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人生

标题: 绿皮火车 - 书评 [打印本页]

作者: 书虫百变    时间: 2012-8-27 09:55
标题: 绿皮火车 - 书评
  《绿皮火车》是民谣诗人周云蓬2011年至2012年初的歌游记合集。包括“一路”“二歌”“三人”三个部分。这其中有不少文字出自他在《南方都市报》开的“首如飞蓬”的专栏。周云蓬天南海北地游唱自己的歌,认识一些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36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作者: asi~re$    时间: 2012-8-27 10:21
  不是书评,仅是读后感
  我几乎没有听过周云蓬的音乐,即便是音乐节里,也没有见到过他。我估计是不那么喜欢民谣。只听过一首《中国孩子》。
  我说不上来多喜欢这本书,但不可否认,这本书很容易让你在有一丝读不下去的时候突然投入了进去。
  刚去过丽江,觉得这书里的每个字,都像是一个奔波于北京和丽江的人该有的情绪,每一个字都像是这两个城市自己的声音。周云蓬的声音,就好像应该嵌在丽江和雪山之间,抑或束河边上,抑或四方街的一座拱桥旁。
  其实我很讨厌这种情绪,因为它淡然自我,太容易让人着迷,可我现在,总是努力脱离开这份迷情,需要在现实里张开眼。
  从昆明到丽江,坐着绿皮火车,总觉得,到丽江的火车,最好永远都只是这种绿皮火车,风穿堂而过,沿路看到那如童话般的田野和小屋。沿路的风景,比丽江的景色更动人,更慢火烘焙。即便丽江商业的意味浓厚,依旧抵挡不住每个心里有诗情的人。
  丽江最爱标榜的一个词是,艳遇。几乎古城里的每一处客栈和酒吧,都爱把类似的标签标榜出来,反而彻底没有了情味。这本书里也好多次提到这个词,让我觉得这个词彻底地失去了意义。就好像一个非主流的小众歌手,突然变成了大舞台的常客。有些词就应该保持它的不正当性和不可言说性。当你听着身旁的人说:我要去丽江寻艳遇去。你会突然觉得好笑和不舒服。
  在丽江的酒吧里听民谣歌手的演唱,看着身旁那些安静的人群,张牙舞爪觥筹交错的男女,还有我们一坨格格不入观热闹的学生,我总觉得我的心并不静,因为我知道我不可能永远陷入民谣的世界里,永远坐着周云蓬的“绿皮火车”,一旦陷进去,再拔出来之时,会觉得阳光无比刺眼,丽江雨过天晴,强烈的紫外线,让人恍然若失。
  绿皮火车是一种缓慢的生活,是一种无雕琢感的纯精神依托,原始的,背叛的,虽然它显得天真无邪,可是又太主观和果断,它像是在反抗,可是又戴了一副无害面具。
  

来自: 豆瓣
作者: 长安$    时间: 2012-8-27 10:21
     天涯上有人说绿妖和老周分手了。我不信。六月份的时候绿妖北京小兽的读书会,他们明明还好好的,还有之前的民谣演出,绿妖牵老周的手上台,然后把他的手放到椅背上,我觉得他们才是一辈子不会分开呢。我不信。
  
      绿妖讲过一个故事,说她还是一个编辑的时候,总觉得没时间写小说。有一次终于有机会,买了飞机票去海边的城市(离北京不远忘了是大连还是青岛),住在海边的一个小客栈里。傍晚去海滩上走,那个时候不是旅游旺季,走着走着天就黑了。这时候听到一段奇怪的音乐声,觉得害怕起来,但还是硬着头皮往前走。
     
       走了一段终于发现声音来源,是一只被遗弃的洋娃娃,半个身子埋在沙里,声音就是它身上发出来的。那个场面有点诡异。然后绿妖继续沿着海往前走,前面走来一个人,本来四周一个人都没有,这是突然出现一个人,她心想会不会是什么杀人凶手之类的(我听的时候还觉得蛮好笑的,人在荒凉的环境里好像比较容易胡思乱想)。
     
      她说当时心里觉得害怕,于是就主动朝那个人走去。她说打破这种气氛的方法就是对话,好像一说话,气氛就变的生活化起来,就不怕了。她向那个人走去,问他,几点了。然后那人回答他几点了,然后他们擦肩而过,什么事都没有。听完这个故事,就觉得绿妖以前挺苦的,幸好她和老周能在一起。
  
      反正我不信。
  
      桑格格以前也讲过绿妖和老周相识的故事。最早的时候绿妖采访老周,完了几天老周就老是想着,说怎么感觉就对了呢。然后给绿妖打电话说,绿妖嘛,我是周云蓬,我好几天没吃饭了,你看我眼睛又不好。。。
  
      张悦然的杂志《鲤》,又一次谁写了一篇关于张爱玲和胡兰成的文字,里面有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说,有时候海枯石烂也很快的。
  
      但是我不信。
  
  

来自: 豆瓣
作者: 时间的$    时间: 2012-8-27 10:21
  给老周的杂文集《绿皮火车》(1/2):周云蓬一直活得自在、自然、自得,不仅弹唱、行吟、衣食无忧,而且还写诗、上微博、和我比赛背《诗经》、泡皮肤和性情都极好的绿妖姑娘和其他姑娘。。。
  给老周的杂文集《绿皮火车》(2/2):我曾经高度怀疑他是不是装着看不见,以此回避世间真正的黑暗,以此不事生产追随本心,以此用触觉和听觉而不是视觉来感知妇女,直到我仔细看他的杂文。周云蓬的杂文里有常人笔下没有的细节、笔法和宽容,周云蓬是明眼人。

来自: 豆瓣
作者: 不过清$    时间: 2012-8-27 10:21
  这是一本一旦错过就好像错过一段美妙风景的书。它的不容错过之处就是可爱。其可爱不是青春期人一颦一笑的飞扬跳脱,而是另一种朗朗乾坤下的大清新和大自在。飘得过五湖四海,装得下世情黑白,便写得出沉郁苍莽的歌词。而这种气度化作日常随笔,反倒有如瀑布的尾巴,卸去浑身滂沱,轻轻巧巧地滑入溪涧,等路人经过,听到的是透明轻快,便忍不住弯下身,取一手溪水,或扑脸或入口,惬意又得清凉。

来自: 豆瓣
作者: 靛海幽$    时间: 2012-8-27 10:21
  民谣、民歌、散文、杂文,从来都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在图书馆偶然看到,顺手拿回来翻的,虽然悠哉悠哉地读完了,但是本来想好给三星的(不是差评,也没有好评)。
  
  以下这段,很喜欢,就为这个,加一星。
  
  每当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这些新民谣歌手就上路巡演了,当然是先南方后北方,要懂得天时地利嘛。赚钱了,就再过个年,没赚钱,就当免费旅行了。要是赔钱了,就索性当流浪了。最后这条,还能为泡妞提供一些谈资。
  
  是否一首歌就要锦衣玉食地要活人一辈子?或者一张唱片不赚一百万就算赔钱?要是觉得人生还不够苦恼,那尽管这样设想吧。能弹琴唱歌,是上天对我最大的犒赏,脚能带你去很远的地方,歌声能承载你飞到云朵上。写一首好歌,那是为自己制造了一个私人航天飞机。

来自: 豆瓣
作者: 傅驴邓$    时间: 2012-8-27 10:21
         对于小时候曾经住在山下海边或者铁路边的孩子们来说,那座高山那片大海那条长路会在他们脑海里留下永恒的印记,它们会引导这个孩子向上向下或向无穷的远方产生无边无尽的自由散漫的天马行空的冥想,直至永恒和虚无。
      那时候我们很年轻,那时候我们也无烦恼,我们在那个夏天坐上没有空调当然我们很可能根本不知道空调为何物的绿皮火车,从早到晚的赶路,从远方的家出发,一路上听着绿皮火车与铁道摩擦的况且况且声伴随着车上摇头风扇的呼呼声安然入睡又安然醒来。我们看着傍晚时分照射进车厢斑驳的夕阳和着被拉长的和蔼陌生人的影子安静发呆或者干脆低声吟唱,直至另一个远方看不见的理想和别处。
      当旅程的大部分时间,全部在绿皮火车上度过,你会幻想自己已经成为绿皮火车的一部分,你安心的把自己交付与它,让它轰鸣着,轰鸣着带你去你想去的远方。让它咆哮着,咆哮着赶跑那些在铁路边无所事事胆小懦弱的小人。
      于是时间慢下来,慢下来,绿皮火车开过白云苍狗开过绿树红花开过黑土黄沙开过橙日紫芒,你所经过的这一段一段的旅程,在你心里在你脑中深深停留,一辈子挥之不去,当你有一天老无所依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无人问津时,你还会微笑着回忆。
      于是时光暗下来,暗下来,绿皮火车开过白云苍狗开过绿树红花开过黑土黄沙开过橙日紫芒,追光灯一束束轮流打在车厢里的每个乘客身上,他们之中有哄孩子的母亲,永远烦躁着在打电话的生意人,有安详相拥的老夫妇,有迷茫无措的毕业生,有呢呢喃喃的恋人,你在绿皮火车里看到了世间百态了解了民间疾苦和喜悦。
      可惜周云蓬 看不到绿皮火车开过白云苍狗开过绿树红花开过黑土黄沙开过橙日紫芒,可是周云蓬却能比我们任何人看的懂绿皮火车开过白云苍狗开过绿树红花开过黑土黄沙开过橙日紫芒。  
  

来自: 豆瓣
作者: 浪费浪$    时间: 2012-8-27 10:21
  眼睛是心灵之窗,谁说屋子的窗关上了,室内就一定没有光明了呢。
  
  老周这么一个看起邋里邋遢的中年大叔,带着一把破吉他,一颗热爱音乐的心,走遍了大江南北,把自己的歌声和思绪留在青藏高原,文艺的云南大理,高傲复杂的北京,绍兴的酒坛旁,台湾的筠园。用自己的“眼睛”看遍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豁达是我对他最深的印象,从当年那本不羁的独唱团,再到绿皮火车,已经让人忍不住控上这个可爱的大叔。
  
  多想像他那样游历全国,在各个地方生活上一小段时间,在不同的文化中思考人生。可惜背负的东西太多,没能有那个勇气像老周那样随便坐上有现票的绿皮车说走就走,用心中对音乐的热爱,对现实的反叛,和梦想驱动自己。盲人比我们少看很多现实,却能比我们多看很多风景。就是这些独一无二的景色造就一个快乐大叔,在自己无窗的屋中,弹着唱着,再酌上点小酒,却也如身在户外享受阳光,天高海阔。
  
  我一直是个正版主义者,非常愿意也乐意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支持这些活在梦想之中的音乐人,不单是因为一张正版cd更适合装逼,更因为自己活在物欲的社会中,所以不由得感觉他们仿佛我们少年幻想的延续,那是一辆我们没有勇气登上的绿皮火车。社会应该让他们收到应有的回报。遗憾暂时没有时间去淘老周的正版cd,却忍不住想从视觉和听觉一起品味,只好先在网上搜得“青炒苦瓜”,听着老周用他经历岁月沧桑的嗓音述说一个个市井的故事,现实地发生在你我的身边,有喜悦,有无奈,正如给他的散文加上了主题曲和bgm,特别的合适,阴天里也有了阳光。人生就是要这样豁达坦荡的去面对。待到周末,必将买下他的专辑,即便我还没有cd机。只是几张专辑的钱,让人学到了更高的生活态度,这学费可比大学里花在永远崭新的教材上来的划算得多了。
  
  绿妖是老周生活中很重要的人,没有她的陪伴肯定也不会有今天的老周。所以老周也是非常幸运的,破旧的绿皮火车上能有个知我懂我的异性同行,再艰苦的旅途也会充满愉悦。我本希望在他们身上见证传说中的男女之间的友谊,可惜人生终究只是一段段散文,而不是一气呵成的传说。遗憾他们最终还是成了恋人。幸福的遗憾。
  
  我多么希望将来能成为一个豁达的大叔,不修边幅,自由畅快,在人生的中年哼着走调的老歌,两杯白酒下肚吐出当年的云淡风轻。
  
  俗人的三言两语,只愿老周的绿皮火车能继续开下去,感谢生活在光明中的盲人能充当活在黑暗中明眼人的双眼,带我们去领略那不一样的风景。

来自: 豆瓣
作者: 绿窗$    时间: 2012-8-27 10:21
  被《那些租来的房子》击中前,并不知道周云蓬已经火了好久,更不知道他还是个盲者。受其招引,追着读他的诗,听他的歌,走近他与绿妖的红尘生活。
  周云蓬的诗隐伏了读者无法解开的心头小死结。歌声亦埋伏了太多听众无法共振到的精神悸动。这些也许源自一心的感发,自然地与大众隔出了一道屏障,让人仰慕却不好懂。
  两年后,周云蓬驶着这辆破破的“绿皮火车”从远处笃笃地驶过来,满载了一路的恋恋风尘。这本书,他只是温柔地追述,执拗地播下深情的种子。应该说,《绿皮火车》里的周云蓬更加好懂,离我们更近。
  书的封底上,有人赞他是宽容的明眼人,夸他写文章胜过玩音乐,表扬他有性情不退缩敢担当。也许,周云蓬只是个彻头彻尾的流浪者,用笔记下了走过的路,唱过的歌以及遇到的人。这些,才是他要勾勒的全部的风景。
  书中第一辑便是“路”。途中旅经北京、常州、香港、台北、新疆、上海或是法国小镇。周云蓬像一只鸟,展开了音乐的双翼,飞往不同的方向。有时,他会在粉丝们喧哗的声浪中兀自静默。有时,他却能在诗人的墓边吟诗弹唱,直到热泪奔涌。然而,性情中人的他却也有难得的自省精神,有时会像真正的思想者去思考人生。
  又重读了一遍《那些租来的房子》,圆明园旁,香山脚下,青岛浮山,丽江古城或绍兴小巷,在周云蓬的心里留下了太多芳菲的记忆。每读一次,我都能更挨近真实的周云蓬一些,偷溜进那座“采光不好”的房子里,感受那沉甸甸的孤清。这样毫不矫情的笔意,无非是清淡的记忆和琐碎的感伤。最终,他一声无忌的自嘲捅破了人生如寄的哲理。
  发行过唱片,得过华语传媒音乐大奖“最佳民谣艺人”的奖项,歌唱自然也就成了他居家旅游之必备。到底深情之人,《吉他的故事》里出没的吉他更像是情人,被他养护着宝贝着不离不弃着。到了鲍勃迪伦演唱会上,他好像跟对方换了个儿,反成了惯着小辈的老鲍勃迪伦,纵容“自己”在舞台上的失误,热泪盈眶地跟着唱了无数遍“Forever young”。
  “最具人文的中国民谣音乐代表”中的“人文”,想来不止于细腻精美的词曲或深沉磁性的天赋嗓音。第二辑“歌”中,他对国内酒吧的高消费屡发怨念,对方言文化的式微不吐不快:“我们就要唱方言”。即使对拆迁中的“钉子户”,他亦是深抱悯情。最后的诗歌《失业者》中,他干脆撕开了一切粉饰,让现代人看清自己早成了远离蓝天和春天的“失业者”。
  周云蓬也是《失业者》里的失业者,只有往臭味相投的小众群里讨温暖了。还是“音乐”这根线索,让他在海内外圈下了自己的“小江湖”。末辑的“人”的大多数篇目,讲述了小江湖里因为音乐结缘的故事。
  罗永浩、钟立风、张浅潜、周治平、胡德夫、小河甚至阿炳和邓丽君等等,周云蓬仿佛是在偿还一场场的恩情债,念叨着挨个儿刻下了感动。被台湾老牌音乐人胡德夫认作另一个盲弟时,他动情地被吓到了。在无锡,他复活了阿炳的一日,循着卖唱的老路,我们嗅到了香樟树的清芬,抚到胡琴上的泪痕。在邓丽君的墓边,他像隔着岁月之流回望着初恋的女友,始终相信彼此的歌吟可以穿梭于忘川河的两岸。还有对早期的民谣歌手张浅潜,他像个大哥庇护着,希望这个坏时代保留下妹妹的孩子气。
  成长和成熟,周云蓬要感谢的远不止音乐上的挚友。柴静为《绿皮火车》作序,周云蓬也为她写下《火柴的柴,安静的静》。标题就直接拨亮了柴静的气质,安静地温暖地燃烧着,一星光亮却仍固执。对民营书店的痴情老板,对评头论足的乐评人,对给予专栏机会的“南方都市报”,他都是一副真诚感激的姿态。
  惟独对书中的两个人,他的“感谢”无从说起。一是女友绿妖,二是自己的父亲。《世界尽头是北京》是他为绿妖的小说《北京小兽》作的序。这是一篇“绿妖”密集出现的文章。好多处的“我们”是爱的宣言,笃定地胜过了热烈的情话。文中并不提及柴米油盐,只说了一点彼此的阅读经验,却也掀开了家庭一角的风情,瓦解了无数双眼睛的窥私欲。仿佛在广而告之:这对恋人过着与我们一样的平淡而丰足的日子。
  他故意把《我的爸爸》安排到书的末尾,就像绿皮火车晃荡周游了一大圈,又把自己捎回到了父亲还在的沈阳老家。即使家有盲童,也还是普通的东北人家,有笑有泪有温暖,有慈爱的双亲。多年后的周云蓬回眸父亲的一生,内心已是万籁俱寂,平和了,也更懂父亲了。
  曾错过周云蓬的诗行和歌谣,好在并未错过他的这班旧旧的“绿皮火车”。这辆“绿皮火车”满载真情,有点晃晃悠悠,有点慢吞吞,却照样驶过了人们心里最柔软的终点站。
  

