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人生

标题: 我执 - 书评 [打印本页]

作者: 书迷可可    时间: 2013-5-25 00:43
标题: 我执 - 书评
  本书为梁文道先生所撰写的散文随笔集,是以香港《成报》文采版专栏“秘学笔记”的文字为主,谈及爱情婚姻、日常生活、疾病经历、信仰感悟、城市文化、文学艺术、历史记忆等个人生活体验和人生感受诸多方面。读来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698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作者: 沐晓依    时间: 2013-7-26 11:27
   我都知道了;这一切谎言与妄想,卑鄙与怯懦。它们就像颜料和素材,正好可以涂抹出一整座城市,以及其中无数的场景和遭遇。你所见到的,只不过是自己的想象;你以为是自己的,只不过是种偶然。握得越紧越是徒然。此之谓我执。
  
  一个理性睿智的公共人物,平时挟泰山而超北海的,原来内在也有诸种深沉的软弱、难以排解的焦虑,诸种人际必有的摩擦原来也如藤蔓纠缠在他那看来水镜鉴人的心灵里,长成一片过于深邃的阴霾。一个看来什么都可以做得很好的人,在核心的爱情与家庭范畴上遭遇无法扭转的挫败,他经历千回百转的等待与探问,在过程中检视自身历史与拷问内心,在绝望中忏悔,背负起自己的罪,然后走向宗教。
  
   听梁文道说,修行并不是让自己五官退化、对外界失去感应,而是在静修禅定里对一切感官反应变得极度敏锐,但却切断感官之后的反应、因果之链:见美女仍然是美女,但却没有了连接的欲望反应。我暗暗松一口气,如此说来修行应该不会取消梁文道的敏感了。《我执》里有一个极其敏感柔软的梁文道,我其实很难想象,得有如何的意志才可以在这样的敏感中同时忍受生活?他深明"不回电话的就是主人"里的权力机制,他会不忍有缺陷的书籍被顾客一直冷待,他比谁都知道"就是不能不笑"的辛酸。
  
    梁文道是何等机巧--我教写作时常常向学生讲解《我的病历》:他非常简洁透彻地交代疾病的客观情况,使用术语来显示知识,形容痛苦时不带情绪,病发时所有心思都用在计算周遭情况、他人反应之上--语言操作是简单的,那股计算的意志才是深不见底--那时他才二十岁出头。一个机关算尽的人之绝望,大概会是真正的绝望。然而梁文道的文风有英国知性散文的传统,那是以冷淡来表达自己的真诚。像《延滞》里写收到恨意如火的信,他的反应是"我却想象,他其实已经不恨我了。就在他写完这封信之后,就在他寄信的一刹那,又或者在这封信漂洋过海来到我桌上的这段期间。连人都可以在一瞬间死亡,何况人的情绪?"这真是叫人惊心动魄的冷淡,万物如一的冷淡。并不是很多伤心绝望的人能跳出自我,以旁观者般的语调向人一一剖析自己的情感、历史、罪愆,兜兜转转但一无自溺,他的真诚来自他对自己的冷淡,看他在书展叫卖时瞬间面对生死旧情,末了竟能以叫卖成果将一切轻轻带过。他的脆弱都由他自己处理,素情自处,甚至轮不到你担心。他的秘诀乃是与一切保持适当距离,包括对自己,以令观察透彻,又不失去行动的能量。对于这样的人,只能引用世上最懂讨好人的胡兰成: "瞿禅讲完出去,我陪他走一段路,对于刚才的讲演我也不赞,而只是看着他的人不胜爱惜。我道:"你无有不足,但愿你保摄身体。"古诗里常有"努力加餐饭",原来对着好人,当真只可以这样的。" 我和梁公通电邮时常常无话可说,只有叫他保重身体。他大概以为我是客气。         
  
    挤进摊位,脱下外套,我握紧麦克风,与搭档开始又一场的表演,想要截住书展那五十万的人流。我是一家出版社的社长,我是沿街叫卖的作者,我是恬不知耻的卖艺文人。做了那么多年的节目,那么多年的街头演讲,我知道如何控制声线掌握节奏,怎样以眼神扫视站立的人群,说到哪一句话应该稍微停顿,好营造最大的效果。
    
    我看见他们一家,笑着望我,然后在五十万人之中被推得渐行渐远,终于在下一条巷子的转角处消失。她在挥手吗?她的嘴形似乎在说些什么?我应该说再见,那一切过去与未来的,该来的与不该来的,"再见了"!但是,我说了一个笑话,哄堂大笑,大家真的过来买书,而且索取签名。拍档与我相视一笑,都算满意。
  
作者: 边缘之    时间: 2013-8-26 22:18
  我都知道了;这一切谎言与妄想,卑鄙与怯懦。它们就像颜料和素材,正好可以涂抹出一整座城市,以及其中无数的场景和遭遇。你所见到的,只不过是自己的想象;你以为是自己的,只不过是种偶然。握得越紧越是徒然。此之谓我执。
  你会发现,同一样意思,用另一种文字来表达,就是一种不同意境,梁道长的这句话,会让人想到一个背负承重的人,在看破我执之后,不像佛家的空无,也不会像有些人所说的随遇而安。我执就是我执,破就是不破,不破就是破。仍然淡泊明志,仍然负重至远。
  人生难免会有自我的质疑的时候,但我们不能离开情怀是去空谈生活,我们不能离开理想去空谈自由,同样,我们也不能只谈自我而去忽视你身边的人。
作者: MIAO    时间: 2013-9-15 11:33
  《我执》恰如其分地打消了我对梁文道文章的无感。前段时间看《常识》觉得他虽然写的流畅又理性,但也仅仅是这样,我记不住他的观点,也记不住他的词句。
  而《我执》,这本日记式的随笔,却很对我的胃口。(果然我还是对公共领域的话语提不起兴趣,完全没有全局观和社会意识啊!)
  每篇仅四五百字,内容包括了爱情、故事、美、城市等等。
  文字简洁、观点新颖,有想象的空间,也有实在的外延。
  
