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宇宙大心灵 发表于 2013-6-12 23:50:58

离开微软 改变世界 - 书评

  约翰·伍德发现自己最大的热情、成功以及值得他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既不在于就读商学院之时,也不在于他20世纪90年代领导微软亚洲区事务时,而是在于他对灵魂进行探求的一次喜玛拉雅之旅中。一边是让自己忙忙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0527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一粒番 发表于 2013-7-21 01:08:06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很容易让人热血沸腾。只是一个小小的念头,只因伍德坚持了,竟变成这样大的一个事业。
      不仅想起,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觉得某件事很难,是个大挑战,我们要认真分清形势,要知己知彼,要胸有成竹,才能把冒险变为无风险,才能开始行动,一举拿下。可是事实往往是,我们想得越多,发现越难;当我们终于决定开始时,却也发现世界早已不是当初了。所有的准备,所有的计算,全部变成了一个笑话。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考虑,不是分析,而是去做。先开火,再瞄准。因为不开火你瞄准上万次也不知道方向是否真的精准,开火了,错了,那就重来,至少你知道这个点是不对的。
      伍德的人生,或许注定要不断为金钱而烦恼,但他的人生,比任何人都要圆满。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不正做着上帝拯救世界的事情吗?
      其实他只是个凡人,一个在我们周围虽然不多但也司空见惯的精英。只因为在心念一起的时候,他选择了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了一直以满足自己的内心为准则,配合高效率的行动,然后,一切就水到渠成了。当你一直按着自己的心在走,当你一直在追求着卓越,成功也就从梦想变成路标了。
      其实这本书给我更大的震撼,是人脉的力量。我想这本书不亚于任何一本宣扬人脉重要性的书。阅读空间的每一个成功,都来源于伍德团队的努力。而这个团队,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集结大批资金,可以在短时间内号召超级富豪,另一边,也可以鼓动普通人参与进项目,大家共同努力。伍德及其团队在聚集资金方面的能力让我折服。这和他及其团队庞大的人际脉络息息相关。
      在这本书中,处处透露出伍德在微软工作多年所积累下的管理经验,这些经验帮他成功运营了阅读空间,我想,对很多人来说,也是有益的。
      Anyway,这本书值得一读。说能改变你的世界观有点夸张,但,至少能让你的心灵震撼一次。让你明白,其实,我们,也可以改变世界。

zhifen 发表于 2013-7-24 08:11:48

  前几天从卓越买了些书,昨晚翻了翻其中一本-《离开微软 改变世界》,很喜欢,读到宝宝开始打呼噜(比较准时,一般半夜开始)。虽然还没读完,不过启发很多,就随便谈谈吧。
    
  这本书所讲的故事很简单,作者是微软公司的一名资深经理人,在一次“对灵魂进行探求”的喜玛拉雅之旅中,他萌发了为当地尼泊尔学童捐书助学, “做些具有永恒而重大意义的事情”的热望。之后离开了微软,兴办了名叫“阅读空间”的慈善机构,在东南亚捐资兴办图书馆、学校,做了很多好事。
    
  这个故事有几个地方很有意思。
    
  一是故事的主人公是个大公司里的职员(尽管属高层管理)。自己的体会,年轻人进入社会开始工作,职业和心态的成长一般会有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重视挣钱多少;第二个阶段,意识到职业规划和发展的重要;第三个阶段,希望通过创业来实现自我;第四个阶段,开始质疑自己事业(打工或创业)的意义,也就是开始进入希望通过“做些具有永恒而重大意义的事情”来完成自我实现的阶段。当然,这四阶段的顺序和时间长短因人而异,也不一定是这四项,不过,我想这个职业版的马斯洛需求阶梯应该符合很多人的情况。
    
  实际上,如果仔细阅读本书,你可以发现,书中主人公 -约翰·伍德决定从事公益事业,到尼泊尔旅游是外因,而在微软的工作让他有种“谬误感”,感受不到“永恒和重大的意义”,则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因。过去在工作过程中也碰到过很多类似的例子,以前在广告公司拍皮鞋广告,一位年轻的同事就很困惑地说,让别人买更多的好皮鞋到底有什么重大意义,这种没有崇高感的事情实在无法激励她卖力工作,当然,也有反例,我也看到过充满热情不知疲倦的保险顾问(也是老外),整天象喝了几十罐红牛一样精神振奋,自称卖保险是帮别人消灾,是在做“上帝赞许的工作”,是无比荣耀的事情。可以这么说,发现工作的意义感,或者找到一种自己感觉有意义的工作,可能是一个人到了一定阶段普遍会产生的心理需求。
    
  尽管慈善工作是很好的事情,我个人仍认为,社会的进步,主要还依赖于市场制度下调动人的企业家精神,依靠大部分的普通人把自己的普普通通的工作做好来取得的。这就需要人们在自己的工作中寻找和发现意义,找到庸碌的世俗工作中所蕴含的某种“超越感”,某些人到了这个阶段还缺少这种工作的意义感,工作就会缺少动力,就可能产生危机。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在早一两个阶段就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可能符合大部分人的情况,当然,出几个约翰·伍德对社会也是好事情。
    
