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人生

标题: 胡雪岩(全三册) - 书评 [打印本页]

作者: 天天向上    时间: 2012-10-28 09:57
标题: 胡雪岩(全三册) - 书评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05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作者: keywal$    时间: 2012-11-5 11:00
  高阳描写胡雪岩,高明有三。(剧透)
  
  其一,将胡雪岩的一生分成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分别命名为《胡雪岩》《红顶商人》《灯火楼台》)。起——成——败的丝丝缕缕被作者纳入这三部分中,高阳不仅写了胡雪岩这个人,把他的势(得势失事)也分析地相当透彻了。
  
  其二,笔墨大部分用于对人物的描写,而对人物的描写又都寄予一件件小事之中。作者写了很多小事,例如关于婚姻作者就费了颇多笔墨,尤五、郁四、古、包括胡自己等等与妻妾之间的关系用了很多的篇幅,我想古人所谓“修身、齐家、治天下”,胡雪岩有12个老婆但家和才是他万事兴的一个基础,小说没有着墨于香艳,却去描绘男女之间更深层次的关系,可见作者对人性的洞悉和对齐家的理解。
  
  其三,没有一般小说力求圆满的固执。小说里很多人物前面出现了,后面却消失了,后面出现的人物,前面却不铺垫,这些看似写小说不应该犯的错误,却被作者运用成使得这部小说与众不同的因素。三套书三个阶段,却略去了中间很多的篇幅。(这就像武侠小说只写主人公如何获得了传世秘籍,以及如何潜心修炼,却花很少的笔墨去写他如何大战五大门派,惩治恶人这些能激发人荷尔蒙的段子)可见作者的高明,就如画画,留了大片的白,只将一只展翅欲飞的鹰画在那儿,其余的都是多余的,繁复之中抓住根本的功夫,岂是当代大部分作者所能达到的境界。至于旁边绿叶人物的安排,我想真正地做到了只为突出胡雪岩这个人以及展示作者的理解。
  
  在当代来说胡雪岩的意义何在,依我之见又有三:
  
  一中国特色的政治环境,依旧带有浓重的官僚主义色彩,胡雪岩之所能成功,在于他是官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商,他一有红顶,二也是某些时候替官办事的。在官本位的体制下,现代企业家想要成功不说搞权力寻租,但官商搞好关系是必要的,胡雪岩算是个好商,他只是借了官的声望,凭的还是自己的本事,并没有搞一些侵害他人利益暗箱操作的事情出来,这在他自己说来是我要搞也搞外国人,甚至于在工业化浪潮面前他为了保住以丝为生那批人的生计而放弃了对自己更好的选择。说白了,胡雪岩能起来,不是依靠坑蒙拐骗,而是看到了洋务的势,有了好的眼光,借了对的势,起来了。
  
  二胡雪岩为商的准则是与人为便,从来只有人家占他的便宜,很少他占人家的便宜。说起来他是看透了人性的,花花轿子人人抬,与人为便,自己为便。如果是相互倾轧,那么都不得好死。从这点来书胡雪岩更像是个官,而不是个商,商人为利不计后果,但是这样的商人能否达到胡雪岩的高度,则要打个问号。胡雪岩为商站得直,看得远,值得当代商人学习。
  
  三胡雪岩之看人对人用人亦是一绝。这篇小说描绘的是人不是事,这是看透了为商之道的高阳先生的笔法。胡雪岩之成在于他见人识人用人,即使是各路混混也能用得恰到好处,他之不能成事那就没有天理了。但是在他的败因之中亦有这一条。是作为反面教材给当代的人所明鉴的。人性之复杂,亘古未变,胡雪岩之败也是他还是个凡人,凡人就会有失误,就会在胜利面前失去警惕。也许如谷雨春夫妇劝他那般早点把摊子收拢来,享享福才是老子得天知道。局内人看不透,只道事在人为,实际上劫数如此人难胜天之事不在少。
  
  ——————————————————————————————
  
  最后,胡雪岩和他的旧友人们重聚一堂,用曾经自己财富的零头去做他最后的一点绵薄的帮助,却得到了莫大的幸福和感慨。当螺蛳太太要打开盒盖确认朱太太有没有做对不起胡雪岩的事的时候(偷里面的东西),“胡雪岩拿起锡盒,有意无意地估一估重量,沉吟了一下说:‘罗四姐,你不看了好不好?’'不看,东西好好儿在里面,你的心放得下来'”
  胡雪岩在经历了这些大起大落之后,是真正地放下了看开了,这是一种无奈,是一种解脱,也是一种得道。在他用最后的力量帮助别人的同时,他也看清了人世间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真正的友谊很亲情。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莫马蹄。
  
  这个代价,只是沉重了点,让人不禁扼腕。

来自: 豆瓣
作者: 小牛球$    时间: 2012-11-5 11:00
  这几天,高阳先生的《胡雪岩》把我折磨的很,我终于把全传看完了。细细品味起来,《平步青云》系列是写的最好的,叙述胡雪岩由钱庄的小伙计,鲤鱼跃龙门般成为杭州城内有名的商人。
  
  虽然,每个人的成功很难进行复制,但是不妨碍我们吸取其中有益并且值得借鉴的地方。
  
  我觉得,做事先做人。只有成为一个有担当、肯付出、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的人,才能做好生意,做好事业。
  
  一、花花轿儿人抬人 这是一句俗话。不过说明了两个道理。第一、主次有别,要认清主人和仆人的区别,不可僭越,不可做出不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第二、要同心协力,轿子才能走的又快又稳。坐在轿子里的人不要随便乱动,抬轿子的人要同心协力,一路向前。
  
  二、前半夜想想别人,后半夜想想自己  作为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宠着供着,我们很少会理会别人的感受,从对方的角度想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硬伤。但是,现在都强调客户至上,如果不能从客户的角度想问题,做事情,我们的事业肯定一败涂地。当然考虑别人,绝不意味着委屈自己,赔本赚吆喝,牺牲自己成全别人的事情还是要少做。
  
  三、贫贱之交不可忘 胡雪岩是个有情有义的人,他得势后并没有忘了在钱庄的伙伴们,他对于故人的联系是很密切的。而且,胡雪岩经常做些雪中送炭,这远远比锦上添花来的更不容易,因为人心总是势利的,喜新厌旧,嫌贫爱富。
  
  当然,胡雪岩成功的最大助力是王有龄。没有王有龄,他的事业也不会这么大。不过胡雪岩拥有这样的素质,即使没碰上王有龄,自有一番不错的天地。

来自: 豆瓣
作者: JoAnn$    时间: 2012-11-5 11:00
  虽然是历史小说,背景也久远,但书中所授的从商、做人之道放在今日却也让人十分受用。虽感慨没能早日阅读,但也庆幸自己终究也还是读了。
  
  “花花轿子人抬人”,这是书中多次提到的句子,于我而言,一件事做得好,不仅是自己受益,相关的人也要受益。仔细想想,胡雪岩的经商之道于西方管理上提到的“win-win”有异曲同工之妙。做事情,如果损人但不利己,这种事最好不要做,对自己无益,最后还得罪人,留下后患,不利往后;如果损人但利己,这也都要斟酌,因为利益而得罪人始终是不好的;而最好的就是利人利己。书中描述胡雪岩做生意,虽然铺垫很多,但最后并不获利。但他在过程中,因为秉承利人利己的原则,交下了不好朋友,收服了不少得力的手下,这些都为他以后做大做了铺垫。有人脉即有资源,有问题时,门路就广,这样何必担心生意做不好呢。
  