  梁文道说他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这让我很是羡慕,
  “说故事的人先是从自己广阔的经历中淬炼故事的轮廓,犹如在群星之间勾勒出星座的描线。”
  “说故事的是后,他把它——这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交了出去。”
  “如果说故事有时候会是一种勾引,那不是因为故事的情节引人入胜,而是述说故事的处境如此亲密。”
  
  恰恰如此。
  我的生活,因为没有故事,所以平庸寡淡,
  又因为我没有故事可讲,无法建构新的亲密的处境,所以更加平庸寡淡。
  好一个死循环。
  生命的这一部分那一部分全都凝固麻木终至于退化萎缩。
  
  
  “擅长文字的,终将 死在文字的手上。因为对方将从文字里大仙,无论对待任何事物,这个作者都是冷静亮度,且能掌握进退的分寸。于是感到危机的存在,如动物般本能地逃逸。”
  
  许多时候,文字游戏也是感情游戏,关乎构思、立意、叙述的过程。主题暧昧、立意混乱、叙述克制的过程构成了一场博弈。
  让人感到危险,又离不开这猩红的刺激。
  我们害怕文字圈的武林高手,又担忧圈外的稻草人会辜负春天辜负美意。
  文字(爱情)的距离让人忍不住产生占有欲,但一旦靠近,又担心不是你想象的样子。
  好一个恶循环。
  
  
  四五百字的感悟,作者冷静克制。
  这是一场平等的对话。
  我习惯了自己喋喋不休地长篇输出,输出一些自以为美的零碎,
  但其实对话才是最好的形式不是吗。
  这里不是指作者和读者的对话,
  而是作为一个"情感宣泄"的我与一个”冷冷旁观’的我,
  两者之间的对话,
  最好的状态是,任何一方都没有赢,任何一方都自在舒展。
  
  
作者: 没错我    时间: 2013-9-17 20:29
   这本书是本让人很诧异的书,道长公然在书中谈起了爱情。这有种去拜访得道高僧,高僧却对你讲起了星座命相的感觉——有种说不出的诡异。
  
   爱情是很感性的东西,突然把本质讲出来了,就让人不相信爱情了。道长的理性和透彻用在这里,就像是解密魔术,虽然你知道了魔术的秘密,但是从此你对这个魔术便毫无兴趣。人生如戏,想不清楚,活不明白,算是入戏了。正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想活得长一点,还是活得糊涂点吧。
  
    整本书是梁文道的一个专栏集,专栏这种东西如同心灵鸡汤,每周买本杂志,在末尾看上几篇专栏,算是进补。突然集在一起,一顿喝下,只让人消化不良顺带呕吐。
  
    于是这汤我喝到125页便实在喝不下去了。
作者: King    时间: 2013-9-21 23:01
    原以为此书与《常识》一样,是政论文评论文作品集。没想到是一部包含着哲学思考的文章集。
    文章相当短小,一页纸一篇。是其在报纸上的文章合集。内容完全侧重于个人感受方面。对个人生活的想法。包含着哲学、心理等的思考。有些类似私小说,但又不是小说体例。内涵倒是颇值得回味。
    只可惜心境不同,环境不同,而且是在上班匆忙时抽空阅读。无法达到共鸣。有些可惜了。
作者: Endles    时间: 2013-11-10 01:38
  对于梁文道这个人,我听说过他在香港文坛的地位,但一直没有想过读一读他的文章。直到这次在图书馆看到了他的《我执》。
  他的文字可以一读,不同的人对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感受吧。其中有些我懂了,有些没有。这样想来,这本书是可堪一读的吧。
  行文散极,有些味道。
作者: nathan    时间: 2014-2-23 01:49
  看的第一本梁文道写的书,之前就听说他很博学,所以一直想读下他写的东西,不过读者太多所以没买,看了下豆瓣的评分还是折中买了这本书。
  感觉他是一个很敏感的人,看过很多书,因此写出来的东西比较感性,反过来说就是没什么逻辑性,因为往往搭配不了所以的部分,我感觉是比较装逼的,不知大家怎么看。
作者: Edific    时间: 2014-3-1 04:31
  微有同感。
   题解:我都知道了;這一切謊言與妄想,卑鄙怯懦。它們就像顏料和素材,正好可以塗抹出一整座城市,以及其中無數的場景和遭遇。你所見到的,只不過是自己的想像;你以為是自己的,只不過是種偶然。握得越緊越是徒然。此之謂我執。
  Eric Clapton的Tears in heaven本是他寫給亡子的悼歌,不知怎的卻成了酒廊里的情歌。動情的聽眾都以為那是送給心中愛人的曲子,還要假裝對方不在人世。
  聽這些歌曲的時候,我們參與了集體身份的塑造,因為我們有一樣的失落。
  在《魂斷威尼斯》裏面,托馬斯·曼沉思美與死亡的關係,這座水城的嬌美殘骸是沒的理性與瘟疫之陰影的象徵結合。回憶先哲關於美感的斷言:
  “他們說,太陽熠熠發光,眩人眼目,它使理智和記憶力迷亂,它使人的靈魂為了追求快樂而忘乎所以,而且執著地眷戀它所照射的最美的東西。是的,它只有藉助于某種形體,才有可能使人們的思想上升到更高的境界。說真的,愛神像數學家一樣,爲了將純粹形式的概念傳授給不懂事的孩子,必須用圖形來幫助理解;上帝也是一樣,爲了向我們清晰地顯示出生靈,就利用年輕人的形體和膚色,涂以各種美麗的色彩,使人們永不忘懷,而在看到它以後,又會不禁使人們滿懷傷感,同時燃氣了希望之火。”
     蘇格拉底教訓斐德若的話:求愛者比被愛的人更加神聖,因為神在求愛的人那一邊,而非在被愛者那頭。
     早起柏拉圖的形而上學,人的靈魂曾在另一個世界見過各種完美的理形,那是個塵世不可能存在的絕對形式,例如最美的美,至善的善,符合數學定義的圓。但是人一誕生,缺陷與遺憾也就隨之而來了。
     想像一個男人生來就少了一顆心,他善良正直,彬彬有禮,但就是沒有那顆心。
                                         ——Constance Fenimore Woolson
     人總是向死而生。 弗洛伊德 死亡驅動
     赫拉克利特: 德爾菲 既不隱藏,也不明言,他只給出一個記號。 而記號,皆有待詮釋。
     伊斯坦布爾, 活在廢墟里。Orhan Pamuk
作者: Soda兰    时间: 2014-3-4 20:43
        “我执,小乘佛法认为这是痛苦的根源,是轮回的原因。佛教中指对一切有形和无形事物的执着,指人类执着于自我的缺点。消除我执是佛教徒的一个修炼目标,认为没有我执就可以将潜在的智慧显现出来,成为有大智慧的人,即为‘佛’。”——百度百科。
  
