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人生

标题: 撒哈拉的故事 - 书评 [打印本页]

作者: 小书虫    时间: 2013-5-25 00:39
标题: 撒哈拉的故事 - 书评
  三毛作品中最膾炙人口的《撒哈拉的故事》﹐
  由12篇精采動人的散文結合而成﹐
  其中<沙漠中的飯店>﹐
  是三毛適應荒涼單調的沙漠生活後﹐
  重新拾筆的第一篇文字﹐
  自此之後﹐三毛便寫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656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作者: Paulin    时间: 2013-7-23 00:58
         说起撒哈拉,总会念及那一位哑奴;每一次忆及,都是那么压抑。
          那一家人,那么纯真的笑容,那么真诚的心,那么恭谨谦和,那么有才能,只能像藤蔓一样依附于贵族,在他们的呼喝声中卑微地生存。没有人生来便要为奴,像一个无尽的轮回,生为奴,多么悲哀。尤其当宝玉被埋没玷污,更让人痛心。
          你是否还记得那一棵青葱的生菜,你是否还记得哑奴离开前用生命做赌注的反抗,你是否还记得他离开时的回眸。我记得。
          最近在读桑德尔先生的《金钱不能买什么:金钱和公正的正面交锋》,我不敢想象世界上还有多少哑奴,在社会的最底层里苦苦挣扎,在风中死守心底的一点微光,然后沉默地死去,化作一捧泥土,下一世,却依旧如此。贵族们,除了带不走的财富,又贵在何处?在这个文明与原始共存的世界,这样悲哀的默剧还将上演多久?
作者: 生命随    时间: 2013-7-28 04:29
    别人推荐的一本书,虽然之前自己也打算看。
    三毛和荷西的爱情,三毛这个奇女子,拥有的爱人,生活都是那么奇特。荷西爱着她,愿意跟随她。三毛用她得智慧和勇敢在沙漠里生活了很久,她和荷西是幸福的。虽然荷西最后离开了她,但还是爱着她的。
作者: Iknowu    时间: 2013-8-28 16:39
  不曾想过,在撒哈拉这样一望无际的沙漠之中,竟然还有人们居住,竟然还有动人的故事。三毛用朴素实在的文字,正向大家娓娓道来这撒哈拉美好的生活。那里没水没电没信号,但那里安逸宁静朴实,其实日子过得有多艰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两个人的心是紧紧相连的。在撒哈拉的生活中,有过快乐,有过悲伤,不变的是丈夫陪伴的身影,两个人静静的相爱着,这就足矣。当看到三毛要去撒哈拉的时候,觉得她是个疯子,但是看着她和荷西慢慢把家撑起来的时候,又觉得她是幸福的,她勇敢,睿智,坚强又很有魅力,这样的女人,谁不爱
作者: 蒲公英    时间: 2013-9-14 23:09
      一个女人的撒哈拉,一段传奇的人生经历,一个有故事的女人,一个我因此而喜欢的女人!人们常说,文字如人,三毛的文字,向来都是质朴,感人。阅读她的书,仿佛你是在跟她交谈,而不是在读她的书,就像别后的友人在向你诉说着她远行的故事,不加任何修饰。看的时候舒服,放下时却是如此的感动。
  
      从撒哈拉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遥远而又新奇的世界。其实一定不是像她所写的那样浪漫,一定有许多艰辛和阻碍,而她居然凭着一时的冲动就拎着少少的行李就去了撒哈拉,所以从中我们还可以读到三毛对于沙漠的渴望是内心洋溢而出的一种对生活超逸不俗的态度,她的浪漫奇想总是可以为枯燥艰辛的沙漠生活制造无限情趣,就连痛苦也好似扎着蝴蝶结的。在三毛的笔下,她还原了一个女人的本性-----天真,热情,心中充满了爱与感恩。那样一个艰苦的地方,都可以被她生活得有滋有味。一个女人,和自己心爱的人远离故土,来到一个贫瘠,甚至是落后的地方,却从未对生活失望,我们都不知道是什么信念支持着这么一个瘦小的身躯。我想正因为不知道和许多的无法解释,所以我们会心生羡慕。
  