来自: 豆瓣
作者: 品好书$    时间: 2012-8-27 10:21
  最早知道周云蓬,是因为那首 沉默如迷的呼吸,那一阵像李志周云蓬左小祖咒这一类的民谣歌手扎着堆冒出来,也催生聚拢了一帮文艺青年或者伪文艺青年们。 我对周云蓬的定义一直是诗人大于歌手的,作为旋律至上的淡口味听众,也觉得相比曲子,更喜欢他作的词。他说:夜晚太明亮,我们睡不着,幸福的人在哭,苦恼的人在笑。他说:我是世界壮丽的伤口,伤口是我身上奔腾的河流。他说:上帝坐在空荡荡的天堂,诗人走在寂寞的世上,时间慢慢的在水底凝固,太阳疲倦的在极地驻足。他是九岁时失明的盲人,是流浪歌手,也是朴素的诗人。上帝拿去了他的眼睛,却给他留下了常人不可及的敏锐和一针见血。常常觉得他的词里有压抑和绝望,揣测他的生活也是严肃郁结的,却不想绿妖在序里说他是个有趣的人,读罢文章发现,他的确会偶尔正经地开个玩笑,或者聊骚你一下,马上又换成严肃的口吻讲故事。 这本书分为 路, 歌,人 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他“流浪”过的地方,更像是流水账一样的简单记录;第二部分绝妙好词里能咂摸出些八卦和爆料;最喜欢第三部分,他笔下的老罗鲜活丰满,我俨然已经看到那个胖子蹲在马路边抱着电脑的摸样了。 ps 在书苑下的不是足本,遗憾。回国一定买本来看。

来自: 豆瓣
作者: 树袋熊$    时间: 2012-8-27 10:21
       喜欢上周云蓬,从他那首不会说话的爱情开始,当时感觉分手的时候唱这首歌不错,“你去你的未来  我去我的未来  我们只能在彼此的梦境里 虚幻的徘徊 徘徊在你的未来 徘徊在我的未来 ”
     后来在格言杂志上看到绿皮火车这篇文章,引起了我阅读这本书的兴趣。拄着棍子,买了一张火车票,就走在了路上。相信周云蓬从没有把自己定位在残疾人,看不见没有阻碍他去追逐爱情,没有迫使他搁浅自己的梦想。你每认识一个人,就像给自己打开了一扇窗户,你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我觉得读书就是与作者相识的一个过程。从每一个的身上,我们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在柴静的序中,绿妖说的那句话印象较深,一个母亲对女儿说,一辈子很长,要跟一个有趣的人在一起。看完这本书,无疑周云蓬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书分成了三个部分,路,歌,人,记录了他行走过的路,他欣赏的一些歌,以及他认识的人。都说开阔眼界有两种方式,有钱的话就去旅行,没钱那就看书吧。看这本书仿佛是在跟着周云蓬云游四方,欣赏新风景,认识新朋友。在读的过程中一度让我忘记了这是一个盲人写的书。

来自: 豆瓣
作者: 遥歌$    时间: 2012-8-27 10:21
       从拿到这本书开始就开始一边阅读一边搜索书里介绍的没听过的音乐或者音乐家。如果你不了解民谣,这本书好像一本手绘的旅行指南,教你在哪个方向有好听有深度的歌曲,有令人感动的故事。书里娓娓道来的歌手和歌曲都带着性格和鲜明的辨识度,有西北的张佺、也有台湾的胡德夫,我相信你会很愿意跟着周云蓬去和他的朋友谈天,就好像他在为你将这些人平静地介绍给你,你要做的仅仅是微笑着倾听。另外,如果你了解民谣,书里提到的歌手和歌曲你都耳熟能详,甚至与他们都有所接触,那从这本书里,你可以带着八卦的心情去认识周云蓬心里的这些人。我觉得,读这样的书很赚,你会跟着作者游南闯北,能感受北京“河”酒吧曾经的辉煌,也能感到丽江那一米安静清闲的阳光,好像去听了无数场免费的演出一样。
      很难以想象,一个失明的歌手拥有着这么巨大的能量,通过街头卖唱一步步走到今天,我不知道周云蓬是靠着什么样的信念将音乐梦想一点点实现,或许是他16岁发狠要走出家乡的执拗,但我更觉得是他站在邓丽君墓前的表现出的安静的崇敬,以及坚信还会再见的想法。
      总之,我觉得像他这样的民谣歌手,总是怀揣着诗意浪漫的情怀,他们是我们当代的诗人,坚守这片洁白美丽的领地。
      读完,我更加喜欢民谣。

来自: 豆瓣
作者: Cloris$    时间: 2012-8-27 10:21
          不是绿皮火车带着周云蓬游历四方,而是他开着绿皮火车给作为乘客的我们展示了一幅他眼中的世界地图。诗与歌是途经的山川和河流,自由和豁达是脚下的路。
      柴静在序中写到:一辈子很长,要跟一个有趣的人在一起。周云蓬的有趣体现在将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还勉强维持演出的歌手的唱腔与刘德华相提并论,对朋友与政治的挪揶,对自己聪明地自嘲,和对这个世界充满善意和幽默的一瞥。
      说实话对他的诗并不熟,也只听过他的三首歌。他唱:有一个孩子九岁时失明,常年生活在盲人影院,从早到晚听那些电影,听不懂的地方靠想象来补充。第一次遇见他,是在某个作家的散文中,文章的末尾提到:有一次在周云蓬的民间演唱会上,他做出了求助的示意,于是身旁的人走近,俯首问,有什么事吗?周云蓬说,现在开了几盏灯?那人说,两盏。周云蓬说,那关掉一盏吧,听众只需要我的音乐,而我不需要灯,所以这样浪费了光明。读到这里的感受就是,又是一个文艺的民谣歌手,哼着小清新的调调,以自我为中心。唯一与其他民谣歌手的不同之处是他看到的世界是黑暗的。在有了这个认识的很久之后,第一次听他的歌,空水杯。第一次从他的声音与吉他声中感受到了一点点沧桑,开始觉得他是将自己独特的经历和体验化作思想,再填成词。周云蓬的声音不算清亮,甚至觉得有些灰蒙蒙的浑浊。但这声音或许也是他眼前黑暗的另一种表达吧。
      这本书里记录的是他这几年周游各处的体会,身边发生的故事,和那些如酒般醇厚的朋友们。在黑暗中,他将这些经历化作歌词,化作诗,化作观众们一辈子都无法亲身体会到的自由与洒脱。在这本书的文字中,印象最深的是那日复一日的法国闷生活。那个阿维尼翁的精灵一样的姑娘。幽默,轻盈,让我想到了童话里的彼得潘。还有那些四处演出时走过的路,遇到的人,发生的故事,让我一瞬间体会到生活与活着的区别。那些体会,那些别人拿不走的经历,是在黑暗中盛开的七彩的花。而土壤用自由和豁达告诉我们,活着就应该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永远不听话。
      如果游记带给我们的是色彩斑斓的世界各地的图画,那么周云蓬的游记和散文额外带来的还有思考。他的文字不文艺,但却透露着一种见招拆招的朴素和豁达和不被绑架的自由。像他的诗与歌,永远有厚实的土壤作为地基。
      这本书只读过一遍。对周云蓬的了解也只停留在听过三首歌,看过一本书,对其生平了解一丁点儿的程度。我想喜欢周云蓬的人应该会读懂的更多。文字虽幽默随性,但依然觉得适合作为消遣的读物。
  

来自: 豆瓣
作者: 知彻$    时间: 2012-8-27 10:21
  周云蓬的气质很吸引我,我想一是因为他的民谣,二是因为他的行走。像一个流浪诗人,背着吉他,走过熙熙攘攘的人群,走过荒野。我常想象草原上月光清亮,他盘腿而坐悠悠地唱着,末了抽一支烟,倒地睡下,明早继续赶路。这样的想象当然是浪漫主义的。现实中的周云蓬有绿皮火车,他歌唱的地方也多是城市。也是,歌是唱给人听的。若他只是那个远山里独行的歌者,歌声未免太寂寞,也没法活下去。
  
  绿妖说老周是个有趣的人。这真是最高的评价。我想起那个一直在追求有趣的王小波。他的文字也是有趣的,不管是小说,还是杂文,有趣都一直是他追求的目标。于是我们看到他一副二流子的样子时而挤兑这个,时而笑笑那个。读他的书会有种“果然有趣”的感动,整个阅读旅程都很轻松。当然跟我本人不学无术有很大关系,我只有在读他的时候才是最佳阅读状态,很少打哈欠,一路读下去仍旧精神抖擞,不会可悲地产生从结尾往前看或者跳着看的冲动。不知道这样说是不是对他的侮辱……我很喜欢他。总觉得有这样一个作家,是忘了怎么去看,去听,去想,去表达的都市症候群的福音。
  
  说回老周。老周胖胖的,一双大墨镜盖不住半张脸,声音很低沉很舒服,是一个标准民谣嗓。我不算老周粉丝,他唱的歌里我最喜欢的也不是他的,而是《永隔一江水》。这歌我搜到的版本他还忘词了。不过他的声音天生适合这样的歌谣,所以我最爱的还是他的版本,虽然脱线。看到老周还有他身边这群骨灰级的文艺青年:民谣歌手,诗人,开书店成痴的人,一颗红心为文青的乐评人,总觉得心里舒畅。就算他们是黑暗中的斗士,作品里最不乏的就是忧伤与痛苦,在想起他们的时候,我还是固执地开心。原因很简单,他们一直在文艺,而我觉得支撑他们的是马不停蹄的热爱。当然我是脑补过度,因为有的人是不得已而为之,仅把这个当成谋生的手段。不过他们还是代表了一种特别的气质,自由散漫,有血有肉。不用提什么对梦想的坚守与艰苦卓绝的奋斗,这些对他们来讲似乎太硬了。应该是不停流淌的水流,轻轻地把他们送到诗与歌的国度。
  
  有句话说起来像个脑残的流氓一样,(所以我一定要说,)我好爱这群文艺青年啊。你可以说这是一次愚蠢的符号化,我却因为这个一半真实一半虚构的意淫感动到热泪盈眶。他们的癫狂,躁郁,多愁善感,神经质,生活障碍,他们的音乐,诗句,可以通向生活的四面八方,无限延长的道路没有终点。在这里不会有定局,不会有死机,不会有灰尘。这里波浪追逐波浪,大醉一场接一场,无尽的梦颠倒了过去与未来。(把他们的生活描述成一场群P不是我本意……)
  
  有趣的人永远年轻,有热爱的人永远热泪盈眶。湿润的风和月光胡搅蛮缠,文艺青年们又开始骚包地唱起歌来。在腻腻歪歪之外,有一种神秘的气息在暗地里蠢蠢欲动,搅得人心痒难耐。我似乎又迎来了一次意淫的伟大胜利。
  
  

来自: 豆瓣
作者: 小木头$    时间: 2012-8-27 10:21
  可能是本人太热爱踏踏实实过日子的生活 对于文艺的东西虽不感冒却也谈不上热爱。以为是一本随性的散文,还得到了柴大才女的推荐,以为会很和口味。
  
  可是一个地方一页纸的叙述显然让喜欢细细了解的人觉得有些太囫囵吞枣了。不是旅行笔记,不是对某个城市的介绍,一座城,一种文化也不可能一页纸就描述清楚。于是稀里糊涂的翻到下一页,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地方。
  
  中间夹杂着歌词一类的东西。可除了特别文艺的小青年,大概也不会有太多的人会过分关注的东西。
  
  坦白说,看完这本书真的挺失望的,像是兴冲冲的跑回家,一路上听别人说家里的空调有多凉快,却在开门的一刹那发现,并没有空调遥控器。

来自: 豆瓣
作者: 阳羽$    时间: 2012-8-27 10:21
        花了不到两个下午的时间,在书店读完《绿皮火车》,关于绿皮的记忆大约还在大学的时候,那时坐过一趟超慢的火车,经常正行驶着便停下来要给别的快车让道。绿皮车里还有摇着头的风扇。而今这样的火车是不多见了。
     读完书从书店走出来,天还大亮着,由于是闹市区,车水马龙,行人很多,大多脸上很木然,每一个生活的人都有故事,包括周云蓬,每一个人的故事都可用句子写出来,形形色色姿态万千,想必有十分感人的东西。走过地下通道的时候有流浪歌手在唱歌,一把琴,一个矮矮的座位,他唱着一首我听过的歌曲,可惜我忘记了它的名字。声音十分的好听,看出来心里有些忐忑,有些紧张,琴盒里仅有一张十元的票子,飘在盒子的边角,想必是自己放上去的吧,几乎没有人驻足,也没有人丢下钱币,在这个城市,音乐与梦想属于边角的东西,没有人在乎这些。
     忘记怎样记住周云蓬这个名字,有一次南方周末有他的报道,我先接触的是野孩子,接着是李志,中国这几个民谣歌手,他们属于一伙,接触一个紧接着便会认识另一个。周云蓬的歌曲属于慢性,适合寂静的晚上听,乍一听似乎在念经,如果你先看到了歌词,听起来会有更多的遐想吧,很少人能把歌词写得像诗歌,周云蓬是其中的一个。
     记得那一年周云蓬与张佺来常州,在运河五号,得到这个消息时我正在无锡,帮着同学运蔬菜,每天生活劳累却也自得其乐,晚间九点回家,上网听音乐看小说,而第二天5点起床。超负荷的劳累,躲在别人看不到的电梯里蹲下来休息一会,也是一种享受。终于在他们演出的前一天我赶了回来。
      那个时候我的第二次抑郁症如期发作,心中郁闷的不行,其实当时我是冲着野孩子去的,相比较而言,我极为喜欢野孩子,08年的一段时期,我每天听着野孩子的歌骑着一款女士的破旧自行车行驶在大街小巷,没有工作的日子像一个无业游民整天无所事事。我记得当时周云蓬唱了《中国孩子》,唱了我最喜欢的《永隔一江水》,那一次,我还看到了他的女朋友绿妖。
      周云蓬的文字是一种幸福的生活,没有感伤,没有抱怨,也没有戾气,有的是烧酒,是早晨的淡薄雾气,是黄昏时烧得十分好看的晚霞。艺术来源于生活,或许我们不能把周云蓬的文字称作为艺术,这不是一种叫做低估的东西,周云蓬的文字就是一种生活。他写音乐的故事和各个地方的人,活在生活里的点滴,每一次感动,每一次记忆。他写认识的人,写自己的流浪生活。关于流浪对于我们这些平凡的只存在于幻想而没有敢作敢为的人来说只是停滞不前的梦罢了。所以我们急需在任何地方任何地点看着别人勇敢地做这个梦。周云蓬,一个盲人却走过这么多地方,完全用听觉来代替自己的眼睛。看不见东西想必有种种的麻烦,这些麻烦他不写,只写有趣的事,好看的风景,好喝的酒。
     每次听到酒这个词,心中便有无限的感慨,酒无疑是好东西,想一想就很香甜,然而我并不是一个能喝酒的人,甚至于喝下一口白酒,等于咽下一种痛苦。周云蓬是一个喜欢酒的人,酒就是代表着朋友。
      前几天我特意下载周云蓬的歌来听,似乎听得还很过瘾。小河,张佺,张玮玮,郭龙,钟立风,周云蓬,左小,李志,还有很多优秀的民谣歌者,生活因为有你们而变得有韵味。多年以后我还会听你们的歌吗,还是说介绍给我的孩子,或许,那会,你们老了,我也老了,而我们的孩子们会唾弃这些老旧的歌曲。

来自: 豆瓣
作者: 康小周$    时间: 2012-8-27 10:21
  
  对于火车站飞机场这种有着伤感离别的特殊地点,从很小的时候就深藏在我的内心深处。
  
  听大人们回忆往事的时候,同是来自家乡的院校出来的游子,来到南方安家生子,似乎总有一种革命情感在那样一份安逸无忧的90年代。直到步入千禧年年之后,像是坚硬的石头突然被鸡蛋打破一样,急速的把所有人弃之不理。生活似乎又回到了最开始的样子。
  
  听妈妈说我是三岁来到南方,在此之前爸爸的工作被调到了南方,两地生活让我每一次在公司安排的探亲离别中,都重复着上演一幕幕“生离死别”的剧情。就连高大的汉子也被那一声声催喊而落泪,而我长大之后,记忆里却只剩下眼泪,和当年的机场,过安检的隔壁是一块玻璃,我想,如果它还在,应该还会有我的泪痕。中间,三年的时间,我已经坐过七次飞机了。
  
  小学四年级,是97年的事情,在次之前每一个暑假,妈妈都会带着我坐上火车经过北京,在转另一车次的火车回北方。那时火车的玻璃最上方是可以打开的,在每一次短暂的停靠都能通过这只有通风口大小的地方,进行简单的物品交易,妈妈时常买回的就是那一罐八宝粥,它甜甜的满足了一个孩子所有的味觉。
  
  绿皮的火车行进的每分每秒都发出闷闷的响声,机械的运转着每一个轮子,从南到北的距离,已由最初的四十多小时提速到三十多小时,火车上也再也没有可以打开的窗,哪怕是飞机上也再也没有飞机模型的摆设小件,也还是会在每一次回程的旅途上,想起当年喧闹的同行伙伴,无忧生活中年少的自己,还有一次次离别至今也无法躲避的离别泪。
  
  尽管如此,还是希望一有时间就回北方,看看已经不见的院子,不见的平房,不见的马路,不见的小吃,不见的童年。
  

来自: 豆瓣
作者: 海上钢$    时间: 2012-8-27 10:21
  旅行也是一种修行,离开城市,离开拼搏,离开梦想,给自己放个假,咱们一起忧伤悲喜,没心没肺去旅行。喜欢在线聊旅行,音乐电影图书艺术的高富帅白富美终极屌丝们,欢迎加入qq群29377330,热泪欢旅行也是一种修行,离开城市,离开拼搏,离开梦想,给自己放个假,咱们一起忧伤悲喜,没心没肺去旅行。喜欢在线聊旅行,音乐电影图书艺术的高富帅白富美终极屌丝们,欢迎加入qq群29377330,热泪欢迎啊。迎啊。旅行也是一种修行,离开城市,离开拼搏,离开梦想,给自己放个假,咱们一起忧伤悲喜,没心没肺去旅行。喜欢在线聊旅行,音乐电影图书艺术的高富帅白富美终极屌丝们,欢迎加入qq群29377330,热泪欢迎啊。旅行也是一种修行,离开城市,离开拼搏,离开梦想,给自己放个假,咱们一起忧伤悲喜,没心没肺去旅行。喜欢在线聊旅行,音乐电影图书艺术的高富帅白富美终极屌丝们,欢迎加入qq群29377330,热泪欢迎啊。旅行也是一种修行,离开城市,离开拼搏,离开梦想,给自己放个假,咱们一起忧伤悲喜,没心没肺去旅行。喜欢在线聊旅行,音乐电影图书艺术的高富帅白富美终极屌丝们,欢迎加入qq群29377330,热泪欢迎啊。