  看问题长远、周到,是胡雪岩的第二特点。把握好大方向,凡事趋利避害,替人考虑周全,这样才能做到“win-win”。在书中好几次碰到看似解不开的死结,都被胡雪岩轻松化解,让人非常佩服作者。乱世中虽然充满着危机,但也处处是机会。一如职场,如进入一个体制完善的企业,压力虽小,但是机会也不多;但如果进入一个处于混乱的企业,那有能力的人便有了冒尖的机会,当然,如果是无可救药,任你是法力通天的孙悟空估计也是无计可施。所以,一切也看眼光,瞅准了,是机遇,或是陷阱都都在一念之间。
  
  再来不断反思,根据事情的发展及时改变自己的策略和方法。在书中,胡雪岩经常都是料事如神,但但凡碰到自己没有意料到的,他便反省,是自己在何处考虑欠缺。如此一来,以后处事时,考虑事情便更周全。换而言之,胡雪岩也在学习。“不进则退”,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不管是胡雪岩,亦或是职场中的芸芸众生,想要发展得更好,必须学习。学专业知识,学沟通,学处事,处处皆学问。一旦不学,停滞不前,则终有被淘汰的一日。这么一想,岂有终日无所事事之理。。。
  
  读书读的只是文字,文字中传达的内容和道理需要自己去领悟。虽感慨没有早日拜读,但也无憾。就自己之前的阅历和见识,即使读了估计也只是看个热闹,读不出个所以然。书,不同的人读出不一样的味道;而即使同一人读,在不同的时间点读,也有不同的感触,只因心境和经历已大大同了,而这就是所谓的成熟。

来自: 豆瓣
作者: 江南代$    时间: 2012-11-5 11:00
  对于胡雪岩具体的发家过程着墨不够,反倒對於胡雪岩的娶妾過程關注太過。太過注重人際關係中的軟衝突,對於胡先生的為商戰略,除了花花轎抬人以外,其他方面略顯缺乏,讀之可知胡雪岩之為人,卻很難確切理清胡發家致富到巔峰最後沒落的整體脈絡,想來也和先生此作歷時過久之故。然而期間風俗民情,言語機鋒,為人之道頗令人感佩

来自: 豆瓣
作者: damifa$    时间: 2012-11-5 11:00
  先说明一下,这套《胡雪岩》我只看了第一册《平步青云》一半,但是给我的感觉....这本书里的情节,完全可以跟金庸的武侠甚至现在流行的YY小说有一拼。我们的主人公,红顶商人、商界巨子、大情圣胡雪岩同学的运气也太好了:首先胡雪岩同学仅凭在茶馆的萍水相逢就把巨款投资给落魄的王有龄同学去干不靠谱的捐官,而且还不留借款字据......王有龄同志也还真争气,在路上居然发现儿时的奴才何桂清成了钦差大臣.....而且何桂清同志也真是不忘本,不仅不怕王有龄把他当年做书童冒籍赶考的底掉出来,反而出力使劲,帮其谋官.....再说等王有龄荣归故里报谢大恩后,胡同学用海运局的公款进行“资本运作”,居然畅通无阻,不仅原来钱庄同业的上司张胖子不排挤,还鼎力相助胡同学顺利成立了钱庄....后来胡同学作为海运局的官员,居然和竞争对手漕帮的老大攀上了关系成了“爷叔”,顺利的打开了漕帮的局面.....还有以后的郁四,以及送钱的罗尚德....总之危机时刻必有贵人现身,这运气搁现在去买双色球,500万虽然必然中不了,但火锅奖肯定每期必中.....怪不得连王有龄都说:顺的让人犯嘀咕!反正在胡同学大手大脚的银弹攻势和不怎么高明的笼络术的施展下,所到之处无不是所向披靡,各色人物纷纷拜倒降伏.....
     得,我就看到这儿就打住了,各位,久违的那种看YY小说时产生的很爽代入感已经让我的肾上腺激素水平提高了.....
     也许我不该这么认真,毕竟是一本小说,人家作者靠码字挣稿费,我们读者就是靠阅读产生快感.....
     不过我还是想在这里告诉各位想从中学习经验的同学,历史上那个胡雪岩同学的成功还有他的失败,就和马云、牛根生、史玉柱等同学们的成功一样,都不会是表面上那么简单,也不是靠能“把信送给加西亚”就能做到的。
  
  ps:以上评论是我2009年写的,今天偶然再翻居然在豆瓣上找不到了?幸好我早对中国国情略有了解,所以写文总有备份。难道豆瓣不允许差评?

来自: 豆瓣
作者: 黄又玄$    时间: 2012-11-5 11:00
  《胡雪岩》系列,是高阳先生的代表作。全书七册,分别为《发迹江南》、《红顶商人》、《灯火楼台》三部。从书名,我们显然可以看出,胡雪岩的一生轨迹:白手起家,赐红顶、赏黄马褂、富可敌国,却终究是灯火阑珊、人去楼空。高阳先生同时是一位资深的红学家,因此,此书结尾处,颇有一番“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悲凉之感。
  
  胡雪岩成功的内因,与他自身性格颇为相关。出身钱庄伙计的他,没读过多少书,因此,较少受各种儒家教条束缚,与迂腐无关,懂得圆通。总之在他眼中,就是一个“利”字,这种功利思想起源于墨家。墨子提倡兼爱,却不是基督无偿爱世人,而是一种“我对你好,反过来你也会感激我,报答我”的互利行为。面对敌人,他没有“宜将剩勇追穷寇”,而是给予他再生的机会,敌人因此就变为战友。对于达官显贵,胡雪岩与其结交,更是不遗余力。“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奉行此一准则的胡雪岩,自然是畅行黑白两道、华夷各界。
  
  他成功的外因,如书中所言:海禁大开与左宗棠西征。所谓历史,一半是故事,一半借鉴与讽刺。一个半世纪之前,我们固步自封,在列强们的坚船利炮的威逼下,不得已开放通商,因而改变历史。一个半世纪之后,我们主动寻求开放,再次改变现状。唯一不变的还是那套陈旧的框架。好了,前者就此带过。
  
  至于后者,我们可以说那是时代原因,也可以说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成功的共同原因。嘉庆道光以后,清政府自上而下,腐朽以极。面对早期的白莲教与后期发捻之乱,清政府的国家军队——绿营,不堪一击。洪秀全占据东南半壁,震慑清廷,后者不得已求助于民间武装。因此,各地封疆大吏,纷纷办团练,抗击洪杨。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以壮大。洪杨之乱平后,手握重兵的督抚们功高权重。晚清四大奇案,杨乃武小白菜一案,之所以轰动全国,军机内阁严命办理,实是因为,慈禧想拿几个督抚开刀了罢了,以此解除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们对于朝廷的潜在威胁。然而,大势所趋,终不可避免。清末北洋军兴,辛亥武昌起义,民初军阀混战,与彼时办团练留下的私人武装不无关系。
  
  既然朝廷授予外臣们创设私人武装的资格,显而易见,需要他们“自负盈亏”,朝廷没有为他们买单的责任与道理。当然,清廷也没有这个财政能力。因此,办团练的最大难题就出在粮饷之上。曾国藩创设之初,到处设立关卡,抢收厘金,一时商贾莫不怨恨。而左宗棠西征回乱,则有胡雪岩这位活财神,为其凑足军饷。左文襄西征的成功,胡雪岩自然也是因此得利,两位私交甚笃的宾主,同时到达个人地位与声望的巅峰。
  
  可以说,那一代人是时代创造的英雄。
  
  胡雪岩失败的原因,也很简单。木秀于林,风必折之。曾文正去后,李鸿章与左宗棠,一山不容二虎,两位重臣开始争斗。欲击败左宗棠,李鸿章必须剪除胡雪岩,欲去掉胡雪岩,只有从商业上拖垮他,如果华商不能,那就联合洋商!内外夹击之下,胡雪岩就算有三头六臂,也难逃一败!
  
