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人生

标题: 青玉案 - 书评 [打印本页]

作者: 角落有故事    时间: 2013-5-25 19:40
标题: 青玉案 - 书评
  董桥记写其集藏古玩的因缘情意,淡笔点染长辈之温情、友朋之相契:梅家灵芝,萱园嫁妆,亦梅先生,乔志高先生,林语堂的半个学生,王世襄的狮子,脂砚斋杏花,倪元璐的字,与陈文岩吹水,老客栈悲歌,徐志摩的旧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281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作者: lqpeop    时间: 2013-7-26 10:20
  董桥,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曾买过一本《董桥散文》,好像是一个系列文集中的一本,过了十来年,印象早就模糊了。
  
  前段时间,读冯唐的散文,其中有一篇的题目就叫《你一定要少读董桥》,文字的内容都不太记得了,倒是这旗帜鲜明的态度让人印象深刻。7月的某个晚上,在台州图书馆的新书架逡巡,看到一本精装版的《绝色》,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的《董桥文存》的其中一本,淡蓝色的布面装帧,用纸也很轻,捧在手中感觉好极了。借回家翻看了几篇,慢慢就喜欢上老先生的文字,又有古意,又有异域的风情。刚好这段时间苏宁易购搞三周年的店庆活动,登陆就送的100元代金券不用就过期作废了,连夜挑了八本广西师大出的董桥的书,折后用了返券,只花了108元,不到董桥笔下收藏的最便宜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初版的八卷本繁体直排的《日下旧闻考》的五分之一的价格,心想真是赚到了。
  
  书送过来了,八本书用了八个塑料袋包着,不急着全部打开,先挑出一本《青玉案》。土黄色的布面精装版,腰封内侧有一句话:“都说计算机时代了,纸本书籍迟早式微,害我每年初文集总抱着做一本是一本的心情,总想着装帧得考究些好让几十年后的知识人像收藏古董似的珍而藏之”。读罢全文,才感受作者的苦心。这本书,写作者满世界收藏古董古书,追求的就是这“考究”两字,好的装帧、好的封皮、好的书衣、好的插图。难怪等到作者自己出文集了,才特别注重这纸本书籍的装帧。
  
  董桥先生在《锻字炼句是礼貌》里有一句话我抄下来放在笔记本上:“我扎扎实实用功了几十年,我正正直直生活了几十年,我计计较较地衡量了每一个字,我没有辜负签上我的名字的每一篇文字”。读这本《青玉案》,就已经感受到老先生所言不虚。《青玉案》的书名借用的是贺铸的词牌名作,讲集古收藏,讲文房雅玩,讲名人逸事,字字句句都体现出老先生的用心、真情。作者在这套董桥文存的总序里说:“旧派人应该做些旧派事才合适”。董桥1942年生人,今年刚满七十,在南洋上过学,在伦敦留过洋,在美国香港台湾都生活过,交往的都是文化名人,收藏的也都是古书古董,读这样的旧派人写的文字,笔下自有一种古意,仿佛晚明小品的空灵;也有一种望云卷云舒的闲适和淡然,仿佛一个老先生在伦敦乡下的庄园里晒太阳。而这份古意,却成了冯唐笔下诟病的“学古者昌、似古者亡”。这是我不能同意的。好在读书不存成见,不然喜欢冯唐的文字,人云亦云就错过了这样的文字,该是多么遗憾的事情?
  
  《青玉案》的着墨都在集藏古董古书,因此笔下有很多的宝贝,写集藏经过,写宝贝的前世今生,读来让人感叹,收藏真不是一件易事。一本十七世纪十八世纪的古书,要知道发行的年份是那一年哪一版那一印,当时发行量是多少,装帧的大师是哪一位,插图又是何人所绘,曾放在哪一户深宅大院的古董书柜上,又是如何流落到市面上辗转到手中的。收藏,其实都是文化。读书里对一些装帧精美的古书的描写,会感觉纸版书永远都不会过时。谈古董,要知道是哪一朝那一代的器物,各个朝代的特征在那里,在哪些名人的案头把玩过,不是行家根本不敢伸手。书中还配了一些书中提到的一些文房雅玩的实物图片,对照着文字读来,饶有趣味。比如讲古玩中的“鎏金”的做法,作者引用了一段几百个字的解说,就解释得清清楚楚,没有渊博的文博知识,光有钱,花几千万上亿元买下一张字画,一个花瓶,在投资的过程中,又有享受到多少其中真正的乐趣呢?。
  
  因为这本书,又兴起了逛书店的念头,周六到椒江的千禧书店,看到很多近几年国内拍卖行刊行的拍卖图录,有嘉德四季的,有北京保利的,有朵云轩的。挑了两本西泠印社出的《拍卖目录》,一本是中国古代书画专场,一本是文房古玩专场,印刷精美,介绍翔实,价格只是原价的几分之一。回家放在案头,对照着董桥的文字,读那些前人留下的精美字画和文房雅玩,直叹囊中羞涩。
  
