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说书 发表于 2013-5-26 13:16:03

不过如此 - 书评

  崔永元在书中“交代”了曾把小狗养在单位里,与领导逗闷子的恶作剧;再往后,读者又获悉了崔永元为了白天电视台台长不经意的一句问询,半夜里辗转反侧,想睡无法入睡的煎熬。于是,眼看着小崔痛苦不堪地一只一只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055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巧然钰 发表于 2013-7-26 03:06:23

  【不过如此】是【实话实说】的主持人崔永元写的书。像他主持节目一样,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书;它等价代换给我们一个真实的崔永元:一个由衷地惧怕数学,怀揣着独特的英雄情结,经常睡不着觉,与朋友肝胆相照,跟小人书结下了不解之缘的平民主持人。
  
  
  1.由衷地惧怕数学的崔永元
  
  崔永元的父亲是部队的政委,母亲是家属委员会的委员,他们以一种朴素的判断来决定对孩子的要求标准,甚至不惜用强硬手段制止孩子们有损高尚的行径。这一切的初衷和结果都是好的。崔永元说,他的机智和幽默不是父母培养的,是父母压抑的结果。
  
  貌似忠厚的崔永元从小便深得老师待见,从“五好学生”到“三好学生”,反正一直是班上的“最好学生”。在移交下一任老师时,崔永元得到的评语是——该生至今未发现有任何缺点。这评语相当“要命”,放在今天,估计都没有老师敢写得这么极端的。于是乎新班主任咬着牙根对崔永元说:听说你红得发紫,这回我给你正正颜色。一个并非偶然的机会,崔永元燎得正旺的自信心被数学老师“回身一泼尿”给浇灭了,从此患上了“数学恐惧症”。
  
  对他来说,数学是疮疤,数学是泪痕,数学是老寒腿,数学是类风湿,数学是股骨头坏死,数学是心肌缺血,数学是中风。。。它什么都是,就不是数学。
  
  不过崔永元还是很庆幸自己几遇良师,几次把他这匹隐性纯合子千里马从悬崖边上勒回正道儿。
  
  崔永元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当老师不容易,能解惑才是最高境界。社会上有名师培养出的高徒,揣着一肚子学问,直奔邪路,差就差在最后一课——没学做人。
  
  2.怀揣着独特的英雄情结的崔永元
  
  崔永元说,他的英雄情结旧得发黄,赶上大晴天,总要端出来晒晒。
  
  记得三个月前看过的《感动中国2003》里有句话:在平常的日子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谁是英雄,谁是普通人,有的时候很难分辨。但有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却是一块试金石。
  
  也就是说,英雄得以脱颖而出,是关键时刻行为超越了常人。而英雄在千钧一发,迅雷不及掩耳之时,是来不及多想的,深思熟虑会灭掉很多英雄。
  
  当然,一般人学起来,代价极高。崔永元7岁时就摸过电门(被从窗台上打下来,半个膀子麻了很久),原因是看了海军航空兵的胡业桃挑电线救人英勇牺牲;还在三九严寒之天尝试顺着井壁撑到井底学习《地道战》里的英雄(被老乡及时一把掳了上来);曾率全院十几个孩子,仿效《地雷战》里“一硝二黄三木炭”的配方,制造一个硕大无比的铁西瓜(所幸没有引爆成功)。。。                           
  
  
  在崔永元看来,英雄平时是“潜伏”着的,和我们一样普通平凡,有七情六欲,也还都有些缺点;但在关键时刻,该出手时就出手。
  
  3.经常睡不着觉的崔永元
  
  非洲有句谚语——不睡觉,没有梦。译者说,这句话很能概括非洲人的乐天性格。崔永元说他一看就知道,这个译者是个倒头便睡的主儿,而自己是个睡不着的人。从他与本山大叔合作的春晚小品中,地球人都知道崔永元失眠,他自己也不厌其烦地告诉所有人他就是失眠者。
  