      三毛曾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幸福的归宿。”我想往往过于追求完美,追求理想化的人,容易选择决绝的方式去达到超脱和升华的境界。可是不管怎么说,她一直都在追求她生命中定义的完美与幸福,三毛的心里一直深埋一份坚定不移的信念在支撑着她,正如她自己所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
  
作者: saturn    时间: 2013-9-19 12:01
  那些愚蠢的男女 只知道缅怀我们的爱情
  一旦真爱降临,他们却变得惊慌失措 难以置信
  
  其实,我们的爱啊,并没有他们说得那么传奇
  那些年,我们只是单纯倔强地爱   孤独与世隔绝地爱
  
  在戈壁荒漠 在浪迹天涯
  在世界每一个荒凉角落
  
  流浪?流浪只是你身穿的一袭梦幻白衣
  有谁看透你一颗恬淡又倦怠的心
  
  ECHO  你知道的, 我爱你一颗漂泊的心
  更爱你无限渴求安定的魂
  
  那时候,我们相遇在马德里,后来是撒哈拉
  如今,我在北京,这个偌大的城,空无一人,我想你
  
  ECHO ,不单为我
  为所有城市里梦想着流浪却无助的人
  
  (6月19日,夜中)
  
  http://www.douban.com/note/283478300/
作者: 布鲁斯    时间: 2013-9-23 18:08
  三毛是个奇女子,以至于憧憬旅行、爱好漂泊的华人说自己没读过三毛都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原本,我就是那个不可思议的异类,直到豆瓣友邻“四毛”君在线上活动这本书我看了又看中添加了这本开山之作,才在Kindle里放入1976年既已出版的《撒哈拉的故事》。办公室对面同样爱旅行的美女同事看到不禁脱口而出,那是我高中就读完的书。其实,一本好书,多晚遇到都不会晚;如同人生,该来的美好总会到来。
  
  全书含序,一共14个篇章。用妈妈温暖的信启程,以白手起家的自述结尾。在撒哈拉,环境极度恶劣,活在一群思维生活都原始的沙哈拉威人之间,资源匮乏又昂贵,但到了三毛笔下,又是颇有点苦中作乐的意味。尽管生活中各种的不如意,但只要有闪光点,就变成一篇篇诙谐幽默的叙事文章,娓娓道来,却又引人入胜。笔法上以时间为主线,把生活的细节,和荷西的文化碰撞,和当地沙哈拉威人的风俗差异,都幻化成文字,结尾往往出其不意。
  
  在序里,母亲写到:“自读完了你的《白手成家》后,我泪流满面,心如绞痛,孩子,你从来都没有告诉父母,你所受的苦难和物质上的缺乏,体力上的透支,影响你的健康,你时时都在病中。你把这个僻远荒凉、简陋的小屋,布置成你们的王国(都是废物利用),我十分相信,你确有此能耐。”其实,我在读前面那些苦中作乐的故事时,早就发现那一点点的不易,虽然都被三毛轻松的带过了,这也许就是十几岁阅读三毛和现在这个年龄阅历带来的不同感观吧。
  
  生活,十分精彩,不如意十之八九,所以我们要苦中作乐,常想一二,活在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撒哈拉。
  
  ps:臺灣自由行一趟,現在對於繁體書各種無壓力了,這也是第一次在Kindle上啃完一本繁體文字。
作者: 王小波    时间: 2013-9-26 13:44
      等着、盼着,望眼欲穿的心愿让我在恒旅的三年之末终于得以实现,三毛的名字对我来说,既是文学的起点,也是一段青春的发端。
  
          先来说我写过的一首诗:
  