  梁文道在前几天的香港书展中说过一句话:“现在在香港还能读书的才是真正的读书人”。我想董桥老先生真担得起“读书人”这三个大字。
  
  
作者: 青衿小    时间: 2013-7-26 18:59
      《青玉案》是董桥2011年新出的一本散文集。书名乍看与书中收录文字似有不搭,倒费了我一番玩味,不知这算不算先生取这名字的慧黠处。
      最有名气的《青玉案》,莫过于贺铸词,中有千古佳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董桥《青玉案》,其中不乏描摹先辈故旧的段落,下笔自然也洇氲些追忆过往的意绪,然而却哀而不伤,平和淡远。比起贺铸词意,我更喜欢董桥在开篇注解“青玉案”时所引用张衡《文选》中的《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缎,何以报之青玉案”。这里的“青玉案”,是件地地道道雅赏的玩物。如此便联想到集子的正题——在收藏界浸淫多年且见多识广的董桥,借着自己多年来过眼过手的收藏际遇,讲述“雅玩”与“玩主”的缘分,追念那些难以忘怀的旧人旧事旧时光。
      董桥的文字,向来恬静,温润,雅丽,行文如清泉春水婉转流淌,读来很有吟诵的意味。香江才子之名头不虚。在当下网文盛行传统文字日渐式微的时代,像董桥这样带着典型老派文风烙印的文人已寥若晨星,可以想见,书中那些令董先生尚且倾慕和怀恋的民国老派人物的才情风度,该是如何让人心生向往。
      既是典型文人雅士,董桥藏品自然以文玩居多,书中至少谈及中西藏书、书笺信札、文房雅玩、名家书画等种类。看董先生的得意藏品,可谓件件精美。明牙雕雅集图笔筒,明剔红动云龙圆盒、清紫檀书函式文具匣、清紫檀嵌百宝笔筒、紫檀镶象牙如意小盒、清芙蓉桂花犀角杯、清湘妃竹臂搁、清黄花梨螭纹箱……大半都是精雅中见富丽,富丽中蕴格调。联想先生近年常以“纨绔子弟”自诩,这饶是一种旧派式的雅谑,但也不得不说,他的收藏眼光更偏于华丽贵气。
      物聚物散,本有定数。董桥笔下写的是收藏,实则由物推人,写及世事人情。人世种种悲欢,在光阴长河中总是轻易湮没,反不如某些物是,可得以更加持久的流传。董桥藏雅玩,玩的并非是候其增值的野心,而是种欣然自得的闲心。真正的收藏,必要如董桥这样,有种不役于物的纯粹喜欢才能得大趣味。
      美人赠我锦绣缎,何以报之青玉案。收藏本就是一种趣味相投,是人与物之相知己,就犹人与人之相知己一样——能赏则必相投。建议喜欢收藏的人,不妨看看董桥这本《青玉案》,赏美文之余,会其言外之意,大约可寻到不少共鸣处。
  
作者: 松菇君    时间: 2013-7-27 19:18
  幼时受父亲影响,对于古玩文物一事就是道不出的欢喜。
  
  董桥这书图书馆觅得,甚是精细,自扉页不可自拔,这般读书的乐趣是很久没有了。这个心思细腻怀旧的老头儿,笔间满满透着一股民国气。
  
  这些小品文与那些民国文坛大拿比起来也不逊色,风骨各异,不变的是对生活里琐碎事的描绘,津津乐道,细细讲述。而他对那个时代的眷恋也明明白白的跃然纸上,书里描绘的人与事大多都闻得见一股隔着苍茫岁月的温润气息。
  
  写起古玩物件,细致精巧,不禁惊叹古人的巧夺天公,更让人着迷的是古时文人那种阑珊缠绵的情致。
  
  大抵只有真是心头好,字里行间都会温柔的溢出水,偶尔写着一些遗憾之事轻轻带过,提起年轻时的囊中羞涩也不遮掩。
  
  极好的枕边书,睡前几页或是晒着太阳看看这老头的物件情怀,都是顶有趣的,不腻。里头配了彩页,有些老物件的图。
  
  总序里他写,不论是中文还是英文,只有这讲故事的本领是顶重要的,说他不腻的原因就是每篇文看下来只觉得是个小故事,如同听家中长辈说家中往事一般。
  
  也有人说这书过于矫情文艺,文笔绮丽,确有卖弄之嫌,但端的是功底深厚,即使是卖弄也不使人厌烦。
  
  
  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书名取自贺铸的青玉案,也是贴切,闲情丝缕尽散这案上时光里。
  
