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看客 发表于 2013-6-13 14:10:17

先生 - 书评

  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份崇敬。一种精神。
  一百多年来,国民意志之接力及薪火相传,有赖先生。
  《先生》一书以十集大型纪录片《先生》为基础,结合《新周刊》的“先生”专题文章,以十位先生的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1316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逍遥自 发表于 2013-7-23 18:11:50

  为什么说本书是粗制滥造?作者只顾煽情而不认真考据,颇多谬误。
  
  @邓康延 拍《先生》,开始是有吹嘘晏阳初是什么什么“十大伟人”的,后来我找到他们,向他们出示了无可辩驳的证据,他们才很不情愿地修改剧本了。没想到在随后的展览中他们还是忍不住用这个可耻的谎言继续欺骗大众。
  
  请读者诸君查证:
  
  
  晏阳初做过一些实事,有一点贡献。但晏的贡献和影响被某些人用谎言夸大了无数倍。考证(1)“十大伟人”的历史真相:http://t.cn/zO0njl8(2)“世界平民教育之父”的真相: http://t.cn/zYU1kJT (3)里根总统“高度评价”晏阳初的真相 http://t.cn/zYm5EhY
  
  
  还有这篇:从四本爱因斯坦传记看晏阳初的“伟人”闹剧 http://t.cn/zT8aMwa (历史真相淹没在晏阳初粉丝们的可耻谎言里。这真叫人悲伤。 )
  

糖葱薄 发表于 2013-7-23 23:05:47

  此书也称得上是诚意之作,选出近代最负盛名的10位教育学家,总结其一生呕心沥血致力于教育事业的传奇。遗憾的是杂而不详,点到即止,不过也让对中国教育仍抱追求与期盼的人,进一步深究探索。
  
  归结十位先生的共通教育理念,即“学术独立”,不依附某国某党。
  
  弦歌不辍,虽战乱纷争,人才辈出;教育盛,国体向上。
  
  昔日西南联大、震旦,今日北大、清华、南开、复旦,高校仍存,校训亦在,精神是否屹立不倒?昔与今之差别,绝非战乱与和平的大时代差异。
  
  民国到新中国,断了的弦是为哪根?教为政用。
  “学术独立”的教学理念受腐蚀,随之多数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辨的能力。
  
  昔日清华校长虚位,学生发表“清华人选标准”:1.无党派色擦;2.学识渊博;3.人格高尚;4.确实能发展清华;5.声望素著。
  今日大学难见此景。
  
  先生非领袖,多是权衡者。权衡者温善包容,看似踟蹰斟酌,实坚定不移。教与政能否分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生的多方权衡。分立非对峙,更非合流。
  
  政治洗脑式盛行,先生不复,大学之道何在?弦歌何以不辍?

小章鱼 发表于 2013-7-28 07:15:14

  一袭长衫,三尺讲台。
  他们是播种者,
  他们是耕耘者,
  他们是守望者。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他们是教员,是学者,是读书人,是中国知识分子,
  ——但他们更是先生。
  先生的背影,就是我们敬仰的那座山,那道景。
  先生远了,近了。
  叫一声:先生,你好!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离歌笑 发表于 2013-8-2 15:30:27

  昨日在看完书的记录上,打了4星,今日多打1星给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纸张的手感。在简评350字的框里来来回回敲了又删,最终还是没有留下,是嫌字数太少,总不能表达尽个人观点。或许一本好书的魔力就在于它有一种你有千言万语想去描述它,可是落笔时又无从下手,是一种怎样写都写不尽的心态,觉得不够合适,不全面。
  当初刚买时,有人劝我少读这一类传记。豆瓣上的书评也有人将此列为标价仅值5元的书,认为中间的人物排练不过是史实堆砌。可是若一本书可以引发对其他书的寻找与阅读时,也不失为一种成功。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它引发了我内心深处对那些先生的崇敬与更加向往之了解之的念头。
  看后记时,编写组有继续编写第二部的想法。这一本里以20世纪之初的教育家为重,除了最后一位陈寅恪的学者身份。私以为这念头极好,并着的还有编写组企图对民国名媛的探究。
  前两日看一篇日志谈及内功,写了两方争辩,中国文学史上何为最高峰,争执不下的两派分别持唐代和民国。从内功的角度来说,文章的作者倒是偏向后一排的争论,认为民国更胜一筹。
  不知近年来时兴的“民国风”,有多少是发自内心去深入了解,还是仅仅是大时代所趋,人云亦云的这类观念。但当之无愧的是,民国时代是风起云涌的年代,战乱之时多豪杰,这与近年来一些人认为所谓大家是捧出来的,不可相提并论。那是绝好的年代。应了《一代宗师》里的疑问,是时势造了英雄,还是英雄成就了时势。这两个因素更多的应该是相互作用,才得以有神力出现,就如同书中反复强调的师生关系也是相辅相成,如此一般。
  他们所处的年代,清王朝灭亡,新思潮涌入,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的吸收,兼容并包,才能够铸成他们的思想。扎实的文言古典功底,又令我好奇的是,那些大家是如何学习多国语言的。不过这不是重点。历史书上曾经枯燥的教条开始鲜活起来,愈发觉得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总是与另一批人,与时代有关。
  但我想的是,这些先生们在努力践行他们的想法时,一定没有抱着求取功与名的功利心态。他们的初心仅仅是为学生,为家国尽一份绵薄之力。他们也一定想不到,这些行为有如星星之火,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
  看《云图》时有这样一句台词,在谈到废除黑奴运动时,一人劝另一人放弃,“海洋之大,一滴水有何作用”,另一人则反问“无滴水之积累,哪能成海洋”。先生们应该是抱着后一种心态吧。陈寅恪讲书时不管台下是一个还是一群学生,但即使这样的作为后来文革中还遭到批斗,后一个年代又是有多可怕。
  这些先生更难能的是清醒,始终记得住也认得清自己的底线,保持着尊严。在后来的国共人才保护计划中,个人的气节也得到彰显。正因为此,终于下定决心去读一读《南渡北归》的三本合集。这本书的另一条分支则是将我引向对国民党的研究,想去看一看蒋介石、白崇禧等人是怎样,想去查一查李公朴闻一多的惨案。历史真的是有多面性,也许取决于由谁记录。而一个人本身的善与恶,竟相交如此之好,让我难以定论。或许本身人就没有所谓的好与坏,蒋介石是那个做出李闻惨案政党的首脑,却也是给予胡适、张伯苓等资助办学的人。
  传记类最怕看的是由他人代笔。若是由他人执笔,免不了个人情绪的参杂,在描述一人时,或多或少、有意无意会贬损另一人。个人传记尚还能保持一份警醒性。他人的,后来者,特别是女性作家,笔端较之男性的显得过于柔媚,远不及后者来的大气磅礴,读的酣畅淋漓。索性的是,在这本书里,个人则淡于文字之后,也或许是编写组的联合出品,才将这痕迹隐于无形。历史的亦正亦邪,各人有各人的标尺,而此书的目的,是对那些先生的致敬。
  只可惜,读至后记,悲凉感油然而生。我们每个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却也不尽然。历史有时是天大的一个玩笑。而那些先生们,我们看得到他们,他们却看不到我们。