  这一点我很同情他,也替他感到无奈。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也在失眠的队伍中,而且至今未解决这一高端难题。“失眠”只要找上门来,我就束手无策,立马缴枪投降。。。每个失眠者除了吃药,都掌握一堆民间偏方,如数羊,想莲花,深呼吸,憋气,摸耳朵,看竖排版的书等等。当然,到了吃药都睡不着的时候,这些偏方一概无用。
  
  崔永元说:睡不着的时候就是一脑子事。干脆说,就是因为有一脑子事才睡不踏实的。问题的症结在于,事不算大,因为睡不着,把事想大了。
  
  去九寨沟旅游时留影,朋友们让崔永元选个最喜欢的姿势——他选了睡觉。
  
  4.与朋友肝胆相照的崔永元
  
  崔永元的朋友比他失眠的日子还要多。真诚的他结交了一群同样真诚的朋友;对于不真诚的家伙,崔永元的一般做法是:起身走人。
  
  朋友中有强人。有人说,朋友是一面镜子;而这样的朋友就像哈哈镜,你的不足是他的长处,有这样的参照,你就不会轻易沾沾自喜,他的一句话,让你在刚刚开始飘飘然的时候,猛然听到一声炸雷,又重返人间,站在地上,感慨踏踏实实的感觉真好。用崔永元的话说:你永远无法并行的朋友让你知耻而后勇。
  
  朋友中也有好人。凭着他是个好人,你宁愿闭着眼睛跟他走,省上一点力气。
  
  朋友,是这么一批人
  
  是你快乐时,最容易忘掉的人
  
  是你痛苦时,第一个想去找的人
  
  是给你帮忙,不用说谢谢的人
  
  是惊扰之后,不用心怀愧疚的人
  
  是对你从不苛求的人
  
  是你从不提防的人
  
  是你败走麦城也不对你另眼相看的人
  
  是你步步高升对你称呼从不改变的人
  
                ——摘自【不过如此】
  
  5.跟小人书结下了不解之缘的崔永元
  
  很多名人喜好收藏,比如王刚收藏瓷器,成龙收藏紫檀木,张涵予收藏古董家具和手表,谢霆锋收藏吉他,再比如崔永元收藏小人书。
  
  小人书构建了崔永元的精神世界。小时候去看话剧,台上的纨绔子弟说,将来老子有了钱,拿糖葫芦当饭吃;当时的崔永元就想,将来老子有了钱,小人书重复着买。
  
  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我家也有很多小人书,小时候我会和妹妹翻来覆去看,乐此不疲。印象颇深的有《促织》,《咱们的牛百岁》和《血疑》(全套!!!)
  
  小人书虽小,要求却高,百十幅画讲透一个故事,每幅画的担子都不轻,留给文字的位置只是一指来宽,言简意赅便成了最低标准。看似简单的一幅幅线描,倾注着画家毕生的心血,这就难怪人们透过小人书可以感受到画家高尚的人格力量。
  
  可以说,小人书培养了这么一批人,不求繁琐,只爱简单;可以说,小人书造就了这么一代人,他们揣着支离破碎的知识,憧憬着灿烂辉煌的未来,装着化解不开的英雄情结,朝着一个大致确定的方向,上路了。
  
  崔永元说:英雄们定格在纸上,依然可以塑造我们的灵魂。
  
  6.平民主持人——崔永元
  
  他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名副其实的平民主持人。
  
  当年【东方时空】本来想找他主持,崔永元觉得自己的长相够呛能得到观众认可,就举荐了一个“比我还丑”的白岩松试水,结果白岩松一个月就红得发紫。当【实话实说】的机会来临时,崔永元没有放过。节目播出那天,热线电话前的观众反应分成两派,两派都很激动,都是拿起话筒就哭;一派说:中国电视有希望了,终于出现了一个这样的主持人;另一派说:你们怎么找了这么一个人,咱中华就真没人了?!
  