           雨过后,
  
          还有蚂蚁搬家,
  
          它们要搬到,
  
          不会下雨的大沙漠去。
  
          这是沙漠给我的印象,同时也是三毛给我的启发。沙漠,是适合诞生童话的地方:早年走散的驼队,用魔法撕开红海的摩西,还有小王子与圣艾修勃里的沙漠哲学,他们统统属于沙漠。其实这些故事发生的背景放在地中海、墨西哥,或是古老的中国也讲得通,可是只有在沙漠,唯有沙漠,那些荡气回肠的讲述才让我们的心能够静静聆听。这样的经验来自于我十二年前对《撒哈拉的故事》的理解,三毛在《沙漠中的饭店》(又名《中国饭店)里表现出的幽默和乐趣让我竟然忘了她是生活在世界上最恐怖的死亡地带里,只是跟着她一切一起畅游在尘缘之中。所以,我对有人把三毛认作一代知性女性的代表这一论断并不确信,在我的印象里,三毛是勇敢的,决绝的,独立的精神骑士,同时,作为奇迹的本身,三毛也是一个童话。
  
          属于三毛的烙印有很多,孩子们把她当作是一个环游世界的探险家,懵懂的少男少女在这里找到一个追求真爱的奇妙方程式,评论家们或许用一贯的挑剔审视把她的作品贴上了“文化口红”的标签,然而对于一切喜爱三毛的对着来讲,在经过了十七年的浮尘变迁之后我们还能小心翼翼的翻动沙尘所网络的文字,这对所谓拥有作家光环的他们来讲无疑是最真切的温度。
  
  
         为了赶时髦,我曾给自己取了笔名:三毛。几年之后,我发现周围的朋友们都对我的名字没有好感,有人说你不就是那个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吗(动画片《三毛流浪记》热播的时候我也跟着出了一回名),再就是说三毛是我们最喜欢的女作家,哪里容你冒充,要么露出庐山真面目,要么就立马滚出文坛。我当然是选择了后者,因为我不知道自己原来是生活在文坛里。这样晃来晃去,竟也在《拾林》用三毛的名字骗着发了好多篇文章。就在我明目张胆奋笔撺稿的时候,有一天,编辑晓华和我说:志鑫,头儿说咱们以后不要总引用的别人的文章,力争原创。我顺着他手的方向看去,头版的《我所知道的林大》旁赫然署着“三毛”的大名,敢情是头儿以为三毛在三十年前大概写了一篇关于“沙漠与森林”的文章,如今被我们翻弄出来应付他来着。我们俩哈哈大笑,没想到三毛因为我,竟和林大结下一段渊源。可我最终没有承下她的衣钵,想做自由骑士时发现自己却早就在一个孤堡里了。从此,三毛仅仅成了我一个有声的符号。前几天,我在韩少功新作《山南水北》的《三毛的来去》里找到了答案:在一个三毛到处空中爆炸的时代里,那个乱世上海的孤儿让我们反身自省:作家三毛、京八儿三毛、还有一个我,从流浪中来,到流浪处去,而流浪者自由的乐趣也是源于流浪中的。
  
  
         有一个问题长久的困惑着我:在三毛去世后的漫长年份里,出书者有之,环球旅游这有之,靠三毛发财的人也不少,但当我们现在看到“撒哈拉”这三个大 字的时候,本应击节有声的文字早已配上大幅的照片和导游词,它们作为一个明晃晃的诱饵欢迎着富裕起来中国人“到此一游”,而那些作者所独有的生活经历和真实情感却被长久的压抑在内心世界。我们穿越时空看三毛,有些事情始终无法解释,她的经历只属于她,我们可以远远的欣赏,却从未能更为近距离的接触。对于沙漠来讲,它并不欢迎每一位来客,对读者来讲,难以复制的三毛则是我们永久的唯一。作为一个成功的畅销书作家,三毛把各种元素都发挥到了极致,所以她在不能自我突破的煎熬中选择了自杀,尽管三毛曾把这形容成对荷西“美丽的践约”,可是我们还是知道他是被读者所累,为盛名所缚。
  
