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人生

标题: 北京法源寺 - 书评 [打印本页]

作者: 看书问道    时间: 2013-5-25 01:08
标题: 北京法源寺 - 书评
  《北京法源寺》是作者作为政治犯被关押期间所写的几部小说之一。
  
  本书以大人物为主角,举凡重要的主题: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奸、夷夏、中外、强弱、人我、群已、公私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963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作者: タンポ    时间: 2013-7-28 15:53
  看这本书,想起这个句子。
  小说开头有些枯燥,但是越读越令人沉迷其中,典故丰盛,前后照应!人物对话绝对高妙,比如康有为和大师论“忠”,他们说到狭隘的忠和广义的忠。狭隘的忠只是对主人尽忠。董桥也说“My country right or wrong.”那是愚忠,等于说:“My mother drunk or sober.”
  李敖特别欣赏谭嗣同,对其的描写篇幅最多,颇精彩。高中历史书上写谭嗣同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他的那句:“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那个时候觉得,志士在可以不死的情况下,选择留下来白白牺牲,究竟有多大意义?为什么不投入新的革命,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却说:“我愿意一死,用一死证明我的错和你们的对,用一死提醒世人和中国人:对一个病入膏盲的腐败政权,与它谈改良是与虎谋皮的,是行不通的。我愿意用我的横尸,来证明这腐败政权如何横行,我愿用我的一死,提醒人们此路不通,从今以后,大家要死心塌地,去走革命的路线,不要妄想与腐败政权谈改良……”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那句诗实在太好。无论去流,大家肝胆相照,都是堂堂的中国人。
  乱世出英雄,而英雄,总是高不可攀的。
  李敖老了,他说坐了这么牢,写了这么多字,以后再也不想再写书了。但我想即使有一天他走了,他的这些作品,也是可以“若亡而实在”的。
  
  以上内容全部是摘抄。
作者: 王家四    时间: 2013-8-22 15:14
  李敖大师的书就是不一样,历史小说也能写得那么有风格,康有为,谭嗣同,就算是其他的配角任务也写得入目三分。
  中学的时候我是对谭嗣同的做法不能苟同的,为了这些小理想做了很多没有意义的事情。
  评论太短了,没有什么意思,。
作者: 琪妙    时间: 2013-9-2 18:30
  几年前有个香港的同事,从没来过内地,借着一次开会的机会第一次到北京。
  我顺带问他去哪里转转?他说,法源寺。
  法源寺名声在外,多是李敖《北京法源寺》的缘故。
  一般说,停留时间有限,我想从没去过北京的人大概怎么也要去看看故宫,颐和园,长城什么的地方才是。他那么一说多少出乎我的想法。
  
  
  几天前,去北京办点事,要不是特别想去故宫看幅帖子,可不会又赶上这么个艳阳天劳神儿站在乌殃乌殃的队伍里等着排长队买票。
  别说,春天,故宫还是好看的,御花园的迎春花,牡丹,开得正茂盛,可惜了的,园子里人挤人。
  
  匆匆走出了神武门,外面打车根本甭想,公交等了二十分钟,崩溃的离开,人太多了。。。为了避开大量人群,过地道,往东溜达,很巧,一辆大公共驶来,经停菜市口。
  
  正好,我早有此心,直奔了西砖胡同去。
  -------------------------------------------------
  
  在法源寺度过了半个下午,回了上海,即刻,捧起了《北京法源寺》。
  
  李敖自己的陈述里写到:
  
  《北京法源寺》以具象的、至今屹立的古庙为纵线,以抽象的、烟消云散的历朝各代的史事人物为横剖,举凡重要的主题: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好、夷夏、中外、强弱、群己、人我、公私、情理、常变、去留、因果、经济(经世济民)等等,都在论述之列。
  