投以榴 发表于 2013-8-3 23:40:30

  无论是封面设计还是排版,都非常棒,纸质也很好。
  相比民国文林写的那四部书,这部书的内容不够丰富和充实,不过,这是一部由纪录片编撰的书籍,因为纪录片有时间限制,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书做的还是挺不错的。期待纪录片,打算看~

酸奶吸 发表于 2013-8-18 09:21:20

      有吸引人的封皮和副标题,可惜内容乏力。大家的风范值得我们学习,但写书人把100分的形象描写的只有60分。不厚的书,行间距又不小,由10位璀璨的大家分摊,结果不言而喻。
      书价如果定在5元,比较合适

阿廃 发表于 2013-8-23 07:54:33

  先说说优点:
  1.纸张和印刷绝对物超所值,20元不到的一本书能做成这样简直是出乎我的意料
  2.文字朴实流畅,文笔优雅,没有报流水账和平铺直叙,作为纪实类的书籍来说,已实属不易
  3.本书粗略介绍了民国时期的十位教育家,使读者能从正面初步了解一些民国的教育史。同时,在这些教育大师的人生轨迹中,也能从侧面一窥民国时期的政治氛围和环境,本书的编者们算是比较中肯的描述了当时的一些人物和事件,大家可以从这些侧面描写中,自己去思考一些问题。建议和《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一同阅读,私以为能对民国教育史以及当时的大环境有一个比较全面和理性的初步认识。
  
  再来说说缺点:
  1.由于是纪录片的文字版,所以内容很多一笔带过,不是十分详实,对于想要深究的读者,显得过于单薄和意犹未尽
  2.由于每一个故事的执笔人不同,所以写作的风格和水平也有一定的差距
  3.最后的附录里面,关于“师”的经典的引用和详解,感觉还是欠了一些火候
  当然了,瑕不掩瑜,我认为这本书还是很值得一读的,书中,百年前先生们对于中国教育和未来的思考与求索,仍然是横在今人面前的一座大山

随便看 发表于 2013-8-24 00:34:38

  最近一直在看经济、管理类书籍,按说,对《先生》这类书是不会感冒的。
  原来在京东上看到这本书,也认为又是书商的一个噱头。
  很偶然碰上京东活动,就得到了这本书。
  原来以为自己只会将它当作一本消遣类书籍,但在看的过程中,自己却不断陷了进去。
  
  书中所介绍的10大先生,大多数都去美国、欧洲留过学,其中基本都是学习文科的。
  但他们在游历回国后,所带给中国教育界的,却是国外的人文精神和先进的教学理念。
  他们将自己的所学、所得,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怀有极大爱国精神的同时,以一种历史使命感,力图改变中国贫弱的现状。
  虽然书中只是林林总总的说些片段,但先生们那桀骜不驯的学术追求、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虚怀若谷的大家风范……却一一跃然纸上,让人心向往之!
  同时,又加深了对民国及当时政府的了解。
  虽然只字片语,但可以看到民国政府是个爱国的政府,蒋介石先生也为民族的将来付出大量的关注。
  从某种方面而言,没有民国政府的开明,诸位大家可能也不会、不敢、不愿在教育领域付出如此多的心血和投入。
  我们可以借此书,重新审视自己对民国那段历史的认识。
  
  有人说此书对各位先生的叙述太简单,不够深入,所以此书只能消遣用。
  对此,我倒是有其他的看法。
  此书的编辑可能原本就没打算将此书编撰为一本人物传记,而是希望给读者看到先生的不同侧面,以了解“先生”对中国文化传承、教育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让人领会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所以在我阅读的时候,总会有种厚重感、悲怆感。
  与那个时代相比较,当代的教育可能已死!
  大音希声!
  
  先生,民族的风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先生 -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