  第二点是个比较大的题目,我也说不好,只能讲个引子。我上面讲的那个女同事(年纪很小)、保险顾问,当然还有约翰·伍德,他们都是老外。前段时间读到过一篇不错的文章-为什么我们缺少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深有同感,特别是对于很多小富甚至创业成功又有钱的同胞,抵达第三个阶段后突然就没有了,无欲无求了,或者只在企业发展上一路疯跑下去,很是不理解。一般的解释是,不同的文化或宗教造成了这个区别,但考虑到很多实例,这个也不怎么说得通。
    
  第三个饶有趣味的地方是约翰·伍德开展其公益事业的方式,非常商业化。书中介绍了约翰·伍德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市场营销很强),还细述了他自己怎样筹款、建立基金会、组织架构、拓展海外(尼泊尔以外)事业的过程,用的完全是商业化的思路和操作方法。尽管如此,从严格意义上,约翰·伍德还不能称之为一个“社会企业家”,因为他的基金会是公益性的,而非企业。
    
  我读了几篇书评和介绍,似乎不少读者(包括出版社的图书介绍)对其熟练运用商业技巧开展慈善事业很是赞赏,贴上“社会企业家”的标签,社会上也有对热心公益的企业冠以“社会企业”的名号,总之,颇多混淆。如果一端是挣钱的企业,一端是不挣钱的慈善机构,那么,“社会企业”可以说具两者之中,是用挣钱的企业作为工具和平台,达到公益或慈善的目的。举个例子,一次性筷子对国家的森林资源是种无谓的耗损,生产一次性筷子来挣钱的是企业,自己筹款然后买来不锈钢餐具送给别人用,那是公益事业,如果有家企业生产小巧便于携带和清洗的永久餐具来出售,并通过拼命挣钱来达到减少人们使用一次性筷子,那才是家 “社会企业”,那个拼命挣钱(或拼命减少人们使用一次性筷子)的老板,才叫“社会企业家”。
    
  如果认可这样一个观点,也就是过去二十多年我们国家取得的很多进步,主要归功于市场机制释放和激发了人们的干劲,那么也应该不难理解,用市场的机制和力量去达到公益慈善的目的,可能更有效率和成效,也更现实。因为市场制度的缺陷,社会上有一些地方照顾不到,或没有那么快能照顾到,公益慈善事业有他不可或缺的地位,不过,个人认为市场的力量更强大和持久,也比较符合大多数人的人性和国家民力财力的现实。从零散阅读国外一些相关资料来看,发达国家也有把社会企业作为公益慈善的一个主要工具的趋势。所以,避免道德制高点的诱惑和陷阱,多在社会企业上动动脑筋,可能是件好事。
    
  第四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情节是关于约翰·伍德为何以及怎样与他女友分手的 ...... 宝宝又开始打呼噜了,明天有时间再说吧。
  
  - 写于2008年

ghetto 发表于 2013-7-25 16:55:42

        这是一本微软前市场总监约翰·伍德(John Wood)写他创办阅读空间(Room to Read)的故事。他在实现一个梦想,让世界上的每个儿童都有书读。
      一口气读完此书,我阅读时的表情估计十分的滑稽,脸上呈献出了各种表情。感动之余略显欣喜,又带有一丝的惭愧。起初我以为这本书只会让我感动,但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了意向不到的感受。一开始Wood为尼泊尔学校捐赠图书的确催人泪下,当Wood回到微软又仿佛去到另一个世界,微软的那些琐碎的事儿反而勾起了我的兴趣,甚至忘了他不久后就会离开微软去改变世界。
     Wood偶遇的那个越南孩子小武,让多少人打心底里惭愧。没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条件,每周只有用打工挣的剩余的钱用三小时电脑。但他对Excel的熟悉程度却不逊于在微软工作的Wood。我们却没有利用好电脑反而浪费了太多的时候做没有多大意义的事。
      另外我注意到一个细节,Wood在微软时工作地是在北京,从他的些许文字里可以感受到他并不喜欢这座城市,甚至不喜欢中国。那些远比中国贫穷的国家是他的工作重心,他们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却又热情淳朴。书里提到Wood从北京机场下机时看到嘈杂的人群和淡薄的人心,在写到世界其他地方时没有类似的经验,大多是截然不同的体验。不得不说,这是事实,至少的Wood的印象里,中国是一个人情冷漠却又十分仰仗关系的国度。不过这些和书的主旨没有多大关联。
      “如果世界上所有音乐家同时弹奏这个曲子,地球就将脱离地轴。”
     歌德评价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这段话是书的结尾,也是Wood多年来最深切的感受,用我们所有人的力量去打造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沙沫 发表于 2013-8-3 18:16:49