  
  1. 7 世纪,唐太宗为纪念攻打高丽阵亡的将士,建起了悯忠寺。
  2. 北宋,宋钦宗软禁悯忠寺。
  3. 1731 年乾隆到此,题字:法海真源 ,改名法源寺。后纪晓岚等名家也来到此地。
  4. (故事开始), 1888年,康有为来法源寺,看古碑,遇庙中法师,以“善恶”为开端,用佛家观点妙谈因果。继而引出了国家,个人,群体,忠贞,反叛,经史,古碑,各种辩证关系。
  5.康有为上书失败,回到广州办学,收了少年得志的梁启超,梁启超跟随老师后上京继续推动变法。
    1895年,梁启超在法源寺遇谭嗣同。
    二人辩论《华严经》的回向,谈论出世,入世,生死。
  6.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尸柩停灵在法源寺。
  7.经历辛亥革命,复辟失败,1926年,康有为再次到法源寺看古碑,遇到曾经的小和尚普净,小和尚谈康的功过。
  
  法源寺,包括后来的泰戈尔也曾来一游。
  
  下午时空安排的有几分巧合,从养心殿除来到菜市口到法源寺中间大概1个小时的时间。但是这两个地方却有着微妙的呼应。
  从前的养心殿皇帝办公,后来西太后垂帘听政,如今,前者改成了人山人海,后者,还是寂静如初。
  
  书里的故事哪部分是确凿的,那一部分是小说的成分倒不是最重要的,反倒是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每个人的向内探索哲学价值观,旁证古今的诗词,经史,佛经的辨析读着颇让人回味。
  所谓真正的先知,大家,学者,士大夫风范就也并非高高在上,反而更多的是高处不胜寒的寂寞。
  这一段历史怎么演绎的,孰是孰非,政治时空经纬的复杂,一个人的思想大概要靠更久远以后的历史去评定。但是中国的真文人,士大夫往往身披了匹夫有则的盔甲,剥开这层厚厚的思想外衣,显露的是一颗赤子之心。他们为数寥寥可数,但是历史功不可没。譬如韩非子,明知反秦有违历史,但不违大精神;李斯顺历史,但有违精神,最终落在宦官手下下场更加凄惨。
  
  书中开篇第一章引用元朝将末时期的张翥为悯忠寺留诗:。。。。只怜春色城南苑,寂寞余花落旧红。
  -------------------------------------------------
  寂静中,下午,有人在院子里颂经,淡淡的花儿香缭绕着大殿朱门檐下的一角儿,院儿里的一只黄猫咬死了一只鸟,到处躲打,低低的密密层层的枝桠,老树,斑驳的石碑,袅袅香火。。。
  
  还巧了的是,五月初这个季节里,大概是今年春天来的晚,庙里紫色的丁香还在开放着。
  法源寺的丁香很出名,书里提到康有为写下杜甫的咏丁香:
  丁香体柔弱,  乱结枝犹垫。
  细叶带浮毛,  疏花披素艳。
  深栽小斋后,  庶使幽人占。
  晚堕兰麝中,  休怀粉身念。
  