  要说不足,就是里头写的好多人和事,不爱古玩或是对那个时代不了解的人读来多少就有点乏味了。
  
  但实在是戳中我萌点的书,大爱。
作者: 喝茶看    时间: 2013-7-28 15:22
  董桥的书买了几本看了一些。没有全部看完。
  
  这本和《墨影呈祥》仔细读完。
  
  董桥这两本书的文字已经退尽火气,犹如旧瓷,散发着柔和顺彩的蛤蜊光。
  
  有朋友说董桥文笔不错。可收藏的东西靠不住,他本人眼力有问题,是个白痴!90%的东西都是假的,剩下10%的东西是真的但不值钱。大陆的朋友讨论古玩基本以金钱来衡量,而且自己收的东西不允许任何人说三到四,否则火气冲天的骂人骂街骂祖宗。估计是我们食品中的各种添加剂太多了,气不顺就会起反应。
  
  我想董先生应该不会这样,要不改天我告诉他,说他有多白痴。看看他会不会起什么化学反应。
  
  至于董先生的收藏我也看了,也许我也白痴了,总感觉大多数是对的。
  
  也许是那句老话:王八瞅绿豆,对眼了。
  
  我和董先生都是白痴。
作者: 布宜諾    时间: 2013-7-30 12:52
  许多过了忘了,随手拈几个:
  
  前言部分
  pVI
  第八行“基度山恩仇记”应为“基督山恩仇记”
  
  p8
  倒数第四行“在宜楼眼看她”疑为“在宜楼眼看他”
  
  p104
  第八行“Breakfast at Tiffany,s”应为“Breakfast at Tiffany‘s”
  
  p106
  第三行“古泉专家”疑为“古钱专家”
  