  胡雪岩除了有着全国最大的阜康钱庄与大名鼎鼎的胡庆余堂之外,同时兼营丝绸。而其生意上的命门正是在丝上。利用大量存款,囤积干丝,在时机合适之时,售予洋商。洋商也的确为胡雪岩咄咄逼人的气势所怯场。然而,还是体制的问题,或者说是时代的原因。欧美列强所赖以维系与壮大的是资本与商业,因此,各国在华商人的利益均有政府保护。而胡雪岩则没有,他是一个人在对抗一群国家!焉有不败之理。如果在危机时刻,清廷能果断援手,胡雪岩的结果究竟如何呢?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或许那就是命!
  
  胡雪岩有过一个机会,得以往回颓势,但是他没有这样做!洋商曾提出,如果胡雪岩愿意引进欧美制丝机器,那么他们愿意合作,买下那批囤积的干丝,销往欧洲。但是,胡雪岩没有同意。因为,中国的传统的制丝业,仍然是家庭作坊,或是手工运作。湖州一带丝民以此赖以生存,一旦引进制丝机器,生产力提高的同时,也意味着大批手工制丝者的破产!社会将因此不稳定!帝国主义从早期的侵占领土,掠夺资源到倾销商品,到19世纪末发展成新帝国主义——输出资本,因此改变或者说粉碎当地的原有生活方式,这无疑是一场革命。后期的胡雪岩,因为身份与地位的提升,自然而然的读过不少书,此刻儒家观念已然进入他的经商理念。他没有答应洋商的合作,是因为他同情因此而破产的农民,更不想自己留下骂名。这时,我又想到了曾国藩,平定洪杨之乱之后,曾国藩功高震主,手握重兵,曾有人劝其称帝。无论从他当时的地位还是从汉人主体地位,这一建议合情合理,但是他没有。很简单,刚刚逃离战争之祸的黎首,岂能因他一人的私念,而再遭祸乱。而忠君爱国,又是一时读书人的内心食量。作为一名立德立功立言的儒家信徒与理学家,他都不能让自己这样做。还有李鸿章,梁启超为其作传,开篇即言“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还是时代观念与大势,左右了胡雪岩与曾国藩。如果曾国藩能像他后来的那位湖南老乡一样,历史又将会如何呢?同样没有如果,这也是命!历史给予曾国藩机会,却不是曾国藩改变历史,这就是他与那位后来者的区别!
  
  最后,干丝滞销,银行存款无法套现,内外夹攻之下,胡雪岩帝国终告破产。抄家之时,胡雪岩诸位姨太太,走的走,死的死,只有他很淡定的一句“就当一场真实的梦吧,反正我已经什么都经历过了!”令人肃然起敬。人生最难面对的就是瞬息之间的繁华与落寞,胡雪岩只是一笑了之。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土地同样在发生着革命。大批农民因征地,而进城务工。从此,我们的字典上多了一个叫“民工”的词。在城里,他们居无定所,或者说无处可居,受人鄙视,处处受限,俨然二等公民,用自己的血汗换来微薄的工资,撑起这片虚假的繁荣。不是他们不想回到农村,耕种田地,而是他们已经无家可回。想起多年前看过一部NHK的纪录片,记者采访藏民:“青藏铁路的修建,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好处?”,淳朴的藏民惶恐的答道“给了我们几万块钱作为征地补偿,但是我们不会做生意,钱花完了还真不知道干嘛呢?我们只想世代居住这里。”在官二代、富二代频上媒体的同时,又有多少人关注过这些“农二代”甚至“农三代”呢?我本不相信阶级说,而现状又令人不得不面对。这时,我又想到了胡雪岩,宁愿自己破产,也不愿广大民众破产的儒商!
  

来自: 豆瓣
作者: 一缕阳$    时间: 2012-11-5 11:00
  记得这是大学时看过的书,那时候在图书馆,这类书没什么人看,很好借,我多时间是在上英语课、电子电路课的时候把这三册看完的,现在虽然忘记了里面的故事情节,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真的是一本好书,依稀还记得这书是从胡雪岩出生,写到胡雪岩的家境,从胡雪岩石的潦倒时期,写到他的事业顶峰,再到他的末路狂途,看完结局后很是叹息,胡雪岩的成功在于他敢做敢为的作风,在于他官商勾结的机遇,在于他孤注一掷的勇气,之后我还卖过几本关于胡雪岩的书,都没有这本传记写得酣畅淋淋。

来自: 豆瓣
作者: 娃娃脸$    时间: 2012-11-5 11:00
  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写的传神而且逻辑思维严谨的小说,读了第一本,让我对于别人心中的想法有了一点点认识,但是让我好奇的是,在胡雪岩的命运中,好像所有人都能够成为推心置腹,无话不说的朋友,他似乎在当时的社会中没有矛盾,我不怀疑胡雪岩办事情和笼络人心的能力,但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他处理矛盾冲突的方法,作者在这方面描写的很少,至少我读完的第一本书里面很少涉及。期待接下来的两本能给我一个满意的阅读体验。

来自: 豆瓣
作者: 阿狸$    时间: 2012-11-5 11:00
       高阳先生的书是我最爱读的,笔法细腻,总是将人物的内心描写写到了极致。
      胡雪岩系列是我最喜欢的,受益匪浅,是一套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人来细细品味的。高阳先生的其他书也让人收获颇丰,《李娃》让人知道什么是真爱,《印心石》让人明白什么是寒窗苦读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荆轲》让人知道爱情和忠义等。
      高阳的书就如那冬日的黄昏,总是让人充斥着无限的悲伤,让人寓情于景,内心此起彼伏。

来自: 豆瓣
作者: 蛙蛙04$    时间: 2012-11-5 11:00
  清朝末年的一代巨商的崛起之路的记载。虽然里面有原始的官商勾结,唯利是图。但是其中也不乏中国商人的一些交易原则:诚实信用最为突出。但是胡雪岩由于诞生与落后的中国,所接受的也是落后的农耕文明的教育,因而对科技进步的的错误认识,代表了古中国商人的近代没落的必然趋势。     高阳的历史小说文笔通俗,不拘泥于现实,但绝不离谱。并且在行文之间融合了自身对商人,对历史的看法。

来自: 豆瓣
作者: 抽不会$    时间: 2012-11-5 11:00
  胡雪岩,终其一生所坚持的原则只是尽做撮合之事、尽做利人利己之事,为人处事以在不伤害别人利益的基础上维护自己利益为准则,只是,最后他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中国式悲剧,其实,老胡终其一生,都懂得适可而止这个道理,但是到最后,他那不是生意而是政治了,不可能止才是他悲剧的根源……

来自: 豆瓣
作者: 黄金力$    时间: 2012-11-5 11:00
  书的内容不错,无奈出版社做得太差。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的那套就很不错。
  
  至少在《胡雪岩》这本书上表现得确实不敬业。
  
  里面的错别字太多了。让人都看不下去了。
  
  为何评论的内容要很多才能发表呢?