        在读这本书的短短一个星期时间里,我曾迷恋的对象在微博上po出了他的婚纱照。曾经只是对图书馆临桌考研男生的暗恋,和自己打赌如果我们都留在那个学校我就要追他,后来终于禁不住抛出自己,收获无限冰冷。那个冬天我写了很多的字,春天时已是不一样的人。我对他的表达不及心中热情的千分之一,心中却已从一眼山中的泉,汇入奔腾的小溪,落入瀑布下的深潭,随江河一起狂奔过平原与峡谷,然后出海。
  
        所以我总会感激有人用中文写下我羞于启齿的词句,就是这本《我执》。其中等待的却没有回音的痛苦、仰望一个人时的喜悦与自卑、想得到却终究失去的无奈,让我知道每一个全心全意爱人的人,都在一个联盟。他说,爱情是属于爱着、而非被爱的人,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在读这本书期间,我也无数次尝试搜索作者的八卦,却每每都搜到相似的批判言论。无论事实如何,我觉得能写出这般文字的人,必定是懂得何为爱,于是为爱所做的一切,终究不会多么不堪。我想这本书并非有意而成为一本畅销书——事实上就本书的私密与抽象来说,我甚至很难想象它竟会成为一本畅销书——它是作者的救赎。当这本书飘着油墨的香气放到书架与摊位之上,我想,他大概也可以不那么恨自己了。
  
        而我,谁能说冥冥之中这不是一种注定——我也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看了照片的那个午后,我在本该午睡的时间里决定还是要给予他们祝福,我点开大图再看一遍,发现照片上那个我曾迷恋的人居然那样陌生——就好像其实我从不曾认识了解他(事实恐怕也是如此),那么爱到底是多像是一个幻觉,我又曾经有多少执念?
  
        我终究没有留言,不是仍旧放不下,而是发觉,我们其实并没有熟到我需要给他一个祝福。
作者: 靠谱青    时间: 2014-4-5 07:45
        我一直在想,那些活的特别明白的人,是不是就会比普罗大众有更多、更难察觉的痛苦?以至于他们时常被世人看见的面目是愤世嫉俗、悲天悯人的。
  
        道长,南人,我常将其面目与陈丹青、陈其钢等画上等号。黑框,中装,清瘦,冷峻。《我执》大都是短短不过千字的小文,确实洞悉世间的箴言。比如,在真实与虚伪之间往复,在信与不信之间来回,这是恋人和信徒之间共有的特征。上一刻仍沉浸在出魂的狂喜之中,下一刻瞬即被冷漠刺醒。神曾经这样教训自己的门徒:“只要信!”不疑不惧。他们实在要明白,情人眼里不止出西施,而且存有真相。属于真理的领域及时间是另一向度的领域及时间,你无法以此世的尺度估量,所以也根本说不上外延与长久。它无处不在而且无始无终.
  
        上午捧着书在看的时候,这一段让我点头如捣蒜。但是又心生悲凉,是啊,你明白了,被人点透了,然后呢?你就畅然觉醒?从此大彻大悟?还是明知是火,却义无反顾的扑上去。他还说,有人曾戏虐地把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套用在情侣的关系之上。“主人主宰了奴隶的命运,但是奴隶却对他的主人了如指掌。”你控制了我的身心,不过我看穿了你的真实。你的确洞悉主人的核心,但他同时也为你撒下了一张符号之网;你拥有知识,但这寻求知识的活动却永不止息。
  
        这样冷静,这样跳脱尘世的人,会拥有怎样的感情?还是说他根本就不会碰这一块的东西。书中他白描了他的病历,把自己身体的隐疾都放在公众面前,他说病变是最与自身血肉相连,却也最不属己的异物。整理病历,就好像面对不熟悉的自己,疾病摧毁了自然生命,也标志着半生经营下来的意义和文字之片段流失。于是,撰写病历是在“毁灭旧我---创造新我”和“完善自我---成己达人”之间摆荡。所以才会有如我这样的东西,把自己的情感扒开了给自己过目,让自己看清里面病变的状况,然后交给自己决定到底是清除病灶还是靠杜冷丁来维持生命体征的完好。
  
        不想了,反正想明白了也是面对无人倾诉的痛苦。倒不如像康永说的,其实傻乎乎的过一辈子,未必就不是不幸福,但是一定要傻到不知道自己傻才行。否则,知道自己是傻瓜,岂不是要被自己活活郁闷死。
  
