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自传 - 书评
卓别林是20世纪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电影艺术家,世界上最著名的喜剧电影明星。他最大的贡献是他把为笑而笑的庸俗“闹剧”,提到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度。他以独特的喜剧艺术表演风格和辛辣的讽刺,尖锐的批判了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063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尽管我们不得不过着穷苦生活,但她使雪尼和我始终不沾染市井恶习,我们意识到自己不是一般的贫民,而是特殊的人物。”
卓别林,这位身材矮小、头戴礼帽、穿着不怎么合身的西装的流浪汉,竟然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迈着鸭子式的步伐从英国的阴暗的小剧场走上了美国好莱坞万众瞩目的舞台,说起来真是不可思议。而在这部自传中,他详细描述了自己一生的经历。有在英国贫民窟里悲惨度日的童年,贫民技艺所里磨练心智的少年,马戏团里最早体验舞台喜剧的青年,在好莱坞功成名就的中年,以及在妻儿陪伴下心满意足的老年。我很喜欢本书的副标题——一生想过浪漫的生活。因为这句话正说明了卓别林一生的最大特点,即使是在朝不保夕的生活中,他依然在母亲的严格要求下,不曾沾染市井恶习,坚持注意语法和礼仪。因而他的一生,至少是在精神上,永远是一个高贵者。
查理卓别林的伟大成就除了得益于他拥有的表演天赋外,更重要的是他早期的生活经历所赋予他的精神财富。他的父母均是英国马戏团中的知名喜剧演员,有过不少精彩的表演和脍炙人口的作品。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局限,因为年老色衰而被迫离开简陋却让人留恋的舞台。但是由于从小耳濡目染,使得卓别林对舞台表演和喜剧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次为母亲救场而偶然参与的表演让他对自己的喜剧天赋深感自豪,并萌生了以此作为谋生手段的想法。然而,当他的母亲精神失常后,他和哥哥雪尼进入了为贫民兴办的技艺所,虽然在那里积累了一些生活经历和表演的经验,但是与母亲分别的痛苦仍始终萦绕着他。对社会底层生活的了解越是深刻,摆脱那种食不果腹、受人摆弄的生活状态的想法便越发强烈。终于,在英国戏院里小有名气后,他获得了去美国表演的机会。美国,一块“新大陆”,一块给人以创造力和生命力的土地,从他对第一次赴美经历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当时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美国社会的两重性,一面是整个社会洋溢着的那种乐观、自由与拼搏的气氛,一面是巨大的社会竞争和商业淘汰的无情。显然,对未来的信心和改变命运的信念让他选择追逐“美国梦”。
正如他多次在自传中提到的,他认为自己是时代的宠儿,因为当时美国乃至世界电影界是艺术领域中的一块广阔无垠的“处女地”,亟待人去开发。“我知道,在演早期的那些电影时,我在许多地方占了便宜;于是,就像一位地质学家一样,我进入了一片蕴藏丰富、待人开发的领域。我认为那是我一生事业中最富有刺激性的一个时期,因为我正开始发现一些神妙的东西。”而卓别林擅长的喜剧表演,以及灵感不断的编剧才能使得他迅速在这一领域成为“王者”,他的一副流浪汉的形象和令人忍俊不禁的笑料使得好莱坞进入了“卓别林时代”。由此,他终于改变了出身,得以进入美国上层社会的交际圈,和各种精英人物打交道。政治名人如丘吉尔、罗斯福、胡佛、威尔士亲王,甚至有甘地和周恩来;经济巨头如摩根家族;科学巨擘如爱因斯坦;而文化名流则数不胜数。至此,他不仅是美国的“全民明星”,在他的家乡英国,他也成为了值得骄傲的典范,因而在第一次返回英格兰时他受到了全英国乃至全欧的爱戴和欢迎。但最为可贵的却是,他的创造力并未因为世人过分的褒赞而“江郎才尽”,他的传奇并未因为有声电影的出现而成为绝唱。相反,他逆流而上,在舆论的质疑和自信力减弱的情况下,接连拍出《淘金记》、《摩登时代》、《大兵日记》、《大独裁者》这些令人敬仰的作品,从而成为真正的不朽者和电影界的里程碑。可以说,青年时代所遭遇的挫折和变故不仅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使他在艺术创作中永葆生机,更重要的是,他从中学会了如何与逆境作斗争,如何顶住压力实现人生最初的梦想。这也是“为什么偏偏是卓别林”一题的答案,正如迪士尼的经历一样,时运不是唯一的理由,努力也不是必胜的法宝,只有利用好了这两样武器,才能成为真正的王者。
