的xxxyyy)印证孫子兵法疏漏和局限令我很无语。“唯心论”之类的批判,与其说道出孫子兵法的历史局限,不如说昭显作者本人的局限(当然作者可能也无奈)。
  对兵法的某些赞誉也令我无法接受,不如说上兵伐谋,求全,大赞孫子避免对人民的战争伤害令我哭笑不得。
  
  基本上,比较mean的说我觉得作者的品藻水平是淫者见淫,买牍还珠
  
  最后作者有个有趣的说法,也算无奈的注脚之一,说:孫子兵法虽然吸引大众兴味,真正作研究却很少。哈哈。我很受启发。

来自: 豆瓣
作者: 鹅$    时间: 2012-11-7 12:27
  刚刚读了白文。因为之前读了一个英文版本的,勉强能直接看懂白文。曹操的竹很想看看。
  
  今译就算了吧。
  
  呵呵,没看过这本书。
  只能比较白文和英文翻译 (Lionel giles翻得),个人觉得英文似乎某些方面不仅有不能全面表述的问题,而且有误读和不确切的嫌疑。
  文采就不比较了,云泥之别!我完全是为了能去读白文才先翻英文的了解下大意。
  

来自: 豆瓣
作者: TeddyB$    时间: 2012-11-7 12:27
  以后肯定还要看几遍的 郭化若翻译的不错 但翻译之中夹杂的一些口水仗有点烦人
  
  曹操的批注很棒 我拿到书才知道三十六计不是孙子兵法里面的。。。。。
  
  肯定要再看几遍,经典就是经典
  
  (第一次写个书评怎么老说太短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爱在睡$    时间: 2012-11-7 12:27
  经典,经典不用说太多。只说这本书很适合收藏,印刷很漂亮。非常适合晚上一个人在床上在沙发上,甚至在吃饭的时候看上一篇。里面是计煞是厉害,但只有更厉害的人才能写这么厉害的文章,后人应该在此的基础上有所穿新才能比前人有所进步。

来自: 豆瓣
作者: 鬼推磨$    时间: 2012-11-7 12:27
  孙子兵法我前后拜读10遍,古文版的有,释义版本也读过,也许是为人愚钝,读过之后竟然没有什么太多感觉,只是觉得这本书的重要性高于大多数的书籍。    这本书对于政治的研究,经济的发展,战略的演变,外交的延续,攻守的演练,计谋的持续,和平的向往都有着重要意义。    孙子是古人结合战争的演变成一本结合了古人智慧的重要书籍,古往今来,不知孙子兵法者为异类,不读孙子兵法者就枉过此生。

来自: 豆瓣
作者: TheEnd$    时间: 2012-11-7 12:27
  曹操的注很好,可今译者为嘛把嘴仗放到注释里。。。不明白,几乎每页都有。
  其实,我想要的是“洁本”,顶多加上曹操的注。nnd

来自: 豆瓣
作者: 来去自$    时间: 2012-11-7 12:27
  计篇第一
  
  
  曹操曰: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
  
  
  
  

来自: 豆瓣
作者: 白起$    时间: 2012-11-7 12:27
  这几天看了毛泽东文选中关于战术战略的运用,其游击战术不少是《孙子兵法》的发挥。孙子兵法可与毛泽东的文章对读,当有更多体悟。
  
  1.计篇:探讨了打仗时从如何胜这个角度要熟虑的东西,此“计”是指“熟虑”。
  
  1.1.打仗要考虑的因素:
  得道者多助,上下同欲。
  天时、地利是战的客观因素
  选将的标准是从高到低为:智(胜之关键)、信(所托非人)、仁(只有认识生命的价值,才知道战争的目的)、勇(有智之勇,势之发端)、严(军队组织力强)。
  法:法是严的内容。
  
  1.2.打仗的常态:
  诡道
  
  1.3.胜仗的前提:
  打胜仗需要庙算,定胜负在于千里之外
  
  
  2.作战篇:探讨作战的什么结果是好的。
  作战所费甚巨,贵速胜,不贵久胜。
  智将应务食于敌。
  
  3.谋攻:探讨什么样的攻略是好的,怎么攻击才好。
  
  3.1什么样的攻略是好的:
  上兵伐谋(阻击对方的攻略),其次伐交(防止开战),其次伐兵(战争),其下攻城。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不攻而拔人之城,破人之国而所费时间不久,能全身而退,以全来争于天下。
  
  3.2.如何攻:
  十则围之(十比一,围),五则攻之(五比一,攻),倍则分之(倍则分两队进攻),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3.3.攻能胜的其他因素:
  将知道何时可战何时不可战
  军队的人数无论多与少将领都能很好地运用
  军队上下同欲
  将领能干而不受上一级的过多限制
  
  4.形篇:探讨具体战术的运用
  
  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已,可胜在敌。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是因为不足,攻是因为有余。
  
  战胜而天下日善,非善之善者也,善战者应该是无形中消解敌方的力量,先胜而后战,故善战者经常“无智名,无勇功",这也是高手与中手的差别。要想达到这种无形中的取胜关键是“修道而保法”(得道多助,法是为了保证道的实现)。
  
  胜利的前提是了解胜算,这个要计算双方的实力,而数量对比是计算双方实力的关键,对数量要详细考察、探究,数量的分布主要依赖于地势.
  
  
  5.势篇:战争是大规模人群作战,不能精确地布署每个细节,只能取势,此探讨如何取势。
  
  如何操作取势的行为:
  5.1.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分成几个群体单位,这样更容易治理)
  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使众人斗的时候,也是因为各个目标\各项进退,都只用一个名词代替)
  胜只在于计谋是真还是假,是迂还是直,军队的实力大体可认为由数量决定。
  
  5.2.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力量大,速度快)势如张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虽乱实质不乱,虽军形无章,实则不可攻也,取势的关键就是抓住把握实质不乱的地方,而放任其外形)
  
  5.3.在治前面就会生出乱,在勇面前就会生出怯,在强面前就会生出弱,这是基本的对战情势。似乱实治,只是把军队分成不同的群体来治理的表现;军队的勇怯来表现只为了让对方知道我们的能量;强弱只是战术的需要。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动之”。
  
  总结: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帮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如转木石于千仞之山。
  
  6.虚实篇:如何布署兵力以让已方军队战斗力强过对方军队。(避实击虚,因地制宜,形于无穷)
  6.1.避实就虚: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以逸待劳。以利使敌自至;以害使敌不能至,劳之饥之动之。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故行千里而不劳。攻必取者,在于攻其所不守,守而必固者,在于守其所不攻。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我无形,则敌不知所守,分兵而守,则我能以十敌一。能做到此,关键是“知战之地,知战之日”。
  
  6.2.如何了解对方的力量:
  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7.军争:探讨战争两军交锋前战略要地的争夺,该如何交锋最好。
  
  7.1.军争的危险与防止:
  军争是为了利,但是军争也让自己陷入危险,这是因为,全军而争则速度不及,不全军而争则要放弃辎重;故仍然卷甲而趋,则要日夜不处,倍道兼行,有力气的人先至,力气弱的人则在后头,如果是百里而争,则只有十分之一的军队与敌人交锋,而五十里,则有二分之一的军队,三十里,则有三分之二的军队,都很危险。
  
  故要先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才能行军;要有向导才能拥有地利。
  7.2.军争之法:
  
  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以迂为直,以患为利,迂已之途,而诱敌(远离自己的道路)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也。
  
  7.2.军争中如何取利:
  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这就是会运用“气”;以治待乱,以静待哗,这就是会治“心”;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会治“力”;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阵(旌旗,阵形整齐者不应攻击),会治“变”。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曏(敌地势高,则不攻),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8.九变:因地制宜,随机应变之道。
  8.1.因地制宜:
  圮地无舍(地势不好,不要扎营),衢地交和 (路很多,求和),绝地勿留(孤立之地不能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无退路则求死战)。
  
  8.2.军队的攻略有所为有所不为:
  
  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8.3.患与利当不同对待: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於利害。杂於利,而务可信也(考虑利的时候,要做确定带来利的事);杂於害,而患可解也(只忧患可以解决的问题)。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8.4.变的目标是有所应对,万变不离此宗: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8.5.对方将领不同,也要有所不同的应对:
  将愚勇,可以让他死。
  将胆小畏死,可以生擒他。
  将谋略不周,可以击败他。
  将爱惜自己的声誉,可以诋毁他。
  将爱惜自己的人民,可利用这点让他犹豫不决。
  
  9.行军:行军要注意的地方
  10.地形:各种地形及相应的兵法。
  11.九地:非实在地形,而是战术地形,如死地,围地,重地,交地,争地等的探讨。
  12.火攻:用火攻的战术
  13.用间:用间术
  
  
  以下是曹操的看法,略有不同:
  