  崔永元每期节目之前都会给观众深鞠一躬,他说一是真诚,二是因为在代表很多人给观众鞠躬。他走在路上,有修鞋的大爷叫“老崔”,他便毫不犹豫地走过去,坐在大爷旁边的马扎上,大爷一边给别人修鞋一边天南海北地谈上一通儿。
  
  他说:农村是个符号,意味着天高地阔,蓝天绿草映得人热情爽快,无拘无束,交往起来,就像吃农家饭,隐隐一股说不出来的香味,麦当劳加工不出来。
  
  他说:树高千丈,根还是在萝卜白菜附近。
  
  他说:平民的特征是什么?我觉得是善良,真诚,与人沟通,与人为善。得饶人处且饶人,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就是平民最本质的特色,而不是穿打补丁的衣服就是平民。平民不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是一种心态。平民也可以吃海鲜,买汽车,穿贵的衣服。有平民心态就会善解人意,有宽容之心,听得进不同的声音;还能经得住大起大落,不在高处威风八面,也不在低处奴颜婢膝。
  
  正是有着这种平民心态,【实话实说】团队提出了一个理念——在节目里体现人文关怀。
  
  正是这些许的人文关怀,经过观众雪亮的瞳孔放大,折射出中国电视节目改革与进步的美好前景。。。
  
  崔永元说:人生就像饺子,岁月是皮,经历是馅,酸甜苦辣皆为滋味,毅力和信心正是饺子皮上的褶皱。人生中难免被狠狠挤一下,被开水煮一下,被人咬一下。倘若没有经历,硬装成熟,总会有露馅的时候。
  
  愿老崔包好自己的人生之饺,在【实话实说】的锅中永不露馅。
  
  
  

Aries 发表于 2013-7-26 12:30:49

  在图书馆找到崔永元的这本书,没想到已经破旧到被管理员用透明胶带全部贴住了封皮。封面上是小崔标志性的坏笑,一看就乐。想到很多年前第一次看到《实话实说》时惊为天人说节目组怎么找了这么一个看上去蔫坏蔫坏的主持人,节目也邪气,倒有点黄药师的感觉,当然英俊潇洒那部分可以跳过。小崔有一次在主持人访谈时说,他第一次录节目走上舞台时听到摄影师来了句:“这孙子谁啊?”全场大笑,我想要是我就接一句:“兔崽子,我是你爷爷。”
  开篇是阿城和刘震云的序。阿城的书只能算是略有耳闻,之前也找来几本,可惜最后都没读。刘震云的书近两年爱不释手,但是建议老刘还是不要和冯导再掺和了,没意思。后记里小崔热烈感谢了一下两位作者的序,与开篇交相辉印。再一看书是2001年出版,回想之后刘震云《手机》的问世和热映对小崔造成的极大的影响甚至是伤害,莫名的生出点世事无常的伤感,大概总有那么点被朋友暗地捅了一刀的感觉。要是小崔也会对这件事道一声“不过如此”,就太帅气了。
  正文内容记叙了小崔的朋友、领导、老师,无非是人世冷暖,要说新意也无此意。那几年名人出书热纷,也看过白岩松和其他什么人的回忆录或者传记,但是我都没有看厌。读一读别人的人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彷佛自己是一个演员:灯光打开,音乐响起,随着文章入戏,笑闹疯癫。我想也许等我年纪再大一点,二三十年后应该再也不愿意看这些人的传记。因为再有什么想向书中人学习的冲动和愿望不会再有,毕竟自己的人生已经过了这么长一段。这估计也是现在的我爱看此类书的原因,年轻时懂得多听听意见,不求真的少走弯路至少知道趋利避害,不那么傻。有意思的是,哪怕再有名望的人所讲的道理也不过是最浅显的法则。你要善良,因为相信世界美好才能遭遇美好;你要勤奋,因为谁都不能给与你一辈子,终究靠的是自己;你要坚强,因为前面的路只会越来越难走,但是你坚强了才会看见沿路的美景……但这些简单的道理即使有无数人反复说着,也有嗤之以鼻者认为“你能这么成功肯定有秘诀,你只是不愿意说”。这些人,就随他们去吧。
  唯一遗憾的是,这是十几年的小崔,邪气、乐观、幽默。但在之后的十几年里,他苦闷、抑郁、悲情,几许沉浮让他短短十载光阴老的不成样子。现在的小崔会对这本《不过如此》怎么看呢?他还会不会再写呢?

