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看书 发表于 2013-5-25 18:27:58

十年一觉电影梦 - 书评

  《十年一觉电影梦》以第一人称口述的方式,讲述李安电影生涯第一个十年的追梦历程。书中真实回顾了他的成长岁月、每部电影创作的用意、遭遇的困难、对演员的看法及相处、参加影展的经验、得奖的幕后、对东西方文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569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xiangw 发表于 2013-7-23 21:14:38

  现在读到《卧虎藏龙》篇。终于有些感受和眉目。概因书本前部分所描述的数部电影确实都没有看过也没有什么了解,所以总体看下来觉得书本内容显得特别零碎和混沌。由于书本以李导的作品顺序去编排内容,每一章节内容又涉及影片本身很多创作历程,所包含的的深意,所采用的拍摄手法,选角,编剧等等各个方面,所以若对电影本身没有什么了解,以及对影片中所要表达的主题没有兴趣,起码对我来说,是比较难勾起阅读兴趣以及好的阅读感受。

月下飞 发表于 2013-7-25 20:36:09

  李安笑起来像哭,拍的片子也总是各种压抑,各种矛盾,各种矜持。
  
  我本来并不欣赏李安,觉得他活得那么不潇洒。可是后来他的电影一部接一部地大卖,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我开始好奇这里面的玄机。
  
  李安最让我惊异的能力是寻找文化的切入点。无论拍的是多陌生的题材,总能在本地和主流双双丰收。他太了解好莱坞,太了解西方的观众,更太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根基了。
  
  在十年一觉电影梦里,我似乎找到了这个特异功能的法门。李安说,电影,或者艺术,本身就是做作,那么既然干这一行,就做作地甘愿些。我认为这几乎可以概括他拍电影的态度,甚至是生活的态度。
  
  一方面,李安对系统知识抱有信仰。他有着坚实的东西方学院基础,电影制作的方方面面都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对任何一种陌生的文化环境或者历史环境,他也抱着钻研求知的诚恳心态,一点一点分析原理,思考怎样表达。通过艰苦卓绝的求索,李安电影里的小众文化,在自身文化的语境里都是大众的,换言之,他总能找对方向,虽然可能浅薄,但让你觉得至少是那么回事,欧洲就是欧洲,同性恋就是同性恋,印度就是印度;他总是抓住一种文化或一段历史里最有代表性的东西。
  
  另一方面,李安用自宫的方式来达到做作的最高境界。这句话说得可怕了,其实简单说来就是放低身段,但是李安放得比寻常人接受的限度都要低,简直是泯灭自我了。一般我们谈论艺术的时候,都认为艺术是作者很主观的表达,是单线的。但是李安的电影,从来不是单线的。他一个剧本,找各种各样的人从不同角度改来改去。其他的拍摄环节也是如此,总是要达到一个最周到,最恰当的状态。这个人谦虚得过分,没有一点恃才傲物的气势,坚信大家都说好才是真的好。
  
  说来说去,肯钻研,又肯低头,这样的人不多见,放在各行各业都是佼佼者。但琢磨李安和他的电影,看他如何以小众文化占领大众市场,的确还并没有这么简单。他是个卧虎藏龙的人。(当然,如今早已虎啸龙吟了。)我佩服他的地方,是他从来没有想放弃自己固有的特质来迎合他人的圈子,而是使一个巧劲,让自己的特质成为他人圈子的一部分。这又不是简单的卧薪尝胆;妙处在于这个巧字,或者用他的话说叫“做作”。做事做到恰到好处最难,既要有世界公民的胸怀,包容差异,承认自身文化的缺陷,又要为自己文化的精华在世界舞台博得一席之地。李安在理性和感性的摆渡中找到了平衡。
  
  想到这,看他这一笑,又觉得很真诚,很熟悉了。

秦篆 发表于 2013-7-26 07:46:29

  我无比坚信钱钟书老先生的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你觉得鸡蛋好吃,是没有必要认识下蛋的母鸡的。
  所以,从来不喜欢看任何人物的传记,甚至有时候,看过的书,也从来不记得作者叫什么名字。总怀有偏见的认为,传记中虚伪和奉承的程度太多,往往模糊了人物本来的面目。无论电影、书、文字,亦或是画作,能够欣赏并喜欢他们的作品就已经足够。
  
  李安几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一时间又成为热门话题,关于他的讨论层出不穷,各路人物纷纷出马,评头论足,争得面红耳赤,唾沫星子乱飞。这本《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也因此在豆瓣的首页上盘踞了很长时间,连评论首页也差三岔五出现这本书。自然,所有的话题都是与李安有关。
  看,他获了奥斯卡,就不再是以前的那个李安了。
  
  于是,某天在图书馆闲逛时,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就那么跳进人的眼睛,抽出来,封面上,是李安那张温和平淡的含着微笑的脸。
  于是,我想,我也许应该也看看这本书。
  