来自: 豆瓣
作者: 青城$    时间: 2012-8-27 10:21
  高二最后一天的课堂上,同桌胖子跟我说,你写的那些话老是让人乍看觉得挺有道理的,其实想想就是在放屁。
  
  我当时就乐了。真他妈少见这么精辟的概括。文字这东西,有时确实是真情实感,有时就是刻意摆出的姿态。姿态摆多了,哪些是真情感,哪些是姿态自己都难分辨。稀里糊涂一块儿都当做感情欺骗自己,乱七八糟一堆都当成姿态鄙薄自己。这两样傻事我常干。
  在删掉近百篇日志之后我就决定妈的我以后再不写了,因为事后老把自己恶心得不行。有一种装逼没装好倒成装傻的感觉。不过最后还是没忍住。我不是李志,也不会生来就孤独。我生来就想说话,就想很多人都听我说话。当然我不是演讲家,也不可能像李一张悟本那样动动嘴皮子就忽悠众生。只能写字,给那几个还愿意看的人看。
  可能是心理原因,人们对文字的信任度往往比话语的信赖度高。文字在很多时候自觉不自觉地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上升到一个免检的位置,起码对我这种缺乏自己的判断的笨蛋来说是这样。所以很多人利用这样的心理缺陷来忽悠大家充当公知偶像。其实我也是个忽悠,老用不到五十分的作文忽悠那几个愿意被我忽悠的人。真不好意思。
  但我还是不会因此讨厌自己。至少我对文字还有敬畏之心,没有肆无忌惮地蹂躏它。这已经比很多人强了。
  
  
  我喜欢写字和阅读是因为他们很有趣。有趣,这是一个我从绿皮火车中看来的词,具体说是柴静的序里面绿妖说的话。是。有趣多难啊。当然我还不具备有趣的资格。其实这不仅仅是考试和学校的压迫问题。就算突然间学校大发慈悲饶了我们,我们还是不能有趣。对于没趣的人,自由是最可怕的,因为这会让他们赤裸裸地面对自己的没趣。然后无所事事得发疯。
  
  于是我一直认为真的等到高考结束之后所谓的解放后我们就什么也不是了。因为自由了。就像一个屁,在压力最大的时候被释放出来,响亮的一声之后屁自由了。也正因为此,它也不再是屁了。
  
  
  我之前的理想是做一个可以影响世界,至少是可以影响一群人的人。现在我还要再加上一条,做一个有趣的人。但,有趣很难啊。我想,怀着这样理想的也不仅是我是你,还有一大段一大段正在被无聊消磨干净的迷惘青春。
  
  几乎所有向往新鲜有趣生活的青春都很迷惘。因为他们不想或不特别想要一份稳定的工作,大房子,拉风的车,顶级的音响,头等舱,奢侈品,保健,高科技,马尔代夫,腐朽,体面。没有切实的物质引导,在这个社会,青春总显得很迷惘。但不能否认的是,有的青春,即便有了物质幻想他们也同样迷惘。因为这些都是妄图坐享其成的混蛋。这两者的迷惘有本质的区别。
  
  不过,这两者的迷惘却不是多数坐在教室里跟机械波电磁场微积分打交道的孩子们的困顿。他们的迷茫是,生活到底是选择房子车子奢侈品还是梦想与自由。
  
  没人会给他们答案。于是他们一边崇拜着摇滚青年与民谣诗人的自由与潦倒,一面幻想着别墅和豪车里从太平洋吹来的风。然后把自己埋入无尽的试题中,宽慰自己,等以后吧,等以后。
  你要等什么。等你成为踩着高跟鞋打着领带挤地铁的上班族,等你每天跑生意陪饭局,等你月月领工资买保险,等你加班攒钱凑首付,等你步步高升等你家庭和睦,等孩子叫你爸妈要你接送幼儿园。那时,你是否还记得你曾经无处挥洒的鲜血,你所日夜仰望的梦想。你再也不能上路。并且这不是因为油价又涨了的问题。
  
  
  “长大成人这件事最恐怖的地方在于,你或许会变成自己曾经最看不起的那种人。几乎成了自己反对过的一切”“坚持是一种本事,放弃也是一种本事。有些人在岁月面前无师自通地迅速缴械,有些人是天生都学不会如何长大。你是哪一种人。”
  
  
  
  不知道读绿皮火车怎么会想到这些。反正就这些了。就剩下这些破字,和一辆破烂的绿皮火车轰隆轰隆地开过做题间隙出现幻觉的眼睛。而我又发现,我还是那个只会发牢骚的烂学生。
  

来自: 豆瓣
作者: 鸭小姐$    时间: 2012-8-27 10:21
  接触《绿皮火车》是因为韩寒《独唱团》里的一篇文章。
  后来知道作者是个盲人 流浪的音乐诗人 叫周云蓬。
  
  他写的东西太慢 他用灵魂看这个世界 总比我们这些人看的清楚
  有的时候太惭愧 总觉得在我们这个年纪身体健全不敢做不敢为
  
  我多想去做一个全新的自己 去陌生的地方唱歌 去流浪去写诗
  去看没有看过的世界 去见没有见过的人 去真正的生活
  
  想像着自己坐着摇椅一样的绿皮火车 慢慢的看窗外的景色
  阳光也正好 舒适 慵懒
  
  这个世界大概是热情的 容纳任何一个你
  可是翻完这本书 看着周边 我还是那个必须坐在学校里不停接受教育的人
  
  我想这世界上没有比这更纯粹的东西了 因为简单 因为想就去坐
  我想这个快时代没有比这慢的可以让人喘息的绿皮火车了
  
  绿皮火车 我还有梦 请你载着它去远方。

来自: 豆瓣
作者: 我不是$    时间: 2012-8-27 10:21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绿皮火车 独唱团
  
  韩寒 周云蓬
  
  文字 音乐 旅行 黑暗
  
  小时候7511323146
  
  没有关键词可透露
  
  有多少人读过啊
  
  周 还获得了什么人民文学奖
  周 还获得了什么音乐奖
  
  很好的书啊

来自: 豆瓣
作者: 小浊$    时间: 2012-8-27 10:21
  从来看不进散文、随笔的我被老周的文字吸引了,没有华丽的辞藻,字里行间透着老周诚实的态度、独特的幽默。很难相信老周是个盲人,在书中的世界,如果不是他自己提到,几乎要以为他是个观察力敏锐的明眼人。在书中见识了民谣歌手、卖唱艺人的生活,也了解到好多有趣的人、乐队、音乐,对民谣、对一个诚实的人感兴趣的青年不妨看看这本书。
  
  对了,这书......看起来听候,但是我断断续续的看,一天不到也就看完了,因为里面大片大片的空白实在太多了,这一点微坑爹。也许是为了布局好看?但空白还是太多了点

来自: 豆瓣
作者: 煨灶猫$    时间: 2012-8-27 10:21
  当当网买野夫的《乡关何处》的时候,推荐的组合,感觉应该不错,就一同买下了。没有听过他的民谣,也并不认识他,我真的算不上什么文艺青年,但是看了第一篇,就喜欢他写的文字了。
  
  他说他主职是民谣歌手,写字是副职,可是这两者就像他自己说的“我好像是个卖烧饼的,听到人夸奖‘您的油条太好吃了’一样”。我相信他做的烧饼和油条一样好吃。没吃过烧饼,不过他的油条一点不油腻,用的是新鲜的原料和油,咬下去香脆又有嚼劲。既能垫饱肚子,很实在,又值得你一再回味。总之,吃了有一种幸福的感觉。
  
  看这书的时候,朋友发来短信,说觉得做人很没有意思,家庭、工作、社会,让人觉得很累。我说既然已经做人了,那也只能在不开心中找点让自己开心的事做做。人生本就苦短,何必老是跟自己过不去。但这种开心的发现需要自身去寻找和感悟,也是一种本领。周云蓬就有这种本领。虽然失明,可是心里比我们很多人都看得明白,并且用一种幽默,乐观的视觉来看这生活。看他写的《那些租来的房子》一篇,现实是肯定艰苦的,但你会读的很开心,那些充满惊喜的场景、每个不同的房东,就像喜剧电影一样呈现脑中。
  
  心向往之,身未能行,看周云蓬的随行杂文也是一种安慰,羡慕在绍兴的慢节奏,羡慕一个搞文艺的青年能按自己的性情生活,特别是开心的生活着。有时候觉得,无论在哪个城市,掌握生活的节奏在于自己的心,而无非城市。在上海,一样可以浪费时间看太阳,看星空,看海。心慢点,再慢点,我们的生活就能更多彩一点。

来自: 豆瓣
作者: 到里斯$    时间: 2012-8-27 10:21
  我没听过老周的现场,以前在网上听过他的歌。这本《绿皮火车》让我对老周的印象深刻了不少,不恰当地说,这也算“见字如面”吧?老周在这本随笔里收了很多文章,写音乐和写朋友的咱暂且不谈,就谈谈第一章《路》。老周在这些写城市的短文中体现了他“看”城市很有“眼光”的一面。
  
  大部分人住在城市里,是定居者,而老周是浪荡汉子,流动居民,早年当流浪歌手,现在是经常到各地演出,他对各个城市的体验,单次时间都不长,跟很多旅人一样,但恰恰因为他需要用感知力代替视力,体验城市的方面就与别人不一样。
  
  第一章《路》,上来先写北京。北京有北漂族,是文艺帝都,老周早年久居过活之地。北京新近遭灾,内涝与其他各种城市病犯在一起,堵车、房贵等多种城市病算慢性病,内涝淹水算突发大病。病从城市传染到人,老周写道:“和朋友聚会,每个人都充满焦虑,无论有钱没钱,有名无名,脸上统统写着’北京病人‘。”
  
  然后写常州,写到了全国第一个把公园免费开放给市民的前任园林局长,老局长喜欢老周的歌。这种少数开明官员给城市建设带来光明的现象,老周明眼看到了。只可惜这种情况可遇而不可求。然后是海南,老周去海师大本科部做讲座,他写到在全国多个城市都能见到的大学城远离市中心的现象,“利用数以万计的青春,来为附近的房地产暖地皮”,多好的批判!转身到香港,写到香港大学校园“不似内地大学菜市场一样喧嚣”,内地学生太惨了。
  
  《梦忆三峡》写到老奉节被长江三峡大坝高程水位淹没,如数家珍的教授级女导游说“奉节就要到水底下去了,永安宫就成了水晶宫”,奉节新城被天通苑附体,这说的是近年来一直热议的大型水利工程破坏古建古迹的问题。这种遗憾不仅会使胜景消失,使一种文化消失,最悲剧的是“千城一面”的弊病也会习惯性来袭。城市被改变并且被弄得越来越像,老周用“什么州”来形容,“我想起了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城市都长得越来越像。”连老周都能看到鄂尔多斯模式缺乏新意,不计其数身经百战的城市规划和策划业者那健全的视力就看不到吗?
  
  几篇写法国阿维尼翁的文章过后,新疆、台湾匆匆过笔,当老周写道“刹车计划”、写到绍兴时,这列绿皮火车好像进一步减速了,因为老周在来回折腾的旅途中知道,城市发展得快带来的那些问题降临到人的身上,那种突然患上的急病,只有靠人主动脱离来进行治疗。在写绍兴的那些段落当中,我们都看到老周和绿妖快乐地生活着,不说无忧无虑,至少比呆在大城市时少忧少虑。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都有决心去绍兴、大理这样的准世外桃源过生活,老周在《跑得那么快去哪儿》中写道,“生命除了死亡还需要休息,思考需要一个菩提树下的坐垫,梦想要求一张安居的床”,更多的人只能像老周写过的北京房东大姐、上海房东老太太那样,过得稍微精心一点儿。

来自: 豆瓣
作者: Verako$    时间: 2012-8-27 10:21
  我越来越喜欢接地气的作品了。徐晓的,老周的。我读的不多,但是看这些作品时,有一种感同身受。
  
  
  
  同一个国家,不同的时代;同样的爱好,不同的表达方式;同样渴望自由的心,不同的人生际遇。从这些或明或暗的摸索中,看到了那个世界,天高广阔,空气舒畅,有大风大雨打在高原上,雅鲁藏布江畔有成群的野马放肆驰骋,大江大河的怒吼伴着野马的嘶鸣,那是个梦中的世界。
  
  
  
  我看评论,有人说老周的这本书,简直像随意拼凑的,不知为什么竟然这么多人喜欢。说这种话的人,我觉得他要不是缺乏耐心的,要不是缺乏感知生活的能力的。
  
  
  
  老周书的精髓,在于一种谐谑,他蔫头蔫脑地开着命运的玩笑。命运不放过他,枯了他的眼,他哼哼唧唧地顶这个狗屁世界两句,是那种隐忍的,不带聪明气儿的,人家歇口气时,他好死不死地来这么一句,撺掇得世界说,这小子,他妈真找死,得对他再狠点。他就像小时候总被别人欺负的老蔫,有个学习好性格好的班长姑娘坐同桌,挨了打就背后就编排人,逗得姑娘巧笑嫣然,姑娘这一笑不得了,班里的小伙子一个个红着眼,商量着下课再给他来一顿。
  
  
  
  他从唐诗、孙静修和海子的诗里,硬生生地长出了一个精神世界。有点妖媚,有点沉重。我想学他开玩笑,写人生的方式。我太喜欢了,这个幽默的老蔫。字由心生,他估计也有一个不着调的心灵。  
  
  
  
  
  
  
  
  

来自: 豆瓣
作者: °绿海$    时间: 2012-8-27 10:21
         读这本书的时候,家里刚刚发生了一些事情,这些事情又让我有更多的感慨。周云蓬啊周云蓬,我是个乐盲,可我多么热爱你写的文字,和这文字背后纯真的心。尤其是你说,保佑我暂时成为小孩子专注地一笔一画地写下去,别长成面目可憎疲于应酬的傻大人。
  
      我的表弟二十二岁了,正在读大三,准备这个暑假去云南,我给他联系了丽江的朋友,可以在旅舍给他提供一个打工的机会。这个大男孩,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对我说姐姐,我一定会努力的。二十二年一直遵从父母的意愿生活着,哪怕大学也是在本市,从来没有出过远门,他太向往外面的世界了。结果,他妈妈说,儿啊,我舍不得啊,你那么瘦,外面太苦。她还说,儿啊,妈妈身体不好,你非要把我气疯才甘愿吗。她又说,儿啊,你要是这趟去了,你爸爸又要和我吵架了,不是妈妈不愿意,是你爸爸不同意啊。她说了很多很多,以致于我二十二岁的弟弟,在答应她不出远门之后,沿着公路奔跑了十公里,这个大男孩打电话给我,泣不成声。
  
      我觉得,他的妈妈十分精明,不是一个傻大人。她用一切能想到的办法困住了一个本该独立自由的人,用爱的名义达成了她所有的愿望,你能说她傻吗?真正的傻大人,应该是不懂得这些手段的,要么简单,要么粗暴,就像我一个小学同学的爸爸,大冬天在雪地上追着儿子跑,追到了一顿狠打,然后拎回家。后来他儿子在二十三岁时喝农药自杀,他简单地举行葬礼,然后离婚再结婚,照样风生水起。   
  
      无论是精明还是傻,我们都不想去面对他们。他们的心里,要么充满着不确定的恐惧,希望依靠绑住别人的方式来增加安全感,要么充满着简单的暴力,对一切不服从进行棍棒管教。
  
      我们的心还是那么的纯真,除去下雨时看雨水顺着屋檐滴落到地上砸出小坑,除去花开时愿意静静守候等待它的绽放,我们还愿意去认真去听对方内心的声音,我们不喜欢勉强,不喜欢压迫,不喜欢指使,不喜欢束缚。因为纯真,所以我弟弟选择妥协,因为柔软,所以我同学选择再见。
  
      我愿意永远做个小孩,因为曾被粗暴地对待,所以不能再转而粗暴地对待别人。和周云蓬一样,专注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永永远远不成为一个面目可憎的傻大人。

来自: 豆瓣
作者: 微笑的$    时间: 2012-8-27 10:21
        周云蓬出新书,赶紧收了。京东的促销太给力,订了一大堆书,快递当天就送来了。看来看去还是这本《绿皮火车》最顺眼,慢慢地抽着空翻着看。
  
      看周云蓬的书,就像和一个宽厚的兄长聊天。什么都不用说,只慢慢地跟着听,心也就慢慢安静下来,他十几年天南海北卖唱的生活和经历,发酵成朴实又温润的文字,生活的不足和烦恼渐渐远离,“腊肉白米饭老熟的陈香”涌上来,手边应再配一碗绍兴黄酒吧,身心舒坦,兴尽而归。
  
     作为最最具人文气质的民谣歌手,无论是歌曲、诗歌还是散文,周云蓬的作品不缺对现实的关注和批判,他的尖锐藏在太平山上的两只牛蛙像咳嗽着聊天声里,藏在大理一玻璃杯黄金一样的阳光后,忧虑和深思代替了叫嚣的嘶吼,此刻我已全无浮躁的火气,只是跟着这样一位值得尊敬的兄长,慢慢听他说沿途风景。

来自: 豆瓣
作者: Jaffz    时间: 2012-8-27 10:21
  没有让我有印象深刻的场景!还不上我读过的一本童书《神奇的收费亭》让我印象那么深刻!全书的感觉就是自己带着民歌走遍中国走向世界,感觉有为民歌做广告的嫌疑!或者是我理解和阅历不行,无法深刻理解周的思想!但还是在这里支持他的!柴静的序不错,我蛮喜欢的!但是他们的生活我还是蛮喜欢的也很向往的!