  〈序〉
    操闻上古弧矢之利,《论语》:「足兵。」《尚书》:「八政曰师。」《易》曰:「 师贞,丈人吉。」《诗》曰:「王赫斯怒,爰征其旅。」黄帝汤武咸用干戚以济世也。《司马法》曰:「人故杀人,杀之可也。」恃武者灭,恃文者亡。夫差、偃王是也。圣人之用兵,戢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着深已。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
  [编辑本段]
  〈计篇〉
    〔曹操曰: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计于庙堂也。〕
    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以索其情。
    〔曹操曰:谓下五事七计,求彼我之情也。〕
    一曰道,
    〔曹操曰:谓导之以教令。〕
    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
    〔曹操曰:危者,危疑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顺逆,兵胜也。
    〔曹操曰:顺天行诛,因阴阳四时之制。故《司马法》曰:『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吾民也。』〕
    地者:高下、广狭、远近、险易、死生也。
    〔曹操曰:言以九地形势不同,因时制利也。论在〈九地〉篇中。〕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曹操曰:将宜五德备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曹操曰:曲制者,部曲、旗帜、金鼓之制也。官者,五官之分也。道者,粮路也。主用者,主军费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以索其情。
    〔曹操曰:同闻五者,将知其变极,则胜也。索其情者,胜负之情。〕
    曰:主孰贤?将孰能?
    〔曹操曰:道德、智能。〕
    天地孰得?
    〔曹操曰:天时、地利。〕
    法令孰行?
    〔曹操曰:设而不犯,犯而必诛。〕
    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曹操曰:以七事计之,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曹操曰:不能定计,则退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曹操曰:常法之外也。〕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曹操曰:制由权也,权因事制也。〕
    兵者,诡道也。
    〔曹操曰: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曹操曰:欲进而治去道,若韩信之袭安邑,陈舟临晋而渡于夏阳也。〕
    故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
    〔曹操曰:敌治实,须备之也。〕
    强而避之,
    〔曹操曰:避其所长也。〕
    怒而桡之;
    〔曹操曰:待其衰懈也。〕
    (卑而骄之)
    (佚而劳之)
    〔曹操曰:以利劳之。〕
    (亲而离之)
    〔曹操曰:以间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曹操曰:击其懈怠,出其空虚。〕
    此兵家之胜,不可预传也。
    〔曹操曰:传,犹泄也。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也。故料敌在心,察机在目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败,况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曹操曰:以吾道观之矣。〕
  [编辑本段]
  〈作战篇〉
    〔曹操曰:欲战必先算其费,务因粮于敌也。〕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
    〔曹操曰:驰车,轻车也,驾驷马;革车,重车也,言万骑之重。车驾四马,率三万军,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保固守衣装,厩二人主养马,凡五人。步兵十人,重以大车驾牛。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守衣装,凡三人也。带甲十万,士卒数也。〕
    千里而馈粮,
    〔曹操曰:越境千里。〕
    则外内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财,车甲之奉:费日千金,然後十万之师举矣。
    〔曹操曰:谓购赏犹在外之也。〕
    其用战: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屈力,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曹操曰:钝,弊也;屈,尽也。〕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久。
    〔曹操曰:虽拙,有以速胜。未睹者,言无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则不能得用兵之利矣。
    故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再载;
    〔曹操曰:籍,犹赋也。言初赋民,便取胜,不复归国发兵也。始用粮,后遂因食于敌,还兵入国,不复以粮迎之也。〕
    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曹操曰:兵甲战具,取用于国中,粮食则因敌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
    〔曹操曰:军行已出界,近于师者贪财,皆贵卖,则百姓虚竭也。〕
    财竭则急于丘役。屈力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六。
    〔曹操曰:丘,十六井也。百姓财殚尽而兵不解,则运粮尽力于原野也。十去其七者,所破费也。〕
    公家之用:破车疲马,甲胄矢弩,戟楯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七。
    〔曹操曰:丘牛,谓丘邑之牛;大车,乃长毂车也。〕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锺,当吾二十锺;[上艹下忌]芉一石,当吾二十石。
    〔曹操曰:[艹忌],豆稭也;秆,禾槁也。石,百二十斤也。转输之法,费二十石乃得一石。〕
    故杀敌者,怒也;
    〔曹操曰:威怒以致敌。〕
    取敌者,货也。
    〔曹操曰: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
    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
    〔曹操曰:以车战能得敌车十乘已上,赏赐之。不言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者赏之,而言赏得者何?言欲开示赏其所得车之卒也。陈车之法:五车为队,仆射一人;十军为官,卒长一人;车满十乘,将吏二人。因而用之,故别言赐之,欲使将恩下及也。或曰:言使自有车十乘已上与敌战,但取其有功者赏之,其十乘已下,虽一乘独得,余九乘皆赏之,所以率进励士也。〕
    而更其旌旗;
    〔曹操曰:与吾同也。〕
    车杂而乘之,
    〔曹操曰:不独任也。〕
    卒共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曹操曰:益己之强。〕
    故兵贵速,不贵久。
    〔曹操曰:久则不利。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也。〕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而国安危之主也。
    〔曹操曰:将贤则国安也。〕
  [编辑本段]
  〈谋攻篇〉
    〔曹操曰:欲攻敌,必先谋。〕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曹操曰:兴师深入长驱,拒其都邑,绝其内外,敌举国来服,为上;以兵击破得之,为次也。〕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曹操曰:《司马法》曰:「万二千五百人为军。」〕
    全旅为上,破旅次之。
    〔曹操曰:五百人为旅。〕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曹操曰:自校以上至百人也。〕
    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曹操曰:百人以下至五人。〕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
    〔曹操曰:未战而敌自屈服。〕
    故上兵伐谋,
    〔曹操曰:敌始有谋,伐之易也。〕
    其次伐交,
    〔曹操曰:交,将合也。〕
    其次伐兵,
    〔曹操曰:兵形成也。〕
    其下攻城。
    〔曹操曰:敌国已收其外粮城守,攻之为下也。〕
    攻城之法:修橹、轒轀,其器械,三月而止也;距、闉,又三月然後已。
    〔曹操曰:修,治也。橹,大楯也。轒轀者,轒床也;轒床其下四轮,从中推之至城下也。具,备也。器械者,机关攻守之总名,飞楼云梯之属。距闉者,踊土积高而前,以附其城也。〕
    将不胜心之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曹操曰:将忿不待攻器成,而使士卒缘城而上,如蚁之缘墙,必杀伤士卒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破人之国而非久也,
    〔曹操曰:毁灭人国,不久露师也。〕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钝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曹操曰:不与敌战,而必完全得之,立胜于天下,则不顿兵挫锐也。〕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
    〔曹操曰:以十敌一,则围之,是谓将智勇等而兵利钝均也。若主弱客强,操所以倍兵围下邳,生擒吕布也。〕
    五则攻之,
    〔曹操曰:以五敌一,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
    倍则分之,
    〔曹操曰:以二敌一,则一术为正,一术为奇。〕
    敌则能战之,
    〔曹操曰:己与敌人众等,善者犹当设奇伏以胜之。〕
    少则能守之,
    〔曹操曰:高壁坚垒,勿与战也。〕
    不若则能避之。
    〔曹操曰:引兵避之也。〕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曹操曰:小不能当大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强,
    〔曹操曰:将周密,谋不泄也。〕
    辅隙则国弱。
    〔曹操曰:形见于外也。〕
    故君之所以患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
    〔曹操曰:縻,御也。〕
    不知军中之事,而同军中之政,则军士惑矣。
    〔曹操曰:军容不入国,国容不入军,礼不可以治兵也。〕
    不知三军之任,而同三军之权,则军士疑矣。
    〔曹操曰:不得其人也。〕
    军士既惑既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曹操曰:引,夺也。〕
    故知胜有五: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胜。
    知众寡之用,胜。
    上下同欲,胜。
    〔曹操曰:君臣同欲。〕
    以虞待不虞,胜。
    将能而君不御,胜。
    〔曹操曰:《司马法》曰:「进退惟时,无曰寡人」。〕
    此五者,胜之道也。
    〔曹操曰:此上五事也〕
    故兵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编辑本段]
  〈形篇〉
    〔曹操曰:军之形也。我动彼应,两敌相察情也。〕
    孙子曰:
    昔善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
    〔曹操曰:守,固备也。〕
    可胜在敌。
    〔曹操曰:自修治,以待敌之虚懈也。〕
    故善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可胜。故曰:胜可知,
    〔曹操曰:见成形也。〕
    而不可为也。
    〔曹操曰:敌有备故也。〕
    不可胜,守;
    〔曹操曰:藏形也。〕
    可胜,攻也。
    〔曹操曰:敌攻己,乃可胜。〕
    守则有余,攻则不足。
    〔曹操曰:吾所以守者,力不足所以攻者,力有余。〕
    昔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全胜也。
    〔曹操曰:喻其深微。〕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者也;
    〔曹操曰:当见未萌。〕
    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者也。
    〔曹操曰:争锋者也。〕
    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视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曹操曰:易见闻也。〕
    所谓善者,胜易胜者也。
    〔曹操曰:原微易胜,攻其可胜,不攻其不可胜也。〕
    故善者之战,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
    〔曹操曰:敌兵形未成,胜之无赫赫之功也。〕
    故其胜不殆,
    不殆者,其所措胜,胜败者也。
    〔曹操曰:察敌必可败,不差忒也。〕
    故善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是故,胜兵先胜,而後战;败兵先战,而後求胜。
    〔曹操曰:有谋与无虑也。〕
    故善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正。
    〔曹操曰:善用兵者,先修治为不可胜之道,保法度不失敌之败乱也。〕
    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
    〔曹操曰:胜败之政,用兵之法,当以此五事称量,知敌之情。〕
    地生度,
    〔曹操曰:因地形势而度之。〕
    度生量,量生数,
    〔曹操曰:知其远近广狭,知其人数也。〕
    数生称,
    〔曹操曰:称量己与敌孰愈也。〕
    称生胜。
    〔曹操曰:称量之故,知其胜负所在也。〕
    故胜兵如以镒称铢,败兵如以铢称镒。
    〔曹操曰:轻不能举重也。〕
    称胜者战民也,如决积水于千仞之隙,形也。
    〔曹操曰:八尺曰仞。决水千仞,其势疾也。〕
  [编辑本段]
  〈势篇〉
    〔曹操曰:用兵任势也。〕
    孙子曰:
    凡治众如治寡,分术是也。
    〔曹操曰:部曲为分,什伍为数。〕
    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曹操曰:旌旗曰形,金鼓曰名。〕
    三军之众,可使毕受敌而无败,奇正是也。
    〔曹操曰:先出合战为正,後出为奇。〕
    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实虚是也。
    〔曹操曰:以至实击至虚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曹操曰:正者当敌,奇兵击不备。〕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
    无竭如河海。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
    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
    色不过五,
    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
    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
    〔曹操曰:自无穷如天地已下,皆以喻奇正之无穷也。〕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还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击,至于毁折者,节也。
    〔曹操曰:发起击敌也。〕
    故善战者,其势险,
    〔曹操曰:险,疾也。〕
    其节短:
    〔曹操曰:短,近也。〕
    势如[弓广]弩,节如发机。
    〔曹操曰:在度不远,发则中也。〕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
    〔曹操曰:乱旌旗以示敌,以金鼓齐之也。〕
    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