  带回家,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窗子外面是滴滴答答淅淅沥沥的雨声,在被窝里静静地翻动书页,浑然忘记周围。终于合上书本,已经是夜里一两点的光景,只听得见远处渺然的汽车路过的声音。细雨已停,却是怔怔地发了好久的呆。并没有感觉有多激情澎湃,却是半天缓不过劲儿来。
  
  中国人一贯以来都有莫名的诺贝尔情结和奥斯卡情结,似乎这两个奖项真的与大国崛起息息相关。更早些的时候,莫言终于打败了人气偶像文艺青年指南村上春树先生,实现了某位评委的语言,中国人唯一有可能获得的诺贝尔就是文学奖了(我实在是不知道这句话是不是讽刺),摘得了诺贝尔的桂冠。那叫一个举国沸腾,群众欢欣鼓舞,跟自家生了大胖小子似的,似乎出尽了这么多年中国人心中的那口恶气。看,我们又在一个这么重要的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
  
  现如今,遗憾的便是奥斯卡了,仍然没有任何一位中国优秀的导演能够捧回那位让我们眼红了多少年的小金人。张艺谋用了不知道比伦敦奥运会多了几百倍的银子把北京奥运会拍得跟神话一般,那部《金陵十三钗》当年也是牟足了劲本着奥斯卡去的,结果仍然是连人家的一个衣角都没有摸到。
  到了今年的奥斯卡,我们的导演更是无声无息。
  
  谁知道得奖的是李安,人家也是黄皮肤黑头发,人家说的也是纯正的国语,人家多少年前也是从祖国大陆出去的,可惜的是,人家代表的是台湾。
  
  于是,又有一拨拨人开始争论,台湾和大陆的政治问题暂且不论,估计群众也嫌弃这是炒冷饭。于是,这次的话题指上了李安的家世。口口声声李安的得奖与大陆无关,当年是这边政府把李安的父亲逼到了台湾,若是留在大陆,保不齐根本不会有李安的存在。
  更有甚者,议论李安所受的教育均在美国,拍片方式也大都曹永西方模式,这次得奖的少年PI,也是英语片,不是华语片。根本就不能代表华语电影,甚至有人李安那部拿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卧虎藏龙》,也说成是按照西方模式拍的,根本就不是真正传统的中国武侠电影。
  这些言论,主要是想表达什么呢?只有西方的,才能得奥斯卡?但凡是中国的东西,就不行是吧?
  
  个人的际遇本就不同,李安的成功根本就不可能被谁复制,他的天赋,家庭的支持,多年不放弃的坚持,及时的机遇,各路朋友的帮助……都是缺一不可,这一点,并不能用出生在大陆或者台湾一言以概之。
  
  而且,李安的电影,不论是华语还是西语,骨子里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他的《理性与感性》《断背山》,都有中国特有的隐忍和妥协在里面,早些年的《推手》、《饮食男女》、《喜宴》,说得都是父亲,典型的中国家庭的故事,李安的高明在于他一直在探索变化,细微地捕捉到即使在现在社会中父亲也是重要的角色,但是独属于父亲的威权已经开始逐步瓦解,甚至是小事,父亲这个曾经强硬不可撼动的角色开始变得尴尬起来。
  
  暂且不说其他,电影本就是多元化的东西,我一直认为一部好的电影,比起讨任何一个奖项的评委会的喜欢,能够让观众喜欢并且得到认同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李安那部几乎是开辟了内地集体拍武侠大片的《卧虎藏龙》,能不能获奖不是最重要的,只是比起《英雄》、《夜宴》等,观众更愿意看前者就已经能够说明一切了。
  
  李安只是李安,说得仔细点,是一个叫做李安的拍电影的,他出生在台湾,在美国混过,有时候拍的电影说中国话,有时候拍的电影说外国话。
  只是这样而已。
  李安有没有得奖,他说他自己代表的是台湾还是中国,跟你跟我跟台湾还是大陆跟中国还是西方,其实根本就没有多大关系。
  那是他自己努力得来的奖项,那也是他自己坚持的信仰和归属的地方。
  对于你我普通观众,多个好导演,能够有好片子看,就已经足够了。
  
  最后再说一句,这本传记写得真心不错,近距离的多次采访,写完稿后交给李安亲自修改,试图用最接近李安的语气写出来这本书,这种传记写作方式还是蛮有意思的。
  
  网上广为流传的那句,李安在家里吃了六年的软饭,总算是熬出头,就差集体给李安夫人发个最佳贤内助奖。
  无数宅男吊丝羡慕不已,恨自己空有一身才华,偏偏遇不到一个肯容忍自己欣赏自己的好女人。
  得,您继续抱怨继续幻想,我看电影去了。