来自: 豆瓣
作者: 老撒$    时间: 2012-8-27 10:21
  旅途中总爱带上一本小书,供无聊时的消遣。前几天出差就是带的刀尔登的《不必读书目》,没想到只在旅途中便读完了,这倒不是我读书快,而是它比较薄的缘故。
  
  读过之后,我觉得这本书和它的名字一样,是“不必读”的。首先这本书是名不副实的,书名只是一个噱头。初看书名,再看目录,作者不读这,不读那,长长的开列出了一串书单,而这些书单,大都是经过时间考验而被奉为“经典”的,但作者竟曰“不必读”。本以为他能说出个一二三四来,谁承想,在这本书里几乎没有不读所列书单的理由,作者也不是为了说明“为什么不必读”而写这些文章。总之,这个书名是“欺骗消费者”的行为。
  
  罢了,姑且饶恕作者标题党的做作。书的内容怎样呢?若不是奔着“不必读”而去看的,那么,这些文章还有一定的可观之处。这本书内里虽然没有多少新的观念,但作为中国古典正统文学的入门书籍看,还是值得一看的。有些行文也倒有些趣味。不过作者的有些论述难免“满嘴跑火车”,这是读者应该注意的。
  
  总体来说,《不必读书目》差强人意,还行吧。从文笔来看,有些迂阔处,这是“文人之文”的通病了。旅途中同带的还有一本周云蓬的《绿皮火车》。和一些人一样,我也是从韩寒的《独唱团》上才第一次读到这个叫周云蓬的人的文字,《绿皮火车》这篇散文写得很棒,文字中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情绪。
  
  后来,我买了周的《绿皮火车》这本散文集。《绿皮火车》里主要记述了作者东奔西走天南海北的见闻感受,另外还写了一些人。若说《不必读书目》是文人之文,那么《绿皮火车》就是生活之文,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的文字。周云蓬是盲人。九岁失明。
  
  读周云蓬的文字,感觉他对于生活敏感,在常人看来一些细微的一闪即过的感受,他总能捕捉下来,我甚至把这种“技能”归结为他的眼睛失明——在我的观念中,总以为盲人较为敏感。然而,读他的文字,那些游走于中国每个地方的文字,那些色彩斑斓的生活,竟然出自一位盲人笔下,又是觉得惊奇。有时我想,周云蓬有一个陪在他身边的绿妖姑娘,这是他的幸运。显而易见的,周云蓬笔下的一些景色,是通过绿妖的双眼转达至他的笔端。
  
  在《绿皮火车》里,你会看到一个热爱生活的盲人,乐观,幽默,随和。最后说句,我喜欢这本书的封面,当初买下它,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这样的封面设计甚得我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9667a01014umr.html

来自: 豆瓣
作者: 茶未漾$    时间: 2012-8-27 10:21
          第一次知道有这么个人,是因为他刊在《南方人物周刊》上的一段文字:“蛇只能看见运动着的东西,狗的世界是黑白的,蜻蜓的眼睛里有一千个太阳。很多深海里的鱼,眼睛蜕化成了两个白点。能看见什么,不能看见什么,那是我们的宿命……”他用类比的方法,让自己接受宿命的安排,那时,我觉得这个人有一点令人崇敬,有一点令人怜悯。QQ音乐播放器里存过几首他的歌曲,时间久了也就忘了。
         
       前段时间,豆瓣首页推荐了他的散文随笔集《绿皮火车》,想到曾经读过的那段文字,断定此书必定是好读的,事实也确实如此。在他的“盲人影院”里,世事都很客观,不褒扬、不诋毁,看得清、讲得明。这文字也算对得起被砍伐的树木,对得起曾经纯洁的白纸。
      上了文字的瘾之后,才又想到听他的歌儿。连续听了几天之后,突然听说周云蓬要回沈阳演出,心中暗自发笑,这也算是生活中的一点小灵犀、小巧合吧。
         
      我琢磨过,一个9月就失明的人,怎么能把世界看得如此清楚?
      他在一个访谈节目中回忆说:
      小时候去厕所总是姐姐陪着,每次刚蹲下姐姐就在外面喊:“完了吗?”我说:“没完”。过一会又问:“完了吗?”我说:“没完。”那时候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贼,就想一个人上厕所,想什么时候上就什么时候上,想上多久就上多久……
      后来,他的这个梦想实现了。16岁那年,他一个人挤在开往北京的火车过道里,吃着事先准备好的煮鸡蛋,喝着小啤酒……“于是世界就成了我哥们儿,和我在一起。”
      我想,就是这句吧,“和世界做哥们儿,和世界在一起”让他可以在光明的黑暗里穿行。绿皮火车拉近了他和世界的距离。越是“面对”越真实,越是“面对”越清楚。这和旅行能让人变得坚强、坦然是一样的道理——真实的面对,这力量是无穷的。
         
      咱也和世界干个杯吧,然后拍拍他的肩膀说:哎,做我哥们儿怎么样?别老掖着藏着的了,咱赤诚相待,谁也别负了谁! 
  

来自: 豆瓣
作者: 小樱$    时间: 2012-8-27 10:21
  收到周云蓬的新作《绿皮火车》。以他在韩寒《独唱团》的同名散文为主打,和老周一起沿着铁轨一路周游列国(尽管很多时候他搭乘的或许是飞机了),这本小小集子收录了他近年来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新作,一经推出便引来众文青追捧。前几天和一广东民谣工作者饭局,聊起老周时,对曰:“现在,作为一名文青,你的包里没有一本《绿皮火车》,都不好意思上街跟人打招呼!”于是我腼腆地从背包里拿出这本书。
  
  老周在书中说到,借着《独唱团》的超大发行量和超高关注度,许多人知道了周云蓬这个名字,音乐进而似乎成为了他的副业。许多人见到老周,开口便说,我看过你的《绿皮火车》,挺好的,没想到你还会写歌弹吉他呢?这不是什么尴尬的事情。许多媒体约周云蓬写专栏,看重的不仅是他作为民谣盲歌手、“中国的良心”等标签,周云蓬本人的文字水平确实也非常不错。他的风趣、幽默,直来直往,都能让你别开生面。如果说《春天责备》是周云蓬诗人的肯定和作家身份的预热,那么《绿皮火车》则可算是老周作为作家的正式出道作品。我喜欢顺着他的文字,跟着他沿着中国的铁路线一路小跑,从北京南下,到上海,杭州,绍兴,再跨过台湾海峡来到台北,再回到香港,又辗转至大理,他轻快的脚步经常会让你忘却他的视障人士身份。我甚至羡慕他的生活,没有房地产经济的绑架,不受户籍制度的约束,随心而至,背着一把吉他仗剑江湖,乐得悠哉。
  
  仿佛嬉皮士一般,除了写在各个城市生活、演出的经历,周云蓬还在书中不断流露出对音乐产业及整个民族和社会现状的思考,如他对全国各地音乐节井喷现象的反思,以自身为例对租房子的“蚁族”的描述,谈音乐人如何通过微博、豆瓣做自媒体的推广,谈民营书店的衰败,甚至还大谈刘慈欣的《三体》观后感。在触及人心之阴暗面的时候,他并没有像《中国孩子》那样做苦大仇深的控诉,倒是用俏皮话一笑而过。微博时代,周云蓬、左小祖咒等靠音乐为生的地下歌手纷纷公知化,但这或许是外界的一厢情愿?至少在《绿皮火车》里,老周还是那个老周。黑夜并没有给他一双黑色的眼睛,他依旧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寻找光明。仅此而已。
  
  (原刊于《音乐时空》)

来自: 豆瓣
作者: 青青陵$    时间: 2012-8-27 10:21
  是不是因为你是盲人,你能看到我们看不见的东西。你披着长头发,带着满脸的风尘,心里却很温柔,尽管你看过那么多的痛苦,但是好在你也经历过那些感人的美丽。你背负着海洋与火焰,你唱着普通人的歌并用圣者的心救赎。
  在咖啡馆里奢侈的坐了一下午,直到光线暗的让字迹变得模糊才离开。绿色的封面,孩子般的稚拙简单的字体:《绿皮火车》 周云蓬
  
  在这之前,你只是我喜欢的一个歌手,认识你是因为你唱的那首《九月》,海子的诗歌。
  当海子在去世20年后又被房地产开放商翻出来的时候,当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已经触目惊心的写到广告上的时候,当海子因为死亡而变的神圣化符号化的时候,谁又能知道,劈柴喂马,不是幸福的宣言而是死亡的绝望。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当火车隆隆驶过的时候,喷薄而出鲜血一定也如海水一般。
  葬礼上他的母亲老泪纵横,和任何一个普通的母亲别无二致,用乡音念着古老的葬歌。
  
  回到《九月》上吧。2年前听到这个旋律一下子就把我抓住。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我的琴声呜咽,我的泪水全无,只身打马过草原。相较于从前听过的那些音乐,那是一种很不一样的体验。脱掉了一切的技巧,矜持,那么直接明白。于是你能想象他的样子,于是我以为他是一个阴郁沉闷的人,有一双阴鸷的眼睛。
  
  直到,我知道他是一个盲人,直到我看到他专辑上的一句话:9岁失明,留在视觉中的最后印象是动物园中的大象用鼻子吹口琴。
  心好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
  
  看到这本书,才更明白大家为什么都叫他老周。因为他有一种很朴实的感觉。书里的内容太纷繁,是我从不能想象的世界。法国的葡萄酒薰衣草一呼百应的盛大音乐节,有;冬天没有暖气的民房甚至露宿街头行囊里装满了卖唱得来的毛票,有;拉雪兹公墓海子杜拉斯,有;绍兴的黄酒丽江的街道青岛的海风,有。
  但是没有愤世嫉俗也没有大段的抒情。文风从始至终都差不多,但是给你清晰的想象空间。清楚,幽默,人间烟火,人情冷暖。
  
  有一篇文字是专门记录他租过的那些房子。
  第一个是圆明园附近的民房,文艺青年聚集地,画画的写字的唱歌的,各个兵种一应俱全.
  "每天到海淀图书城唱歌,晚上回到家,房东大姐帮我数钱,用猴皮筋把毛票捆在一起,一元的另外一捆她见到钱堆里凤毛麟角的十元,总会惊喜地大叫,小周,发财了。弄得我晚上回来清点收入,成了全院子的重大仪式,邻居们欢乐地跑出来围在大姐旁伸着脖子。每逢春节,回不了家的人,全上了房东大姐家的年夜饭桌。会唱的高歌两首以助酒兴,写作的写春联,画画的,画点鸟儿鱼儿等吉祥物。记得有个画家,一高兴,还给大姐画了一张巨大的美元,贴在墙上。"
  "一九九五年冬天,我和女友去青岛,在浮山所租了个平房,房租二百,免水电费房东是个很厉害的山东大妈,严格限制我们对水电的使用。还在房间的墙上,写上警示语:浪费是犯罪。青岛的冬天又潮又冷,我们俩整天在房子里哆嗦,看大海的欲望都没了。幸亏房东有个好女儿,名字叫倩倩,看我们可怜,偷偷给我们买了个电炉子,瞅准她妈妈出门,就来敲我们的窗户,电炉子便可以红起来了;等她一唱歌,好像是范晓萱的,有一句是“你在海角天边”,暗示着房东回来了,赶快拔插头。所以我们很怕听到这首歌,它意味着温暖的消失.后来,钱花光了,还欠了几天房租。还是倩倩,瞒着她妈妈,把我们送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临下船的时候,她唱了一句“你在海角天边”,本来是临别开玩笑的,可还没唱完,女友就和她抱在一起哭了。"
  “我在丽江租了个四面都是玻璃的房子,活像一个大水杯,每月才一百五。我整日坐在这个玻璃杯中,跟着太阳向日葵般转。丽江的阳光,黄金一样贵重,太阳一出来,坐进一玻璃杯的黄金里,想事情,或者什么也不想。”
  “我和女友绿妖,去年搬到了绍兴。租了个小木楼,旁边有个桥,叫做酒务桥。窗外,是泊着乌篷船的小河。早上,赖在床上,听到有划桨的声音,就猜到天气不错,有游客坐船去鲁迅故居了。离我家不远,是徐渭的青藤书屋,五元一张票,里面很幽静,整天看不到一个游客。我和绿妖,都想去应聘看门人的工作,不要工资,管住就行。隔壁开了一家龙虾店,偶有九死一生的龙虾爬到我们房间,绿妖会把它们放回离饭店远些的河里。后来,龙虾不来了,生意红火的龙虾店突然倒闭了。原来,网上到处流传吃龙虾得怪病的帖子,弄得谁也不敢吃了。我想,这一定是某龙虾成了精,上网推波助澜,发了这条拯救龙虾家族于水火的救命帖”
  
  一页页翻过去,不自觉的好像一直是微笑着。一切的一切被他写的活色生香。有批判,对于国是,人心。不过那都是弦外之音,毫不锐利。就像是一个平凡人的记录,不故作清高,不愤世嫉俗。
  我们也喜欢相同的人。梵高,钟立风,鲍勃迪伦。以前听过麦克写给梵高的vincent,喜欢至极。这里面又写到了李志的成名曲梵高先生:
  谁的父亲死了
  请你告诉我如何悲伤
  谁的爱人走了
  请你告诉我如何遗忘
  不管你拥有什么
  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让我再看你一眼
  星空和黑夜
  西去而转折的飞鸟
  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据说李志很少唱这首歌,他说没人能理解。其实伟大的人都是孤独的。记得有一次做阅读的题,问你怎么理解“人生孤独识字始。”我深以为意,不过就在此时后面传来嘀咕,什么破玩意,扯淡么。
    我把我要说的话咽下去了。
    从咖啡馆回到家,忍不住拨愣拨愣吉他。以我现在水平,连拨愣这个词都用过了。大横按支离破碎的让我有撞墙的冲动。泰戈尔大师说过,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奏响时间最美的旋律。我想这老爷子说的一定是吉他。当初练得那么惨不忍睹,将近半年的荒废又得一切重来。我要重新练起来了。
    站在窗户前面,忽然觉得我看到的特别远。我想我真是被老周煽动的鬼迷心窍了,但是我是这么爱这样的状态和心情。
    写《在路上》的凯鲁亚克说过: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老周又加了一句:永远不听话。
    这样的心情让地理作业似乎都光芒四射,却总是感觉有些要说的话像是卡在乌鸦喉咙里的石头,于是打下了这篇,乱七八糟文字。
  
  

来自: 豆瓣
作者: 掌心开$    时间: 2012-8-27 10:21
  看到微博上有人推荐,看介绍,书的文字不多,高铁上无聊,点开依次看下去了。以前不认识他,没听过他的歌,没看过他写的字,从文字里慢慢发现他是个盲人,是个民谣歌手,和罗永浩、柴静关系很好,他有很多好朋友,包括张玮玮。他一定人品不错,够义气,否则也交不到那些人。
  我一直想入藏来着,奈何总是觉得还没有准备好。不论是体力还是精力或是身心,总觉得进藏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却被一个他走过,被他“看”过。心里是佩服这样的人的,有一种流浪的大气,和一颗随遇而安的心,也许他觉得没什么是不可失去的吧,又或许他觉得即便看不到,也能听的到,呼吸的到。盲人的世界里,可能听和唱是最好的表达方式,用歌声交流,不比用眼神交流差。
  文字淡淡的,看完并没有太大的震撼,但也有些触动。字里行间里还是有很深的阅历与功底的,读过很多书,见识过很多世界,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内心足够强大,善于自嘲,看不出自卑感,甚至还有些得意自信。对他有些敬佩。
  微博上加了关注~
  

来自: 豆瓣
作者: 肥肉硬$    时间: 2012-8-27 10:21
    这是一本没有腰封的书,对于没有腰封的书,我会有天然的好感。腰封子对我而言,就好比景点白墙上的办证广告,上网时间的连续弹窗,或者AV电影里朦胧打码。性质上属于没有尚可,有了一定有会砍死谁的冲动。恨屋及乌,要哪本书有腰封,对于书本身,也会保有挑剔的态度。
  
    所以这本书给了我很美好的印象。头一篇就是柴姑娘写的序。柴姑娘是个天才,聪明又有亲和力,站那里不动,就能让人心生信任,把自己初中偷窥女厕所的丑事统统抖露给她。柴静文章也写得好,虽然夏宇说自己读书,都要把序撕掉再看。但是单纯从文章来看,柴静的序可能是整本书里最好的一篇文章(周云蓬胜在自由奔放的情怀)。这个序人物塑造得活,主题升华的高,讲述平实可读,连八卦都挖得比别人深一点(“有趣多难啊”绿妖说)。以至于我翻了翻豆瓣书评,里头有一半评的都不是老周的书,而是柴姑娘的序,或者其他别的什么。所以我想就老周的文章做一点补充。
  
    《绿皮火车》这本书有三部分,路,歌,人。头一篇《绿皮火车》可能是选在《独唱团》里头的文章,开篇言志,周云蓬上手便祭出三观,说自己是个坐不住的人。我前些日子读一本关于垮掉的一代的书。觉得这一代的民谣乐手,和垮掉一代还多少有点像。一辈子就图个清净自在,从一个城市跑到另一个城市,跑来跑去才发现根本就没有清净的城市,只有在路上的向往清净的心情。
  
    第一部分“路”,前几篇写的是四处唱游的游记。我一点都不喜欢读游记,去了哪里吃了什么,真没什么值得谈论的事。如果搁在国外的话,还能看看不同世界观,在中国各地的游记,只是写去了哪里,全无野趣。我当时就想,如果整本书都将这个的话,就真没什么读头了。但相对来说,这一部分也多少有几篇有趣的文章。
  
    阿维尼翁的几篇游记,《那些租来的房子》,《跑得那么快去哪儿》,《世界尽头是北京》,因为写了有趣的人,所以可读。其他的很一般。
  
    我突然意识到,一篇游记写的一般的话,十有八九是因为没有观察此处,或者心不再那里。对周云蓬来说,这些地方他并不能看见,只能被周围人告诉一个恍惚的地名,脚走在一样的平路上,听着一样的市声。此处和彼处分别实在意义不大。所以,让一个看不见的人,去写好一篇游记,实在要求太高了。唯一可以写好的,就是在这些地方遇到有趣的人,和他们交谈,感受他们的世界观。但是,遇见一个有趣的人多难啊。
  
    到了第二部分,他写歌。这就突然精彩了。相比那些陌生的地方,对周云蓬来说,歌,乐器,歌手,歌词编曲,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主场。私以为歌的部分里头,四篇《绝妙好词》是最好的。歌词来自张玮玮,左小祖咒,李志林生祥张佺,这些词写的好,勾引得老周也妙笔生花。但这依然还达不到明显的有趣的程度。
  
    到了第三部分,写人。老周就把文章盘活了。实际上写人是最难的,因为你知道他很多方面的是,如何取舍是最难的。想要把一个人写得有趣,就要求你自己有趣。这几篇写来下,让本来面目可憎一片蓝色海洋的中国人 ,变得五彩斑斓了。
  