    〔曹操曰:车骑转也。形圆者,出入有道,齐整也。〕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曹操曰:皆毁形匿情也。〕
    治乱,术也;
    〔曹操曰:以部曲分名数为之,故不可乱也。〕
    勇怯,势也;
    强弱,形也。
    〔曹操曰:形势所宜。〕
    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
    〔曹操曰:见羸形也。〕
    予之,敌必取之。
    〔曹操曰:以利诱敌,敌远离其垒,而以便势击其空虚孤特也。〕
    以正动之,以奇待之。
    〔曹操曰:以利动敌也。〕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弗责于民,故能释民而任势。
    〔曹操曰:求之于势者,专任权也。不责于人者,权变明也。〕
    任势者,其战民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曹操曰:任自然势也。〕
    故善战者战民也,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势也。
  [编辑本段]
  〈实虚篇〉
    〔曹操曰:能虚实彼己也。〕
    孙子曰:
    凡先处战地而待战者佚,
    〔曹操曰:力有余也。〕
    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能使敌自至者,利之也;
    〔曹操曰:诱之以利也。〕
    能使敌不得至者,害之也。
    〔曹操曰:出其所必趋,攻其所必救。〕
    故敌佚能劳之,
    〔曹操曰:以事烦之。〕
    饱能饥之者,
    〔曹操曰:绝其粮道。〕
    (安能动之)
    〔曹操曰:攻其所爱,出其必趋,使敌不得不救也。〕
    出于其所必趋也;
    行千里而不畏,行无人之地也。
    〔曹操曰:出空击虚,避其所守,击其不意。〕
    攻而必取,攻其所不守也;
    守而必固,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所守;善守者,敌不知所攻。
    〔曹操曰:情不泄也。〕
    微乎微乎,故能隐于常形;神乎神乎,故能为敌司命。
    进不可迎者,冲其虚也;退不可止者,远而不可及也。
    〔曹操曰:卒往进攻其虚懈,退又疾也。〕
    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
    〔曹操曰:绝其粮道,守其归路,攻其君主也。〕
    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
    〔曹操曰:军不欲烦也。〕
    敌不得与我战者,诈其所之也。
    〔曹操曰:乖,戾也。戾其道,示以利害,使敌疑也。〕
    故善将者,形人而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而为一,敌分而为十,是以十击一也。我寡而敌众:能以寡击众,则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则敌之所备者多;所备者多,则所战者寡矣。
    备前者後寡,备後者前寡;备左者右寡,备右者左寡;无不备者无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曹操曰:形藏敌疑,则分离其众以备我也。〕
    知战之日,知战之地,千里而战;
    〔曹操曰:以度量知空虚会战之日。〕
    不知战之日,不知战之地,则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
    〔曹操曰:越人相聚,纷然无知也。或曰:吴越,雠国也。〕
    故曰:胜,可擅也;敌虽众,可无斗也。故积之而知动静之理,
    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计之而知得失之策,
    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曹操曰:角,量也。〕
    形兵之极,至于无形;则深间弗能窥也,智者弗能谋也。
    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
    〔曹操曰:因敌形而立胜。〕
    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曹操曰:不以一形胜万形。或曰:不备知也。制胜者,人皆知吾所以胜,莫知吾因敌形而制胜也。〕
    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曹操曰:不重复动而应之也。〕
    夫兵形象水:水行,避高而走下;兵胜,避实而击虚。故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敌而制胜。
    兵无成势,无恒形,能与敌化,之谓神。
    〔曹操曰:势盛必衰,形露必败,故能因敌变化,取胜若神。〕
    五行无恒胜,四时无常立;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曹操曰:兵常无势,盈缩随敌。〕
  [编辑本段]
  〈军争篇〉
    〔曹操曰:两军争胜。〕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
    合军聚众,
    〔曹操曰:聚国人,结行伍,选部曲,起营陈也。〕
    交和而舍,
    〔曹操曰:军门为和门,左右门为旗门,以车为营曰辕门,以人为营曰人门,两军相对为交和。〕
    莫难于军争。
    〔曹操曰:从始受命,至于交和,军争为难也。〕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曹操曰:示以远,迩其道里,先敌至也。〕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後人发,先人至者:知迂直之计者也。
    〔曹操曰:迂其途者,示之远也。後人发,先人至者,明于度数,先知远近之计也。〕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曹操曰:善者则以利,不善者则以危。〕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
    〔曹操曰:迟不及也。〕
    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曹操曰:置辎重,则恐捐弃也。〕
    是故,絭甲而趋利,则日夜不处,
    〔曹操曰:不得休息。〕
    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上将;劲者先,疲者後,则十一以至。
    〔曹操曰:百里争利,非也;三将军皆以为擒。〕
    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法以半至。
    〔曹操曰:蹶,犹挫也。〕
    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曹操曰:道近至者多,故无死败也。〕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曹操曰:无此三者,亡之道也。〕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
    〔曹操曰:不知敌情者,不能结交也。〕
    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
    〔曹操曰:高而崇者为山,众树所聚者为林,坑堑者为险,一高一下者为阻,水草渐洳者为沮,众水所归而不流者为泽。不先知军之所据及山川之形者,则不能行师也。〕
    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变者也。
    〔曹操曰:兵一分一合,以敌为变也。〕
    故其疾如风,
    〔曹操曰:击空虚也。〕
    其徐如林;
    〔曹操曰:不见利也。〕
    侵掠如火,
    〔曹操曰:疾也。〕
    不动如山;
    〔曹操曰:守也。〕
    难知如阴,
    动如雷霆;
    指向分众,
    〔曹操曰:因敌而制胜也。〕
    廓地分利;
    〔曹操曰:广地以分敌利也。〕
    悬权而动,
    〔曹操曰:量敌而动也。〕
    先知迂直之道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是故,《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鼓金;视不相见,故为旌旗。」是故,昼战多旌旗,夜战多鼓金。
    鼓金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
    民既已专,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三军可夺气,
    〔曹操曰:左氏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将军可夺心。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溃。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溃,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无邀整整之旗,无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曹操曰:正正,整齐也;堂堂,大也。〕
    故用兵:高陵勿向,饵兵勿食,穷寇勿迫,锐卒勿攻;
    背丘勿迎,佯北勿从,围师遗阙,
    〔曹操曰:《司马法》曰:「围其三面,阙其一面,所以示生路也。」〕
    归师勿遏,此用众之法也。
  [编辑本段]
  〈九变篇〉
    〔曹操曰:变其正,得其所用有九也。〕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绝地无留,
    〔曹操曰:无久止也。〕
    衢地合交,
    〔曹操曰:结诸侯也。衢地,四通之地。〕
    覆地无舍,
    〔曹操曰:无所依也。水毁曰圯。〕
    围地则谋,
    〔曹操曰:发奇谋也。〕
    死地则战。
    〔曹操曰:殊死战也。〕
    途有所不由,
    〔曹操曰:隘难之地,所不当从;不得已从之,故为变。〕
    军有所不击,
    〔曹操曰:军虽可击,以地险难久留之,失前利,若得之则利薄,困穷之兵,必死战也。〕
    城有所不攻,
    〔曹操曰:城小而固,粮饶,不可攻也。操所以置华费而深入徐州,得十四县也。〕
    地有所不争,
    〔曹操曰:小利之地,方争得而失之,则不争也。〕
    君令有所不行。
    〔曹操曰:苟便于事,不拘于君命也。〕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知用兵矣。
    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曹操曰:谓下五事也。九变,一云五变。〕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曹操曰:在利思害,在害思利,当难行权也。〕
    杂于利,故务可伸;
    〔曹操曰:计敌不能依五地为我害,所务可信也。〕
    杂于害,故患可解也。
    〔曹操曰:既参于利,则亦计于害,虽有患可解也。〕
    是故,屈诸侯以害,
    〔曹操曰:害其所恶也。〕
    役诸侯以业,
    〔曹操曰:业,事也,使其烦劳,若彼入我出,彼出我入也。〕
    趋诸侯以利。
    〔曹操曰:令自来也。〕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不可攻也。
    〔曹操曰:安不忘危,常设备也。〕
    故将有五危:
    必死可杀,
    〔曹操曰:勇而无虑,必欲死斗,不可曲挠,可以奇伏中之。〕
    必生可虏,
    〔曹操曰:见利畏怯不进也。〕
    忿速可侮,
    〔曹操曰:疾急之人,可忿怒侮而致之也。〕
    洁廉可辱,
    〔曹操曰:廉洁之人,可污辱致之也。〕
    爱民可烦。
    〔曹操曰:出其所必趋,爱民者,必倍道兼行以救之,救之则烦劳也。〕
    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编辑本段]
  〈行军篇〉
    〔曹操曰:择便利而行也。〕
    孙子曰:
    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
    〔曹操曰:近水草,便利也。〕
    视生处高,
    〔曹操曰:生者,阳也。〕
    战降无登:
    〔曹操曰:无迎高也。〕
    此处山之军也。敌若绝水,必远水;
    〔曹操曰:引敌使渡。〕
    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汭,令半渡而击之,利。
    〔曹操曰:半渡,势不可并,故可败。〕
    欲战,无附水而迎客;
    〔曹操曰:附,近也。〕
    视生处高,
    〔曹操曰:水上当处其高,前向水、後当依高而处。〕
    无迎水流:
    〔曹操曰:恐溉我也。〕
    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唯亟去无留;交军斥泽之中,依水草而背众树:
    〔曹操曰:不得已与敌会于斥泽之中。〕
    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
    〔曹操曰:车骑之利也。〕
    而右背高,前死後生:
    〔曹操曰:战便也。〕
    此处陆上之军也。凡四军之利,
    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曹操曰:黄帝始立,四方诸侯亦称帝,以此四地胜之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处实,
    〔曹操曰:恃满实也。养生,向水草,可放牧养畜乘。实,犹高也。〕
    〔一曰:恃实满,向水草放牧也。〕
    是谓必胜,军无百疾。
    陵丘堤防,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水流至;止涉,待其定也。
    〔曹操曰:恐半渡而水遽涨也。〕
    绝涧遇: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
    〔曹操曰:山深水大者为绝涧,四方高、中央下者为天井,深山所过若蒙笼者为天牢,可以罗绝人者为天罗,地形陷者为天陷,涧道迫狭、深数丈者为天隙。〕
    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曹操曰:用兵常远六害,令敌近背之,则我利敌凶。〕
    军旁有险阻、草莽、葭苇、小林、翳浍,可伏匿者,谨复索之,奸之所处也。
    〔曹操曰:险者,一高一下之地;阻者,多水也。潢者,池也;井者,下也。葭苇(蒹葭)者,众草所聚也;林木者,众木所居也。蘙荟者,可屏蔽之处也。此以上论地形,以下相敌情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敌远而挑战,欲人之进者,其所居者易、利也。
    〔曹操曰:所居利也。〕
    众树动者,来也;
    〔曹操曰:斩伐树木,除道也。〕
    众草多障者,疑也。
    〔曹操曰:结草为障,欲使我疑也。〕
    鸟起者,伏也;
    〔曹操曰:鸟起其上,下有伏兵。〕
    兽骇者,覆也。
    〔曹操曰:敌广陈张翼,来覆我也。〕
    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采樵者也;
    少而往来者,营军者也。辞卑而备益者,进也;
    〔曹操曰:其使来辞卑,使间视之,敌人增备也。〕
    辞强而进驱者,退也。
    〔曹操曰:诡诈也。〕
    轻车先出居侧者,阵也;
    〔曹操曰:陈兵欲战也。〕
    无约而请和者,谋也。
    奔走阵兵者,期也;
    半进者,诱也。
    杖而立者,饥也;
    汲役先饮者,渴也;
    见利而不进者,劳也;
    〔曹操曰:士卒疲劳也。〕
    鸟集者,虚也。
    夜呼者,恐也;
    〔曹操曰:军士夜呼,将不勇也。〕
    军扰者,将不重也;
    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杀马肉食者,军无粮也;军无悬甀者、不返其舍者,穷寇也。
    谆谆翕翕,徐言人者,失其众者也;
    〔曹操曰:谆谆,语貌;翕翕,失志貌。〕
    数赏者,窘也;
    数罚者,困也。
    先暴而後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
    〔曹操曰:先轻敌,後闻其众,则心恶之也。〕
    来委谢者,欲休息也。
    兵怒而相近,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曹操曰:备奇伏也。〕
    兵非多益,
    〔曹操曰:权力均也。一云:兵非贵益多。〕
    无武进,
    〔曹操曰:未见便也。〕
    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
    〔曹操曰:厮养足也。〕
    夫唯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卒未专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专亲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
    〔曹操曰:恩信已洽,若无刑罚,则骄惰难用也。〕
    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
    〔曹操曰:文,仁也;武,法也。〕