  喝着水,静坐于僧人禅房的附近的石阶上,大雄宝殿僧人正在做法式,梵音传遍寺院。法源寺,一座千年古刹,承载了历史时空往来中的悲怆,又因此各种因缘赋予了佛家的大乘精神。它独立遗世,或许有些许萧刹却毫无沉重,反倒觉得这寂静中有一种渗入人心的温柔。
作者: 上帝的    时间: 2013-9-6 10:08
        印象中的李敖都出现在娱乐综艺节目上,总觉得他唠叨且喜欢吹牛皮,仿佛天下除李敖之外,无人可出其右。但看过此书后,他确实有牛逼的本钱。
       小说内容其实很简单,就是戊戌变法的几个主要人物,围绕他们展开的故事,就像是一场电影,将原本比较模糊的一段历史,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人物刻画的相当饱满。
        原本记忆中只是些看着眼熟的名字,此刻仿佛在心里复活,在脑海中形成他们的容貌,建立在我的记忆库中,他们是如此鲜活。
      不管历史上他们是不是这个样子,至少看过此书后我就觉得他们应该是也必须是这个样子。
      故事建立的一大片一大片的对话中,这些对话涉及哲学、政治、佛法、风俗等等,包罗万象,虽然有些古诗词精妙佛法看得懵懵懂懂,但至少很有看下去的兴致,可见李敖对国学是下过苦功夫的。
      这本书的优点在于,人物刻画生动,内容博杂精深,虽然有时候看起来有点绕,有点啰嗦,但不失为一本好书。
作者: 踏雪寻    时间: 2013-9-7 11:44
  休怀粉身念
         大年初一,在万家喜气,欢聚游乐的日子里,萧瑟的北京法源寺却迎来了一个书生,他独自欣赏着寺里的碑文。在风雨变幻却又尸居余气的帝国末日,正是这个人发出了变革的第一声。
  这个书生就是康有为。
  在北京法源寺,他写下杜甫的一首诗:
  江头四咏丁香
  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
  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
  深栽小斋后,庶近幽人占。
  晚堕兰麝中,休怀粉身念。
        康有为写完诗后还就自己的体会谈了这首诗,我觉得这番谈话正是戊戌变法的志士一生的反映。弱者如果能“休怀粉身念”确实能做出非凡的事。
         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从容就义,以死以示暴力革命的道路,书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变革史歌。可不死而选择死,以死来指明道路的转变,以一个人的生命来换取民族的觉醒,这是何等伟大的事!,一个民族的变革,一个民族的强大,需要殉道者的执着与无畏。谭嗣同狱中写道:
  狱中题壁
  望门投宿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作者: 饮茶小    时间: 2013-9-8 23:25
  开始喜欢历史就是因为读了这本书,写的干脆,很有英雄色彩,很多人看不下其中思想上的理论,我没有,我本来就比较喜欢哲学类的东西,所以反而更喜欢了.
  对哲学兴趣不大的大可跳着看了,反感的可以跳过本书了,因为书中有大段的理论,to be or not to be的理论.
  
  后来由着这本书开始看李敖别的书,上山上山,爱,是第二本,虽然作者片头写了淫者见淫,可自持非淫者也看不下去了,就是本借着淫秽情节来讲道学的小说,而且淫秽的部分看着也不过瘾,有种脱了裤子没撸点的感觉,骚不到痒处,但对看道学部分的人来说,淫秽的又太淫秽,咱们没必要这里虐自己不是吗?
  
  相比之下,再回头看这本就好多了,虽然难免的也大段带着李敖式哲学佛学开阔天空的漫谈,总还是切合主题的,有繁冗之嫌,但历史部分,人物部分,写的还是很好的
作者: 大懒虫    时间: 2013-9-9 08:37
  对于这本书的评价,想找一个介于”还行“和”推荐“之间的一个词语,没有找到。
  而这本书,听说了,找到了,翻看完了,感觉也很快的散了。
  用手机看小说可能就是这个样子,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去揣摩着墨很多,感情很浓的片段,手指轻轻一划,这一页就翻过去了。总有一种催人的感觉,揉一揉眼睛,想很快的翻完。其实,也并非期待着故事的结局。
  也可能是浮躁了,没有时间沉下来。
  书中梁启超和谭嗣同在法源寺里论佛那一段应该是很精彩的,只是自己对于佛教,知之甚少。信仰并不等同于宗教,而宗教并不等同于寺庙。可能二人论述的佛理,有这样一部分。至于所谓的一真,舍己,就开始眩晕了。
  而历史性质的小说,和史记没有多大的区别。在大部分史实的基础上加上作者自己的阅历和想法,便是历史。就像”诗无达诂“一般,对于一个历史人物的喜欢或者讨厌,很大成分上是依赖一些历史边角料,然后自己组合加工。随着年龄的变化,也渐意识到,历史和历史上的一些人物,并不能用简单的好与坏来做标签。教科书里给的历史,多的是好坏对错,对于教育没有多大的意义。
  另,作者对康有为的描写和评价,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一种理解和答案。赶在一个错误的时代注定是无法善终的,他的陨落,从谭嗣同就义那一刻也跟着终结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康有为跟着去了,梁启超留下来了。
作者: Troubl    时间: 2013-9-9 10:45
         我并没有资格去评判作者,因为李敖的书看的并不多。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李敖,这真不是一本多么惊艳的作品。就以这样的水平获得诺贝尔奖的提名,真是要我轻看了这个奖项。也可能因为我性别女,按照他的本意,“这是一部阳刚的作品,严格说来,书中只有一个女人,并且还是一个坏女人”,所以其中苍茫大气非我辈所能完全体悟。他花六个星期完成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是我高中一年级上学期中国近代史那本课本的小说版。
          在他自信的前言中是这样描述这本书的内容的:
          “举凡重要的主题——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奸、夷夏、中外、强弱、群己、人我、公私、情理、常变、去留、因果、经济(经世济民)等等,都在论述之列,这种强烈表达思想的小说,内容丰富自是罕见。”
        