  
        还好,三毛是幽默的,这或许会让她在许多年后加入大师的队伍中去。孔庆东曾说一切伟大的作家都是幽默的,比如鲁迅、老舍、赵树理,还有巴尔扎克、杰克 伦敦等等。其实幽默只能当补药,不能做艺术,如果我们搞不清这一点,作家们只能成为“大众情人”,或是马戏团供人愉悦的小丑,当然我不反对作家可以有这样的角色,但这可不是文学的精髓。三毛的幽默应该有一部分是与生俱来的,这些在《闹学记》里有过展示,还有一部分是属于后天的,沙漠里的艰难生活往往更能催生出灵感的花蕾,《结婚记》、《白手成家》让我们看到一个人性化的三毛,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浪漫女骑士的形象深入人心。
  
  
  
         所有的童话都有结尾,到今天为止,我都不觉得三毛的死是一件特别悲伤的事情,世界上才情女子多是死于生命的绚烂之末,林潇湘饮恨于宝玉的完婚大典,张爱玲销迹在自己不肯打开的心结中,至于三毛,她用温柔的手法告诉我们生命的厚度绝不是长度所能决定的。世人的眼光纵能闪耀人性的坚忍光辉,却终不能体味自由之灵涅磐重生的哲学意味。或许生命就是一杯水吧,我们渐渐释放的涓溪从十指间无遮拦的穿过,形成的雾霭到让人迷津怅然,而三毛的生命之水来得虺湍促急,去得亦奔腾跌宕,这样生命断然不能承受冷漠与枯寂。三毛在开导那些孩子们的同时是否想到过自己会这样了结自己,当然,她是想过的,因为它从一开就选择了另一种快速耗尽的生命状态,不是谁的错,错就错在上帝也有犯错的时候。
  
        
  
        但是,我总想,王小波去世的十年之后,中国的自由派仍是“不过如此”,直至今日,仍未有能追及者,而鲁迅先生的精神衣钵也早已失传久已,今天的中国言论大开,民风大化,这些却让我们的语言再次陷入“垃圾”之中。作为三毛的读者们,看着三毛的书应该滋生更多的使命感与危机感,当个人言说渐渐取替作家声音的时候,很难讲我们这是处在一个什么时代;同样,对于大众支配精英的时代而言,我们必须大踏步的撤退到到撒哈拉的沙漠里去,这是为了文明前进而不得不做出的冒险选择。
  
作者: 初秋    时间: 2013-10-20 10:34
  不像其他散文,总是有一种通过文字来煽情的味道!有的只是真实的记录,以最真实的感受来打动读者,让我想起第一次看《可可西里》那种真实感,现实感给我带来那种内心的震撼,那种无法言语的冲击!正如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环游世界,走遍天下的梦想,但是大部分的人都只是停留内心,没有付诸行动,不停羡慕那些人家已经走在路上的人。过去的已经过去,已经追不回来了,珍惜的应该是当下!三年合同期,走遍广东,我自己的诺言!
作者: 清水豆    时间: 2013-10-24 12:30
  很喜欢这本书,写了一颗自由的心,追逐真我的痕迹。学不了三毛的洒脱,也只能在书中窥叹一番。。。。。她的文字读起来很舒服,不费劲,让人放松,是一种享受。没有费力的描写,但,沙漠的生活却跃然纸上,仿佛闭上眼睛,你也能看到荷西和三毛的点点生活。。只可以,天不如人意,不明白,为什么让荷西先离开了三毛,让这段沙漠里的生活显得更加的刻骨,让人感叹天意弄人。。。。。
作者: 魅叶    时间: 2013-10-26 01:05
    三毛的文字很特别,没有过多的修饰,是一种自我感受的直接表达,省去繁杂的铺垫与词藻。
    我总是很在意他人的看法,而不得不过多的“修饰”自己的感受,压抑自己的情感。这是很难受的。
    其实,我也不知道我要表达什么,也许这四个最能说明此时我的感动——“敢爱敢恨”
    