来自: 豆瓣
作者: leo$    时间: 2012-11-5 11:00
  本人亦有许多商场经验,故感触良多。胡君为人圆融,处事考虑周到,身上聚集着许多中国社会商场上的优良品质。用人用其长处,避其短处。做生意求势求利,求利不成,亦需求势。另,其与书中其他人物的结交相处无不体现中国独有之人情,做生意先做人情。吾涉世未深,在做人情此处跌跤数次,应引以为戒。道理看似浅显,然如何用好,需亲身经历过方能体会的深。此书胡雪岩发迹史可令每一位商场人士借鉴。中国史上数位商场成功人士亦是如此。然而,在现代社会,其许多操作手法却极易触犯法律。毕竟其中原罪众多,官商勾结。但是其为人处事,交际手法极其了得,可以学习效仿之。此外,单论文章。高阳在人物刻画上功夫了得,小说读起来亦一气呵成。只是中国文学中,刻画人物往往只有一面。如此书中的胡雪岩,似乎没有任何缺点和失误。实在有点令人匪夷所思。也罢,小说只是小说,足够精彩另外可以从中学习到东西,对我而言,已然足够。
  

来自: 豆瓣
作者: 已注小$    时间: 2012-11-5 11:00
  胡雪岩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在年轻的时候就知道做官不及经商有意思,做官不能明着赚大钱,顾忌也甚多。最终,他却成为了前无古人的红顶商人,他受制于官场的帮派斗争,即使像胡雪岩这样的能人,也不能抵抗。
    
    胡雪岩一生有几个铁杆好友,还有有情有意的女人相伴,他始终坚持做人的道德准则,并且善于接受他人诤言,不贪恋荣华富贵,不做狗皮倒灶上不得台面的事情,所以胡雪岩还算流芳百世。
    
    身为一个读书不多,没有背景的人,胡雪岩是白手起家的典型。他最终却能周旋于黑白两道,华夷两场,上至中堂,下至贫贱百姓,皆可得到他财神的资助。胡雪岩要表明的,恐怕不是有钱能使鬼推磨,而是他的大气,并且今日做得的人情,难免在将来某日支取。尤其是他落魄后,还想着回报当年他尚未出道时,对他有过一饭之恩的小饭馆,更现出了胡雪岩的可爱

来自: 豆瓣
作者: 已注小$    时间: 2012-11-5 11:00
         台湾人评价高阳说是“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落处有高阳”,高阳能与金庸齐名,的确不是泛泛之辈。不过高阳虽不劣于金庸,不过名气却是差了好多,至少金庸的书不需要靠高阳来抬桩。不过,金庸写的是武侠,较为大众,或许是成就金庸名气的很大一个原因。这两个人在作品中对古代的人文典故、民风俗语都信手拈来,随意穿插,并且不给人以炫耀之感,实难为可贵。不过我个人却感觉高阳在处理人物的过程中对人物心理描写也比较细腻,但是在与人物的塑造上却没有金庸那样生动,缺了一股真气。例如书中写胡雪岩,对胡雪岩的处理上,却是半生落魄,一朝富贵,霎时灰飞烟灭,却没点出其中的根本原因,不得不令人略作感叹。

来自: 豆瓣
作者: 黙一$    时间: 2012-11-5 11:00
    半年的时间,仔仔细细读完了高阳写的胡雪岩一部曲。其实还有很多没有挖掘的细节。现在来说说我的粗浅感受。首先坦诚地说,这部书所写不是历史,而是传记小说。有些细节上经过了艺术加工。但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所描述的一些情节来源于其本人所沉积下来的历史阅历。可以说是基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放眼望去,我们现在的大部分小说,其艺术化的处理显得过于天马行空,从而不太符合规则。任何事物的发展方向以及精神痕迹,全部来自于事物的真实本质以及物理表现而存在,若是离开了事实客观发展规律的发展变化,都是苍白无力的,让人无法信服。而高阳的小说,恰恰在艺术化与本质化上,做到了这个中和。这也是这个小说真正精彩的核心。就像三国演义,你可以说它不是历史,但不得不折服于这部著作的艺术性。甚至在艺术性的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其历史本身而存在。而《胡雪岩》就是这样一部小说。《胡雪岩》对人物思想以及行为的刻画最为细腻,若是作一个不太准确但又恰当的比喻的话,也许工笔画这个词是最合适的。这部书的价值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胡雪岩本身的那段历史,也许正是高阳成就了胡雪岩传奇性,而胡雪岩也成就了高阳的艺术最高水准。
  
  黙一敬上!
  

来自: 豆瓣
作者: 司馬光$    时间: 2012-11-5 11:00
  新近华夏出版社重版高阳著作,扉页印有“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用以宣传。作为现代通俗小说的两大重镇,金庸和高阳,无论是出身、写作内容或是口碑,都足有可供比较的地方。网友刘国重曾以此为题,写过一篇文章,可供参考。金庸和高阳,同为撷取旧史以作小说,两人的小说中,又往往穿插以各种古典知识,并且浑然天成,不予人炫博之感,实在都是高明的手笔。
  
  然而细究起来,两人的小说面目完全不同,历史对于金庸来说,不过是戏台背后的幕布。金庸笔下真正的主角,皆是虚构的人物,其着力点,在江湖而不在庙堂。(《鹿鼎记》里的康熙算算是例外),自出机杼。这点大概近于《金瓶梅》《红楼梦》的路子,是文人自家的创作。高阳则不然,其著作中的主要人物,如胡雪岩、慈禧、曹彬、高斌等等,无不都是历史上实有其人,而且记载颇详。至于李娃、虬髯客等等,也是根据已有传奇小说发挥,依傍的痕迹非常明显。大处都能按照史事铺陈,这点大概是《三国》《水浒》的传统?相较而言,金庸虽然也用古典元素,不过已经是纯然现代小说家了。而高阳则近于说书人一般。虽然是武侠小说和历史小说两种题材的差别,不过也毕竟见出作者的旨趣和追求。即便同是历史小说,此岸众多作者的创作路径,也与高阳颇为不同。最近读《金瓯缺》,对此颇有体会。
  
  高阳是世家子弟,文史俱佳,《高阳说诗》可以作为代表,其中关于李商隐七律用典和实事的考证,小说《凤尾香罗》中多有发挥,确实是很高明的手段。另外,台湾近代史学者林文仁在《南北之争与晚清政局》也特别向高阳致敬,表彰其对晚清政局研究的洞察入微。同样以世家子弟为文史之学,近代最有成就者无过陈寅恪。高阳的小说文章,对于晚清众多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同情,可以窥见世家子弟的取向。而陈先生,虽然因为家世渊源避开了晚清史研究,不过他的诗作治学取向,也同样清晰地显露这种心绪,对此,许倬云曾评论道“他写的关怀基本上不在历史本身,自己摆在历史里。”
  
  无可讳言高阳小说也有弊病,最为明显的是史观的陈旧和正统,其次是叙事的枝蔓随意。在《胡雪岩》这些较成功的著作中,这个毛病虽然有,但还不是特别明显。至于《清官册》《大将曹彬》这些小说中,颂圣之处比比皆是,人情极美之处,而往往掩盖历史的残酷。这里可以回到高阳和其他几位作家的比较,梁羽生是左翼知识分子,这种理念贯注于他的小说之中,可不赘言。即便温和如金庸,在涉及历史处,也仍然能够保持清醒。唯有高阳的小说,观念最为正统,这点也能见出高阳的小说并非小说家的创作,而是近于古代的说书话本。忠孝节义伦理纲常,正统的观念与传奇的嗜好,正与后者相同。
  
  我曾设想,倘若高阳用力于文史研究而非小说创作,会是如何一番境况。前文以陈寅恪观照高阳,陈寅恪先生虽然曾被讥为有遗少气,不过思想已远非旧派所限。见之于陈的历史研究,也是如此。傅斯年所谓“此时修史,非留学生不可,粹然老儒,乃真无能为役。”是也。陈寅恪自然是前者,而高阳,无论是思想或是具体的路径,恐怕更近于粹然老儒吧。从这点上来说,钱穆大概可以作为高阳的样板。当然,都只是些无聊的设想。