作者: 姽婳一    时间: 2014-4-14 14:41
  以前经常在电视上看到梁文道,偶然在图书馆看见他的书。《我执》两个字足以打动心扉。简单的封面,白字黑字,触目动心。
  印象最深的就是。不可归类者。到今天才知道。那个特殊的存在一直都是不可归类者。
  去看看这本书吧。很不错。
作者: 好多肉    时间: 2014-5-1 03:57
  说实话,除了他的那些负面新闻花花肠子,我对于这样一个柔肠百转式的梁文道还蛮欣赏的,可能真的这种类似于感悟人生,提出某些颇有回味的话都会让我感到赞同,但其实当事情真正发生到我们自己身上的时候,这样所谓箴言就被抛到后面去了吧。我只觉得能把这些写下来的人都很厉害,最起码他们记忆力就很好,也很感性,就像我某天不小心摔了个大马趴可能我就觉得丢人看看周围有没有熟人尴尬的快速起身然后转头就忘了,但他们可能会说这是上天给他的欢乐中的一记觉醒让他深知人生得意时总会有想象不到的磕磕绊绊。唉,不就是摔一跤嘛。我从来都没觉得他们比我们懂得多看得深,我只是觉得他们是因为感官敏锐,擅长表达,所以能把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梦用更具体的方式表达;之于我们大众,我觉得并不是没有这样的功能,只是那些所谓人生哲理可能就出现一瞬,在心里氤氲一会,就像雨过天晴一样散掉了,变成了通常所谓的教训。我没觉得有什么不好,反而更加实用。其实想想,他们也挺累的,天天柔肠百转千回,想法万千,关注天下动态,肯定思虑重,易感伤。所以,我们这样也挺好的。
作者: Kanyoo    时间: 2014-5-22 14:21
  1.人在被创造时本是完整的同体生物,后被分成两半,孤独的一半流落世上,永远追寻那与自己完美相合的另一半。爱情是对完满的追求,而其基础是核心性的匮乏。故事令人悲伤的注脚是,世界这么大,谁也保不定能够找到那完美的另一半,完美也许便会在孤独和缺憾中等待死亡。
  2.等待、音讯、拒绝、错误、隔绝、回忆,细节无穷。
  3.一如浮沙沉戟,文物的碎片借代同时证明了历史的真实存在,记忆的断裂与失去证明了记忆的真诚与珍贵。
  4.情人就是那不在身边的人,而且就算他在,也永远消除不了他流离他方的幻觉,与自己被留在原处无法跟随的惆怅。
  5.古希腊词pathos,表示对于那不在者的思念与渴望。
  6.总是在失去之后,我们才开始明白,也只有在失去之后,我们才彻底失落了词语的意义。
  7.我们可以手起刀落,痛快地斩除那曾经付出的血脉,好再和旧人从头来过吗?
  8.正是记忆,不是别的,把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联系起来,使我历经时间的变换还能统一,而不分裂。
  9.但有时候我们真的希望自己可以摆脱记忆的束缚,分身成散落在不同时段的异己。
  10.每一段感情的发生与结束,其实都是场记忆的战争,受过伤害的,必将在新一轮关系的最初就迟疑、畏惧,甚或仓皇退缩,因为他记得那么清楚。他害怕的,不是眼前的人,而是过去的人。他不只是在和新认识的朋友交往,他同时还在和自己的记忆协商、谈判与作战。对方可不知道,这样的关系何等艰难,因为与他角力的是一些过去的陌生人。
  11.由于人总是会伤害人的,所以没有人可以不受伤害。
  12.怀疑是一种顽强的植物,当它被下在两人之间的土地上,即便只是一颗种子,迟早也会抽芽长大,终于扭曲一切,排挤开所有本来健康的花草,使之枯萎。
  13.再过一段时间,他才明白自己根本什么都没放弃。他要做的是那个把故事带回来的人,同时使自己也变成故事。比起爱人,他更爱自己。这也就是为什么绝大多数下了决心不再回来的人,最后还是上了岸。
  14.有爱必有伤,世界上没有不受苦不挨疼的恋爱。
  15.暗恋之纯粹,在于不求结果,完全把自己锁闭在一个单向的关系里面。
  16.根据早期柏拉图的形而上学,人的灵魂曾经在另一个世界见过各式各样完美的类型,那是个尘世不可能存在的绝对形式,例如最美的美,至善的善,以及符合数学定义的圆。但是人一诞生,再抽象,再理想的形式有了内容,缺陷与遗憾也就随之而来了。
  17.原来人真的可以在另一个人的眼中渺小若斯,恍如尘土。
  18.恋人是被投掷的存在。被投掷于此世,一片虚无,人类遂开始探问存在的意义,却发现回应的只有沉默。更甚的是,我们甚至搞不清楚提问的方向,以及陈构问题的方法。于是一番挣扎得来的解答莫非皆是自己的想象。所谓人生在世的意义,其实都是假设。
  19.现代的寂寞并非句号,它永远都是一个问号。
  20.财富、美貌,甚至才华,都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一个人身上无奈的限制与枷锁。你不能说一个有钱人除了财富之外还有一个完全与此无关的内在,也不能说一个美丽的女子除了美貌之外还有一个不受外在影响的本质,不,因为这些所谓外在的条件不只深刻地改变了穿戴它们的人,甚至还扭曲了他们的人格。就像一个面具戴得太久的人,他早就失去了原来的面孔。
  21.你很难爱上这样的人,不是因为财富、美貌与才华会使得他们骄纵任性,而是这些外壳如此耀目,即使是拥有它们的人也不能不自觉。一旦自觉,他就疏离,甚至戒惧。他会变得小心翼翼,仔细审视每个接近自己的人,然后把自己放上判官的位置,以为有能力去判别人心的真伪。所以他们不能带给任何人亲近的安全感,也不能让任何人亲近。他连自己都和自己不亲近,他总是在过滤他自己。
  22.人走室空,但阳光依然洒下,我的离开并没有改变世界的什么。
  23.老人终于住进了医院,八十多岁的身躯日渐衰落。他给我的这个家,却永远缠在我存在的根处,才割断一条经脉,另一头又结成了肿胀的树瘤。
  24.人给丢在这个世界之上,但他并不是赤裸裸地掉了下来。在多数的情况底下,他首先生在一个家庭之中,在一间屋子里面。这个家,这间屋子为他界定了最早的形上思考基础,屋子里面是“内在”,屋子外头自然就是“外在”。内外之别不只是空间的区别、形象的区别,它还是我们所有思维活动的根本隐喻。人一生下来,首先学会的一组对立就是这内与外的差异。
  25.多长一岁,我们离死亡又近了一步,不管是提醒自己珍惜余下的日子,还是期盼终于到来的解脱,生日都是可庆祝的。“生日快乐”是人类“死亡驱动”由衷的呼声。
  26.怎样被记忆包围,却又可以遗忘所有。
  27.“当时只道是寻常”这句话本身就把平常变成了异常,所有我们以为会成习惯的平凡人事皆是无常偶然的诡局。只有时候追忆,才明白那寻常是何等的殊异可贵。赐给我们寻常体验的人,是不可恨的。