  内彩页,图18和图19,形制很明显,图注反了
  
  ~~~~~~~~~~~~~~~~~~·
         几天前刚读了这《青玉案》,当时是因为错字太多而愤愤然的,还在微博上@广西师大来的,虽然人家没搭理我。。。也刚巧前日看了写林道群先生的帖子,方知牛津华人作家书系全部出自他手,下面有人算下来,平均一周做一本书的样子,工作量大难免疏漏。从成书质量看,广西师大也是精心对待这个系列,只是有些问题始料未及吧。作为搞文字的干活的同行,对于周期压力、人手不足之下的校稿难问题,颇为感同身受,因此只希望或再版勘误,或二印加勘误单了,毕竟书本身精美。
  
         再加多几句闲话。董桥的书读得不多,单凭这本《青玉案》,只能以“不尽不实”来概括,纯取字面,无褒贬。“不尽”意在书中所涉人物多为师长,董桥又家风严谨,如其所录“大人的事情晚辈一向不敢多问多讲”,却忍不住时时提上一两笔,他时时端着的一颗饱满跳动的八卦心便总有无处释放之感;“不实”则失在提到师长时,恭维横流在所难免,满纸古意、气派,作者写去凑王世襄藏品拍卖的热闹,给王老打电话,对方两度用“礼貌而矜持”的笑声,先后为自己“开解沮丧”和“分享喜悦”,读来竟然丝毫感觉不到真诚嘛。
作者: 了了    时间: 2013-7-31 16:22
  ◎  编辑推荐        行内人说,你一定要看董桥,字字句句都泛着岁月的风采。    ◎  作者简介        董桥,福建晋江人,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后,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做研究多年,又在伦敦英国广播电台中文部从事新闻工作。现任《苹果日报》社长。先后曾任香港公开大学中国语文顾问,《明报》总编辑,《读者文摘》总编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主任,《明报月刊》总编辑,香港美国新闻处“今日世界”丛书部编辑。撰写文化思想评论及文学散文多年,在港台及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杭州、成都、沈阳出版文集十多种。    ◎《记得》 书名题解        厚古而不敢薄今,浪漫而不忘务实,米勒怀旧怀的是文化那炷幽明的香火和儒林那份执著的传承。三十四年前威尔逊送我 The Colossus of Maroussi 的时候皱着眉头补了一句话:“世界太喧闹了,我们差点错过了这样远古的一声喟叹!”      一连几个深宵我都在整理……一堆清样,收了去年二月到今年一月三日我的四十六篇随笔,书名我套用米勒的Remember to Remember题为《记得》。——董桥        《青玉案》 书名题解        都说计算机时代了,纸本书籍迟早式微,各地书店迟早关门,害我每年出文集总抱着做一本是一本的心情,总想着装帧得考究些好让几十年后的知识人像收藏古董似的珍而藏之。几个星期前,英国一位老朋友影印一篇文章给我看,说纸本书籍五十年内还死不了:“我们都死了书还活着!”      那几天春雨连绵,春寒不散,我深宵悠悠忽忽读了一些宋词元曲,雨声越听越密,怀旧越怀越深,这本新书的书名索性借用贺铸名作词牌《青玉案》。    ——董桥    ◎ 《记得》 内容简介        董桥写自己所藏的新旧清玩,这些有生命、有故事在里头的文人宝贝:如梁启超的遗墨,王世襄的玉钗葫芦,张充和的书画,林青霞的新书……从故事里走出来的,是清玩,更是人物,淡淡地栖身古雅的人物。他的散文是日常的叙事,平淡、平常、平实,清新可读。      在这个文字日渐粗糙化的年代,董桥把玩诗词、古画、闲章、羽扇……文字精致圆熟,具贵族的优雅逸致与文人的婉约多情。         《青玉案》 内容简介        董桥记写其集藏古玩的因缘情意,淡笔点染长辈之温情、友朋之相契:梅家灵芝,萱园嫁妆,亦梅先生,乔志高先生,林语堂的半个学生,王世襄的狮子,脂砚斋杏花,倪元璐的字,与陈文岩吹水,老客栈悲歌,徐志摩的旧藏,杨绛先生的来信……富于文人意趣,情韵悠悠,最见精彩。书名借用贺铸名作词牌《青玉案》,老旧的词牌名和他新撰的文玩小品书中重逢,就像一场一见钟情般的艳遇。内地首次引进,精装面世。      近年董桥的新书在装帧上总喜欢花一番心思,仿古典书的皮纸装帧,烫金的封面,实在叫人爱不释手。这本装帧雅致的本子,载有四十四篇董桥的最新文章,带您走进董桥的古董、旧书珍藏的世界。    ◎ 插图 选
作者: 空一缕    时间: 2013-8-15 15:55
  董桥先生在新近出版的两本小品文集《记得》和《青玉案》的总序中讲了一个故事,说是小时候家里人带他去一家破庙探望一位江浙老和尚,都说老和尚相术高明,随便批两句吓得倒一众信徒。那天老和尚摸着董先生的头说:“十七岁出外漂泊,二十三岁与字与书结缘,一生不渝,旁的枝枝叶叶尽是造化,不必多说!”此后先生的人生真是应了这份“缘”,十七岁飘洋到台湾读书,二十三岁在新加坡淘到一函线装《梦溪笔谈》,从此与字与书结缘,写专栏,编杂志,搞收藏,如今猎书猎字猎句猎了大半辈子,却仍在偶然猎得几本老书几幅字画时老泪纵横,确是一种境界了。
  