公路 发表于 2013-7-30 03:08:51

  我92年出生,没有看过一场《实话实说》。。。
  但是对崔永元先生还是比较敬佩和推崇的。
  
  整本书下来看完之后的感觉 就是写得 很诚恳和真切,书里面没有啥大话空话,都说得很实在。
  
  难得的是在书中作者还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收录了一名观众对崔永元提出的批评的信,这些对一个名人来说都是需要勇气的。

苇子 发表于 2013-7-30 04:21:04

        ~~~~~~~~~~~~~~~~~~~~~~~~~~~~~~~~~~~~~~~~~~~~~~~~~~~~~~~~~~~~~~~~~~~~~~~~~~~~~~~~~~~~~~~~~~~~~~~~~~~~~~~~~~~~~~~~~~
        
         老崔洋洋洒洒一字一句写就的二十万,被我一个下午半袋烟的功夫看完,心想是不是有点对不起他老人家。不过一想起他看到这样的心态,那张“鞋靶子”脸估计会淡淡一笑,“别当回事儿~”,我就感觉应该没什么的。
        这样的文章看起来就像一个人坐你对面,吃着烧烤就着啤酒侃侃而谈。轻松愉悦。但一想到他曾得过抑郁症、整宿整宿的失眠,心想,是不是心底越沉重的人写出的东西就会越轻松?不管怎样,这应该是最适合我们这种人的生活方式。
         看他的书,我不由自主的就会想起王朔、王小波、姜文、林大师之类。
         有的人总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追求真理,显得沉重;有的人却在被生活强奸的路上调侃生活,显得轻松。但个人觉得,真理往往诞生在后者手中。或者,根本就没有什么真理!
         目前想到这,以后想起来再补充。

online 发表于 2013-8-2 23:33:02

  不过如此
  ——崔永元
  看完全书才知道,书名的确都是有渊源的——冒冒失失的猜猜或者YY,只能让人显得更加的无知。
  
  也不知道是动力什么鼓捣的我去看那些所谓的名人的书籍、传记,反正我就是看了——且一本本的看下来了,没有太多的的浮躁,没有太多的炫耀——感觉他们最多的平凡和无奇。一些再平凡不过的故事和记忆,让那一张张熟悉的脸在眼前,播放。如果你的一个朋友把你记忆的如此深刻,或许你也会感觉到骄傲——毕竟我们都是期望被关注和温暖的对象,获取他人的关爱好像是一种能力和渴望,不止不禁。
  
  崔永元,我想在中国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我此刻还是想起《汪精卫》传记的作者说的哪句话:“中国经常有这样一种怪现象,提到某个人的名字是妇孺皆知,但问起该人的生平和事迹时,却又是鲜为人知。汪精卫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物。汪精卫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大汉奸,可是大家对汪精卫的“卖国事迹”却是一问三不知。这也是中国历史教育的一大特色;只告诉大家他是坏人,却又不告诉大家他作过什么坏事。好在中国学生头脑比较简单,不喜欢刨根究底,所以历史老师还不至遇到太大的麻烦。” 一个可悲的名族,亦不过如此!
  
     看这本,才知道一个38岁的崔永元一些所谓成功的轨迹和那些细如麻的生活,只是再平常不过了。好像我们习惯去神化某些我们认为高尚、理想的人物、事件和故事,在这个一而再,再而三的曝光曾经神话的“假传奇”时代,我很难再相信那些人是神奇或者是不可改变的——没有偶像的青年人是可怕的,像没有信仰的国度一样超出了上帝的理解范围!所以看到崔永元调侃他那一代的时候,我才知道《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中那些真实的写照和一个年轮里很多有理想的孩子,奠定着这个濒临崩溃的国度的根基。所以人到中年才会明白,老子说的话,也会去反思孔孟之道了。
        
