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你我他 发表于 2013-7-21 01:57:37


  就这样,我们一边忙着送贺卡,一边忙着收贺卡,一边忙着期待,一边忙着炫耀,窗外的天气越来越冷,路灯亮起得越来越早,雪后的空气越来越清新。


  新年,也越来越近。


  新年联欢会


  新年联欢会,从来都是在每一年的12月31日举行。


  新年联欢会,从来都是我们衷心喜爱和期盼的。


  距离我最后一次参加那样简陋而简单的联欢会,其实已经过去了好多年,可直到如今回想起来,心里的某个地方还是会觉得暖暖的,装满了将要溢出的温暖和喜悦。


  那天下午只有两节课,最后一节课我们要拿来布置教室。一般是老师坐镇,班长和劳动委员指挥,全班同学撸胳膊挽袖子干得不亦乐乎。如果说还有集体劳动是让我们心甘情愿的,也就是每年的这一天。


  首先我们要把所有的桌椅都搬到教室四周,围成一个圈,把教室中间的位置空出来,然后我们要在天花板上挂满各种装饰。小时候最常见的是用彩色的玻璃纸做成拉花,两端系在吊灯上,教室里横七竖八地系上好多条,最后在正中央的地方挂盏灯笼,或者一个巨大的同样是玻璃纸做成的花篮。


  教室的前后两块黑板上,都写上了“新年快乐”之类的字,玻璃窗上也被我们贴上窗花或者装饰品。黑板上挂着小小的成串的彩色小灯,一亮一灭,学了物理之后我们还专门讨论过那种彩灯是“串联还是并联”。


  布置教室的工夫,大家其实就开始撒欢,抽空就跑到其他班去溜达一圈。爱美的女生甚至跑去换套衣服。要表演节目的小演员们当然不参加劳动,而在做最后的排练。


  教室布置好,天也黑了下来。冬天时天黑得格外早,学校里灯火闪亮,从窗口望去,几栋教学楼,每个窗口都透着灯光,能从灯光里看到那些教室里张灯结彩。


  学校的广播先响,校长和教导主任致辞,难得地不繁文缛节,不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空气里都透着轻松。


斗转星移(7)


然后晚会就正式开始了。座位随便坐,谁和谁好,就和谁坐在一起。常常有男生女生要好却不好意思坐在一起,那么就坐在对面的位置,彼此能看见。


  主持人一般不是班长就是文艺委员,换了漂亮的衣服,梳好辫子,拿着话筒,煞有介事地站在班里临时空出的简陋舞台上。


  节目是早早就排练好的,一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都要至少出一个节目。唱歌跳舞演小品或者演奏乐器都可以。曾经看过班花妹妹跳过一曲印度舞,穿着全套的印度舞娘衣裙,头发绑成粗粗的大辫子,脚腕上金铃叮当,让全班男生看直了眼。


  学小提琴的孩子每年都要拉梁祝,我们好像完全没考虑过这故事是不是太悲剧了其实并不适合节日。

连接你我他 发表于 2013-7-21 01:57:38


  流行歌曲自然是少不了的,通常有孩子学着歌星的样子载歌载舞,有些甚至模仿得很是相似。难得一年的狂欢,百无禁忌,当众唱情歌老师也不会阻止。


  老师当然也会被我们哄着演节目,荒腔走板地唱首歌,然后我们半是起哄半是真心地鼓掌大笑。


  有时科任课的老师各班串门子,我们就忙着拉老师坐,拿糖给老师吃。


  比起这些,更多的时间其实被我们用来吃零食喝饮料互相调侃打闹和好朋友交流谈心。


  通常还要做一些游戏,优胜者可以得到用班费买回的奖品。保留游戏不过是猜成语啊,猜灯谜啊之类。有时候玩贴鼻子这样的游戏,被蒙住眼睛的同学摸不清方向,会直勾勾地冲着举黑板的人走过去。有时候被蒙眼的是男生,举黑板的是女生,弄得女生又是躲又是不好意思。


  后来有一年,我们班的男生恶作剧地想出一个游戏,让一排女生站在前面,由男生蒙上眼睛摸她们的脸,分辨出谁是谁。当然,这个主意在上报到老师那里的时候宣告破灭,他们几个也被老师狠狠教育了一顿。