如果卓别林只是专注于跻身上流社会,享受成功电影代表的等价的票房和利润,他的声誉一定不会形成世界性的影响。虽然他多次宣称自己是无党派的,任何行为都没有政治倾向,但对世界灾难的无限同情和人道主义的价值取向注定他在那样一个战争与和平交替的年代无法只满足于自己的“小宇宙”,无法在“金钱至上、娱乐至死”的美国娱乐圈中纸醉金迷。因而才会有那些呼吁美国开辟第二战场的演讲,才会有对甘地的会见,才会有被视为社会主义者的诽谤,才会有被法西斯势力骚扰和被美国驱逐的尴尬。因此,尽管我讨厌给人盖棺定论和贴上“主义”的标签,但我也认为卓别林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和国际主义者。
相比于对他的前半生经历的那种溢于言表的得意表述,卓别林在后半生则明显向往一种恬静、安全的家庭生活。这是一种情感的回归。尽管他一生经历几次婚姻,但看起来只有最后一次与乌娜的婚姻堪称幸福,他的前几位妻子虽称不上是利用卓别林的名气“上位”,但至少目的都不怎么单纯。而乌娜,一个愿为卓别林退出影坛的女人,则给了他“倦鸟归巢”的心灵感应。卓别林被无端指控时的默默支持,与他一同离开美国时的风雨同舟,甚至当卓别林被驱逐出美国时,乌娜也放弃了美国国籍而决定与他同进退。难怪就连乌娜头上的一根银丝也会让卓别林内心充满莫名的感动和温暖,也让他们在瑞士的息影生活成为真正的世外桃源和人间天堂。
毫无疑问,卓别林是极其富有感情的。对母亲,他牵挂担忧并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感激,所以他赚钱和成名的最初动力就是希望能够有能力为母亲租回那幢体面的公寓,给她一个稳定而温馨的家;对哥哥雪尼,他全力支持与信任,所以他一在好莱坞站住脚就向导演介绍了雪尼,并把自己后来的电影公司全权交给他打理;对前妻,他仁至义尽,尽管遭到“第三者”的精神羞辱,他依旧为前妻提供演出的机会和精彩的剧本。也正是这种感情,让他在面对战争的丑恶时直言不讳,让他在法西斯势力的威胁下仍坚持演出,让他在看到日本戏剧的魅力的同时为工业化的扩展而隐隐担忧,也让他在每次回到英国后都要去贫民区的街道找寻少时的记忆,终生没有改变英国国籍,更让他永远不曾忘记对浪漫生活的探寻。
态度决定人生质量,这句话很适合卓别林的生命传奇。出身低微,但他从不妄自菲薄;一朝成名,却没有居功自傲;出身贫民窟,却从未忘记和鄙夷青年时代的苦难。因为他用一种快乐的方式将痛苦转移,他在经典的流浪汉形象中不断提醒自己,在带给观众快乐的同时找到心灵的归宿,因而成为精神上永远的贵族。
面对纷扰的世界,老卓说,“对不起,我是艺术家”。
没错,他真正是个艺术家。
应该说,艺术家都有偏执这种特性。对于老卓来说,表现为坚持自己的艺术嗅觉,不屈从别人。在刚开始在埃山奈电影公司拍电影时,他就已经对拍电影有自己独特看法,并且相信自己的观点。虽然大家看到他拍电影强大的潜力,但是因循守旧,不敢随便大胆接受他那自编自导自演拍电影的请求,于是他与公司进行一个打赌,就是公司放手让他干拍真正表现自己艺术企图的电影,风险由他承担。在这里,他走出冒险的一步,也多得他那艺术嗅觉,他成功了,一夜成名。这在一般人是很难办到的,没有强大的能力支撑是不行的。
这种偏执一直延续下来,不管是在接下来几家电影制片公司的工作,还是克服重重困难拍摄大独裁者,还是不轻易转向有声电影拍摄(当然这涉及到老卓所认为的流浪汉表现力问题以及自己作为老人家固守旧东西的倾向)。能力拽,就能有这种偏执,这是老卓至于我最大的启发。
当然有人说书中很多处描写老卓对金钱的追求,就认为老卓其实算是个很实际的艺术家。这点我赞成一半,不能说实际,应该说正常。追求金钱是人的理性需求,无可辩驳。看着老卓一次次在于别人的交涉中逐步提升自己价值,获取越来越多的报酬,自己真的很佩服,没错这是在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加上那么点“拽”实现的。
身为艺术家,后面发生的政治风波真的让他措手不及。简简单单被人偶然请去作演讲,简简单单现场气氛所触动,简简单单发表自己心中确实所想,一切在老卓看来都这么理所当然,然而却给别有用心的人当做政治牺牲物。说别人不敢说的话,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感性在他处世中占了上风。
也许可以说老卓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具有独立精神的人,不苟同别人,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看法。这种精神在现在难能可贵,而我们应为此而努力。