        看他的书,觉得他还是很有阅读量的。很多文字都很有深度,即使他有查阅资料或者有人帮助在写作。但看完崔永元写的这些你终会明白孔庆东教授所说的:“读点干货,让我们看起来不那么无知”。或许因为职业原因,他有接触各色各样人的机会,这一点很重要——去体会一个民族最底层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毛主席说过,人民的力量是巨大的,但真正能理解、运用和驾驭它的也只有人民自己了。所以,只有你读过这本书,你才知道书中那些琐碎的记录,朋友、同事之间的细节描述是那么真实和平常,也那么的珍贵,像一杯老酒。
  
        书如同刘震云写的序那样,很琐碎,甚至很难说有逻辑可言。还好作者在后记中也说过,他只是写一本书给自己以后来回忆,如果你觉得崔永元的生活值得你关注,就花上10多块钱买一本,无聊的时候读一读,或许有些趣味能让你笑笑——这也是我读这本书的目的。

蓝色雪 发表于 2013-8-11 01:04:04

         在网上下载的这本书,看的我苦不堪言,错别字特别多。有的时候句子不像是句子,看完了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诧异什么时候小崔的文字和鲁迅有些类似了,看过之后需要反复思量,才知道是什么意思?后来经我反复思量之后,发现有错别字。真是下载的电子书坑死人呀。
  
  关于幽默
      这本书是很早的书了,实话实话是从96年开始的,这本书是2001年发的,书中记录了他的家庭,父母都是严肃的人,反倒他有些幽默,他解释是物极必反。物极必反的事情,我家的亲戚也跟我说过,她说她父母的性格是什么样的,想教育她成为什么样的人。她实际的性格刚好相反,还跟我讲到过轮回,继而猜测,她的孩子也可能像是她父母的性格。我想孩子性格的趋势还是像极了父母的,即使有时候因为管教产生了逆反的心理,但是大体上还是相似的,即使自己不愿意承认。他自己幽默的第二点跟他的人文情怀有关,如果过于严肃,即使尊重别人也会让人进而远之。最后,和他支持过曲苑杂坛也是有关系的。所以,是电视人的身份造就了他的幽默,还是本身的幽默使节目形成了风格,可能现如今,连本人也说不清楚了。
  
  关于失眠
      小崔有失眠的毛病,在赵本山的小品里面就说过。对于我这个睡眠质量不错的人来说,是件不容易理解的事情。所以我好奇,看过一个关于失眠者的节目,这个人失眠,丢了工作,失去了婚姻,每天都得让老母亲在家看着,这样家里人才放心,因为他有轻生的想法。脾气极其暴躁。最后心理医生去看他了,才知道,其实他每晚只有一段时间没睡觉,但是他感觉自己是一直没有睡觉,这是一种心理暗示。这个病例是特殊的,但是却揭示了一个失眠者的通病,就是心理暗示,总是暗示自己没有睡着,所以,才更加睡不着。小崔自己说:失眠的意思是说,困得已经不辨东西了,但就是睡不着。睡不着的时候就是一脑子事。干脆说,就是因为有一脑子事才睡不踏实的。问题的症结在于,事不算大,因为睡不着,把事想得大了。但是有特定的产所、场合就特别愿意睡觉。小崔说自己是听音乐剧,或者剪头,或者在车上。所以,对于睡不够的人和睡不着的人来说,实际上都挺痛苦难受的。所以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当反常起来的时候,还是挺可怕的。
  
  关于爱好
      有个笑话,性别:男,爱好:女。短短的几个字,却提出了大的道理。小崔的爱好是小人书。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也看过。如果不看小崔介绍他的爱好是小人书,我想我是什么情况下也不会想起的。这可能就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对于那个年代的人,小人书中蕴含了特殊的情谊。就想日本的漫画,对日本人的影响,我想我这个比喻是不恰当的,日本漫画现在相当的系统,其中有几个派系,如今已经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而小人书却仅存在一个特殊的年代。我们这悠悠文化大国,像这样的有印记的东西,仅仅是文化的坐标吗?我们文化谁来传承?多样的艺术形式,谁来发扬光大?这么多毕业找不到工作的,这么多有文化有头脑的青年,都在一窝蜂的干什么?经济、管理、还是营销?文化没人传承,精湛的手艺失传。没有了这些,我们的底气在哪?
  