  28.既然悔不当初,我们就会想起最初,并且思考最初的意义。
  29.永勿企图说出你的爱,爱情从来不可表明,好比温柔的风吹过,无声,无形。
  30.所有美好的东西都不应过度发展,都该保留在萌芽状态,将发未发,因为那是一切可能性的源头。未开的花可能是美的,未着纸的笔有可能画出最好的画。可是事情只要一启动,就不只可能,而且必将走向衰落与凋零。
  31.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性德
  32.但是说故事和听故事的人都不厌倦,因为大家都相信。我们不是相信那些事是真实的,而是相信那些结构是真的,相信所有人间可能发生的喜剧都是一样的,所有的不幸也都分别不大。于是听故事的人可以认定自己只不过是海洋中的一滴水,即使死亡,也不意味世界的终结。而水手带回来的故事之所以好听,也是因为它们如此熟悉,而不是它们奇诡到了完全陌生的地步。
  33.我们以日月区分日夜,又用这两个天体的移动和变化去标记时间的流动和往复,太阳和月球因此不只是空间的坐标,还是一种时间的象征。可是属于太阳与属于月亮的时间却有截然不同的性质。
  34.月亮以自己的圆缺指示时间,太阳不会。所以属于月亮的时间总让人静观、默想与回忆,在人和时间之间拉开了一道可以回旋进退的距离。因此看见月亮,我们会想起另一个人是否也和我一样,看着同样的光景;但是对着太阳,我们就没有这点余裕了。
  35.当初我们没想过世界的变化,但是我们更料不到沧海桑田,有人出生又有人死了之后,我们竟然挺了过来,直到如今。
  36.回忆,无论如何都是伤感的。如果回忆的是痛苦的往事,那么我们就等于再次经历痛苦;如果回忆的是甜美欢快的过去,那么我们就不免慨叹其失落与不可复回。
  37.可是书写回忆就不同了,把它写下来就是在现在与过去之间隔开距离,更是在回忆与书写的当下隔开距离。从这个意义上讲,书写回忆就像一种精神操练,就像修习止观,把那令你欢喜令你难过的材料提取出来,观察那种种念头的生起和寂灭,进而省思它们使我欢喜使我难过的条件。然后,我或许有机会超越欲念,不动心。
  38.问题已经不是该等多久,而是可以期盼多久,希望和等待是两回事。我不等待,我只盼望。对一个自许的知识分子而言,“希望”是最残酷的笑话。可笑是因为其实我们心中都有数,这个世界不会变得更好;残酷是因为我们却仍然紧抱不放,以为世界真能变得更好,起码在我身后。
  39.万事万物无非一场演出,你们都是宇宙之弦的颤动,每一粒音符都是为了赞颂他而存在。
  40.疾病是以陌生的文字写在肉体上的铭刻。
  41.疾病作为生命的终结者,其实包括了两个层面的意思,它当然摧毁了自然生命,也标志着半生经营下来的意义和文字之片段流失。
  42.最大的爱绝不完满,不讲究结合,而是彻底的隔绝跟否定。
  43.我们常常期望并且迷信,爱可以克服死亡超越生命的界限,却罔顾现实的情况是爱情注定要消亡,因为爱情是凡人之事,而凡人都是血肉之躯,必有一死。
  44.人生所犯的一切罪恶,有其源头,那就是记忆中最原初的犯罪场景了。它未必是一个人一辈子犯下的第一宗罪,也不一定是什么重罪,却是决定了他日后罪性倾向的关键,也是他意识根处萦绕不去的死结。
  45.世界总有意外,人生总有奇遇。
  46.我不嫉妒什么。在复杂多变,即起即灭的各种情绪之中,我唯一缺少,或者找不到其对应物的,就是嫉妒。不嫉妒是因为富足,很多人都会这么说。可是在我,却是因为贫乏,不曾拥有,不可拥有,因此也就没有嫉妒的基础与权力。
  47.可是我们就是喜欢回首来时路,以为自己原该变成另一个人;不一定比现在好,也不一定比现在坏,但总之是个不一样的人。
  48.人不应该为自己拥有的东西骄傲,更不应该为自己未曾有过的东西狂妄,因为那是虚幻的。无论我是哪种人,又可以变成什么人,岂不皆是血肉之躯,地上的灰尘?
  49.诚然,我应该学懂等待的艺术,培养一种叫做耐心的植物。
  50.我想很多人都有这种经验。你不能主动,你不能做任何事,你只能等他心血来潮问候几句的时候平淡和缓不慌地应答,你不该成为逼迫的力量,你是一株等待季节性阵雨的沙漠植物。
  51.明知道这门是不会再开的了,又何必再敲?
  52.我就像只风筝,高空之上不知地面的他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我只依稀感到他还在看着我,于是我以为自己在气流中抖动的身躯还会通过那一条几近隐形的丝线传到他的掌心。万一这条线断了,又或者万一我挣脱了线的束缚呢?你会不会等待一只再也看不见的风筝,风筝又会不会在空中等待不可能的会合呢?
  53.等待这种东西并不如我们所想,一定要有目的,一定要有等到的那一天。这种植物执迷不悟地生长,等待就是它本身的目的。不一定等到什么,只要等,联系就在。
  54.既然如此,再见吧,我要忘却和你的过去了;我很好,而且我要更好地活下去。
  55.知道努力是徒然,我们只好更努力。
  56.在信与不信追逐,在承诺与怀疑之间摆荡;这都是距离的缘故,都是时间的隔阂。
  57.我们都是冒险家。我问你是否念我如昔,但我可以预知你的答案不可能是最终的答案。我们是冒险家,因为当下没有满足,目的地永远还在前方。追逐,不可终止。
  58.往日的爱情因为时间的间隔,总是充满了猜疑,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也因此需要恋人付出更大的信心与耐心。你想要的答案不可能立刻得到,所以你只好相信,否则就会陷入惶惑之中,难以自拔。
作者: 大点儿    时间: 2014-5-22 16:43
  在鼓浪屿生活的一个月,看似充裕的可以随便挥霍的时光却过的很快,受同客栈小丽丽的影响,也去图书馆看书,做了点有意义的事情。鼓浪屿虽然小,但是各种配置很齐全,有图书馆,有体育场,有音乐厅,德智体美劳都有发挥的场所。跟着小丽丽看了梁文道的我执,书里的内容基本忘光了,唯一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和鼓浪屿的联系。在那样的时光,这本书很适合心境,不会波澜起伏,只是填充饱满那午后的光景。我想,我会找时间再看一次,再去寻往日的心境。
作者: 昵称自    时间: 2014-5-26 09:59
  我都知道了;这一切谎言与妄想,卑鄙与怯懦。她们就像颜料和素材,正好可以涂抹初一整座城市,以及其中无数的场景和遭遇。你所看见的,只不过是自己的想象;你以为是自己的,只不过是种偶然。握得越紧越是徒然。此之谓我执。
  