    柴姑娘转述绿妖的话,说周云蓬是有趣的人。老周写的文章,也很有趣,但他的有趣是中立的有趣。我们有时候讲,某人很有趣,那是因为他有很多的看法和评论。总是在讽刺,或者用个稍显现代的词汇,吐槽。但周云蓬很少会对人对事做出个人化的评论。这可能是混江湖混出来的一种眼色,不愿意得罪人。但是我更倾向于把它理解为一种修养,周云蓬是个草根,但他时时显示出超越草根的修养,懂得一个人应该有哪些高贵的品质。这种修养在王小波身上也有,简言之就是一种对人性本身的在意。老周在《特立独行的汽笛》引述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里头的话,并说,希望像那只迅捷的猪兄一样,为苦闷的生活拉响汽笛,让房奴,车奴,以及啥啥奴们能卸下重担,在春天的小河边洗个澡,唱着歌回家。这就是周云蓬在这本书里(随处可见的)最重要的情怀。
  
    三部分,第一部分打三分,尚可。第二部分打四分,不错。第三部分打五分,写得真好。
  
    最后转述一个听来的故事。
  
    周云蓬参加一次电视访谈,中间儿摄制组好心,就跑到街上去找人征集文艺青年的祝福。其中有个女青年说,祝你永远孤独,永远流浪。周云蓬听了苦笑一声:要是有辙,谁乐意永远孤独啊。大意如此,也可能是我记岔了,把岳云鹏的典故安到了周云蓬的身上,但无论如何,这个典故都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惊醒作用,那就是我们这个世界处处充满荒诞,一不留神就变成了蠢货,其心可诛。所以一定要慎重,尤其在祝福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来自: 豆瓣
作者: 左右左$    时间: 2012-8-27 10:21
  真不怎么样,我奇怪怎么豆瓣竟然没有人说这书不好,以为这里会听到很多不一样的声音,真失望,都能怎么了,这样的书也会评价这么高,失望还是失望,我的见解没有掺杂任何对人的歧视,只论书的可读性,实在谈不上是本吸引人的作品,只能总结,这是个广告至上,炒作至上的年代,有人捧就有人买

来自: 豆瓣
作者: Stephe$    时间: 2012-8-27 10:21
      当每个人都过着千篇一律的人生时,人们往往会羡慕那些特例独行的人,例如周云蓬,尽管是个盲人,但是活得比谁都潇洒。相反我们这些能看见世间千姿百态,世态炎凉的人,却活得畏首畏尾,如履薄冰,细想来,真是可惜、浪费。像《热血高校》中的经典台词说的那样:与其做关在鸟笼里供人观赏玩弄的鸟,如果能够自由飞翔,无拘无束,哪怕是一只乌鸦也很好啊……但是谁又有胆量去做一只乌鸦呢?
      从来不知道哪来的牵绊与束缚,把我们锁在一个固定的生活模式上,每天睁开眼睛,坐同样的事,闭上眼睛又做同样的梦(每天做同样的梦,有点科幻了……),甚至有些事情和梦想,我们小时候敢想,长大了又去刻意回避,就这样,生活就像一只越来越小的鸟笼,我们隔着笼子遥相呼应,距离越来越远,声音渐渐模糊,看着同类慢慢老去,然后轮到自己。直到进入墓穴的那一天,可能也不知道这辈子究竟做了什么,就好像被孩子玩完了,摔碎了,再被扔进地下仓库的玩具。
  周云蓬是一种态度,他真实而勇敢。我也想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但是在这个社会,不是人人都可以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表现出来,至于为什么不能,理由也有很多,至于这些理由,归根结底还是自己没有胆量去做一只乌鸦。但是周云蓬做到了,是的,相信每个对周云蓬的评价中,你都会发现“他做到了”这样的字样。他的确做到了,而我们不能。我想到了小时候刚刚接触游戏机时的情景,妈妈带我去一位哥哥家,我看着哥哥玩游戏画面,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然后我妈对我说:你也玩,让哥哥教你。当哥哥把手柄递给我的时候,我却退却了。我说:我只看着就行了。
  我只看着就行了。
  就像看《绿皮火车》一样。
  过上乌鸦般的生活,这诱惑实在远远大于小时候8位机对我的诱惑,而现在,我依然像小时候面对递过来的手柄那样,退却了。
  乌鸦在人们眼里并不是什么好鸟,这就是理由。太在意约定俗成的普遍价值观,甚至将这个紧箍咒牢牢扣在自己头顶,无法除去,这就是理由。而自己不能成为自己的观世音菩萨,也是理由。
  在读《绿皮火车》时,我的思绪会跟着周云蓬飞,飞到哪算哪,周云蓬飞到哪就当自己也飞到哪,周云蓬喝了什么酒,就当自己喝了什么酒,周云蓬说了什么话,唱了什么歌,全当自己的……你永远无法干掉一个可怜猥琐的意淫犯如我者。
  在听《中国孩子》时,我呀,呀呀呀……
  因为高腔儿我唱不上去。
  真逊呐,小子!

来自: 豆瓣
作者: 張蜜兔$    时间: 2012-8-27 10:21
  听说周云蓬这个名字大概是在09年初,当时只知道他是个民谣乐手,从未听过他的音乐也没看过他的文字。有天去闲来无事不愿去挤高峰地铁偶然间在西单图书大厦闲逛时看见了周云蓬的专辑《沉迷入迷的呼吸》。这个专辑的名字以及包装上灰蒙蒙空旷的封面让我有把它买回家的强烈冲动。拿回家迫不及待的拆开来听,一个中音男声唱着“孩子们出门玩儿还没回来,老人们睡觉还没醒来,只有中年人坐在门前发呆。天黑了,灯亮了,回家吧。孩子们梦见自己的小孩,老人们想着自己的奶奶。只有中年人忙着种粮食……”。深深被这首歌的歌词吸引,然后一直循环了三遍。我哥问我:“这是谁?”我答:“周云蓬。”我哥说:“这人一定很喜欢海子”……
  曾经不知道专辑上那些点点是什么意思,后来看介绍是才知道他是个盲人。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我认为老周应该是个诗人,其次才是民谣乐手。记得10年初冬,老周在单向街书店签售再版诗集《春天的责备》时曾说很喜欢的野孩子乐队的歌词,简简单单的歌词里讲述的事情可以令人回味出道理来,没有华丽的语言修饰,民谣就是这样的。当然我个人认为他自己的歌词也是这样。
  从《绿皮火车》读到《散场曲》久久在书中各个地点沉浸,很久没有一本可以令我一拿起就不想放下的书了,上一本是在11年初读《水浒传》。这并不是在帮衬着吹嘘老周的文采有多好,关于他自己的故事有多传奇有多吸引人,而是距离我生活很近的共鸣感强烈带动我翻了一页又一页,还总是担心会很快看完。周云蓬是个有趣并且骨子透露文艺气质的人。只有博学的人才会有趣,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你会在书中得知他读过很多小说、诗集,知道很多东西,当然博学也与他“行万里路”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语言不在于华丽的辞藻,朴实、精准的文字也是大有魅力的,比如书中的提到的“腊肉白米饭老熟的沉香”看的直令人流口水与两块钱打一碗的黄酒令人神往。
  书中说:“北京是口“大锅”,煮着众多外地来的艺术爱好者,煮的久了,就想跳出去凉快凉快。但是:“锅”外面荒凉贫瘠,没有稀奇古怪的同类交流,那就再跳回来。”这两年身边的朋友纷纷去旅行,有得甚至过分到一走走半年,回来工作一至两个月再出行,大概就是老周说的大家纷纷感受到北京已经热到令人焦躁不安了吧。去年的元旦我也像他们一样,虽在寒冬却依然不能安抚那个火急火燎的心情,辞职南下然后去了西南。旅行快要结束的最后一个星期,在常州遇见了北京的故人,双方激动的心情是无以言表的,见面后对北京的思念是愈加的浓烈,外面的清油挂水的已然品不出味道了又怀念起北京杂烩一样的地沟油起来。
  与其说这是一本杂文集还不如说是一本旅行游记。边走边写。对于老周在书中说的“每个城市都有不一样的味道”不知道这个味道是指气味还是气质。很早以前舅舅曾跟我说人在年少的时候各种敏感度是最强烈的,所以一定要在自己最敏感的时候接受大量的讯息。现在我有同感,小时候到每个城市印象当中他们总是有气味的,比如北京是书本油印的气味,大概是那次在三联书店看书的情形印象深刻。开封就是鸡蛋灌饼与小米粥散发的食物香气。济南是泉水清冽冰牙的冷甜。青岛是海风的咸湿与青草混合起来自然的味道……这种感受城市气味的技能随着年龄增大而渐渐消失……不仅仅是因为失去了这种感知技能,城市的统一变化也另我们日渐的麻木,就像你到很多城市都可以看见王府井商场一样,城市的统一化逐渐麻木了我们的感知神经。《似曾相识的什么州》里的最后一句话说:“城市长得越来越像,兰州你可以叫它广州,也可以叫它抚州,还可以叫它郑州。”
  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我们就要唱方言》里说:“方言埋藏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贝,家传绝招,锦囊妙计,取之不竭。”曾经在日语培训班里,老师曾讲到至今为止只有粤语保留了古代的双音发音,现在越来越多的方言被愚蠢的普通话所代替,只有保留完整方言的地方才能更好的保留自己的文化。对于这点上我很惭愧,我老家的地理位置在山东的最西与河南搭界,我们的方言其实更接近于河南,但是比起河南话又更土些。妈妈是半个新疆人,刚回到老家的时候讲的是普通话,爸爸是半个河南人,最初讲的是河南话,所以我的方言一直都不够标准。现在我们那个小县城也在被普通话同化,很多老词儿和老腔调是很少听见人讲了。偶尔遇见几个老乡讲起老家话来也觉得别扭异常,大概是我们背井离乡太久了,也可能是普通话这种官话真的要取缔方言了。文章最后写到:“我们的父辈和我们的祖先住在我们的方言里,无论天涯海角,只要我一开口,你就知道我从哪儿来,虽然脚下没有属于我们的土地,但在方言里,我们和祖先可以入土为安。”令人激动的想哭。
  曾经有个好朋友去南方应聘,临行前我发短信给他,不要他吃火车上的盒饭,他回复说最爱吃绿皮火车的盒饭,之后我们就同时给对方发了条,最爱绿皮火车上的炝炒圆白菜加两片薄火腿的盒饭!今年最后一辆绿皮火车开出了北京就再也不开回来了,这意味着以后这个脏乱、夏天需要开窗冬天需要穿军大衣的绿皮火车会像二八自行车,海燕收录机一样成为几代人的回忆。
  
  
  
  

来自: 豆瓣
作者: 傅不文$    时间: 2012-8-27 10:21
          对于小时候曾经住在山下海边或者铁路边的孩子们来说,那座高山那片大海那条长路会在他们脑海里留下永恒的印记,它们会引导这个孩子向上向下或向无穷的远方产生无边无尽的自由散漫的天马行空的冥想,直至永恒和虚无。
      那时候我们很年轻,那时候我们也无烦恼,我们在那个夏天坐上没有空调当然我们很可能根本不知道空调为何物的绿皮火车,从早到晚的赶路,从远方的家出发,一路上听着绿皮火车与铁道摩擦的况且况且声伴随着车上摇头风扇的呼呼声安然入睡又安然醒来。我们看着傍晚时分照射进车厢斑驳的夕阳和着被拉长的和蔼陌生人的影子安静发呆或者干脆低声吟唱,直至另一个远方看不见的理想和别处。
      当旅程的大部分时间,全部在绿皮火车上度过,你会幻想自己已经成为绿皮火车的一部分,你安心的把自己交付与它,让它轰鸣着,轰鸣着带你去你想去的远方。让它咆哮着,咆哮着赶跑那些在铁路边无所事事胆小懦弱的小人。
      于是时间慢下来,慢下来,绿皮火车开过白云苍狗开过绿树红花开过黑土黄沙开过橙日紫芒,你所经过的这一段一段的旅程,在你心里在你脑中深深停留,一辈子挥之不去,当你有一天老无所依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无人问津时,你还会微笑着回忆。
      于是时光暗下来,暗下来,绿皮火车开过白云苍狗开过绿树红花开过黑土黄沙开过橙日紫芒,追光灯一束束轮流打在车厢里的每个乘客身上,他们之中有哄孩子的母亲,永远烦躁着在打电话的生意人,有安详相拥的老夫妇,有迷茫无措的毕业生,有呢呢喃喃的恋人,你在绿皮火车里看到了世间百态了解了民间疾苦和喜悦。
      可惜@周云蓬 看不到绿皮火车开过白云苍狗开过绿树红花开过黑土黄沙开过橙日紫芒,可是@周云蓬 却能比我们任何人看的懂绿皮火车开过白云苍狗开过绿树红花开过黑土黄沙开过橙日紫芒。

来自: 豆瓣
作者: 五月微$    时间: 2012-8-27 10:21
  在柴静的序里,她问绿妖为什么跟周云蓬在一起,绿妖说:“王小波小说里写,一个母亲对女儿说,一辈子很长,要跟一个有趣的人在一起……”看到这一句,很感动。这个世界上,帅哥美女很多,有钱优势的很多,有才有情的也不少,可是唯独,有趣的最少,也最难。
  
  去年在《春天责备》的一场小型讲座上,见到了老周和绿妖,听着老周侃侃而谈,关于音乐和文学,关于理想和生活,甚至关于信仰和流浪……听他说话,就如看他的文字一样,没有华丽的词藻,坦诚而直白,真诚而幽默,能让人感同身受。老周真的是一个实实在在又难得有趣的人。
  
  这本《绿皮火车》以“路”“歌”和“人”三个主题,收集了老周从2011年到2012年初期间写的一些杂文,在这些文字里看到了一个最真实的老周。现在的周云蓬已不再是那个默默无闻在街边和酒吧卖唱的歌手了,但是他依然是那个用最真诚的声音,最真切的文字,与这个世界交流的人。想起上海电影节期间绿妖说的一个小故事:上海回绍兴,动车无座,老周变娇气了,一路站着一路发着牢骚,还念念不忘昨天的辉煌:"昨天还走红地毯呢今儿就成流浪汉了"。虽然绿妖说:“这岂非他的《绿皮火车》里最常见的遭遇,老周忘本呀。”作为旁观者,看过忍不住一笑。喜欢老周和绿妖,就是因为他们的这份真实不做作。
  
  这本书的封面兼具小清新和怀旧之感,白色页面上驶过一辆慢慢悠悠的绿皮火车,火车画得还很童趣,十分讨人喜欢。有过唯一的一次绿皮火车经历,几年前从苏州到上海,车票很紧张,好不容易7块钱买到一张站票,但是上车的时候被震惊了,不是说没坐的吗?怎么每节车厢都这么空荡荡的,只有横七竖八地躺着的几个人,而且非常准点的到站了。于是,绿皮火车给我留下了一段惊喜而有趣的回忆。
  
  两年前读罢《春天责备》,觉得老周面前,自己是那么的弱小;而读完这本《绿皮火车》,又觉得面对生活,我们是多么的浮躁。今天看到一句很喜欢的话,理查德耶茨说:“你以为挑起生活的担子是勇气,其实去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才更需要勇气。”我想,我们缺少的就是老周那样的勇气,所以我们只能在现实的泥潭中继续挣扎。
  
  一根盲杖,一把吉他,一瓶黄酒,走遍全国,老周让我们知道,这个时代还有“唱游诗人”。而如今,有了绿妖的陪伴,真心希望他们一起继续走下去,写下去,唱下去……老周说:“我的生日在十二月,是射手座。看了射手座的性格,主要喜欢乱跑,这倒挺像我的。”——很想说,这,也挺像我的呢。
  
  
  

来自: 豆瓣
作者: 果子林$    时间: 2012-8-27 10:21
  曾在方所听过周云蓬的讲座,与他有一面之缘。当时听这个身材魁梧,胡须满面的人嗓子柔软地在歌里聊政治,聊各种音乐节,聊各种方言地方歌,心里又诧异又敬佩。音乐节之类的我并不熟悉,也没参与过。民谣倒是喜欢,不过也没有刻意去听,大多也只听听熟歌,象周云蓬这样的以前都只听朋友介绍过,唱腔唱词都觉着陌生而新鲜。讲座之后专门看了《春天责备》,又特意找来他的几首代表作来听,低低的念白,乍一听有些不习惯。再后来有了《绿皮火车》,于是开始延续与他的书面之缘。
  
  《绿皮火车》主要回忆他这些年从事音乐往来奔波、音乐人以及歌唱的各种事。故事里辛酸的过去,有艰辛的谋生,也有各种命运的喧哗与骚动,可读着周云蓬的文字全然没有那些该有的义愤或者悲怆,他的文字是温暖的,大多时声音低沉平缓,“像大自然里风或树的声音”,各种话题落到最后都变成对未来的希望、祈福和诚挚。读着他的字,人也渐渐沉静和沉浸,在他的世界里,也有我们的。
  
  我挺喜欢他笔下那种通透又明亮的劲儿。不是肓人么?却分明看得比我们还清楚;不是肓人么?却比我们勇敢走那么多,那么远的路,做过那么多的事。在《跟寒流赛跑》里,他说自己“最终跑不过寒流,人家是大自然,而我不过是热爱名利的人”。名利二字,若是别人说来,多半令人讨厌而被人嫌弃,周云蓬说来却没有生硬之感,也许因为肓,天生比别人多了些体谅与怜悯,并自动转化为名利即是生存的别样同情来。跟着绿皮火车,跟着周云蓬,听他讲各地风情,各处音乐节的事,还有各种繁华背后的凄凉,在他缓慢却俏皮的絮叨里,有繁盛时的热闹和欢喜,也有衰败时的心酸与祈祷,有网络传播的欣喜与收获,也有眼见艰难的悲壮和从容。也只祈求“保佑我暂时成为小孩子专注地一笔一画地写下去,别长成个面目可憎疲于应酬的傻大人”。
  
  《那些租来的房子》里,他说“坐在自己黑间的心里,聆听世界,写下这些文字,字词不再是象形的图画,而是一个个音节,叮叮咚咚,宛如夜雨敲窗,房东就是命运,谁敢向它抱怨”。因为他爱着音乐,也爱文字,他的房子窗户坏了,采花不好,但他从来不抱怨,反而更领会“死了又死,生之无穷”。
  
  绿妖给他读书听,他也自己读,并将读过的书评个年度好书格莱美。这些从心灵里钻出的文字极有灵性,那些散落的字眼经过他的组合,仿佛都沾上了色香味,声响触感味觉嗅觉齐上,好句子汩汩地流淌个不停。“人”那一章的文字也最喜欢。

来自: 豆瓣
作者: 苏卡斯$    时间: 2012-8-27 10:21
  最初听周云蓬,当然是摩登发行的那张《沉默如谜的呼吸》。而不是后来很有批判力度的《中国孩子》。当然,《中国孩子》我也喜欢,但是我还是更喜欢第一张。第一张的词都像诗一样美丽。这也
  归功于他是个诗人吧。而《牛羊下山》,我觉得有点儿像一个入世的高人,又归隐山林了。
  周云蓬的歌都听过,可是他的书,这是我买的第一本。《绿皮火车》第一次是在韩寒办的那本独一期的《独唱团》里看到。这本书,我看了一半,得歇歇,冷静的消化一下。不能像看小说一样,一股脑的看完,太撑了。
  终于看完了,这书里有作者的专栏集结,也有他的歌词诗作,更有他的游记见闻,还有民谣圈的若干人物白描。相对于那些专栏时评,我更喜欢他的歌词啊游记啊什么的,当然还有他笔下的那些民谣歌手。
  相对于书名叫《绿皮火车》,书里后来更多的记录了作者乘着飞机赶场子一样的飞往各地。我想这也反映了中国音乐人的境遇好了。尤其这几年此起彼伏的音乐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然后很多有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我是一个热爱火车旅行的人。从上世纪末开始,每年都必定要乘着火车南北之间跑几趟。大学那会儿,想起要去哪儿,买张车票就走。更甚的时候,买好了回家的车票,临了退掉,再换成别的目的地。喜欢坐火车的感觉。慢悠悠的,咣当咣当的。反而不喜欢现在的高铁。本来我要坐个12个小时,现在两三个小时就到了。本来我可以看完几本书,现在一本没看完呢。
  看周云蓬的文字,你能了解他身边的那群人。小河、万晓利、张玮玮、左小诅咒、张佺、郭龙、刘二,等等。他们正是同老周一样,正是近年来中国民谣圈最活跃的一帮人。他们的活跃,演出不断,新专辑的问世,也正是我们这些听音乐人的福气。而老周写出来的这些人,更加有血有肉,因为他熟悉,而我只是听音乐,小河的实验,万总的实验,对于我来说,只是音乐呀。对于老周来说,那又不同,那是一群一起喝酒一起在北京混出来的朋友,是吧?
  