来自: 豆瓣
作者: fudato$    时间: 2012-11-5 11:00
  我们始终受雇于伟大的时代记忆。
  纳斯达克翻飞的红绿数字,格林斯潘的每一个喷嚏,催生出各种名目的聒噪,整装待发的报刊印刷厂率尔成了争分夺秒的弹药库。
  也能在中学历史书上看到:通胀时节背着大捆纸钞抢购粮食,过剩的牛奶倾入沟渠,资本主义世界的“人民”们脸上还带着刻薄的笑容。且不分辨背后作祟的意识形态,经济危机和金融海啸不定期的光顾既成事实。
  于是我们近乎惯性地无数次援引《双城记》的开篇,仿佛它是对人类历史演进最终极的状态描述。高不可攀的学术言说异乎寻常地指向共同的悲情——无论是福山宣称的历史终结抑或斯宾格勒苦叹的西方没落。
  丰沛到无以复加的历史图景将伟大的时代雕琢得层次细密棱角分明。前事历历中,抹去昨日尘埃,每个人便都生发出茫然的浩叹。于是咏古成诵,怅然年华。
  但历史仅仅止于画面的堆叠和宏观的盖棺论定吗?恐怕并不如此。每个人都生活在历史的延长线上,即便不似蝴蝶效应般洪波翻涌,个人的痕迹也不可能在浩繁的青灯黄卷中抹去分毫。
  说白了,当言说回归言说,讲授回归讲授,历史仍然脱胎于每一分一秒一时一地的个体生命。胡雪岩亦是如此。他的出众与庸常并不能撼动那个“天公不语对枯棋”的千年变局,却仍旧给后世留下了珍稀的为人与经商范式。
  历史不仅囊括着金戈铁马和经世致用,在更普遍的意义上,它决定了人们思考时最先回溯的经验世界。因此,讨论胡雪岩与经营管理,既关乎当时情境下的今夕何夕,又涉及历史长河中的何去何从。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即是题中之义。
          胡雪岩其人的生平无需赘言,无论史料或小说家言,乃至电视剧集都有详尽叙述,对其商道的分析随着近年国内商科的走俏亦甚嚣尘上。如何于微末处刻画人情事故,又如何通过庞杂的人物串联起商海的波谲云诡,是小说家直面的难题。毫无疑问,高阳先生在此二点上得其神髓。通览整部小说,即是商界传奇的兴衰史,而这部历史尽是人情冷暖与商道堂奥的交杂。
          作为四民之末,商贾在中国古代历来备受冷眼。而由钱庄伙计晋升二品顶戴的故事,也为胡雪岩的商道笼上了浓烈的传奇色彩。
  胡雪岩的识人是无需讳言的,对王有龄的资助虽似并无风险,却仍需准确的把握。王有龄与何桂清之间的遇合,虽非胡雪岩所能料想,但仅从王上任后的诸多能事,胡雪岩知人之深即可管窥。至于稽鹤龄、古应春、陈世龙、尤五、甚至女流中的七少奶奶、螺蛳太太等,胡都能知悉,并择其所长而委以重任。且不论胡雪岩鼎盛之后失人的情况或因疏忽或因力有不逮,用现今的话语来说,处于事业上升期时,胡雪岩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卓有成效,而管理有方的根源即是胡能够充分认识各人的短长。
  识人又需从两方面加以解释。
  一则胡雪岩对自己的认识极其真切。在大处,胡雪岩时时以方正的人品行世,不做分毫落井下石之事,不仅同行与有荣焉,即便竞争敌手也心存感念。联合信和钱庄的张胖子将阜康做大即是一例。而于长远处,胡又以极精明的想法周转在官场与商场之间。王有龄屡次劝其做官,都遭婉拒。并非胡无心于功名,只是希图避免官场上下的制约,尔后行捐官一道。可见胡对自己想走的道路及至整个人生的走向都有深入的想法,绝非“摸着石头过河”。有一段话可作胡雪岩的心迹,也不妨视作胡终其一生的自律:“一切都是假的,靠自己是真的。人缘也是靠自己,自己是个半吊子,哪里来的朋友?”可见,知人的基础之一是即是胡雪岩对自己性格的深入了解及充分的自信。即便撇开古希腊先哲“认识你自己”的箴言,从普遍意义上来探讨自我认知,也不难知道,对自己的体悟多深刻,对世界的延展认识也就多彻底,胡雪岩即深谙此道。
          胡雪岩之所以识人且得人心,另一缘由即是人情练达。世事洞明一道对胡雪岩来说绝非易事,即便身负才具,但久居钱庄一隅的他对其他事业所知甚少,无论蚕丝生意或与洋人打交道皆可佐证。但胡雪岩成功地以其圆熟的为人处事填补了因专业知识匮乏而可能引起的生意流失。往往言未及远,胡即能从旁人的神情和话头里读出弦外之音,并细察他人的难处与自己的进退余地,绝不逼人就范。即便与洋人谈枪支生意一节,面对完全不同的行事风格,胡依然以人情谈通。毕竟,地域文化不同,人类行事的共同理路却在,所谓东海西海,心理攸同,绝非妄言。纵观全书不难发现,胡雪岩对人情的精熟也绝非一蹴而就,其中也经历了诸多波折,尤以尤五、郁四等江湖枭雄、稽鹤龄等士林俊彦难于结交,但胡或从高处入手,或设计投其所好,终遂心愿。这种砥砺为胡雪岩应对人际交往中的难题提供了可贵的镜鉴。有时候,人情练达并非简单的人身属性,而是一个先“练”而后“达”的过程。
          除去人尽其才与精通事故,单就生意而言,胡雪岩的思路也异常明晰。对他来说,凡事必然“谋定而后动”,一旦不能成功,如何转圜都在事先有详尽的筹措。即便是托张胖子来给与阿珠的情事做媒,也要考虑到如何措辞来拖延时间,其思虑之周详可见一斑。难怪终日算计的张胖子也不免钦羡:“随便你做啥,总是先想到退步。这一点我最佩服你,也是人家放心,愿意跟你打伙的道理。”可以说,对于大多数的生意而言,能够详细并准确地想清退路,即已立于不败。详细在于厘清问题的逻辑及足够的细心和耐心,准确则在于对大局的整体关照,得此两点的胡雪岩对退路的把我自然准确,出入商海也就格外自由。
          然而,念及退路只是成功的基石之一,如果没有足够的魄力和胆识,知悉进退却犹豫不决,反倒徒增烦恼,许多宦海商场的失败即是鲜明的注脚。一旦得悉事态之后,胡雪岩的行动相当果决。没有一笔生意是无需承担风险的,权衡利弊不止于认清退路如此简单。以与左宗棠的遇合为例,由于左封疆大吏的地位与显赫的战功,为其绸缪的繁杂与艰辛比之事奉王有龄不可同日而语。为此,胡雪岩不得不舍弃许多杂事,转而经营短期内吃力不讨好的差使。有舍方才有得,胡雪岩在决断时显现的魄力值得钦佩,而这也成为他头顶珊瑚顶戴的关键。即便是中意的女子,胡雪岩同样能辨清利害,割爱与人。无论是将阿珠换取陈世龙的死忠,或是以阿巧换取何桂清的提携,即便个中充斥着内心的纠结,胡依然能贯彻初衷。感性屈从理性的行事,为胡本就冷峻的商道加上了更冷漠、却有效的砝码。
          胡雪岩对名利的认识比之同时代人也属超前。时人以为名为一舟,利为一舟,两相捆缚,难以割裂。而在胡雪岩看来,名利本就是同一条船,声名远扬,利益自然咫尺之遥;而以利益作武器,足以在世间纷扰的名声之中圆转裕如。直至今日,这种认知依然左右着国中官员与商贾的命运浮沉。何况胡雪岩求名绝非出于虚妄,名声背后必然有特定的利益指向。无论是捐官及至邀赏黄马褂求得的官声,抑或经营典当、配置军药、分发赈灾财物积累的民意,都指向声名背后更庞大的利益,用胡的话而言,即是“为了让生意做起来更顺当。”正是由于勘破了名利之间的纠葛,胡雪岩在生意场上就有了更宽阔的襟怀。其视野不仅仅促狭地聚集在官场与商场的博弈之中,也着力开发洋场的生意经,在开风气之先的同时,也为其个人的成功铺就了关键的阶梯。
          至于胡雪岩最后的没落,一则木秀于林,难免招嫉;二则已成骑虎之势,生意涉猎过于庞杂,没有完整的现代企业制度保障根本无从管理,致使事业渐次衰落;三则耽于声色,疏于经营中的人事,终致千里之堤,瞬间崩塌。凡此种种,与胡雪岩平步青云的商道并无过多勾连。
          爬梳胡雪岩的商道,不仅是怀抱考镜源流的意愿,同样也有直面当下的意图。甚至可以说,胡雪岩的虚与委蛇、拆东补西之法,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企业中普遍存在,而其富于教益的经营理念,却不为中国企业所重视。
          太多的例子可作明证:牟其中败于寻租过程中的自曝其短;年广久溃于自身的浅陋与时局的保守;禹作敏与政府机器情绪化对峙;孙大午拘于触及私人集资的敏感区域;至于戴国芳的悲情色彩,顾雏军的资本游戏,都是中国企业史上带血的注脚。而更普遍的情况是,如索尔贝娄所言: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财经作家吴晓波将中国企业界视作迷信奇迹的商业圈。但30年的时间淘洗理应催促我们重新思考中国企业的未来。
  商道只有脚踏实地的传奇,而不会有凌空蹈虚的奇迹。无论针对胡雪岩的经验,抑或其他。当我们的目光朝向明天,我们的双脚,仍应牢牢扎根在这片先人耕作的土地。
  