  -------------------------------------------------
  
  梁文道曾在另一本书里说:读书好,起码读着读着不知老之将至。
  
  是啊,这句话真好,读《我执》时最有感触,仿佛时间是静止或凝固的,尤其是坐在地铁里带着耳麦放着习惯性的音乐,每一个字符欢快的在眼前跳动,旁边喧嚣的人群与声音仿佛跟自己不在同一个时空,似乎连呼吸都静止或是我根本忘记了呼吸,以至于看完一个章节我都要深深吸一口气。不好的地方是在我深呼吸的当口发现地铁停靠的这一站叫静安寺,与自己上班的方向刚好相反。
  
  
  上班,写信贷报告成了近期大家工作的主旋律,手上的这笔正在写的客户不会传真不会发电邮但拥有16套房产,可能还有没提供的,总资产过亿,负债两千多万。。。。为了能取得这笔贷款,他对我甚是讨好。写时我在想拥有这么多房子和贷款的有钱人他开心吗?对他来说活着难道仅是为了钱吗?除了买房和赚钱他有别的兴趣爱好和追求吗。想着想着我觉得他是一个有钱的可怜人。
  
  晚上,在物美价廉的小饭馆吃着平时喜欢吃的菜。旁边传来一个恶狠狠的男声:“你管我作什么,你自己喜欢吃什么点什么”,大家循声望去是一对小夫妻或情侣吧。那女孩翻着没几页纸的菜单翻来覆去的看。好大一会听到女孩子清脆的声音“要一个水煮鱼吧,再来。。。。”下一个菜名她还没想好大家就听到她的男伴发话了”你只能点一个菜,你的权利用完了。。。。“语气更恶狠狠了,后来那女孩子的声音小得大家几乎听不到,只是她男伴的声音依然高亢,”你自己点,是你非要来的”,“我不吃肉。。。”服务生早就无奈的走开了,经历了不知多久我听到那男生喊服务员说点一个水蒸蛋打包,服务员问还要什么吗?“不要”。在水煮蛋没做好之前,女孩一直低着头我看不清她的容貌,她旁边的男伴似乎还在生气。两个人一言不发的在那等着他们的水煮蛋。。。。。此情此景仿佛有什么东西堵在我胸口,无法言喻的痛苦感受,不知道说什么好。
  
  无论你上一刻在经历什么样的爱恨情仇。这一刻生活的琐碎全回来了,“水煮蛋”都让你看到现实的本质以及讽刺与无奈。
  
  
  记忆力超级差的我先把看完书当天发生的事记录下来吧,待到兴致浓时再写一篇真正的书评。
  
  
  
  
  
  
  
  
  
  
  
作者: 颜颜    时间: 2014-5-30 17:49
  一直都很羡慕和钦佩像梁文道先生这样的文人,或许是因为觉得他能够很真实地剖析自己的情感,在我们大多数人羞于表达情感的时代显得难能可贵。
  
  初看书名,就莫名地喜欢。对于我来说,不只是一个单纯的书名,或许是一种能触动心的袒露心境,一种想放却放不下的心境。
  
  或许就像书的开篇那样: 我都知道了;这一切谎言与妄想,卑鄙与怯懦。它们就像颜料和素材,正好可以涂抹出一整座城市,以及其中无数的场景和遭遇。你所见到的,只不过是自己的想象;你以为是自己的,只不过是种偶然。握得越紧越是徒然。此之谓我执。
  
  我执为何,唯我知。也没有什么值不值得,只有愿不愿意。我乐意,我甘愿,这并没有什么不好的。
作者: 橘子    时间: 2014-6-3 21:25
         恋人之名.
  
        中学时上补习班,看到同桌的女生不停的在本子上写一个男生的名字,就好像这么一遍遍的写着那个男生就能感觉到一样。一直以来我还挺羡慕这个男生,并且希望某一天也会有一个女孩在本子上一遍一遍写我的名字。现在他俩的名字我都记不清了,只是所谓“恋人之名”的意义,那个时候的我也许就已经见识过了。
  
        看到喜爱的异性却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于是用属于自己的密语为她或他起一个好听的名字......我不知道现实中是否真的有人做这种事,但我相信我不知道的原因,只是大家未说出口而已。
  
         这些都是爱情中我们的名字,不管你叫张三李四,还是阿猫阿狗,在爱人心里都有着最动听的发音。
  
  
  
         生活在别处.
  
         我们的恐惧多半是来自那些未知的事物,恋爱中的人也大都会担心未知的未来,害怕还没有到来的却可能到来的分离,不管对方怎样做心理工作也不能停止想象当对方不在时的生活。这倒是个真理,适用于所有的感情。患得患失的情绪酿成无数的悲剧,凭空想象着可能对自己不利的事而预先做出“弥补”,药家鑫同学大概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不过我想说的是“下情蛊的女人”。会蛊术的漂亮女孩们,害怕情人有朝一日会背叛自己,所以就预先给心爱的男人下情蛊防其变心。这事对与不对大概从来都不是讨论的话题,只是爱情常常会带来悲剧,还不给你悔过的机会,最后女的哭哭啼啼,男的惨惨戚戚。
  
  
  
         看不见的城市.
  