  喜欢这样的人生,在生存外还有梦想。
  
  尤其你的梦想其实无关乎你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别人,为了社会。我虽然不赞同挣钱越多罪恶越大的理论,但是对于这种本来可以在世俗生活中攀越更高的人,突然转身去帮需要帮助的人,总是带有敬畏和崇尚之情。
  
  微软是全世界的梦想高地,我们却知道盖茨将自己的财产大部捐于慈善,伍德将所有的聪明才智奉献给更多没有书读的孩子。虽然我们不了解内情,但当慈善和回馈是生活内容之一时,它就像当初挣钱一样自然理所当然,我就会诧异,他们,究竟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呼吸什么样的空气,听着谁的教导长大。
  
  看伍德的故事,最起码我能知道,原来人生还可以这样过。
  
  
  

稻草人 发表于 2013-8-3 18:45:42

  对于公益圈外的人来说,看这本书是容易让人激动、心动乃至冲动的。
  不但因为他做的事情很有意义,是辞去了高薪高官搞享受,去到从事一个清苦、清贫和高尚的工作。这是很能让人钦佩的地方,因为很少有人能像他这样。
  
  对于公益圈内的人来说,可能就不会那么激动了。因为身在其中的我。
  
  阅读此书我最关注的他的一些方法和观点值得我去学习和借鉴。
  
  比如,他寻求捐助的5个原则,以及借鉴微软的做法,运用到NGO来,是很好的启发。
  
    但是,我个人的经验是,相对NGO那么多的工作中,教育,尤其是对贫困地区的学校和图书建设是比较容易得到理解和支持的。比如中国的希望工程,多背一公斤等等。而且即使是教育,儿童教育往往是最吸引人注意的。比如,我曾经在一个助学机构工作,我就注意到,我所经手的大多数资助人都非常愿意资助儿童,越往上,愿意资助的越少。这个年龄的资助比如简直就是中国教育的翻版:人数最多的是小学生,越往上,人数越少,最顶端就是大学生,一个典型的金字塔结构。
      同样是资助教育,为什么儿童那么容易得到资助呢?而当这些当年受资助的儿童长大后,却鲜有人有兴趣资助呢?
      我称之为公益消费。
      第一,儿童很可爱。儿童代表这天真,纯洁,质朴,美好,希望。。。。。。每个儿童就几乎是天使。人见人爱。
      第二,代价小。同样花1000元去资助一个高中生,却可以资助10个小学生,这样的投入产出比,或者说回报率,按照市场经济的话来说,是很有竞争力的。包括图书和文具也是这样。
      第三,学校看得见,摸得着,时间久远,在贫穷的国家,建学校的代价也小,也是很容易让人愿意投入的。
      第四,教育的重要性是整个社会都公认的,都说多建一所学校,少建一座监狱。(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人捐建监狱的)
  
      综合上面的分析,所以我说教育是比较容易吸引人眼球的和做成功的。
  
  问题是:硬件好建设,软件怎么办?尤其是那些看不到的东西,无法量化的东西。
  
  比如,我以前工作过的机构接受过图书捐赠,但是捐赠过来的这些图书结果在农村学校睡大觉。所以捐赠后,谁来管理,如何有效利用都是需要认真思考。换句话说,捐赠是很光荣,很爽的事,但是捐赠完后如何使用运用就是件很复杂同时也很辛苦的事情。
  
  再比如,学校容易建设,但是如何去获得稳定的教师队伍呢?谁来支持那些体制外的教师的工资呢?
  
  还有,这个社会还是有很多工作是短期无法量化,也无法吸引人注意的地方,比如反对家庭暴力,比如反对雏妓,比如说我曾经从事过的扶贫和我现在做的社会企业。
  
  而谈到效率,有的社会工作是无法谈效率的。比如临终关怀和艾滋病人的医疗与康复,特别是心理医疗。
  
  而不论是反家暴还是临终关怀等很多工作都不太受社会重视,也不容易出成绩,但是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一方面我很欣赏认可鼓励作者这样的行为和从事工作内容,另外一方面,我也友好地提醒读者,作者这样的故事是特例,不是所有的公益工作都能这么就容易成功,顺利和轻松的,也不是所有的公益工作都是这样激动和兴奋的。
  
  所以我题目选另眼看此书,就是希望读者能理性看待这本书,看待这个工作。

阿吉 发表于 2013-9-2 12:00:00

         朋友把这本书介绍给做公益的朋友看,处于好奇,我抓过来一口气看完。很有感触。读了其他人的书评,对于这本书的主题的把握都是很到位的,我读书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并且怎么样去做。
      最近觉得自己的心力很不足。读这本书感觉作者对梦想的坚持是他成功获得改变世界的主要原因。
      希望做一个对需要帮助的人有帮助的人。那么就发心去做,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离开微软 改变世界 -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