来自: 豆瓣
作者: 天地无$    时间: 2012-11-5 11:00
         一切古代史都是当代史。虽然《胡雪岩》不是历史,而是历史小说。
         高阳的《胡雪岩》,看完了《平步青云》,《灯火楼台》看了一半,《平》对胡雪岩性格的刻画已尽善尽美,其后主要就是看看时代大背景和主要历史事件了。
      高阳是大师,不仅是文学大师,语言不疾不徐,娓娓道来;更是清史大家,对清代整个社会风貌,从官场到江湖到商场,描写深入浅出,名人轶事、典章制度,信手拈来,力透纸背。中国几年前的人情百态,万变不离其宗的跃然纸上。胡雪岩就像《大染坊》中的陈寿亭,我都怀疑《大》的作者是不是看过《胡》。胡读书不多,陈根本没上过学,但都有着相当高的智商和情商,对中国社会人情关系、人性的了解达到了极致。胡正是人性专家,投其所好,因势利导,与各类人都能打成一片,在各圈子都能通吃。
      在中国无论是搞政治、经商,还是从事其他行业,只要是和人打交道,能了解人性并加以运用的人都在各自的行业如鱼得水,风生水起。忽然就明白了当今官商勾结、金钱关系大于法等种种社会现象,原来早就有几千年的社会根子。
      虽然明白,终不能释然。

来自: 豆瓣
作者: 婉兮清$    时间: 2012-11-5 11:00
  “一不做官,二不图名。但只为利,娶妻纳妾,一生足矣。”    就是这样一个胡雪岩,白手起家,汇通天下。为清廷立下汗马功劳,在中国商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笔。他以仁、义经商,万贯家财,显赫一时,无愧儒商。    胡雪岩的成功源于人和。它给人的感觉是,雪岩倒霉时,绝不会找朋友麻烦;雪岩发达时,就一定会成就朋友的时运。他的成功是时刻的与人成功。    但终免不了生活的极度荒淫奢侈,风花雪月,不谙政治,成为权力争夺的牺牲品。钱财散尽,抑郁而终。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人生际遇,走一圈,缘何?

来自: 豆瓣
作者: 婉兮清$    时间: 2012-11-5 11:00
  “ 一不做官,二不图名,但只为利,娶妻纳妾,一生足矣。”   就这样一个胡雪岩,白手起家,汇通天下。叱咤商界,为清廷立下汗马功劳,胡雪岩凭其超凡的能力在中国商史上写下灿烂的一笔。终其一生,仁、义经商,为富且仁。    胡雪岩的成功是缘于人和,他给人的感觉是,雪岩倒霉时,不会去找朋友的麻烦;而他发达时,就一定会成就朋友的时运。他的成功,是时刻与人成功。   只可惜免不了生活的荒淫无度,风花雪月,终为政治所害,钱财散尽,抑郁而终,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人生际遇,缘何?

来自: 豆瓣
作者: mxl$    时间: 2012-11-5 11:00
  记得在大学的时候,特别崇拜两个经济管理的人;
  一个是余世维,一个是曾仕强;
  他们的视频我看过不少,对我的启发都很大;
  所以这些年,一直在断断续续的读曾的一些书,比如曾的《中国式管理》,前不久我又看了它的一本书《曾仕强剖析胡雪岩商道》,哇塞!写得真好!关键是点评,把人物的内心都刻画出来了,对于商人的难处有了更多的理解;对于时局艰难下中国人的生活有了一些理解;对胡雪岩的理解也想更多地进行了解;所以在网上搜索了一把,结合大家的点评,最后选定了高阳的这套书,现在读了几章,发现写得不细腻;但是结合曾的点评来看,发现还是不错的,希望在过年前把它看完吧。

来自: 豆瓣
作者: Jacque$    时间: 2012-11-5 11:00
  整整看了两个多月才把高阳老师的这套胡雪岩看完,加上灯火楼台和红顶商人一共7册。看到最后他的落败,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怅然若失。

来自: 豆瓣
作者: 小楠$    时间: 2012-11-5 11:00
  说实话,看不太懂,可能阅历实在有限,很不明白其中的很多事情。
  只是很佩服胡的魄力跟眼光,很多事情只在于你敢于不敢,做与不做,以什么姿态及心态去做。
  
  有一次坐火车,拿了本红顶商人(胡雪岩系列之4),对面一人好心质疑:你年纪轻轻怎么看这种书。。。。汗。。。也许有道理。。。

来自: 豆瓣
作者: 周文华$    时间: 2012-11-5 11:00
  胡雪岩在中国历史商机取得的成就无人能比,他很好的在商人的利益和社会责任间寻找了平衡,也都取得了绝大的成就。特别是帮助左宗棠收复新疆。胡雪岩的成与败也有很多说法,这些历史的事实都如实记录。我们这些平头老百姓没有什么资格评述。但通过高阳先生这本书,非常细腻的描述出胡雪岩有血有肉的一面,特别值得我们学习“义字摆中间,利益放两边”的做人原则。

来自: 豆瓣
作者: caroln$    时间: 2012-11-5 11:00
        逛书店时买来了胡雪岩的前三册,在让我连续失眠好几天一口气看完后才发现一共有七册,在前三册看得我直呼过瘾的情绪下马上到当当搜出后四本一并买来打算再接再厉。
         终于,今天看完了,让我长长的舒了口气,也开始回头审视看这七本的过程。
         书的前三册《胡雪岩》情节相当的紧凑,而且文笔流畅,描写的也正是胡雪岩事业蒸蒸日上之时,看得让人欲罢不能,笔到妙处不得让人拍案叫好,真感叹高阳下笔之高。也许他并不是文字最优美的一位,也许他也不是最精辟的那一位,但他绝对是最能让读者身临其境的那一位向导。
         前三册的胡雪岩,最让我感叹的是他的为人处世之道,虽说“做人要学曾国藩,做事要学胡雪岩”,但我觉得做人也应当学胡雪岩。在这三册里面给我印象最深的做人原则应该就是:先做人,后经商;花花轿儿人抬人。
         用人--把人放在他最擅长的地方;
         朋友--亏了自己也不能亏了朋友;
         其他人--损人利己或者损人不利己的事情都不能干;
         社会--有责任心,同情心。
         回想自己工作以来的历程,也许是年少气盛,也许是经验浅薄,虽说没做过什么坏事,但原本可以做得更加漂亮的事情都因为过于浮躁而让自己今天回头看来显得那么的幼稚,也许这也是成长吧,谁的成长又没有些许的遗憾呢,遗憾来得更早以后遗憾会来得更少吧:)
         就像读到的胡雪岩,他应该也有遗憾吧,如果不是毕本常,如果没有盛宣怀……
         看到书的后记高阳先生写的他所感想的胡雪岩之所以落败的原因,我想这跟胡雪岩成功的原因也一样是多种多样的,从时事到机遇,从协作到沟通,甚小的疏忽都足够成事也足够败事,终其究竟也不是他一人能控制的。
          我们之所以爱读他的传奇故事,现代人把他尊为“商圣”并不仅是因为他当时的生意做到了红顶商人的地步,也不仅是他的胡庆馀堂流传至今,更不仅是他经商的涉足之广,而是从他62年的经历中给我们以启示,给我们每个人不同的启示,这才是他的价值。