          李大师的功底深厚,他列举的内容的确一一阐述,并且深入展开,历史依据信手拈来,诗文推敲多见妙悟,而这样的阐述与探讨却让这本小说失去了小说的颜色,倒是多了教科书般的苦口婆心。说是那么多的主题,归根到底都落在了三个角色上:法源寺、康有为、谭嗣同,尤其是对谭嗣同的刻画。就像书的名字“北京法源寺”,法源寺就是整本书的背景,有时候作者写着写着,看似要跑题了,又会回到这个主题上,当他感觉谭嗣同刻画的太多了,谭嗣同就去拜访住在法源寺的袁世凯,当他觉得康有为费的笔墨太多了,康有为就去法源寺偶遇了李十力,这座悲天悯人的祠堂在整本书里时隐时现,像是配角,却无处不在。它在冷风寒夜里供来往路人一碗热粥,在午门刑后给闭眼之人一个安身之所,它包容万物,上善若水,你挑剔、你抱怨、你醉生梦死、你气雄万夫,在它檐下都众生平等,佛永远对你报以永恒的宽慰的笑。
         写的最多的,还是谭嗣同。看到一半差点没以为这是谭嗣同传。其实我最初对谭嗣同的印象并不那么确切具体,因为当时人教版的课本上都配有一张谭嗣同的照片,和我们初中的语文老师长的特别像,我们当时的语文老师也秃头,区别只不过是没辫子,因而看到这位戊戌六君子中灵魂人物的时候总是少了很多了解的愿望与应有的尊敬。
         读完这本书,再去看那张经典照片,就给了人不一样的心境。在李敖的书里,他让我看到的是一位精通琴棋、文武双全的壮士,一位在大漠边塞体会过“海阔天长,不知归处”的沧桑,在是非不定的群众面前慷慨高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游侠义客。他要做公孙杵臼,他要做殉道者,他要用自己的死来呐喊,用自己的失败为他人来日的胜利起航。往常我体会不到满腹经纶是何种出口成章,李敖倒是活现了那种学问人你来我往文质彬彬的对话,每一次说服之举都是引经据典,并且剖析的细致入微,所有的对话怕是作者精心准备,颇有要叙事让步的意味。
         虽然李敖说,书里只有一个坏女人,但是他写谭嗣同的时候,总算也让我看到了他善解人意的妻子。他的“与妻书”写的一点不比林觉民差,要说温情,那么整本书的阳刚悲壮之中,只有这么一点是属于让人落泪的柔弱处了。谭嗣同在被捕前,写了五封信,给妻子李闰的信是这样写的:
         闰妻如面:结缡十五年,原约相守以死,我今背盟矣!手写此信,我尚为世间一人;君看此信,我已成阴曹一鬼,死生契阔,亦复何言。惟念此身虽去,此情不渝,小我虽灭,大我常存。生生世世,同住莲花,如此迎陵毗迦同命鸟,比翼双飞,亦可互嘲。愿君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无喜无悲,听其自然。我与殇儿同在西方极乐世界相偕待君,他年重逢,再聚团圆。殇儿与我,灵魂不远,与君魂梦相依,望君遣怀。戊戌八月九日,嗣同。
         他们的儿子出生不到两岁就夭折,夫妻结发十五年,聚少离多却伉俪情深。当年李闰看到谭嗣同的信痛哭流涕,取他狱中诗句“忍死须臾待杜根”之句自号“须臾”。谭嗣同死后,她年年都做悼亡诗,只可惜文革时候大抄家,活人的死人的一并抄了走了,下落不明。可是,能看到的那首中,一句“惨澹深闺悲夜永,灯前愁煞未亡人!”,折煞人也!!!
  