  在我看来,董先生的这份机缘确是世间罕见,或许正是这份“缘”才造就了他的灵秀和化境。细细翻看这两本小品文集,董先生的文字如空谷幽兰,精致圆熟,具有贵族的优雅逸致与文人的婉约多情。他的文章更是幻化超俗,平淡、平常、平实,清新可读。在这个文字日渐粗糙化的年代,董桥把玩诗词、古画、闲章、羽扇……俨然一派“老派文人”的作风,虽然在众人眼里有些“阳春白雪”,却不啻为一种人生升华。
  
  相识董桥先生,是从他的《今朝风日好》开始。有阵时间,读厌了历史的枯燥,政治的直白,便想着能读些淡雅清秀的文字。在图书馆琳琅的书柜中寻找,一眼就看到了这本硬质装帧的小书,绯红的书皮,凹进的金边字,一眼就让我喜爱上了它。一页一页读完,仿佛走进了董先生的书房,听他讲搜集古书旅程中的“007”故事,听他说皮革说装帧说纸张说书瘾说那些藏于纸香中的高洁灵魂。“今朝风日好,或恐有人来”,这是董先生对美好生活美好事物怡然执着的美好期盼。
  
  当得知这本叫“记得”的文集,其书名的灵感竟是来源于米勒的remember to remember,我着实吃了一惊,不想雅如董桥先生者却也喜欢亨利·米勒,想来董先生也是一位性情中人。再看这本文集,写得是董先生自己所藏的新旧清玩,如梁启超的遗墨,王世襄的玉钗葫芦,张充和的书画,林青霞的新书……这些都是有生命、有故事在里头的文人宝贝,从故事里走出来的,是清玩,更是人物,淡淡地栖身古雅的人物。而我所钟爱的正是这些栖身于古雅之中的人物和有关他们的淡雅掌故。
  
  曾听言所有的古玩背后都会有一段或动人或凄美的故事,这正是古玩的真正魅力所在。之前对于这类观点,我不置可否,但董桥先生的小品文却让我对这类观点有了深以为然的转变。一件古玩,流经百世,经传多人之手,赋予其上面的除了因时间的久远所带来的价值,对于真正的古玩家,其背后的故事才是最令人心动的地方。
  
  在《梁启超遗墨》一文中,董先生把玩梁任公遗墨之余,却也考证了壬公身前的一段小故事。原来李蕙仙嫁给梁启超的时候带来一名丫鬟王来喜,梁家家务财务都归她一手操持,李蕙仙去世王来喜成了梁任公侧室,一心照顾梁家九个孩子,但由于梁启超主张一夫一妻制,尽管收了王来喜为侧室,毕竟有些避忌,不想张扬,写信提她多称“王姑娘”,称“三姨”,称“来喜”,只在一九二四年“李蕙仙病重,王来喜又怀上小儿子思礼,适逢临产,梁启超在写给好友的信中才用‘小妾’之称。因此,董先生推断李蕙仙在世之日,梁启超与王来喜早已经好过了。这样的“以物窥人”,不啻为一种别样的乐趣。
  
  相比董先生笔下的古玩字画,我更喜欢这篇讲述爱书搜书藏书往事的《企鹅旧梦》。董先生说,他这一代人几乎都读企鹅袖珍书长大。象牙质橘红框墨黑字的封面站着一只小小的企鹅,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卖六个便士一本,五、六十年代顶多卖贵一倍。对于董先生来说,那些有企鹅相伴的日子,不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身份。就像文中提到的老萧,伦敦的家里最多的就是企鹅书。老先生从战前买企鹅买到战后,一本不缺。萧家大书房一边一大书架摆企鹅书,南窗下书桌上还长年摆着一对丹麦烧企鹅。另外,有位叫艾丽佳的新加坡华侨也是企鹅迷,家里堆满从小买到大的企鹅版袖珍书,她去世后她的英国丈夫安东尼在每本书上盖了艾丽佳的藏书印,整批赠送给他们住所附近一家小图书馆留念。当然,这样的藏书故事怕只有董先生才能遇到,毕竟与他往来的尽是些“鸿儒”,像我们这样的“白丁”真仿佛是与他们不在一个世界上的。
  
  类似这样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小故事小轶事,在这两册小品文集中真是俯拾皆是,美不胜收。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青玉案》这本文集中,董桥先生专门有一篇文章记述了自己的恩师亦梅先生。这位亦梅恩师在董先生的许多文章中都有出现,可以看出,不论是在学问上还是在道德教化上,这位老师对董桥先生的影响都异常巨大。有趣的是,在这篇名为“亦梅先生”的文章中,董先生并未大篇幅描述恩师对其的影响,而是讲述了亦梅先生曲折而富有传奇的感情生活,甚至还道出了一些比较隐私的内幕,比如亦梅先生将情人转让给好友,之后又与这位情人结婚的轶事。看来董先生与亦梅恩师间的感情确实是情深意重,不然他不会如此轻率地写出恩师的隐私。
  