来自: 豆瓣
作者: trs100$    时间: 2012-11-5 11:00
  一口气读完前二册,余第三册未读。
  开始购买是因为央视百家讲坛等一再地推荐,况且这本书也实在是一本经典的书。
  刚开始被吸引了,对潜规划的分析实在是到位,对历史的真实环境描绘也非常让人有收获。细细体味,其实也是我们再真实感受清末的生活习俗、社会名流等非常有价值的一本书。它还原了历史。从这个角度说,这是一一好书。
  但我还是把它作为一本厚黑学的读物,只有真正想钻研社会学、关系学、成功学的人,才会真正的去每页每字地研究。
  胡书的写作还是有中国古代的演义的风格,类似于当代的武侠小说。所以看了第一册后,其实第三册也不必再看了。
  当然我还是要推荐这本书。
  
  

来自: 豆瓣
作者: 乐观潜$    时间: 2012-11-5 11:00
  难的的优秀的小说,有点把胡雪岩神话了,如果胡雪岩真像文章所述,那真是太强悍了,太有实力了
  不过他的生意风险很大,资金链环环相扣,一环段掉就完了.....
  还有就是胡雪岩的成功应该要感恩,运气很好,这是实话。
  他的为人处世,他的手腕,他的人情练达,他的细微敏锐.............
  作者和文章主人公都很牛逼哦
  
  

来自: 豆瓣
作者: kissje$    时间: 2012-11-5 11:00
      这部书的确很值得每个年轻人玩味。
      没有任何背景材料的小工如何成为红顶商人,必然有其偶然性,但是,更加值得琢磨的它的必然性。正如王??在获得500两的赠金,又他乡遇故人后,如此之多的顺境让其不得不思考到底是运气还是能力。最后他的得出的结论,放之四海而皆准。对于有能力的人,机会就是运气。只有有能力,才能把握住机会,才能有能力运用好机会。所以,不管是机会还是运气,归根结底都是来源于能力。
      所以,没有运气时,锤炼能力。运气来临时,好好把握住机会!!
     
      2、胡雪岩不可能眼光独到到从芸芸众生中就独独挑出了王??,但也没有考证,我个人认为胡雪岩应该是积了很多善果,刚好王??这个结的果实最大。所以,结论2 ,多创造机会,机会自然来临。多几个选择,眼光自然独到。
  
      3、胡雪岩赠金之举可谓有魄力,有胆识。在结果上看来是自断生路。但胡雪岩从本意上是没有料到这个后果的。本来是一个与自己和王??都双赢的结果。世事难料罢了。但后来,胡雪岩不管做什么,还是尽量达到双赢,迫不得已损害自己的利益,也只是损害自己期权,恰如500非胡某人所有,只是借花献佛罢了。所以,眼光长远是要放弃,但放弃的是眼前小利。

来自: 豆瓣
作者: alsoso$    时间: 2012-11-5 11:00
  这书好长啊~~~,看到中法关系紧张,李鸿章准备拿胡雪岩开刀这块,想知道这离结局应该近了吧,这本是会交代他如何被抄家的事情吧。

来自: 豆瓣
作者: PMER$    时间: 2012-11-5 11:00
  国内曾经搞过一个中国近代文学100部的排名,其中高阳写的《胡雪岩》也在其中。现在胡雪岩在国内已经炒得热火朝天,但是知道高阳的人可能并不是很多。甚至于,现在读过很多关于胡雪岩的书的人,未必就读过高阳的那本胡雪岩。
  
  我最早读胡雪岩的书就是从《胡雪岩》开始,之后才读了很多,大概度的比较细的《胡雪岩》
  《红楼梦断》《左宗棠》传,高阳的很多书上出版社总是写着“有流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看来高阳还得借金庸的名气,金庸的书从来不用写这句。
  
  高阳的书,第一文笔非常流畅,语言类似金庸的半文半白,这与他的深厚的国学功底分不开。第二,情节写的非常的好,绝不下于任何的武侠小说,这么优点贬低他,应该说绝不下于金庸的武侠小说,第三,他的历史功底非常深厚,特别是对于清朝历史,简直是信手拈来,写得非常的现实,很厚重。不过他的几乎所有的小说都是在情节最高峰时节尾,都是感觉情节还没有完就结尾了,《胡雪岩》如此,《红楼梦断》如此。
  
  高阳的小说在国内很少流传,这个真的很让我奇怪,虽然现在很多出版社已经在出高阳的书,但是一直不算是大热特热,真的是不应该,我怎么都觉得他的书应该卖的过现在那些畅销小说,无论文学水平,故事情节,都比那些无聊的小说强十倍百倍。可是他就不是这么回事,还要靠金庸来提升他的名气。
  
  高阳的经历很吩咐,参过军,后来做过参谋长得秘书,做过主编,后来才开始写历史小说,他一生写了90多部历史小说,就我看过的而言,几乎部部精品,人与人的智力真的是不能同日而语。与他经历比较类似的一个人可能是黄仁宇,两个人都当兵,后来都搞历史,只不过黄是做学术的,高是写小说的。
  

来自: 豆瓣
作者: Ada$    时间: 2012-11-5 11:00
  重新读这个系列是发现自己大部分读过的书都是老外写的,最近才理出我接人待物上的缺陷, 大概是受中国传统熏陶不够的原因.
  
  这套书在刚毕业时曾试图读过,电子版的,读不下去.
  
  现在当小说看,边看边烦躁,怎么这么多和女人调情的段落, 我要看的是对胡雪岩的描写和刻画, 他是怎么想的, 怎么做事的.
  
  不过忽然明白的, 看这本书就是看胡雪岩如何与各色人等打交道.这种能力似乎是天生,他能够在一两面之缘之间,就能发现对方的需求, 及时送雨. 更难能可贵的是, 让对方信任他.

来自: 豆瓣
作者: 山水有$    时间: 2012-11-5 11:00
  以前看《走向共和》对盛宣怀还是感觉不错,但看了高阳的《胡雪岩》才知道盛宣怀竟然联手洋人和上海道台邵友濂逼得胡雪岩破产,而且那笔款子还是胡雪岩以个人名义向汇丰借的国债。想想美国现在有一点点谣传高盛在雷曼兄弟背后动手脚,高盛总裁就要马上出来辟谣,而我们的盛宣怀大人却.....现在我连李鸿章都要重新审视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漏鱼之$    时间: 2012-11-5 11:00
  《胡雪岩》,准确的讲是个系列,包括《胡雪岩》、《红顶商人》、《灯火楼台》三种七册。同样,《胡雪岩》并非漏鱼之网初读,10年前就翻阅了一遍,重读的这套本子是三联书店06年的。
  