    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编辑本段]
  〈地形篇〉
    〔曹操曰:欲战,审地形以立胜也。〕
    孙子曰: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
    〔曹操曰:此六者,地之形也。〕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曰: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
    〔曹操曰:宁致人,无致于人。〕
    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曰:敌无备,出而胜之;敌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曰: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
    隘形曰: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
    〔曹操曰:隘,两山之间通谷也,敌势不得挠我也。我先居之,必前齐隘口,陈而守之,以出奇也。敌若先居此地,齐口陈,勿从也。即半隘陈者从之,而与敌共此利也。〕
    险形曰: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勿从也,引而去之。
    〔曹操曰:地险隘,尤不可致于人。〕
    远形曰: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
    〔曹操曰:挑战者,延敌也。〕
    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所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
    〔曹操曰:不料力也。〕
    卒强吏弱,曰弛。
    〔曹操曰:吏不能统卒,故弛坏。〕
    吏强卒弱,曰陷。
    〔曹操曰:吏强欲进,卒弱,辄陷败也。〕
    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
    〔曹操曰:大吏,小将也。大将怒之,心不压服,忿而赴敌,不量轻重,则必崩坏。〕
    将弱不严,教导不明;吏卒无常,阵兵纵横,曰乱。
    〔曹操曰:为将若此,乱之道也。〕
    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
    〔曹操曰:其势若此,必走之兵也。〕
    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
    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居死地。
    爱而不能令,厚而不能使,乱而不能治;譬如骄子,不可用也。
    〔曹操曰:恩不可专用,罚不可独任;若骄子之喜怒对目,还害而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
    〔曹操曰:胜之半者,未可知也。〕
    故知兵者,动而不困,举而不穷。故兵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编辑本段]
  〈九地篇〉
    〔曹操曰:欲战之地有九。〕
    孙子曰:
    地形者,兵之助。故用兵: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覆地,有围地,有死地。
    〔曹操曰:此九地之名也。〕
    诸侯战其地者,为散。
    〔曹操曰:士卒恋土,道近易散。〕
    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
    〔曹操曰:士卒皆轻返也。〕
    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
    〔曹操曰:可以少胜众、弱击强。〕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
    〔曹操曰:道正相交错也。〕
    诸侯之地三属,
    〔曹操曰:我与敌相当,而旁有他国也。〕
    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
    〔曹操曰:先至得其国助也。〕
    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
    〔曹操曰:难返之地。〕
    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覆。
    〔曹操曰:少固也。〕
    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众者,为围。
    疾则存,不疾则亡者,为死。
    〔曹操曰:前有高山,後有大水;进则不得,退则有碍。〕
    是故,散地则无战,
    轻地则无止,
    争地则无攻,
    〔曹操曰:不当攻,当先至为利也。〕
    交地则无绝,
    〔曹操曰:相及属也。〕
    衢地则合交,
    〔曹操曰:结诸侯也。〕
    重地则掠,
    〔曹操曰:蓄积粮食也。〕
    覆地则行,
    〔曹操曰:无稽留也。〕
    围地则谋,
    〔曹操曰:发奇谋也。〕
    死地则战。
    〔曹操曰:殊死战也。〕
    所谓古善战者,能使敌人前後不相及,众寡不相待,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
    合乎利而用,不合而止。
    〔曹操曰:暴之使离,乱之使不齐,动兵而战。〕
    敢问:敌众以整,将来,待之若何?
    〔曹操曰:或人问之。〕
    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曹操曰:夺其所恃之利。若先据利地,则我所欲必得也。〕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给,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曹操曰:孙子应难以覆陈兵情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
    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曹操曰:养土气、并兵力,为不可测度之计。〕
    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
    死焉不得,
    〔曹操曰:士死安不得也。〕
    士人尽力。
    〔曹操曰:在难地,心并也。〕
    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
    〔曹操曰:拘,专也。〕
    无所往则斗。
    〔曹操曰:人穷则死战也。〕
    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
    〔曹操曰:不求索其意,而自得也。〕
    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
    〔曹操曰:禁妖祥之言,去疑惑之计。一本作至死无所灾。〕
    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死,非恶寿也。
    〔曹操曰:皆烧焚财物,非恶货之多也;弃财致死者,不得已也。〕
    令发之日,士坐者涕沾襟,卧者涕交颐。
    〔曹操曰:皆持必死之计。〕
    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
    故善用军者,譬如卫然。卫然者,恒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身则首尾俱至。敢问:贼可使若卫然乎?曰:可。夫越人与吴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也,相救若左右手。是故,覆马埋轮,未足恃也;
    〔曹操曰:方马,缚马也。埋轮,恃不动也。此言专难不如权巧。故曰:虽方马埋轮,不足恃也。〕
    齐勇若一,整之道也;
    刚柔皆得,地之理也。
    〔曹操曰:强弱一势也。〕
    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曹操曰:齐一貌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
    〔曹操曰:谓清净幽深平正也。〕
    能愚士卒之耳目,使无知;
    〔曹操曰:愚,误也。民可与乐成,不可与虑始。〕
    易其事,革其谋,使民无识;
    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虑。
    帅与之登高,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发其机。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
    〔曹操曰:一其心也。〕
    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
    〔曹操曰:险,难也。〕
    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曹操曰:人情见利而进,遭害而退。〕
    凡为客: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彻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背固前敌者,死地也。无所往者,穷地也。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
    轻地,吾将使之偻。
    〔曹操曰:使相交属。〕
    争地,吾将使不留。
    〔曹操曰:地利在前,当速进其後也。〕
    交地,吾将固其结。衢地,吾将谨其恃。重地,吾将趋其后。
    〔曹操曰:掠彼也。〕(按:一作「重地,吾将继其食」,故曹操有此注。)
    覆地,吾将进其途。
    〔曹操曰:疾过也。〕
    围地,吾将塞其阙。
    〔曹操曰:以一其心也。〕
    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曹操曰:励士心也。〕
    故诸侯之情,殆则御,
    〔曹操曰:相持御也。〕
    不得已则斗,
    〔曹操曰:势有不得已也。〕
    过则从。
    〔曹操曰:陷之甚过,则从计也。〕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向导者,不能得地利。
    〔曹操曰:上已陈此三事,而复云者,力恶不能用兵,故复言也。〕
    四五者,一不知,非王霸之兵也。
    〔曹操曰:四五者,谓九地之利害。或曰:上四五事也。〕
    彼王霸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
    是故,不养天下之交,不事天下之权;伸己之私,威加于敌:
    〔曹操曰:交者,不结成天下诸侯之权也,绝天下之交,夺天下之权,故威得伸而自私。〕
    故国可拔也,城可隳也。
    〔曹操曰:言军法令不豫施悬之,《司马法》曰:「见敌作誓,瞻功作赏。」
    无法之赏,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
    〔曹操曰:犯,用也。言明赏罚,虽用众,若使一人也。〕
    犯之以事,勿告以言;
    〔曹操曰:兵尚诈。〕
    犯之以害,勿告以利。
    〔曹操曰:勿使知害。〕
    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曹操曰:必殊死战,或在死亡之地,亦有败者。孙膑曰:「兵恐不投之死地也。」〕
    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败为胜。故为兵之事,在顺详敌之意,
    〔曹操曰:佯,愚也。或曰:彼欲进,设伏而退;彼欲去,开而击之。〕
    并力一向,千里杀将,
    〔曹操曰:先示之以闲空虚弱之处,敌则并向而利之,虽千里可擒其将也。〕
    〔一曰:并兵向敌,虽千里能擒其将也。〕
    此谓巧事。
    〔曹操曰:是成事之巧也。一作是谓巧攻成事。〕
    是故,政举之日,无通其使;
    〔曹操曰:谋定,则闭关梁、绝其符信,勿使通使。〕
    励于廊上,以诛其事。
    〔曹操曰:诛,治也。〕
    敌人开闠,必亟入之,
    〔曹操曰:敌有间隙,当急入之也。〕
    先其所爱,
    〔曹操曰:据便利也。〕
    微与之期,
    〔曹操曰:後人发,先人至。〕
    践墨随敌,以决战事。
    〔曹操曰:行践规矩,无常也。〕
    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後如脱兔,敌不及拒。
    〔曹操曰:处女示弱,脱兔往疾也。〕
  [编辑本段]
  〈火攻篇〉
    〔曹操曰:以火攻,当择时日也。〕
    孙子曰:
    凡攻火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地。
    行火有因,
    〔曹操曰:因奸人也。〕
    因必素具。
    〔曹操曰:烧具也。〕
    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
    〔曹操曰:燥者,旱也。〕
    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四者,风之起日也。
    火发于内,则军应之于外。
    〔曹操曰:以兵应之也。〕
    火发,其兵静而勿攻,极其火央,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之。
    〔曹操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
    〔曹操曰:不便也。〕
    昼风久,夜风止。
    〔曹操曰:数当然也。〕
    凡军必知五火之变,以术守之。故以火佐攻者明,
    〔曹操曰:取胜明也。〕
    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曹操曰:水但能绝敌粮道、分敌军,不可夺敌蓄积。〕
    夫战胜攻取,不修其政者,凶!命之曰费留。
    〔曹操曰:若水之留,不复还也。或曰:赏不以时,但留费也,赏善不逾日也。〕
    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
    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曹操曰:不得已而用兵。〕
    主不可以怒兴军,将不可以愠用战;合乎利而用,不合而止。
    〔曹操曰:不以己之喜怒用兵也。〕
    怒可复喜也,愠可复悦也;亡国不可复存也,死者不可复生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之道也。
  [编辑本段]
  〈用间篇〉
    〔曹操曰:战必先用间,以知敌情也。〕
    孙子曰: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费日千金。外内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曹操曰:古者,八家为邻;一家从军,七家奉之,言十万之师举,不事耕稼者七十万家。〕
    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
    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主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
    〔曹操曰:不可以祷祀而求。〕
    不可象于事,
    〔曹操曰:不可以事类求也。〕
    不可验于度,
    〔曹操曰:不可以事数度也。〕
    必取于人知者。
    〔曹操曰:因间人也。〕
    故用间有五:有乡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
    〔曹操曰:同时任用五间也。〕
    乡间者,因其乡人而用者也。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者也。
    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者也。
    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得于敌者也。
    生间者,返报者也。
    故三军之亲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不能用间,非仁不能使间。非微不能得间之实,非密不能得间之宝。密哉密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闻间事者与所告者皆死。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
    令吾间必索敌间之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
    〔曹操曰:舍,居止也。〕
    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必知之,
    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殷之兴也,伊挚在夏;
    〔曹操曰:伊尹也。〕
    周之兴也,吕牙在殷。
    〔曹操曰:吕望也。〕
    唯明主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所恃而动也。