  新年晚会的重头戏是交换礼物。我们并不知道会拿到谁的。


  老师会让我们每人从家里拿来一个礼物,然后给每个礼物编号。最后大家抽号,抽到哪一号,就去拿哪一号的礼物。于是有的小情侣想要互换礼物,就悄悄央求负责抽号的同学放放水。更多的人,又是担心又是憧憬地等待着自己的惊喜。


  又唱又跳的折腾到八九点,联欢会结束。教室里已经满地都是瓜子皮糖纸或者饮料杯,还有被我们扯下来的拉花、花篮,拿来做气氛的摔炮,等等……无酒人欲醉,我们和老师朋友再次互道新年好,穿好羽绒服,背好书包,抱起自己收到的礼物和贺年卡,大肆笑语着走出校门,作鸟兽散。


  节日


  小时候我们做过一番有趣的统计。节日,似乎大多都集中在每个月的第一天。


  1月1日元旦。4月1日愚人节。5月1日劳动节。6月1日儿童节。7月1日党的生日。8月1日建军节。9月1日开学。10月1日国庆节。


  每到月初,似乎谁都闲不下来。


  7月1日党的生日,学校里总是要召开主题班会或者校会,赶上逢五逢十的整年,还要举行讲演比赛或者作文比赛一类的活动。


  8月1日建军节是一贯被我们忽视以及漠视的节日,反正和我们没有半点相干。


  小时候,每当快要到十一了,大街小巷就开始摆满了花坛。机关单位学校门口尤为突出,不是用花拼成“国庆”,就是拼成“十一”或者“祖国”的字样。花多用串红啊,月季啊,菊花啊,等等,又好养活又鲜艳,配上彩旗国旗招展,很是漂亮。


斗转星移(8)


北京天安门每年十一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大型花坛展,数以千计万计的花被从全国各地运来,摆成各种大型甚至巨型花坛,几乎每年都会出现的主题是长城和故宫,青藏高原和布达拉宫也很常见。花坛往往配合上喷泉,晚上有激光,每次去看都很惊叹。

连接你我他 发表于 2013-7-21 01:57:39


  十一的时候天安门广场永远游人如织,走路都变成了很费劲的一件事,再加上兜售纪念品的,卖饮料食品的,做游人拍照生意的小贩,好一片乱七八糟又欣欣向荣的景象。天安门城楼可以登,依稀记得是五十块钱一个人。


  升旗仪式也是天安门的招牌之一了。国庆前后来观看升旗的人可能是每年的最高峰。


  国庆晚会很无聊,没有相声小品杂技等曲艺节目,只有唱歌跳舞诗歌朗诵,我们看着看着就要睡觉。对童年时十一晚会记忆最深刻的两个人是蔡国庆和董文华,一个每一年都要唱“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另外一个每次都要唱“长城长”。


  小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竟然曾经觉得董文华是美女。


  那些童星


  金铭


  1990年,琼瑶大戏婉君拍摄完成,并引进内地播放。扮演小婉君的金铭小朋友横空出世,以其玉雪可爱的形象横扫了整个中国。


  她是我童年时期记住的第一个童星。


  戏里的小婉君梳着两条羊角小辫,穿着小花布衣裳,头一低一抬地踢毽子,美得好似画中人。于是一时间全国的小姑娘都风靡起两条小辫子的发型,踢毽子这个游戏的受欢迎度也直线上升。随后金铭又拍摄了多部琼瑶电视剧,她是雪珂里可怜可爱逆来顺受的小雨点,是望夫崖里一身华服走起路来叮叮当当一路清脆铃声的小梦凡,是青青河边草里活泼可爱的小草,是梅花烙里跟着义父走江湖卖艺的小吟霜……


  金铭的形象、报道、访谈、生活琐事片场趣闻光辉事迹,等等,快速出现在不计其数的报纸杂志上,全国的小朋友都恨不得自己是金铭,全国的爸爸妈妈都恨不得自己的闺女是金铭,全国的爷爷奶奶都恨不得自己的孙女是金铭……我还记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这群小女孩能受到的最至高无上的夸奖就是——“××长得可好看了,就跟金铭似的”。