  《胡雪岩》大约是高阳先生最著名的作品了,凡有华人处,皆有《胡雪岩》,这是不假的。甚至有懂汉语的老外,也来钻研《胡雪岩》,想分一杯伟大的改革开放带来的金钱羹。
  
  胡雪岩,从一个钱庄里的小学徒到戴二品红顶子、有十二房姨太的一代豪商,其经历不可谓不丰富、曲折。
  
  是什么成就了乱世里的胡雪岩这位商业巨子呢?依漏鱼之网所见,无非三个词:眼光、胆识、手腕。
  
  看到旁人所未见之机会,这就是眼光;做到旁人所未敢之事情,这就是胆识;运用旁人所未能之关系,这就是手腕。
  
  常人若能有眼光、胆识、手腕之一者,这辈子应该是衣食无忧的。胡雪岩不但三者全有,而且三者都做到了极致。
  
  他从一个落魄书生王有龄身上看到了挖到第一桶金的希望,为此不惜丢掉饭碗;他能在太平军重围之下,几乎凭一己之力运粮救民;他能和官僚、黑道、商人、老外打成一片,让大家都觉得自己够信用、够朋友。
  
  所以,胡雪岩能一步步地钱眼里翻跟斗,生意花样越做越多,终成胡财神的美名。特别是,胡雪岩攀上了左宗棠这根高枝,靠着自己高超的财技有力地辅佐了左宗棠的勋业,也为自己赢得了一个二品红顶子。胡雪岩因而成了清代第一个靠商业才能,获得部级“官帽子”的人。
  
  然而,贫富祸福有时却是转念一瞬。就在胡雪岩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的靠山——左宗棠的对头——李鸿章,却要借盛宣怀之手力压胡雪岩,这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没有胡雪岩的左宗棠,就好比被联合国制裁的萨达姆,要钱没钱、要枪没枪,如何同李鸿章斗?而此时胡雪岩内部也因有人挪用客户资金而现金流出现问题,胡雪岩的商业帝国内外受压,迅速崩溃。胡雪岩的十二房姨太走了,曾经的灯火楼台也烟消云散了。
  
  看罢胡雪岩,再看看俄罗斯的前首富——尤科斯老板霍多尔夫斯基,看看前上海首富周正毅,让漏鱼之网不免猜想,转轨时期产生的首富,最后恐怕都是这般无言的结局吧。
  
  http://picc.blog.sohu.com/55547471.html

来自: 豆瓣
作者: 老非$    时间: 2012-11-5 11:00
    这几年看的书比较杂,让我废寝忘食的不多,高阳的《胡雪岩》就是一部。
    大概是和年龄、经历有关,可能早几年我看这本书不会有所深入的感触。现在出来自己做事业了,发现待人接物方面确实很逊色。《胡雪岩》是一本活生生的提高情商、商商的教科书,让我学到了太多的东西。
    继续去当当买另外两部了。

来自: 豆瓣
作者: balark$    时间: 2012-11-5 11:00
  读书社老板推荐这本叔,说大师的作品力荐!
  此书很厚重,我问老板一个晚上这样的书你能看完么,当时我不懈。
  老板说,二月河是大师,读大师的作品要细细的品,这是一定的,他要半个月读完二月河的胡雪岩。。。。。

来自: 豆瓣
作者: 胡赳赳$    时间: 2012-11-5 11:00
  
  
  米兰昆德拉的《慢》读了一遍,准备着手抄写一遍。《帷幕》读了一半,抄写了20页。有一个死嗑的办法,就跟练武一样,一招一式照着练。从前有人嘲笑说苏童写小说时一边写一边左手翻着博尔赫斯的书,我并不觉得可笑,反而觉得这是一件严肃的事情。
     至于胡雪岩,看到一册半时,还没发现他赚到一笔钱,倒是大笔银子花花往外流,幸亏开了个钱庄能拆补。其二,他做生意卖的是交情,即他给了别人好处,别人一定领他这个情,还会还他这个情。这种做生意的方法,在今天是行不通的,简单四个字:人心不古。一个老总跟我转述他一个朋友的话:所谓商人就是把钱往自己口袋装。所以当代富人不可能诞生胡雪岩。
      把米昆和胡雪岩混着看的好处是:我禁不住设想自己既有米昆的才华,又有胡雪岩的富气我的意思只是,当一个人远赴他未曾经历的场景时,就可以忘记口腔里的溃疡。
  

来自: 豆瓣
作者: daodao$    时间: 2012-11-5 11:00
  2007年5-1期间,闲来无事,把高阳的胡雪岩系列又读了一遍,感觉虎头蛇尾。
      
    书中胡雪岩的发迹写得比较精彩,一直到王有龄杭州殉国,写胡雪岩从信和钱庄的小伙计慧眼识人,一路奇迹不断,纵横捭阖,长袖善舞,整合官场、商场、黑道各种势力,同王有龄、何桂清、嵇鹤龄、裘丰年、黄宗汉等大小官员,松江漕帮魏老太爷、尤五、郁四、七姐等江湖势力,收服刘庆生、张胖子、陈世龙、古应春、刘不才、朱福年等事业帮手,一时间风云际会,又赶上百年不遇的洪杨之乱,一时多少豪杰,这一段写得惊心动魄,对胡雪岩的手腕、见识、心胸描述得淋漓尽致,跌宕起伏,煞是好看。
      
      
    然后结识蒋益醴,见重于左宗棠,开创阜康事业的巅峰,就开始虎头蛇尾,有些地方甚至不知所云,胡雪岩一生的事业在阜康钱庄、当铺、胡庆余药房,兼之丝茶洋盘投机,其实仔细检视全书,对胡雪岩的经营着墨甚少,倒是对胡雪岩在官场商场黑道情场的地方着墨甚多,窃以为是不足之处,另外胡雪岩的人生际遇之奇,前半段在王有龄何桂清上,后半段就是在左宗棠身上,在前者完成了原始积累,在后者才到达了事业和人生中的巅峰,以一介布衣成为财神,一个红顶商人,这一段才是应该大书特书之处,高阳先生却不像是在着力渲染,流水账一般写来,使人性味顿减。
      
    胡雪岩的跌倒,一时间元宝遍地,成了赤脚财神,我感觉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靠山不能成为其靠山,官场上的奥援左侯被另外的朝中大佬李鸿章中堂狙击,胡雪岩必成淮军集团狙击重点,盛宣怀、邵友濂上下其手,推波助澜,挤兑不可避免;二是胡雪岩赌博心太大,以一己之力斗外洋举国之力,与洋商在缫丝上囤积居奇,大斗其法,以落后的手工业对抗工业革命,反潮流而动,没有不败的道理。
    还有一些原因也很重要,譬如商场上结怨太多,树大招风,墙倒众人推,树倒猢狲散,骄奢淫逸,荒唐无度,赢了面子输了里子,等等。
      按照书中描述,老胡被职业经理人捣糨糊最后搞得不可收拾,如此精明的胡雪岩也只能徒呼天意如此了。
    
      胡雪岩的跌倒,给读者的启示应该是很多的。
    
    还有一点,胡财神一声艳遇无数,出现在书中的就有阿巧、阿珠、七姐、芙蓉、阿彩、月如、螺蛳夫人,更不用说长三堂子的无数姐妹,私娼门里的老鸨龟公,吃花酒,打茶围,借干铺,袅袅婷婷,香艳异常,也可以说温柔乡是英雄冢,多少豪情消磨在红绡帐中。
    
    晚清商人中,像胡雪岩一样白手起家,挣得泼天富贵的高人还不少,盛宣怀、王炽、杨坊、徐润、朱葆三,盛极一时,眼见得他出嫁了,眼见得他起高楼,眼见得他折桂魁,眼见得她楼塌了,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留下一段故事任凭后人评说。
    
    作者高阳,家学渊源,对晚清的那点儿人和事烂熟于心,各种历史人物信手掂来,如数家珍,政坛轶事、人物典故、江南风俗、黑道秘辛、欢场艳闻,讲起来娓娓道来,毫不生涩,确是大家。
    
    只是胡雪岩的后期职业生涯及大厦倾倒烟消云散,高阳信手写来,枝枝蔓蔓,全是蛇尾。徒呼奈何。
  

来自: 豆瓣




欢迎光临 悦读人生 (http://www.dothinking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