          除了谭嗣同,康有为在我脑海里也变得饱满立体。我是知道李敖的滥情与康有为小妾众多,两人估计有一拼,不过作者未写一字,看来立场相投也不发议论。倒是规律的断言了先知的悲惨命运,“他只有未来,却只能活在现在”,他作为先知,被一切人放过,也算好运气。李敖借王五的口说了大实话,“他康有为是有大学问的人,我们不懂,但三哥你懂。我们只是担心有天大学问的人除非不犯错,要犯就一定是大错,大得收不了摊,要人头落地”。   
          知识分子的改良就是这样,不管不顾,只要表达了自己的心意。你是满腔热情,一团焰火,他是冷若冰霜,一片汪洋,就算是落花有意,怎奈何的了流水无情。改革要成功,除非两情相悦,比如商鞅变法,当年和秦孝公好到了几乎要穿一个裤衩,这种事儿也和谈恋爱一样,周瑜打黄盖也得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在身上动动刀子的状况,谁愿意吃这种苦痛。百姓顶多,也“无非求碗热汤喝”,而历史让知识分子看得更远,思考让他们想得更深,文字带着魔力让他们看轻生死,让他们不畏权贵,国家危难更让青年担起使命,拳拳报国心,满眼赤子泪,不论成功与否,都要试他一试。
           
           早前看人人上有图片,是拍《血战》的电视剧在武大取景,那是一个学生游行抗议示威的画面,作者在底下大致是说,当下哪还会有当时那种热血与激情,我们都变的畏缩与乐享安逸,一点都没有了昔日大学生该用的激昂与勇气。
           而我想说的是,不论斗转星移,时代变迁,安逸的时候有安逸的活法,战争的年代有备战的状态,我们不能强求这个时代的人活在以往的悲苦离愁中,思考和阅读依旧需要,对自由与民主的呐喊依旧需要,但国家在成熟,人民也在成长,我们的国歌不是白唱的: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当我们的民族能够给我们提供盛世安宁的和平,我们也要学会不对他人的生活横加干涉。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一样。但当我们出现了危亡的契机,千百年我们生长的大地赋予的最原始的情感和连结,那种神圣却亲切的集体感,那种保家卫国而理直气壮地无畏,又会从我们心底涌现出来。在任何英雄辈出的年代里,奸佞也是一样的多,甚至更多。所以担心什么呢?“惟上智与下愚难移也”,不论世事变迁,百姓还是过百姓的日子,帝王还是有帝王的故事,但到了唇齿相依的关头,他们还是会紧紧拥抱在一起。现在总有一种论调“惟民国上”,哪知民国的人们也对它抨击的不得了呢?“民国呵,它离名义的帝国业已遥远,它离实质的帝国却还那么接近。它在许多方面,只是帝国的代名词”,我们只是迷恋那些红尘旧事,才子佳人,其实千秋万世,一代一代,不过是一场场轮回而已。
          
          借来龚先生在海棠花瓣前的叹息:如梦如烟,枝上花开又千年。
  




欢迎光临 悦读人生 (http://www.dothinking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