来自: 豆瓣
作者: 张喵$    时间: 2012-8-27 10:21
  《绿皮火车》周云蓬
  ---请到天涯海角来
  年轻的心容易点燃,长久地不易熄灭。
  ---太平山上听香港
  听到下面城市的声音,放佛在南迦巴瓦脚下听雅鲁藏布江的滚滚怒涛。借朋友的眼睛俯瞰香港夜色,这夜色放佛打翻了的杜十娘的百宝箱,珠光璀璨。其实我理解一个伟大的城市,和大自然中的大森林、大海同样壮观。
  ---似曾相识的什么州
  我想起了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城市都长得越来越像,兰州你可以叫它广州,也可以叫它抚州,还可以叫它郑州。
  ---吉他的故事
  吉他之于我,好比战马之于战士。有时候,音乐节彩排结束,空空的哦台上只剩下一排排高矮胖瘦的吉他,好像冲锋前躁动不安的吃草的马群。吉他有生命,有它自己的故事。
  ---卖唱者言
  大多流浪歌手看似浪漫洒脱,实际心中暗藏很多尴尬和辛酸。但流浪艺人是民间音乐自由的土壤,当我们称赞《荷马史诗》还有《二泉映月》的时候,也请多多善待身边的卖艺人。
  ---马不停蹄的音乐节(笑)
  ---永远年轻,永远不听话
  这让我想起了凯鲁亚克的那句话: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但我还想补充一句:永远不听话。
  ---《绝妙好词之一:关于梵高的两首经典民谣》
  张佺的梵高是大风烈日下的劳动者,李志的梵高是都市丛林里的罂粟青年,其实每个人最终都在呈现自己。当下中国,没有陶渊明的乡村供你隐居,没有孟浩然的山水供你笑傲,我们只能苟全性命于城市,偶尔在自己的孤独里小憩,甚至孤独也须向人解说清楚,不然会背上装ABC的恶名。
  所以,真正的孤独,我们看不到,真正的梵高在中国活不了。
  ---诗人的节日
  浪漫主义者都是些复古的人,永远地停留在童年和空气新鲜的古代。就如海子的诗句,在里面很难找到日常的词汇,他是那种缺少人间烟火气的天才。
  (((不了解 不多语 可能我只是喜欢有经历的人

来自: 豆瓣
作者: 我爸我$    时间: 2012-8-27 10:21
         本来是打算6月26号老周去丹东演出的时候让他在这本书上签名的,结果这本书在京东的慢速列车上呆了10天。大家下次在京东买东西要打好提前量哟!!回到沈阳后又发现老周在沈阳也办演出。淡淡的忧伤。
      言归正传。对老周特别崇拜。虽然我一在寝室里放老周的歌,室友都皱紧眉头,让我立刻关掉,但还是喜欢《关山月》那种调调。是我听过把曲和词最好的捏合在一起的版本。我就是他说的那个夸一个卖烧饼的“您的油条太好吃了。”都不知道是应该夸他的书好,还是歌好。了。
      老周看的书很多,不知道都是绿妖给他读的还是有盲文版的。这些书都条儿正盘儿亮,即使作为个学中文的也不得不赞一个。
     老周在书里写到:“演出结束,马上和朋友们飞奔出公园,几万人涌向大马路,抢出租车,黑车,公交车。。。。"嗯,没错,我就在这几万人中间。一路尾随着老周出来,很尴尬的不会搭话,可能今天也一样,朋友告诉我可以说“老周谢谢你”。
      就是这种平易近人的亲切劲儿吧。。在很多名人身上都看不见了。周云蓬的确经历丰富,感觉快修成人瑞了。在老周异常硕大的脑袋里装满了异常多的体验。身为一个身残志坚的好少年,从来都感觉不到失明给他带去的是困扰。这样乐达豁观的人生态度,实在太伟大了。即使这样他也不忍心超过他所处的时代。就是对他父亲的描述也深深的感觉像《铁西区》里的人物。可见凡人的不凡之处。
      感谢那句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永远不听话。
  
       感觉就是老周这些人组成了中国的2012的历史,虽然史书中不一定有有,但我知道,这就是我所经历的时代。有你们在,真好。

来自: 豆瓣
作者: 落叶张$    时间: 2012-8-27 10:21
      初闻周云蓬,是无意间听到他的那首《盲人影院》:有一个孩子,九岁时失明,常年生活在盲人影院,从早到晚听着那些电影,听不懂的地方靠想象来补充……这样的音乐无须技巧和噱头,只须侧耳聆听便很容易沉湎其中。
  
      《绿皮火车》(中国华侨出版社)是盲人民谣诗人周云蓬2011年至2012年年初的杂文合集。周云蓬用自己独特的幽默与深刻,展现了一位歌手“有趣”的一面。除开第一篇《绿皮火车》曾发表于第一期《独唱团》杂志,余下内容分为“路”“歌”“人”三部分,还穿插了一些他的歌词。
  
      我个人比较偏爱“路”这个部分。周云蓬看不见“路”,但他依然充满激情地记录着去各处旅行、演出的经历,情绪很自然,很真挚,也很温暖。他笔下的“路”很平淡,并不崎岖,让人很喜欢、很想也走一遍。但读得多了,就觉得那些“路”太远,远得让人心生嫉妒:嫉妒音乐和诗歌赋予他的才华,嫉妒朋友们给予他的情谊,嫉妒女孩儿们给予他的幸福,嫉妒生活给予他的馈赠。他畅快的文字,也许正是身陷疲惫与孤独的我们,所期待的充满希望的彼岸吧。在书中周云蓬写道:“人走得再远,也是困守在自己的监狱里。只有好书能为我们提供越狱的机会。”这部杂文集,又何尝不是一部让我们越狱的好书?
  
      冯唐说:“我曾经高度怀疑他是不是装着看不见。”当你读着他在上海、在香港、在台湾、在阿维尼翁的见闻,一定也会心生疑惑:他是怎么看见的?但转念一想,周云蓬对视觉的描绘、对画面感的追求,原因不正在于他是一个盲人吗?唯有盲人,才会在本该随性的字里行间对颜色、对景物、对自然表现出非同于正常人的留恋,才会用内心的纯真与美好来对抗黑暗。
  
      “绿皮火车”这个象征也很有意思。“绿皮”这个词透着低调、大众的气息,是一种安贫乐道精神的象征——这正是这个物欲至上的社会目前最缺的东西。“绿皮火车”表面上看是一种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憧憬、是对上个世纪的怀旧,实际上周云蓬更多的是用它来代表一种始终不安、永远在试图逃离生活、向远方旅行的心,因为周云蓬今天所有的一切,都源自于这颗心,他一直坚守的心。
  
      周云蓬就用他的这部“绿皮火车”,载着他的家人们,载着他的老罗、柴静、绿妖、张佺、玮玮、左小们,还有他的鲍勃·迪伦、胡德夫、黄耀明、周治平们,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穿梭在他一半黑暗一半光明的世界里。 
  
  
  载于《京华时报》2012年7月6日

来自: 豆瓣
作者: 向小佛$    时间: 2012-8-27 10:21
  
  
          “周云蓬,新世纪的候鸟歌手,冬天去南方演,夏天在东方唱,春秋去海边。”翻开《绿皮火车》,书壳的左手页这样描写着作者的身份。可是,明明在这个依旧多雨又炎热的夏天,老周刚刚来过成都。虽然我没去看成他的演唱会,和众人一起听他唱歌,但却能独自窝在家里,读他这本多年漂泊而来的散文集。
             “柴静的序”就是柴静给这本书写的序,这样的题目看起来真牛,和这本书的姿态一样,越是随随便便弄一弄,越是吸引人。柴静的序言写得好,和以前写冯唐一样,对人物优点的拿捏,总是很细致。“写文章得写到这个份儿上——不吐不快,没有苦吟,也不用琢磨,连修辞都是一种烦琐,诚实道出就是。”
               但这本书里,也并不是没有苦吟的,不过幸好,都是在歌词或诗歌里。“啊……北京,北京/你的太阳永不落/所有的梦都被你戳穿。”或者“他爱过一个姑娘,但姑娘不爱他,他恨过一个姑娘,那姑娘也恨他。他整夜整夜地喝酒,朗诵着号叫。”
              周云蓬爱的姑娘叫绿妖,不知道这绿和他的绿,有无联系,或许两人都爱着这自然的颜色。常常在杂志或网络上看到他们一个搀扶着另一个的背影,看上去很美。
            “可是,他就是个瞎子啊。”我的一位爱音乐的朋友说。这话其实没什么不敬,这本就是事实。有人说,眼睛看不见的人,听觉和触觉都比常人要灵敏,所以作为读者和听众,我们一直都相信,带着大黑墨镜、拄着拐杖的周云蓬,会唱出比一般民谣歌手更独特的歌,他走过的路,坐过的火车,也都能带给他特别不一样的感受。所以我们关注他,关注他的音乐,关注他的文字,关注的其实还是我们看不见的世界。         
            最早读到《绿皮火车》这篇单独的文章,是在韩寒曾经出版的那本杂志里。记得写的是周云蓬叙述着自己小时候,他的妈妈带着他,千山万水地去治眼睛,从而有了铁轨旅程上的各种模模糊糊的感受和视野。“火车轮子转动的声音,就像雷鬼乐,让人身心放松,所以火车有可能治愈人的失眠症和抑郁症。”再往后,就是他成年后四处乱跑的记录了:北京、常州、香港;最后他也写人:老罗、柴静、鲍勃·迪伦,还写了阿炳。
            左小祖咒形容他是个“爱姑娘,爱在路上逛荡,爱吹牛还算数的瞎子。”作为音乐同行,还不忘申明说“周云蓬的散杂文比他的音乐要好。”真有趣。
          虽然这本书内页的纸张和版式都普普通通,但封面很卡通,有孩童般的可爱设计。封面上还写着似乎是提纲挈领的一句话:“保佑我暂时成为小孩子专注地一笔一画地写下去,别长成个面目可憎疲于应酬的傻大人。”
  
  2012.7.3《明日·快1周》
  存。

来自: 豆瓣
作者: 苏苏$    时间: 2012-8-27 10:21
       一年前的八月十三日 周云蓬 来乌鲁木齐 演出  那天我坐上火车 去南京念书  难得有机会在这座我生活了十几年的城市看到我喜欢的人的演出 偏偏这样的不巧
       知道周云蓬 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了 那时候我听到左小祖咒的歌 会说 怎么会有人唱歌唱的这么难听 其实现在再听 我不能悲伤的坐在你身旁 会觉得很动人  那个时候 家里有定过一本杂志 叫 格言 吧 然后有一期 里面 有一篇文章 大概就对话的形式 是贾樟柯和周云蓬的对话 里面怎么介绍周云蓬的 也记不清楚 大概就是 盲人 诗人 民谣 流浪歌手 之类的吧  
  好奇下 去查了 一下 很喜欢那首他写给海子的诗
   “我背着吉他进北大,门卫说:人可以进去  
    琴必须留下   
    我留着长发进北大   
    门卫说:人可以进去   
   头发必须留下   
   我点燃名字进北大   
   门卫说   
   人可以进去   
   证件必须留下   
   我拿出了身份证   
   门卫说:还有。我拿出来工作证   
   门卫说:还有。我拿出团员证   
   门卫说:还有。我拿出户口本   
   门卫说:还有。我拿出购粮证   
   门卫说:还有。我拿出死亡证……“
  
       后来在我痴迷海子的时候  听说 他唱过九月 才有去听 他唱歌
       虽然 九月 一直是我最爱的他的一首歌
       再后来 等我开始找 中国孩子的 时候 已经 绝版到 都没有办法可以听到完整的专辑
  
     在看 这本书的时候 基本上是在 路上
     从西安 到 乌鲁木齐 碰巧真的是 绿皮火车  我对十几年前的火车 印象几乎全无  平时如果是长途的话 最多的 也不过是T54 往返上海与乌鲁木齐 空调特快 比这段旅程 长不了多少
     南京倒是有一段 很有名的文艺绿皮火车的旅程 每天 两点多钟左右 从中华门到南京西 两块三的硬座票价吧  没有坐过 不过这趟车 已经没有了 据说取消这趟车的前几天 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人 去 感受这绿皮火车 一想到 这本来 没什么人的旅程 变得和地铁一样挤 实在是 让人不知道 说什么好 每个人活在世上 目的性 都是那么强
      在 火车上 睡了两晚 第一晚 还好  第二天 从傍晚到夜里 从河西走廊到戈壁滩 慢慢的黄土蒸出的暑气 让人有种崩溃的感觉 果然是习惯空调 太久了 车窗打开吹进的也是热风  躺在床上 发呆 时梦时醒
     回来才把书看完 许久不曾写文字 写出来也不过是些流水帐 无所谓了
      喜欢封皮上的话
      保佑我暂时成为小孩子专注地一笔一画地写下去,别长成一个面目可憎的疲于应酬的傻大人。
     我总是喜欢 并羡慕 内心笃定的人 清楚明白自己在做什么 并一直在做的人 所以我喜欢周云蓬 至少是让我在这本书中看到的 人文 自嘲 世俗 清醒
      这个世界不是用眼睛看清楚的
     
     
     

来自: 豆瓣
作者: 捕梦者$    时间: 2012-8-27 10:21
  看了个序就上来刷读后感的人你见过不?
  主要是我买的大部分书,能熬到看完序,我就已经基本丧失了把这本书看下去的勇气了。这里点名批评流浪者归来和我为什么要写作,尤其是后者,两百五十页正文五十页序,能熬到看完我也对奥威尔路人了。
  柴姑娘在序里提到了很多事很多人。
  对,我得先说,因为序是柴姑娘写的,柴姑娘只要不讨论那些白岩松说起来都会让我烦的事,我一直都会喜欢她。
  柴姑娘说起周云蓬和绿妖。对,冯唐说绿妖是个皮肤和性情都极好的姑娘,我那时候并不明白为什么单挑这两样说。后来明白了,却因为那一刹的类似于怜悯和顿时鄙视自己的怜悯,而觉得自己很搞笑。
  柴姑娘说起,老罗要给绵羊做唱片,扯来了周云蓬配乐,然后,然后TY华丽丽的又一次2B了,看到这一段,我的感觉就好像看见宋柯跟别人白话理想一样,那啥改不了那啥,是吧?最后,一群用帝都文青形容绝对屈大了的人物,在没有主唱的情况下,录了首伴奏,拍了张空这个地儿的合影。我本来暗自好笑地想,换成是我,早就诚惶诚恐,而且怎么也不会甩手不干。后来又想,这才会是老罗老会碰上的事情,他实在是老得作又怎么作都只好作地可爱没办法作地潇洒的人。所以他总得,也总会碰上这类事。
  
  绿皮火车在我头脑里从来没有旅行的标签,因为,我必须要和父母在一起,开着车,在公路上,一路跑,有各种蹩脚的方式来超速。你看,旅行本是个很俗的爱好,可每个人只能由每个人亲自定义。
  慢慢地,你也就看不到它了,我能记得的,火车刚启动时晃动的车厢,缝隙中透出的天空或砂砾,拥挤却无聊呆滞又非得有个目的地的人群,你慢慢的也看不到他们了。可远方不会变,旅行不会变。
  
  我只是不知道谁,喜欢周云蓬,不因为绿妖,不因为左小,或者说不因为推崇他的人们,也不因为眼睛,只因为民谣。
  因为起码,我喜欢陈升,我喜欢胡德夫,甚至罗大佑,都不仅因为民谣。
    我承认,所以我更希望