  在《记得》的后记中,董先生解释了为何套用米勒的remember to remember为书题名的原因。一个圣诞前后的一个侵晨,董先生睡醒忽然想起亨利·米勒,想起《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想起朋友骂他读米勒的书,想起了那本remember to remember。当董先生再次重读这本书时,真像跟烽火中失散的老朋友重逢,两鬓斑白,一脸风霜,昔日那份矜贵的关爱犹在:米勒毕竟念旧。在董先生看来,厚古尔不敢薄今,浪漫而不忘务实,米勒怀旧的是文化那炷幽明的香火和儒林那份执着的传承。其实,董桥先生的怀旧何尝不是呢?正如他十分欣赏这句“十分平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一样。
作者: 冰山飞    时间: 2013-8-21 10:02
  看了好几本董桥了,这批的《记得》还算顺畅的看完了 可是看这本《青玉案》的时候 看着看着忽然就腻得不行 再也受不了那种前言后语谁也不搭谁的腔调和满书的什么 旧时的优雅 民国的清俊 老一派的风度 为了书钱皱着眉头读下去 觉得真该有人告诉董先生一声:您老歇歇吧 别再写了。
作者: 豌豆走    时间: 2013-9-10 00:24
  插图18、19,这两个物品名字应该是颠倒了吧,看形状,图18应该是筒,图19应该是笔掭。
  这书的价格,定价48元,
  不到12万字(按惯例,这是版面字数,多于实际字数),
  24幅插图(当然,很精美),
  俺认为弄高了。
  当然,装得很好,纸张没的说,印得也相当精美。
  俺只是希望有平装本。毕竟是散文集,
  如果是关于文物的研究图集,大开本,大图,价高就高吧,一般读者也不买。
  不过,董桥的书好像没有平装的?
  
  俺家另一本董桥的书开本更小(当然,开本小不一定能降低成本)
  《今朝风日好》,10万字(照例版面字数),定价39。
  都真能整啊。
  
  当然有人要说了,董桥,才子。。。。。。啥啥的,俺不是说他写的不好。俺只是希望有平装本。
  
  一套《锦灰堆》,全三卷,75万字,大量精美图片,定价才120。
作者: 小妖    时间: 2013-9-13 14:48
  首先,说文字,
  内文中的部分文章在另外的集子中也曾见过,这样子编稿也不是那么回事啊?
  
  
  其次,是价格。
  即使是董桥兄吧,即使是装帧上费了些力气吧,即使纸张选择上讲究了些吧……
  
  但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这样一本11万字的书,定价48元,这到底算是怎么回事?????
  
  搁在十几年前,这么点字只能算篇中篇小说甚至短篇小说而已,出本书也是困难的很!!
  
  
  兄弟我也算是从事出版业,这个价格实在是他不厚道了!!!
  这样只顾着赚钱,唉。。。
作者: 杂碎汤    时间: 2013-9-17 19:32
         一向不喜散文,可是最近却被董桥的文字醉倒。
  
      不喜散文,是因为散文都是雕琢的,区别只在于雕成一片假山假水,还是琢成一带行云流水。散文中总是难以瞥见真性情,为文者大可安安全全地隐藏在那些已被割边断角,修饰地了无生气的文字中,只呈现给你一张或浓妆或淡抹的假面。
  
      喜欢上董桥,并不是因为他的文字逃脱了散文的沉疴。其实,董桥的文字反而修炼得厉害,象个千年老妖似地,让你左右绕不过去。
  
      展眼望去,桥爷的文字里满是老派文人的隐忍,谦和,让人讶异的是,衣袖间却既有老庄的风轻云淡,又有花间的浓香。
  
      桥爷是卖弄的,他卖弄所藏,卖弄学识,卖弄交游,卖弄文字,连聚散红尘都可以拿来不动声色地卖弄……
  
      卖弄分两种,一种是花枝招展,活色声香地卖弄,而桥爷属于后一种,明明是风声水起,看去却似夕照下的微澜……
  
      桥爷的书里,没有什么家国兴亡,深仇大恨——至少大陆出的这些书里没有,有的无非是些聚合离散,人也好,东西也好,都古旧恍若前朝往事。
  
      他笔下的伦敦,不是当代黛安娜的伦敦,不是Westlife的伦敦,不是小贝夫妇的伦敦,却依旧仿佛二百年前那个浓烟弥城的伦敦。
  
      偶然提起的南洋,空气中都似乎漂荡着伽南的沉香。
  
      桥爷行文,看似不拘一格,散淡着扯出一根清亮的丝,绕着绕着,再扯出不相干的另一根,兜兜转转,却变成一张飘飘荡荡的网,露珠垂挂,氤氲得很。
  
      桥爷的文字里没有什么雷霆万钧,也没有什么气象万千,倒更象是他案头的那些文玩,或雕琢,或朴质,有古旧的,也有光耀如新的。有的象剔红漆盒一般花团锦簇,甜腻得叫人不知如何是好。《流动的飨宴》里,“下面的小菜六小款,雪白艳红翠绿精致得象几幅丁辅之的扇面画,面条尤其壮得不输翁同龢的笔势,老母鸡熬出来的那一大碗鸡汤暗里透亮更是乾隆宣纸的古艳”,这样的文字,还真是让人无语啊……
  
      而我喜爱的是桥爷那些如一笺小小的藏书票般的文字,简单得似乎世界上不存在繁复这件事,回味却深长得扯也扯不断。
  
      写到晚年的白光,“她说话的声音真像她唱歌那么低沉,那天她心情好,清唱了一段老歌,了不得”。也不说“好”,也不说“不好”,只简简单单一句“了不得”,真真是老辣得恰到好处,万千余韵就只待读者自己用想象消解了。
  