  关于成长
      开篇从大三的采访开始,采访了长城饭店,今天我看来都是很形式化的问题,那时想必看起来也是苦苦研究出来的。后来到实话实说,那时国内没有这类的谈话节目,作为首个国内的谈话节目,参考国外的节目,领会谈话节目的要点,后来在实践的过程中,渐渐领会,也在同行的相互协作下,渐渐形成了一种风格。从开始的害怕自己形象不好做不好主持人,到后来的从容的应对各种局面。再到后来的形成自己的风格,成就自己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祖传的失眠到后来没有调节好心里的压力,导致了后来的小崔。调整好之后的电影传奇,我的抗战,再到现在的新锐导员选拔。从这一步步看来,小崔这个林家大哥的儿子,很有良心,坦荡的做自己,行动启发别人,结果是否推动进步,历史会给出客观的评价。从这点看,失眠也是个好事情,能让人在这纷繁的社会中,认清自己,认清社会,从而挑了点实在的事情做做。

知足hi 发表于 2013-9-3 07:46:42

  因为喜欢小崔,所以会读这本书。  本书主要写了小崔的老师、朋友、采访过的嘉宾、做过的节目、人生经历等等。小崔比我大几岁,所以他的年少时的经历中有我仰慕的、熟悉的部分;他回顾的所做的节目偏巧我都看过而且都有印象。  有一种感觉是读别的书所没有的,就是整本书在阅读的时候感觉好像小崔用他那特有的带有点小坏笑的声音在我旁边述说,很奇妙。由此可见,本书的确是小崔本人撰写的,太有他本人的特色了!

狐狸牌 发表于 2013-9-21 07:25:56

  当我合上整本书,我才想起原来“实话实说”早已彻别荧屏很久了。之后零零散散听小崔做电影类节目,倒觉得是为了实现私己夙愿的玩票行为,也不怎么关注了。
  
  看看这书的出版日期,竟是2001的事了;书里还夹着十年前的,和节目呼应的调查问卷,更觉得岁月的蹉跎。
  
  对崔永元和白岩松,都属于那种不是常追随,但是一提这人,立马就会打心眼里喜欢。
  
  小崔这书,涵盖面挺广,较之小白的书,更生活也更诙谐些,常常在字里行间能映出他有些慈祥有些坏坏,让人暖洋洋的歪嘴角。
  
  2001年,实话实说正方兴未艾,2011年,这本“不过如此”却像一种电视精神刻舟求剑的记号,只成为了一段日子的念想和总结。
  
  在心里,实话实说和小崔还是那么熟悉,可其实,他们都已变成浮云,离得已经足够远了......
  
  运动是铲除异己的最好机会,一个人在政治上闪了腰,肯定会终生残废.
  
  说服教育虽可治本,但见效甚慢,母亲便常常急症下猛药,打为上策.意在上起禁锢一触之灵魂.
  
  农村是个符号,意味着天高地阔。蓝天绿草映得人热情爽快,无拘无束,交往起来,就想吃农家饭,隐隐一股说不出的香味,麦当劳加工不出。
  
  有人说,朋友是一面镜子,而这样的朋友就像哈哈镜,你的不足是他的长处,有这样的参照,你就不会轻易沾沾自喜,你永远无法并行的朋友让你知耻后勇。
  
  朋友,是这么一批人。
  是你快乐时,容易忘掉的人。
  是你痛苦时,第一个想去找的人。
  是给你帮忙,不用说谢谢的人。
  是惊扰之后,不用心怀愧疚的人。
  是对你从不苛求的人,
  是你从不用提防的人。
  是你败走麦城,
  也不对你另眼看待的人。
  是你步步高升,
  对你称呼从不改变的人。
  
  汉文化的精髓——自嘲。
  
  我学习越多,越发现我知道得那么少。国际学习和旅行的好处不是在学会的事实,也不是在玩耍,而是再与揭示世界各个地方的好处。我认为,全世界的人都重视一样的素质和价值——真诚、怜悯、智慧等——但是每个文化甚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我们看别的文化我们常常说他们着他们那的时候,他表露出我们相对的看法。
  