  蒋小涵


  比起金铭,蒋晓涵红得并不那么热烈,也不那么艳光四射,不过却似乎更加细水长流一点。


  童年的蒋小涵似乎不是很漂亮,她也是圆圆脸,不过不像金铭那么眉目如画,而是一副很淳朴很讨喜的可爱样子。她似乎从小就是个多栖明星,唱歌,演戏,主持,手手都抓。第一次对她留下印象是电视剧“只要你过得比我好”里的玻璃美人,后来就是她拍摄的“大山里的小姑娘”的MTV,再后来是各种大型晚会上她作为主持人出现。等长大一些以后,她出现得似乎越来越少,偶尔上春晚演一个小品,听说她去了国外留学。


  前些日子终于又看到她,已经是个子高挑、穿着入时的电影频道节目主持人了。容貌爽朗大气,倒很有几分令人惊艳的感觉。


  关凌

连接你我他 发表于 2013-7-21 01:57:40


  关凌严格说起来,和金铭蒋小涵走得完全不是同一个路线。如果说上面两个是偶像派,那么关凌绝对是当之无愧不折不扣的实力派童星。


  1995年的时候,正在放暑假的小朋友们突然都多了一项任务——每天吃过饭以后雷打不动地守着电视机等着看一部名叫“我爱我家”的情景喜剧。我所在城市的报纸曾经这样形容——“我爱我家播出时所受到的欢迎,令人想起当年米老鼠和唐老鸭进驻中国时的盛况”。


斗转星移(9)


关凌就在这个片子里红起来。其实这片子根本不用多做介绍,它应该是中国大部分80后心中难以忘怀的经典。


  据说关凌是在少年宫学表演的小孩,被导演挑中回去拍了这部戏,而挑中她的原因一方面是她的表演天赋,另外一方面是因为她长得像宋丹丹。


  关凌的演技实在不能说不强,在当年我爱我家那样实力派大腕云集的戏里,她保持着那么高的出镜率却又从未淹没在其他人的表演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觉得她的演技甚至远远好过在戏中扮演贾小凡的著名资深美女赵明明。最喜欢看她和老爷子的对手戏,一老一小凑在一起简直可以把人笑疯。


  郝邵文、释小龙


  十几年以前那部旋风小子,至今大概还是很多人心里的美好记忆。


  有帅气的男主角,美丽的女主角,可爱的小主角。有反面角色,有阴谋诡计,有好人战胜坏人。有拜师学艺,有少林群僧,有世外高人一样的老住持,有一脸酷相实际上可爱得萌死人的小和尚。有因为美丽而动心的王子追求公主的梦想,又有灰姑娘终于靠自己的善良打动王子的剧情……


  这部戏,实在是,几乎挑不出任何缺憾了。里面这对黄金小和尚的组合就这么一下子红遍大江南北。


  后来他们两个还联手演了很多其他的电影,像是十兄弟,龙在少林,哪吒大战美猴王,笑林小子2、新乌龙院1,2无敌反斗星,蜡笔小小新等。却似乎都没有再到达旋风小子的高度。再后来两个人可能因为年纪的关系,终于单飞。


  郝邵文多年不见,而释小龙依旧在继续着他的打星路线,像是少年包青天里的小展昭。经历过青春期发胖和容貌改变的尴尬局面以后,现在的释小龙终于又清瘦回来,帅气回来,脱去了小时候的可爱,俨然已经变成一个玉树临风,丰神俊郎的有为青年。


  谢苗


  小时候完全分不清谢苗和释小龙。也许是因为旋风小子太深入人心的关系,从那以后看见所有的武打童星都直接代入成释小龙,于是在长达十几年的误会之后,直到两年以前我才知道,原来站在李连杰肩膀上冷着一张脸和他一起摆出一副酷酷表情和相同武功架式的小子,竟然叫做谢苗。

连接你我他 发表于 2013-7-21 01:57:41


  看新少林五祖的时候好像是中学,某个春节电影频道好戏联播的时候。当时笑得前仰后合,就是因为那个极囧极冷极酷极萌的小谢同学。后来又看过他演的“给爸爸的一封信”,哭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可惜这笔光辉的历史也曾经被我不由分说强加到了释小龙小朋友的身上。