      《萱园嫁妆》里,“舅妈一九五0年迁台翌年病故,袁舅舅满心指望全灰了……”,“满心指望全灰了”,只七个字,已经写满了生离死别的苦楚,越咀嚼便越是心痛。这样的文字,最怕的是反复地品味,一目十行地过去也不觉得怎样,可一旦驻足,便如山间暮霭骤起,一片苍茫。
  
作者: 任知    时间: 2013-9-20 16:40
  董桥最早在大陆三联出的书是《乡愁的理念》和《这一代的事》,素朴典雅的小册子,读来回味隽永。广西师大出版社理想国,又将他的文章修订再版,先出了《记得》和《青玉案》两种。读董桥的人,彷佛头脑中闪出一位穿着长袍马卦再系领带的老者,既有西学背景又不乏国学古风,还掺杂着些许民国范。喜欢董桥者大凡都喜欢他清雅的文字, 人物在他笔下别有韵致,旧闻泛起尘封往事,史海钩沉出万千情愫。像梅家灵芝、萱园嫁妆;师长亦梅、乔志高先生。当然旧书、古玩、文物依旧是他魂牵梦萦的话题,无论字画、玉器和书签的承托,写下自身集藏的因缘快意。像林语堂的半个学生,王世襄的狮子,脂砚斋杏花,老客栈悲歌,徐志摩的旧藏,与杨绛先生的来信,陆小曼的字画中出现落魄书家李仙根的名字……富于文人意趣,遍地风流,最见精彩。
      董桥善于从生活中汲取,在猎物集藏中逸致。他从余英时论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著述中,推断明朝诗歌禅宗襟怀的年代。在我看来,晚明虽然风雨飘飘摇,江山悲咽,却是狂狷辈出、艺术发展的高峰,尤其是书法绘画。倪元璐的字苍润古雅,雄浑见深。他曾自己筹款组织部队勤王,李自成入京自缢殉国。他得颜真卿精髓以养正气。另一位书家与其相映成趣,徐渭的字萧疏古淡,仰仗着灵气。他做过闽督胡宗宪的幕府,胡被铺,他则怕殃及池鱼,竟然精神失常,攻头、锤耳、碎肾囊自虐不死,转而杀死后妻、锒铛入狱。
  
      由于书业朋友做过台湾商务印书馆国学经典文丛,此书丛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荀子》等传统典籍,力邀一批学风严谨、学术缜密的文化名家进行诠释,这套书就是王云五主编的,后来开始留意这位学者,王云五先生早年入上海五金店当学徒,在夜校他苦学英语,博览群书。这位只有小学学历的自我教育者,1906年起先后在上海同文馆、中国公学等校教授英文。他还发明了四角号码检字法,又创制了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他一生前后主持商务印书馆达四十年之久。在董桥为金耀基写的书评中,可见对王云五先生的推崇,王主编的《万有文库》给当时台湾一代人引发启蒙,他还编写出版了大量的古典、中外名著和教科书辞典等。他算得上教育家,同时他也是位遭受非议的官员,尤其在民国后期,他被任命为财政部长,由于内战萧条,他推行货币改革发行金圆券,造成金融市场混乱,老百姓怨声载道。
  
     董桥在猎书中屡有心得,常将阅历旧闻衔接起来。他写到英国侦探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这是位旧派才女,不爱接受访问。克里斯蒂的女儿说母亲从来不重视她的侦探小说,说那是手艺人养家的活,克里斯蒂很在乎1930-1956年用心写的六部言情小说。还看得出他喜欢毛姆。作家埃德蒙·威尔逊对毛姆不屑,定他为二流作家,又讲其故事有杂志底色,写连载小说每每应付大众,都要制造些奇情。光阴荏苒,伦敦有位旧书商,谈及做了二十年旧书,见寻访毛姆作品的读者甚众,且不分男女老幼,但从来没人找威尔逊。
     后来董老又在《菜色岁月》一文又提到毛姆的短篇《A Friend in Need》,这个故事结尾让常人难以接受,平时斯文谦和、富贵体面的伯顿,面对潦倒暂时断炊的牌友,竟让他从深海游过去,有几段游程凶得很,伯顿忙完杂事在港口等,牌友没来,尸体过了三天才浮出海面。这如阴鸷般的冷漠,让人不寒而栗,其实这样的人,阅历多了,身边也不少。董老想到自己的同事小黄,他忠厚沉默,尽力做事,却屡屡运气很差,被老板辞退。朋友们好不容易给他找个新差事,又赶上大陆“文革”狂潮袭来香港,他又被公司裁掉。经朋友引荐去找位先生算命,先生让他明年中秋再来细看,没想到次年初夏小黄患了骨癌,没熬过白露,英年二十七撒手尘寰。这篇文字片段很像部小说的缩影,人性的淡漠、尘世的宿命和不甘,还有灰影里得以保留的尊严,只能留给相知的故交,在经年以后作为话题来说,也让记忆蒙上清冷,在酒后各自悲伤。
  
     董桥的文字可常翻翻,就如饮茶闲暇吃几块甜点,读多了则嫌腻。对文玩爱好者来说,这本书开卷有益,眼界大开,也可得到同好般的共鸣。此书名为《青玉案》,借用贺铸名作词牌,诸多文章“笔底斑驳的记忆和苍茫的留恋,偶然竟渗出一点诗的消息。”
  
作者: 溪塘    时间: 2013-9-22 20:12