         卡尔维诺写过一本《看不见的城市》,我也有一本,摆在家里的书柜还没翻过。我不知道这个故事到底描述的是什么,听说是关于一座由符号构成的城市。
  
         爱人离开了,去往另一个陌生的城市,在那里,他独自一人辉煌或暗淡的活着。突然有那么一天你觉得不能就这样让他走,至少不能让他一个人。于是你坐飞机,坐火车,坐长途大巴,甚至自己骑自行车去往那座有他的城市。但当你到达了,他却又再一次的离开了。
  
         你不甘心,你想要通过他留下的蛛丝马迹找到他,你相信他一定还在这里,只是因为某种原因避开你。街头路面有他的足迹,楼梯扶手有他的指纹,也许这一株花是他种下的,公寓的空气里明明都是他的气息。
  
         找不到他找不到他,你无能为力,只好租下他住过的公寓希望有一天他会再回来,又或是持之以恒的追向下一个城市。
  
         这样的事,大概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在我的记忆里应该有无数部电影是关于这种故事的......可是最后我一个都没想起来。
  
         那么,我在想如果我来拍这样一部电影,会得到怎样的结局,又会被我赋予怎样的意义呢?是关于放弃,还是等待;是分享爱情的甜蜜,还是讲述爱情的悲伤;是单纯的“恋人絮语”,还是变成引出一连串神秘事件的cult片......我猜也许我会给男生女生一个足够温暖的结局。我不能保证他们幸福,但我可以让他们相遇。
  
  
  
         恋人絮语.
  
        《恋人絮语》有书也有电影,但是我一个都没看过。其实我说不清爱情是什么,在这方面我还只有想象的份,也许爱情是琐事,也许爱情是惊天动地......就我所知道的部分,爱情名叫“好好珍惜”。      
  
作者: 鹿辛    时间: 2014-6-10 19:32
    
  星星都有忧郁的影子。
  
  好不容易出了两天太阳,又开始下雨了。
  
      幸好幸好,心情不算差。几乎可以用两个字形容。
  
      绵绵。
  
      这回不是陈医生的绵绵。
  
  
  
      花了一天半的时间,在美术馆看完了梁文道的《我执》。厚厚的一本拿在手里沉甸甸,读起来却是一气呵成。先生那样娓娓叙说的“秘学笔记”,让人窥探原来在讲坛上沉稳博瀚的梁文道,还有这样细腻沉重的伤痛。
  
      先生说他年轻时喜爱摆弄文字,喜爱写下那些青涩却深刻的情感,惹得阅读他作文的老师一眶热泪。他对这段往事的描写,似让人看到先生脸上嘲弄却亲切的轻笑。读到这里,免不了一阵羞愧,自己也是处在这个摆弄文字的年纪。
  
      先生的散文终是有种魔力,把他的思想,呼吸,脉搏带入你的体内,读着读着,你会觉得连你自己的呼吸脉搏都处在和先生相同的频率上。然后你兀自就沉浸在他深不可测的广博里了。
  
      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人曾有过和我一样的感受,一样东西的优点太多,以至于多到能让你忘记他到底哪里出彩,多到你想一一记下,但是却一样都请不太清。先生的作品就是这样。看完之后,徒留你曾经和先生并肩似感受的起伏波澜,残留的涟漪。
  
      先生文中繁复出现的“他”,得不到,已失去。先生文中的“他”永远都是个背影,聊以自慰的模糊背影。二〇〇六年的梁先生,终是失去了些东西。
  
      虽说是先生的私人“秘学笔记”,但毕竟浸透了忧郁的分子,即使是在描写令人欢愉的小惊喜时,似乎依旧是蹙着眉头的。就这样说着说着,又落入了无尽的惆怅中。
  
      似乎陪着先生看日出日落,经历连绵山丘,感受清朗和忧伤。这一切都是这么自然。
  
      不要恨他,他是上帝的恩赐。上帝愿你如爱惜他一样爱惜别人。
  
      感激上苍能让我有一个可想可念的人。
  
      豁然清朗。似如落发。
  
      这样的心思,读的时候,必然是绵绵细雨的午后最应景。所以先生的散文算是让我颇为享受这个季节的连绵阴雨,然而偶尔的阳光明媚,如同恩赐,好像洗礼。忧郁就成了身后的影子。
  
      除此之外,我觉得RAM三楼的音乐是相当适合看书的,每一个拍子都轻敲在指腹上,然后手指就像着了魔一样,一页一页地翻过去。如果三楼有一个坐起来不太累的椅子,我倒情愿坐在灯下,看上一天的书,隐约嗅到一个多月前的香灰画。时空交错。而抬头望到四周的壁画,心情到底是不一样了。上一秒的我和这一秒的我,隔着空间生生长成陌生的摸样。
  
      啊,这篇日志竟是这样短了。想说的太多,竟也不知如何再继续了。终是要躬身阅读的呀。
  
      这样绵长的心情蜿蜒到现在,希望先生能许我一个好梦。今夜有雨,不见星辰。
  
作者: vicky    时间: 2014-6-13 06:18
  都是被情伤过的人呐,当他离去的那天,便开始处于那种真空的状态,空间上、时间上、甚至灵魂也被抽空的感觉。
  明知等待毫无意义,却还那么执着。
  不要去回忆过去,回忆若是美好,越显得现状的凄凉,回忆若是痛苦,那等于再次经历痛苦。
  