  这些年似乎很少听到谢苗的消息,为了写这篇文去搜索的时候才知道他在体育大学读书,没有放弃过表演,似乎2009年拍了一部功夫片。真好,岁月流逝了这么久,大家都还在,于是心里就觉得暖暖的。


  离开我们的明星


  其实我一直不知道,如果青春有一张脸,它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张国荣


  2003年4月1日。有史以来最惨然的愚人节。


  在网络上看到他的死讯的时候,并没有一秒钟想过那是真的。


  愚人节的玩笑,开得太大的玩笑。


  而当看上去恶毒的玩笑变成真正恶毒的现实之后,却让人不知道该做何反应。


  好像怎么反应都是错的,怎么反应都显得很傻很苍白。


  没想过他会死。


  没想过他会自杀。


  没想过他会用那么绝对的方式自杀。


  甚至当时没想过,这个惨然的愚人节并不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落幕。


  年年到了那一天,心口就会不自觉划过一道越发惨然的伤。


斗转星移(10)


在他去世很多年以后,有一次在夜里摆弄唱片,听到他的风继续吹。


  突然觉得惊讶。


  怎么会有人灵气到这种地步,仅仅是听着他的声音,连身边的空气似乎变得暧昧起来。


  他的声音和他的歌,他的电影他的眼神。


  在岁月里变得越发清晰和宝贵。


  六年里,每当时间悄无声息划过一段,再重温他遗留下来的作品就会更多一点惋惜。


  这样的人啊。


  这样的人啊……


  想起一生爱美的他竟然选择了跳楼作为结束生命的方式,就无法控制地心疼。


  无法想象他是抱着怎样的心情纵身一跃。


  也无法想象他临终前写下的那句“我一生没做坏事,为何这样”时,究竟带着多么大多么深刻多么说不尽道不出的苦楚和心酸。


  一不留神,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六年。


  而有些影子却因为这样他并没有参与的六年变得越发清晰和无法忘怀。


  2009年,去电影院看了东邪西毒。


  当大屏幕上出现张国荣的名字时,我突然有想要流泪的冲动。


  为什么在你还好端端活在这个世上时,我没有去看过你的电影,没有去听过你的演唱会?


  为什么在你已经离开了那么久以后,还让我看到那么鲜艳那么饱满的那么年轻的你的影像?


  为什么看着这样的电影我就觉得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仿佛你还好好活着,仿佛明天打开报纸就能看到关于你的新闻?

连接你我他 发表于 2013-7-21 01:57:42


  为什么在我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你就离开了,让我再也没有机会坐在体育场里看到台上的你,轻轻地笑,用力地唱?


  梅艳芳


  2003年。是无法形容的一年。


  4月里,走了张国荣。12月里,走了梅艳芳。


  最早只得知她生病的消息,听说是子宫癌的时候甚至觉得有一些宽心。


  大家都说——没事,能治好。只要切除就能治好。


  那一年将近年底的时候,时时都听到她在好转的消息,于是越发宽心,我们都想,那样坚强的人是不会死的。


  11月,传来她在红馆开演唱会的消息。


  我们欢欣鼓舞,我们都天真地以为这是她在慢慢康复,甚至是很好地康复的表现。


  然后就在我们还没有从这样的欢欣鼓舞中回过神时,她死了。


  那一年的倒数第二天,12月30日。


  她死后,很多关于她生前的消息才慢慢透露出来。


  像是她拒绝做子宫切除手术,像是她的遗产,像是红馆绝唱。


  那时候简直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甚至觉得是荒谬的。


  为什么不治疗?为什么不做手术?有什么比生命更加要紧?为什么都不行了还要去开演唱会?


  直到两年以后,我在一个失眠的深夜里看到了电视里正在播放的红馆演唱会。


  我看到她的时候,演唱会已经进行到最后的阶段。她穿着洁白的婚纱站在舞台中间。


  我从来没有觉得她美丽过,可我那时候却觉得她是那么的美丽。


  她略显生硬的五官从未有过的柔和漂亮,她的表情,她的眼睛,她的手,她站立的样子,她说话的声音,她那个时候的一切,都让我突然有一种后背发凉的感觉。


  一个人美丽到了她一生的极限,是不是就是这样?


  一个人美丽到了她一生的极限,是不是就意味着她要和我们告别了?