来自: 豆瓣
作者: 木鱼醪$    时间: 2012-8-27 10:21
          前段时间在成都西西弗书店第一次见到了老周,衣着一如既往的黑色,由绿妖领到台上。台下则是密密麻麻的一大片人,像蚂蚁一般,聚精会神“听黑蚁王讲一个故事”。
          故事还是那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嗯,也就是说故事还是那个故事...
          知道老周的时间也不算太长,可能也就两三年,当时听见他在《荡荡悠悠》里慢悠悠的唱到“我的家里还有个母亲,她时时为我担心,为了她,我还有一点怕死,不敢让她担心”,那真是感到了一种穿透到心房的力量,一直竖起耳朵,到了后面的“无论天上无论天下,唯有我独尊;飘飘忽忽荡荡悠悠却只有我一人,一路高歌一路哭笑,天涯有余音”,整个人都想跳上桌子,不由自主的跟着他一起高歌。
          先读的《春天责备》,封面很素,内容也看得出很认真,翻开就进入了他的脑海,和他一起回忆圆明园,跟他一起四处游荡,随他一起朗诵诗歌,一切都是那么惬意、随意。
          等到《绿皮火车》呼啸而来,上面柴静作序,《独唱团》大名殿后,大家想都不想就上车了,结果上车一看都傻眼了,怎么每节车厢差不多啊,于是乎忍不住想问司机一句,你们是从《春天》开来的?
          火车去的还是圆明园,遇见的还是那些人,经历的还是那些事儿。里面的文章偶尔看一篇还会感觉蛮不错的,要是一直读下去,呵呵。左小岳父当了钉子户、东单男孩儿课前卖唱、小河骨折前的后悔....是不是多好多有趣的故事?要是反复重复让你背下来,我看你还有趣不有趣。
          还经常听见老周讲到圆明园一诗人特爱朗诵诗歌,可他诗又长又多,刚开始大家一本正经的听他念,第一节《杀人者》,四十多分钟,大家都受不了了,又听见他念第二节,《强奸者》,结果当场被众人赶下来....这事儿越听越耳熟,感觉好像在哪里听过。回家翻箱倒柜,发现许知远在《那些忧伤的年轻人》里有说到一燕园诗人,“有着一张粗糙狠毒的脸的仁兄又站起来,他的目的是展示他的长篇散文诗《杀人者》,...多么前卫的意义...那首长诗读完后,他的热情又迫使他急切地展示他的另一首代表作,还好,他被请下台去了,我偷看他的另一首诗的名字是《强奸犯》....."看来世界或许很小,他们可能都有一个共同的诗人朋友。
          黑蚁王在成都讲的就是书里的故事,甚至人物的台词都和书里一样。评书刚开始的时候,我旁边一男孩儿特兴奋的给一女孩儿说,这故事我知道,他书里有讲,我看过。男孩儿恨不得在脸上写上自豪两字。然后,听见男孩儿不停的说,我知道我知道。声音越来越小,再然后,就没声了。
          现场有提问环节,可惜话筒一直传不到我手上,我很想问老周,”作为一个摇滚歌手,你游荡了那么多年到现在有名了,会不会怀念过去四处漂泊吃不饱的生活?会不会反感现在一句话要在许多地方说许多遍?“
          《绿皮火车》虽然车厢都差不多,可两个车头都很夺目。车头的《绿皮火车》再到车尾的《我的爸爸》,他们让人感动,因为他们都露出了一个字,真。

来自: 豆瓣
作者: 奇梦$    时间: 2012-8-27 10:21
  (1)拿到书第一眼,封皮很像民谣救护车哪场演出的海报,找到封面设计:区区500元先生,眼熟,好像是跟那些演出有啥关系?
  (2)——王小波小说里写,一个母亲对女儿说,一辈子很长,要跟一个有趣的在一起
       ——就为这个吗
       ——有趣多难啊
  这个镜头也是柴静同学采访老周时印象最深的
  (3)P193提到的《我与地坛》其实是我看过唯一的史铁生的文字,大概是说他不时逛北京地坛公园的一些想法,当时给我的冲击延续了挺长时间(想不起是被啥冲击了),并在某次高三模拟考时写了篇自认为高中时代最好的文章(只记得结尾时发了句宏愿:妈妈,我要……),被给了20分(满分40)
  (4)因为预期太高,所以只是还行,文字没有《春天责备》好看,但有趣的经历、健康的心理依旧

来自: 豆瓣
作者: lincod$    时间: 2012-8-27 10:21
  我特意查了盲人阅读器是什么样子,因为很想体会盲人是如何阅读的。
  
  若是仅仅只读他的文字,其实感觉不出他眼睛瞎了,因为他对于生活的体察其实相当丰富,很多时候感触相当细致到位。仔细留意他的文字,才能发觉其中没有对人,对物的视觉描写。比如记叙的他遇到的那些人,他没有写过这些人长相如何,只是写了他们说的话,他们做的事情,但你还是能感觉到这些人的性格和特点,不会觉得看不清他们的脸。
  
  我想,这是因为生活中,除了看见,其实还有很多其他。闭上眼睛,会听得更真切一些,闻得更陶醉些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来自: 豆瓣
作者: waterc$    时间: 2012-8-27 10:21
  (这标题怎么这么像高考作文?)
  
  看完绿皮火车,来看豆瓣评论,看完很傻很生气,几乎所有评论都拿老周9岁失明来说事,说他看不见的经历多可怜,奇怪他怎么生活怎么看书怎么看见世界……
  看到大家这么评论这本这么好玩的书,我可真伤心,可能都比周云蓬本人还伤心吧。
  这么好玩的随笔故事,大家是怎么看出他可怜呢?是怎么忽略他活得比我们一般人还幸福这件事呢?可能好多朋友写评论,想把故事写的跌宕起伏,所以老要交代往事,就像XX访谈,一定要“忆旧事”把人说哭才罢休。但我觉得,这种写评论的套路真不用用在老周这,老周看了这些把他说成身残志坚好少年的评论,说不定会一边哈哈笑一边讲上春晚的段子吧……
  
  2005年在无名高地第一次看周云蓬的现场到现在,一直喜欢在台下使劲儿盯住老周的墨镜镜片,看他慌不慌!
  记得有一次在星光现场,那谁的专场那谁来晚了,老周为了救场在台上几乎把自己的歌全唱完了,好像有点小怒那谁怎么还没喝完酒,不过还是一首接一首唱下去,把大家都唱累了,他也唱累了,他和大家面面相觑,无奈的笑,当时就觉得老周这人可太好了!
  在公交车上看绿皮火车,常常要忍笑或忍泪,常常一抬头差点做过站,因为刚刚跟老周去了阿维尼翁,去了巴黎,去了绍兴,去了新疆,所以每次头都抬起得沉重,因为要去上班的人,哪也不能去。
  老周写东西总是有他一套幽默和深刻,前面文字万水千山豪情万丈,到末了总要甩个大包袱,让你心里一下子沉甸甸一下子笑哈哈一下子又要想半天,把这最后一句话读了一遍又一遍。要是把上台唱歌间隙老周说的话全记下来,没准儿能编个笑话大全也说不定。
  
  周云蓬在我心目中,跟王小波一样是个天才,能文能武能唱能写,还有一肚子的笑话和情怀,要是王小波还活着,真想看看他俩互相采访聊天都会聊点啥。
  
  关于绿皮火车这本书,我想说的推荐词是:现在国内出版的、当代人写的书,能让一个对书不太专一每天只在上下班路上看却能看到一半还舍不得放下的书,这本绿皮火车是一个,还有一个是刘慈欣的三体。你们都不容易,你们都很有趣,活在这个时代之外,却又让这个时代变好了许多。
  
  期待老周出更多的书,当然不是马上,慢慢来,让我们慢慢看。

来自: 豆瓣
作者: 藤儿青$    时间: 2012-8-27 10:21
  我是在周云蓬《不会说话的爱情》“期待一个更美的人到来,期待一个更好的人到来……”的反复弹唱中,开始阅读他的散文集《绿皮火车》的。我是一个对现代诗歌有着自己的喜爱的人,如果他没有获得人民文学奖,或许周云蓬这个名字对于我来说还会一直陌生下去的,但幸运的是,人民文学奖还是眷顾了这个行走在体制以外的桀骜不驯的行吟者,虽然这首诗歌是写在2003年的作品,虽然得到官方这一个肯定几乎经历了与8年抗战一样漫长的艰苦卓绝的抗争,但是,毕竟与那么多那么多还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苦苦抗争的人们比起来,周云蓬还是幸运的。
  
  周云蓬是应该获得此幸运的,因为“他纵意驰骋、行走无疆。诗人天高地远、水净沙明的内心世界,具有宽厚的包容,这些都更值得我们向他表达内心的敬意。”但是尽管这样,我还是要坦言,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虽喜欢他的诗歌和他的文字,但是却不喜欢他的歌或者说他的歌里那种寡淡的味道,直到读过了我手上这本《绿皮火车》,闭上双眼,使自己完全沉浸在一片黑暗之后,再尝试反复聆听“徘徊在你的未来,徘徊在我的未来……”的时候,我发现那一刻我的灵魂附体了,而且有一种踏踏实实的感动随着那歌声重新回来。
  
  我是70后,有着同周云蓬同样的关于绿皮火车的记忆,北京有一个火车纪念馆,记得第一次带孩子去参观的时候,在观赏过了那些披着各种各样七彩斑斓外衣的快速顶级列车之后,停泊在喧嚣之外一隅寂静之中的绿皮火车最终深深地吸引了我们的注目,我和女儿长久地驻足,长久地沉默,我知道在绿皮火车渐渐退出我们的视线的时下,我和女儿的沉默是截然不同的,我的沉默一定有我沉甸甸湿漉漉的童年记忆,而女儿的沉默应该是包含了太多的新奇,甚至是怀疑。
  
  和周云蓬一样,我们都是带着新奇带着怀疑开始了绿皮火车滋养下的生命旅行的,但不同的是“绿皮火车”这四个字带给这位民谣诗人以及盲人歌手周云蓬的还不仅仅是旅行的意义,更多的还是关于一个弱者在存在以及抗争的过程中的自我救赎。“一路高歌,一路哭笑,天涯有余音……”周云蓬的生命虽然存在了某些残缺,但他所创造并不断创造的精彩是健全人都无法比拟的。
  
  看过他博客体的散文,再无数遍地品咂他的诗与歌,仿佛每一次品咂都会带给我全新的体验以及感受,就像绿皮火车,载着疲惫慢吞吞地归来,又带着梦想远去,
  

来自: 豆瓣
作者: 茶禅一$    时间: 2012-8-27 10:21
        
          周云蓬的《绿皮火车》终于到了。原先我并不了解周云蓬,从韩寒《独唱团》的第一篇文章中才知道这个富有传奇特色的盲人歌手,后偶见左小诅咒等人提起,不免有些好奇,又见新书封面是我喜欢的类型——素雅、童趣、简洁。我向来对封面和排版苛刻,就算不喜好安妮宝贝的文字,也会因为封面素净而买来一本尝鲜。
  
  
  
       今日濛濛细雨,靠在床边翻开《绿皮火车》,周云蓬的文字不做作刻意,没有有些文青的矫揉做作,而是随性而至,用粗线条勾勒出他细致的内心。他踏遍祖国河山,还在外国音乐节演出,虽然他不能用眼睛看,却描写了很多景色,使我诧异这些文章究竟是不是出自一盲人的手笔。周云蓬说就算他看不到,他也会用心听,再补充一定想象力。
  
  
      在记忆中,我只乘过两次绿皮火车,最近的一次是六七年前同父母于南京归来,一车子的民工携带了一车子的假冒皮鞋装满了整节车厢,他们身上的汗臭味和鞋盒带来的拥挤惹得整车人都不满,纷纷向列车员抱怨。民工们斜靠在我们座位边,风尘仆仆地拿着满是茶垢的玻璃杯灌开水,列车内弥漫着一股劣质皮鞋散发的怪味。一个女列车员在我们强烈不满下,终于露面了,但她匆匆抚慰我们几句,便接过一民工笑呵呵递过去的香烟后如烟雾般散去。几个在常州上车的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看到此状不住摇头,他们甚至没进车厢,而是在厕所边的过道上皱着眉头,站累了就蹲着,仍旧不肯进车厢。
  
      第一次是大约七八岁时去湖北丹江口,我祖父的兄弟定居在湖北的家。去的时候也只有绿皮火车。那时候印象不清了,只记得这真是我第一次远门。父母买了很好吃的鸡,酥得连骨头都能咬掉。
  
      母亲说,见到山了,就说明到了外地了。上海人,对于山的概念不深,小学时郊游,最远的就是去佘山玩了,东佘山有游乐园,西佘山有天主教堂,爬得气喘吁吁。等到我大了才知道,佘山海拔才七十多米,而上海海拔最高的地方也不过是金山区海域几公里外的大金山岛,一百出头的海拔。不拿几千米的山比,就拿浙江的丘陵和上海的比,上海的山简直就像青春期少女刚发育隆起的小乳房。
  
      火车摇摇晃晃,伴随着哐铛哐铛的铁轨声,我看到了大片大片金灿灿的麦田随着微风泛起波浪;我看到一个个撅着小鸡鸡光着屁股的小男孩在河里嘻戏,还有火车钻入山洞漫长的漆黑一片。
  
  
  
      周云蓬的卖唱和流浪的辛酸,我不能全部理解,我也体验不了他失去光明的痛苦,但我欣赏他的豁达、乐观和幽默,他还有个爱他的女人绿妖时时刻刻陪伴着他,充当他的眼睛,在这点上,我想周云蓬还是不幸中的万幸。
  
      周云蓬曾在绍兴住过一段时间,绍兴的灵秀气质给予他不少灵感写专栏,他爱喝两元钱一碗的黄酒。我也爱喝黄酒,这恐怕是所有江南男人的共好。我也能喝藏人家里酿的五十多度的青稞酒,虽然甘冽,但我还是喜欢江南酒的那股温存,不张扬却暗暗憋着一股后劲,温一温更加醇厚芳香。
  
  
  
      雨声在窗外仍然淅淅沥沥,今日上海已进入梅雨季,恐怕这雨未来得连绵不绝几天了。几月前,我和朋友也去了绍兴,绍兴多雨,可这雨却不惹人厌,默默无声得滋润着,把青石板洗刷得光影鉴人,绍兴几千年的风韵不在大格局,而是弥漫在街巷河道里的小桥乌篷船中。我和朋友穿着汉服撑着伞徜徉在鲁迅中路上的那几天恍如昨日。
  
  
  
       再过两个月,我要去湖北,与之前不同,七岁是探望亲戚和顺带旅游,这次是独身求法。我要乘上滚烫的绿皮火车轰隆轰隆,满身热血之汹涌犹如余华笔下十八岁的出门旅行,伴随着求法之心的期盼和祥和一起入眠。
  
  
  

来自: 豆瓣
作者: Natura$    时间: 2012-8-27 10:21
  在读了一学期的毫无感情的学术书籍之后,来阅读这样直指人心的文字,我不知有多么激动……
  其实一切只为自由,事业的自由,爱情的自由,人生的自由……
  要走出去,我们要返回要归家,但是最后还会发现是回不去的,出来了就是出来了~
  在北京这个不让做梦的地方,我还想在心底保留一份简单,那是从小对这个世界最单纯的希望~
  唯有读书,不停地读书,才能逃出自己的监狱,融入成千上万种不同的人生中去~
  
  
  
  
  一辈子很长,要跟一个有趣的人在一起……                  序P2
  
  关键要看是不是诚实,如果内心的声音不是那样的,就别那样。 序P3
  
  不愿意总被群体意愿附体……关键是谁也无法指认哪里才是自我的边界,并且……他们心很软,不会先锋到把时代远远地甩开。  序P4
  
  要像划船一样,自己有个舵,不要逆流而上,那也是一种做作。但是允许个人把舵左偏偏,右偏偏,船为什么要有这么个东西,因为个人有一方向,人要有一点调整。    序P10
  
  啊……北京 北京
  你永远都不黑天
  所有人都无法再做梦
  啊……北京 北京
  你的太阳永不落
  所有的梦都被你戳穿      P19
  
  我将死了又死,以明白生之无穷。       P87
  
  我们耐心等,幸福可以来得慢一些,只要它是真的。     P92
  
  太阳出来,为了生活出去,
  太阳落了,为了爱情回去。           P108
  
  上帝坐在空荡荡的天堂,
  诗人走在寂寞的世上,
  ……
  俯瞰逝去的悲欢和沧桑,
  扛着自己的墓碑走遍四方。          P112
  
  我们的父辈和我们的祖先住在我们的方言里,无论天涯海角,只要我一开口,你就知道我从哪儿来。虽然脚下没有属于我们的土地,但在方言里,我们和祖先可以入土为安。  P168
  
  因为我们看到过蓝天,
  我们就成了无助的失业者,
  ……
  夜晚太明亮,我们睡不着,
  幸福的人在哭,苦恼的人在笑。
  请把灯关了,请把灯熄了,请把歌停了。  P184
  
  走得再远,也是困守在自己的监狱里。只有好书能为我们提供越狱的机会。  P215
  
  

来自: 豆瓣
作者: 小田$    时间: 2012-8-27 10:21
         由于想象的贫乏,失明于我们而言似乎只是意味着黑暗和惶恐,同样的,失明的人如果做出了一点本来正常的事情,也会被残暴地贴上类似身残志坚的标签。语言的暴力因为人心的原因,变得更加凌厉。比如,我们用“老年痴呆”来标签我们的长辈,而同样的病状,在台湾被称为“失智老人”。语言不同带来情感上的取向,可见一斑。
         和语言一样,视觉也承担着类似的功能。因为太习惯于“看”到,所以看不到变成了可怕的事情;因为太习惯了用眼睛看,所以完全无法想象不用眼睛同样可以洞察万物。正因为如此,一定会有人觉得周云蓬坐着绿皮火车南北乱转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一定会有人惊异于他对世界那么形象而具体的描述,一定会有人会好奇他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变成一个既文艺又有些愤怒的歌者。如果说周云蓬被视力所限,那些人只不过是受限于其想象而已。
         佛教里有一种说法叫“不着相”,字面上是说不要过于纠结于万物的表象,换成歌词就是说“不要相信墙上的字 虽然很大”,再换一种说法就是不要过分相信你看到的东西。这是我在看周的文字时的最为直接的反应。因为不借助于视觉形象,所以才不会被各种纷扰的表象所迷惑,就像他在书中写到他向那个在西北遇到的女子表达爱意一样,不是因为外表,而只是因为感觉,这难道不是更接近于所谓的爱情的定义么。
         任何会引发自己思考的文字,都会有些共有的特质,比如总会让自己反思,面对同样的城市与生活为什么自己会如此迟钝,甚至要通过别人的文字才能看到自己。世界在那里,生活在那里,有无数种可以到达的方式,文字、诗歌、民谣、视觉、触觉、听觉,不一而足,所以不必执着于任何一种,更不必因为自己执着于某一种而排斥其他的方式。
        