以前对卓别林的了解不多,仅知他是美国默片时代的喜剧明星,知道他的几部著名电影,他著名的短上衣、超肥裤子、特大号皮鞋,小礼帽的流浪汉形象。 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时,是这本书的副标题打动了我,由书中我走进卓别林的内心世界。透过人所共知的成功,更多地了解到他贫寒的童年,酗酒的演员父亲只顾自己,喜剧演员母亲拉扯兄弟二人长大,由于生活艰难母亲一度得了疯病,使卓别林不得不小小年纪就进入孤儿院,尝尽生活的艰辛;长大后进入演艺界,以其天才和个性获得事业的成功,对事业执着追求,在电影里演绎着各色人等,但成名之后表面风光内心孤独;对浪漫生活充满向往,追求美好的爱情;晚年因政治原因远离家乡,与深爱他的年轻妻子相伴终老。 他聪明,心地善良,身为明星和富人却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你看他本书封面上的照片,他的眼中流露出忧伤,他演尽喜剧却又不同于其他喜剧,他的喜剧让人看了就发笑,之后又流泪引人深思;他正直坚强,因为他的政治观点与当局不符而被迫离开家乡;他不畏强权,二战开始他痛恨希特勒的侵略行径而通过电影《大独裁者》加以抨击,冒着生命的危险上映。 厚厚的一大本书,我和十岁的儿子都能读,儿子读了卓别林在孤儿院的那一段,我呢,近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把这本书读完。读完他的自传,我和儿子再去看他的黑白老电影,看《城市之光》、《大独裁者》,觉得与大师的心灵距离拉近了,心里想着:以后有时间,还要再读一遍。 查理,是大伙给查尔斯.卓别林取得昵称。查理是个非常让人喜欢的演员。对于赞美,恐怕使用单单语言是不足以形容。
他的成功源于喜剧,源于不断奋斗,源于对浪漫生活的追求。
我很喜欢这本书,敬佩卓别林。 他是一个流浪汉,一个绅士,一个诗人,一个梦想者;他感到孤单,永远想过浪漫的生活,做冒险的事情。他指望你会把它当作是一个科学家,一个音乐家,一个公爵,一个玩马球的。然而,他只会拾拾香烟头,或者抢孩子的糖果。当然,如果看准了机会,他也会对着太太小姐的屁股踢上一脚——但只有在非常愤怒的时候他才会那样!
这是电影届的经典形象,卓别林制造。短小的上衣,宽大的裤子和皮鞋,手执拐杖,一副绅士派头。这个流浪汉给人类带来了多少欢笑,笑过之后是泪光和思考。
两个月的时间,卓别林的自传带我游历了他的整个人生。从孩提的穷困到长大的富裕,最后与年轻的妻子幸福的生活。我看到了他的成长历程,他的表演天赋,他的伟大作品,他的孤独忧郁,他的处世态度,他为世界为人们带来的欢乐和贡献。
无声电影时代,已时过境迁。现在的电影文化兴隆丰富,只有卓别林的作品,作为电影史上的神话和艺术,一直为世界所称道。我只看过他的《摩登时代》,准备下载或借来更多的观看。他的作品中那种深入人心的幽默和滑稽,总是令人不由自主地捧腹。当电影散场,观众眼睛里不仅仅是笑的泪,亦带忧伤的泪。卓别林说真正的喜剧应该是能打动人的。
非常羡慕他,不是因为他的名声,而是因为他的人生,如此丰富多彩。 “他是一个流浪汉,一个绅士,一个诗人,一个梦想者;他感到孤单,永远想过浪漫生活,做冒险的事情。他指望你会把他当作是一个科学家,一个音乐家,一个公爵,一个玩马球的。然而,他只会拾拾香烟头,或者抢孩子的糖果。当然,如果看准了机会,他也会对着太太小姐的屁股踢上一脚——但只有在非常愤怒的时候他才会那样。”
我最喜欢的就是这一段了。 我就是看见这个副题才买的书,多少钱忘记了,估计不会是原价。我这么穷。也说不定是用券买的,我也一度有很多代金券——这可是特权阶级的标志,多么牛逼。我也一生想过浪漫的生活,但这样的话口气有点像临终回顾。很多人脑子里有不切实际的梦想,可能也很浪漫,但他们羞于承认这一点,仿佛这是很可耻的事情。想过浪漫的生活有什么不好?而且要一生都想,至死方休。已经浪漫了,还要更浪漫,从浪漫走向浪漫,把浪漫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虽然哲学也没多高。
卓别林有一个女秘书帮他修订文稿,所以文章的好不能全算在他自己头上,不过想想秘书也能有这样干净生动的文笔,还是值得赞赏的。因为是回忆录型的自传,结构上就没什么考究或穿插躲闪。写在伦敦的童年颇费了些笔墨,且不那么好看,虽然已经尽量经营。看到卓别林能够演出赚钱时,松了口气,总算不那么窘迫了。当时卓别林家里就和他中后期作品《小孩》里的情形类似吧,住在小阁楼里,衣服补丁重补丁。
即使在成为公众人物后,他也是郁郁寡欢的,至少是有时。他见过的名人可太多了,叫人羡慕,不过他自己也是大名人了,也许比那些他见过的名人更有名。这个明星喜欢信步游荡,不自觉的走到贫民区的边缘。
动人的是乌娜·奥尼尔对他的爱,还有他对她的。乌娜美得惊人。卓别林写爱情真是厉害,好多大作家也没法望其项背。回忆录结束的最后百把字,是我最爱的。是值得认真看一遍的读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