  那一瞬间我突然觉得我们要失去她了。


  是的,我觉得我们就要失去她了,在我们已经失去她两年以后。


  当演唱会结束,她拖着长长的白纱穿过舞台,走向落幕的地方。


  中途她回头一次,冲着我们挥挥手。


  我突然想扑到电视机里去拥抱她。


斗转星移(11)


因为我突然知道了她为什么要开那样的演唱会,即便就要死去,她依旧要拥有最华美的告别。


  那是她的谢幕,她倔犟的骄傲的永远不会对命运示弱的谢幕。作为一个演员,一个歌手,一个女人的生命的谢幕。


  那是她的绝唱,是她艺术生涯、她的人生的绝唱。


  是谁说过。梅艳芳像张爱玲。


  又是谁说过,梅艳芳一点也不像张爱玲。对于张爱玲,生命是一件华丽的旗袍,只是爬满了虱子。而对于梅艳芳,即便是死亡的宴会,也要盛装出席。


  张国荣和梅艳芳。花开双世,绝色倾城。

连接你我他 发表于 2013-7-21 01:57:43


  或者我们应该安慰,他们的双双离去使他们在那边的路走得不太孤单。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曾经在哪里看到过的一篇文章。


  文章里说,多年以后,我仿佛又看那场颁奖典礼,盛装的梅姑坐在观众席,身边是张国荣,在微笑着,轻轻地鼓掌。


  陈晓旭、闫怀礼


  小的时候,最喜欢看红楼梦和西游记。


  还记得当红楼梦播出,小伙伴们奔走相告——快回去看啊,里面连演丫鬟的都是大美人儿。


  西游记更是盛况空前,看了还不算,看完了还要COSPLAY。


  女生把枕套围在头上COS观音菩萨,穿上妈妈的连衣裙COS嫦娥姐姐,把纱巾披在肩膀上COS蜘蛛精。


  男生找个铁箍扣脑袋上COS孙悟空,拿着家里扫地的大笤帚COS猪八戒,最可爱是把一串大蒜挂脖子上COS沙僧。


  这两部电视剧几乎可以算是近二十年来重播率最高的电视剧。


  于是我们也就一路看着这两部戏,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大学,从大学到毕业工作,从戏里人豆蔻青春到生死离散,从戏外人天真无邪到长大成熟。


  还记得上学的时候,全班女生总是分成钗黛两组,为了各自的偶像吵得不可开交。


  那时候觉得黛玉一点也不漂亮,宝姐姐多好,脸儿圆圆的,唇儿红红的,肤白如雪,色艳如花,这才有个绝代佳人的样子。


  直到有一次去游览大观园,走到某一处房所,一进门便看见正墙上挂着一张大大的宝黛共读西厢的剧照。


  照片里的林妹妹坐在石头上,粉色的衣裙衬着细细的好像风一吹就要折倒的腰,表情娇怯怯,细怜怜。瞬间被煞到。


  2003年的时候,艺术人生举办了一期红楼梦二十年再聚首。


  当看到林妹妹走上台的时候,我想,她真的一点都没有变。


  节目里放出当年电视剧中的片段,那些演员接受培训时的样子,生活中的林妹妹和宝姐姐……


  至今还记得扮演宝钗的张莉拉着陈晓旭在她额头上轻轻一戳,说:“我们啊,最爱打闹了。”神情怜爱亲密。


  每次想起这个镜头,似乎就看到书中所写宝钗轻轻拧着黛玉的嘴说:“怪不得老太太疼你,众人爱你伶俐,今儿我也怪疼你的了。”


  戏里戏外的人,总有那么轻轻重叠的瞬间,在很多年以后,叫人一想起就忍不住要落泪。


  后来西游记剧组也办过再聚首。师徒四人神仙妖怪齐齐到场。


  那次聚会之后最脍炙人口的佳话是扮演女儿国国王的朱琳和御弟哥哥的一段情缘。


  而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却是六小龄童所说的——那些年,我们师徒四人相处的时间比和家里人相处的时间还要长。


  我在想,他们该有多么深厚的感情。


  2007年的时候,陈晓旭去世,举国悲伤。去世前她已经挥断尘缘,皈依佛门。

连接你我他 发表于 2013-7-21 01:57:44


  2009年,闫怀礼去世,弥留之际师徒三人赶去送别,六小龄童在他耳边轻轻说:“大师兄来看你了。”他便流泪。


斗转星移(12)