来自: 豆瓣
作者: 湖烟醉$    时间: 2012-8-27 10:21
  知道周云蓬就是因为那本《独唱团》,在《独唱团》里做开篇的的那篇《绿皮火车》在本书中一样是开篇,而且很有点主打的意思。总觉得哪个地方不太一样,又去翻了一下《独唱团》,原来在《独唱团》里的题目是盲文。接近最后的那篇《我的爸爸》,隐约觉得在哪里读过似的,但一时想不起了。
  
  周云蓬是一个很特殊的人,一个曾经看见过却又不能再看见的人,他心中的世界自然特别不同。冯唐说他曾怀疑老周是不是装着看不见,我心里也有这样的念头。看他的文字,完全是一个正常的感知角度,他读书、娱乐、逛街、发微薄,不知情的人来读他的文字肯定想象不成这出自于一个盲人的笔下。然而,老周的文字中又的确有一些特别的东西,最能体现出这种特别的是他的歌词。他的歌词深沉而执着,文字却幽默而豁达。书里收录他的一首歌《山鬼》,正是这种特别味道的代表。个人很喜欢这一则,这是在他的文字中几乎没有出现的东西,如果一定要说有的话,我想就那么一次,在《那些租来的房子》的最后,他写到“我将死了又死,以明白生之无穷”(是不是有点史铁生的味道?!)。相对而言,老周的文字则更多的是“你上海我,去一笑而过”的幽默和豁达。
  
  或许是因为老周本身的特别,使得他本人好像有了一种魔力,很八卦的事情在他的笔下却变得温情脉脉。就比如老罗为曾轶可录歌那档子事儿吧,本来让人很匪夷所思的事情,最后倒显得老罗既仗义又厚道。还是允许我八卦一下吧,话说了看上去那么靠谱的柴静不也向老周当面求证过这个问题嘛。老罗居然喜欢曾轶可?!果然猪也有上树的时候。O(∩_∩)O哈哈~
  
  对于这本书的内容,柴静说的很对,就是他“到处乱跑的记录”。虽然书的内容被分成了路、歌、人三个大的部分,但因为体裁的不同,还是感觉有点多、有点乱。好在老周是个很会生活的人,他把对于生活的热爱和技巧运用到了他的文字中,让人读来轻松享受,近300页的小书一个下午就可以完成,这本书的装帧调调我很喜欢。另外,我觉得吧,老周可能有点“偷懒”,如果肯再用力一些的话,他肯定会有更好的作品诞生的。封面上有一句话:保佑我暂时成为小孩子专注地一笔一画地写下去,别长成面目可憎疲于应酬的傻大人。那么,我们就祝福这个“专注的孩子”吧。
  
  

来自: 豆瓣
作者: Shirle$    时间: 2012-8-27 10:21
  文\Shirleysays
  
  我是土生土长的沈阳人,一不小心跟周云蓬攀上了乡亲。认识他是通过文字,《春天责备》和这本《绿皮火车》。特意地想听他的歌, 听的是《沉默如谜的呼吸》。说实话,不爱听,唱的就像念经。听着听着,就上了道儿,经文像种神谕,里面有反抗、有斗争、有悲伤、有缅怀,最重要的是有真诚。原来,老狼的《同桌的你》是民谣里的邓丽君。
  
  那篇《绿皮火车》开板儿说的铁西区,是沈阳的重工业区,居民绝大多数是工人,还有数不清的子弟小学。如今,那里高楼林立,早已经没有了高耸的烟囱和叮叮当当的制造声。就算周云蓬看得见,也未必会准确地找到回家的路,变化是不变的永恒。幸好看不见,归家的感觉才未改变。绿皮火车是他年幼时治疗眼睛的希望;是他年少时追求理想的远方;记忆很神奇,会延伸到人的梦里。火车就经常扮演神奇,陪他在路上。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从九岁起就失明的人,如何从东北去到西南、从沈阳奔向西藏、从国内迈向国际、从大陆游向对岸,终于与心爱的女友蜗居在世界的角落。所以,书中《路》里的文章显得异常珍贵。读周云蓬的文字,心中有种畅快的感觉。你会发现他下笔之前不怎么想,情好像顺着他的心尖儿流出来,有一种真挚的温暖。比如他讲吃饭,果然提笔就写,“一盘油豆腐烧肉、一盘茭白,还有一盘芋头、两碗米饭、一碗黄酒,结账二十五元,不是美元”。他的心是通亮的,每一道菜、每一碗米、每一杯酒,都是生活对他的馈赠。他的幸福感让人嫉妒,尤其点明不是美元的时候,那种小小的自豪感,是欢快的真实。他说,能活着就挺好。
  
  也许你会说,周云蓬是眼不见心不烦,生活中坎坷的事儿多了。那就听他的歌吧,一个流浪的民谣歌手的那些歌,他看不见路,但却将灵魂的旅途唱得清清楚楚。与其说他坐在黑暗的心里,聆听世界,不如说他心里的黑暗皆透明。黑暗能禁锢我们的思想吗?如果能的话,那说明我们的心还不够透明。周云蓬一路走一路唱,不是民谣在路上,而是生命就在路上。他既唱《小王子》,也唱《失业者》,歌里有他纠结无奈的心,也有他心生的美好。
  
  周云蓬走了很多路,也遇见很多人。绿妖算是最重要的一位吧。绿妖的粉丝比周云蓬多,我就是看绿妖在《花溪》上的文字长大的人。可绿妖对柴静说,上哪儿去找这么有趣的人?周云蓬的文就像他的人,简洁洒脱、趣味多多。有时,你会觉得他说话特别拧吧,绕来绕去地腹黑你。就像在诠释王小波思维的乐趣的真谛。这方面,罗永浩最有发言权。
  
  周云蓬就是这么一个爱唱爱笑、爱喝酒爱交友的东北汉子,可他又有爱赋诗、爱读书、爱写矫情文儿的江南书生气质,他就是一个发光的综合体,照亮我,温暖你。周云蓬说,“走得再远,也是困守在自己的监狱里。只有好书能为我们提供越狱的机会。”我们不是肖申克的囚徒,我们可以像周云蓬一样不惧怕黑暗,读好书,回忆绿皮火车。
  
  
  
  

来自: 豆瓣
作者: 点主$    时间: 2012-8-27 10:21
        周云蓬新作《绿皮火车》看完了,确切的说,是除了歌词之外都看完了。其实,那些歌词都是很美的诗,但是作为只在中学课本里看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我来说,对诗的爱好真的一般,因此歌词被直接略过了。回到《绿皮火车》,这本书是老周(作为仅是见过一面的观众,老周这个称呼有些别扭,但是直呼其名又不太好)一年来的演出、生活和这许多年来的一些朋友间的交往。
     
      绿皮火车单篇首次发表在《独唱团》上,有许多没听过他歌的人借此机会认识了他,我是因为《中国孩子》那首歌知道了他,后又从《牛羊下山》那张专辑在他身上看到的古风兼具幽默。然而,作为一个读者,我宁愿他给这本书换一个名字,因为觉得他多多少少是在借《独唱团》的光(实际有非常之大的可能不是),而他的号召力已足以单独存在并绰绰有余,就像他在书中写的,演出信息只需在豆瓣和微博上发布就有足够的观众报名并且到现场观看。即便如此,还是很喜欢这本书的。
     
      书里写他在绍兴、大理的生活,柴静的采访,回忆多年前绿妖读给他的书,巡演以及某些颁奖演出时的囧事,他确实是乘坐绿皮火车从东北来到北京、走过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就像他在书中提到的感受,那些迅速成名的歌手就像是坐着高铁“嗖”的一下就到站了,而他是坐绿皮火车“咣当咣当”着来的,有时候连硬座也没有,车速慢但总会到达终点,还可以看到沿途的风景。
  
      书中写到老罗组织他们为曾轶可录音,写到一个中年男人忘却的体面(这也是老罗勇敢且可爱的地方),写到他第一本书《春天责备》做活动时柴静和老罗的“喧宾夺主”,写到第一次见面时黄耀明背的双肩包,写到在阿维尼翁连续演出二十多天,这些都是他的经历。
  
      书看完后,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因为也就是写经历而已,他可以提供更多。
  

来自: 豆瓣
作者: 阿广$    时间: 2012-8-27 10:21
    初识周云蓬,和讯博客正如火如荼,我崇敬向往的梅师某天在其博客签名里突然写了一句:“如果去北京,一定要去听周云蓬”,令我对周云蓬起了关注之意。“云蓬”这个名字比较普通,那时梅师正热捧郭德刚,我只当这位周云蓬是某位相声新秀,天津电视台那档周末节目,主持人老郭旁边就站着一个叫什么“云蓬”的老郭的胖徒弟。归齐一“百度”,才知道这位周云蓬原来是个歌者,唱民谣出身,还是一个盲人。最令人惊喜的,竟然是沈阳铁西艳粉街那旮的人,跟著名的艾敬和没啥名气的梅师共同喝一个自来水公司的水长大。抛开梅师不可避免的地域观念,我在下载收听了几首周云蓬的歌后,就深深地被打动了,梅师说有机会去北京听周云蓬,确实与曾经同乡同街没有关系。
  从此,周云蓬的歌谣伴随我每个周六洒扫庭除,《沉默如迷的呼吸》、《中国孩子》、《煮熟的鸭子要飞走》、《空杯子》……,他的歌谣如沉重的呼吸,在污浊的空气中飘荡,让人跟着他的歌谣热泪洒面,悬起心弦。尤其那支《中国孩子》, “不要做中国人的孩子,饿极了他们会把你吃掉,还不如旷野中的老山羊,为保护小羊而目露凶光”。 相信一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绿皮火车》是周云蓬的第二本书,全书分路、歌、人三个专辑,以一个歌者,一个盲人歌者的视角,记述了作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也是作者博客的结集,因此,每篇文章中都可以看到博客的痕迹。令我困惑的是,作为一个盲人,周云蓬是如何用电脑如果写微博,如何观察感知他生活旅途的所闻所觉,并诉诸文字呢?特别是在阿维尼翁艺术节上,他是如何看得到那满街的艺术家,那剧场里满是孩子的呢?
  妇产科博士出身的畅销作家冯唐对周云蓬和《绿皮火车》评价很有意思,他认为这位活得自在、自然、自得,不仅弹唱、行游、衣食无忧,而且还写诗、上微博、泡姑娘的老周,是装着看不见,以此回避世间真正的黑暗,以此用触觉和听觉而不是视觉来感知妇女。
  在这本《绿皮火车》里,周云蓬确实是一个明眼人,并且目光犀利,瞪着这个世界。
  

来自: 豆瓣
作者: 小偷爱$    时间: 2012-8-27 10:21
  走在铁路旁
  
  偷爱警/文
  
  走在铁路旁
  我弹着吉他
  老牛对我望呀
  和风来作伴
  一步一步走呀
  一声一声唱
  炊烟多潇洒呀
  陪我走回家
  
  绿铁皮缓缓挪动,一位盲人歌手依靠在着厕所门边,回忆游走的景象。拿起一支笔,记录下生活的点滴,生活中的幸福瞬间。记录中,看到一些,帮助他的人,撵他的人、爱他的人。绿铁皮在移动,哼唱着民谣小调,勾引你进入,这个诉说与聆听的的世界当中。
  
  这是一部写真集,么有修饰,赤裸裸的展现,全因老周太懒。你我将会品尝到,生活伴侣的滋味。不是鸟粪味的咖啡,而是甘烈的北京二锅头。有海量的朋友可以尝试下,觉得无污染,纯粮食酒。老周还备上几道小点,摆在这里共享品尝。诗词歌赋的素白绘笔,显示出灵动的画面感。比激情小电影还要真实,有情趣。生活就是如此荒诞,也如此甜蜜。失去中得到,得到中失去。随遇而安的自由手笔,老周的生活,忒惬意。
  
  围观的人群,在站台边,与老周胡侃了几句。最近身体好啊呢?老周说:“卖唱不卖身,相安无事,多谢。最近想家了,想要媳妇了。想早点跳下这样绿皮车,收获一个安稳的窝。简单点可以,没有马内也可以,没有电炉子也可以。但就是不能么有知心爱人,最起码可以捂被窝,唠唠嗑。”虽然老周有音乐、文字、朋友,但缺少爱情的生活,食之无味,丢之可惜。枯燥单调的生活,会让老周在爱情缺憾中,老去窒息。诗歌是他的生命,歌曲是他的灵魂,肉体,需要一个鼓励,需要真实的她来慰藉。情感是人生重要的课题,去迎接和面对是必须经历的,走上那列绿皮车,人群里出现另一个人,她叫绿妖,听闻老周的窗口,老周可以站在窗口向外张望,她是老周心怡、可靠的知己。
  
  老周是歌手,非猪名歌手,写作应该是老周吃咸了、喝高了、无聊了的时候,闲来之笔。文字中回忆从前,描述那一场场的演出经历。老周的歌曲,是民谣梯田中,一块良地。自给自足的耕耘,收获。周围人都跟着沾光加喜悦。果实饱满,珍罕备至。只是这为勤恳的耕作者,涉世太深,看的太明朗。某些时候,也会在黑暗中品尝伤感,在徘徊与忧郁之中,孤枕难眠。
  
  寂寞沙洲冷,社会压力的存在感,已将溢美陈词的典范教育,焚烧在熊熊烈火当中。行走江湖多年的老周,自创修炼出一套武功,抵挡黑暗的宿命,生活的糜烂。千万别和老周探讨啥色彩问题,他比那个乐啥啥厉害得多,老周不光懂得色彩搭配,还能使唤彩虹阳光的力量,调剂生活的颜色。老周始终能够,绝佳调整阳光的角度,照在长发飘飘的脸蛋子上。
  
  绿皮车慢吞吞的往前开着,老周没有腻歪、烦躁、郁闷,很好很健康的微笑着。快乐、蓬松的精神状态,使老周这个怪才,多了一丝励志感叹。整车厢的人,都不会觉得,他是在一个人旅行,一个人在战斗。
  
  看书的时候,高考作文题目已公布,老周很像《船主与漆工》里的漆工,举手之劳,没想到,得到意外犒赏。老周帮助了你我,同时也在坚守着,他固执的信得道义。说大点,促进河蟹色会大发展持续推进。说小点,社会温情中,存在着暖意,人情味添加剂,还是非常有必要适当添加的。老周内敛很多,他只是个卖唱的文艺青年,如果他肯卖点肉,全国的粉丝会以几何倍数增长,但老周的肉太糙,恐怕肯买老周肉的,都是些头疼脑热的猪。所以老周挺聪明,诗词歌赋展示他另一层价值,个性灵魂,树立起贞洁的牌楼,任凭风雨侵袭。
  
  

来自: 豆瓣
作者: 猫娘$    时间: 2012-8-27 10:21
  周云蓬应该算是个可怜人,按照世人的定义来说。我特意用“世”而不是世俗的人,因为我本身也是一个世人兼俗人,与那些雅人是搭不上话的。不是出生就看不见而是后来失明怎么讲也不能说“瞎了好,不见世间许多肮脏龌龊”之类的混账话来敷衍。那不叫闲云野鹤,云淡风轻,而是王八蛋逻辑,因为这苦难,没临到说这话的龟子儿自个头上。
  读周云蓬的书之前,我也活了二十多年了,时常想着要感同身受一下盲人的痛苦,经常闭着眼睛在家里乱摸,要不就是绊一跤摔破皮,要么就是踢破了腌萝卜的大玻璃坛子,逃不了一顿恶打。我看书里周云蓬也有着经历,他兴冲冲的跑回家没留神把包好的饺子给撞倒了,被乃翁揪住一通胖揍,他觉得很委屈,自己不是看不见么?!我家里不算有钱,但周云蓬记忆中的童年我在不少作品中都曾见过,逼仄的一方屋子,水檐围出一眼天井,光头好的时候可以坐在下面写作业,大人在旁边择菜洗米,母鸡也在旁边拱。不懂的人还道是家庭生活气息,其实内里的物质的贫乏,精神的困窘,都从人心底一波一浪的漫上来,呛的个七死八活。很多那样家庭里长大的孩子都会迫不及待的逃离,即使看不见,也因为看不见,遭的罪也就更多。周云蓬童年一家子挤得是工厂里头的筒子楼,我也曾很小的时候看过,窄窄一条过道,出不了几米就是一堆煤球,辟出两间稍宽敞的厨房与厕所大家共用,若是画图纸的不晓事把两间靠一起,冬夏世界便整座楼的老小都遭了灾。这样的艰辛,我不曾经历过,但近近的蹲在跟前望着好多次。
  本以为,作为盲人作家,周云峰定是会写出一番不同的文字来,细细读下来,倒是也没有太多的出乎意料,这也是好事,故作惊人语我是很讨厌的,杜甫作为诗圣存着惊人的心倒是可以理解,他自己也坦诚了是“为人性僻”才耽佳句。每章后的歌词我都直接略过了,真是对作者不住,我实在不爱歌曲,凡带词的不论什么风都受不住。但是文章确好,序言里,柴静写作者与老罗“两只大动物一样咻咻的对峙着”,咻咻肯定是气咻咻喽,这性格很可爱。我就不由的对作者很有好感。我是俗人,不大受得了仙风道骨,也烦人见着社会新闻就团着胳膊说高屋建瓴的风凉话。所以看作者写他去三峡旅游,碰上奉节的导游免费做“历史系教授”水准的讲解,去欧洲看儿童剧的(他是只能听兼别人讲了)。我看着文字的时候,觉得动人,读着读着就难过得很了。

来自: 豆瓣




欢迎光临 悦读人生 (http://www.dothinking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