来自: 豆瓣
作者: 玄儒$    时间: 2012-11-7 12:27
  流传自今只有五千九百一十三个字的《孙子兵法》,是中国也是世界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言简意赅,令人惊叹。自从鬼谷子悄悄把孙武传给孙膑,这部千古奇书开始流传世界。西方强国,已经把《孙子兵法》列为国家军事理论的核心,尤其是美国,活学活用孙子兵法,用兵力威胁全世界,值得我们反思。中国人应当学的更好、实践的更好。  美国对《孙子兵法》的研究是从二战后开始的,到20世纪80年代,研究已经非常普遍和深入。美国人将孙子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理论创新和军事斗争实践,掀起三次学用热潮,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      第一、“兵贵胜,不贵久。”越战长达14年,美国人犯了兵家大忌      越战结束驻越美军最高指挥官认真反思越战的败因。认真研读这部来自东方的兵书后终于大彻大悟。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给美国人民留下这样的文字:越南等东方国家的军事战略源于孙武。《孙子兵法》言:“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兵贵胜,不贵久”,美国越战无疑犯了兵家大忌。“上兵伐谋”,美国人也忽视了孙子的这一英明忠告,愚蠢地投入了战斗。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赞同驻越美军最高指挥官的观点,他在《真正的战争》一书中,直接运用《孙子兵法》的思想,批判美国当时盲目追求武力效应,而没有认真对待越南的特殊历史、地理和心理因素。《孙子兵法》成了美国军事机构必读的教科书,也是美国大兵威慑全世界的秘密武器。      越南战争引发了美国人对《孙子兵法》的强烈兴趣,形成了美国人研究《孙子兵法》的第一次高潮。在许多研讨会和讲习班上,人们都可以看到《孙子兵法》的影子。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美国举行了上千次《孙子兵法》培训班,直到现在,美国人仍保留了定期召开《孙子兵法》研讨会的传统。《孙子兵法》传给美国人,是美国崛起的精神核武器。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点军校将《孙子兵法》列为教学参考书。美国教授战略学、军事学课程的大学,特别是军事院校,均将《孙子兵法》作为必读教材和必修课。美国国防大学还将《孙子兵法》列为将官主修战略学的第一课。      第二、“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美国运用孙子思想赢得海湾战争      1982年,美军在《空地一体战》和《作战纲要》,以及美军作战条令和国防部重要文件中,多处引用《孙子兵法》的名言。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美军在作战条令和国防部重要文件中引用孙子格言的做法,成为了一个不成文的模式沿袭下来。美军的《作战纲要》开宗明义地将孙子的“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作为其作战指导思想。此时的美国出现了第二次学用《孙子兵法》的热潮。      1991年1月17日,美国总统老布什宣布向伊拉克发起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行动,许多美国海军陆战队官兵都带着《孙子兵法》走向战场。这件事引起了世界媒体的极大兴趣。  美国人把《孙子兵法》翻译成英文,发到每人一册,令人敬佩不已。美国记者调侃说:是“一位看不见的中国指挥官在指挥美军作战。”老布什是中国通,对于《孙子兵法》更为娴熟,他把《孙子兵法》“善用兵者动于九天之上”变成现实。     《孙子兵法兵势篇》中提出了“奇正”的灵活作战思想:“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孙子认为,军事行动不存在一定的套路,各种兵力的运用也绝没有固定的格式,指挥者必须根据战场的具体情况,灵活应变,出其不意,以常规兵种为正,非对称兵种为奇。美国人也学习了这种灵活作战思想,      第三、孙子“以奇胜”战术再次主导“速战速决”的伊拉克战争      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遇史无前例的恐怖袭击。“911”事件后,美国国内出现了第三次学用《孙子兵法》的高潮。      2003年3月20日,美国及其盟国对伊拉克发动军事打击,伊拉克战争爆发。战争中,美国再次充分运用《孙子兵法》中的“奇正”思想。而这些军事行动之“奇”,令众多军事评论家大跌眼镜,连呼“看不懂”。这场美军谋划已久的战争,始终贯穿着孙子“以奇胜”的战术思想。       2002年10月,美国第三装甲骑兵团制作了一套有关伊拉克情况的幻灯片,幻灯片的首页只有一句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简短的话是对美国60多年来学习《孙子兵法》的精辟总结。      第四、中国兵法渗透到美国商业、外交,乃至人际关系和婚姻家庭中      前线有学习《孙子兵法》的热潮,后方也没闲着。许多美国《孙子兵法》推崇者曾在媒体上发表评论说:“如果人的一生只能读一本书的话,那就应该是《孙子兵法》。”美国知名的亚洲问题专家詹姆斯克拉维尔在1983年出版的《孙子兵法》英译本前言中这样写道:“我真诚地希望你们喜欢读这部书。当然,我希望能把这部书列为自由世界中所有官兵、一切从事政治活动的人以及政府和大学里所有的人的必读之作。如果我是最高统帅,或被选为总统或当上总理,我还要更进一步。我要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所有的军官,特别是所有的将官,每年都要参加两次《孙子兵法》13篇的考试,一次口试,一次笔试,及格分数是95分。考试不及格的将官自动罢免,并不准上诉,其他军衔的军官则自动降级。”      在第三次学习《孙子兵法》热潮后,美国人已将《孙子兵法》的运用领域大大扩展。除了政界和军界,在伊拉克战争前后,美国民间有近百个研究《孙子兵法》的学会、协会和俱乐部。他们把昔日战场上的对决运用到社会上广泛存在的竞争中,如商战、外交、体育,乃至人际关系和婚姻家庭等。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会主席罗杰史密斯说,他成功的秘诀就是“从《孙子兵法》中学了许多东西”,使他获得了一个“战略家的头脑”。营销大师菲利浦科特勒也在其著作中,探讨《孙子兵法》在营销领域的应用。  《孙子兵法》,已经成为全世界研究的兵法要点。我们中国人要加油鼓劲,力争学习的更好、运用得更好。  “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从骨子里就是弱势文化属性,怎么可能去承载强势文化的政治、经济衡量一种文化属性不是看他的积淀的时间长短而是看他与客观规律的距离。五千年的文化是光辉,是灿烂。这个没有问题。但是,传统和习俗得过过客观规律的筛子。”  中国文化不是弱势文化,走向弱势只能说洋奴和汉奸及官僚们望了祖宗文化,这也意味着背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愿我们中国人用高震东呐喊的“天下兴亡,我的责任”这个思想,学习《孙子兵法》比美国人更务实、更勤奋。中国人最该读的和活学活用的就是《孙子兵法》。