  
作者: likoma    时间: 2014-6-14 16:58
  看过梁文道才知道,日记可以虚幻着写,幻想对孩子对父亲对心中那个他者,将莫可言状又确实存在的小情感流出笔端。梁文道不再只是银幕上那个妙舌生花的谈话嘉宾,亦是失过恋打过架害怕失去内心细腻常怀不安的普通人。
  小说与电影暗通款曲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有着和你一样的软弱关节,而又以你不能及的难度处理深渊并完成超越动作,于是窥私的快感在这里会被彻底转换为压倒性的崇高感。”此所谓康德“超越美的摇撼你原有认知框架的压倒感”似的崇高。
  赋比兴是自诗经来的文学手段,精妙之比拟往往能使文字超乎纸面观看引起你我的触觉、听觉、乃至味觉的震颤。
  梁文道做到了。推荐这本《我执》。
作者: 白雪乌    时间: 2014-6-19 23:19
  我又一次翻开课了《我执》。这两年来,我已是翻它翻了无数次,光是从头到尾完完整整地读完也有四五次了。却直到现在才想到该为它写写篇文字。
  虽然已经在几乎每个书页上都写写划划过了,但我还是极为矫情地在这本书里面贴了许多便签纸,在上面写下可笑的感悟。后来那些纸片又被我几乎全部撕掉,只留下寥寥数个,其中一个在这本书最前面,上面写着“我在作者有意无意强调的地方画线,好向自己显示自己找得到。”我还在读了《我执》之后硬顶着头皮下狠劲儿地读《恋人絮语》,结果不说是彻底的失败也只是读出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叹来。得到的那点儿感受,既不深刻也不长久,待到个人情感真的失衡的时候,我几乎想也不想地抓起了《我执》。序言里邓小桦说文道此书有忏悔录风格,在我短暂的还不值一提的泛读生涯里卢梭一定是一个早晚要提上日程的BOSS,但直到现在,我还一本也没读过。我并不怀疑卢梭作为一个哲学家、思想家的强悍程度,1772年的卢梭写出的东西一定会给我提供养料,但1772年的卢梭也一定不可能写出文道于2006年写下的现代性的情感的悲哀与深沉。在《我执》之前之后,我都每天听情歌。但是在这阅读前后的情歌对于一个偶尔读书的人,却大不一样:“动情的观众都以为那是送给心中爱人的曲子,还要假装对方不在人世”。光是这句话,大概就可以对随便哪首,再深情、再用力、再真心实意地演唱的歌曲问一句又又怎么样?还不是假装?听者假装,唱者假装,再延伸出去,作词、作曲、录音师、MTV导演等等林林总总的人不都是指望着这音乐卖出去混个饭吃么?什么?他们靠这个吃饭?那他们的出卖的商品是什么呢?是他们的个人情感么?但一个人的又不是专门生产感情的机器,他们哪儿来那么多的情感来出卖,来谋生?哦!!我懂了,他们出卖的,是虚假的模拟情感。但是模拟的情感怎么能当真,感情乃是一个人最敏锐、洞察力最精细的部分,也是现代人不断地相互掩饰却又不断地被人拆穿的无伤大雅的尔虞我诈的游戏中的最欢快大家最乐此不疲的部分。这样的东西难道有人敢造假?难道这方面有人敢自命高人一头?答案是没有。那么回到刚才的问题,模拟情感为什么那么畅销呢?也很简单。虽然商家不说,买家也不说,但他们买卖的情感是假装的却是每个人心知肚明的事实。卖家买家都明镜儿似的心照不宣,只有哲学家在苦苦品味着线索,寻找着思维的路线图。事实就是,特定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情感,在这个孤立个体数量激增的现代社会已经被把玩到烂大街的地步了。读罢《我执》我眼中的情歌,就只剩下这个了。
作者: sarah    时间: 2014-7-5 19:56
  自我矛盾和挣扎,虚实之间,到底我们是真的存在还是一切都是在表演?
  当我们爱一个人,却又失去他,如此真实的经历,想见,思念,惦记,但是见了却又是陌路,再伤心一次。反反复复,不知道哪一天才能停止,才能遗忘。
  当书中提到书信的时候,想起来儿时曾在暑假写信给好友,曾用信件交友,而那些信,此时又在何方?幸好好友还依然在身边。
  当信寄出,到对方收到,信中的内容早已不是当时的情景了,我们用文字写下的,可能只是通过这些文字来表达我们的思念吧,表达我们依然记得彼此,告之对方,我们一切安好,又或排解心中的苦闷,找一个抒发的渠道。
  曾经写信,用笔,写完有一种疲惫。就像以前用笔写作文一样,一篇用尽心思的文章是会让人筋疲力尽的。就是这样发泄,是书写魅力的一部分吧。是现在用键盘敲击无法代替的快感。
  而今,却因为惰性,放弃了书写,或许有很多的东西,但我们再想拾起,已再不是当时的模样了!
作者: Yvonne    时间: 2014-7-21 06:21
  同时借来三本书,想一口气读完,但是愿望总归是愿望,这期间经历一些事后,再捡起这本书来读,便得更深感触。
  不像《原来你非不快乐》读的那么一气呵成,也不像《就算天空再深》那样读一半变放弃,而是恨不得把所有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背下来。最后得出个白痴结论:还是把这本书买下来好了。借的书总归要还的,买下来的才永远是自己的。
  就像今天闫女士说:是你的,谁都抢不走,你也逃不掉。不是你的,终究不必勉强。
  我说:我一直觉得,我不奢求什么大富大贵,未来的自己有个医生或者律师那样的老公,而自己要不就是码字的要不就是老师。有孩子,也会为他的未来发愁。饭后碗可以推给老公去洗,之后我俩静静地在一个房间各自做自己喜欢的事或者去楼下散步。然后孩子长大,我们俩也在磕磕绊绊中变老。平淡的一生,平淡的追求。
  我一直觉得我要的不多,可是实现起来才发现真的好难。
  Love is unconditional。真爱,就不会介意他胖不胖,懒不懒,邋遢不邋遢,贪玩不贪玩。所有你能清楚地挑出一二三四条条条框框的都不足以称之为真爱。爱就是要接受他的一切,他的完美与不完美。Nobody's perfect,but for me,you are.
  一直觉得书里的好多希腊词汇。记得只在一本书里读过男主角居然会去看艰难晦涩的希腊语,就突然对他本就高大光辉的形象肃然起敬了。也许对有才华的男生天生多一份好感吧。
  一本书,并不会改变你整个人生,但至少应该让你有所收获。如果它不幸改变了你的整个人生,那只能说,你读的书太少了。




欢迎光临 悦读人生 (http://www.dothinking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