  生活远比你的想象丰富,那经历传奇的程度,绝非职业作家妙笔生花所能企及。那种由尊重而生发的悲壮从此植根在你的心底,永远涂抹不掉。天长日久,造就了你一个心房的模子,不管如何污染,过一回清水,就还原了模样。
  
  我们是几个普普通通的战士,普普通通的人,在这海拔4800米的高地上,静悄悄的死去。多么平淡啊,仅仅因为饿和冻。
  然而我们自信,我们的死绝不因此而降低价值,我们是为边防事业献身的,我们无愧,无所憾恨。
  我们是清醒底镇静地等待着死的降临,饥寒能夺走我们的生命,但不能也不可能夺走我们的意志和精神。
  风华正茂的生命突然终结这固然可惜,但我们的灵魂并不是裹着一层灰暗的色彩哀号着离开躯体的,这就是生命本身给我们的优裕的报偿。
  
  他先走了一步,就先苦恼了一步。
  
  平民不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是一种心态,。平民也可以吃海鲜,买汽车,穿贵的衣服。有平民心态就会善解人意,有宽容之心,听得进不同的声音。还能经得住大起大落,不在高处威风八面,也不在低处奴颜卑膝,老百姓爱比喻自己是块砖:“砌进大厦不骄傲,垒进厕所不悲观”
  
  拍劣质电视剧等于腐败。
  
  当境界自成高格,心胸开阔,做人做事便有了格调。
  
  游戏是儿童模仿社会生活的启蒙老师。
  最简单的游戏也有规则,所以,儿童在游戏中最先懂得遵守规则,学会扮演角色,履行职责。
  儿童在游戏中产生了最初的集体观念,知道了合作与交换,权利与义务,并且在竞争中初次体会胜利与挫折。游戏在刺激儿童的主动性和进取心。你必须适应规则,当你强大时,你才可以修改规则。
  一个健全的人需要的不仅是理性的知识,而且是人格的发育和情感的成熟。
  
  无知时,我们无畏。
  沾了知识,我们体会到重新做人真好。
  
  在21世纪,没有文化的父母亲是世界上最苦的行当。
  
  我们是不是无形中犯了错误,在爱情的门槛前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其实食品有好坏,衣服有贵贱,房屋有宽窄,只有爱情最公平。无论你多么富贵或贫寒,都可以追求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崇高的情感。爱情面前人人平等。婚姻中某一方嗜酒,好烟,拼命工作,酷爱收藏,非去旅游,总想更新家具一样,只是一种存在的情况,谈不上对与错,只存在着度与过。
  
  人生变化无常,孱弱,通常是暂时的孱弱,健壮,大体上也是一时的健壮,所以我们大可不必为一是以市区自卑和高傲。
  
  电视台为迎合观众低级趣味来制作格调不高的节目,这是制作者和受众一同犯罪。
  
  所谓思乡,我观察了,基本是由于吃了异乡食物,不好消化,于是开始闹情绪。
  
  不睡觉,没有梦。
  
  的确,一个人看小说看不进大学,可进了大学就可以光看小说。
  
  小人书造就了这么一代人:他们揣着支离破碎的知识,憧憬着灿烂辉煌的未来,装着化解不开的英雄情结,朝着一个大致确定的方向,上路了。
  
  江湖是什么?江湖是人情世故,能应对就不易,更别说什么懂全了。
  
  泛言之,渐渐觉得人生也不过如此。这“不过如此”四个字我觉得醰醰有余味。变来变去,看来看去,总不出这几个花头。

会飞的 发表于 2013-9-22 13:10:59

  喜欢睿智的白岩松、崔永元。他们的书也总有一种职业背景下的洒脱与智慧。不堆积,不造次。(当然更喜欢看他们的节目~)崔永元的不过如此,简简单单的话中有种大智慧。总之罢,很喜欢这类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过如此 -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