来自: 豆瓣
作者: queen$    时间: 2012-11-7 12:27
  买来很久的书,一直没机会研读。
  现在是备考期,却想在乏味的时候读上几页。希望这一次不会放弃。相比政治学导论,我还是喜欢咱中国文化沉淀的精粹。
  坚持坚持!

来自: 豆瓣
作者: 午夜星$    时间: 2012-11-7 12:27
         关于其中的思想我不说了,我的一点感受是,最好不要看白话文,直接看古文,能不看解释就不看,因为有些白话文翻译的意思都不是很正确,你得自己理解,自己思考,这样虽然有一些难度,但是收获要比看白话文的大,白话文是别人嚼过的《孙子兵法》。其他的一类古文也是如此。

来自: 豆瓣
作者: Erin$    时间: 2012-11-7 12:27
  整本书是抄下来的,一边抄一边读感觉确实比较复古的说……
  其实觉得很有趣的地方是孙子所说的很多东西都是人尽皆知的,但是问题就是实际到了真实情况下你能用上多少。总结下来,就是天时地利人和。说来简单,但是变化无穷。
  比如天时,它很大一方面说的是众志成城的信仰。为什么要祭天?就是要把自己摆在一个顺天道的立场,证明我是正确的,是逼不得已才要发动战争的,所以大家跟着我才是正确的。为什么要祭宗庙?就是要让人看看他们跟着的“老大”是正义的,发的是仁义之师,不是穷兵黩武的好战分子。
  再比如地利。什么样的地形要用什么样的战术,但是首要的就是你要认清楚自己所在的地形并且抢占先机。
  至于人和,则可以战。众志成城者胜,得民心者得天下嘛……
  孙子兵法中让我感觉孙子看得更重的是你是否“知己知彼”。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孙子所要表达得也是如此。他不仅说你要自知知人才可以百战不殆,自知或者知人都可以胜一半,即是要战胜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更是在通本强调了一个将领要准确的把握自己的能力。孙子兵法的最后两章才写到火攻或用间,个人觉得这是因为这两种战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用的。比如火攻,一方面要掌握地形的利弊,设定计策并且把敌人引到可以施以火攻的地方,前方可阻后方可断,以火攻,以水辅,皆是庞大的计划。三国演义中最常用火攻的要数诸葛亮,可惜火烧司马懿的时候地形没选好弄出对流雨来了,就算绝顶聪明的人也未必能用好火攻。而用间则是更困难的方法,间谍,反间谍,双料间谍……听之甚易,但是人心最难掌握,人言最实业最虚。用间是冒险的方法,也是一旦成功可以获利最大最快的方法。孙子特言需要一定才华才可以用间,当真是将领要是人尖,知敌而又会用人才能用好。
  以上仅为本人粗略见解,仅代表个人观点,有说错的地方,勿怪。
  

来自: 豆瓣
作者: 秋水$    时间: 2012-11-7 12:27
  借凤歌一席话,评孙子兵法。 出自《沧海》
  ===================================================
  