陈晓旭离开的时候,有那样多的人为她流泪,为她写下送别的文字。


  当闫怀礼又离开我们,有人说,红楼梦,西游记,这两部陪我长大的电视剧终于也离开我们了。看得人心里生生的疼。


  罗京


  2009年6月5日。


  罗京。那一天上午登录网络的时候,看到铺天盖地的新闻——罗京因病逝世。


  一时间有点反应不过来。


  罗京。因为很久没有看新闻联播的关系,要想好久才能想起他的脸。


  而在那之前,想起的是他的声音,还有他的外号——难得一笑。


  不夸张地说,罗京的声音是陪伴我长大的众多声音之一。并且是留有深刻印象的一个。


  在我还很小很小的时候,家里动用大件指标买回一台电视。


  我在那个小小的屏幕上,新闻联播的节目里,看到的就是他。


  依稀记得那时候他很年轻。


  很消瘦。


  有些小小的帅。


  穿着蓝色的西服。


  头发很浓密,却依旧遮不住他大大的脑门儿。


  闭上眼睛似乎还是能听到他的那个声音。


  其实有点软软的,带点奶油味道,却努力严肃,认真,又板板正正地响起来。


  那时候新闻联播的背景还是蓝色背景板上的中国地图。


  那时候他身边坐的人,是还很年轻很年轻的李瑞英。


  那时候他从来从来都不笑,其实在后来的很多很多年里他都不笑。


  于是大家开始管他叫——难得一笑。


  新闻联播曾经是多少年里家家户户每天必看的节目。


  又曾经在多少年里,每当我坐上我家的饭桌,端起碗,就会看到那些播音员端端正正坐在屏幕里的形象。


  后来我们有了凤凰卫视,有了网络,有了手机报纸,有了PPS……


  新闻联播对我们来说慢慢得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那些播音员的声音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也变得越来越陌生。


  甚至在我们不知道的时候,他们已经慢慢被新生代所取代。


  偶尔在春节、国庆,无意间翻到新闻联播的频道。


  会突然被惊吓——他,她,他们,怎么都变得这么老?


  在那一天之前,我几乎要想不起来我有多久没有再看过新闻联播。


  有多久没看过那些曾经耳熟能详的播音员们。


  而在那一天以后,我又不知道在或者漫长或者短暂的未来的日子里,我又会不会再次失去谁,连临别之前的记忆都来不及留下。


  罗京。


  其实我已经不知道他这几年究竟长成什么样子。


  头发不浓密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笑没笑过?


  声音是不是还那么奶油?

连接你我他 发表于 2013-7-21 01:57:45


  身体好不好?


  我想起他,还是年轻的,稚嫩的,蓝色的有点土气的西装里的小伙子。


  那个印象。


  第一个印象。


  一辈子的印象。


  罗京。


  一路走好。


  傅彪


  第一次见到傅彪是什么时候,我已经忘记了。


  因为在他演艺人生前面很长一段时间,他只是个不折不扣的小演员。


  我第一次对他留有印象,是1997年冯小刚的贺岁片——甲方乙方。


  那是我记忆里最好看的一部贺岁片。


  从头到尾几乎没有哪一部分让我不想笑。


  傅彪扮演一个总是给老婆气受,却误会老婆喜欢受气,于是到好梦一日游公司里提出体验受气感觉的男人。


  于是被那一帮油子们折腾得好惨。


  ——傅先生来了,就让家里的骡子啊,马啊,那些大牲口都歇了吧。


  至今记得这句话。


  还有这句话之后,傅彪那张错愕的脸,还有我当时忍不住的笑。


  1997年应该是傅彪的交运年,因为从那一年以后他的星运开始一发而不可收拾。


  大腕,大明宫词,没完没了,幸福时光,一声叹息……


斗转星移(13)