作者: 屋顶上    时间: 2013-11-1 10:25
      三毛用她简朴、纯真、动情的语言,以一种充满乐趣的方式述说着即使在撒哈拉那样的地方过生活,也依然可以活出恬淡、丰富、欢乐、美好......
      三毛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一个被自己心爱之人宠爱的小女人的幸福甜蜜感觉。有荷西陪伴的三毛是幸运的,更是是幸福的。就算他们没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样天长地久的缘分又如何呢?生命不过是一出又一出的舞台剧,总会有谢幕的时候,总会有人离场,总会有人为你喝彩,总也免不了受人冷落。至少有荷西相伴的六年里,三毛是自由而快乐的。
      荷西,一个比三毛小8岁的男生,行动起来却很男人,他把对三毛的爱以一种默默无闻、不可思议的方式表达出来,他把大他8岁的三毛像对小女孩一样无尽地溺爱着。三毛,一个豪迈、不受世俗束缚的一心向往大漠生活的女人,在荷西面前却能将自己缩小,展现出小女人的温柔与善良,可以说,这是荷西无尽的宠爱赋予她的,也是她心底对荷西的无尽的爱所结出的果子。所以,有着这样胸怀的两个人怎会生活得不幸福?
      看着三毛和荷西的故事,不由得会想,如果生命里能有一个男人能不顾所有、抛弃一切陪着一个女人疯狂,这样的爱是不是太美好、太奢侈了呢?不是每个女人都有三毛那样迷人的情怀,也不是每个男人都肯付出如荷西对三毛那样的无私的爱。所以,无论荷西和三毛的生活多么的真实,却也只是活在书中的故事里吧。
  PS:最喜欢《白手成家》这个故事。
作者: 蛛枕    时间: 2014-3-5 08:18
  ... ...当着豆豆的面,我也告诉告诉你,我们俩的这个先苦后甜。我余味真跟你比不了,这大会所都是你的,我余味这辈子干到死,我比不上你。
       但是李若秋,你刚才跟豆豆说、说什么,二十四小时请保姆!?我跟豆豆我们俩人商量过这事,一致的意见是,这么年轻都能干,我们两人充分享受我们的生活乐趣,每天豆豆上班,我也上班,中午她忙她的,我忙我的,晚上我去接她,我们俩一快回家,去菜市场买菜,豆豆回家哪,把菜洗好喽,切好喽,佐料搭对好喽,完了我炒,炒完这个菜,然后我们俩石头剪刀布,谁输了谁刷碗,虽然说经常我赢,但是碗都是我刷的,但是我心甘情愿!
       还有你说的那个芒果,这、这点我特佩服你,如果就冲这一点,你李若秋这辈子都招姑娘喜欢,为什么?!你能买一芒果直跑海南去,但是我余味跟你不一样,豆豆病了,我会一直在床头陪着她,什么时候她病好喽,我直接带着她坐着飞机到海南!到海南去吃芒果!
       你刚才说什么?买车是吧,我是应该给豆豆买车,但是我们两个人的生活乐趣,是什么呢?是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共同买辆车,我们这个月在一块存钱,能够买一个车轮子,下个月再存钱就买了方向盘,再下个月我们就买了后备箱,再下个月我们就买了一辆车了,也可能车的钱,不贵,很便宜,只是一辆QQ,这个车就全当练手了,练会了之后,随着以后越来越好,我们会买更好的车,这就是我们俩人的快乐!
作者: 贝壳    时间: 2014-3-6 07:44
  三毛
      中学时被老师羞辱,她试图割腕自杀;
      结婚前夜未婚夫猝死,她想服安眠药了结生命;
      爱人荷西死后12年,她终于用丝袜吊死了自己。
  