     戚继光平生好武,但有闲暇,无时不在思索如何用兵,此时城郊野外,竟然遇上如此好事书生,与自己议论兵法,不觉心怀大尉,长笑道:“先生句句不离《孙子兵法》,却不知《孙子兵法》十三篇,字句虽多,当真中用的,却不过一句而已。”  
     那文士哑然失笑,哦了一声,说道:“照你这样说,除了这一句,孙武的盖世兵法,大多都是废话吗?”  
     “戚某岂敢有辱先贤。”戚继光叹道,“只不过,孙武这兵法写出来,不是给他自己瞧的,而是给寻常王侯将相看的,这等人用兵的天分并非极高,所以孙武怕他们不懂,言辞务求精祥。若是依照那兵法所载,一板一眼,布阵行兵,就算是中人之资,也不会大败亏输,但如此拘泥呆板,却也不是常胜不败之发。自古常胜不败之法,无不想人之未想,行人之所难行,故而能每战必克,胜无侥幸,又岂会拘泥于兵法,死与言下?”  
  那文士笑道:“说得倒好听,但不知你说的那句兵法,是哪一句?”  
  戚继光微微一笑,扬声道:“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
  我一度困惑于中国古代文化如《孙子兵法》、《道德经》为何能给世人带来如此大的启发。是孙武本身就十分牛逼,有意为之,我们解读的只是孙武要表达的一个子集,或是历代才俊已经超越了孙武,结合了自身特殊的阅历与知识结构,读出了孙武所看不到的,无论是术还是道的层面。
  
  不过无论答案是哪个,这件事本身就足以证明了这些作者的伟大,不是吗?
  
  
  ====================================================
  
  我来举汉高祖解白登之围的例子:
  
  汉高祖被匈奴围在白登(山西大同),一筹莫展。高人点化他,教他画了许多当时中国小姐的画像(那时候没有照相机),派人偷运到匈奴营里,给酋长老婆看,威胁说:“看看这些美人儿!看看这些小脸蛋,多标致啊!这就是我们老板要送给你家老公的礼品目录!她们来了,您老太的地位如何,您老太心里有数。为您老太计,还是说动您老公,赶快退兵吧。兵一退,当然礼品我们就留着自己用了!”酋长老婆是何等聪明人,她岂能平白替老公“选美”?于是,一夜之间,局势全变,匈奴退兵了。
  
  美人计还可以这么用!束缚你潜力的是常规思维!

来自: 豆瓣
作者: 在水一$    时间: 2012-11-7 12:27
  这本书,可以和《三国》配套看。《孙子》是心法是原则,《三国》是实战事例!两本书交错读,可以相互促进理解!

来自: 豆瓣
作者: 逍遥论$    时间: 2012-11-7 12:27
  本书,给了我本书,给了我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本书,给了我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观

来自: 豆瓣
作者: 磨铁$    时间: 2012-11-7 12:27
  近段时间略有闲暇,认真研读了一次此书,以下是读书笔记,多为个人的一些零散思考,年青阅浅,如有不当,敬请辩驳。
  
  一、“兵者,诡道也。”
  
  诡道,感觉好神秘莫测,读到这个词,让我第一想到的就是“阴谋诡计”,不禁一颤。
  
  俗话说:“兵不厌诈”,李零先生编的《孙子兵法》的注释本就用到了“兵以诈立”一词。
  
  细细想来,无论是“诡”还是“诈”,在我们现代人看来都有“欺骗”的意思,名不正,言不顺,难道用兵之道就是“欺骗”吗?
  
  百度了一下,相当的精彩!
  
  施之华教授认为,“‘诡道’,指欺诈、多变的方式。‘兵者,诡道也’,意为:用兵作战的方式在于变化莫测。”
  
  黄柱华先生指出,“诡”即“非常”,“诡道”即“非常手段”。
  
  史美珩先生认为,“把孙子的‘诡道’仅仅说成是‘诡诈’‘阴谋诡计’是不合适的”。
  
  黄朴民教授“诡道”解为“诡诈、谲变得行为或方式”。
  
  钮先钟先生则提出,“‘诡道’并非特定名词,只是表示一种随机应变、毫无常轨的形式”。
  
  (出自:http://blog.csdn.net/yeu0504040/archive/2008/11/28/3405605.aspx)
  
  我个人认同施之华教授的观点,诡道,确实有一种“欺诈”的涵义,但“诈道”和“诡道”本身是有区别的,一个是“明骚”,一个是“暗贱”。
  
  “诈道”感觉更“阳”一点,虚张声势;“诡道”感觉更“阴”一点,深藏不露。
  
  “明骚”易躲,“暗贱”难防啊!
  
  二、“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读到这一段,我就想到一个现代词,叫“装逼”。装逼的最高境界就是老子说的“大智若愚”。
  
  装逼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很好的保护自己,让竞争对手放松警惕。而装逼本身就是一种很高的智慧,“示之不能”和“示之不用”就好比是在对老虎“催眠”,麻痹老虎;而“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实则是在“调虎离山”。
  
  怎一个“装”字了得!
  
  三、“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先保证自己不被敌人战胜,等待敌人露出破绽,立即乘胜追击,一剑封喉。
  
  读到这段让我想到最近读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格雷厄姆提出的“价值投资理论”里有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对投资项目“安全边际”的考虑。
  
  我认为老格的考虑“安全边际”的思想其实就是要想办法使自己的投资“先为不可胜”,优先考虑可能遇到最糟糕的结果,在自己有限的范围内尽量规避,如果不能做到“先为不可胜”,就放弃这场“战争”。
  
  四、“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这便是孙子最著名的“奇正相生,出奇制胜”思想。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无序的混沌之中却悄然有序,无论这个世界多么复杂,我们的解决办法都可以想办法先找到其有序的部分,然后再去归纳总结无序的部分。
  
  混沌便是一种“不确定”的世界,而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往往并不是“正”,而是“奇”。正合不可舍去,但奇胜不可小觑。
  
  奇正相生,博大精深。
  
  五、“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我似乎觉得老子和孙子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哲学家,而孔子顶多算一个伦理学家,而谈不上真正的哲学家。
  
  儒家说“兵形如山”,我表示质疑。“舍身取义,浩然正气”的孟子固然可爱,但这绝非明智之举。
  
  同样,无论是用兵还是做人,刚正不阿确实很让人敬佩,但这体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勇。在"智勇双全"无法同时满足的情况下,为何不先考虑智呢?
  
  六、“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对利害的权衡由来都很重要,但偏向于趋利和偏向于避害往往都是下策。
  
  博弈论的“囚徒困境”告诉我们:在特定的情况下,当双方都做出最利于自身的选择时,而最终的结果往往并不是最优的。
  
  那我们到底应当怎么来权衡利弊呢?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在如此不确定的环境中,我想谁也不能对一件事十拿九稳吧。
  
  我唯一能想到的便是:三思而后行。
  
  
  

来自: 豆瓣
作者: 天下行$    时间: 2012-11-7 12:27
  一言以蔽之:以强击弱(避实就虚)为了这个目的,就要尽可能增强自己,削弱对手。这里需注意,强弱并不仅在于数量,更在于质量,天时地利人和兵多将广,则无往而不利。

来自: 豆瓣
作者: 黔城浪$    时间: 2012-11-7 12:27
  平凡的语句,平凡的事物;彰显的确是不平凡的智慧和见底!很多东西都是常理,但是却是我们很多人殚精竭虑也无法想象的!

来自: 豆瓣
作者: sofar$    时间: 2012-11-7 12:27
  最近看到历史频道解读孙子兵法的节目中讲,较之传统上攻城掠地,殊死杀伐以求威名荣耀,类似象棋的战争理念,孙子兵法更像在下围棋:一盘棋,表面看去风起云涌,实际上却可以不杀一子,以最小的消耗寻求最大的利益。All in all, Sun Tzu cared nothing but victory
  
  于是赶紧上网弄了本武宫正树写的入门教材,企图重拾年少时半吊子都算不上的爱好。按先前的印象,作为所谓“宇宙流”的开创者,此公下棋可谓大气磅礴,气象万千,不纠缠于一城一池的得失,旨在宏观构图,雄才伟略。一言以蔽之,我觉着哥们下棋应该和Moon乱矿有一拼。
  
  不想这实在是对大师的误解,书一开篇,武宫正树就指出了一个常见的错误:行棋时一味追求格局的宏大,而不是将既有子力分布所提供的可能性纳入考量;这样一来,即便构筑起所谓的“大模样”,也会因为子力配置效率的低下,留给对手无数蚕食和打压“大模样”生存空间的机会。
  
  多年来受主流商业逻辑的耳濡目染,渐渐把“机会成本”较之“沉默成本”在引导决策方面的优越视作当然。武宫达人的教诲可谓拍案惊奇。并非是说机会成本这个概念不好——Don’t cry over spilt milk,防止我们因为一些无可改变的既成事实束缚住了手脚,而应当理智的专注于未来的诸多可能性,这样才有益于本就面向未来的决策制定。
  