他几乎变成了中国最炙手可热的男明星了。


  傅彪不帅。


  也不英武。


  也不年轻。


  也没有什么特长。


  如果一定要说有,那大概就是特别扎实的演技,还有特别敦实可爱的形象。


  一直都记得没完没了里他扮演的尴尬地被葛优撬了女朋友还一通恶整的充满喜感的角色。


  他抱着酒瓶子不撒手的样子。


  一直都记得大腕里面他哭灵的那场戏。


  用出神入化四个字形容也毫不夸张。


  他似乎从来没演过什么了不起的大英雄、大豪杰。


  甚至从没演过什么特别正气凛然的正面形象。


  他的角色总是有点那么尴尴尬尬,咸咸淡淡的,穿着最普通的衣服,顶着发福的身材,穿梭在最普通的场景之中。


  可是他的角色,就总是让人一看了,就再也忘不掉。


  他是2005年去世的,走的时候不过才四十二岁。


  听到消息的时候脑子里轰隆一声。


  不接受,也不明白。


  不明白那么年轻那么壮实的人怎么会和死亡扯上关系。


  不明白那是不是自己的幻觉。


  不明白。


  不明白送走那些爷爷奶奶的同时,怎么我们竟然已经开始送叔叔阿姨们走……


  傅彪去世到现在,也已经有五年了。


  时间过得好快。


  有时候看到电视里重播他主演的影视剧,却又恍惚间觉得他尚未离开。


  那一天夜里,哪个频道重播甲方乙方。


  片子的最后,在那片飘着雪挂着红灯笼的冬日灯影下,葛优说: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是的。


  1997年时还欢蹦乱跳着的那个人,我真的很怀念他。

连接你我他 发表于 2013-7-21 01:57:46


  迈克尔·杰克逊


  电影里有过这样一句台词——生命中,唯一可以预料的,就是世事出乎预料。


  上帝常常用残酷的事实对我们证明了这句话的准确性。


  2009年6月26日。世界流行音乐之王迈克尔·杰克逊去世,终年五十岁。


  小时候,不知道从哪一天起,身边的小男生们似乎都在一夕之间迷上了杰克逊。


  他们互相交换磁带,交流心得,甚至奢侈地共享VCD。


  然后对我们女孩子迷恋张信哲、刘德华的品位表示出赤裸裸的鄙视。


  而当我们对他们问起杰克逊的时候,他们却高傲地把头一撇,说:说了你们也不懂。


  其实客观地说,我想我们80后一代并没有赶上杰克逊的鼎盛时期。


  70后那一代比我们更加幸运。


  我说的鼎盛并非指他的艺术成就或者财产名利,而是指,他更加健康快乐的那个时期……


  不知不觉地,他在我们的生活里沉寂了那么多年。


  直到前些日子,传出他今年要召开十场演唱会的消息。


  面对这消息我很兴奋也很失落。


  兴奋的是这样的天才又要重新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失落的是巡回里没有中国这一站。


  而如今所有的兴奋和失落已经全部落空。


  再回头去看这巡演的名字——THAT IS IT。


  这,是预言吗?


  伦敦已经购买了门票的歌迷们注定要经历一场永远无法圆满落幕的演唱会。


  张国荣去世很多年之后,我才明白,没有亲身去听过他的一场演唱会是多么遗憾。


  而对于MJ,从他死去的那一刻,我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件事。


  我曾经,遇到过那样一个人。


  他是杰克逊的铁粉。


  他曾经那样对我津津乐道地说杰克逊的每一件事。


  他弹得一手好吉他,他用吉他谈MJ的歌,可他总是苦恼无法弹出那样的爆发力。


  我和他,在很久以前相遇,在很久以前分离。


  我们经年未见,久无音讯。


  唯一有一只MSN,上面只有他一个人的名字,偶尔登录上去看看那个名字还在,亮着绿灯,便觉得安心。


斗转星移(14)


今天看到杰克逊去世的新闻,登录。


  不出意外地看到他换过的悼念签名。


  我静静地看过,然后下线。


  有些缘分,只可以到此为止。


  有时候我们纪念一个人,怀念一个人。无关深情,也只是一种缘分。


  如果青春有一张脸,那么它应该是什么样子?


  我想,那张脸上一定有很多表情。


  那些表情不全是美好的,一定也有很多残破,很多伤害。


  到今天,曾经在我们青春里留下表情的人,又离去了一个,我们的记忆,又死去了一部分。


  可我们都还活着。


  虽然相隔万水千山,虽然今生今世也许永不能再见。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查看完整版本: 想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