      我总是认为上帝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折磨着这样一个美丽的生命,为的只是让她回到自己的身边。
  
      她一定是天使,因其具有强大的独特的灵性。
      她曾在文章中说到她可以预知事情的发生,好比在电话铃响之前她可预知,等到她走到电话旁时,电话铃声正好想起。
      她的好友眭浩平在《三毛的最后一封信》中揭露三毛可以通灵,并在不加控制的情况下写出已逝之人的字体。
  
      这些科学无法解释的离奇事件我无法去判定是否真实,但我愿意相信。愿意相信是因为三毛是一个逃到人间的天使,上帝为了要召回她,才不得不在她身上施加苦难使她厌倦人间的生活。
  
      除此以外,我便不再愿意相信其他为何三毛会经历如此感情创伤的原因了。我相信,天国的她依旧恋着人间的那些人、事,天国的她依旧活着、潇洒着。
  
作者: 芳YUA    时间: 2014-3-8 03:23
  每每看到这本书,心情无比沉重,快乐的桥段却是那么的悲伤。不知道是我曲解了,希望有相同同感的朋友能够相互沟通下。
  撒哈拉,是她心中的净土。殊不知那里只是她逃离的避难所。自由也许是与世隔绝,也许是自我的体现,人生来就是个群居动物。自由就是抽离了人的本性,自由的人应该是活在了次元空间,置身事外的角度去看世界上发生的一切。那时候思想是发呆的,用一个字就是蒙,就像是与世界隔了一层膜,只有这样自己才是安全的。2012/11/27
作者: 善水竹    时间: 2014-3-10 15:51
     三毛,是我最喜欢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读她的作品,能深深地感受到她的真挚与朴实。这本书告诉你一个道理,只要与你相爱的人在一起,不管在哪里,你都是幸福的。撒哈拉的故事,就是写了那里的人,那里的事。但是让我体会到异地风情。
作者: CHENAN    时间: 2014-3-17 09:31
  我想三毛是把对生活所有的热情都用在了和荷西在一起的日子里 荷西走之后 三毛一直在努力活下来 努力适应那些没有荷西的日子 可是已经习惯了他的气息 他的存在 他的一切 哪有那么容易就走出来 我想三毛想来想去 只有死去 才能跟荷西永远在一起
作者: 王小花    时间: 2014-7-24 14:12
         说起来惭愧,这其实是我第一次读三毛的书,听说她很多年,因为记得李敖说过,她整天在兜她的框框,那个她一再重复的爱情故事。我一向是个喜欢新鲜感的人,所以不肯去读她的故事。哥哥强烈推荐了这本书,一开始便扎了进去,很快就读完了。
      看着一章一章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生活的故事,羡慕之情油然而生,接着又无限得钦佩起来,若是有朝一日,完成自己的梦想,身边又有相爱的人陪着,那便也没有任何遗憾了。
      愈发喜欢这本书,愈发觉得自己因李敖的话耽误了看这本书很傻,假使她一再提及那个框框,那也绝对是真实的。我的一个室友,目前21,只有过一段感情史,15岁时维持一年的初恋,我和她住在一起两年了,虽然她的初恋过去了6个年头,但是我甚至知道她们曾经相处的每一个细节,什么时候怎样认识,相处时最浪漫的事,什么时候接吻,有过哪些哪些种种种种的小故事……可想而知她对那个男生那段感情是怎样的念念不忘了,我一直希望她不要困在原地,但还是不断得耐心听她讲述那时候的点点滴滴,没办法,我记性太好,而她的不太好。我想她还会再跟我们说起的。
      至于我,希冀不要困在原地,可以有更新鲜的生活。




欢迎光临 悦读人生 (http://www.dothinking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