  然而一味强调机会成本,影响了我们对过去的态度。Don’t cry over spilt milk. Indeed. Neither shall we ignore it.不错,已经发生的无可改变,然而既然发生了也不该视而不见。牛奶撒了是无可挽回的损失,但这个事件本身提供的可充分挖掘的意义绝不应该被我们的Moving On所抹杀。武宫正树指出的行棋要充分利用先前的棋子分布,便是这种态度。落子无悔,此话不假。然而僵死的棋子,哪怕仅仅是败招、昏招,不仅有可能成为日后劫材,甚至为未来走势提供呼应,或者作为配合大局的弃子选项也颇有裨益。
  
  在这一点上,孙子兵法中讲得更为精妙:“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意思就是说,如果敌军派了间谍到我方来刺探军情,切不可出于气恼将他杀死,一定要以重金收买,开导魅惑,让他成为double agent,进而向原本的雇主散发假情报,协助我方实施反间计。
  
  在孙子的眼中,任何事件都是鲜活而有价值的,已经发生的事件并不因为无可改变而“沉默”。落下的棋子,切不可轻易放弃,因为“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决策者贪图不受历史羁绊的一时草率,万千家庭便生灵涂炭。
  
  昨天听刀JB述《天朝的崩溃》时,记下了这样一句话:1840年的鸦片战争,作为两千年来东西方文明最大规模的一次接触,其胜败结局势必将主导后来整个世界的发展走向。
  
  之后的历史也恰如其份的印证了这一点。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的商业逻辑殖民了大半个地球,然而当我发现,西方人以近乎崇拜的语调诵读着我们烂熟心中却又不曾甚解的文本,当我站在他们的视角,用他们的语言领略我们先祖的智慧时,不禁被孙子为黎名苍生之福祉计的觉悟所感动:
  
  The art of war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the State. It is a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 a road either to safety or to ruin. Hence it is a subject of inquiry which can on no account be neglected.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而这样的理念在两千年后仍有一丝机会挽救众生于水火。当拉姆斯菲尔德用不可靠的情报,怂恿布什跳进伊拉克战争的泥潭,鲍威尔说了这样一番话:“I just don’t get it, Mr. President, I don’t. Because I am a soldier. And I’d be mighty sure before I put young American lives at risk.”
  

来自: 豆瓣
作者: 莫名其$    时间: 2012-11-7 12:27
  现在电影、小说,为了吸引眼球,总是描写一些少胜多,弱胜强的传奇故事。长期在这种环境下耳濡目染,还真以为少能胜多,弱能胜强。历史上那些类似的传奇事件,看似偶然,背后都有其必然性。只是表面上弱或者整体上弱,但在局部上是有优势的,而往往这种优势对于全局的胜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来自: 豆瓣
作者: 老享耳$    时间: 2012-11-7 12:27
  《孙子兵法》这本书,我十几年以前就看过,但一点都看不懂!有人告诉我,如果五年之后再看,可能会看懂一点,十年后会更懂一点,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层次会有不同的理解。
  
  如今读来,颇有感悟,也许过些时间再看,会有更不同的感悟……

来自: 豆瓣
作者: 白鹤$    时间: 2012-11-7 12:27
  看过《百战经典》后。决定看看《孙子兵法》,很佩服这些先祖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和经验,总结了这些将来战场上,常常出现的对战方法,以及对战心理。我最欣赏其中的‘谋攻篇’。
  21世纪了么,人与人之间,胜负的关键,便是生活阅历的累积,以及孙子兵法中对经验教训的总结

来自: 豆瓣
作者: 闷兔怪    时间: 2013-7-21 11:03
  话说第一次读这种神物还是初中毕业后的暑假,所以说其是神物,源自这本书响亮的来头-------世界三大兵书之一。读完之后醍醐灌顶,完全一副给我三千城管,一路踏平小日本的感觉。与此同时,不禁感叹我国传统文化瑰宝是多么的璀璨,如满天繁星在黑夜中闪耀。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以至于平时走路都觉得头比别人抬得高,看得远。抬着头走路的好处在于不会轻易得颈椎病,抬着头显高,不至于驼背,呼吸通畅,心情好,心情好就自信,自信是因为我读过孙子兵法。
  
  这两天又读了一遍,一个只会意淫的搓逼,根本得不到三千城管,别说当城管头子,就是想当个普通的城管,远离公务员梯队,是不可能有机会的。与此同时,不禁感叹我国传统文化瑰宝是多么的璀璨,如满天繁星在黑夜中闪烁。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以至于平时走路都觉得头比别人抬得高,看得远。抬着头走路的好处在于不会轻易得颈椎病,抬着头显高,不至于驼背,心情愉悦,睡眠好,睡眠好就精神,精神是因为我读过孙子兵法。
作者: 蚂蚁蚂    时间: 2013-7-22 12:01
  《孙子兵法》是一本家喻户晓的书,这书我到现在为止读过三遍。
  第一遍是高中时,老师和同学的口里这本书「毛泽东打仗就是靠这本书」「中国兵法第一书」「美国军校必读之书」,稀里糊涂看完,似乎来到古时的战场,自己也可以运筹帷幄了。再看《三国演义》等书,对里面的计谋什么「火攻」「离间」了然于胸。
  第二遍是大学图书馆时,北大李零注解版本,严谨而风趣,扯东扯西的,读起来焕然一新。读这书深刻的感觉就是,当时边读边觉得特有道理,非常高明。但是读完就忘,一直就纳闷,别人能把孙子兵法用在企业管理,用在职场斗争,为什么我读了两遍了,也没有特别深刻的感觉,里面的理论现实一点也用不上呢。
  最近于是又摸起孙子兵法,最大的感慨是,人生中不同时期读同一本书,真是千差万别。现在的我和六年前的我,和十年前的我,世界观读书观完全不同。
  再看《孙子兵法》,这书过去没读懂就不是我的问题,本来是一本打仗的书,那时一直和大部分人的犯错误在于,用一种事先的偏见去读这本书,在这书里找到人生的答案,或学得一招半式,或者去解决现实的问题,结果是读得一头雾水。
  读书这事,还是「看山是山」。
  对于《孙子兵法》里的军事,有人问对现代战争有什么意义,我现在的看法是「毫无意义」。
  在一帖子下我写道:『
  现代战争要比孙武那时代复杂万倍不止,说白了,孙子兵法是一本当时战争抽象理论书籍,对战争很多因素如地形、攻城、选将、练兵做了研究,你把这些因素分解归类之后,发现每个因素都讲得很浅,只能算一本带兵入门书,具体还得靠实践。
  现代人做理论研究的精细度和方法论上,有专门的战略学、兵工学、政治学、管理学、信息情报学、战场决策系统等等精细化,古时候的军队组织是集权化,将领要关心军队的每个方面,现在的军队每个人都分工专业化,好比一个十来人创业团队和一个三五十万人的大企业。
  看看超级计算机战争模拟就知道其有多复杂。孙子兵法和现代战争理论就好比:古人看云预报天气和今天的国家气象系统。
  』
  就是说,这本书本质上是孙武带兵打仗的一些个人经验和方法论,有些粗糙,框架过于简单,它和『论语』『道德经』这种纯抽象思想性的差许多,和史记春秋左右传的史料也差许多。经验对于实践指导是有巨大局限性的,更别说是几千年后的今天了,这书被千多年来如此曲解和过度解读,被奉成「圣经」,最可怕引起一种民族盲目自大感,认为孙子兵法的中国人军事智慧是一流的,别人军事失误是因为没读孙子兵法的原因,只能说醒醒吧。
  至于说「中国人必读的一本书」,开在中学生的书单里,真是误导少年。「兵家」是一种技,在和平年代是屠龙之技,其结构在哲学、政治学、文艺学等差多了,少年们若不是军迷,还是多读读后者吧。去「兵家」的书里找价值观世界观,走错路啦。
作者: 月亮猴    时间: 2013-7-27 11:13
  评《孙子兵法》,就一句话:高,实在是高!
  单评这本译注:
  优点:
  有校勘,有曹操注,讲解细致。
  缺点:
  注释以句而非以字词为单位,字词注释杂于句意之中,稍嫌混乱,且有难疑字未注明,欠详尽;整句注释常以“就是说”“意思是”等开头,啰嗦,且无异于翻译,与其下的译文部分重复。
  有注释与译文相矛盾,文章前后矛盾之处。大概是再版时校订不够周到。
  作者心态不够平和,对另一《孙子兵法》注释者大加笔伐,时时讽刺批判,因后者在其著作中得罪了他。
  成书较早,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以狭隘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去匡正褒贬古人显得迂腐可笑。




欢迎光临 悦读人生 (http://www.dothinking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