  董桥的文字基本没看过,老先生这些年在内地有大名,常见网上有人成套地收集他的书,什么港版台版内地版,装帧都做得很漂亮。这次我买了广西师大新出的两本,绉面布纹小开本精装,手感很好。再加上旧存的一本老书,三联“读书文丛”的《乡愁的理念》,打算了解一下。三本书没想到用了三个晚上就读完了,不是行云流水读之易尽,实在是无甚可观遗憾多多。
  
  《乡愁的理念》书中有一篇跋文《你一定要看董桥》,说的言之凿凿,称他文字精致,文采洋溢。“精致”倒也大致不差,再加上内容多是写文人轶事、收藏逸情、案头清玩之类,照理说该对我的胃口才是。可是真失望,我不喜欢他的随意,文字有时无头无尾,云里雾里;关键是不能接受情感满溢,好发抒情,经常就溢过了头。
  
  抄一段《倪元璐的字真帅》:“明朝确然是个醉人的王朝,晚明更是一段阑珊而缠绵的世代。十四世纪中叶到十七世纪中叶,明代的从容文化浸淫出了素美的沧桑颠倒了多少苍生,政治的挽歌一旦化为山河的呜咽,传统唯美意识终于款款隐进末世的风雨长亭:道统盛宴钗横鬓乱,人文关怀余温缕缕,几代星月繁华的艺情匠心难免空遗宣德名炉沉潜的紫光;政统摇落的一瞬间,桃花扇底斑斑的泣红宣示的岂止媚香楼上佳人的伤逝!”
  
  写张充和的书画:“一洼砚田磨透历代书艺的风雨归路,一管彩笔蘸遍梦里山河的苍茫烟水,张充和先生是华夏传统文人精致文化最后一幅动人的刺绣:绵密的锦心经天纬地织满个人多少悲欣,家国多少阴晴。蓦然回首,灯火阑珊,这部书已然伫立在历史微茫的月色下,博大如山,柔情似水,她牵挂的又何啻落花时节几个江南旧相识?……”
  
  哎呀受不了,咋一派豆瓣女文青的范儿呢?
作者: 五湖废    时间: 2013-9-26 02:59
       董桥曾说,写文章就像做爱,年纪越大越不想干这事。可董桥一点没少“干”,只不过现在随心所欲,专给自己写罢了。
     董桥最早在大陆出的书是《乡愁的理念》和《这一代的事》,薄薄的小册子,很耐读。后来在报刊上开设的专栏“英华沉浮录”、“时事小景”,在大陆结集成《语文小品录》、《文字是肉做的》、《没有童谣的年代》。其他书都属于“文选”、“文集”之类,来回收录,害我花了不少冤枉钱。
     这几年终于又见董桥新文集出版。《今朝风日好》的主题是淘旧书,《故事》的主题是文玩。谈旧书也好,赏文玩也罢,都是借“物”说“人”、说“事”。“物”乃聚会“天地人神”也。
     去年,董桥又出了一本薄薄的《墨影呈祥》,还是谈文玩。我无次雅癖,只欣赏董桥的文风和他讲的陈年文化旧事。细读两遍,又勾起了对“董桥体”的兴致,翻出他以前的著作重读,打算今年认真读读董桥,开始写“董桥笔记”,一月下来竟写了三万多字。
     以前读书不认真,光看热闹。现在读董桥,品读他的文字、文风,跟他学翻译、学做学问、学作人。
     前一阵子看《南方周末》上发表董桥一篇长文,说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要给他出“董桥文存”。从网上查了半天也没查到。
     前几天去万圣,突然发现董桥又出了两本书,《记得》和《青玉案》,定价高的惊人,每本48元。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的《青玉案》才港币98元。怪不得深圳人都去香港打酱油呢。
     翻看目录发现,《墨影呈祥》中的大部分文章就出自《记得》。董桥不“厚道”,又“一稿多投”,书价还这么高,又让我花冤枉钱。谁让我好这一口呢?这个冤大头我认了。春节假期有书看了。
     《记得》和《青玉案》属于“董桥文存”的两种。《南方周末》上的那篇长文就是“董桥文存”的总序。董桥的序言也很有意思,基本上是一篇独立的文章。我收过一本《董桥序跋》,配每本书的封面,读来也很有趣。
     总序的最后说,广西师大出版社要在大陆重编董桥近十五年里的文集。《记得》和《青玉案》是新书,后面要出的应该是旧文。这次重出,我希望能恢复董桥著作的原貌,不要再弄什么文选、“洁本”之类的了,无甚意思,否则我会掂量掂量是否还值得买。
     《记得》和《青玉案》价格奇高,也不“厚道”。装帧倒是很漂亮,否则对不起董桥的文字。以前的《乡愁的理念》和《这一代的事》是三联出的,很精致,其他著作的装帧都不尽人意。《没有童谣的年代》尤其差,现在已经被我翻烂了。这是第一本被我读书破卷的书。《今朝分日好》算是最好的了。
     董桥曾说,他是带着写小说的心情写专栏。他现在的文章更是带着小说的笔法写老文玩、老故事、老文人。《记得》和《青玉案》文字没得说,装帧还需改进。封面上的书名最好烫金,书名和作者名最好由董桥亲自书写,别弄个电脑体唬弄人。
    今年发新“誓”要读通董桥。冥冥中感觉广西师大这套“董桥文存”就像专为我出的一样。想来2011年不会寂寞了。
    (转自http://blog.sina.com.cn/hanlianqingblog)




欢迎光临 悦读人生 (http://www.dothinking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