xiangw 发表于 2013-7-28 04:26:37

     才读到1/4的地方。书本记录了导演与电影的一路走来,目前只是读到饮食男女部分。但是书看了总是觉得没有太多印象,不知道是自己看的不够仔细还是因为书本编排问题。但是总体我还是不太喜欢这个书的内容和编排,当然这绝不是因为大导演的才能问题,我还是很喜欢李安的,只是每个人的阅读习惯以及喜好问题。李导内敛、沉稳又执着,似乎胆儿有点小(严格来说胆小这词不对,这个应该是他所信奉的中庸之道,也不喜欢麻烦和与他人冲突),但是在喜欢的导演事业里面他就完全迷失,自我为王。虽然书本是第一人称,但是并不是导演自己去写的,我也不知道现在的明星出书多少人有代笔成分(毕竟我的吴秀波大叔的书我还没开始看呀)如果导演自己去写,恐怕情感应该会来得更深刻些。
  暂时给三颗星。好的方面:能把作者一路走来写得清楚,虽然我也觉得像是记流水账。也能把每部电影的筹措和导演在每部电影中的想法转变探索写清楚,另外细节上都写得很全面,让我认识了解到一个实实在在踏踏实实的李安,不是所谓怪才,但是他确实珍惜上天赐予的导演宿命,在电影中寻求自我存在、自信以及自己。
  但是实在没有让我特别感慨的地方。回想起之前看过的一片关于李安的采访对话,当时真的很是感动。觉得还是代笔的问题,书本的内容总是觉得零散,流水线记录还是觉得诚意不够。不过也是感谢有这样一本书才能让我们更加走进这个可爱的导演,当然还有她美丽的妻子。有,总比没有好。导演好忙,哈哈,应该也没有多少闲暇时间吧。期待李导更好的作品。

爱喝水 发表于 2013-8-27 15:11:28

  
  
         看完李安的自传<十年一觉电影梦>的时候,会有种很平静的愉悦感。我和周围的朋友大力推荐这本书,因为我确信这种平和的文字风格是适合大多数人的。
         他是引起我最多好奇心的电影导演。从<卧虎藏龙>,到<色戒>,再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国观众所熟悉的他的作品,每一部都风格迥异,而每一部都会掀起不小的议论和观影高潮。他说:"每一次都想要尝试和挑战一些新的东西。"说这话时,脸上依然挂着他那招牌式的腼腆微笑。
        李安的魅力就在于此----你不知道他究竟是谁。他不是酷爱黑色幽默的姜文,也不是擅长农村题材的张艺谋。他的风格和路数是叫人猜不透的,有一万种可能让人去发挥想象。唯一的个人标签可能就是他的主角总是新人,而且让一堆大腕来做配角。那么,李安究竟是谁?
         在读到他拉家常一般地回忆他真正开始导演生涯之前的日子时,那长长的四十多年里。李安说自己是自卑的。因为实际上他从来没有被肯定过。两次高考落榜,无奈之下念了艺专。父母失望之余送他去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继续念戏剧系。此间他结识了性格独立学理化专业的优等生太太,并结婚生子。
         为什么是她?这是一个看上去并不怎么需要他的女人。我是说,她连分娩都不通知丈夫,竟自己开一辆快要没油的车直奔医院。李安怪她令自己错过了儿子出生的一刻,她却说"你来又能怎样?还不得我自己生。"
        为什么是她?书里没有答案。他们的相识和结合都是几乎一笔带过的。在李安蛰伏在家做"煮夫"的那些年里,在李安年近四十,以为此生无望只能指望儿子的那些岁月中,李安说他只感谢太太没有干涉他,催促他将就其他工作。"除了当导演,我做其他工作都不太灵光。"李安这样自诩。而他太太则评价他"不拍片的时候像个死人,只有拍片才能让他活起来。"
        当一个人不知道要"死"多久,却还坚持这样"死"下去的时候,这是需要勇气的。
         如果说李安是个"赌徒",那么当他最终蜚声世界的时候,他无疑是赌赢了。一个赌赢的人会怎样去谈论那些结果未知的往昔呢?应该是很兴奋吧?应该是为日后的辉煌做些铺垫吧?可李安不是。他的恬淡、庆幸、感恩流露在字里行间,偶尔还穿插些小幽默。这种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着实叫人敬佩由衷。而这份修养和积淀也无疑是时间馈赠他的礼物。
         李安说,他是在人生的谷底迎来翻身的。他的两部剧本<推手>和<喜宴>在台湾获奖,并在美国获得了投资开拍。笔锋从此处开始转为轻快。各种困难和尴尬都被李安拿来当作自嘲的笑料,于是读者也跟着轻松快乐起来。
         李安似乎很喜欢去推敲和挖掘演员的特质,并不惜根据演员本身的特质去修改剧本。比如章子怡扮演的玉娇龙,李安原本的角色设计是娇俏,可是他发现章子怡的特质是性感,于是依此进行了剧本修改。而杨紫琼第一次拍感情戏,李安给她的评价则是单纯。
         语言平实的书很容易速速读完。相比李安电影中浓厚的艺术或哲学余味。这部自传甚至显得有些平淡如水。
        看完这本书,李安依旧是个谜。只是这个谜更真实了。
  (写得不好,希望大家喜欢,并欢迎指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十年一觉电影梦 - 书评